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题目篇一:文章标题写法
“标题”,也称题目,文章的名称。每一篇文章都有属于自己的标题,因此在作文中就出现了对“主标题”和“副标题”的要求,即所谓的“标题格式”。一般说来,大凡写文章的人,都(转载于:wWwHnnsCYcOM: 关于散文的题目 )经过这样几个反复:根据本次作文的目的和中心思想,预先都先设计好“主标题”的腹稿,然后搜集材料、组织材料,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逻辑将文章内容写出来,最后再依据所写内容审视“标题”,看本标题是否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重新敲定后将文章定稿。
文章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突出主题、表现文章内容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文章体裁对标题的拟制有不同的要求。
议论文的标题或直接揭示论点,如《反对自由主义》,或揭示文章内容,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记叙文的标题或含蓄,有象征性,如《桃花是怎样开的?》或人物、时间、地点等为标题,如《长江三日》。公文的标题大多由发文单位、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如《关于表彰英雄少年的决定》。
消息和通讯的标题更为独特,楼主所问的“主标题”与“副标题”的格式问题,就是消息通讯类标题。
消息和通讯的标题,有单行标题,如《校园开办跳蚤市场,引来市民“淘宝”》。
一、有双行标题,如《在火车上与陌生男子交友,17岁女孩被胁迫险遭不测,根据热心群众报案--铁警神兵天降抓获火车“狼外婆”》(见图1)。分解:“在火车上与陌生男子交友,17岁女孩被胁迫险遭不测,根据热心群众报案--”这叫“引题”,即引导文章内容的标题。也有人管它叫:“肩题”或“眉题”。“铁警神兵天降抓获火车‘狼外婆’”这是“正题”,也称为“主标题”,是文章作者的中心思想。
二、还有多行标题,如《文明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哈尔滨:距全国文明城市还有多远--关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调查与思考》(见图2)。分解:“文明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是“引题”。“哈尔滨:距全国文明城市还有多远”,这是“正题”或“主标题”。“--关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调查与思考”这是“副题”或者叫“副标题”。“副标题”的作用在于引申文章主要内容于前方,使读者能在尽短时间内领略文章大致内容。
我们从文章的字号大小、字体的区别上也能看得出哪个是引题,哪个是主标题,哪个是副标题。一般地说,引题最小,主标题最大,副题次之。
至于楼主所问“当主标题在第一行时,副标题是不是前面要加一个破折号再另起一行呢?”回答是:主标题在第一行时,副标题另起一行是肯定的。致于加不加披折号,就要根椐作者的情况而定,可加,不加也可。如图3和图4,两种情况都行。只不过是副标题加了披折号后,从文章内容上看,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衔接得更紧密些。
关于散文的题目篇二:文章标题及格式
标题格式
文章大标题书写的基本规则是居中排列,字号应大于正文,字体也应与正文相区别,并且上下各空一行。如果大标题字数较多,则应考虑分行排列,但分行时要注意前后意义的完整,在连贯排列时仍然要求居中。副标题应紧靠大标题下,中间不空行,题前要加破折号,所用字体也应区别于主标题。
大标题居中书写。正常情况下,副标题要在大标题第三个字下开始写破折号。如果格数不够,副标题写不下,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文章的副标题如能进一步概括,进行文字上的处理,这样做最好。第二,不能进一步概括缩减的,我们的基本处理原则是大方美观。首先在字体上要小于正标题,从正标题的中间部分画破折号。副标题中,破折号后面的文字如果一直写到行尾,还没写完的话,就需要转行。换行后,与副标题的第一个汉字对齐。另外,分行的文字要段好句子,如“我们”最好不要把“我”写在第一行、“们”写在第二行。
文章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突出主题、表现文章内容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文章体裁对标题的拟制有不同的要求。
议论文的标题或直接揭示论点,如《反对自由主义》,或揭示文章内容,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记叙文的标题或含蓄,有象征性,如《桃花是怎样开的?》或人物、时间、地点等为标题,如《长江三日》。
公文的标题大多由发文单位、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如《关于表彰英雄少年的决定》。
消息和通讯的标题更为独特,楼主所问的“主标题”与“副标题”的格式问题,就是消息通讯类标题。
消息和通讯的标题,有单行标题,如《校园开办跳蚤市场,引来市民“淘宝”》。
有双行标题,如《在火车上与陌生男子交友,17岁女孩被胁迫险遭不测,根据热心群众报案--铁警神兵天降抓获火车“狼外婆”》(见图1)。分解:“在火车上与陌生男子交友,17岁女孩被胁迫险遭不测,根据热心群众报案--”这叫“引题”,即引导文章内容的标题。也有人管它叫:“肩题”或“眉题”。“铁警神兵天降抓获火车‘狼外婆’”这是“正题”,也称为“主标题”,是文章作者的中心思想。
还有多行标题,如《文明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哈尔滨:距全国文明城市还有多远--关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调查与思考》(见图2)。分解:“文明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是“引题”。“哈尔滨:距全国文明城市还有多远”,这是“正题”或“主标题”。“--关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调查与思考”这是“副题”或者叫“副标题”。“副标题”的作用在于引申文章主要内容于前方,使读者能在尽短时间内领略文章大致内容。
我们从文章的字号大小、字体的区别上也能看得出哪个是引题,哪个是主标题,哪个是副标题。一般地说,引题最小,主标题最大,副题次之。
至于“当主标题在第一行时,副标题是不是前面要加一个破折号再另起一行呢?”回答是:主标题在第一行时,副标题另起一行是肯定的。致于加不加披折号,就要根椐作者的情况而定,可加,不加也可。如图3和图4,两种情况都行。只不过是副标题加了披折号后,从文章内容上看,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衔接得更紧密些。
拟制标题的基本原则是:确切、简洁、醒目、新颖。
关于散文的题目篇三:文章题目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阅读题专项训
练——关于题目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
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
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山坡羊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
(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
题目的考题(中考阅读专题训练)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
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导语: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我整理关于散文的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几种常考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多用于书面语;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2、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3、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4、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5、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6、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7、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8、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9、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10、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11、2、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12、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13、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14、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15、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16、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17、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18、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19、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20、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21、4、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22、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23、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24、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25、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常见提问方式(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オ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四)、标题作用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②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④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练习一:心之所在
