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记的评析

浣纱记的评析,第1张

《浣纱记》是明代中、晚期作家梁伯龙的代表作,是以吴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传奇作品,是第一次以改革后的昆山腔进行舞台演唱的典型之作。它的影响很大,曾流传海外,在戏曲历史上它与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是代表传奇繁兴的三部著名的政治戏。它打破才子佳人的俗套,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是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必读名著。

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浣纱记》的写作关系十分密切。这是一个由稳定转向动荡的时代,是明王朝由繁兴转向衰亡的关键时刻。从嘉靖时期起已是社会危机四伏了。综观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会深化我们对《浣纱记》的认识。文艺总是时代的产物。

嘉靖万历时期,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社会危机四伏,险象丛生,预示这个王朝的历史快要结束了。在南方的沿海有倭寇的骚扰,嘉靖三十二年,滨海千里,同时告警,江苏、浙江尤遭焚掠,这就是在作者身边发生的事。嘉靖二十九年北方鞑靼入侵,多次逼临北京城下,造成王朝的严重威胁;内部宦官与阁臣相互倾轧,吏治腐败至极。勋戚豪强进行大量土地兼并,赋役奇重,民不聊生。在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早期的启蒙思想以李贽为代表,冲击着封建礼教和理学,这当然不是明王朝的吉兆。大凡一个濒临覆亡的王朝,在它的内部总会有些明智之士较早地察觉灭亡的先兆并较早地发生危机感。于隆庆元年入阁、万历元年任首辅的张居正,就是位胆识才略过人的改革家,他像抢救垂危病人一样地来抢救这个病入膏肓的王朝,改革的强心剂使它维持了十年左右,它的痼疾就恶化得不可收拾了,连张居正自己也在死后被抄了家。

梁伯龙就生活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他听见了时代的丧钟而敲起了警钟,他写出了《浣纱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心情是痛苦的,不仅是他自己报国无门,其中还掺杂着时代的挽情。“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

时代的脉搏在《浣纱记》中跳动,这不是臆测。他自己完全清楚这是一部感时伤世之作。为避免当政者的猜疑,他在全剧的结尾处特别为自己洗刷嫌疑:“尽道梁郎见识无,反编勾践破姑苏。大明今日归一统,安问当年越与吴。”越是表白作品与现实无关,越是反证作品的强烈现实性。

故事取材于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该剧原来即名《吴越春秋》:“看今古浣纱新记,旧名《吴越春秋》。”系根据史实又参照若干传说写成。

历来的有关记载,总是把重点集中在对伍子胥、西施的评价和考证方面。至于从吴越战争中汲取什么历史教训,则很少提及。如说吴王要为子胥“复仇于楚”,子胥谏曰:“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说苑补》)意在说明子胥伐楚,不是为报私仇。如说西施被沉于江,是为了“报子胥之忠”(《识小录》)。因为传说子胥是被西施谮死的,意在说明女子是祸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墨子》:“西施之沉,其美也。”因生得美丽而被沉江,这是女子祸水说的最早根据。围绕这一故事,还有溧阳女子投金,渔父渡子胥过江之种种传说。范蠡功成不受和西施扁舟归隐,则是根据杜牧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附会而成(范蠡号鸱夷子皮)。综观这些记载,其共同的着眼点都是落在道德的评价上。《浣纱记》的可贵处在于:作者从宏观的政治高度来涵盖这一规模庞大的历史题材,通过吴越两国的兴衰对比,揭示出封建时代国家兴衰的带有规律性的历史教训。作者站在纵向的历史长河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目光来俯瞰国家的兴废之道,探寻其盛衰之因,这是全剧的一个特别值得珍视的突出特点。它突破了明代传奇以生旦为主的狭窄的爱情主题范围和狭窄的题材规模,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罕见的政治戏。在从明初至嘉靖末年沉寂了将近二百年的戏曲历史中,《浣纱记》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革新之作。我们应该把它放在戏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来估量和认识它的价值。

这部作品告诉人们,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人物是集一切权力于一身的国君,兴与衰要看他是昏君还是明主。今天看来,在以人治为特征的封建政体中,国家兴亡系于一身是必然的历史现象。更深刻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也总是通过这一权力的顶峰体现的。他可以是昏庸、残暴,也可以是聪睿、开明。他们的善与恶、明与暗,不仅显现为国家兴废之因,而且往往成为王朝命运的吉凶征兆。《浣纱记》的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君形象——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在两个榜样的正反辉映中来显示历史的教训。

按照封建制度要求,衡量明主与昏君的尺标,主要看他勤奋还是荒嬉,简朴还是奢侈,骄纵还是谦冲,近忠还是信谗,明法还是滥刑,作者就是按照以上标准来塑造和评价勾践和夫差的。这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让人们去照,主要是让在位的国君去照。

