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线索解析(下)

《红与黑》线索解析(下),第1张

《红与黑》分上下两部,两周前对上半部的线索进行了解析,这次看看下半部。下半部主要发生在首都巴黎,主线是于连与拉穆尔**的爱情,副线是于连与拉穆尔侯爵及周边人物的交往。这里主要分析于连与拉穆尔**的爱情。

通过彼拉神甫的介绍,于连以书记员的身份进入了拉穆尔侯爵家。在于连见到拉穆尔**之前,彼拉神甫对拉穆尔侯爵一家进行了介绍,可唯独对拉穆尔**一带而过,只有这么一句话“侯爵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对儿子诺尔拜伯爵,神甫介绍的比较详细,甚至对侯爵夫人也有介绍,但没有再说拉穆尔**一个字。

于连第一次见到拉穆尔**是在侯爵家的客厅,于连的第一感觉是“她一点也不讨他喜欢”,但是,他仔细打量过一番后,感觉“这么美的眼睛还从没看到过”,只是“这双眼睛,透露出一颗非常冷漠的灵魂”。通过与瑞那夫人作对比,他对拉穆尔**的第一印象是眼睛“顾盼见光彩”。应该说,二人的第一次见面,相互都没有特别的印象。

而二人第二次见面也是一个不快的经过。当时,是于连到拉穆尔伯爵家的第二天,他在藏书室誊抄信件,这就是他的主要工作。而拉穆尔**并不知道他在那里,本来要去偷书,看到于连在那儿,她现实吃惊,然后是不高兴,因为白跑了一趟,而且她本来想偷伏尔泰的《巴比伦公主》第二册(这书她要瞒住父亲才能偷偷读到),为此她很气恼。这次会面,作者重点写的是拉穆尔**的感受。

到了第三次,两个人显然熟了一些。于连讲述了自己骑马的囧事,拉穆尔**“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这三段描写都不长,但是各有特色,充分描绘了于连初到拉穆尔侯爵家的情形,特别是于连、拉穆尔**初识和交往的情景。

随着于连慢慢对以拉穆尔侯爵为中心的上层社会的熟悉和对工作的熟练,他越来越得到侯爵的倚重,也逐渐由一名书记员慢慢向幕僚甚至管家转变,开始帮着打理家里的产业。由于他的能力和才华的逐渐展露,他也开始对拉穆尔**产生了吸引。

拉穆尔**对于连的好感,部分是来源于她对周围那些追求者的厌倦;而于连对拉穆尔**的追求,多半是由于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满足征服欲。而拉穆尔**真正触动于连的是,她为纪念因营救亲王而遭诛杀的先人戴孝,她钦佩那种为了朋友而肝脑涂地的做法。同时,于连崇拜拿破仑,希望能身经百战、战死沙场,这种英雄主义让拉穆尔**为之倾倒。

两个人开始坠入爱河,敢想敢做的拉穆尔**首先发出了情书,而于连一方面为这突然降临的表白欣喜,同时又害怕这是一个阴谋。最终,他在拉穆尔**的邀请下,于半夜一点爬进了她的房间,二人一番试探后,过了激情一夜。

没得到时觉得美,得到了发觉不是那么回事。拉穆尔**为这一夜,感到后悔。后来,于连得到一个俄国亲王的指点,假装追求一位元帅夫人,曲线重获拉穆尔**的芳心。这一部分,有大量的内心描写,既有于连爱而不得的痛苦,也有拉穆尔**爱而见弃、因妒再生爱的反复,非常细腻,值得反复品味。

再后来,于连与瑞那夫人的情事被揭穿,于连枪击瑞那夫人,并获罪死刑。这段离奇爱情故事,戛然而止。

纵观全书,主要叙写了于连的两段爱情,都是地位在他之上的女人,这可能也是有人说于连一心往上爬的原因。然而,一个年轻人,因缘际会,得以与上层社会接触,又情窦初开,与遇见的女人陷入爱河,这不是很正常吗?

《三生有幸遇上你》这个电视剧中侯爵大闹了前女友的婚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一口气。男主角在这个作品当中饰演的是一个富二代的角色,这个富二代在电视剧的第2集就被自己的女朋友给抛弃了。男主角回了自己的家一趟,再次回来找女朋友的时候女朋友竟然就直接甩给了自己一张请帖。这是一张结婚的请帖,请帖上的新娘就是女朋友,但是新郎却并不是男主角。

欲望没有满足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男主角觉得自己被绿了,而且在这个时候还被对方所挖苦。男主角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在谈恋爱的时候给自己的女朋友买各种各样的名牌衣服和名牌包包,除此之外还用化妆品和珠宝首饰这一系列的奢侈品来供着自己的女朋友。带着女朋友过非常好的生活,只是没有想到一个星期不联系女朋友就直接和其他的人结婚了。

