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勤王图霸计,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属于典型的政治计谋。提出此计的有荀彧、沮授,成功的是荀彧。汉献帝即位后,接连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乱政。在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年代,汉献帝过着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苦难生活。尽管汉献帝如此狼狈,可皇帝毕竟是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对于这点,荀彧看得很清楚,听说汉献帝移驾洛阳,马上向曹操进言。举晋文公纳周襄王、汉高祖为义帝发丧的例子,说明勤王的重要性。还提醒曹操,若不早图,别人将先我为之。曹操何等人物,岂肯错过这样的好事,立即兴师勤王。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称霸中原,与此计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2、扼喉待变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官渡之战,曹袁兵戈相向。很快曹军粮草用尽,曹操意欲退兵。荀彧闻之,献此计。先挑明官渡之战的重要性,胜则消灭袁绍、一统北方,乃天下之机。又举楚汉相争的例子,说明兵少粮尽并不可怕,只要画地而守、扼喉待变,一定能以少胜多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试想如果曹操官渡失败,不仅很难统一北方,而且曹操统一大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此计对于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最后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仗义招才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只好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去留,曹操内部意见不一。荀彧、程昱认为刘备乃英雄,不杀终为后患。而郭嘉却认为杀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谁肯共谋天下呢。曹操也觉得杀刘备不利于招揽人才,故不杀,并表刘备领豫州牧。观曹操此举乃真英雄也!是故英雄对决,不应施以小人招数,而应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相反,纵然杀掉刘备,势必会招来更多的敌人,况且刘备当时并没有显露出英雄本色。因此留着刘备未尝不是好事,后来无数智谋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证明郭嘉有相当远见。
4、借刀杀人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辽东。表面上看若袁氏与公孙康联合会对曹操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张趁胜一举歼灭袁氏与公孙康。他们没想到还有一个对曹军更为有利的隐藏条件,即是让袁氏与公孙康火并,而曹操能坐收渔翁之利。此时郭嘉尽管已留易州养病,远离战场,但局势的发展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劝曹操不可出兵追击。若出兵,二者必并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缓之,使公孙康、袁氏相拼,其势然也。曹操从其计,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孙康杀死。可以说曹操能最终消灭袁绍势力,进而统一北方,与此计有着重要的关联。
5、声东击西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兴兵讨伐张绣,久攻南阳城不下。于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继续攻城准备,自己却骑马绕城三日(见东南角砖土新旧不等,多半毁坏,容易攻城),然后假装从西北角入城。这一切贾诩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将计就计,为张绣献此计。先说明曹操去西北角积草,看上去想从西北入城,不过是虚张声势,实则想从东南角攻城。然后劝张绣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东南角。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大败而归,从而南阳之困得以解除。
6、离间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与韩遂、马超对峙,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然而双方实力毕竟悬殊,韩遂很快支撑不住,于是想与曹操讲和。怎样才能毫不费力、一食二鸟呢?既然韩遂有讲和之意,贾诩马上想到了离间计。先让曹操次日与韩遂交谈良久,使马超心疑。然后让曹操亲作一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关键处涂抹不清,让韩遂、马超互相猜疑,进而发生火并,使其两败俱伤。事情果然不出贾诩所料。
7、翁中捉鳖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在寻找机会消灭孙刘,只是怕马腾偷袭许都。于是荀攸献计,要曹操用汉献帝名义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其讨伐孙权,诱其入京师,然后除掉他。此计为计中计,是远攻近交计中的子计。
8、以逸待劳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蜀军攻打定军山不下,法正及时提出此计。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定军山以西有座宝剑峰,比定军山还高。就劝黄忠抢先夺此山,这样定军山之虚实一目了然,将给魏军带来很大威胁。然后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让黄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举白旗,黄忠按兵不动;待到敌人倦怠无备,举红旗,黄忠立刻下山击之,必当全胜。后来形势果然如法正所料,黄忠不仅夺了定军山,还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此计为蜀国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9、趁火打劫计,属于政治计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争斗,引起宫廷内乱。这时,远在西凉的董卓收到何进命其进京救驾的密令,犹豫不决。谋士李儒对当时的局面看得很明白,于是力劝董卓以“奉诏救驾”为名,趁机进京夺取政权。董卓听从李儒的计谋,率领西凉大军迅速进入京城,在李儒、吕布的帮助下,先铲除了丁原等异己,接着废少帝立献帝,从而把持了朝政大权。