①波兰作曲家肖邦1830年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②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③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身边。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④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
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1.这篇短文的记叙顺序是 。
2.墓志铭中的“至爱”具体指 。
3.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是 。
4.③④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
内容:
第一个事例是: 。
第二个事例是: 。
5.文中画线句“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如果改成“不过你是否能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呢?”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答: 。
(选自贵州省贵阳市2000年中考题)
练习二:西湖漫笔(节选)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根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平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
1.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 。
2.“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答: 。
3. 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 句欣赏评点: 。
(选自江苏省徐州市2001年中考题)
练习三:青 菜
可爱的青菜,土地( )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颜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须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一样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 )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1.本文咏物抒怀,文中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怀又概说了青菜品质的一个句子是:
2.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要将“美丽”与“忠诚”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
是: 。
3.从文中选词进行下面的填写,以显现有关段落的主要内容和文章“咏物”的思路。本文第二、三、四段分别吟咏、描写了青菜的( )、( )、( )。
4.为了更直接地抒发情感,作者运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技巧:
5.品味文中划横线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说说自己的发现。(只说一点即可)
(选自湖北省荆州市2002年中考题)
练习四:枯枝与鲜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他们原本就是浑然一起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 在第①段,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答:□□□□□□□□□□
(2) 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答:□□□□□□□□□□
2. 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答:
3. 阅读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和 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 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4. 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
(选自天津市2002年中考题)
练习五:拟 题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 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 ( )
A虔诚 B侥幸 C真诚 D庆幸
2.第⑦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 。
其作用是: 。
3. 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 底:□□□□□□□□□□
4. 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 根据语境,解释第○13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
6.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 。
(选自北京市海淀区2001年中考题)
练习六:生命的本质
①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里又传出熟悉的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②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该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③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④面对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⑤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的?
⑥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⑦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1. 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1)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应当是 。
(2)如果用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回答,应当是 。
(3)如果用你自己的话回答,可以概括为(不超过30字):
□□□□□□□□□□□□□□□□□□□□□□□□□□□□□□
2. 仔细阅读第④段,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只有用火的舞蹈”来形容这群残疾人的生活“才恰如其分”?
答: 。
(2)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
3.第⑥段中说“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
(1)联系全文,说说两种形式的生命的舞蹈各自具体的内容。
答:一种是 ;
一种是 。
(2)“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果真是“上苍”“有意安排”的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
(选自江苏省镇江市2002年中考题)
练习七:新 叶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窗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丁里爆发出些淡绿、鹅**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贞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一当冰消雪花,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间,便是满眼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更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于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阴遮雨。它扶持着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荫,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淡妆自持,深根自养,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母亲!
