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懒散的北大学霸火了:成长就是逼着自己不断优秀

那个懒散的北大学霸火了:成长就是逼着自己不断优秀,第1张

前两天,《脱口秀大会》总决赛出结果了。

横冲直撞的脱口秀新人李雪琴没有拿到冠军,仅仅获得第五名的成绩。

可是她却因为这个比赛彻底火了。

在节目刚开始,李雪琴就频频登上热搜。

虽然一开始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她是谁,她也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上场,但最终大家却记住了这个胖胖的东北女孩。

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孩,其实是北大毕业生,还去了纽约大学读硕士。

这样拉风的学霸,仿佛应该活在神坛上。

但是李雪琴没有。

还记得李雪琴最开始走红的原因,是因两年前她录制视频喊话吴亦凡,并得到了回应。

2018年某天,李雪琴随意在清华校门外拍了一个视频。

「吴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来到了清华大学,你看这是清华大学的校门,多白。」

面无表情又云淡风轻的聊天即既视感,就像是偶遇一个朋友简单问一句「你吃饭了吗?」

正是这样一个「无聊」的视频,出人意料地爆了,就连吴亦凡都发视频回应她。

大家觉得她又好玩又接地气。

流量来得突然,也很快又不温不火。

两年过后,当她再闯入大家视野的时候,不是靠吴亦凡,而是靠自己的才华圈粉无数。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李雪琴这个脱口秀演员们鄙视的低俗网红、门外汉,成功挤掉专业的脱口秀演员。

从内投倒数第一名,到最后获得180票的超高成绩,以第一名杀进决赛。

也因为她公然搞对象,前面有吴亦凡、郭艾伦、李彦宏,后面更是直接在脱口秀的舞台上不止一次表白王建国。

「宇宙的尽头有没有可能是盘锦(王建国家乡)。」

「地大物博,还有王建国。」

「你有你的选择,而我选择王建国。」

李雪琴和王建国这对节目CP,让人磕了很多糖,代号都想好了:「雪国列车」「一见钟情」,被不少网友锁死了。

李雪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她总是慢悠悠地说着生活琐事,并将这种琐事变成段子,又懒散又丧的态度,又夹杂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

好像在说:「我很无奈,但还是要积极面对。」

很多人说,她讲的段子没有一点能够传递的价值观,事实上,在《脱口秀大会》上她那种又丧又懒散的态度,藏着无数普通人看不清的生活哲学。

「宇宙的尽头」,是圈粉最多的梗。

那一场脱口秀,李雪琴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看到一个消息,说是李雪琴在北京过得不太好。

于是妈妈对她说:「闺女,宇宙是有尽头的,生命的起点就是终点。」

突然一句深奥又蕴含人生哲学的一句话,把李雪琴都给整懵了。

后来才知道妈妈的意思是「混得不好就回老家得了!」

所以她失恋了,回铁岭

工作没了,回铁岭;

微博掉粉,回铁岭;

只要不爽不愉快了,都回铁岭……

所以她抛弃了北京,回了铁岭老家。

就像当初她在纽约大学读硕士的时候,也只想回中国。

有人嘲讽李雪琴离开北京回铁岭的时候,说铁岭没地铁。

那种优越感就好像当初有人diss她一个「北大出来的」去做网红这么low的事情,是浪费国家栽培。

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上说:

「北京地铁,左一圈右一圈,日复一日,圈复一圈。」

「宇宙都有尽头,北京地铁没有。」

在北京早高峰挤满人的地铁里,无数人为生活奔波,左一圈右一圈,日复一日圈复一圈。

「我和北京说再见,北京问我:你是谁呀?」

为什么李雪琴不能抛弃北京?为什么她就不能在铁岭生活?北大毕业、国外硕士、为什么就不可以做网红?

北大怎么了?念了北大也可以当废物。

李雪琴评价自己是一个「资质普通,缺乏才华,做事没长远计划」的人。

不要苛求别人,管好自己就好。

回家,一点都不丢脸。

生活的苦涩,职场的艰辛,爱情的遗憾,成长的委屈……永远都需要一个地方将这些负能量收集起来再处理掉。

这个地方就在宇宙的尽头。

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也是家。

就跟所有的比赛一样,晋级和淘汰是常有的事情。

李雪琴也要面临两两PK,赢了晋级,输了淘汰的事儿。

而且因为她的实力相对是比较弱的,所以上位区的人都在打她的主意。毕竟赢面更大,机会就更多。

而且作为网红跨行做脱口秀,其实一直都被他们这群「专业的行业精英」鄙视着。

一个选手在现场选她的时候,他给出的理由是:「我们不是一个圈层的。」

鄙视的味道,溢于言表。

李雪琴其实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不受待见,就凶巴巴地说:你就是想赢。

但是下一秒又很怂地撂狠话:「我告诉你,你敢选我,那你赢定了!」

那份理所当然的「丧学」,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才反应过来她有多怂。

弹幕说李雪琴是,用最狠的口气,说最怂的话。

就像她能在上一场把导演、演员、李诞等等都一顿乱喷,下一场又怂怂地说: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人得罪完了,比赛还没结束。」

