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2段):“我”家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后来病死了,“我”感到了酸辛;
第二部分(3-14段):“我”家又养了一只小猫,它比前一只更活泼,可爱。但被人捉走了,“我”的心中感到悲伤与愤恨;
第三部分(15-34段):“我”在家门口捡了一只小猫来养,它既不漂亮,也不活泼,在“我”家成了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最后被“我”冤死了,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我”无法弥补我犯的错,影响到了“我”,所以“我”家自此永不养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第十七篇课文。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黄科安《郑振铎散文探赜》:《猫》是郑振铎1925年在上海写的家庭生活小记。文章讲述作者一家前后三次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跌宕起伏的复杂情感。文中最感人的地方,是写作者第三次养猫的事。这只猫是被拾来养的,与前两只猫相比,一点也不可爱,家人也没有多少理它。
有一次妻养芙蓉鸟被外来的一只黑猫盗吃,但作者误以为是这只家猫所为于是不分清红皂白,用棒追打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忽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作者后来明白真相,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像这类家庭生活小记,郑振铎写得那样情深性挚,哲思醒人,确实值得人们再三玩味。
--猫
第一部分(1至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为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至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抱的中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再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殷切希望。
中心思想:劝喻后主刘禅亲贤远佞、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愿担当大任的决心。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见字如面2观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见字如面2观后感1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加速,书信,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功能已经退化。但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依然有着独有的魅力。
有些话,写下来就更郑重其事,一笔一划间,都能体会作者彼时的心境。
卑微的倾慕、颤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无法承受之痛。这些统统都难以当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写给母亲的信。他不忍当面诉说,害怕见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间徘徊,对于母亲而言都是一次炼狱。这痛不会因为熟悉而麻木,只会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倾覆而来,带给你似死的窒息。
作为一个父亲我深刻体会这种情感。不计代价的燃烧自己,去挽回儿子的生命。
到了我这年纪,死亡,已经成了生活中反复被提起的词汇。我的外婆在我读大学时去世,从那时起,我开始正式而郑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连三降落在我的亲人身上。但其实,这都是必然。
最近母亲也总提起身边的人走了一个又一个。最近一个星期就听到三起。母亲的闺蜜因为癌症离世;二舅妈的侄子(37岁)被确诊肝癌,余生无多;对面超市老板的儿子抓鱼时溺水而死,年仅29岁。
死,当以一种意外的形式降临的时候,是随时而至的。理论上,每一个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琼瑶说,能健康活到80岁已是上天的恩赐。与我初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感触一样。
当这些悲伤的故事一个一个涌进你的生活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下的幸福和安康真该做是上天的恩赐,而不应视为理所当然。
琼瑶用冷静、充满温暖的文字去描绘死亡,用平和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死亡。而李真一家,却在拼命厮杀,为搏来一线微弱的生机。这就是人生,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很多人,也叫它是命运。
命运弄人,也造就了一些人。而决定这些的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分配。想来可笑。
命运亲手书写太平轮幸存者的名单,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活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
所以当自己成为幸存者之后,劫后余生的喜悦远不能治愈这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周迅的悲咽,还原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死神擦身而过,该心怀感激,却也眼睁睁看着他带走那些无辜如我的平民,那里甚至有我的亲人。终于还是高兴不起来。
命运让天空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以死相逼,也让重洋之外的两个女人有了一生的羁绊。
即便终不得相见,即便半个世纪之后那封信才姗姗来迟。可这一封书信,却一直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可贵。它的价值也远比慰藉两个受伤的家庭更重要。
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书信,关乎生死,也在诉求命运。讲述者生动的还原功不可没。
所以,该为《见字如面》点个赞!