⑦也许是因为“绿肥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尽管我也十分喜欢花朵。
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
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永远长满绿油油的新叶,四季常青。
(选自《名家名作课外阅读》 作者:李松)
1.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
2. 第④段从不同角度描写新叶的碧绿,显得极有层次。写出点示描写角度的关键词语。
答: 。
3.第⑤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其中有两个短语概括出了前后文的内容,请找出来。
答: 。
4.写出能概括第⑥段内容的句子。
答: 。
5.第⑦段运用了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
6.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答: 。
练习八:暗 香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李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有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如此啊!
(选自《现代文课外阅读》 作者:皓月)
1.这篇散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什么?
答: 。
2.本文由物及人,为表现文章主题运用了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答: 。
3.桂花和关门老大爷有着相同的品质,请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概括出来。
答: 。
4.文中哪一句话最直接地概括了关门老大爷的“暗香”?
答: 。
5.文章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桂花和桂花香?
答: 。
6.文中说“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个在你身旁的这样的人。
答: 。
练习九:画 眉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鸟,放到我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人歌唱。
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飞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眼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的。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鸟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选自《名家名作课外阅读》 作者:索尔•贝洛)
1.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采用了倒叙手法。写出文中最直接点示出这一点的句子。
答: 。
2.第一段中的标横线的句子在情节结构上属于什么手法?
答: 。
3.美洲画眉鸟妈妈杀死小画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
4.为什么“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了?(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
5.在美洲画眉鸟妈妈眼里,生命与自由谁重谁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
练习十:一瓶蓝墨水
一瓶蓝墨水,静静地置放在我桌子的一角,像生前一样,它永远是那种形状,那般姿态。对于一个稍微有点美感的空间,它的存在仿佛显得有点多余。对它的结局,我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它活在幽蓝幽蓝的气氛里,活在朦朦胧胧的气氛中。
但一瓶蓝墨水,并不寂寞,在它不事声张的内部,有一肚子的话要表白,有一肚子的魔幻要施展,有一肚子的工作要展开。当我旋开它的盖子,我知道,我的行为并不能代替它,但我需要它,它也等待我,等待与需要是双向的意愿。我与它所有的话,世上最多最多的话,一千零一夜的话,都在纸上说。
一滴水会彻底消失,在干枯中消失,蓝墨水不怕干枯,它的意义在于干枯,在干枯中表达,在干枯中永存,蓝墨水走的不是一滴水的路线,蓝墨水跋涉的是奇妙的旅程,它是东、西、南、北,它是金、木、水、火,或者说:“万有都留下它的踪迹。”在一滴水留下遗憾的地方,一滴蓝墨水却留下永远,尽管那只是相对的永远。
在一首诗感动的地方,谁能发现一滴蓝墨水的心跳;在一出情感缠绵的地方,谁能感觉一滴蓝墨水的泪湿;在一出故事终结的地方,谁能知晓一滴蓝墨水的归宿。蓝墨水,我熟悉而陌生的蓝墨水:熟悉的是,你那副幽蓝幽蓝的神秘面孔;陌生的是,在你出发之前,你仍然深不可测,你仍然是个未知数。
一滴蓝墨水的疑惑,正是我的疑惑,也是我自身的未知。我的蓝墨水,用幽蓝的阴影寻找我,用冷峻的面孔照应我。我的想法,我的灵感,我的焦虑的中心,缠结在你密密麻麻的世界难以逃逸。你不加掩饰地袒露我,纵容地应对我,记载我。我在你的视线里,你在我的意念中。只要我的理智仍然清醒,你上下左右,纵情挥洒的空间,终将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蓝墨水,亲爱的蓝墨水,让我再辛苦你一趟,再一次使用你,淘尽你,耗费你幽蓝幽蓝的心血,写下一句发自我心底的声音:“谢谢您!”
(选自《语文新阅读》 作者:郭志杰)
1.这篇散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答: 。
2.为了更直接地抒发情感,这篇短文主要采用了一种什么表达技巧?
