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评价500字

《水浒传》人物评价500字,第1张

500字怎么可能评价完全部人物啊,主角就108个了啊!!

很长,可能5000字都不止,但试下~

见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原文: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浒”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施耐庵先请高手画师把宋江等以下三十六人画了图像,挂在一间房内,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声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像中都成熟了,然后下笔,故能栩栩如生。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因为,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么,他在下笔之前,相对朝夕揣摩的,便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梁山泊好汉的口头文学,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请什么高手画师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图像。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为了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第一次为了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曹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划了三个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水浒”就是这样通过了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头无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份。

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这才使我们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水浒”的人物描写就说到这里为止罢。下面再略谈“水浒”的结构。

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但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划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再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岚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连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的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还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以上是对于“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一点粗浅的意见。如果要从“水浒”学习,这些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自然,“水浒”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这些都应该学习,但是从大处看,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的,还是它的人物描写和结构。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双“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的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试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加黑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撰写zhuàn 揣摩chuāi 解差jiè

B.摇曳yè 行伍háng 倾轧yà

C.鄙薄báo 绚烂xuàn 稗官bì

D.渣滓zī 封妻荫子yìng 沽酒 gū

2.下列加黑的字或词书写正确、解释也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头无路(到头了) 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杜撰(虚构;无根据地编造) 言之过甚(很、极)

B.摇曳多姿(摇荡)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留传已久(传下来或传播开) 偏见(偏于一方的见解)

C.朝夕揣摩(长时间地思考推求) 引人入胜(佳境)

腾挪跌宕(富于变化) 幻灭(幻想的希望)

D.落魄(穷困失意) 仗义(主持正义或讲义气)

搏个封妻荫子(取得) 平板(平淡死板)

3.下列四句中标点符号有错的一句是( )

A.《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分。

B.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

C.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

D.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4.在□处填写的关联词语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

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A.可是 却 却又 于是 又

B.可是 却 却 因此 还

C.但是 却 可 于是 又

D.但是 可 却又 于是 还

5.以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学评论的开头,先介绍一则关于《水浒》创作的民间传说,是为了强调《水浒》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是早有定论的,从而引出论题,为表明自己的观点打下伏笔。

B.“这一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这个复句中的三个“它”指代的都是“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但是”以后的这个分句是一个倒置的转折复句,倒置的作用在于突出“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

C.“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这段文字独立成段,是对上段内容的概括总结。“因此”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我们可以说”是插说成分,全句为一个因果复句。

D.“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的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虽然”以后的分句是一个转折复句,语意重点在说明《水浒》结构的有机性。作者自称“偏见”,既表明自我见解的独特,又体现了名家的谦虚谨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 ① 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 ② 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 ③ 劝止;到了沧州以后, ④ 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 ⑤ 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⑥ 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 ⑦ 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 ⑧ ,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6.填在横线上的相应的人物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④______

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

7.“因为”带出的是表示原因的分句,和它相应的结果应该是( )

A.丢官 B.丢官,复职不成

C.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 D.充军

8.“因此”带出的是表示结果的分句,和它相应的原因应该是( )

A.失陷花石纲

B.复职不成,落魄卖刀

C.无意中杀了个泼皮

D.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

9.与上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 )

A.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

B.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都落草了。

C.《水浒》就这样写出了三个人的不同遭遇和落草的不同原因。

D.《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后来的□□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个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________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10.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按语 骤然 简短 行动 B.按语 忽然 简便 行事

C.定语 骤然 简捷 行为 D.评语 突然 简短 行动

11.文中最后一句的横线上应填入概括《水浒》描写人物方法的结论性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像描写 B.行动描写 C.先概貌后局部 D.由远而近

12.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

三、写作。

13.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就它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评论。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4.参照《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写法,以《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人物和结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要求:人物,应以林冲为主;结构,可围绕林冲性格发展来评论。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C

6.①林冲 ②鲁达 ③林冲 ④林冲 ⑤高衙内 ⑥杨志 ⑦梁中书 ⑧鲁达

7.A 8.C 9.D 10.A 11.D

12.例证,比喻论证 13.(略)14.(略)

这是〈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向林徽因示爱时,在徐那句“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炽热的表白下,林冷静的回音。

甫到英国留学的徐,“在康河的柔波里”,不顾一切的爱上了被自己称为“长民兄”的林长民的爱女、年纪十六的林徽因。林在徐的热切的追求下,也“几乎”陷了进去。就在这普通人无论如何都难以自拔的时刻,林得知徐在中国的发妻已经来到英国。林表现出常人难以作出的选择——从这段三角关系中抽身。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这不是两个人的未来,而是三个人的未来。”

浪漫的相遇自是有缘,但事实要告戒我们:面对爱情,我们首先是道德上的人,其次才是情感上的人。这样也许残酷得近乎无情,但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我们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潇洒。

以珊、亦琛在罗马街头浪漫的从相遇到相恋,一切都来得那么快,快得让人觉得那只是美丽的肥皂泡。是肥皂泡就注定会经历美艳后破灭。当以珊、亦琛在爱情路上打了个小盹,醒来发现美丽梦碎——肥皂泡破了。是谁在看护和见证爱情,谁该承担这痛苦的责任。都以为该是对方,又有谁会想到,其实是自己。一生的浪漫在一天耗尽。

谁说“时间能改变一切”?我想,时间只能使肤浅的被磨灭,而深刻的则越发铭心。当以珊以亦琛的好友云志的女友的身份回到亦琛的生活中时,二人的误解仍然没有解开,这段三角关系正式登场。看着两人若即若离,我除了干着急,也实在没办法。真相总是在最后关头才被揭开——这是TVB电视剧常用的套路。而这一次,和我一样希望看到“以珊和亦琛能有个好结果”的人不禁要说:打开真相的“罐头”时,才发现原来一切都过了保质期,爱情也有保质期。即使可以勉强入口,可始终不是原来那个味儿了。

以珊以为,嫁给云志是比跟着亦琛幸福的。亦琛以为自己只不过错过了一个对感情不认真的女人,错过也就错过了,毫不犹豫的抽身是明智的。有时在想:如果没有苏怡和云志的那两通电话,不明真相的人,也许更幸福一些。