10、顺手牵羊计,属于军事计谋。关羽死后,蜀吴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按理说魏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曹丕完全可以联合蜀国灭掉吴国。可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只顾铲除异己巩固政权,却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当时,谋士刘晔曾提出此计:蜀吴交兵,天亡也。若遣一上将提兵数万,渡江袭之,魏蜀联合,吴国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让蜀吴争斗,魏国也可坐收渔翁之利。当然曹丕并没有听从,等到吴国大胜蜀国后,他却错误地出师伐吴,结果一战败北。
11、调虎离山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打败张绣后,矛头指向徐州吕布。如果正面与吕布交手即使取胜也会损失惨重。这时早已投降曹操的陈登成功运用此计,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一是诱吕布将妻小与钱粮移屯下祁,从而为后来占领徐州清除障碍。二是骗吕布说泰山孙观等谋反,结果让吕布与陈宫夜间厮杀起来,杀到天明,方知中计。吕布急忙赶回徐州,陈登父亲早已占领此城。三是伪传将令,对高顺、张辽说吕布被围,让高、张率兵营救。在陈登策应下,曹操很快拿下小沛。此计使得吕布短时间内丢了大部分领地,只剩下下祁一块不大的地方了。
12、攻心计,属于政治计谋。三国后期,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马谡及时献此计。大意是南蛮地处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难真正征服。不如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以攻心达到武力不能解决的目的。后来诸葛亮成功的运用了此计,七擒孟获,使得南蛮纳入蜀国版图,也为后来的伐魏解除了后患。
13、笑里藏刀计,属于政治计谋。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回到渤海,军中缺粮,冀州韩馥遣人送粮。谋士逢纪献计。先与公孙瓒相约夹攻冀州,事后平分其地。同时派人密报韩馥,韩馥必然请袁绍共同御敌。然后从中取利。果然韩馥请袁绍营救冀州,并让出冀州给袁绍。等到袁绍夺了冀州,马上与公孙瓒撕破面皮,自己独占冀州,为袁绍统一北方四州打下基矗
14、美人计,属于政治计谋。董卓把持朝政以后,弄得上下怨声载道,各地盗贼猖獗。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吕布皆是好色之徒,于是巧使美人计,让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从而让其父子两人火并。最后王允、吕布联手杀死董卓,使汉朝天下得以暂时的安宁。
15、苦肉计,属于军事计谋。蒋干到东吴说周瑜,被周瑜将计就计,使曹操杀死蔡瑁张允水军两都督,为自己除去了后患,但曹操水军实力乃就很强大。周瑜于是与老将黄盖演出一场苦肉计来。这事几乎瞒了东吴所有人(包括孙权都以为周瑜是真的想杀黄盖),只有黄盖的老友阚泽与孔明清楚。结果曹操中了计,苦肉计的成功为后来的火烧曹船立下汗马功劳。
16、连环计,属于军事计谋。赤壁之战的胜利与诸多计谋密切相关。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连环计、离间计、苦肉计、火攻等等。其中连环计是其中最关键的一计。当时蒋干在东吴遇上庞统,并极力推荐庞统去见曹操。庞统有心让东吴与刘备取胜,于是献此计。看上去,联环能让船上的曹兵如屡平地,很管用。其实一旦联环,与到紧急事情(如火攻等)后就变成大患了。曹操及其谋士都没有想到这点,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回答者:单掌遮天 - 试用期 一级 6-1 07:24
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二金蝉脱壳——孙坚换帻脱险境
三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四连环计——王允巧使连环计
五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六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
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八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九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二一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二二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二三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二四出其不意——甘宁百骑劫魏营
二五以逸待劳——黄忠疲敌定军山
二六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二七攻心为上——吕蒙攻心胜关羽
二八将计就计——曹操盛葬关羽头
二九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三十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三一先发制人——司马懿出兵破孟达
三二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三三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三五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三六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三七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三八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三九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