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唐魏征语),所以只要有一条不够标准就足以亡国。而吴王夫差的所作所为,败亡条件十足,明君的标准却一条也不够:他信任奸臣伯嚭,杀忠良伍员和说真话的公孙胜。纵宠西施,大兴土木,胜利使他头脑发昏,“歌舞的歌舞,打围的打围”,骄纵自满,目空一切,“遍江南独我尊,气凌空将湖海吞,看威行四海声名振”,刚结束战争,又要伐齐。越兵已攻破吴国,他还在外面与晋国争当盟主。他和伯嚭之间毫无君臣之礼,两人经常开低劣玩笑,不成样子。总之,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作料”他是齐备的。饶有趣味的是,作者虽在剧中宣布他的戏与现实无关,但夫差的形象,不禁使人想到明中叶以来,一个个昏庸皇帝的画像。从明英宗以来,历届皇帝都多年不上朝,政事委之太监,他们自己则昏天黑地荒*迷信,冥顽贪残。“明末之君,多有不识字者”。“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用银数百万两”。“至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饭时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王利器著)。这是满清康熙皇帝对明清两朝的奢与俭作出的比较,他曾亲眼见到明季太监,他的话是可靠的。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王朝已经腐烂至极了,拿夫差的亡国作一面历史镜子对照一下,就不难看出明朝的现实如何岌岌可危,这也正是《浣纱记》作者的深心所在。当时身临其境的观众在看《浣纱记》的时候将会引起何种联想不问可知。

剧中还塑造出一个与吴王夫差完全相反的明君形象——越王勾践。他是作者理想中的明君榜样。他居安思危,忍辱负重,谦恭纳谏,重用贤良。他被拘吴国在石室养马,夫差从姑苏台上远远看见他端坐中间,范蠡和夫人恭立左右,不禁发出感慨说:“彼勾践不过一小国之君,夫人不过一裙钗之女,范蠡不过一草莽之士,当此流离困苦之际,不失君臣夫妇之仪,殊为可怜,殊为可敬。”(十四出《打围》)其实,“不失君臣夫妇之仪”正说明勾践怀有爱国的大志,吴王夫差由于骄满自负,看不出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作者塑造勾践形象意在说明,只要发愤图强,立志不,那么,亡国仍可以复国。这也是一面历史镜子,供明王朝自鉴。由于这是历史的事实,由于这一事实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展露的,还由于这两个形象是在鲜明的艺术对比中相互辉映的,所以作者所揭示的兴亡之因和历史教训,就具有异常的鲜明性和具体性。由此形成强大的艺术说服力。

从作品的人物安排中还透露出作者的另一重要构思,那就是国家兴亡的关键,除皇帝秉“神器之重”,还要看宰相的“调和鼎鼐”,“圣君”必须辅之以“贤相”。越之兴,吴之亡,和范蠡与伯嚭这两个人物大有关系。这又是两个正反相映的人物形象。

吴国的伯嚭,在剧中占的篇幅相当多,他简直就是明代嘉靖时严嵩的画像。作者如此安排颇有深意:严嵩倾害夏言,夺得首辅诬杀刑部员外郎杨继盛,明世宗对他言听计从,揽权纳贿,大肆贪污。当时外患严重,东南有倭寇为患,北有俺答入侵。而严嵩之子严世蕃,竟然私通倭寇。只要我们把伯嚭这一形象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虑,就会体察到严嵩的奸臣行径在伯嚭的形象中得到相当集中的反映,伯嚭陷害伍员,事夫差,私通越国,接受贿赂。这个历史上的伯嚭实际是戏剧化了的严嵩。当时的观众看到这一形象时,不可能不唤起对现实的微妙联想。

剧中与伯嚭相互反衬的形象是范蠡,他是作者理想中的贤相,作者对国家民族的抱负主要是通过这个人物反映出来的。他机智多谋,忠心耿耿,胸怀大志,能屈能伸。凡在危急紧要处,都是他出来设计、应变,化险为夷。越国在濒临灭亡时刻,是他提出忍辱求生、俟机复国的主张。此后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计谋施行的,乃至买通伯嚭、劝越王尝粪、挑拨夫差和伍员的关系、进西施迷惑夫差、奉献神木、诱使夫差大兴土木耗费财力等种种亡吴诡计,都是出自他的运筹。他非常机警,就在勾践被赦回国的路上,他还提醒勾践“速宜前行,恐有他变”。吴国就在他设计的圈套中一步步地走向灭亡。难得的是,越王勾践能够识拔人才,对范蠡寄予十足信任,说明他是圣君。而范蠡不仅是智士,而且是忠臣,石室为奴,仍不废君臣之礼,于是圣君贤相,相得益彰。这是作者最高的政治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不仅和戏中的夫差、伯嚭形成鲜明的反衬,也反衬出明代现实中昏君奸相的丑恶嘴脸。

西施,这一中国美女的典型,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另一人物。作者超越“女人祸水”的传统观念,赋予她以爱国品质。灭吴之后,她被礼迎返越,受到勾践、越夫人、范蠡、文种的“拜谢”。历史上的美女受到君相们如此隆重的接待,她恐怕是惟一的一个。汉之赵飞燕、陈之张丽华、唐之杨玉环,都是以亡身败家告终的。惟西施不同,虽也有各种传说,但作者择取的是唐代杜牧的说法,与范蠡双双泛舟太湖,不知所终。给了她一个一尘不染、饱含诗意的归宿,反映出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士大夫的“美女祸水”的偏见。