见字如面2观后感2《见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档英国综艺,名为《Letters Live》(汉译:见信如晤)。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在英国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参与其中。有趣的是,与英国相比,中国的《见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显出了欧洲的“极简主义”。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不多的听众。
无论作为一个有执照的文盲老清新,还是资深笔友控,或者朗诵爱好者,这样的一期节目简直各种意义上正中靶心,毫不犹豫找来看。
在腾讯视频看的合集,据说在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是分段的。
主持人:翟毓红;
拆信人: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教授);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
1、《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时间: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
写信人:黑夫/惊;收信人:衷;读信人:林更新。
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秦国将士,从战场上写回家给大哥衷,问候母亲,索要冬装和钱,请求看好新娶的媳妇儿,提醒新封的爵位会有人送到家。
问问冬装的布料卖的贵不贵,要是不贵就寄衣服,要是太贵了就只寄钱——钱要多多的寄,不然在前线就要活不下去了。
信以两份简牍的形式留在了衷的墓里,同墓葬的并没有黑夫和惊。
2、《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日期:1941年9月20日)
写信人:萧红;收信人:张秀珂;读信人:归亚蕾。
萧红死于1942年1月22日,写下这封给弟弟的信时正是身患重病的最后时光。
她与弟弟多年不见,离家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后来时局动乱,相互的通信时断时续,没能再见到面。萧红总觉得他还小,回想起自己回信时口吻总还像和孩子说话,可后来才知道他也成了位战士。
她说,见到了别的战士,忽然就不再想见你了。因为我知道,你们都是一样的。
“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在当年的左翼青年里,萧红算是比较不合主流的异类,她的小说题材和思想围绕个体与家庭情感命运,在时局下显得“格局小”“眼界不高”,以至于在萧军及其文化朋友圈内被认为是个“只会写两笔散文”、才华不高的作者——这也成了“二萧”最终分道扬镳的主要理由。
直到她去世多年的八十年代后,重新受人关注。对人类个体情感的关怀,历经时代变迁后,反倒拥有不变的动人力量。
大约是固化了这样的印象,在她的家书里,听到一句“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尤为感怀。个体的命运,终究是与其生活的环境休戚相关的。
拆信人说,信里没有死亡的绝望,我却觉得,那恰是一个若有所感的人娓娓道来的诀别。
3、《鳄鱼,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原名:《祭鳄鱼文》)(时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写信人:韩愈;收信人:鳄鱼;读信人:张国立。
韩愈进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路上还夭折了一个小女儿,满怀愤懑,在潮州治理鳄鱼时怒写檄文,读来简直指桑骂槐,辛辣已极。
翻译很有现代风格,甚至带有一点网络戏说的味道,个人不算特别喜欢。但张国立演绎得真心好,要没有配着原文字幕,简直真就像那么一回事。
4、《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时间:2007年7月2日)
写信人:蔡琴;收信人:媒体;读信人:归亚蕾。
结合背景,是一封锤在心头沉沉闷痛的信。
很少人会在意,蔡琴其实是杨德昌不顾自己已婚身份苦追回来的。友邦惊诧的是,杨德昌提出要与她柏拉图式地维持无性婚姻,她也就答应了。直到他恋上了别的女人,还养育了共同的孩子。
更为人熟知的是,到头来杨德昌评价道:“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而蔡琴回应:“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这时候再来听这封信,字句令人惊叹。
杨德昌去世了,各路媒体第一时间疯狂把蔡琴的名字和他的死讯捆在一起。人们急不可待地期望从她那里得知她的反应,而她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婚姻十年,离婚十二年,她说过,该离的婚我离了,该开的刀我开了,该减的肥我减了,我不会再嫁人了。可得知他的死讯,她仍肯向整个世界承认,心里有“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感恩他死的时候,最爱的人在身边。后悔没有早一点离婚,让他早一点得到幸福。
