广东人非常喜欢跟广西人说白话,原因是什么?

广东人非常喜欢跟广西人说白话,原因是什么?,第1张

白话起源广西梧州哦。白话是一个大体系,也是两广人都说的话。虽然地方略有不同但互相都能听得懂。只是语调个别两个字不一样而已。大部分都是一样的。白话就是粤语,是两广地区的语言。不是唯独广东的,无视了广西。本来就是广西梧州的。

白话,是广西南宁的一种语种

它和粤语从听感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粤语因为香港被世界人民认知,粤语甚至和普通话一样,被外国人定义为中国的特有语言。

再说回白话。其实广西真正说白话的,就南宁和附近一些地方。广西最大的语种还是桂柳话和壮语。你在广西会说桂柳话,真的可以周边大广西了。白话出了南宁,可能也就再梧州能用用。

说到梧州,它是广西与广东的交接,那边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体系几乎和广东一致。也有人说梧州人更愿意说自己是广东人,当然这个仅仅是听说,无从证实。

“白话”这个词汇因为历史因素承载了太多涵义

不同语境下词义都不一样。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下,“白话”指代与文言相对的,以日常通俗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明清社会语境下,白话指代与官话相对的语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话,京白(北京话)、韵白(明代南京话)、苏白(苏州话)、广白(广州话)。

其中在两广粤人的语境下,白话即指与官话(普通话)相对的日常交流用语,即粤语。理论上说,其他方言区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话母语称作“白话”。但现时除了粤语区人群,我似乎还没听过有哪些地方的人会这样称呼。我不清楚现在的苏州人还会不会把苏州话叫白话(只知道会叫苏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会把北京话称作白话的了。(经评论区指出,大多数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语言称作“土话”而非白话)

广东人为什么喜欢和广西人讲白话?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白话的发源地广西梧州。梧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文化和广东较为相似,而白话的发源地是梧州,广东话也是白话演变过去的。广东人喜欢和广西人讲白话,说白了,是比较喜欢和梧州人讲白话,特别是广州和梧州。都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且梧州位于两广交界各。饮食文化也和广东相似,而且。两广人讲白话易于交流,有一种亲切感。

再则,广东人讲普通话。很多都是广东话普通话,就是普通话中带广东话,北方人很容易产生误会。和广西人讲白话,简单,明了,容易沟通和交流。比如:广东人问,“今朝去边度饮茶啊”?北方人可能不懂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而广西人,特别是梧州人,就知道意思是去哪里吃早餐!所以。这就是广东人喜欢和广西人讲白话的原因!

主要有:蒙山话、客家话、壮话和瑶话

客家语,简称客语,是汉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语在非正式场合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又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等。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麼个话、广东话(土广东话)、怀远话、四县腔、海陆腔、饶平腔、诏安话、平婆话等。 

壮话就是壮语,是壮语的通俗说法。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西瓯、南越族、骆越(雒越)、濮、獠、俚人、溪峒蛮、乌浒。宋代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扩展资料:

蒙山县(梧州市下辖县)

蒙山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大瑶山之东,梧州市西北部,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县城蒙山镇距首府南宁市460公里,距梧州市186公里。

蒙山县版图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末,下辖6个镇、3个乡,总人口221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万人。2014年,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9亿元。

蒙山县四面环山,东西窄,南北长,全境呈长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形错综复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长冬短。

蒙山县是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广西重点生态功能区 ,太平天国曾在该地封王建制。蒙山也是抗法将士苏元春、老一辈革命家陈漫远和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的故乡。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特色节庆:

1、牛王诞

农历四月初八日为牛王诞,纪念牛的祖先和后代替农民辛勤耕地的功劳。牛王诞不准使牛,并采嫩枫木叶捣汁,浸泡糯米,做成黑米饭,备办香烛、香茶、鸡和猪肉到牛栏门口供奉牛王。

民间都习惯加菜度节,并嘱咐牧童把耕牛养好,蒙山县内边远农村部分农民仍沿袭这一习俗。

2、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称为天贶节。农家俗称“吃新节”,谓早熟稻谷、旱地作物的芋头,均可试吃,故称吃新节。解放前,富裕农家如要雇用贫苦人家做夏收夏种临工的,也在此节日叫来吃一餐,落实好。民间都习惯加菜欢度。