四十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四一以柔克刚——羊祜怀柔服陆抗
回答者:fnwyj123 - 助理 三级 6-1 07:24
勤王图霸计
回答者:leeejg - 童生 一级 6-1 08:09
好祥细,我就不说了,也太祥细了一点了吧
回答者:zhangliang_105 - 助理 二级 6-1 08:35
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这个智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并于当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他的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
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秘密联络,要他设法除掉董卓。但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无计可施。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席间,酒行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为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皆相对而泣。唯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2”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发现,便佯装献刀。”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
[评析]
曹操是一个高明的刺客。在行动前,他不仅想到了成功,而且也想到失败后怎样保全自身。七宝刀既可以作为刺杀董卓的利器,亦可以作为进献的礼物。最关键一点是曹操的随机应变,在紧急关头灵活机智,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莽汉。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相机而行”、“见机行事”这一谋略的实质还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汉献帝初平四年(18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便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耶”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
不久,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
[评析]
刘备“三辞徐州”,一方面体现了刘备博取仁义忠厚之名、收买民心的良苦用心;一方面当是出于刘备对当时情势的清醒认识。当时的徐州正处于四战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兵锋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邻近的军阀如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凯舰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徐州,怀有兼并野心。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由此可见,当时的徐州并不是一颗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会有惹火烧身的危险。即使徐州牧陶谦真心相让,其部下能否心悦诚服这些都是很现实、很严重、很迫切的问题,不容刘备不顾虑!实际确实如此,历史上刘备领有徐州不久,即先后受到过曹操、吕布、袁术的进攻,陶谦部下曹豹也反叛刘备而助吕布。以致刘备在徐州难以立足,最终被逐出徐州,先后依附袁绍和刘表。当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徐州,对于刘备来说,毕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因而陶谦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内有糜竺及徐州军民的广泛拥戴的情况下,刘备便不失时机地同意接替陶谦任徐州牧,将徐州据为己有。诱惑终于战胜了顾虑。
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
曹操自以为英雄,又心里害怕刘备与之敌对,一向只是以心相待,没有当面说出。可是“酒后吐真言”,不觉顺口说出。刘备在此期间一直装呆,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于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为什么说是英雄,刘备便举止失措原因是刘备虽投靠曹操,却始终不甘寄人篱下,始终图谋东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于是刘备乘雷声大作,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态行为掩饰过去。又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真是警灵,竞把曹操也瞒过去了。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巧掩饰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没起疑心,实在机警敏锐过人。
[评析]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曹操战胜吕布后,即带刘备回到许都。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就用计迷惑曹操。后来刘备借口截击袁术,逃离许都,打败袁术,杀了曹军将领车胄,夺回了徐州,又策动袁绍起兵伐曹。曹操大怒,一面亲率20万大军迎战袁绍,一面派刘岱、王忠二将打着丞相旗号讨伐刘备。
正值初冬,大雪纷飞。两军冒雪布阵对峙。关云长飞马提刀同王忠杀了起来,不几个回合就将王忠活捉于马上,返回本军。张飞见二哥立了头功,心中焦灼,立刻对刘备说:“待我去活捉刘岱来。”刘备说:“刘岱也是一镇诸侯,不可小看了他。”张飞冷笑道:“此辈何足挂齿我一定把他活生生捉来见你。”刘备故意说道:“只恐你鲁莽性子坏了他性命。”张飞急了,叫道:“如杀了他,我偿性命!”刘备就交三千兵马给张飞。张飞即率军前进。