她身上既有「北大」这个学霸标签,也有「网红」的低俗骂名。

但对输赢已经处于无所谓状态的她,可以大大咧咧地调侃自己:

「你们都没看见,那些人老想赢了,挣着抢着都要选我,搞得我压力特别大,我这辈子,都没有被这么多男人竞争过。」

又心酸又好笑。

想赢不是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就怕自己输不起。

谁不是又狠又怂地活着。

李雪琴式的自恋就是普通人的自娱自乐,在烦琐中找快乐。

有一次老板凌晨三点给她发微信,她睡着了,没回。然后老板觉得「完了,李雪琴死了」。

前前后后给她打了差不多20个电话,急得老板可能都想报警的时候,李雪琴终于醒了。

然后她接电话后,老板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还睡觉了呢?」

其实就是在暗讽老板要求员工24小时待命,休息睡觉就是犯罪。

她还吐槽老谢(就是她老板)一天到晚就只会忽忽悠悠给她画饼,但是她只想要钱。

也和无数「社畜」一样,她也被工作弄到情绪崩溃,砸过手机,试过自杀。

职场的高压让她觉得喘不过气,就打电话告诉妈妈想着回铁岭种地算了。

可是妈妈无情地告诉她:「家里没地,就算帮别人种地,也是在工作。」

李雪琴的心态就是,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老板没事找事就是老板暗恋她的证据。

老板对员工一切令人难以捉摸的要求,在她口中转换成「爱的证据」之后,好像真的豁然开朗!

工作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骂骂咧咧,天天想着辞职,最后却还是老老实实打卡上班,不情不愿地加班。

「社畜」这个词,说的不过是一群普通的人,在谋求生活而已。

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评价之中,来自父母的评价、同事的评价、朋友的评价甚至是陌生人的评价。

所以我们也很容易去迎合别人。

面对别人的不喜,总是容易自乱阵脚,反复反省自己哪里不够好,哪里不招人喜欢。

李雪琴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婚,初中的她不得不照顾情绪容易崩溃的母亲,所以一直压抑着自己。

等到长大后又渴望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一丝丝的存在感,不想被讨厌。

就连参加《脱口秀大会》,她都会小心翼翼地在微博上让别人对她「嘴下留情」。

我们常常忽略了,有人喜欢自己,自然有人讨厌自己。就像自己有喜欢的人,也会有讨厌的人。

别为难自己了,活得像自己就行。

就像李雪琴在比赛上说的这段话一样:

「很多人说我不喜欢李雪琴啥的,我看完挺伤心的,然后我也自我反思了很多;

所以借此机会,我还想对那些不喜欢我的人说一句:我也不喜欢你!」

自先沉稳,而后爱人。

喜欢自己比在意别人喜不喜欢自己重要得多,也比喜欢其他事物值得。

几年前,在腾讯文化的一次访谈中,周国平说过一句话:

「我从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我,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是没有把握的,就很容易在乎别人的看法了。」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去喜欢它,就对你有所偏爱。正如不是你喜欢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心待你。

有些人讨厌你,就是没道理。

但坦然接受别人的讨厌,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勇气。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爱自己。

他人可以成就你、也能毁掉你,唯有你不会为难、辜负、强求自己。

爱自己,是我们行走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最大的底气。

李雪琴其实不是一个生活很幸福的人,初中父母离婚后,她内心里承受了很多不是当时她那个年纪承受的事情和压力。

因为不甘心也因为和自己较劲,所以她逼着自己去努力,但是也因为这些给了她数之不尽的压力。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曾经的李雪琴就像是我们。

在充满纷扰的世界里,我们不断逼自己变优秀,不允许自己泄气,当时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但是站在高处、患过抑郁的李雪琴,最后却反其道而行。

她很勇敢。

尽管想当咸鱼,但是还是在认真经营自己的人生。

要是她真的一点不努力,肯定也不可能是辽宁省第一名,更别说北大毕业,纽约大学读研,脱口秀半决赛第一,总决赛第五这个结果了。

懒散又丧又平庸,一个北大学霸,想做一个网红废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她在段子里告诉我们:

大家都是普通人,不需要虚伪的人生,在平庸里的快乐,也是快乐。

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接受每一天。

愿我们也能找到生活中藏起来的平凡的快乐。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合肥四姐妹,指的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若我是男子,能在四姐妹中选择一位,最想娶的不是最有名气的三姐兆和,而是小妹充和。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