范蠡功成不受,固然是作者追求的一种最高尚的品格境界,最理想的英雄行为,但也隐含地透露作者对于政治倾轧的恐惧和鄙夷,对荣辱兴废瞬息万变的空幻之感。这是明代动荡不安的政局给作者的心理反应。在全剧结尾《泛湖》一出中,作了最逼真的心态写照。他认为勾践这个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其安乐”,“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看穿了封建帝王们从来都是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这是他的先机之见:“若少留滞,焉知今日之范蠡,不为昔日之伍胥?”为了远害全身,只有隐遁:“早离了尘凡浊世,空回首骇弩危机。”他怀着满目兴亡之感,飘然远去:“呀!看满目兴亡真惨凄,笑吴是何人越是谁?”一切都是那么空幻无凭:“人生聚散皆如此,莫论兴和废,富贵如浮云,世事如儿戏,唯愿普天下做夫妻都是咱和你。”写的是范蠡,其实是作者的心境写照。激烈动荡的政局,使世间的荣辱兴废,常常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变幻莫测,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牢固,不可预测,知识分子的软弱心理是承担不了这一虎视眈眈的现实的,他们经常想从荣辱的漩涡中脱身,幻想一个安乐的藏身之所。于是一叶扁舟,和理想的情侣五里湖隐去,就成为令人神往的安乐窝了。这就是《泛湖》一出思想的内涵实体。它是明代中叶以来惶惶不可终日的政治现实在作者心里的曲折反应。

《浣纱记》的语言藻丽华美,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这种与“本色派”相反的艺术特征,在当时很有代表性。“自梁伯龙出,始为工丽滥觞。盖其生嘉隆间,正七子雄长之会,词尚华靡”《雨村曲话》,清李调元,此论有一定道理。“七子”的复古文艺思潮当时影响很大,《浣纱》十分讲求词藻的雕镂修饰,缺乏生动,可能是受“七子”影响所致。但应该看到《浣纱》有其生动一面,不是一味模古,也不同于《玉玦》、《玉合》诸戏的堆砌典故——当时称为“涩体”明徐复祚《曲论》 。《浣纱》的文辞华美,并不难懂。华美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风格,是适应特定的生活和戏剧内容而产生的,不应该一律排斥。《浣纱》某些出目,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是古典戏曲的佳作。如《游春》、《送饯》、《打围》、《采莲》、《吴刎》、《泛湖》等,其中有许多曲段,无论在抒发感情、烘染环境、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都是相当精彩的。《游春》一出,写范蠡欣赏山阴道上景色:

农务村村急,溪流处处斜,迤逦入烟霞,景堪夸,峰峦如画,拼把春衣沽酒,沉醉在山家,唱一声水红花也罗。

景象逼真,历历如画。精雕细刻的文字却无斧痕之迹、自然流畅。春光明媚,山水清幽,读之如临其境。再如《采莲》一出,写西施为吴王唱歌,借采莲歌词,隐隐传出思忆范蠡的愁情: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棹船歌,花房莲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歌绿波,恨逢长茎不得藕,断处丝多刺伤手,何时寻伴归去来,水远山长莫回首。

字面上写采莲,内里却寄寓着深沉的相思之苦,情景交融,十分切贴。“恨逢长茎不得藕”,“藕”协“偶”音,意指不能和范蠡结成佳偶,下句“断处丝多刺伤手”,指莲茎折断而丝不断,象征连绵不绝的感情。茎刺伤手,指痛苦的别情。最后两句写她和范蠡相距遥远,不能结伴回乡,唤起无限感慨。写得非常美丽传情。类似的描写在剧中多处可见。所以认为《浣纱记》的语言是堆砌词藻典故,和《玉玦》之类等视,是不确切的。

剧中若干出目对人物、场景的描写是生动形象的,构想是别致的。《寄子》、《飞报》、《同盟》、《吴刎》各出,都很有特色。《寄子》写伍员父子惨别之情,楚楚动人。今天昆曲舞台还经常演出。《吴刎》的表现手法很新颖,写夫差被越兵迫入绝境,心情惊乱。在阳山呼喊被他杀害的公孙胜名字,幕内回声,景象动人。写夫差死前的复杂心理活动,细腻逼真。总体来看,《浣纱记》在艺术上虽未达到第一流水平,但并非僵化雕琢之作,明代人的评价尚欠公允。

结构松散是其主要缺点。“间流冗长”《曲藻》。“梁伯龙辰鱼 作《浣纱记》,无论其关目散缓,无骨无筋,全无收摄……”徐复祚《曲论》这几句评价切中要害。全戏几乎找不到一个高潮,只是按照情节发展铺叙,给人冗长杂乱之感。说明作者面对这一庞大题材,缺乏剪裁结构之力。

《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部重要剧作,它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把文人清唱的昆曲搬上舞台;就剧作本身来讲,也是一部有成就的优秀剧作。它突破了明代传奇以生旦为主的狭窄的爱情题材范围,把具有政治性和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引入戏剧,从而扩大了传奇的表现领域。在内容上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为人们提供有益的教训。艺术上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流派昆山派,有其鲜明特色和代表性,要了解中国戏曲,《浣纱记》不可忽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史刘一止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七岁能属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八行①,一止曰:“行者士之常。”

不就。登进士第,为越州教授。

绍兴初,召试馆职,其略曰:“事不克济者,患在不为,不患其难,圣人不畏多难,以因难而图事耳。如其不为,俟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是哉?”高宗称善,且谕近臣以所言剀切知治道,欲骤用,执政不乐,除秘书省校书郎。

迁监察御史。上疏谓:“天下之治,众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之而有余,君子虽众道则孤,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

又言:“陛下悯宿蠹未除,颓纲未振,民困财竭,故置司讲究,然未闻有所施行,得无有以疑似之说欺陛下,曰‘如此将失人心’。夫所谓失人心者,必刑政之苛,赋役之多,好恶之不公,赏罚之不明;若皆无是,则所失者小人之心耳,有何病焉。”