出一口气

对于这样的现象相信大多数的男生都是无法忍受的,所以最终才会出现大到前女友的婚礼的现场。在婚礼的现场男主角也是狠狠的出了一口气,男主角在前女友的婚礼现场直接抢走了主持人的话筒,并且表示自己是新娘的50个前男友的代表。新郎表示自己和女朋友相处的过程当中给自己的女朋友付出了很多,但是女朋友却对此仍然不满足,由此来证明自己的女朋友是一个欲望没有满足的人。

除此之外,男主角还对新郎说感谢新郎为这个社会铲除了这个毒瘤,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和50个前男友一起凑钱,给这个新娘买了一个很大的钻戒。在新娘的婚礼上闹了这么一出新娘的面子也丢尽了,而新郎本人口中的那口恶气也出了,网友们在看这一段的时候也表示自己看得非常爽。

小时候,在书架上曾看到过这本著作,那时被红色与黑色相融合的封皮所吸引,爱不释手。那时候读起来还小,认识的字也很有限,并未读懂书中的含义,这也成为了我再次阅读这本书的原动力,现在的读来依然十分喜爱,却不止表面化了。

司汤达原名兹里贝尔,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毕业后,来到巴黎,加入拿破仑领导的军队。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弹冠相庆,司汤达选择离开是非之地,在意大利的米兰定居。他于1829年开始执笔,至1930年便完成了这本著作,1842年突患脑血栓,与世长辞。

司汤达将这部著作取名为《红与黑》,绝不是凭空命名的,而是源自深刻的社会现实。

在拿破仑那个时代,平民只要在战场上英勇抗敌,凭借着显赫的战功便可以加官进爵,成为有威望的人。而封建王朝复辟之后,平民便没有了出头之日,只能寄希望于教会,希望提高身价,一跃成为贵族阶级。“红”与“黑”便是在这种社会矛盾中产生的两种色彩,也代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社会现实。

此外,《红与黑》还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o年纪事》也印证了这种说法,该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于连与命运作艰苦奋斗的短短的一生,从不同角度,淋漓尽致地反应复辟时期的阶级斗争。

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当时正值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故事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生活在一个叫维里埃尔的一个小城的农民家庭里,作为家里的小儿子,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鄙视,饱受欺凌。他十分聪明又读过许多书,被当地市长德·雷纳尔先生选中当家庭教师。他是最底层人物,生来卑微,却有强烈的自尊心,为此,他出于证明自己的目的勾引市长夫人,却在后来慢慢爱上了真心待他的市长夫人。后来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听从德·雷纳尔夫人的安排,来到神学院学习,他成绩优异,深受皮拉尔神父的喜爱,后来皮拉尔的引荐,他来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德·拉莫尔侯爵私人秘书,却被侯爵的女儿马蒂尔德**青睐,在**的狂热的追求下,他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一些上层社会的公子哥,出于野心的驱动,便与她有了私情。玛蒂尔德十分爱她,便逼迫着侯爵同意了他们的结合,为了消除社会阶级问题,侯爵为于连捏造了贵族的身份,并封他骠骑兵中尉的头衔,这时的于连的美好生活已经来临了,他终于摆脱了阶级的束缚。而此时他的旧情人德·雷纳尔的一封信剥夺了他的一切社会地位和成就。于连怒不可揭,对着雷纳尔夫人连开两枪,被逮捕入狱。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拒绝为自己申诉,最终死在死在断头台上。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读者更是对于连·雷索尔这个复杂的人物衍生出多种解读。

  于连·索雷尔出生于小城维里埃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他聪明好学,读过很多书,然而,他这种爱读书的怪癖使他家人厌恶透顶,家人经常欺辱毒打他。于连十分痛恨他的家庭,也对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感到无能为力。他的原生家庭使他有一种自卑感,他的聪明和才智又与他身处的社会地位深感不满,妄想跻身上层社会。他的人生观念的树立是源于一位老军医。他视捍卫着拿破仑,以拿破仑为榜样,妄想通过在战场上的奋勇杀敌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则一系列的希望与追求却因为拿破仑的战败和波旁王朝的复辟戛然而止。他不得不选择通过做教士来实现自己社会地位的改变。他最喜爱的书是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可见他对待这个社会是真诚的,也是善良的。他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生命中对他有恩的人的爱的熏陶,他是有渴求真爱,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的。

同时,于连的个人形象塑造与他的两段爱情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成长、成功还是堕落都和女人分不开。