两个错失爱情的恋人,一时间都不知如何应对。所以,在阿德莱德,当以珊不顾一切冲到亦琛面前时,面对以珊含泪的问题和感慨“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不应该是这样的!”时,一向理智的亦琛,也将已是“朋友妻”的以珊紧紧揽入怀中。这深深的拥抱,若是再长哪怕一秒,我都会以为他们又回到了罗马的甜蜜。只要亦琛说一句:“我们真的不会是这样!” 以珊将不在是凌太太。但亦琛的反应,就如那一刻康桥徐志摩怀中的林徽因——明知此时推开,就不会再有机会收回,明知这是一个痛苦的深渊,还是要有人“潇洒”的跳下。冷静得近乎无情的亦琛用一句:“你已经是凌太太了”就将以珊推回了同样痛苦惶恐的云志那边。两个人的幸福被三个人的未来战胜了。

敏感的以珊,木讷的亦琛,活泼的苏怡——亦琛左右为难,虽然想让以珊更快乐——寻到了童话书,却在最后藏了起来——因为以珊已是朋友妻。从苏怡主动表白,到最终牵手,亦琛的这一段情始终让我难以接受,心中明白,因为以珊还在。

这两组奇特的三角关系维持着、稳定着。直到云志的死,打破了其中一个三角的稳定,也牵动了另一个三角。以珊、亦琛再也回不了罗马,因为他们得顾及“苏怡那颗脆弱的心”。在亦琛、苏怡的婚礼上,以珊露出了云志死后难得一见的笑容。此刻,失去两个人的幸福,换来三个人的未来。两个人的笃定,升华为三个人的博爱。一切,都在这一刻改变。

年轻的林徽因当然不止徐志摩一个追求者,北大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就是另一个。他对林的追求比起徐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金和梁林夫妇同住一屋——北总布胡同4号的前后院。林也曾困惑过,问丈夫:“思成,我发现自己爱上老金了,该怎么办?”梁的大度,让林自己去选择,让林也欣慰于自己没有选错丈夫。老金对林说:“思成比我更爱你。”

许多年后,昔日被老金称为“梁上君子 林下美人”的一对,因林的病逝、梁的再娶而被人们淡忘时,昔日的老金,没有忘却。一日,他约了林生前的几个好友吃饭,大家不知为什么,都在纳闷,老金一句“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众人无语。金岳霖终生未娶,用两个人的幸福守望了三个人的未来

“一对恋人,爱情如氧气”恐怕是形容“民国女神”林徽因和“现代建筑之父”梁思成之间爱情的绝佳方式,这两位美女知识相同,彼此适合,在一起27年了。

世界上每个人都羡慕梁林的幸福,但很少有人知道梁老在林死后继续和另一个叫林的女人结婚。她的名字叫朱。

1955年,病逝于7年后,61岁的和34岁的苏再婚,轰动一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苏共度晚年,她是他生命中的白头偕老者。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了。同年,在老家出生了一个女婴,她的父母给她取名为苏。出生于建筑专业的林父亲对女儿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步父亲的后尘,像他一样从事建筑行业,于是她建议女儿去上清华大学开设的“预科班”

当时预科班还没开学,苏对录取标准和考试范围一无所知,就敢写信向建筑系的同学求助。

收到的信后,一向守旧的破例允许她回家免费帮助她的导师。在名师的帮助下,苏自然变得更加厉害,顺利考上成为建筑系的学生。

说起朱的北漂生活,大多离不开伯乐的支持。

朱是一个独自北上求学的弱女子,所以她必然会供不应求,而总是乐于慷慨解囊,给予救济。也正是在的介绍下,朱结识了业内大牛。碰巧,程应铨,林的前夫也是梁老,的得意弟子,所以梁老被邀请作为他们婚礼的见证人。

1958年,朱与因意见不合离婚,女方负责抚养两个孩子。为了谋生,朱选择留在学校当老师。在组织的安排下,她被分配到梁老办公室担任助理,负责整理文件。那时,林徽因刚刚因病去世,梁老还没有完全从失去妻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他整天都不开心,只有林洙陪着他,解决他的问题。

爱与日俱增。在这种朝夕相处的模式下,渐渐对产生了感情他是一个丧偶的老人,而对方是一个离异的大龄女子。都是建筑工人,兴趣相同,都是单身。互相扶持度过余生也不是不可能。

怀着这样的心理,梁老终于率先向林洙开口倾诉了自己的爱情。他把自己比作爱情的囚犯,并要求林洙“认可”他们的感情。面对这样浪漫温柔的表白,多年空虚的林洙,自然无法抗拒,于是他羞涩默认。

1962年,梁老和林洙步入婚姻殿堂。这个消息就像一磅重的炸弹,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首先,很多业内人士纷纷抨击林洙。他们诽谤她居心不良,企图依附梁老,想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第一夫人”。

此外,梁老的女儿梁再冰,也强烈反对这门婚事。她特意加入家人,公开写信分手。一时间,林洙成了众矢之的,与梁老的结合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快乐,反而成了她的负担。

婚后不久,梁老被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标签,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外界舆论的风暴一直侵袭着他,最终导致他病重。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他不被允许在医院看病。

忧心忡忡的林洙偷偷去了北医第三医院寻求帮助,并让医护人员回家治疗梁老。其余时间,她在梁老的病床旁端着汤,从未离开。整个家庭的生活负担都在林洙,身上,但她仍然无怨无悔,靠每月62元的微薄工资努力养家糊口。

结论

林洙比梁思成小27岁,只比梁再冰大一岁

据说,在那些日子里,有一张林徽因的照片挂在梁的客厅中央。林洙担心梁老会看到事物,想到人,所以他命令人们把它拿下来。当梁再冰得知此事后,他非常愤怒。他当场给了林洙一记耳光,并发誓再也不进屋。后来,家里的亲戚陆续与梁老断绝关系,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独行侠。毕竟,即使在去世多年之后,像林徽因这样的百年名人的名望和威望仍然存在于世界上。在她的光环下,林洙就像一条微不足道的虫子。蠕虫试图嫁给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痴心妄想,甚至是对林徽因的亵渎

然而,必须否认的是,只有在林洙的支持下,梁老才能安度晚年。当时,老朋友陈占祥因病访问梁思成,看到林洙关怀备至,但深受感动;梁老也热情洋溢地说:“这几年,多亏了林洙!''