后民间对天贶节只加点菜而已,无“吃新”的习惯。 

3、鬼节

农历七月十四称鬼节。相传亡人灵魂回家省亲。民间家家户户都杀鸡买肉、买香烛、剪纸衣,供奉祖先,谓之“荐祖”。

如新亡父母的出嫁女,也得回家来送纸衣,但不住夜。也有的村落群众集伙剪纸衣、扎纸伞、备办香烛、饭菜等,到三叉路口或山坡上搞“施幽”,供奉无家可归的野鬼。

4、冬至节

冬至节是农事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日。“冬至”这天,民间都习惯杀鸡买肉,大办晚餐欢度节日,有“冬至大过年”之说。

5、小年夜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叫小年夜。县民习惯首先拜灶公,谓“灶公上天”,在灶公神位旁边插上柚子叶,叫“解秽”,祈祷灶公上天廷奏报家人行善,以求降福。

小年夜至卅晚这些日子里,男的赶圩办年货,准备过年的吃用物品,同时打扫屋前屋后;女的碾米、打饼粉之类,做好糍粽、饼料的准备,洗衣被、做新衣等等。

-蒙山县

-客家话

-壮话

广西梧州95%以上的人说粤语(白话)

主要原因是在上世纪30-40年代,日本侵略者占领广东的时候,大批的广东人迁移到了梧州,后来逐步定居在梧州,因此梧州人的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和广东人基本上一模一样。

梧州古称苍梧郡,神仙有话,朝游北海晚归苍梧,可见苍梧之重要地位。苍梧郡地处今两广版图的中心,辖地相当于今之梧州、肇庆、贺州、云浮地区。北有桂江(漓水)经灵渠通湘江连接长江水系。横贯两广的岭南母亲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过。统领这一大片南中国土地的首府广信,其地位显然就十分重要。经近年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苍梧古郡和古广信不仅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今天研究岭南文化,就离不开苍梧故郡和古广信的。

苍梧郡治即今广西梧州,这是大家公认的,古今并无疑议梧州就是古广信。

传统的说法,包括权威的《辞海》、《辞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当代专家学者的说法,均指古广信就是苍梧郡治的今广西梧州市。古广信亦即是古代粤语和粤文化的发源地。郊区以及周边苍梧县,封开县(不包括县城),藤县所属的勾漏白话区可以说是保全古白话最好的地方。

而梧州话在众多讲白话地方之中,以其平淡无奇,没多小感情色彩,发音之中气在腹,显得沉稳硬朗。广州话,港式广州话,带有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而梧州话以自然为宗,平淡似水,老子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梧州话与其无,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无为而无不为,平淡自然。白话之所以称为白话,就是白到什么都没了。归于平淡,归于水。 关于梧州市城区话(老派),是老城区中心街区老一辈居民所说的白话。最迟大约晚清时期已经形成,改革开放以后被新派所取代。梧州城区人口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埠时的4万人,至1950年增为11万人,1995年为24万人。早年,迁入人口多是广东人。民国22年(1933年)统计,梧州商行1393家,广东人开办的有1125家,占商行总数的80, 76%。城区交流最广泛的要算商业活动,老一辈粤东乡音在居民中占主流地位,所以梧州市城区话与广州话及珠江三角洲其他片点的白话同多异少。而河西富民坊是当时的城乡结合处,近邻的新民大队的汉语属郊区白话(当地居民也称它为平话)。其古知、章、庄三组也是读舌面音,只是精组演变为舌尖中音,并吸收了舌边擦音[ɬ]。这事实似乎可以佐证梧州市城区话(老派)是由粤东粤语与本地白话融合而成的。梧州开埠前,城区与郊区先民的祖方言相当一致。梧州市城区话(老派)形成是渐变过程,而被新派所取代也是渐变过程。

梧州话传承千年,因梧州与粤港澳相邻,所以语言大受广州、香港影响,连民俗民风也是如此。现今梧州城区话似乎是明代清代深受广州话影响而脱胎于郊区白话形成。梧州城区话以及由梧州话所产生的梧州文化同样是在广州话,香港话的影响下传承和发展的,直到现在,每个地道的梧州人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人们用粤语交流都是轻而易举,收放自如,彼此间毫无违和感,而梧州人也十分喜欢粤语文化,每天都离不开粤语,离不开粤语歌和粤语**电视。另外,大多数地道的梧州人也能够同本市郊区乡村那些人聊上几句,相互沟通(那些特别城市优越感的除外),几个人各说的各的话,并且相互能听懂是正常的事。如今各地出现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放弃说本地话,家长放弃教孩子本地话的现象,梧州也开始出现这样的苗头。我们通用语要学,本地话也要会讲,不管本地话属于什么语哪一片,因为各地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说的话。我们各地的方言应受保护的眞正理由,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伪命题,而仅仅是因为她是自然而无可取代的语言,我们的乡谈,我们的根,我们的文化。

