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有哪些?

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有哪些?,第1张

网上搜的:

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汉末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宁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爱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710年),唐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巾帼首相第一人,继承了祖父上官仪的全部才华,擅长诗文,天分极高。

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女皇武则天连连惊呼:"此女绝非凡!

婉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左冲右突,成为盛唐时期的"无冕女皇"。智慧、肉体、灵气、才华……婉儿凭借这些法宝,穿梭于朝中重臣之间,谱写了一篇美丽、凄婉的人生华章。

卓文君

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

卓文君天生丽质,容貌姣好,自幼聪明信任,博闻雅识,诗歌词赋,无一不精,更兼擅长音律,琴技无双。

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天下。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凤求凰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呤》,“……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望江亭》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1976年属龙男婚姻大事

前言:

众所周知,英俊潇洒,是著名的美男子, 他和的爱情、婚姻让无数人为之向往。

可是 他的爱情、婚姻故事,很多人就知之不详了。

实际上,在选择和同舟共济,相濡以沫之前,他先后拒绝了一个富家女和一个大才女。

这是怎么回事呢?

01、少年才子

1898年3月5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的一个“绍兴”。

不满半岁时,叔父周贻淦病重,由于他和妻子陈氏没有子女,的父母周贻能、万氏夫妇决定把儿子过继给他们。

就这样,幼年时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育,称陈氏为“娘”,称生母万氏为“干妈”。

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性格文静,才学出众,会书画,好诗文,有很好的修养,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对的抚养上。

少年

4岁时,陈氏就教他识字;

5岁起,陈氏就送他进私塾读书,并取学名恩来,字翔宇。

1904年,一家搬到清河县(今清江市)外祖父家居住,在万家的家塾继续读书。

1905年,一家又迁入陈家祖居的陈家花园,在家塾中就读。

此后几年内,陈氏为了把培养成栋梁之才,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给深厚的文学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的才学,在周家子弟中都是佼佼者,家中长辈都很看重他。

当时,的伯父周贻赓在奉天度支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俸饷科升任科员,生活稍稍安定后,便写信要到东北去,跟随自己继续读书。

1910年春天,离开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学习,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10门。

在东关模范学校两年间,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喜爱,他国文教员赵纯更是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道:

“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

1913年春,周贻赓工作发生变动,改任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随伯父搬到天津,住在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

随即,他进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补习功课,准备南开学校的入学考试。

8月中旬,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南开学校。

8月19日,到南开学校报到入学,编入己三班(后改为丁二班)。

02、南开才子

1904年春,著名教育家严修(字范孙,亦称严范孙,1860年4月2日—1929年3月14日)出任直隶学校司督办。

而后,严修与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决定将严范孙学馆和孙学馆合并,筹设私立敬业中学堂。

1904年10月,敬业中学正式开学,聘张伯苓为(即校长),这就是南开学校的前身。

1907年,敬业中学改名南开中学堂,严修担任校董,张伯苓担任校长(1919年,两人正式创办创办了南开大学)。

南开学校是当时更好的私立学校, 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凭着严威望,南开学校名气惊人。

严修太牛了,他是光绪九年(1883年)的进士,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掌管全国的教育。

这样的人物办的学校能差?

南开校父严修

当时天津、甚至全国范围内有头有脸的人物,冲着严修这两个字,都想各种办法,要让孩子念这所中学。

南开学校推新式教育,入学考试时除了要考国学和数学,还要考英语,一切以分数说话,不讲人情。

为了让孩子们进这所学校,有钱的家长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给孩子恶补英语。

而对于家境差的孩子来说,国文和数学还能借到一些书来读,但英语却让他们头疼得很,毕竟他们是没钱请外文老教的。

也属于穷学生行列,但众所周知他语言天赋惊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后,他居然真的考上了。

而在南开学校,品行兼优的不仅是著名的才子,更是学校学生一个风云人物,颇有影响力,出类拔萃的力也展露无遗。

入学不久,就和南开学子们创办了一个社团——敬业乐群会。

社团名字意思是“敬重学业,联络感情”,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络同学之感情”,“辨难析疑,轶出于课程之外,研究各种学识”,“补教科之不及”。

1914年3月14日下午,敬业乐群会成立大会在南开学校大礼堂。

张瑞峰为会长,常策欧为副会长,为智育部长。

实际上,是这个学会的灵人物和实际者,后来担任副会长,到第三年才担任会长。

在的下,智育部利用每星期一、三、四、五4天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活动。

经常发动会员捐献书籍,办起了敬业乐群会图书馆,曾带头一次就捐献了《大同报》、《立国根本谈》、《东方》等16本书刊。

还经常邀请老师做专题报告和,有时还邀请校外知名人士来会讲演、座谈,如吴玉章、黄炎培等就曾到校和会员座谈。

这些活动大大开阔了会员的眼界,增强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大家奋起的热情,确实起了“补教科之不及”的作用。