是的,和轰轰烈烈的爱情相比,平凡的爱情是不一样的味道。年轻时,梁思成如日中天,先后击败了徐志摩、金岳霖等众多对手,把中华民国的第一位女神带进了自己的家门。然而,在享受爱情胜利果实的同时,他也无奈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当林徽因的丈夫真的累了!”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晚年,梁老选择了平凡的林洙,心甘情愿地和她组成了平凡的一对。

芳华抒情散文1

 那曾经错过的,一转身便失却。

 你窗外甜甜地笑靥,我不以为那就是在叩我房门,那个年龄,偏不喜欢轻佻。你墙外扔过鲜花一束,迟疑的我,如何也不肯弯腰,拾起那份美丽。

 那个夜晚,那个月光明媚的夜晚,深山里那条大道,唯一可以通往未来的大道,我捧着你的脸,终于可以那么近距离地欣赏,如玉一样光艳,若枝头新熟的苹果一样鲜活,借着那么明媚的月色,我终于可以看你的眼,在四目相对的一瞬,哦,青春,在我胸中狂轰滥炸,我奔涌的鲜血溅满山野,早已支离破碎的我,居然圣洁得不知所措。那夜,愚蠢的我以为这就是的全部。当你嗔怪地依偎着我的时候,我却说“,终于可以这样大胆地看你!”夜,静得不仅可以听到心跳,不仅可以听到血脉流动的细细旋律,甚至可以清晰地听到山谷里小草一抽一长的声音。

 就这样,你我在如此静谧的山野里错过,尽管那夜的宇宙,只剩下你和我,我们最终还是错过。可你何曾知道,那夜的月光,照了我30年。那曾经错过的,竟是真正的少年芳华

 一转身便失却,如流星一样在遗憾的天空倏然划过,是永远也找不回的青春。那夜,之后的那个夜,你虚掩的门扉接纳了行色匆匆的我。你光艳一照人裸睡的姿势,比维纳斯更加高贵,不见半点瑕疵的美丽。30年过去了,我那夜读懂的一个成语却越发精辟而明晰:美轮美奂!如果,如果非要用来形容你青春的姿体,唯有“美轮美奂”!那夜,之后的那个夜,血脉不流,心脏不跳,只有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越下越大,我伫立良久,就像欣赏安格尔的名画,不敢触一摸。我知道你醒着,而我却被你的美丽吓得喘不过气来。在爱和道德两条河流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殊不知那夜的雨,一下就是30年。当我惊魂未定地返回雨中的时候,却有了高呼“我—爱—你——”的勇气,而瓢泼似的雨,把我嘶哑的声音销于无形。准确地说,直到昨夜,我才明白,那曾经错过的,竟是真正的少年芳华!

 真如白驹过隙,30年前的风花月宛若昨天,擦身而过的居然是生命的最最,而回首的时候,一种美丽的惋惜,让我于无奈中感觉生命更高境界的美丽。

芳华抒情散文2

 三十多年前,我站在青春的起点上遥望着未来,犹如黎明前等待日出的人们遥望着地平线,期待着一片光明。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曾有过一段纯白的时光,拥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天真的友谊、懵懂的喜爱。看见飞机从头顶飞过,就想以后要成为一名飞行员,拥有鸟儿一样的自由,翱翔在蓝天之上。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就幻想着能成为舞台中央的那个,集灯光、掌声、尖叫于一身。会很简单的、没有理由的去喜欢一个女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再无及她之人,却依旧没有表白的勇气。有一群死心塌地的兄弟,一起吃喝玩乐、一起逃课、一起去欺负人或被人欺负,兄弟之间拥有最完美的共产主义。青春就是很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会梦想成真;就是执著于一份单纯的喜欢和相信爱情;就是傻傻的希望那帮兄弟和自己生活在那个共产主义的圈子里永不长大。这就是青春,可以拥有狂放不羁的理想;可以心无旁骛的去喜欢;可以豪气云干的去潇洒。

 如今,我站在船头,看着海的尽头,逆水行舟之时,陪我左右的只有一条憨憨的狗。那各种各样的梦想,犹如吹向空中的泡泡一个个的幻灭。我没有能飞翔在天空也没能站在舞台中央,却漂流在大海之上。我不会去冲动地释放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怒火,不会去放肆地投入那些孤注一掷的末世爱情。时光流逝,青春沉淀,那个可以任意挥霍时间和情感的少年也渐行渐远。我慢慢的明白了生活的意义,知道了生存的责任,每天重复的工作也有了别样的意义。我更加的珍惜眼前的时光,在平凡普通的工作中去努力,去学习,去提高自己。用劳动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好的条件,去学习进步为了更出色的完成工作。青春将逝,唯有珍惜。

 如果生命是一条长河,青春就是那长河中最汹涌澎湃的激流;如果生命是一首歌,青春就是那歌声中最高亢激昂的旋律;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青春就是那旅途中最美的风景。当青春已逝,那些就成为了最美好的怀念。我曾听过我妈妈讲她和我爸爸的爱情故事。那时候我爸爸在粮食收购站工作,我妈妈去卖花生,只挑去五十斤我爸爸给称了六十斤,我妈妈以为自己在家称错了第二天在家又称了五十斤去卖,我爸爸还是给她称了六十斤,然后他们就相识相爱到结婚。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当我妈妈讲起来的时候我能看到她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这就是青春的最美好回忆。或许多年以后,当我垂垂老矣之时,后辈们问起我的青春。我也会满脸笑容的给他们讲我的船,我走过的那些海,我在哪里点亮过一盏航标灯,我在哪里疏浚出一条航道,我在哪里建设过一座码头。

 青春已逝,却在心中长存。

芳华抒情散文3

 一世尘缘几许痴缠,烟波浩渺几多离愁伴云烟,红尘路漫漫,几度繁华归依落花残;一往情深,终究逃不出烟花易冷,一腔期许,挽留不住太多的别离聚散,一阕相思半幅琉璃卷,难以续写恋恋红尘。

 夜无眠冷月如钩,怎解伊人殇,一波冷凉随落花逐流,不知归期伴时光清瘦;岁月渐老经不起思量,转身,已是辜负,回眸,已是怅然。春秋几度,初识的温婉已被斑驳侵染,凌乱的碎片几经沉浮,拼接不出原来的画面,徒留一地苍白,随风尘渐行渐远。

 陌上烟雨,雾霾几重天,曾几时把墨香尽染,把相思赋予诗篇,灯香燃尽,月落三竿不知眠,写尽芳华,落寞空倚栏;望穿秋水,夜黑风高月影单,几缕思绪化无言,叹!曾几时把往事搁浅,随风花雪月看似水流年,怎奈何心底泛舟,碧波涟漪难平眷眷心事,山高水远难阻一丝情牵;落落风尘,压不漏的斑斑清愁,情深缘浅,挥不去的寂寂只影,不经意间忧伤的触角已被拉长。