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2013年11月25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广西库梧州调查点的录音录像工作开始,四位方言发音人围坐一桌,用白话自由交流,讲述梧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地方风俗习惯等,以文字、语音、影像“三合一”的方式收录和保存梧州市区白话资源。

“排排坐,食果果,食完又问阿妈摞。”

“凼凼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糍,阿公叫我睇龙船,我冇睇,我要睇鸡仔……”

11月25日,市民陈冠中在一间录音室里念起了梧州方言童谣,这段录音将被正式收录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广西库。当天,梧州市区方言发音人录音录像工作开始,四位通过遴选的市区白话发音人采用集体对话、讲述故事、朗读字、词、句等形式,收录原汁原味的梧州市区白话。

梧州白话要说准有门道

在录音录像现场,66岁的陈冠中、63岁的梁焕珍、38岁的谭志鸿、37岁的谭庆莲,分别作为老年男性、老年女性、青年男性、青年女性的汉语方言发音人,组成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广西库梧州市区白话调查点的四人发音小组。现场录音内容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两类,其中集体项目是四位发音人根据梧州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内容进行自由对话,时间约40分钟;个人项目是用梧州白话自然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每人约20分钟。此外,老年男性发音人的发音项目还包括用白话读1000个字、1200个词语、50个句子。

在准备录制阶段,每个人都精心整理了个人简介、童谣、歇后语、民间故事等梧州白话发音材料,并一遍遍地进行练习。录制工作刚开始时,四位发音人面对镜头神情谈吐显得过于严肃,经过现场专家的指导,才逐渐轻松平和地进行自由交流。

“以前梧州净系得一座木桥连接河东同河西,遇到大船经过,木桥可以撑开一个活动墩,所以又叫做浮桥。1969年桂江一桥建成后,浮桥就成咗梧州嘅历史。”在录音室里,四位发音人用白话将梧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娓娓道来。在讲述《牛郎织女》故事的环节,梧州白话让民间故事越发生动起来:“小伙子”变成“后生仔”,“美丽女子”变成“靓女”,“喜欢”变成“中意”……口语化的讲述体现出浓浓“梧州味”。几位发音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各自的发音原汁原味,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长辈,逐字逐句地琢磨推敲,尽可能让每一个发音都还原成地道的梧州白话。

现场指导发音人录音的贺州学院教授邓玉荣表示,梧州白话的声调十分丰富,相比起古调平、上、去、入四类,梧州白话的声调可以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上阴入、中阴入、阳入等多个调类。邓玉荣说,为了准确地收集各地区的纯正方言,调查团队提前做了纸本调查,用“五度记音法”和国际音标分别标注出方言的音系及声母、韵母等,把方言发音与语言学知识结合起来,力求更科学、规范地记录每一个方言发音。“像广州话读为[ou]的遇摄字,在梧州市区白话中读为[u],如‘路’、‘肚’等音,根据这些细微变化可以判别发音人的发音是否标准。看似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用语,但要说得准是有门道的。”他说。

收录方言发音传承地方文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历史发展变迁和社会生活多元化,许多梧州白话的发音已由最初的一种演变为多种,经过不同年龄段的发音人来表达尤为明显。如“硬币”,在老年发音人读作“铜仙”、“铜钱”,而青年发音人则念作“硬币”;又如“水泥”,老年发音人习惯读作“红毛泥”,而青年发音人甚至不了解“红毛泥”为何物。

作为青年男性发音人的谭志鸿坦言,现在在工作、社交场合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尽管在生活中还是主要使用白话,但对于梧州白话的文化和历史却知之甚少。“一些年代久远的白话发音由于现在较少使用,面临失传的危险,能参与这次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方言和口语都是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他说。

祖辈生活在梧州的老年男性发音人陈冠中表示,梧州的许多习俗和地域特色文化如今正慢慢淡去,梧州白话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也难免会失去一些“老东西”。现在通过文字、语音、影像“三合一”的方式收录和保存梧州市区白话,对于保护和传承梧州方言文化,促进梧州历史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9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