这里拆信人的反应其实很有意思。许子东,男性,更多关注蔡琴简直是一场单方面的痴恋;而杨雨,女性,更多感叹的是一般女人,心里怀不下这样的宽恕。
其实又怎会有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单方面付出没有回报呢,蔡琴倾其所有信任和热爱着杨德昌的人与才华,杨德昌也将自己才华的成果几乎奉献了一半给她。
也谈不上什么宽恕,因为爱从未消失,也从未转化成怨恨。
她说,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的爱过。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全场最喜欢归亚蕾的朗读,不温不火的,却绝不是平淡无味。处理萧红的信几乎没有起伏,蔡琴的信却在要紧处微微抬高加快过。
她知道写信人在说什么。萧红全身心陷入梦呓一般的回忆里,可蔡琴在清醒地品尝着现世的痛苦,又以如她歌声般宽厚沉稳的温柔包裹。
5、《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时间:1983年3月20日)
写信人:黄永玉;收信人:曹禺;读信人:王耀庆。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时间:1983年4月2日)
写信人:曹禺;收信人:黄永玉;读信人:张国立。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有这段话,几乎也不必说什么了。
得友如此,对彼此都是可传世的珍宝。
还记得不久前那一连串此起彼伏的“我喜欢”“我也喜欢”吗网上的喧嚣吐槽可以假装没看见,可是王姓导演和秒回转发的知名演员们,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虚过吗脸上感觉到火辣过吗
6、《甜蜜蜜>这首歌,是我录唱最快的》(时间:1979年)
写信人:邓丽君;收信人:庄奴;读信人:蒋勤勤。
大陆乔羽,香港黄沾,台湾庄奴。
邓丽君泰半歌曲出自庄老,二人据说却只见过一次面。
查了下,1979年邓丽君已经颇有名气了。写给庄老的信,固然如拆信人所说的,小心翼翼像个小学生,可不知是不是因为蒋勤勤甜蜜蜜的笑容,我觉得呀,字里行间,别有一番受宠的爱徒才有的满心喜悦。
写笔记的时间,比看完第一集的时间还长……
希望能找到下载,随身带着重听。
见字如面2观后感3初中班主任推荐在朋友圈里的节目,缘着对老师的敬意与想念,特地下了腾讯视频来看。看完一集之后不知说些什么,只是,相见恨晚。
喜欢归亚蕾老师演绎的萧红家书。归亚蕾老师温文尔雅,只消往台上那么一站,便是叫人绝倒。声音清清淡淡,不疾不徐,可谓一字一珠。眼眉间是一出戏,声音里又是一出戏,精妙之至。
那一句“我走了,你看都不看我一眼,你恋着顽!”读的让我觉得萧红就在眼前。那种娇嗔,那种疼爱,没有丝毫做作,只是轻轻的,在人心上留下道不出的熨帖和温柔。
而她读的另一篇放手信也精妙绝伦。宛若太息的语气,恰到好处的停顿,实在叫人心生感慨。信也写得极好,让人重新认识了蔡琴这位奇女子。
归亚蕾老师的声音清软,其中又蕴藏着韧劲,这两封信由她演绎,委实动人。
作为一个资深声控, 张国立老师的声音,实在让我心里喜欢浑厚低沉,收放自如,可逸兴,可遣怀,所读曹禺书信叫人拍案。只是私以为读祭鳄鱼文时有些刻意,让人跳戏。
最惊喜的就是王耀庆了吧,真正的入戏,读出来的确是年轻人的激情,有些时候我闭上眼睛觉得这声音就是黄老,就是一个后辈督促,警醒,甚至鞭策自己敬爱的前辈,那种急切的,热烈的,迫不及待的。
他义正词严,他铿锵有力。他认真的批评,批评说“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你为世位所误!”那种语气,王耀庆读的,分毫不差。睁开眼睛又发现台上那人赏心悦目,那样好看一张脸,自己也浑然不觉,只是捧着书信读得酣畅。那样的声音不像是那么好看的人应该有的。那眼角眉梢,一抹笑意,那丰富的肢体语言,韵味与神态!这不是朗读啊,这不止是朗读啊,这是话剧,是舞台剧,是表演,是艺术,完美的艺术。
最后的两个及读得太好了,我是真的笑了。不是刻意使人发笑,而是用自己的演绎出的力量去感染你,让你为其由衷喜悦。
看到最后两个人会心的握掌,拥抱。回味他们配合的那样默契,仿若两个人就是老友,一切无用多言。只是用声音传递着文字的温度。
表扬林更新,在一群老戏骨里,他会紧张,他并不出彩,他略显多余。节奏不匀气息不稳甚至有小错误。但他读的确实是很难的一篇,而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他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敢于尝试,敢于迈出这一步,为自己的台词功底负责任,是难能可贵的表现,期待他更出色的'演绎,
蒋勤勤老师,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也许,声音不够颜值凑实在是被甩几条街,并且丝毫没有看出用心。当然,有这一张脸的人,美就够了。
真的想说可不可以换掉主持人和到处露面的杨雨老师不喜欢杨雨老师生硬且灌输式的表达观点。让这样好的节目一秒变成午夜情感栏目。许老师好多新且有趣的观点通通被打断,然后就是女主持木着一样脸背课文一样介绍着语文书上就能找到的背景资料。真是让人觉得牙碜。看到一个评价说,两位女嘉宾,请让男嘉宾把话说完。我深以为然。
最后我要表白王耀庆。帅且雅且痞的王耀庆,吾欢喜侬!