 风过叶落,一地残缺,几缕尘埃落定,满腹花事,转瞬已成落寞的独白,芳华万千,难抵一念落差,回首,你在天涯,从此,陌路相隔。常常虔诚佛前,不为轮回,只为把一抹心伤掩埋,归逸在静谧的角落,不被世俗忆起,化作一缕风尘,从此不被提及。

 往事怎堪言,午夜的风漫过虚掩的门槛,惊扰了梦中的凌乱,不堪一击的脆弱,瞬息淹没了整座城池,湿透的衣襟透过卧榻的冰冷,感受不到暖意,紧握的双手抓住的只是幽梦一帘。

 叩响记忆的门楣,掀开往事的心扉,空旷的窗棂已失去往日的明媚,拾起岁月的书笺,半池墨香侵染了一程过往,心碎的笔端沾满了荒芜,如果说这一世我们遗失太多,又可曾有过相同的失落?假如生命的转角再一次遇见,又能否做一次紧握?岁月留下的缺憾,饱含着尘世的心酸,幽梦一帘的幻影,又能留守多少无悔的执着?散落在风尘中的碎片,可曾经受住时光的打磨,残留的暖香一抹,是否在季节的烟尘中飘散,淹没。

 红尘阡陌,趟过平仄的街角,避开纷杂的喧嚣,梳理凌乱不堪的思绪,重叠的记忆中,相思几许、情深几许?悲欢离合,也许是前世种植在今生的苦果,早以注定要承载太多,而邂逅的错落,却风干了记忆中的童话,枯萎了梦幻中血液;从未祈求过谁是谁的轮回,只为那刹那芳华,虽不入梦,却以倾心,只为那一份执守,能够驱走冷风的萧瑟。

 悠悠往事,淡不去的离愁,几度深情凝眸,已然看不到当初的斑斓,心如潮涌,却情怀依旧,空旷的誓言在风尘中盲目的游走;尘烟渐退,终究握不住倾城繁华,时光划过,徒留暗香几许?一道岁月的栏栅屏蔽了相同的季节,盈香满袖,却触摸不到花期;一叶扁舟承载的满腹心事,已无力倾诉,跳跃在此岸彼岸的音韵,却隔着无法摆渡的距离,而你,不再是我的港湾,而我,依然留守在空旷的驿站。

 残红散尽,将满目凋零入心,任心事尽数折叠,倾尽微笑与往事告别,缘起缘灭,归逸一份淡泊,清守一份静雅;红尘无期,不做俗世的惊扰,抛开红尘胭脂的憔悴,剪辑一段精美,独享一份落落清欢;芳华刹那,情落三千,你若无怨,我亦无悔,你若安好,我亦无求……

芳华抒情散文4

 岁月轻浅,爱恨成殇。雨落无迹,梦华旖旎。

 告诉你,我的世界没有缺过寂寞!缠缠绵绵的秋雨里,夜晚被高楼隔绝得十分静谧,那种雨水溅落的湿润和优越,恍若隔世的记忆,其实相距也不过十来年的光景。小屋一夜听雨,总是那么简单快乐。

 一直以为洒脱的存活是一种罪过,直到那天相逢又别离的错愕,才知美好竟是如此落寞。

 进进出出的人流,回眸之间,你告诉我要快乐,历经的生活如同翻过的书页,有些奸人不是生命的感叹号。在爱的路途谁都会犯错,一些伤害就当人生的一课,课听完了,就凭自己的慧根解禁恶果。

 朋友说,文字太过悱恻,让人误以为你在为爱落寞。不如去大自然逍遥。

 于是在迷迷糊糊地懒觉中被你鼓动,踩着细碎的雨花和你一家出发,于烟云迷蒙处,成就一段快乐的佳话。

 何必去伤感自己的形单影只呢,和你的孩子在小花伞下笑靥如花了。

 青青草丛,淙淙白桦,扳动相机,一个妖娆的倩影定格,快乐一直沿袭到回家后的好多天。

 不管是风景还是风景里的人,只要安安静静地去快乐,自然就回馈你丰硕的果实。悟得这个道理,我愈加喜爱出游了。

 九月的细雨时断时续地飘逸着,山间的草色被云烟涤荡得不着一丝萧条的痕迹了,水珠儿晶莹剔透,松柏泛着薄薄地白雾,如同一位裹着蝉翼的仙子用曼妙的舞姿抒发着内心的渴求。远处的山峰云蒸雾敛。

 朋友开玩笑说,我们就是居住云深处的神仙,小女生便抡起伞随细雨旋转。朋友老公说,对着远山高喊,回音袅袅,我和朋友试着大喊,哦----e----声音没有回旋,快乐去不经意地荡开了去。

 植物园细细的瀑布下,拍一张彰显婀娜的玉照,美了年华,醉了岁月。伞下的我,原来铅华尽洗,不孤单,不落寞,静静地喜欢,默默地爱恋,心安于这一场邂逅的快乐。

芳华抒情散文5

 习惯一个人淋雨

 也习惯没有人关心

 走累了自己将自己抱紧

 把眼泪藏心里

 听惯了冷言冷语

 也曾经被梦想打击

 很庆幸我始终没有放弃

 最初最真的自己

 唱给十年后的自己

 流的泪受的伤会过去

 哭过笑过都是种经历

 遗憾不留在心底

 唱给十年后的自己

 感谢你一路给我勇气

 就算未来遭遇风或雨

 至少还拥有回忆

 

 非常喜欢李琦的这首《唱给十年后的自己》,歌曲中朴素的歌词就是他对十年后自己的倾诉以及对自己奋斗现在、创造未来的美好希望,这让我有了对十年后自己倾诉的冲动,不由自主的想写些东西。

 看看现在的自己,一个人背井离乡工作,看着陌生又熟悉的山水,听着似懂非懂的方言,吃着酸辣刺激的饭菜,一个人工作,一个人游戏,一个人伤心,一个人欢乐,顺其自然的生活,漫无目的的奋斗,不知道哪里是属于自己的远方,只知道只要向前走就不会轻易的在原地死去。。。。。。

 还是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吧,那时一群蓝颜知己伴随左右,为了已明确的梦想共同奋斗,衣食住行,行为习惯,生活环境完美融合,毫无违和之感,一位善良又美丽的姑娘时刻相伴,嘘寒问暖,在野外的草地上能跟调皮的儿女经常快乐的游戏,家人们一起生活在宽敞而温馨的房子,每天下班,去学校接孩子放学,回到家就可以闻到饭香,吃完饭,陪父亲下盘棋,陪母亲聊会天,帮妻子干点家务,和孩子一起看会动画片,休年假时开着车子,一起去美丽的地方游览玩耍,经常性的跟老同学、老朋友聚聚会,吹吹牛皮,喝点小酒。时刻锻炼身体,以强健的体魄迎接工作的挑战,以饱满的精神撑起家庭的脊梁。