 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

 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

 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

 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结婚时古琴名家赠予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莳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开得生机勃勃,张大千曾对着这丛芍药,绘出一幅幅名画。

 张大千甚至还给充和画过一幅仕女图,画于抗战年代。画中的充和只有一个纤细的背影,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云髻广袖,似要凌风飞去。

 也许很久以后,回顾中国艺术史,充和留给后人的印象,就是这么一个淡淡的背影吧。即使是在最好的年华,她也似乎无意正面展现她的美。

 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在生她之前,母亲陆英已经连续生了三个女儿,所以充和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太多惊喜。她一生下来,就被叫做“小毛姐”,意思是最小的姐姐,陆英实在是盼望后面能有个儿子了。充和生下后母亲没有奶水,整日啼哭,陆英又要彻夜照顾婴儿,又要管着一大家子人,十分疲累。

 充和的一个叔祖母心疼陆英,主动提出想收养小毛姐,但提出要找人算一卦,怕自己命硬妨害到小孩。陆英爽快地说:“她有自己的命,别人是妨不到的。”就把充和交给了叔祖母。后来充和回忆说,这是因为母亲心大,考虑到叔祖母没有后代,需要过继个孩子做继承人,陆英之后还将四儿子宇和也过继给亲戚了。

 叔祖母把还只有八个多月的充和带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她曾经为充和请过一个先生,那位先生科举气很重,爱教充和骈文之类,她觉得很不满,就给充和换了一个老师。这位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是从断句开始,一上课就交给她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他还专门编了一本同音异义词的书,用来解释词义。

 充和很喜欢这个先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是“他主张解释,不主张背诵”,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居然没有想到骗我的古墨”。充和的一位长辈曾经给过她几锭古墨,她用来练字,朱先生见了,提醒她说:“你小孩子家写字,别用这么好的整墨,用碎墨就行了。”古墨的价值是很高的,充和初到美国生活困窘,忍痛出售了珍藏的十方墨,当时卖出了一万美金。

 朱先生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充和说,颜碑用来打基础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过几年都要临一次颜勤礼碑。可惜后世的颜碑拓本都是经过裱过的,字体太肥,临摹起来完全走样了。

 对比起《牡丹亭》中那个迂腐的先生陈最良,朱先生真是再可爱不过了,难怪春香要闹学了。那时的教育是先生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这七年间,朱先生也只有她一个学生,他留给充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深厚的国学知识。

 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父亲创办了女学,三个姐姐受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这和充和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们更为洋派,充和的旧学功底则最好。

 少年时姐妹间发生了一件小事,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不同的个性。充和回来后有次被分给二姐允和做学生,允和给她取了个新名字叫“王觉悟”,还自作主张把这个名字绣到了充和的书包上。充和见了很不悦,反问道:“哪有人改名字,把姓也改了的”一贯机灵的允和哑口无言,只得把绣的字一点点拆掉了。忍不住吐槽一句,王觉悟,这个名字真是又红又专啊。

 相对于三个姐姐,充和反而和弟弟宇和相处得最好。宇和小时候也过继给亲戚了,这时两人都刚刚回苏州的家生活,宇和个头大,心细,对这个**姐格外照顾,常常带着她到处玩。

 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张武龄和陆英都是戏迷,张武龄还特意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孩子们唱戏,受此影响,女儿们也喜欢上了昆曲。

 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她特别喜欢登台表演,后来甚至嫁给了名小生顾传玠。充和呢,更多的是将昆曲当成“玩儿”,她曾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相传她夜晚常常一个人在兰舟上唱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也提到过充和不爱扎堆的特点。在文章中,他写道:“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过几张唱片)。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录像,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年轻时候的充和唱起昆曲来,是怎样的娇慵醉媚,难以胜情,幸好张大千以一张仕女图留住了她的风姿。我们只知道,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其中一张剧照被俞平伯评为“最蕴藉的一张剧照”。

 二十一岁这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

 当时她怕考不上,报考用了个化名“张旋”,进校后胡适碰到她时曾说:“张旋,我记得你数学不大好。”把她吓了一跳,以为这个可能要被清退了,系里老师安慰她说,胡适那是吓唬你的,都进来了还要补什么补呢。

 北京大学国文系,张充和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但充和对学校之外的世界更感兴趣,北大旁边的清华,有位专业昆曲老师开课,她经常前往聆听。之后她退学了,患肺病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是她对学校里的政治集会、***读书会之类的活动不感兴趣。

