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法义学的好的师兄都没有人情味?”

“我感觉法义学的好的师兄都没有人情味?”,第1张

师兄问:我怎么老感觉法义好的师兄没人情味了呢?

接到这个信息,直觉就是“不至于吧”,又转念一想,似乎也是正常?如果所疑惑的情况是“法味为重、人情为淡”导致的给人感觉“没有人情味”应该是正常的。毕竟,有可能是每个人对于“人情味”的浓淡体会或标准会有所不同才会有这样的疑惑。于是把师父的开示《君子之交如水为贵,佛子之交以法为贵》打开来发给那位师兄,自己正好也再学习一遍。

可是接下来的对话,发现问题并不在此。这个所谓没有人情味的体现是这样的:某师兄虽然法义学的好,但是个性孤僻,不容人言,在自己的群里只要有人讲的话不如己意就T人,“得罪”了很多本门师兄,让人觉得很没有人情味云云。

这就值得深思了。以我个人的浅显思考,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师兄们交流,共同讨论。

第一,这不是事实。

为什么说这不是事实?所谓“法义学的好的师兄都没有人情味” 这个论点不成立,不具备普适性。以我接触和熟悉的一些师兄们来看,有若干是法义学的都不错的,可是从日常的群交流、单独交流的情况看,并没有感觉到对方没有人情味。反而都是有礼貌、谦虚、阳光、快乐、包容、开放,并没有不容人言、不容异己的情况。

第二,这不是说“是非”。

这一条尤其要说明。那位师兄把这个疑惑提出来,乃至现在在中把这个话题写出来理一理,都不是“说是非”。因为只是就事论事,希望和师兄们共同进步,而没有指向、也不针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本无说是非之动念。

第三,为什么会这样。

事情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一,这是正常。 祖师说“佛说一切众生根机不等”,根机不等是总代表,这里面一部分的内容就体现在“性格”万差。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性格特点,此事事主正好是这样的性格。我们看身边的亲戚、同事、朋友,不都是性格各异吗?则现在虽然也学佛念佛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脾气他就是这样,还真的是很难一时改变的。

其二,那就是《宗风·俗谛》没认真学,或说没学好。 也不是单说这位师兄没学好而别人就已经学得好,俗谛能做好真是不容易的,只是相比较之下有程度不同,有的稍微好一点,有的稍微差一点。比如第一条里的“对他人恩慈体贴”,第三条里的“毫无资格,计较他人”,第四条里的“务修礼让,和颜爱语,奉行谦敬,不起骄慢”,第五条里的“给人欢喜,凡事爱心,凡事守大体、有分寸”等等,这几条里,不说都能做好或做到,但有少分能做到 ,也不至于动不动就T人,好好一个学佛群容不下一点自己不认同的声音。

其三,似有清高、高慢和不谦虚之嫌。 请注意,提起这些词汇并不是在说是非,这也不一定是事实,只是就事论事来看,就这种现象来讲让人感觉事主好像比较清高,或许他认为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懒得跟你讲”……而导致了动不动就T人的事态。

其四,又给人感觉“自以为我学的最好别人都不如我”。 如:“我”作为群主,我法义学的好,我来发法义、讲法义,我如何如何,其他莲友提问题、互动、交流中说的话有不如我意的、不顺我说的、不符合我认为的标准的等等,我一不高兴就行使群主踢人大权……让人感觉这是一言堂,群主高高在上,没有那种群友平等、其乐融融、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提高的氛围。

其五,真俗脱节。 法义分开讲当然有真谛和俗谛两大块,就如上人拟《宗风·真俗二谛》所示。但广义上来看,对一个念佛人来讲,对一个群主或引领一些有缘师兄来共同学法的组织者、管理者来讲,这个“法义”的概念和范围就绝不会、也不应该只限于讲真谛,而忽略甚至没有俗谛的内容。应当是真俗并具、同时学习。若非如此,上人和师父何以在无数开示中都显示出真俗圆融呢?何以更有许多侧重俗谛的针对性开示呢?

第四,有什么隐患。

所谓隐患,有师兄提出如标题这样的疑惑就已经显示出来了。本来是个例,竟然被误会到扩而大之“都没有人情味”。从某些侧面讲,让人产生了误会,动摇了信心,就是不小的影响。另,还有以下两个大面上的隐患。

其一,不利于法缘的增进。 这方面的后果,就是缘份没有那么“好”了。本来能在一个群,大家都是缘份,可是常看到谁谁又被T了,不敢说话,或时刻紧张“我这样说对不对、能不能这样说”,这样的气氛就一定会影响到群友,群友们都如履薄冰不敢说话,有问题不敢提,有想法不敢交流(已经被T的就更不可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有看不下的或许自己就主动退群了,这就非常不利于法缘的坚固和增进。

其二,不利于真谛的弘扬。 一个学佛群,它存在的根本目标或终极价值是什么?就是为了弘扬真谛。如念佛群,根本目的就是“自信教人信”,大家的根本目标和方向都是一致的。但是毕竟人人根机不等,问题不同,程度不同,对法义的领会、理解能力不同,进度有快有慢,这些都非常非常正常;同时,人又都是凡夫,都有个性,作为“人”的本身,哪个人不希望被人鼓励、被人包容、被人表扬和激励呢?如果一个群没有这样的气氛和氛围,冷冰冰的,都小心翼翼的,那从一个侧面讲,肯定是不利于冠名“学佛群”这个根本目的的达成和价值的实现。