第一次写评价,诚惶诚恐。
见字如面2观后感4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白话文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见字如面2观后感5今日下午观赏了《见字如面》,尤在读闻一多信件时不知觉潸然泪下。节目制作方成功地营造出文学氛围,让人确是搭载着信件,穿越时空,对话于古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也许你是严谨的科学家,也许你是只跟数字说话的程序员,但在这个节目中,导演成功地将你拉入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殿堂。
除却节目配以优秀的朗诵者、合适的灯光、精挑细选出的信件这些因素,我谈谈让我深有感触的两点。
一、100%的真实感;唯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最真实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当事人所写,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饰涂改,所以显得真诚厚重。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时,他的姿态与表现是令人尴尬的,而这种尴尬断难使旁人产生共鸣。今年春晚许多人在回忆陈佩斯,有这样一则评论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演员表演时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内心认同的观点、现象幽默的表达出来,自然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现在的演员机械式的演绎、生硬的情感切入,脱离了实际,他们现实生活中会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这评论恰是精辟,真实是真人秀的实质,共鸣因它、尴尬也因它。
二、历史的交互;这样一封信件,它不是来自于这个时代,它描绘的不是这个时代的物欲纵横、房价飙升,而是浓缩了那个时代,或是抗日将领的民族大义,或是五四青年的高远志向,或是三毛的爱情与孤独这些信与我们隔了一个时代,或是一段历史,我们感觉新奇,更甚至,它使我们感觉清醒。活在当下历史前进步伐当中的你我,通常无法突破时代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认知、思维、价值观都刻上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那么,同样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与选择呢因此,这种历史的交互确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闻一多在五四期间写给父母的信件《孩儿在此帮忙,绝不会有任何危险》内容节选: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人民瞢然如梦,或则敢怨而不敢言,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仅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养育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父爱,在拐弯处》
一天,弟弟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但自己走了。//
(受伤的弟弟在回家的途中遇见了爸爸,他通过诉苦希望获得父亲的同情与怜爱,可父亲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但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告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