 退学后,充和曾随沈从文一家去过昆明,跟姐姐姐夫住在一起,再后来回到北京,她还是住在沈从文家里。在她眼里,这位三姐夫是个不爱说话,但很有才的人。我一直觉得,四姐妹中,允和、充和对沈从文的理解不在兆和之下。沈从文去世后,远在海外的充和发来悼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寥寥十六个字,却写尽了沈从文一生,充和可谓沈从文的知音之人。后来这十六个字被铭刻到了湘西沈从文的墓碑上。

 抗战爆发后,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沈尹默说她的字是“明人学写晋人书”,评价很高。在苏炜的《天涯晚笛》里,说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沈尹默为人很有绅士风度,一次坚持要送充和去坐公交车。他高度近视,充和担心他找不到回家的路,特意没上车偷偷跟在他身后,直到他平安返家才离去。这对师生的作派,听起来像《世说新语》中一流人物。

 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在重庆那段时间,哪怕是经常要跑警报,她仍然坚持书写,防空洞就在桌子旁边,她端立于桌前,一笔一划地练习小楷,警报声一响,就可以迅速钻进洞中躲避。

 谈到女子,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

 情事的男主角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两人得以相识。于充和,只是多了一个如水之交的朋友,而于卞之琳,却多了一个终生倾慕的女神。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为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长达十年之久,直到45岁才黯然结婚,对她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

 可是,多年后,和朋友兼学生苏炜谈到这段“苦恋”,张充和说:“这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不上苦与不苦。”他精心写给她的那些信,可能有上百封,她看过就丢了,从来没有回过。她以为这样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可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给她写信。当苏炜问到,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清楚呢。充和回答说:“他从来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

 在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敛,又敏感,属于“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类型。所以她总是不敢“惹”她,从来不敢单独和他出去,连看戏都没有。之所以传出苦恋的传言,可能是因为当事人表白和拒绝的方式都太委婉。

 卞之琳不是充和喜欢的类型,她喜欢性格开朗单纯的人,后来选择的傅汉思就是这种类型。除了性格外,卞之琳的才华也打动不了充和,他当时是以新诗闻名诗坛的,可充和没有被卞之琳和他的诗歌所吸引,她认为卞的诗歌“缺乏深度”,人也“不够深沉”,“爱卖弄”。没办法,教育背景和审美追求都不同,在旧学中浸*一生的充和对“明月装饰了你的梦”实在是欣赏不了。

 可叹的是,卞之琳从未停止过对充和的这份倾慕。1953年,卞之琳到苏州参加会议,恰巧被接待住进了张充和的旧居,秋夜枯坐原主人留下的空书桌前,痴情的诗人翻空抽屉,瞥见一束无人过问的字稿,居然是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几首词稿,于是宝贝一样地取走,保存了二十余年。1980年卞之琳访问美国时,与充和久别重逢,将词稿奉归原主。充和说他只不过是单相思,可纵然是单相思,能够持续如此之久,感情如此浓烈,即使得不到回应也足够动人了。

 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那一年,她已经三十五岁了。她和傅汉思也是在沈从文家里相识的,一开始,傅汉思是来找沈从文的,后来就专门来找她了,连沈从文的儿子小虎都亲昵地叫他“四姨傅伯伯”。

 在重庆的时候,章士钊曾向张充和赠诗一首,将她比作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氏,十八胡笳只自怜。”这令张充和很不高兴,她觉得这样比喻是“拟于不伦”。直到嫁给傅汉思后,她每每自嘲道:他说对了,我是嫁给了胡人。

 对傅汉思这个终身伴侣,充和是满意的。她提及他的次数不多,说汉思是个单纯的好人,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巧的是,这对中西合璧的伉俪称得上志同道合,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充和说汉思的汉学修养很深,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了解,写起文章来一篇是一篇,让她很服气。

 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1949年,整个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和敏感地察觉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未来的中国缺少梦想的空间。

 “应该让那些‘弹性大,适应力强’的人去接受社会主义革命。”带着这样的想法,充和和汉思在上海搭上个顿将军号前往美国,随身带着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她离开的时候还预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她所着迷的文化在故国大地上被粗暴地清除,三姐夫沈从文被迫去扫女厕所,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农场。而孤悬于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小天地。天地虽小,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已经足矣。

 充和对自己的吟诗作词,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她说自己写东西是“随地吐痰,不自收拾”。

 说这句话时,她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老小老小,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真是一派天真,可爱极了。

 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她很早就开始了写作,随写随丢,一生中从未主动出版过任何著作。倒是那位暗恋她的诗人一片痴心,私下将她发在报刊上的作品都收集起来,拿去香港付印。在耶鲁任教时,一名洋学生自费给她印了本诗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鱼》,装帧也很美,收入的诗只不过寥寥十几首。她百岁时,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张充和作品系列,分别是《天涯晚笛》、《曲人鸿爪》和《古色今香》,收录的其实都是些充和无意中留下的零光片羽。

 充和本是无意于以著作传世的,做什么都是随兴而至,她曾经说过:“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苏炜回忆他和洋学生向充和学书法时,充和经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他们试图游说她用墨写在宣纸上以图保存,不料一向温和的老人居然生了气,坚持就要用清水写。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

 不过,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也可以点击下方“ 我要投稿” 把作品发给我们,届时将会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您的大作!