刘岱见王忠被活捉后,紧闭寨门,就是不出来迎战。张飞就每天在寨门前恶语叫骂,刘岱知道张飞厉害,愈加不敢出战。张飞叫骂了几天,见刘岱不出,寨门攻打不下,又在刘备面前夸下了海口,心中焦急,但焦躁之余忽生灵感。他传令全军今夜二更去劫刘军营寨,白天,却在自家营帐里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故意寻找一个帐前军士的错处,喝令左右将他痛打一顿,并将他捆缚在营里,骂道:“哼,待我今晚出兵凯旋时,再拿你的脑袋拜祭军旗!”私下里张飞却悄悄指使左右故意放他逃走。那军士逃出寨门,越想越气,便径往刘岱营中密告张飞企图夜劫刘寨的情报。
刘岱见那军士给打得皮开肉绽,便相信了他的情报,高兴地说:“好,今日叫张飞尝尝我伏兵的味道。”传令空出营寨,士兵全部埋伏在寨外,单等张飞闯入,来个“瓮中捉鳖”。
这天晚上,张飞果然兵分三路,长驱而入,但他的中路却只有30人,任务是闯入刘寨抢先放火,却教左右两路人马抄在刘寨背后,单等火起为号,然后夹击刘岱的伏兵。到了三更时分,张飞亲自率一支精兵,先断刘岱后路。中路30人,果然抢入刘寨放火。寨外刘岱伏兵大声喊叫,以为张飞中伏,皆向寨内杀入,张飞两路军马一齐出动,围杀刘岱伏兵。刘军顿时乱作一团,也不知张飞究竟有多少人马,四面溃逃。刘岱知大势已去,率一支余部夺路欲逃,正撞见张飞像天神一样拦住退路,急忙回避,却被张飞飞马赶上,只一回合,便把刘岱活捉过来。余众纷纷投降。
张飞派军使跃马驰入徐州报捷,刘备大喜,对关云长说:“三弟向来粗鲁、莽撞,今天也会用智谋作战了,可喜可贺,我再也不必为他担忧了。”
[评析]
《韩非子·难一》上说;“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木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所谓“兵不厌诈”指出了用兵时为了制胜敌人,在策略上使用诡计的必要性。张飞运用的正是“兵不厌诈”的计谋,设计引出刘岱,并最后生擒刘岱的。
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曹操招安张绣之后,听纳贾诩的建议,打算找一位有文名的人去招安刘表。孔融荐出祢衡。谁知祢衡恃才自傲,将曹操的手下贬损一番。当时张辽在一旁,抽剑要杀祢衡。曹操制止说:“我正缺少一个鼓吏,早晚朝贺享宴,可令你担任这个职责。”祢衡不推辞,应声而去。张辽说:“此人出言不逊,为何不杀了他”曹操说:“此人素有虚名,远近皆知,今天杀了他,天下人必然说我不能容人。他自以为有能耐,所以令他为鼓吏来羞辱他。”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祢衡一身旧衣而入,击《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深沉辽远,如金石之声。座上人听着,莫不慷慨流涕。左右人喝道:“为何不更衣”祢衡当着他们的面脱下旧衣服,裸体而立,赤身尽露,客人皆掩面。祢衡慢慢穿上裤子,脸色不变。曹操叱道:“庙堂之上,为何这般无礼”祢衡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我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而已。”曹操说:“你清白,那谁污浊呢”祢衡道:“你不识贤愚,眼浊;不读诗书,口浊;不纳忠言,耳浊;不通古今,身浊;不容诸侯,腹浊;常怀篡逆之意,心浊。我是天下名士,你把我用着鼓吏,这像阳货轻贱孔子。”曹操指着祢衡说:“令你去荆州做说客,如果刘表来降,就封你做公卿。”祢衡不肯去,曹操便命备三匹马,令二人挟持着他而去。并教文武官员在东门外为之置酒送行。
荀告诉大家:“如果祢衡来,诸位都不要起身。”祢衡到,下马入见,众人皆端坐。祢衡放声大哭。荀问:“为什么哭呢”祢衡说:“走在死柩之中,怎能不哭”众人皆说:“我们是死尸,你就是无头的狂鬼。”祢衡说:“我是汉朝的臣子,不作曹操之党羽,怎么没有脑袋”众人要杀祢衡。荀急忙制止,说:“他不过是鼠雀之辈,用不着沾污我们的刀。”祢衡说:“我是鼠雀,可还有性;而你们只能叫做寄生虫。”众人恨恨
郏县之战,孙传庭输给了“粮食”
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形势危急。崇祯派人到大牢释放了被关押三年的孙传庭,并让他督察大西北。孙传庭:“只需五千兵马,足以歼灭闯军”,孙传庭却输给了“粮食”。
山西省代县人孙传庭足智多谋,以狡猾、智谋、用兵果断着称。孙传庭是文官出身,却是一代名将,是崇祯保住祖业基业的希望。
黑水峪之战是孙传庭的首秀,却打破了后人对魏延“子午谷阴谋”的质疑。农民军最强将高迎祥被孙传庭俘虏押往京城凌迟处决。
起义军的“十五路兵马”也被孙传庭歼灭。如果崇祯没有“慰问”,孙传庭以数十万兵马在灵宝歼灭罗汝才、马进中、贺一龙、左进王,明朝说不定还能继续国佐
孙传庭善于用兵,为人稳重,不轻易进攻。他一出手,就一定要赢。 1639年,孙传庭率部抵抗清军,接替陆相生担任监军,连续五次击败对手。多尔衮不愿与孙传庭为敌。
知敌知彼,孙传庭明白明军和清军的差距,也知道明军更忌惮清军。明军胆战心惊。除了清军战斗力强,崇祯的“犹豫”是关键;卢相生战死沙场,是崇祯战争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在接到崇祯的表白之前,孙传庭主张以火器、步兵、车兵作战,坚守城池,不轻战,以免重蹈卢相声的覆辙。对付清军,主要是骚扰后方,将对方拖入关内,等待兵马全部到齐后决战。
孙传庭精明,不想重蹈卢相声的覆辙,与兵部尚书杨嗣昌发生矛盾。杨嗣昌怕失去兵部尚书,职务由孙传庭接替,弹劾他“耽误进展”,错失良机。
崇祯不分是非。清军撤退后,孙传庭被捕入狱3年。孙传庭被关押入狱,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人又来闹事。明朝缺粮,容不下庞大的农民军,绥靖失败。
1642年,明军在松津之战中惨败,死伤数万人。洪承畴投降,明朝“九边精锐”尽失。这时,皇太极派阿巴泰率领十万兵马入关,大肆掠夺中原;李自成在西北,两边明朝危在旦夕。
江山社稷危在旦夕,崇祯想起了孙传庭,便派人到大牢“请”他出来,让他监守河南,营救开封。孙传庭信心十足,直言:“只需要五千名精兵,就能歼灭闯军。”
孙传庭表示崇祯有信心,授予他尚方宝剑,率京城大军进军。孙传庭很快就发现,李自成今非昔比,手下有几十万大军,能打的不下十万,不好对付。在此之前,孙传庭编制的两万多“秦军”已经被洪承畴等人挥霍殆尽。京师兵马烂,战斗力太低。为此,孙传庭向崇祯奏奏:“编练兵马两万,造火器,俸银六十万两”。
孙传庭要钱要粮,崇祯很不高兴,但还是批准了。崇祯说自己只能给六十万两白银,剩下的粮饷需要自己筹措,因为朝廷实在是没钱了。
孙传庭也理解崇祯的“困境”。孙传庭更狠。他对付陕西的“大户”,清理“田庄”,从士族那里取得俸禄,补充物资,却得罪了不少人。
兵马未练,河南告急,崇祯不断催促出兵。起初,孙传庭拒绝,希望崇祯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出战,但崇祯不同意,圣旨相继下达,孙传庭只能外出迎击。