(弟弟很伤心,但他听了同学的劝告,等着父亲在拐弯处的那一回头。)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终于,在拐弯儿处,弟弟看到了爸爸的回头,此时弟弟和所有的人被打动了,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父爱,它是那样深沉,那样含蓄,需要我们去——发现和体会。一个会发现爱、会感受爱的人,是快乐的,是感恩的,更是幸福的。
按照雨来的顺序分段,雨来→雨中→雨后。
1~4自然段:雨来;
5~6自然段:雨中;
7~10自然段:雨后。
扩展资料:
《山雨》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急求一张人物走路正面的分解图
如下图所示:
动漫,即动画、漫画的合称,指动画与漫画的集合,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二为一称之为“动漫”,与游戏无关,并非专业术语。
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集合,动漫与动画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并非同属关系。
漫画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有较强娱乐性,娱乐性质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创造型。近年的作品主导一般为日本漫画和
美国漫画
。
动漫人物身体步骤,各种动作,不要在一起的,一张一张分开的教画漫画01-人体基本结构
小孩
孩子的头部较大,一般比例为三到四个头高。
成年人
人体立姿为七个头高(立七),坐姿为五个头高(坐五),蹲姿为三个半头高(蹲三半),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老人
由于骨骼收缩,老年人的比例较成年人略小一些,在画老年人时,应注意头部与双肩略靠近一些,腿部稍有弯曲。
人体性别基本特征
男性:男性肩膀较宽,
锁骨
平宽而有力,四肢粗壮,肌肉结实饱满。
女性:女性肩膀窄,肩膀坡度较大,脖子较细,四肢比例略小,腰细,胯宽,胸部丰满。(LSMH整理)
★☆★☆★☆漫画中的人体比例及表现★☆★☆★☆
漫画中为了表现人体的美,经常采用一些夸张的画法,也就是在适当的部位做一些变形处理,常会运用一些夸张手法将人物的身材拉长,但是变形是建立在人体基本结构基础上的。通常女主角为七个头高,而男主角为八个头高。正常掌握人物的比例关系,对画好漫画是很重要的。
女性
女孩子的特点是全身曲线圆润、柔美,要注意胸部和臀部的刻化。手、胳膊与腿要纤细,手腕和大腿根部在同一个位置,胳膊肘的位置在腰部附近,画侧面像时,要注意画出关节部位、臀部与大腿根部处的关系,肩膀的位置画准确胳膊就显得自然了。(LSMH整理)
★☆★☆★☆人体透视☆★☆★☆★
正前方
首先可以将人体看成一个长方形,也就是说人体不同角度的透视也就是不同长方形角度的透视。然后按分段的方法将长方形分为有透视的八段,先将长方形画出
对角线
,然后按着几何的分法在对角线相交处画上一条
平行线
,以此类推一共画出八段,由于漫画中的人物一般为八
头身
,所以长方形的每一段就是一个头高,而胸腔的长度、肘到手指尖和膝盖到脚底的长度均为两个头高。
俯视
从正面或是背面正上方的角度来画,需要考虑其透视关系。就是说头部最大,到脚尖处越来越小,头部大,肩膀也大,和脚比起来手略长略大。
斜上方
斜上方的角度最有纵深感。肩膀隆起,肩与脚平行稍斜,脸朝下,头很大,看不见脖子,越往下越小,给人的感觉是脚短身长,如果再在地面上画上阴影效果会更突出,可以特别清楚地表现双腿垂直于地面的感觉。
仰视
下面的仰视,画出肩膀上有颈部的感觉。脸朝上,比较小,腿比上身要长,略粗些,脚最大,越往上越小,给人感觉脚长身短,俯视和仰视正相反。在绘制一个人体时,必须要做到“意在笔先”。
应首先考虑你要画的人物在做什么,有什么具体动作,其次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视角来表现人物的动态与个性,在头脑中逐步构筑一个有动作、有视角、清晰的人物画面。(LSMH整理)