1999年,诗人海子离世10年后,他的学生好友、28岁的北大才女田晓菲在美国留学期间放弃国籍,嫁给了大她25岁的美国老头。

一时间,父母痛心,师长叹息,更有人发文怒斥田晓菲为了美国绿卡不择手段。

面对质疑,田晓菲曾对外说,自己这样选择是为了爱情。

然而2016年时,已是哈佛教授的田晓菲回国参加学术交流,现场照片流出后,网络上一片唏嘘。

网络图

这个曾经秀外慧中的天才诗人,仅仅45岁,却已经头发花白面容苍老,形同70岁的老妪。

田晓菲未老先衰是什么原因?当年她为何嫁给一个美国老头?时间又过去了6年,她现在怎么样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田晓菲可谓风靡一时的天才少女。

田晓菲5岁那年,她在文联工作的父亲无意间在家中发现了她写的“诗”。

在那张不大的纸片上,刚学会写字的田晓菲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着:“我爱大地,我爱爸爸;我爱蓝天,我爱妈妈,我爱我幸福的家。”

寥寥数语,竟然颇有意境!父亲大喜过望,抚摸着她的头说:“写得好,写得好,你比爸爸强!”

听到夸赞,年幼的田晓菲一下子笑弯了眉毛,从此更加迷恋写诗。

为了鼓励女儿“创作”,父亲常故意设题跟她“一决高下”,妈妈作为“裁判”,则借故指出她的错漏之处。

每逢此时,田晓菲先是拧着眉头苦思冥想,实在没有对策时,就会在妈妈的引导下,把房门一关,到书里找答案。

网络图

就这样,田晓菲小学阶段就看完了《论语》、《古文观止》、《声律启蒙》等书籍,并自学完了初中的课程。

初中时,没有课业压力的田晓菲更是“诗兴大发”,不但作品在报端屡屡发表,还出了几本诗集,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成了众人口中的“少女诗人”。

天资聪慧的她于13岁那年,被北大英美文学系破格录取。

但离开父母后,周围同学又大多年长于她,田晓菲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只能形单影只独自苦闷。

直到有一日,她读到了海子的诗。

看着那一行行美好的诗句,田晓菲就如喝到了清醇的酒,嘴角全是笑意。

网络图

在一个午后,15岁的田晓菲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彼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诗人海子,羞涩地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并请求他在创作上给自己一些指点。

一番交谈后,海子连连点头,鼓励田晓菲坚持写诗:“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网络图

此后,海子与田晓菲亦师亦友,田晓菲也将他当做榜样,发誓要成为他那样的诗人。

在那个时期,田晓菲有一篇散文叫做《十三岁的际遇》,因为表述优异被入选为初中教材。

在文中,她曾深情地说:“我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令她没想到的是,海子这个良师益友,竟于1989年时,因对诗和生活失去希望,选择卧轨自尽。

海子离世那一年,田晓菲刚满18岁,骤闻噩耗,原本朝气蓬勃的她痛心、迷茫,继而对写诗失去了信心此后很长时间,她不再写诗。

“少女诗人”放弃写诗这件事,曾引发一些议论,但彼时网络不够发达,这件事带来的轰动远小于田晓菲后来的婚姻。

有时候,失去希望不过一瞬间,重拾自我却要经年历久。

1991年,已沉寂两年的田晓菲决定到美国进修自己的本科专业:英美文学。数年后,她又考取了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

而她读博期间的导师宇文所安,改变了田晓菲接下来的人生轨迹。

网络图

宇文所安是个地道的美国人,自少年起就疯狂地爱上了中国的古诗,彼时已是有名的汉学家。

当他在哈佛课堂上第一次见到田晓菲时,宇文所安不禁怦然心动:她双目含笑举止娴雅,不正是自己曾在诗词里“遇见”的东方女孩吗?

这异样的情绪在宇文所安心中日渐发酵,在田晓菲博士毕业那年,宇文所安开始恐慌:他很怕田晓菲从此在自己的生活中消失。

于是,他邀请田晓菲爬山,想在山顶美景的衬托下,向美好的田晓菲求婚。

网络图

那时,田晓菲对宇文所安的倾慕一无所知,宇文所安突然邀她爬山,她还以为这不过是一次正常社交。

然而,等她爬到山顶,立马被接下来发生的事惊住了。

平日和她没有很多交流的导师宇文所安,突然开始对着她结结巴巴地表白!