答: 。
3.用自己的话概括蓝墨水的精神品质。
答: 。
4.文中对“一瓶蓝墨水”的称呼由“它”到“你”再到“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
5.“蓝墨水不怕干枯,它的意义在于干枯”,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答: 。
6.品析画波纹线的句子,说说这样表达的妙处(说出一点即可)。
答: 。
《人之历史》(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
《域外小说集》(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
《古小说钩沉》(理论专著,1919,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1923、1924,北京新潮社出版
《怀旧》(1911,最早的作品,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
(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明天》单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与车夫
《头发的故事》“看 / 被看”
《风波》1920,七斤
《故乡》1921,闰土
《阿Q正传》1921、12,连载于《晨报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节》
《白光》知识分子形象陈士成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楼上》(吕纬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铭
《长明灯》“看 / 被看”
《示众》“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尔础
《孤独者》(魏连殳)1925年,
《伤逝》1925年,涓生、子君,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弟兄》
《离婚》1925年《语丝》,爱姑,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C.《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补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采薇》1935、12,“看 / 被看”
《铸剑》1927,原名《眉间尺》,“看 / 被看”
《出关》
《非攻》
《起死》1935、12,
《怀旧》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A、《野草》:抒情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1919,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风筝》1925
《影的告别》
《过客》
《这样的战士》
《复仇》
《求乞者》
《死后》
《雪》
《秋夜》
《腊叶》
《颓败线的颤动》
《一觉》
《好的故事》
B、《朝花夕拾》:叙事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19269
《藤野先生》192610
《阿长和山海经》
《范爱农》
《无常》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狗·猫·鼠》
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16部杂文集。
《热风》1925,北京北新书局,包括《随感录》
《华盖集》1926,北京北新书局
《坟》1927,未名社出版,包括:
《文化偏至论》(1908年,《河南》月刊,理论专著)
《摩罗诗力说》(1908年,《河南》月刊,理论专著)
《我之节烈观》(1918,《新青年》)
《我们现在怎样作父亲》(1919,《新青年》)
《春末闲谈》(1925,《莽原》)
《灯下漫笔》(1925,《莽原》)
《论睁了眼看》(1925,《语丝》)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6,《莽原》)
《华盖集续编》1927,北京北新书局,包括:
《一点比喻》(1926,《莽原》)
《记念刘和珍君》(1926,《语丝》)
《而已集》1928,上海北新书局,包括: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
《略论中国人的脸》(1927,《莽原》)
《三闲集》1932,上海北新书局
《二心集》1932,上海青光书局,包括: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1930,《萌芽》) 答案补充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1930,《萌芽》)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930,《萌芽》)
《“友邦惊诧”论》(1931,《十字街头》)
《伪自由书》1933,北新书局化名青光书局出版,包括:
《现代史》(1933,《申报·自由谈》)
《文章与题目》(1933,《申报·自由谈》)
《二丑艺术》(1933,《申报·自由谈》)
《南腔北调集》1934,上海同文书店,原联华书局出版,包括:
《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现代》)
《准风月谈》1934,
《集外集》1935,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花边文学》1936,上海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1937,包括:
《病后杂谈》(1935,《文学》)
《弄堂生意古今谈》(1935,《漫画生活》)
《阿金》(1936,《海燕》)
《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
《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包括:
《死》(1936,《中流》)
《半夏小集》(1936,《作家》)
《女吊》(1936,《作家》)
《集外集拾遗》
未成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散文的写作手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散文的写作手法1散文的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叙述(倒叙)、说明、议论、描写(白描)、抒情(直抒胸臆。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借景抒情,以乐衬哀。人物描写:心理描写。
2、表现手法:想像(虚实结合)、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反衬。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对比、悬念、类比,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欲扬先抑,散文写作技巧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白描,用典。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有人或物)。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过渡)、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对比、顶针、通感、反复、夸张等。
散文的表现手法: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散文:也许有一天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精美散文:一生学做人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散文中的修辞方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精美散文:感恩的心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散文的行文布局:
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爱情散文:你是我最爱的人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具体介绍:
⒈、象征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2、描写(渲染与白描):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白描就是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3、烘托即烘云托月的写法。
4、反衬: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5、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⒍、线索:作者选材,描写,记叙或议论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7、举例或列举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优美散文:心悟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散文的写作手法2散文的表现手法多端,理论仅仅是个方法,实际要在运用中慢慢去把握:
下面仅仅说说艺术的表现手法:
1、从全文看,XX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成功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作者是怎么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5、本文以XX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答题模式
技巧手法+内容+效果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对比等)。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最后,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什么效果。
[样题解析]
例1(2004年全国卷)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第九段原文是: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很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件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从描写手法来看,作者运用的是简笔勾勒,即白描。描写的内容有河流、风沙、炊烟、老屋,构成了一幅深沉凄凉的画面,抚今追昔,物是人非,作者的内心无限伤感。通过手法、内容、效果的分析,便可以拟出答案。
答: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
例2(2004年湖北卷)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解析〕本题是从行文结构的角度考查表达技巧的,先梳理层次结构,从全文看,作者先写修表,再由表写到父亲的精神,最后写自己受到父亲精神的激励。然后,从表达效果看,由表及人,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这样,答案就可以拟定了。
答: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历,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谨紧凑。
人称类
〔常见设问形式〕
1、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样题解析]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