孙传庭手下手下的兵马并不多,只有白关根的“训”兵和高杰的数千骑兵才算是精锐。即便如此,孙传庭还是取得了胜利。 010到300,他在嘉县设下埋伏,派牛成虎引诱李自成。
李自成中计,率部追击。遭到高杰、白关根、左耀、郑家栋等人的伏击。有一万多人战死,狼狈而逃。无奈明军缺粮,只得采摘未熟的柿子充饥。士卒疲惫,无力纵深追击。
没有食物,士兵们干脆抢劫农民军的物资和战利品。李自成重新冲锋,双方再次激战,非常激烈。明军将胜之际,罗汝才等赶来增援,孙传庭却被敌军击溃,退守潼关。
甲县一战,明军不敌“粮食”。孙传庭能战,但缺粮,不能为所欲为。这一战,明朝损失惨重,但主力还在,关中还在,底气还是有的。罗汝才帮助了李自成,但两人很快发生了矛盾,李自成处死了他并吞并了他的部队。
回到关中,孙传庭休养生息,打造兵器、火器、战车,训练士兵,再次向地主士绅“集资”,作为军队的俸禄。就这样,明军逐渐恢复元气,李自成也不敢轻易攻打京师。
就在孙传庭开始好转之际,崇祯再次催兵出动,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统管七省军务,匆匆出关攻打李自成。孙传庭不肯,认为粮未养足,兵未练好,不应战。
孙传庭需要“时间”和“粮食”,崇祯等不及,派出数批使节。孙传庭怕再次被囚禁,只能硬着头皮同意出兵。私下里说:“我不想速战速决,见官府急迫,只得向师尊发誓。”
虽然同意出兵,但孙传庭还是很谨慎。 010到300,他先派出3000人马攻打李自成。与此同时,孙传庭上奏朝廷,让左良玉等人北上增援,三路夹击李自成。可惜左良玉不配合,这也是孙传庭惨败的关键原因之一。孙传庭是个狠人。明军出征后,先后攻占了宝丰、唐县,还招降了李自成的猛将李阳春。 1643年8月,孙传庭攻打嘉县,李自成率主力从项城前来增援。双方在城郊对峙,李自成再次败北。
高杰骑兵冲锋,白关根用火器掩护。李自成险些沦为阶下囚,狼狈逃回襄城。可惜明军又被“粮食”拖累,孙传庭欲哭无泪。
出关前,明军粮草不多,孙传庭希望速战速决,或者“以战养战”,维持士兵的给养。没想到,明军攻破郏县后,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随身携带的粮食早已吃光,士卒们开始动摇了。
明军围攻项城,李自成袖手旁观,危在旦夕。农民军将士对孙传庭十分忌惮,不少人跑出城外投降。这个时候,如果孙传庭吃饱了,擒拿李自成是没有问题的。
明军缺粮,补给线过长。刘宗敏联合各路叛军,切断明军粮道。没有饭吃,左良玉在九江驻军,不配合作战。形势对明军十分不利。为此,孙传庭留下陈永福围城,自己率部打通运粮线。
孙传庭一走,陈永福也抑制不住手下,明军纷纷逃窜,纷纷退回陕西。李自成乘势追击,明军大败。到了南阳,高洁和白关根起了矛盾,为要不要和李自成打架吵了起来。
高杰主张决战,白关根主张继续撤退,孙传庭采纳了高杰的意见。李自成部署饿民、步兵、骑兵、重甲骑兵、老营五个战阵,与明军正面交锋。
高杰率领三千骑兵一马当先,接连突破李自成的饿民、步兵、骑兵,所向披靡。可惜白关根不配合,高杰的骑兵也不多。李自成扑进重骑,高捷被包围,白关根干脆丢下“辇”,自己跑回潼关。
白关恩临战而逃,不肯救他。高杰只能硬拼,突围而出。此时,被白关根丢弃的“战车”遍地都是,阻断了明军的退路。高杰的部队损失惨重,与孙传庭一同逃回。
到达潼关后,孙传庭仅剩2000余人,大败将领,元气大伤,重回天际。明军对李自成的进攻也是从郏县开始的,所以称为“二次郫县之战”。这一战,明军缺“粮”,左良玉原地不动。如果他不和孙传庭合作,他怎么可能不败。
从嘉县的两次战斗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战斗力很一般。他取胜的关键在于明军没有粮食,将领们各自撑起自尊,互不配合。后来李自成面对清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 东食西宿 文言文 翻译
翻译: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容貌美但是家里很贫穷。
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不用指明表白,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原文:
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见。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作者简介:
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3 求《叶公好龙》和《东食西宿》的原文与译文古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东食西宿》译注
[原文]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艺文类聚》)
[注释]
好:漂亮、美丽。
疑:犹豫不决。
适:去、到。
指斥:指名直呼。
偏袒;袒露( )两臂。
[译文]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村里两家人向她求婚。东面那家的儿子长相难看,但家里有钱;西头那户的儿子倒是一表人才,可家里却是贫苦。父母亲左思右想不能决断,就同女儿说:“你自己决定想去哪家,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袒露手臂表示一下,(喜欢东家就袒露右臂,喜欢西家就袒露左臂),也好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姑娘就把两只手臂都 出来。父母惊奇了,问她什么意思。她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4 各位高手,有一屠户打狼的那篇文言文题名叫什么来的谢谢狼 蒲松龄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一、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二、字词1词性活用现象: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2通假字“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3一词多义: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4虚词的用法:(1)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拾柴草堆)。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5常用字词: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三、《狼》分析《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
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
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