田晓菲刚听了个开头,就吓了一跳,继而逃也似的离开了。她实在不明白:年龄已经能当自己父亲的导师怎么能向自己求婚呢?

田晓菲的逃避没有让宇文所安灰心,他开始不厌其烦地给田晓菲发邮件、写书信。

田晓菲本不想回复,但遇到一个新奇观点时,又忍不住和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讨论。

随着交流的日渐深入,田晓菲发现宇文所安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博闻强识,却为人谦逊。日常生活中,他会适时为田晓菲写下一句句浪漫的诗句,甚至会动手为她做中国菜,但这些关心如润物细雨般令人舒适,从不会显得唐突。

网络图

促使田晓菲下决心接受宇文所安的,是一次有关《金瓶梅》的鉴赏讨论。

2017年,高晓松在网络上大谈《金瓶梅》,声称《金瓶梅》学术价值高于《红楼梦》。

公然讨论“粗鄙”的《金瓶梅》,还语出惊人,“始作俑者”高晓松被网友骂得体无完肤。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他对《金瓶梅》的鉴赏观点就是借鉴田晓菲。

田晓菲首次生出这样的鉴赏观点时,是在1994年考博期间。

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更是显得“胆大妄为”。据说,在一次小范围学术讨论中,她的这个观点被一个红学研究者痛骂。

田晓菲初出茅庐,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很长一段时间再不敢公开表述这种观点。

然而,在田晓菲和宇文所安用邮件交流期间,他对这个观点大加赞赏,道:“我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观点,你的出现将改变文学鉴赏史。”

接着,他说了很多自己的有关理解,一切和田晓菲藏在心里的观点的那么接近!

就在那一瞬间,田晓菲在人群中再一次找到了同行者,文学鉴赏于她来说,也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网络图

此后,田晓菲接受了宇文所安的求爱,两人于1999年元旦结婚。为了相守,田晓菲于婚后跟随丈夫入了美国籍。

年轻貌美的才女学成后没有归国,反而嫁给了一个离异两次的美国老头。新闻一出,一片哗然。

这其中,一直以她为傲的父母尤其伤心。

他们不忍精心培育的“鲜花”插入异国的“牛粪”上,去信劝说田晓菲,语气里全是恳求:“不是说好的,学成归国吗?请不要草率结婚。”

父母的请求让田晓菲很是心酸,但还是选择了和宇文所安结婚。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意,她将笔名改为宇文秋水。田晓菲心想:父母看到自己幸福后,会慢慢释怀的。

网络图

外界也有很多人质问田晓菲:“祖国培养了你,你为何不回国做贡献?”

对此,田晓菲对外解释,说自己结婚是因为爱情,但不论是何国籍,今后会继续宣扬中国文化。

田晓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般做的。

1999年5月,我国大使馆被美国炸毁,美西方从各个方面围攻我国,此风一度延展到学术界。

有一次,一个外国学者批评中国学者的一部著作,并借机攻击中国古文化研究,引来了很多附和。

田晓菲很是生气,毫不留情地对那个外国学者说:你这样做不过是出于嫉妒罢了!

此语一出,田晓菲也成了被围攻对象,但她坚持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中国文化不能被抹黑。

婚后不久,田晓菲放弃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到哈佛大学任讲师,从职级上说,这是自降一级。

网络图

但田晓菲却认为很值得,因为这样就不会和丈夫长期分居了。而且,她也有意借此在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长期发展,以便研究中国古文化。

2001年,在宇文所安的鼓励下,田晓菲开始动笔写《秋水堂论金瓶梅》,历时2年,终于成书。

书中观点如今已渐渐被人接受,她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角度,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多年来,志同道合的田晓菲夫妇,共同出书两本,经常会带着新观点到国内各地做交流。

有一次,田晓菲和宇文所安到香港出差,路遇一个只会说粤语的出租车司机,因为交流不畅,三个人都急得满头大汗。

宇文所安灵机一动,用唐代古语发音和出租车司机沟通,田晓菲在一旁瞠目结舌,他二人却能畅通无阻地对话。

事后,宇文所安得意地说,他有过研究,唐代的古音和粤语发音一脉相承,有很多共同之处。

而宇文所安的博学,让许多人渐渐明白,田晓菲当初为何会嫁给他。

网络图

可与此同时,一些人猜测,这些年来,田晓菲那些独到的学术观点,其实是出自宇文所安。

特别是2006年,刚满35岁的田晓菲晋升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立马引来了许多风言风语。甚至有人公然说,他们的婚姻就是一场交易。