时庶事草创,有司以吏所省记为法,吏并缘为奸,一止曰:“法令具在,吏犹得舞文,矧②一切听其省记,所欲与则陈与例,欲夺则陈夺例,与夺在其牙颊,患可胜言哉!请以省记之文刊定颁行,庶几绝奸吏弄法受赇之弊。”从之。

逾年而书成。 迁给事中。

于凡贵近之请,虽小事亦论执不置。御史中丞廖刚谓其僚曰:“台当有言者,皆为刘君先矣。”

居琐闼③百余日,缴奏不已,用事者始忌,奏:“一止同周葵荐吕广问,迎合李光。”罢,提举江州太平观。

进敷文阁待制。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朋附光,偃蹇慢上。”

落职,罢祠。后八年,请老,复职,致仕。

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力辞,进直学士,致仕。卒年八十三。

一止冲澹寡欲,尝诲其子曰:“吾平生通塞,听于自然,唯机械不生,故方寸自有乐地。”博学无不通,为文不事纤刻。

诗自成家,吕本中、陈与义读之曰:“语不自人间来也。”有类稿五十卷。

(选自《宋史》)注①八行:孝、悌、睦、渊、任、恤、忠、和八种品行。②矧:(shěn)况且。

③琐闼:镌刻连琐图案的宫中小门,亦指代朝廷。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所失者小人之心耳,有何病焉 病:弊端、问题B法令具在,吏犹得舞文 舞文:徇私舞弊C台当有言者,皆为刘君先矣 先:表率、榜样D一止朋附光,偃蹇慢上 朋附:勾结阿附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B教授: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文中刘一止所担任的“越州教授”应该就是越州官学中的学官。C用事:在古代有执政当权、使用武力、引用典故等几个意思。

在本文中指执政当权,“用事者”即“当权者”。D机械:今指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而古义有二:一是指巧诈之心,二是比喻方式拘泥死板,文中即用此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一止对政事颇有见地。

绍兴初年,召试馆职,他的一番话,令高宗赞赏,并且晓谕近臣,说他所言切中事理,符合治国之道。B刘一止为官直言敢谏。

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曾进言强调“亲贤臣、远小人”之要义;也曾进言批评那些蒙蔽皇上的“失人心”之举。C刘一止既提意见,也提建议。

在发现有关部门通过省记作奸犯科、徇私枉法后,他提出了把省记之文刊定颁行的建议,而且被采纳。D刘一止为人淡然,为文自然。

他做人,因为冲澹寡欲,所以悠然自乐;他作文,因为不事雕琢,所以诗作被评价为“语不自人间来。”7将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如其不为,俟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是哉?(5分)(2)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5分)参考答案4C。

5D。 6B。

7(1)如果他们不做(什么努力),(只)等待命运自己好转,人事,敌国,盗贼,有这样的事吗?(2)小人虽少而势力容易蔓延,如不加以觉察,那小人伺机而入就会朝政败坏了。参考译文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

七岁时能做文,参加太学考试,有关部门想举荐他具备孝、悌、睦、渊、任、恤、忠、和等八行,刘一止说:“品行是士人应该具备的。”不就。

中进士及第,任越州教授。绍兴初年,召任馆职,他大略说:“事情不能成功的,患在于不做,不患其困难,圣人不怕多难,通过难而图谋事情。

如果不去做,而等待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这样的事吗?”高宗称赞他说得好。并且晓谕近臣认为他所言剀切符合治国之道,打算超擢使用,执政不乐,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迁任监察御史。上奏说:“天下治道,众多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坏而有余,君子虽多道则孤,小人虽少而势力容易蔓延,如不加以觉察,那小人伺机而入就会败坏朝政了。”

又说:“陛下怜悯固有的弊端没有铲除,颓废的朝纲没有振兴,民困财竭,因此设立机构讲求研究,但没有听说有所施行,并有似是而非的议论欺骗陛下,说什么‘这样将失去人心’。所谓失去人心,必定是由于刑罚过于严苛,赋役过多,好坏不公,。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 溥,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

时李宗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相交结语。

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

周祖从之。师还,迁太常丞。

从周祖镇邺。广顺初,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三年,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

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制毕,周祖曰:“吾无忧矣。”

即日崩。 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

世宗始悟,诏赠其官。世宗将讨秦、凤,求帅于溥,溥荐向拱。

事平,世宗因宴酌酒赐溥曰:“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从平寿春,制加阶爵。

显德四年,丁外艰。起复,表四上,乞终丧。

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六年夏,命参知枢密院事。

恭帝嗣位,加右仆射。是冬,表请修《世宗实录》,遂奏吏馆修撰、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张淡,左拾遗王格,直史馆、左拾遗董淳,同加修纂,从之。

宋初,进位司空,罢参知枢密院。乾德二年,罢为太子太保。

旧制,一品班于台省之后,太祖因见溥,谓左右曰:“溥旧相,当宠异之。”即令分台省班东西,遂为定制。

五年,丁内艰。服阕,加太子太傅。

开宝二年,迁太子太师。中谢曰,太祖顾左右曰:“溥十年作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

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八月,卒,年六十一。

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 注:①氛沴:毒气 2下列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周祖籍其名,将按之 按:稽查、捉拿 B、世宗尝从容问溥 从容:不慌不忙 C、宰相范质奏解之 解:帮……开解 D、溥旧相,当宠异之。

当:应当、应该 3下列都能直接表明当朝皇帝对王溥的“宠异”的一项是( )(3分) ①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②世宗将亲征泽、潞,溥独赞成之。