★☆★☆★☆人体-比例★☆★☆☆
每次讲到人体比例都得拿”八头身”这套出来耍其实不管几头身都能画漫画啦,只是八头身算是最通俗的,其实真人有七头半就了不起了漫画看题材从两头身到十几头都有人用,头身数少虽然可爱但当手脚短到某个程度时很多动作都做不出来,相反当头身数多到十几头,看起来是很帅啦,但随便做个动作就把格子给占满了,很难塞,所以大家视剧情风格走向选定适当的头身比来用吧。
一般有种说法:女生腿比较长,腰身比较高其实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也许女生在比例上腿真的长一点,但造成高腰身的感觉主要是因男人腰最细的部位略低於肚脐而女人却是在肚脐之上,肋骨下缘处,这是男女在比例上差异最大处,其他还有男性肩膀较宽,女性则是臀部较宽。
在年龄上,从儿童到成人头部的大小改变并不多,因此儿童头部在比例上是较大的(这不是常识吗)通常练习时以真人比例开始,较易因较好观察,待熟练之后改变调整也容易。(LSMH整理)
★☆★☆★☆人物造型★☆★☆★☆
要想准确地将故事中的所有人物介绍给读者,就应该掌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的画法。此外,为了让剧情能更深地打动读者,就应尽量做到正面角色的英俊、美丽、善良都表现到极点,反面角色的凶残、狡猾也应夸张到位,切忌人物的中庸,这一点很重要。漫画的很大一部分意义在于它的夸张,设计人物造型时应遵循这一特点来进行。
年龄不同的人物画法:
婴儿:胖乎乎、圆墩墩的,头显得特别大,宽额头,看不到脖子,身长是等分,脚要短些。
儿童:头较大,手脚的线条较细而且比较短。
年轻女性:线条比较细腻,肩部略斜,整体成曲线形,腰部很细,胸部隆起,臀部较大,
脚踝
较细。
年轻男性:线条有力,肩幅较宽,胸部成扇形,腰比肩窄,脖子较粗,脚大。中年女性:要比年轻的女性更强调曲线,眼睛略小,微胖,脚踝较粗。
中年女性:要比年轻的女性更强调曲线,眼睛略小,微胖,脚踝较粗。
中年男性:比年轻男性略胖,头发较稀疏。
老年女性:弯腰驼背,肩部略斜,膝盖略微弯曲。
老年男性:弯腰驼背,两脚分开、有点弯曲,肩部较窄,若再画上拄拐杖就更显老了
教画漫画03-人体运动规律
头部、胸部和骨盆部是人体中三个最大的体块,这三个部分本身都是固定的,不会活动的,身体的活动除了四肢以外主要是靠颈和腰部的活动而产生运动的。如果这些体块是彼此处于平行和对称的情况下,人体是静止的;相反,当这些体块向前后左右屈伸、旋转、扭动时,它们的变化就产生了人体的动作。
无论这三个体块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不论它们在一侧的动作是怎样剧烈或怎样集中,而在另外的非活动的一侧,相对地总是有一种比较柔和的线条,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整个人体则有一种微妙的、生动的协调感,所以说人的所有动作都将体现运动的重心平衡规律。
以支重的一侧为准,将人物运动
趋势线
画出,以表明身体的总的倾向,然后,将四肢的运动线画出。理解头部、胸部和骨盆部三大体块的倾斜度和透视变化,要在复杂变化的动作中抓住要领。
可以把肩膀与骨盆的关系简化为二根横线,把活动性最大的脊柱简化为一竖线,即简称的“一竖、二横、三体积”,通过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来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例如:走、跑、跳、站、坐。
漫画化的动作
很可能在上次打棒球时,你没有腾空跳跃起来劈开双腿去抛球,那么随之也就没人再买票来看你打球了。卡通角色也是这样,他们的观众是一些期望获得逗乐效果的人。动画给人的乐趣之一就在于动画艺术家们总是能够创造性地描绘各种寻常的动作。作为漫画家你要把每一个寻常的动作都当作问题来探讨,并以逗乐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但同时还要使之与角色和故事相匹配
上面的是02,打错了
教画漫画03-头部基本结构
般把头部分为两个大块。头的上半部,归纳为一个椭圆形,而头的下半部归纳为梯形;细部的结构位于头部椭圆形的中央;