关于此,田晓菲从未正面回应过,偶尔会在读书笔记、著作后记里有感而发。

田晓菲曾在一篇文章里留下过这样的语句:“我小的时候,别人说我的诗都是父亲代我写成的,只是日子久了,就没有人说了。现在又有人说,我的著作是我丈夫完成的,而事实上,那些本来就是我自己写的。”

实际上,宇文所安和田晓菲夫妇虽然都爱古代文学,但宇文所安偏爱盛唐诗词,田晓菲则更爱南朝。

两夫妻在学术上会有共同语言,涉猎却各有侧重。换言之,宇文所安可能会和田晓菲有一些探讨,但不可能代替她完成所有研究。

只是,旁人爱说,田晓菲也很少澄清,用她的话说,自己的生活很忙,忙得没空回应。

2016年,田晓菲和丈夫宇文所安回国参加学术研究。会上,他们的学术观点引来了阵阵掌声。

但现场照片流出后,众人发现,年仅45岁的田晓菲,显得过分苍老。

人说不幸会使人变老,很多人一致认为,田晓菲未老先衰,一定是嫁给年老的丈夫,生活不幸造就的。

可能是这样说的人多了,田晓菲在一次演讲中,竟罕见地谈及到自己的生活。

网络图

她说日常生活中,她不喜欢做家务,因为“时间对一个学者来说太宝贵了”,她想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自己的研究上。

为此,田晓菲生活得很“乏味”。她从不插花,也不爱打扮,养过一次莲花,却养得不死不活,经常需要宇文所安帮忙照顾。

为了迁就她,宇文所安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并会做中国菜给她吃。

田晓菲非常感激宇文所安,认为自己能专心做学问,全靠他的支持和理解:“我几乎把一天中大部分都用来做研究了。”

田晓菲还说:“对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来说,找一个和自己灵魂契合,能懂你的人太重要了!”

这罕见的“秀恩爱”后,大家渐渐明白,田晓菲的迅速苍老或许和她一心铺在研究上,耗费心神相关。

而这些年,田晓菲也的确屡屡发表各种学术论文,至今已出书5本,每本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网络图

在她的研究中,被人们熟知的陶渊明是打了标签的结果,且有理有据。

在她笔下,历史里的小人物充满了智慧,普通文学描述的背后,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天机”。

目前,她又开始研究梁朝的宫廷文化。

而她的这些研究,除了拿到国内交流,还会在教学中和不同肤色的学生进行讨论。看着越来越多人喜欢中国文化,田晓菲很是开心。

她说:“宣扬中国文化不一定只能在国内,只有更多的人欣赏中国文化,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才会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网络图

今年上半年,田晓菲再一次回国交流,白发依然,但精神矍铄,笑意盈盈的眉眼里全是在诗书里浸润出的睿智。

经过少年得志后的彷徨,青年失意后的迷茫,田晓菲觅得知音,找到一生所爱。

纵使如今已白发苍苍,她却正处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是呀,在她明确拒绝你以后,你为她做的任何事在她看来,都是对她有企图的,或者是在纠缠她,她不但不会感到感激而且会很厌烦。你如果真的想为她好,现在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打扰她,以后说不定还是朋友。

有人说俞敏洪是中国最具魅力的校长,出生普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创办的“新东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对于留学生而言,新东方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而俞敏洪的创业之道,离不开他的好口才,甚至连他的老婆,都是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追到的。

3次参加高考,别人眼中的“矮,搓,穷”

俞敏洪出生在江阴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父母亲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高,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木匠,而母亲在生产队当队长,还有个姐姐是赤脚医生。

但家里还是让俞敏洪读书,结果他第一次参加高考落榜,英语只考了33分。第二年,他只好再次参加高考,结果还是落榜,这次英语考了55分。

遭遇了两次打击的他,选择上高考补习班,并且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报考北京大学。第三次高考,终于如他所愿,以英语93分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作为农村出身的他,虽然考上了北京大学,跟其他人相比,俞敏洪显得其貌不扬,而且成绩也不好,以倒数第五名的成绩毕业。

在大学4年,更是没谈过一次恋爱,还常常遭受同学的嘲笑,说他矮矬穷。毕业后,俞敏洪选择了留校任教。

25岁约北大校花去划船

俞敏洪在北大留校任教的第二年,喜欢上了一个北大校花级的女孩。这个校花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看书,而俞敏洪也跟着到图书馆。女孩看书,他看女孩。