18岁那年,他被德·雷纳尔市长选中,来到家里作家庭教师。在这里他的敏感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挑战,雷纳尔夫人出于善心和同情送给他一些钱想让他添几件内衣,他对此反应强烈。原著中是这样说的:“我出身低微,夫人,但我并不卑贱,”于连回答,他停住脚步,眼睛里闪耀着怒火,身子停的笔直;“对这一点您有欠考虑,如果我让自己对德·雷纳尔先生隐瞒任何与我的钱有关的事,那我就连一个仆人不如了。”他深深的蔑视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对上流社会的仇恨和厌恶愈来愈深源于他强烈的自尊心和缺失严重的平民化意识。于连为了报复市长对自己的蔑视,他开始刻意勾引对他也有好感的善良的德·雷纳尔夫人,他大着胆子抓住了夫人的手,并在晚上潜入她的房间,征服了这个善良的女人。他并不爱她,甚至觉得自己只是她众多情夫中的一个,而她选中自己,只不过是因为见面容易,并且他将她的关心认定为蔑视,并深深的怨恨着。他利用她对他的好感,用床垫下面的盒子里的肖像刺激她,这一点是很卑鄙的,可以说为了加速这段感情的燃烧,他是费尽心机的。后来他看到了她对他的真诚,他选择真心对待她,也完全放弃了那种爱情带给他的虚荣感和荣誉感。

玛蒂尔德是侯爵最疼爱的女儿,为人傲慢,社会地位十分高,而这时的于连已经被荣耀、社会冲昏了头脑,他变得谄媚起来,有意地向玛蒂尔德表示一种爱意利用诡计得到了她。他并不爱她,只是将她当作提高社会地位,进入上层社会的,实现他的野心和梦想的一块跳板。当他得知玛蒂尔德爱上他的时候,他的第一感受便是“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并觉得战胜了她的未婚夫——德·科鲁瓦泽努瓦侯爵,一个英俊的上层社会的人物,这对他来说,是非常美妙的。后来,玛蒂尔德怀孕,侯爵被迫同意两人的婚事,并赠给他一个骑士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称号,他成功跻身了上层社会。

在我看来,于连心里自始而终是爱着德·雷纳尔夫人。她的善良、真诚、聪明深深地影响着他。故事的结局那封德·雷纳尔夫人的告密信将他奋斗的一切成果全部归零,但这并不是他伤害她的借口,而是那封信将他性格黑暗的一面完全地揭示出来,无疑将他赤裸裸地撕裂开来,挑战 着他的自尊,他看到心爱的人这样控诉自己,更是愤怒至极。

从于连的这两段爱情来看,均是出于对自身的荣誉感和自尊感的一种捍卫,似乎得到了来自上层社会的女人的爱情,便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但正是身处这种非平民化的泥潭中,才让这种阶级意识在他的心中成为跨越不去的鸿沟。他利用爱情向上层社会抗争,向社会抗争,这种不择手段正是体现了他的个人主义和他的野心。

他毕生所求的幸福观和成功观或许令人嗤之以鼻,但却是深刻地反映着令人痛恨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幸福对于连而言,便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当别人尊重他,而不用轻蔑的眼光注视着他的时候,他才觉得是自由的。从他的两段感情中都可以看出来他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种幸福观,才导致于连不择手段的去争取实际是利益的“爱情”,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到这个社会的光明,暂时忘记身份的卑微带给他的黑暗和痛苦。

  成功观对于连而言,拿破仑统治时期,他想用通过上战场英勇杀敌来实现社会身份的转变。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经历过神学院的黑暗之后,他开始选择利用爱情达到自己社会身份的转变,也开始变得世俗和谄媚起来,他得到了社会地位,也得到了财产,成为了上层社会的人。这一时期他的价值感和情感观已经是病态的了,通过出卖感情获得社会地位,让人对他嗤之以鼻。

而这两种观念都在他入狱后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他用一种更为理智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爱情、审视自己的过去,这一刻的他是忏悔的,他认识到了自己内心那种对爱情真正的追求,他不顾一切地回归到他的爱人德·雷纳尔夫人的身边,心中全然没有世俗的虚荣心,而是纯粹的、真诚的爱着这个女人。于连的一生都在为荣誉而奋斗,在虚伪的外衣下艰难的生存着,现在的他没有这些了,将他内心的善良和爱完全的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幸福。

  这让我不进想到我国伟大的作家路遥的《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

  于连和高加林都是作者针对社会现实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他们的身处的环境、爱情选择和社会道路都有惊人的相似。《人生》中的高加林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却十分有学识,与同村的女孩刘巧珍相恋,后来抛弃了巧珍,与同学黄亚萍交往,却在失去工作后,惨遭抛弃。他与黄亚萍的交往实际上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进城的一种选择,实际上这份感情是基于事业与前途的基础上的。后来被人揭发“走后门”,回到家乡的时候,高加林才真正的明白了自己错误却再也挽回不了了。

于连和高加林面对现实和社会都是无奈的。他们妄想打破这个社会的成长规则,改变自己的身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得不将爱情作为一种跳板,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打败,结束了这种阶级的折磨,最终明白了幸福和人生的真正的意义。

在升起的现实上,阶级的夜潮退远了,纯净的灵魂即将上岸,《红与黑》带给我们的思索和震撼远远不止如此。于连的生命十分短暂,但却是真正的不同寻常,就像一只贪恋自由渴望飞在高空中的鸟,长满了纯银的羽毛,飘散着,盲目着,最后将命运交给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85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