③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 ④世宗因宴酌酒赐溥曰:“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

⑤太祖因见溥,谓左右曰:“溥旧相,当宠异之。” ⑥(王溥卒)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祖病情危急,召人草拟制度,还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位同宰相参与管理政事)。颁布完制度,周祖放心地死去。

B、世宗将亲征泽、潞两地,冯道极力上谏要求停止出兵,王溥独自赞成世宗亲征。凯旋还朝后,世宗加封王溥兼任礼部尚书。

C、世宗将讨伐秦、凤,要求王溥出任帅,王溥向他推荐向拱。战事平定,世宗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摆酒宴赐给王溥。

D、宋太祖对王溥这个前朝宰相礼待有加,王溥六十一死去时。宋太祖为此罢朝二日,并追赠他为侍中,谥号为文献。

5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①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B 从容:顺便 3B(②只讲现象,说明王溥见解独到 ③王溥辞官,惹世宗生气,并不反映受宠) 4选C,(“要求王溥出任帅”有误,原文是向王溥征求部队将领) 5(6分)①答:希望(您)焚烧了这一切(证据),让那些心神不安的人安下心来。(“愿”“反侧”各1分,句意1分) ②答:替我选择部队将领成就边疆功勋的人就是爱卿你呀(“为”“成边功”各1 分,判断句式1分) 王溥字叫齐物,并州祁地人。

王溥,汉乾祐年间中进士甲科,担任秘书郎。那时李宗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谋反,王景崇在凤翔谋反,周祖(郭威)带领士兵征讨他们,征召王溥担任从事。

河中平定,获得贼军中的文书,(文书中显示)有很多朝迁显贵同藩人相交结的话语。周祖登记他们姓名,将稽查他们,王溥进谏说:“魑魅等形体,等待夜间出来活动,日月已经高照,毒气就自然消失。

希望(您)焚烧了这一切(证据),让那些心神不安的人安下心来。”周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军队回还,提拔王溥为太常丞。王溥追随周祖镇守邺城。

广顺初年,被授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广顺二年,升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广顺三年,加封为户部侍郎,再改任端明殿学士。周祖病情危急,召学士草拟制度,让溥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

颁布制度完毕,周祖说:“我没有忧患了。”当天就驾崩了。

世宗将要亲自征讨泽、潞两处,冯道极力劝谏停止出兵,王溥独自赞成世宗出征。凯旋还回朝迁,加封王溥兼任礼部尚书,监督修治国史。

世宗曾经顺便问王溥说:“汉人的丞相李崧以封蜡的信私通契丹。现。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小题1:C小题1:B小题1:C小题1:见翻译 译文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则屯驻漳水的南面,两军对垒相持,尚未交战。

秦军几次后撤,二世为此派人去责问章邯。章邯颇为恐惧,遣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事务。

司马欣抵达咸阳后,在皇宫的外门司马门逗留了三天,赵高也不予接见,表示出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惊恐,奔回他的军中,不敢再走原路。

赵高果然派人来追赶他,但是没追上。司马欣回到章邯军中,报告说:“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为的。

现在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不能取胜,便免不了一死。希望您对此仔细斟酌!”。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将为穹谷嵁岩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小题:择:去除

小题:①②表被动的介词③的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D通"殖",生长(A沟:动词,疏浚沟通;B行:使动用法,使……通行;C蓄:名词,积水)

小题:B "以议发端,经议而叙,叙后再议"

参考译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得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象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象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吗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那这座大堂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严嵩,字惟中,分宜人

5C(亟:屡次。)

6C(都。 A为:动词,写;动词,担任。B以:连词,用来;介词,因为。D之:音节助词,补充音节;代词,代夏言。)

7C (②是说严嵩之子,⑤是说夏言。)

8B(应是担任礼部右侍郎。)

9(1)嵩与群臣议沮之/帝不悦/著《明堂或问》示廷臣/嵩惶恐/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

(2)①有时皇帝向严嵩咨询事情,严嵩回答得平淡无奇,皇帝还必定故意称赞他,企图用这来暗示阻止言官对严嵩的议论。

②皇帝因为信奉道教,曾经戴过香叶冠,并因此刻了沉香冠五顶,赐给夏言等人。夏言拒不接受,皇帝很生气。

参考译文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他又高又瘦,眉毛稀疏,声音洪亮。弘治十八年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编修一职。后来称病辞职回家,在钤山读了十年书,写了很多诗词文章,颇有清誉。重返朝廷,不久升侍讲,代理南京翰林院事务。后来被召任国子祭酒。嘉靖七年任礼部右侍郎时,奉世宗的命令祭告显陵,回朝说:“臣恭敬地献上宝册以及奉命安置神床,都正好赶上雨过天晴。又有石产于枣阳,群鹤毕集环绕,碑放入汉江,江水突然上涨。请命辅臣把这些撰文刻于石上,以纪念上天的眷宠。”皇帝非常高兴,听从了他的话。后来调升吏部左侍郎,又被提拔为南京礼部尚书,调到吏部。