眉弓
画成一个长方形,颧骨也看成长方体,它位于头部梯形的上半部;穿插结构要比眉弓部分的长方形要向里一些,在颧骨的下面;口部归纳为一个
圆柱体
,它插在颧骨长方形下部的那个面;最下面是下腭,把它看成一个长方形将它与梯形穿插起来;鼻子起始于圆柱形的上半部,终止于眉弓长方形的根部,它也是一个长方体;眼睛也位于眉弓长方形的根部;嘴在圆柱形一半向上一点儿的位置。通过对头部的基本结构的理解,可以画出头部的基本形状,这样会使其形体结构更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轻微变化便可以画出不同的人体头部。
位置:
因为人的头是一个球体,就是说,是立体的。用十字和圆表示的话很简单,在圆形的基础上,将人脸部十字线画出来,根据十字线的位置将人物眼睛、鼻子、嘴画出来
正面像:
眼睛要左右对称,嘴要画在中间十字线上,鼻子要有隆起的感觉,所以可画的不对称,耳朵在两边左右对称,位置在眉弓到鼻底线之间。
四分之三侧面:
线不变,竖线要向一弧,耳朵的位置在眉弓到鼻底线之间。
正侧面:
鼻子是突出的,耳朵的位置在人物头部的二分之一处。
正面上仰:
以鼻子为中心,眼睛、耳朵都会象球体的感觉偏向下方,眉弓到鼻子的距离要缩短,鼻底到
下颌
的距离要长。
斜侧仰视:
最大的特点是眼睛和鼻子的位置很靠近,耳朵位置稍偏下。
正面俯视:
头顶变大、下颌变小,鼻子向下,眼睛眉毛略微向外侧上扬。
斜侧俯视:
耳朵位置上升,下颌向下靠侧。
教画漫画04-脸部五官结构
脸部的结构
中国有一种面相学和鉴人造型理论,说人的脸形可以汉字形态归为八种:国、用、风、目、田、由、申、甲。元代人称“八格”,清代人称“八字”。
看看你是哪种脸型:
“目”字形脸,头形狭长;“国”字形脸,方正稍长;
“用”字形脸,额部方正,下巴颏宽大;
“甲”字形脸,额部和颧骨处宽度接近,面颊肌肉显著内收,下巴颏窄尖;
“田”字形脸,面形方正;“申”字形脸,颧骨处宽,额部较窄,下巴颏尖;
“蛋”形脸,额处宽,下巴颏尖,脸上肌肉丰满,其轮廓线如同蛋形;
“由”字形脸,额部较窄,两颊和下巴处宽。
这就是相面学的基本理论
一般来说,宽额、嘴唇厚,阔腮,淳朴憨厚的,多是出身关中的秦卒;(想象张艺谋)
圆脸、尖下巴,神情机敏、多出身巴蜀;(小平同志)
高颧骨、宽厚耳轮、眼睛不大的,结实凶悍,就是关东人。(葛优、崔永元之流)
鼻:在绘画中鼻的基本形状可以想象为楔形
眼:眼睛呈球状,并且嵌在眼眶里,绘画时更要时时记住眼睛是球状的
在画眼珠时要小心,要事先将眼珠的高光留出来,在瞳孔的上方可以适当留出一些白,这样会使眼睛有一种透明感。
在画下眼皮时,要尽量画细一些。
画眼睫毛时,不要将眼睫毛画得过粗,用笔要利索。
在画侧面眼睛时方法和正面基本相同,但需将眼皮多画出一部分以便使它包住眼睛,侧面眼睛睫毛是最长的。
画眼时还要注意眼睛的上下位置,眼睛与鼻子之间的关系。
嘴:嘴唇是由肌肉组成的,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在模特张嘴时我们虽然能看见她们的牙齿,但我们画嘴时并不将它们‘—一画出,而是一笔带过
耳:在画中,耳部只是略略几笔,但我们应知道怎样将耳部的所有细节画出来
鼻子和嘴巴
动画里鼻子和嘴巴的造型都十分可爱,不用通过练习各种不同风格来一步一步学习,下面的这些例子会让你受益非浅。
此处所示为基本动画风格的鼻子和嘴巴。它由三基本的简单形状所组成:一片楔形的鼻子,一条细长的线作为嘴,还有定义下唇的一条较短的线(不过这条较短的下唇线也并非一定要画出来)在如图的正视图中,你可以先用笔轻轻画出一些线条来确定鼻子和嘴的位置。鼻子和嘴的尺寸和形状可根据不同的人物而调整,但必须保证它们在一条直线上,为助于定位,你可以画一条如图所示的垂直辅助线。上图二是一张侧面的脸,但是口、鼻仍排列在一条曲线上,表现其处于脸的中心位置。
画侧面的鼻子和嘴比画正面或3/4侧面要困难些(其实写实画法正面要难啊)。主要因为嘴唇不太好确定,不能象上面那样用简单的直线就能搞定,必须自己老老实实地画。前辈教导我们: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如果画得好,效果会相当不错。首要考虑的是鼻子、嘴唇及下巴构成的曲线。上唇要向内弯曲,而下唇(在侧面像中要稍微靠后些)是向外的曲线。这只有多练习才行,不然--可能会把人物的脸画得很怪异或者成了瘪嘴巴。