第五,怎么办。 既然引人疑惑,引人误会,就是已经存在问题了。有了问题就要想着怎么解决问题,怎么修正方向。大约也有几个小点来讨论。

其一,师父们的开示中提到过,俗谛从真谛流出, 真谛切实学的入心,俗谛多少也不会偏差太远太远。现在的现象是看起来是俗谛没做好,反推一下那就是真谛也并没有学太好。 应该继续加强对净土宗法义的深刻思维和领会。尤其是祖师的“机法二种深信”以及对《宗风·俗谛》中“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的认识与领会。 笔者说到这些,也绝不是说自己就做得好了,也在反思反省做的好不好,而且也有一个认清的事实,那就是肯定还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来努力进步。可是一时之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有这种观察和认知,就有提高的机会和可能。

其二,认识到群也是道场。 道场有实体道场、虚拟道场。现在有数不清的微信学佛群,大家既然是奔着学佛这个主题来的,既然有“法”作为灵魂,那这个群就是一个虚拟道场。 一个道场应该怎么样?应该有所宗、有所为有所不为、开放、和合、和谐、快乐、平静、包容、温暖、各司其职、互相增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冷水冷饭、房间也冷冰冰、人的面孔大多也冷冰冰,那管理那个地方的人一定是不称职的,也没有人愿意、喜欢常住在那里。

其三,真谛当然要有标准。 真谛上,在《宗风·真谛》中第一条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最根本的标准。俗谛方面做的可多可少可好可差,但是从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度这个方面来看,是没有条件的,无论俗谛做的多差,还能比下下品那个人差吗?任何一个念佛群里的人尤其是群主,都应该还不至于五逆谤法吧?只要群里的莲友能够慢慢靠近乃至切实做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在真谛方面讲就是符合标准了,就值得赞叹,值得互相鼓励和高兴。

其四,俗谛可以其乐融融。 所谓“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所有的群友,虽然身处天南地北,因此法缘而聚,聚在一个群大家就都是兄弟姐妹,更是比普通世间亲友更亲的、有法亲的兄弟姐妹,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亲呢?世间的兄弟姐妹尚且能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则大家既然都在念佛,都是阿弥陀佛的王子,从必得救度的法喜上来讲、从是同门师兄有法缘亲近的关系来讲,也应当是和谐的、亲近的、快乐的、其乐融融的。

第六,关于群,有一些新的思索和补充。 众所周知,网络时代,自媒体非常发达,各种群也是铺天盖地。只要有智能手机,一个人多多少少总会在一个或数个群里。单说学佛,在群里“学习”,比到处跑实体道场来得更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率,内容也更丰富、及时、细腻,互动性更强。这是好的一面。

其二,要尽职尽责。 既然一个群会有这样的作用和影响,作为群的组织者、管理者,就应该切实担起担子,做好本职工作。若不如此,那还组建一个群干什么呢?尤其在有所宗、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两个方面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界限。别的且不说,一个念佛群,应当是以纯净的净土宗的法义为宗,所发布的、讨论的、分享的应当依正依经典和祖师论释、现代有法义相承的法师开示为主,其他无关的内容能不发就不发,这样才定位准确、界限清晰,在一起学习的莲友们才都能受益。

其三,要观察“缘”的微妙和不可思议,善护善缘,共同增上。 同在一个群,各类风格、性格的人都有,有些人活跃、有些人潜水,有些人能聊得来,有些人就是聊不来,这都体现了缘份的微妙。作为群主或管理员,应当更开放、包容、平静、以法为重、辅以人情。看到好的要鼓励,不好的要及时制止,保证群聊、群学习、群互动不偏离群的宗旨。这才是应当做的。怎么可能(怎么可以)动不动就不容异己、随手就T人呢?

以上,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标题所示的疑惑大概有了一些浅显的思考和观察,和有缘的师兄们共同沟通、交流、进步。希望所有的学佛群、念佛群都能各有所宗,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真谛有俗谛,其乐融融、互相增进。

南无阿弥陀佛。

因为他们两个人只适合做兄妹,虽然吴泽喜欢罗娜,但当他看到她和段宇成在一起很幸福,不想让师妹伤心,所以决心成全他们,退出了与段宇成的竞争。他也认为自己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也不纠缠在和罗娜的感情当中。师兄妹两个人看上去是一对,但罗娜对他没有什么男女之情,只是把他当大哥哥一样,一直享受着他的照顾,这让她很有安全感,她对师哥也很好,但是她无法回应他的感情。

一、吴泽比较自卑,不敢透露自己的感情

其实吴泽一直喜欢罗娜,但是他一直没有表露自己的感情,因为他害怕如果自己表白了对罗娜的感情,罗娜不接受,两个人之间就会有一些尴尬,反而破坏了两个人之间的类似于兄妹的真挚感情。他不光对罗娜非常爱护,见到了一个四哥的责任和担当,内心对她是爱而不得,他不敢表白。

二、两人太过了解

就是因为他们是同门师兄妹,毕业后又一起工作,成为教练。两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的也比较多,两个人太过了解,没有情侣之间那种特别的感觉。两个人在一起太过熟悉,没有想了解对方的欲望,自然让两个人很难产生男女之情。他们两个人即使关系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情侣,即使勉强走到一起也不会幸福。

三、吴泽愿意成全师妹

一方面吴 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错过了罗娜,另一方面,当他发现罗娜和段宇成两个人之间不平常的关系后,也意识到自己和罗娜成不了真正的情侣,愿意退出这场竞争,成全他们两个。因为他内心是真的爱罗娜,想要她获得幸福,不愿让她伤心,两个人只能做师兄妹,成不了真正的情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2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