在图书馆看书,身上的书包不能带进去,每次女孩的书包只能留在外面。有次,刚好停电。女孩一找不到书包,只好在原地等来电。这时俞敏洪突然出现,拿出了口袋里的打火机。

借机接近女孩,问她是不是找不到书包?那女孩回答是,俞敏洪就帮着一起找。女孩对俞敏洪有了好感,两人聊了起来。碰巧的是两人都是语言文学系,俞敏洪学的是英语,那她学的是德语。两个就这样熟悉了起来,第二周俞敏洪就邀请对方划船。

两人来到北大附近的公园,里面有个叫做福海的湖。两人划船到湖中,俞敏洪眼看四下无人,就趁机表白:表达自己的爱意,并且开玩笑的告诉她,有两个选择,要么答应他,要么被他推下湖中。

面对如此粗暴的表白方式,校花一听就笑了。她觉得这个男人幽默风趣,答应和他交往,成为了俞敏洪的女朋友。等到大学毕业,她选择嫁给他。这位校花级的人物,正是杨桂青,当年也是她鼓励俞敏洪成立新东方。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以幽默的谈吐和口才,办成了不少大事。

在演讲中,他调侃自己,在新东方,他是长得最对不起观众的。让现场的氛围,一下子愉悦了起来。在创业之初,凭借出色的口才,招揽了徐小平、王强等一系列的海归派。

人的一生会面临着许多的的选择,有的人在最适合拼搏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也有的人不服命运的安排,选择逆流奋进。今天的主人公鲁林希就用自己的选择造就了她比**还精彩的人生。17岁年少成名的她在清华北大投来橄榄枝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拒绝保送机会。

所有人都疑惑了,这不知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机会,她却如此“任性”。但其实看似叛逆的鲁林希其实早就规划好了自己所向往的人生,天才分为先天型和后天努力型两种,而鲁林希就属于后者。她年少时候并不是邻居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反而是那个天天听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孩子的那一个。

从小在学校,她就是出了名的捣蛋鬼,不似普通女生文静乖巧,她的性格反而更加像个男生。经常因为玩而缺课逃学,成绩常常也是全班倒数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改变这样一个叛逆少女的,尽然是一场“早恋”,说起来真是充满了戏剧性。这种电视剧一般的桥段竟然在她的身上真实上演了。

这场早恋也常常让她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这次失败的恋爱经历,也就没有今天迈向成功的她。鲁林希的早恋可以说是个“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悲剧。那时女汉子的她喜欢上了一个同班男孩。这个男孩长得清秀帅气,比其他的男生都要夺目一些,并且成绩也十分的优秀。

神经大条的鲁林希直接写了一封情书,大大咧咧的向男生表白了。但是由于自己成绩太差,经常逃课挨训,是老师同学们眼中典型的的“坏学生”,她遭到了男生无情且直白的拒绝。虽然叛逆,但是她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遭到心上人的嫌弃后,鲁林希开始了她的逆袭反击之路,回归到了学生该有的状态:发奋图强,认真学习。

原本资质就不差的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成绩也走上了正轨,一下子从最初的倒数变成了班上的尖子生。她发现学习好像本身也不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反而很有趣,还开始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了不少的奖状。曾经那个被她喜欢过的男生此时也已经被她淡忘,入不了她的眼了。

2012年,正读高二的她便收到了了清华、北大的保送通知书,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她却毅然选择了拒绝。老师和同学们都开始纷纷劝说她不要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免得将来后悔,可她却笑了笑表现得不以为然,原来她早就将目标锁定了华盛顿大学。在长久的准备之下,她在高中毕业时成功的拿到了华盛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父母和学校的骄傲。

进入了华盛顿大学后,鲁林希的表现依旧十分优异,她三年便一下子修完了所有的本科课程,开朗漂亮的她还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跨国恋爱,男友是韩国人,和她同样拥有着高学历以及有趣的灵魂,两人也是十分的甜蜜般配。在20岁的时候,上天送给了鲁林希一个的惊喜:她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对于这个小生命的突然到访鲁林希有些意外,但更多的还是初为人母的开心。

由于还没有结婚,父母当时都不赞成她将孩子生下来,但是她这回又果断“任性”了一把:选择立刻和男友结婚,把孩子生下来。婚后两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虽然有过不少摩擦,但好在两个人都努力地在一起面对,相互磨合,他们的婚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幸福。

就算身为人妇,鲁林希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2017年,鲁林希22岁时,她一举斩获了哈佛大学的人类发展与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典礼上,她怀里不仅抱着奖状,还抱着自己可爱的孩子,脸上写满了幸福。毕业后她回到了国内发展,并且2019年登上了《我是演说家》栏目,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她向所有观众们分享了自己的逆袭故事。

你们还小,不用着急,你应该知道,清华的男生很多到毕业还是单身的,这里面很多原因的,所以等上了大学也不迟。但北大我就不知道了,我自己就是清华毕业的,我们班好多男生还是光棍,包括我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2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