 现实是现实,梦想是梦想,但我坚信梦想能够成真,马云曾经说过昨天很残酷,今天更残酷,明天很美好,但决大多数人死在今天晚上。虽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只要心怀梦想,坚持下去,骨感的少年总能成为丰满的中年大叔(现实也确实如此)。

 十年芳华,莫失莫忘,不管是成功圆梦,还是梦想惜败,不要忘记曾经的自己,莫忘初心,不要失去了曾经的坚强与希望,奋斗下去,你就不会是人生的失败者,坚持下去,你就不会是岁月的淘汰者,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奶酪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所有你希望的美好都会有的!

芳华抒情散文6

 人生之路,已至不惑。难忘初心,醉我芳华。

 原想,把这份记忆永久的珍藏,留在工作之余,闲遐时光静静的回想。

 本以为,尘封三十余载的往事,不再提起,却在不经意间,又翻阅到了眼前。

 原来,如水的岁月没有冲淡深埋在心底的眷恋,却将其浣洗得纯洁透明。

 多年前一篇稿件的发表,引起了你的共鸣,从此,鸿飞雁往千里穿梭。打开洁白的日子也打开了友情的大门。自此,共同的追求,一样的梦想,成了友谊的心桥。

 虽为异己,却没有杂念,无关风月,只存一颗初心相识相交,相处默昵。

 从此,初心如露,纯洁透明,凝结于彼此初绽的心灵。初心如丝,缠绕心头,牵扯不断。

 初心,就那么一抹嫩绿,萌芽生长。就那么一点晶莹,悄然芬芳。就那么一米阳光,燃烧热望——

 也许因为懵懂,常々错过花季,等懂得欣赏时,早已失去了这个权力。

 也许因为痴狂,总是念念不忘。那个只有邮差的年代,寄取一封盼望,哪怕徒步十几里。

 也许因为年轻,总是梦想很美丽,而现实的天空,常常凄风冷雨……

 当时生活的维艰,家庭的'重担,男人的责任……压在我孱弱的肩头,常々在地摊书刊中寻找廉价的喜欢

 我为人夫人父,你也做了人妻人母,各自在家庭中承担着责任。孩子一天天长大,日子一天天继续。梦泡在了柴米油盐里。工作操劳之余,是朋友的支持鼓励,让我走出低谷不忘初心。

 “梦!要继续!”

 “笔耕,莫弃!”

 “加油,努力!”

 白驹过隙,弹指之间。只有初心未改旧梦不移。功夫不负有心人,常常有“豆腐块”一样的芬芳,“火柴盒”一样的美丽,愿与你分享,激动不已。

 “也许在我生命的季节里/洁白的信笺/暖不了袭来的风/挡不住潲进的雨/可我依然/从心里感激。

 也许在我艰难的跋涉中/携手追梦的只有你/诉不完心中的感动/传不尽纯真的心语/可我真的/倍加珍惜”

 你说,你喜欢这首《给朋友》,真的,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诗句,我也一直珍藏在日记里。

 忘不了,你我青涩时的照片,忘不了彼此书信中的笔迹,更珍藏着你寄赠给我的书刊诗集。

 莫笑我贪婪,莫笑我痴迷,爱,请忠心不渝。

 “始于初见,止于终老”。喜欢这句话,也许这就是对初心最完美的诠释吧!——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

 难忘

 不舍

 只因初心,醉我芳华。哪怕时光,如指流沙

芳华抒情散文7

 1920年的10月,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来英国伦敦圣玛莉学院学习,而此时,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求学。

 一个秀外慧中、风华绝代的才女,一个浪漫多情、才华横溢的诗人。偶然相遇注定一世情缘。

 也许,她才是诗人心中那朵娇羞的水莲花,最是那一低首的温柔,沉醉了诗人浪漫温润的心。

 也许,她才是夕阳中河畔的金柳,清风吹拂,婀娜美丽的身影久久地在诗人心头荡漾、荡漾……

 徐志摩深情地写下一首诗:“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轻柔如同叹息——不惊你安眠! ”

 然而,他们的相遇有着美丽的时差,彼时,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许,正如他诗中所说:“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诗人那颗浪漫温情的心被思念和爱慕浸润着,为了她,他甘愿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林徽因是理智的,也是善良的,她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选择了放弃。

 可是,林徽因的光芒无人能遮挡,她永远都是诗人心中最美最亮的星星。诗人坦然说:“于茫茫人海中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日后,徐志摩做了梁林的朋友,成了他们家文化沙龙的常客。

 有时候,爱只能是水月镜花。也许,正是因为错过,成就了一生的牵挂。

 1931年深秋,徐志摩乘飞机赶赴北平,就是为了到协和小礼堂听林徽因演讲,不幸的是,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二)

 如果说徐志摩的爱烂漫如花,那么金岳霖的爱则温润如玉。

 金岳霖爱林徽因,他的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爱就是爱,就是付出感情和关爱的历程,不为占有,不求回报。

 他爱林徽因,别的女人无法挤进他的心里,他终身未娶。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后,金岳霖总是毗邻而居。他的爱,是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每天能看到她对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每天能看到她微笑,看到她幸福,于他,便是心满意足。这才是真正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梁婚后,金岳霖送给他们一幅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既是祝福,又是赞誉,也不失幽默和洒脱。这固然是金岳霖的胸襟宽广,可若不是最深沉、最真挚的爱,又怎会如此超然?

 金岳霖对林徽因别具一格的爱,穿透岁月浮尘;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

 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的眼泪没有停过。她永远都是他心中的花仙子,他怎么舍得他的花仙子香消玉殒呢?

 金岳霖饱蘸深情,写下一幅挽联。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永远都是他心中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神情黯然地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她的生日,他有生之年,从来都不曾忘记。

 此情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确实,如此深厚而纯情的爱,岂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又岂是寻常女子能拥有?