除担任智育部长外,还负责经办一切会务工作,同时主编社团《敬业》会刊。

该刊内容丰富,文字清新,论理精辟,优美,流行亦广,影响很大。

在该刊上曾以“飞飞”、“翔宇”、“恩来”署名发表了大量的时事、评论、、诗歌、译作等。

逐渐声名鹊起,是著名的津门才子,的表现逐渐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力。

03、严家求婚

这个人就是南开学校的校董严修,严修和张伯苓将视为宰相之才,并免除其学杂费。

由此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1914年,南开学校全校作文竞赛,校董严修和校长张伯苓亲自出任评委,200多篇参赛作品全部匿名评审。

很快严修被一篇名为《诚能动物论》的作品深深吸引了,只见 写道:

浩浩乎大地之上,集数生物分子以。人者,万物之灵也。各具本能,感拥仁智,发挥其固有之天性,以角逐于天演界中。优者胜,劣者败。强有力者统一部分之而驾驭之;庸愚者慑伏于权威之下,无敢或动;暴烈者不甘居受治之地位,思起以代。于是相动以干戈,相搏以,胜者得存,仆者继起,辗转相寻,有争无已。呜呼!芸芸,相率以入此潮流中,争生死存亡之道者夥矣……

严修一看,就激动地评价道:

“写这篇 之人,绝非平常之辈,有经天纬地之才,30年后,宰相之位非其莫属!”

于是,这篇 被评为全校之一!

青年

而后,严修急不可耐地打开密封纸,他喜形于色,失态地叫起来:

“我就知道是他,我就知道是他!”

众人一看,才知道这篇 的 正是。

从此,成了严家座上宾,严修经常邀请来家中长聊。

当时很多人不解,以严地位,至于对一个16岁的学生如此尊崇吗?

严修解释道:

“我只是翰林编修、学部侍郎,而他将来是百官之首,焉能不敬!”

而后,严修更是经过长期观察,慎重考虑,决定将自己在贝满中学读书的女儿严智安嫁给,并亲自托人向提亲。

严决定得到了严家人一致赞成。

1917年6月5日,严长子严智崇在致电严:

“之为人,男早已留心,私以为可为六妹议婚,但未曾向一人言之耳。”

严智崇所说的六妹正是当时年仅16岁的严智安,父子俩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是之一次正式面对了婚姻大事。

以严名望和地位,能娶他的女儿为妻,这是很多人所求之不得的。

然而,考虑再三,最终却很有礼貌地婉辞了这次提亲。

他的朋友都很不理解的决定,向自己的同班同学张鸿浩解释了原因:

“我是个穷学生,刚入学时,学习和生活费用靠伯父支持,现在虽然靠成绩好,做了免费生,生活费用还要靠自己解决。以我这种情况,假如和严家结了亲,我的前途一定会受严家支配。所以我辞却了这门亲事。”

这就是之一次婚姻选择,他拒绝了严好意。

更奇怪的是,被拒绝的严修不仅没有怪罪,反而更加器重他。

1917年6月,在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

1919年4月,离日本回国,准备参加。

南开大学成立后,严范孙特批从日本回国的免试入学,并在家设宴欢迎。

当时作陪的有黄郛、范源濂、张伯苓和直隶教育厅厅长等知名人士,足见严范孙对的尊重和器重。

1919年5月4日,“”爆发,成为天津领袖,了天津地区的,被天津当局逮捕入狱。

出狱后,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严修亲自给当时的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写信,介绍去欧洲留学,还动用了他在南开大学设立的“严范孙奖学金”资助。

去欧洲后,严修一直跟他书信往来,并在严家账户上专门开了“资助专户”。

后来,在欧洲的消息传到国内,不少人苦劝严修停止资助,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严修总是淡淡地予以四个字“人各有志”,便不再理会。

足见严修对的器重。

04、拒绝才女

就在回国后,他认识了一个红颜知己,她的名字叫张若名。

张若名,字砚庄,1902年出生于河北清苑县,比小4岁。

张若名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祖父是清苑,是清朝。

1916年,张若名考入直隶之一女子师范学校,和小她两岁的是同学。

1919年5月25日,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立,张若名、郭隆真、担任。

8月下旬,张若名和、等人去参加。

张若名

9月2日,在返回天津路上,张若名提议的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合并。

这个建议得到了的支持,不久两个进步学生团体合并成为了“觉悟社”。

觉悟社共有20人,男女各一半,而且他们还用抽签的决定了自己的代号。

是5号,取谐音伍豪,是1号,取谐音逸豪,张若名是36号,取谐音衫陆。

觉悟社的这些学生充满血性,锐气十足,也有些冲动,他们相约:不恋爱、不结婚,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斗争中去,避免结婚受拖累或给后人添麻烦。