脸的下部由一些反差很大曲线所组成。注意这两幅的画法,鼻子的曲线对着脸部,然后在上唇上面往右边微微弯回来。上唇向内弯,而下唇的曲线则向外。下巴不是一条单纯的直线,它是一条圆滑向外的曲线。(LSMH整理)
脸部表情的画法:
脸部表情的变化,是刻画人物的关键,通过人物面部表情,可以使读者了解人物内心的感受,丰富的表情富有极大的魅力,能使画面更加生动。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表情的特点与画法。
(1)笑脸:笑有很多种,例如:微笑、羞涩地笑、煞有介事的笑、苦笑、开心的笑。一般表现为嘴角上翘(或张大)、眼睛变细、变弯,在画调皮的笑时,可以将人物的眉毛上下错动一定距离,并且让两只眼睛有些变化,也可以将舌头画出来。
(2)哭泣:感情爆发时经常出现,例如委屈的哭、乐极而泣。一般表现为眉毛、眼角往下倾,张大嘴或嘴角向下,脸上挂泪或爆发出来。
(3)发怒:一般表现为眉毛上竖,嘴角下扣,眉头紧锁。
(4)哀:哀是最大的苦恼,脸上所有的线条都可往下倾,便成了哀。
(5)惊:一般表现为张大嘴,瞪大眼,眉毛往上飞起。
画脸部表情,最好的方法是先从模仿别人的漫画开始,还要多多观察,在绘画时倾注感情,才能画好各种表情。四、手的画法:俗语说“画人难画手”,这说明画手是比较难的,为此,应先了解手的结构。手的结构可分为手掌和手腕两部分,要将手掌看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作画时,先要将这两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画出手的边线,再定出大拇指的位置,要明确每个手指的长度是各不相同的,手指的关节部位要适当弯曲,在特写画面中,要画出手指的两个关节,特别要强调一下拇指和小指的外轮廓线,这样会更有立体感教画漫画05-手和脚的画法
手的画法:
俗语说“画人难画手”,这说明画手是比较难的,为此,应先了解手的结构。手的结构可分为手掌和手腕两部分,要将手掌看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作画时,先要将这两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画出手的边线,再定出大拇指的位置,要明确每个手指的长度是各不相同的,手指的关节部位要适当弯曲,在特写画面中,要画出手指的两个关节,特别要强调一下拇指和小指的外轮廓线,这样会更有立体感。
画手的背面一侧应以硬线勾出,以表现骨骼的硬度,手掌一面要以软线来画,表现柔软的质感。而手指是很灵活的,所以,五个手指不要分开来观察,随着手的动势,角度的不同,形状也不一样。
女性的手指较纤细,骨节不突出,指甲较长,为了表现女性手的细腻、柔软的感觉,所以用线要平滑、有性。
男性手掌较宽厚,手指粗壮,关节明显,多以硬线来表现。(LSMH整理)
脚的画法:
脚的运动规律是通过脚与小腿之间所成的角度来表现的,要注意观察脚、脚踝、小腿之间的关系。
画时要注意鞋是随着脚的动作而发生角度变化,画时要想到脚的状态,鞋的款式不同要用不同的笔来表现其质感
火柴人手翻书动画的分解图1,选择白纸一页一页的画,画出连续动作。利用上一层纸张的透度进行拓印下一层画好的动作。
首先先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圈。
2,火柴人物形式线条的很简单,从最后一页画起。然后画出火柴人的身体线条,文字和心之类的绘制时,最好利用印章或固定的磨具绘制。
3,接下来画出火柴人的腿。
4,画个火柴人,举着一个文字,都是在最左边画出一小半,如下图所示。火柴人动作尽量画得生动一点。很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第一张表白图画完了,接着,我们画第二张,画图的时候,火柴人的脚跟身体的高度要整体保持一致,这样在后期,才能看到表白动作的整体一致性。
5,画火柴人动作时,要注意两张之间动作的合理性,接着画出想要的动作。
6,我们画图的时候,火柴人的脚跟身体的高度要整体保持一致,这样在后期,我们才能看到表白动作的整体一致性。增添一些细节,火柴人手翻书动画的分解图就画好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