芳华抒情散文8

 林徽因最终选择的是梁思成,林梁两家是世交,可谓门当户对。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珠联璧合,建筑佳偶。他们都喜欢建筑,志趣相投的两人经常到北海公园的松坡图书馆和快雪堂读书、游览。

 婚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在梁思成眼里,林徽因是无与伦比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样,谦谦君子,亦是淑女好逑。梁思成对林徽因真正做到了一生的呵护。

 他们之间没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誓言,而是把信任、包容和关爱都融入到生活的小河中,让真爱在婚姻中涓涓流淌。

 爱,不是自私,不是狭隘,梁思成愿意给林徽因自由呼吸的空间,给她心灵留一方青草地。曾与林徽因有感情纠葛的徐志摩、金岳霖,依旧是她的至交,是他们夫妻的至交。这一点,一个狭隘的男人是做不到的;而做到这一点,也正是源于深沉的爱。

芳华抒情散文9

 林徽因,美成了书中的一个剪影。她的美,成为了一个传奇,迄今无人能及。

 三个优秀的男人对她深情款款,为她魂牵梦绕。也只有她——芳华绝代的林徽因能够做到。

 林徽因,若单单长得漂亮,至多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花瓶,不足以令人仰望。于她而言,弥足珍贵的,是她的修养,她的聪慧,她的才情。

 林徽因曾旅英留美,英文水平极佳,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民国才女中,林徽因与冰心、张爱玲、石评梅、庐隐、萧红齐名,但比她们的才情更全面。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于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都有很深的修养。她曾参与改造传统工艺景泰蓝、参与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工作中,林徽因吃苦耐劳,态度严谨。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林徽因美丽,但依靠的不是美貌, 而是她的学识和智慧。她无人可及的才情营造了一种明丽而坚实的“精神魅力”。

 林徽因,气质如兰,才倾天下,芳华绝代。

 林徽因——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芳华抒情散文10

 秋水叹 看不见时间的证据

 我一人 倾听幼小牙牙儿语

 曾记否 月光未斑白的思绪

 到如今 却只剩回音

 是否誓言最终却摆脱

 在不起眼的角落沉眠堕落

 吹奏岁月褶皱的奔波

 浪花卷起破碎残存的萧索

 人言可畏别再消磨

 墙皮正脱落谱成殇歌

 万物初醒 谁又与谁共鸣不甘的摩挲

 而我孑然淡漠 回忆决堤汇成河

 雏鸟在枝头鸣叫莫名光阴的蜷缩

 鱼儿游过 七秒过度多余不堪的染色

 又忽跃起 歌颂与往事无奈的交错

 而我一人 在颤抖的天地独饮寂寞

 夕阳斜 斜尽了生命的脆弱

 水中月 安静点点却又复合

 风花雪 纯粹留白 消失沉默

 又见童谣 小竹排 水里游 我在这 你回头

 摇啊摇 万古成空皆寂寥

一、

《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已经在全世界风靡了200多年,被改编成**后,依然捕获赞誉无数。影片最后,达西先生在晨光微曦中渐渐走近,随着他的面容逐渐清晰,多少人的心也随之狂跳不已。这一幕曾迷倒了多少女孩儿,恐怕没人能算得清吧。

《傲慢与偏见》为什么有如此经久不衰魅力?因为它描写了一段不寻常的爱情。傲慢的贵族公子达西,爱上了始终对他抱有偏见的灰姑娘伊丽莎白。虽然开始两个人水火不容,但经过充分了解,二人一个不再傲慢,一个破除偏见,结成一对勇于冲破门第观念的挚爱伴侣。

就像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说的:“我不顾世俗的看法,与家族的期望对抗,与你的出身,与我的阶级对抗,来对你说我爱你……”多么动人的表白啊!

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情,真的是冲破门第阶级束缚的爱情?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真的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吗?恰恰相反,他们的经历最好地诠释了,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是最完美的婚姻。

二 、

门当户对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

什么是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在中文里原本是建筑学名词。“门当”,是“门枕石”的一部分,俗称门墩或者门座、门台、门鼓等。“户对”,是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起到装饰门框的构件,通常成对出现。当“门当户对”逐渐由建筑学名词,进化为社会学名词,作为一种婚恋标准观出现的时候,它指的是结成婚姻的双方家庭条件相当,连门头高低大小都差不多。

这种仅有物质的有形的门当户对,是简单的也是低层次的婚恋标准。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丁呈现的婚姻,大都是这样的婚姻。正因为如此,达西先生在面对“小家碧玉”的班纳特姐妹时,才会非常傲慢地瞧不上她们,也会阻止自己的好哥们彬格莱先生和班纳特家大**吉英的相爱。因为班纳特家的财富,很明显无法和达西与彬格莱家相提并论。而彬格莱的妹妹则一直认为自己和达西先生很般配,也是出于对他们家庭财富的考量。

不可否认,物质条件的般配会在爱情婚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物质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受教育程度。就像当达西的姑妈知道伊丽莎白家竟然没有家庭教师时,惊讶道“难道你们都是野蛮人吗”。没钱请家庭教师,家里孩子又多,这就是班纳特家姐妹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野蛮生长。

很多人都把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婚姻看做最美好的婚姻。“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没想过和别人结婚。”但请注意,钱杨二人的相遇是在哪里?离家千里的清华校园。假如他们其中某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送孩子到北京上大学,那么,他们还能有机会遇见吗?

由于门第差别分手的公众人物,最有名的应该是李泽楷和梁洛施了吧。当初李泽楷不惜花上亿元为梁洛施和经纪公司解约,梁也一口气生下三个男丁,连李嘉诚也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孙子,可为什么就是不承认这个儿媳妇呢?道理不言自明,两家贫富差距太大。相反李泽钜就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太太,并顺利继承家业。

三 、

单纯追求物质上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很难幸福的。

在伊丽莎白的表哥看来,理想婚姻的另一半就是一个财富相当的女人。他和班纳特家物质条件差不多,所以想找个表姐妹结婚。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就无关紧要了。大**名花有主,那就转而向二**求婚。被二**拒绝后,很快就娶了二**的发小。可怜这位发小也是这么想的,只要结了婚,有个小院子,有花草侍弄,就够了,至于和自己同处一个屋檐下的男人是谁,她根本不在乎。

这就是达西口中所谓的“家族对他的期待”。也是班纳特先生支持二女儿伊丽莎白拒绝表哥求婚的原因。因为那样的婚姻里 “没有幸福”。

在漫长的封建时期,缔结婚姻都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和媒人对婚恋对象的考量,就是单纯的家世门第,因为那时候的词典里根本没有“爱情”这个词,从而导致无数人间悲剧上演。