觉悟社成员

1920年1月29日,天津五千多名学生涌上街头,在总指挥的指挥下向直隶公署,学生们推举、于方舟、郭隆真、张若名为代表。

结果四人被捕,被关押到7月17日才出狱。

张若名和在里携手并肩,斗争了半年时间。

11月7日,、张若名、郭隆真和190多名同学,取道上海赴法留学。

这时,等人逐渐成熟了起来,逐渐放弃了独身,于是他和张若名开始了一段恋情。

张若名成为的初恋女友。

1921年3月,在张申府、刘清扬的推荐下,光荣。

而张若名也在1922年6月参加了、赵世炎旅欧少共。

在欧洲留学生看来,张若名长得很漂亮,文采飞扬,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后来回忆:

“不久,恩来同志去法国留学,我在天津当教员,彼此常通信。来信中,话里话外也有含意。不过我未动心,不相信他的话。因为我有一位学和恩来很熟,很要好,也在法国。我判断恩来同志会和我这位学好,所以一直未考虑他的意见。”

这个学指的就是张若名。

后来还对的侄女周秉德说道:

“和你伯伯一起去法国的张若名,原来他们接触比较多,我曾经认为,如果你伯伯不坚持独身的话,可能和她最合适了,别都这么认为。”

但是,却逐渐发现张若名对并不坚定,对活动并不热衷,只是留心于求学,热情大为减退。

觉得张若名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更好人选,于是毅然决然和张若名结束了短暂的恋情。

此后,张若名继续在里昂大学求学攻读,成为中国之一位法国女博士。

1930年夏,张若名与著名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学家、教授杨堃结婚。

05、志同道合

与张若名结束短暂的恋情后,终于找到了那个与他志同道合的“真命”、伴侣——。

,河南光山人,1904年出生于广西南宁,比小6岁。

和原本素不相识,但两人都是在1913年来到天津。

住在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住在河北区四马路泰来里,两地相距不远。

不过两人当时并没有什么交集,两人真正认识是在。

(左二)与直隶师范同学

在觉悟社,年仅15岁的是年龄最小却最活跃的女社员,她和开始有了一些往来。不过由于年龄差距,两人交往并不多。

回忆道:

“1919年我在天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恩来同志在日本留学。

《雨中岚山》那首诗就是恩来同志那个时候作的。

后,五六月间恩来回国。

当时学中间都说有一位青年叫,大家都很喜欢他。

有一天召开群众大会,山东军阀杀害一名爱国志士。

大会 台上坐着一位戴鸭舌帽的青年,穿一身绿不绿黄不黄的衣服和一双白色皮鞋。

有人告诉我,这个人就是。

这是我之一次见到他。

我心想原来就是这样,觉得这个人不错。

恩来同志也知道我,但彼此都没有进一步接触。

后来天津成立了觉悟社,恩来和我都是这个里的成员。

恩来是学生会机关的负责人,我搞,彼此开始有接触。

那时,我看恩来同别人谈话,谈的时间很长。

我是一个少女,他找我谈话不多。

偶尔谈谈,时间也不长。

那个时代习俗很重,反对男女接触,男女授受不亲。

我们也有规定,相约从事期间彼此不谈恋爱,不结婚。当时成员二十几个人都这样约束自己。”

入狱后,积极营救,去法国前,还给织了一件毛衣,在衣领内侧,还绣了一行小字:

“给你温暖,小超。”

但那时候,和只是单纯的友谊关系,他们各自坚持独身,并没有考虑儿女私情。

两人真正确立关系是在留法期间,经常和觉悟社成员 ,书信往来,他写给的信就有250多封。

当和张若名分手后,越发觉得才是适合自己的。

1923年,托回国的李带了一封信,信中向表白。

1923年春,给寄了封明信片,明信片写道:

“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向的束缚,勇敢地奔啊奔!”

但是并没有答应,反而问:

你不是一向独身吗?现在又有什么新想法?

回复道:

“和恋爱并不矛盾,独身已经放弃,与张若名难以志同道合,唯有勇敢坚强的小超才能做终身的伴侣。”

颇有些感动,于是征询母亲的意见,母亲回答说,等回国后再说。

见母亲没有反对,于是“自作主张”回复道:

“愿我们相依相伴,共同为中国奋斗终身!”

和终于正式确定恋爱关系。

1924年9月,回国担任黄埔军校部主任,他工作繁忙,顾不上和见面。

黄埔军校部主任照片,太帅了有没有

1925年8月8日,和在广州结婚。

这一天,很高兴,他很罕见地大醉一场!

从此,他们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两人携手走过了51年时光,克服了无数困难,实现自己的诺言,为中国奉献了一切,奋斗终身!

和携手走过51年

结语

回顾的婚姻抉择,我们足以看出,选择伴侣,首先看重的就是。

他和的爱情故事,实在太过感人,留下一段人间佳话。

当时光流逝,伟人不再,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前行!

以上就是与1976年属龙男婚姻大事相关内容,是关于祖居的分享。看完76年属龙男的婚姻状况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4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