严嵩在南京住了五年,因为庆贺万寿节到了京师。刚好廷议修改《宋史》,辅臣提出留下严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身份总管这事。到夏言入内阁时,皇帝命严嵩,回去执掌礼部。皇帝将要在明堂祭祀献皇帝,让他和各位先帝享受一样的祭礼。不久,又想为献皇帝追封庙号并把他的牌位供入太庙。严嵩和各大臣商议谏阻,皇帝不高兴,写了《明堂或问》颁示廷臣。严嵩惶恐不安,把以前的说法全部改变了,筹划礼仪非常完备。礼仪完成后,皇帝赏赐他金币。从此以后,严嵩更加努力地讨好皇帝。从此以后,皇帝加封严嵩太子太保的荣衔,让他跟自己到承天,给他的赏赐和辅臣一样。

严嵩回来后日益骄横。各宗室、藩王请求抚恤、册封,严嵩都乘机向他们索取贿赂。他的儿子严世蕃又屡屡和各部属拉关系、通关节。南北给事、御史交相上书弹劾贪污的大臣,都以严嵩为首。严嵩常常被弹劾,屡次向皇帝表白自己的忠心,事情也就平息了。有时皇帝向严嵩咨询事情,严嵩回答得平淡无奇,皇帝还必定故意称赞他,企图用这来暗示阻止言官对严嵩的议论。严嵩中进士比夏言早,但职位在夏言之下。严嵩起先依附夏言,对他很恭谨,曾经设酒席邀请夏言,并亲自前往夏言的府弟,但夏言推辞不见。严嵩便摆开酒席,打开他所写的短小的札子,跪在那里读。夏言以为严嵩真心畏服自己,便对他毫不怀疑。皇帝因为信奉道教,曾经戴过香叶冠,并因此刻了沉香冠五顶,赐给夏言等人。夏言拒不接受,皇帝很生气。严嵩却在皇帝召见时戴上了它,并给它蒙上一层薄纱。皇帝见了,更加打心眼里亲近严嵩。严嵩便排挤夏言,把他赶走了。夏言走了以后,皇帝举行道教斋醮仪式时敬献天神的青词,除了严嵩写的以外,没有能够让皇帝满意的。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应铃,字旗叟,丰城人

资料供参考:

范应铃

[约公元一二一八年前后在世]字旗叟,丰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十一年前后在世。厉志于学,尤喜左氏春秋。丞相周必大见其文,嘉赏之。开禧元年,(公元一二O五年)举进士,调永新尉。累迁金部郎官。入见,所言皆谠直,识者韪之。历直宝谟阁,湖南转运判官,兼安抚司。值峒獠倡乱,帅宪招捕,逾年未平;应铃未一月平之,擢大理少卿。应铃当官而行,无敢挠以非义。居家时,人有不善,相戒无使范公闻之。其为人敬惮如此。卒,谥清敏。应铃著有西堂杂著十卷,对越集四十九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史刘一止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七岁能属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八行①,一止曰:“行者士之常。”

不就。登进士第,为越州教授。

绍兴初,召试馆职,其略曰:“事不克济者,患在不为,不患其难,圣人不畏多难,以因难而图事耳。如其不为,俟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是哉?”高宗称善,且谕近臣以所言剀切知治道,欲骤用,执政不乐,除秘书省校书郎。

迁监察御史。上疏谓:“天下之治,众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之而有余,君子虽众道则孤,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

又言:“陛下悯宿蠹未除,颓纲未振,民困财竭,故置司讲究,然未闻有所施行,得无有以疑似之说欺陛下,曰‘如此将失人心’。夫所谓失人心者,必刑政之苛,赋役之多,好恶之不公,赏罚之不明;若皆无是,则所失者小人之心耳,有何病焉。”

时庶事草创,有司以吏所省记为法,吏并缘为奸,一止曰:“法令具在,吏犹得舞文,矧②一切听其省记,所欲与则陈与例,欲夺则陈夺例,与夺在其牙颊,患可胜言哉!请以省记之文刊定颁行,庶几绝奸吏弄法受赇之弊。”从之。

逾年而书成。 迁给事中。

于凡贵近之请,虽小事亦论执不置。御史中丞廖刚谓其僚曰:“台当有言者,皆为刘君先矣。”

居琐闼③百余日,缴奏不已,用事者始忌,奏:“一止同周葵荐吕广问,迎合李光。”罢,提举江州太平观。

进敷文阁待制。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朋附光,偃蹇慢上。”

落职,罢祠。后八年,请老,复职,致仕。

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力辞,进直学士,致仕。卒年八十三。

一止冲澹寡欲,尝诲其子曰:“吾平生通塞,听于自然,唯机械不生,故方寸自有乐地。”博学无不通,为文不事纤刻。

诗自成家,吕本中、陈与义读之曰:“语不自人间来也。”有类稿五十卷。

(选自《宋史》) 注①八行:孝、悌、睦、渊、任、恤、忠、和八种品行。②矧:(shěn)况且。

③琐闼:镌刻连琐图案的宫中小门,亦指代朝廷。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所失者小人之心耳,有何病焉 病:弊端、问题 B法令具在,吏犹得舞文 舞文:徇私舞弊 C台当有言者,皆为刘君先矣 先:表率、榜样 D一止朋附光,偃蹇慢上 朋附:勾结阿附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B教授: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文中刘一止所担任的“越州教授”应该就是越州官学中的学官。C用事:在古代有执政当权、使用武力、引用典故等几个意思。

在本文中指执政当权,“用事者”即“当权者”。D机械:今指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而古义有二:一是指巧诈之心,二是比喻方式拘泥死板,文中即用此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一止对政事颇有见地。