现在流行曾国藩热,大家都在赞扬学习他的为人为学为官之道,包括为兄为父之道。但很少有人会关注他女儿们的命运。曾国藩的女婿们都是他亲自挑选的,都是和曾家门当户对的世家子弟。但他唯独没有考虑女儿们的“幸福”,或者说他自认为他的安排会给她们带来幸福。但曾国藩眼睁睁看着前面四个女儿婚姻不幸,直到第五个女儿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婚姻仅看家世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更高层次上的思想和灵魂的门当户对,才是决定婚姻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四 、

最高级的爱情和最完美的婚姻,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的门当户对。

为什么达西先生最后会和伊丽莎白相爱?因为首先他们本来就 同属一个阶级 。他们同属有产阶层,差别只是年收入的多寡。班纳特先生有每年2000英镑收入,但因为家里孩子多,显得有些窘迫。同时,在影片中也可看出来,班纳特先生有个书房,藏书汗牛充栋,可见他们并不是需要每天辛苦劳作,一个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劳苦大众。

其次,达西和伊丽莎白是同一类人, 有共同的精神追求。

班纳特家虽然没钱为孩子们请家庭教师,但如果某个孩子有慧根,就像二女儿伊丽莎白,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洞察世事,成为一个心底有大智慧的女人。所以,班纳特先生断定,一般人配不上自己这个出色的女儿。因为她追求的是真实的幸福,而不是婚姻的空壳。

同样,达西先生也是个外表冷漠,内心善良,世事练达的聪明男子。就像伊丽莎白对父亲说的,她和达西是一样的人,都是对信念无比执着的人,一旦认定了对方,就不会改变。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完全门当户对的结合,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完美匹配。

杨绛曾经说过,婚姻不能讲门第。但她说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门第限制。钱杨二人无论出身还是学识,无论物质还是灵魂,都称得上门当户对。

钱杨二人都出身书香门第,都天资过人,都幼承家学,且家资相当。他们可以同在国内读大学,可以一同出国深造。即使归国遇上乱世,收入微薄,因为有各自家庭资助,也不至于产生经济危机。物质和经历的门地相当,使他们的精神气质也高度契合,得以终生琴瑟和鸣。而在事业上,钱杨二人既可以单打独斗,在各自领域傲视群雄,又可夫妻合璧,天下无敌。

和钱杨夫妇相似的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林二人同样出身大户,留学海外,在相似的精神追求中相互扶助。即使后来家国遭变,在物质上从极度富有落到贫病交加,也可以一直相互扶持,开创出共同的辉煌事业。

和钱杨、梁林相比,沈从文和张兆和就差了不少。沈出身边地,混迹行伍,当过北漂,依靠自学和不懈努力得以立身。而张则出身书香,家境优渥,未尝经历风雨。不同的背景被沈用情书和执着抹平,最终得到一个“允”字。他们终生以信相通,但他们爱的或许只是写信和读信这件事,而不是信那边的人。

沈从文的一生饱尝人生的大喜大悲。但他的“三三”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跟不上他思想前进的步伐。张兆和直到丈夫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都不了解他。所以流传后世的只有婚前沈从文单方执着的爱情,婚后沈从文艰难孤独的跋涉。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姐们,有一心想嫁入豪门的莉迪亚,最终只得和一个豪赌浮夸的下级军官私奔,而伊丽莎白则提前把自己也打造成了豪门,才会遇到门当户对的伴侣。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传递出来的价值是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考验的。不管在200 年前的英国,还是当下的七夕。

每当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望着挂满枝头的朵朵鲜花,便会有一首“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美丽诗句萦绕在脑海中。

林徽因——一位中国现代史上传奇式的女子,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而且又是一位诗人。她的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使许多人爱上春意盎然的春天,爱上了鸟语花香的人间,更有许多人对这个女子萌生了感情,并认定她是梦中期待己久的白莲。无论岁月如何变换,她永远定格在人间四月。

林徽因的性情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没有三毛的放逐,不管她的生活受到多少人的赞美与不解,她依然乐观执着,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也不张扬,她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她淡定优雅,端庄娴舒,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的为她甘愿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读她的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就象四月天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轻柔绵软,清新温暖。又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典雅,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在这鲜花盛开,星光灿烂的夜晚,内心充斥着温暖和感动,站在窗前,依栏远望星空,任微风吹拂着额前的发丝,彷佛看到一位清丽秀美的女子,携带着花的芬芳,微笑着站在广袤的夜空中,我的耳边又响起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美丽诗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2

一身诗意三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题记

她是传奇,是永恒的话题,是“世外仙妹寂寞林”,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林徽因。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笔下对梁思成爱的赞颂让人看到了春日里一对手牵着手的伉俪。在林徽因的眼中,梁思成的爱是人间的四月,是四月的春光,温暖、和煦、明丽。在梁思成的眼中,林徽因于他又何尝不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是他的妻子、同事、旧日同窗,更是他一生的支持和思想上的同行者。

中国近代史上的女作家不少,我却最喜欢林徽因;文学史上的好作品不少,我却最喜欢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是母亲,是妻子,是建筑学家,是诗人,更是文学家。《你作文https://wwwZuoWEn8Com/是人间四月天》一书,收录了她近六十篇小说和诗歌。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光,但只有一点从不曾改变,无论是《灵感》、《记忆》还是《笑》,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份只属于江南女子的细腻、婉约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是胡适眼中“中国一代才女”;是徐志摩心中“飘零的生命的归宿”;她让金丘霖“极赞欲何词”。无论多少亮丽、耀眼的光环笼罩在头顶,她始终是林徽因。即使在去世后,也只留下了一方小小的墓碑。无论有多少人赞誉她笔尖流畅的文字,她却始终未说过自己是一名文学家。即使在去世后,也只在墓碑前刻下了一行小字——建筑学家林徽因。林徽因,一个如诗一样的女子有着高尚、澄澈的灵魂。

时光流转,愿林徽因笔下的世界依旧美好,愿她永远生活在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3

近几年,关于林徽因的传记不断涌现,其中有林徽因的挚交、亲人作为当事人的回忆,材料之真实,情感之真切自不待言,若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当更为可贵。更多的作品则是以想象之丰富弥补史料之不足,让人如闻如睹。是还原了历史现场,还是模糊了事实真相,这是一个问题。更有甚者,借为林徽因作传的名义,抒发个人泛滥的情怀,离林徽因就更远了。