绍兴初年,召试馆职,他的一番话,令高宗赞赏,并且晓谕近臣,说他所言切中事理,符合治国之道。B刘一止为官直言敢谏。

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曾进言强调“亲贤臣、远小人”之要义;也曾进言批评那些蒙蔽皇上的“失人心”之举。C刘一止既提意见,也提建议。

在发现有关部门通过省记作奸犯科、徇私枉法后,他提出了把省记之文刊定颁行的建议,而且被采纳。D刘一止为人淡然,为文自然。

他做人,因为冲澹寡欲,所以悠然自乐;他作文,因为不事雕琢,所以诗作被评价为“语不自人间来。”7将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其不为,俟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是哉?(5分) (2)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5分) 参考答案4C。

5D。 6B。

7(1)如果他们不做(什么努力),(只)等待命运自己好转,人事,敌国,盗贼,有这样的事吗?(2)小人虽少而势力容易蔓延,如不加以觉察,那小人伺机而入就会朝政败坏了。参考译文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

七岁时能做文,参加太学考试,有关部门想举荐他具备孝、悌、睦、渊、任、恤、忠、和等八行,刘一止说:“品行是士人应该具备的。”不就。

中进士及第,任越州教授。绍兴初年,召任馆职,他大略说:“事情不能成功的,患在于不做,不患其困难,圣人不怕多难,通过难而图谋事情。

如果不去做,而等待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这样的事吗?”高宗称赞他说得好。并且晓谕近臣认为他所言剀切符合治国之道,打算超擢使用,执政不乐,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迁任监察御史。上奏说:“天下治道,众多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坏而有余,君子虽多道则孤,小人虽少而势力容易蔓延,如不加以觉察,那小人伺机而入就会败坏朝政了。”

又说:“陛下怜悯固有的弊端没有铲除,颓废的朝纲没有振兴,民困财竭,因此设立机构讲求研究,但没有听说有所施行,并有似是而非的议论欺骗陛下,说什么‘这样将失去人心’。所谓失去人心,必定是由于刑罚过于严苛,赋役过多,好坏不公,赏罚。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

译文供参考:段少连[宋](九九四至一o三九)字希逸,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试秘书省校书郎,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善于写大字。

卒年四十六。《宋史本传、山谷集》段少连 ,字希逸,开封人。

其母尝梦凤集家庭,寤而生少连。及长,美姿表,倜傥有识度。

举服勤词学,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崇阳县。崇阳剧邑,自张咏为令有治状,其后惟少连能继其风迹。

权杭州观察判官。预校《道经》,改秘书省著作佐郎,历知蒙城、名山、金华三县,以本省丞为审刑院详议官。

张士逊守江宁,辟通判府事,还为御史台推直官,迁太常博士。论刘从德遗奏恩滥,降秘书丞、监涟水军酒税。

复为博士、通判天雄军。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

朱亮祖是六安人。

元末担任地主武装的元帅。朱元璋攻克宁国后活捉了朱亮祖,因为喜欢他勇猛强悍的性格便赐予他一些金币财物,并官复原职。

放归之后过了几个月,朱亮祖有反叛归附元朝,数次与我大明军队交战,被我军俘获六千多人。于是退守宣城据守。

太祖朱元璋正直征讨建康地区,无暇讨伐朱亮祖。后来派遣徐达等将领围住他们。

朱亮祖突破重围与我交锋,常遇春受重创而还,朝中将领木有敢前去讨伐的。后来太祖朱元璋亲自前往督战,又俘获朱亮祖,绑住前往见朱元璋。

太祖问他说:“你的将领怎么样?”,朱亮祖说:"活着的都会尽力而战,死就战死罢了" 太祖朱元璋宽宏大量放了他。后来官居枢密院判。

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洞中洞隐龙。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心清可品茶;茶品可清心。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郎中王若俪;俪若王中郎。

油灯少灯油;火柴当柴火。

贤出多福地;地福多出贤。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春回先富村;村富先回春。

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

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雨。

风送花香红满地;地满红香花送风。

艳艳红花随落雨;雨落随花红艳艳。

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

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

处处飞花飞处处;声声笑语笑声声。

雪岭吹风吹岭雪;龙潭活水活潭龙。

凤落梧桐梧落凤;珠联璧合璧联珠。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塘里塘水清。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鼓柏香。

暮天遥对寒窗雾;雾窗寒对遥天暮。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下联:地为宣纸河为墨,哪个敢画

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下联:禾火为秋,禾日晒成香。

上联:笑上笑下,笑前笑后,笑左笑右,笑来笑去,

笑自己水平太糗;千点看空,千一看多。

下联:哭天哭地,哭东哭西,哭里哭外,哭心哭肺,

哭股市行情太险;上下忽悠,股民受罪。

上联: 千股千点,千股不应千古恨。

下联: 百发百中,百发却见百伐功。

上联: 股票钞票买,炒字火中少;股票越炒,钞票越少。

下联: 诗书香飘渺,研字石中开;诗书越研,香飘越开。

上联: 左高山,右流水,一曲千古绝唱。

下联: 天白云,地绿草,几尺人间仙境。

上联: 股海冲浪,看几多豪杰潮起又潮落。

下联: 沙滩拾贝,观众位诗友情唱复情和。

上联: 田力靠男,田介还是界。

下联: 工力在功,木每依然梅。

上联: 一心一意,一心可换一群朋。

下联: 十全十美,十全能聚十方客。

上联: 一田突甲,甲级甲等甲天下。

下联: 一田通申,申思申奥申城人。

上联: 海宽广,湖清澈,八方雨荷绿漪。

下联: 竹清风,菊淡泊,独居悠然南山。

上联: 月朗星稀晴空夜

下联: 暗香疏影桂殿秋

上联: 一人为大 二人为夫 人心大过天

下联: 双木成林 三木见森 深山有神仙

上联: 淼磊砥中流 雨荷荡绿漪

下联: 草原放情歌 风卷展云舒

上联: 见仁见智思水淼石磊

下联: 听风听雨念火焱木森

上联: 缺鱼缺羊哪得鲜

下联: 无舌品甘怎知甜

上联: 古文故人做

下联: 禾火秋心愁

上联: 人居草木中醉茶香吾享口福

下联: 禽栖高枝上闻风清尔赏鸟语

上联: 春晓曲,白雪芳草渡

下联: 秋夜雨,绿意荷叶杯

上联: 夏彩虹,初晴瀑飞帘

下联: 冬梅香,无意苦争春

上联: 山峻峭人俊俏山人为仙

下联: 水清逦人清丽白水为泉

上联: 两火为炎,既然不是酱盐之盐,为何加水变淡?

下联: 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成卦?

上联: 双木为林,既然不是魂灵之灵,为何加夕成梦?

下联: 双月为朋,既然不是磕碰之碰,为何加山变崩?

上联:二木为林,既然不是甘霖之霖,为何加水变淋?

下联:二日为昌,既然不是上苍之苍,为何加口便唱?

(1)、清代乾隆年间,江南有一位六岁神童颇有名气,盛夏的一天,他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想考考他,当时客人正一边摇着蒲叶扇,一边用水烟筒抽烟,便出了上联:吸烟摇扇目前风云会聚。神童应声答道:屙尿放屁胯下雷雨交加。

(2)、明代中期,有一个员外的女儿年方十八,才貌双绝,说媒提亲者踏破了她家的门槛。**出了一幅征婚对联,只要能应对者便招赘为婿。上联:东启明,西太白,南极北斗,谁是摘星手?结果被一个六十岁的老秀才对上了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

到了成亲那天,**后悔不已,但又不能反悔,新郎不仅是一个六十多岁的穷书生,还是一个没有头发的辣子。入洞房时,新娘出了上联要新郎对下联后才准进入,上联是:白玉堂上,白头书生,腰驼驼,背拱拱,哎呀呀!走开点,今生莫想!

新郎应声答道:红罗帐内,红粉佳人,眉清清,目秀秀,啊哟哟!靠拢些,前世所修!江西、湖南、四川三省的人爱吃辣椒,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厉害,所以人们就说:

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在以上的话中,三个字的位置互换后,意思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么巧妙。这种形式叫“易位”。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有一段名言,表白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他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说”与“做”,这两个字易位马上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让人回味无穷。

人体名称之间组合的词语有很多。如“口齿”、“唇舌”、“手脚” 等。这些由人体名称组合的词都有它们巧妙的比喻意义。如“心”与“肝”组合,它喻指良心,如“没心肝的家伙”;有时还用来称最亲热、最心爱的人,多用于年幼的子女。《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写大观园的筵席上,刘姥姥出洋相,引得众人大笑,仅区区两百来字就把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地位描绘得惟妙惟肖,跃进然纸上。其中写贾母笑就用上了人体喻指。贾母笑得说不出话来,于是“笑着搂着(宝玉)叫‘心肝’”。这里用“心肝”比喻宝贝孙子贾宝玉,极为形象地体现了贾母对贾宝玉的宠爱,宝玉的撒娇,以及他在贾府得天独厚的地位。像这样的组合的词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头”和“脑”组合,一是喻指头绪,一是喻指首领 ;“耳”与“目” 组合,喻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肝”与“胆”组合,喻指真诚的心,还用来比喻勇气;“胃”和“口” 组合,比喻食欲或食量,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心”与“腹”组合,喻指亲近而信任的人,一般用于反面人物;“手”和“足”组合,比喻兄弟;“骨”和“肉”组合,喻指亲人。

人体名称和一些后缀词组合,也有特殊的比喻意义。如“骨”和“头”组合比喻人的品质、气概。由此还有“懒骨头、硬骨头”的说法,他们分别比喻意志软弱和意志坚强的人。“舌”和“头”组合,比喻俘虏或情报。“手”和“头”组合,比喻经济情况。“拳”和“头”组合,比喻用武力或狠狠的打击。“肠”和“子”组合,喻指人的良心。还有“心尖儿”父母用来称自己最喜爱的儿女等。

人体名称和动词组合在我们平常的语言中经常用到,如青少年犯了错误我们就说他“失足”了;向别人屈服了,我们说他是向人“低头”了;有人无意作做错了事,我们说他“失手”了,某种事物很引人注意,我们说它是“打眼”,还有“评头品足”和“不足挂齿”等组合的词,我们也经常用到,恰当的用上它们,能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出仕十多年,他饱尝到在官场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的苦恼,三十九岁便解职归田,躬耕自给。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里的“折腰”比喻降志辱身,不“折腰”形象地表现了陶渊明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再如“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中的“唇、齿”二字是人体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这里它们和“亡”和“寒”组合用来比喻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十分密切。一九五一年,美国侵略朝鲜,想通过朝鲜这个跳板侵略中国,当时,毛主席指出:朝鲜和我国的关系如同唇亡齿寒一般,我们要竭尽全力抗美援朝。毛主席用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极为形象地概括了中朝两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决心和意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40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