传记文学的生命和价值在于真实。《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作者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林徽因是真实的,不是杜撰的,不是想象的。……我努力还原着一个可信的林徽因,关于她的个性,她的才华,她的生活,她的事业。”本书以林徽因的诗篇为风向标,逆着风吹来的方向,重溯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可信不可爱的,信而有征。例如在讲述她的童年时,引用了林长民给女儿的书信,父亲对女儿的期望溢于纸上,为我们深入理解林徽因的早熟对她的童年的影响提供了参照。对于可爱不可信的,宁缺毋滥。例如,与徐志摩的交往是诸多林徽因传记的焦点,本书对于这部分却着墨不多,仅仅停留在“非情爱的浪漫的文学关系”上,认为徐志摩之于林徽因,是诗歌道路上的引领者,突出了林徽因的独立存在价值。

真实不是机械地简单记录或材料汇编,而是使传主生动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跨越时空得以彰显。这也是作者选择诗篇作为风向标的原因,那是林徽因诗意的自我表白。“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通过作者讲述的林徽因的感情经历,能够感受到她理性的特质。尽管被徐志摩的痴情所迷住,但她早已有了自己的选择。多年后,她和儿子说徐志摩爱的不是真正的自己。面对金岳霖的追求,林徽因以坦诚和信任赢得了两份爱。这些都没有引得她脱离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道路。

完美的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气质,传奇的情感经历,卓越的事业成绩……也难怪林徽因会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了。这关注出于追求完美的心理,也寄托着人们对民国人物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同时,关注的目光并非局限在林徽因一人身上,而是放眼整个民国。民国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也是新旧冲突,人才辈出的伟大年代。民国热的兴起,是对民国名人的追忆膜拜,是对民国范儿的遥远怀想,是对现实缺失的一种反拨。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况且这段历史与我们的当下相衔接,其中的一些人还曾经生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抚今追昔,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的人被这样那样的标签遮蔽了精气神,希望他们能得到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现实社会中的缺失。新中国成立前,梁思成、林徽因便着手规划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后来又退而求其次,展开北京城墙的保卫战,之后是城门和牌楼。林徽因当面斥责吴晗:“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林徽因的呼号被掩盖,北京旧城毁于一旦。如今,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已成文物,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当年,他们为了保护古建筑而奔走呼号;今天,又有谁会为保护他们的故居而发声呢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4

初遇总是那么美。

那个四月,那个晚春,上天让我遇见了你。你一袭白衣。独自一人坐在草坪上。仰望着夕阳。嘴角勾起一抹似有似无的笑。仿佛在留恋着什么,虽只是惊鸿一瞥。但你姣美的脸庞,淡淡的微笑,却深刻的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无法忘却。

再见总是缘分。

回想与你初遇的那个黄昏。心湖荡起一阵阵的涟漪。我独自一人在湖边漫无目的的走着。看着春天一步一步的远离我们,即将踏进夏天的门槛,想挽留,却无能为力。是你,真的是你。今日的你身着一袭紫色长裙,伫立在石桥上。那么朦胧,那么美,好似坠入人间的仙子。

相识是天注定。

我鼓起勇气,向前走去与你搭讪。你友善的向我笑笑,和我交谈,你的声音犹如出谷黄莺,那么动听。令人心神荡漾,与你交谈直到日落西山。我才恋恋不舍的向你告别。我们约定明日在这个石桥上见面。

相恋只在几日。

今后的几日里,我在石桥上望穿秋水,等待着你,你总是姗姗来迟。我们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日俱增。直到相恋。与你相处的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难忘的记忆。可幸福总是很短暂。

分别总是痛彻心扉。

还在那个四月,那个晚春,我经历了从得到到失去的痛。你是从家里逃出来的富家千金,逃到了这里,可你的父母找到了你。强行把你带走,将我们分离。你为了不让你的家人伤害我,忍痛与我分别。你走了,将春天带走了。你走了。将我的心也带走了。从此我世界里从此再也没有了鸟语花香,有的只是寒风呼啸和对你的思念。

只有你在的地方才是春天,只有你在的地方才是人间四月天。

你在,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5

这是林微因的一些、信件。是抒发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信件大多写给她亲密的人。我是先看过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才对这本书有了兴致的,匆匆看完。说到匆匆,林微因信件的落款便是匆匆。可惜,我对林微因的解读并没有白落梅的深刻,也许是生活时代不同,并且对林微因的喜好之处,建筑也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当我得知国徽的设计出自林微因,难免敬畏了许多。自古至今,文人骚客,总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挚爱着自己的祖国。就像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不同的形态,所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这本书的信件中,我们能从侧面看到卢沟桥事变,以及全国人士对待华北的态度,大家都是勇敢而充满信心,至死不渝的。即便是林微因这等女神般的存在,也是如此。这一点让人十分钦佩。这本书的最后给孩子的那封信让我非常感动,作为一个母亲,她能像朋友一样和孩子聊天。而且从信中,我也真切的感受到,林微因的教育观念,是爱、诚实、勇敢、珍惜当下,不用大词汇去灌输孩子的头脑,只是讲道理、陈述事实。至于未来的发展,相信子承父业女承母志,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关于教育,一定是离不开时代的背景的,但是远去的背景过于沉重。教育给予孩子们的,应该是爱,而非仇恨。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在连连的炮火笼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国内几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盟军最终听取了梁思成的建议

硝烟散尽,隆隆的炮声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仍然难以愈合然而幸运的是京都和奈良躲过了那场浩劫,两座千年古都,依然是生机勃发时至今日,多处古建筑群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让日本人引以为豪,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光览胜当人们漫步古都,徜徉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为人类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时,不会忘了60多年前的那个中国学者

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师的远见和胸襟令人钦佩,日本人尤其心存感激,都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后来梁从诫赴日本演讲,谈起此事,眼眶湿润的说道:“父亲当时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人都牺牲在抗日前线”台下鸦雀无声,无不悚然动容如果说这是两个人的战争,胜负其实早已分晓

古建筑和文物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人类有共同保护的责任

在军用地图上标古建筑

1948年底,在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后,毛泽东随即拟订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 鉴于弃守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当局试图迫使在北平的高校南迁

就在迁与不迁争议之间的一天,有两位穿灰布衣服的人,在一位朋友的引领下,来到梁思成先生家中来人取出一幅北平的军事地图,说:“我们的部队正在做进驻北平的准备,出于完好保护北平城中珍贵的文物古迹、书籍档案的考虑,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张和平解放北平,但是如果傅作义拒绝接受和平改编,我们只能强行攻城我们早知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建筑学家,现请先生把有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地方在地图上标出来,以使之避开炮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12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