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
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
5 记得读初中时有篇文言文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 求鱼我所欲也的全文和翻译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
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德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乡(通:向”过去,从前下同)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有不采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汉武帝治国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独尊儒术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 中年刘彻
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历史意义重大 七、创立太学 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八、罪己诏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编辑本段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开拓者
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
博望侯张骞石像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1)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 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 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关内侯。 (2)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汉武帝派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则避开李广,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边郡。汉武帝又派卫青出征,并派李息从代郡出兵,从背后袭击匈奴。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赶往前线。卫青本人身先士卒,将士们更是奋勇争先。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3)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妙,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史记》《汉书》盛赞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4)匈奴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余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表示:“我没有忘记诸校尉的功劳,同样也会嘉赏。” 于是卫青三子在襁褓中被封为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均食邑1300户。 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5)经过几次打击,匈奴依然猖獗。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今山西省定襄)、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汉武帝又命卫青攻打匈奴。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这次战役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率800精骑首次参战,取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辉煌战果。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名,取得了辉煌战果。
派遣出使西域与和亲乌孙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为了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封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
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
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其中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疆土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汉武帝二十五项历史性首创
汉武帝刘彻蜡像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前104),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前87)。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令细君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细君公主和亲乌孙(2张)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CCTV播出的《汉武大帝》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样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剧中是很少见的。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 东方朔
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汉武帝备受误解和争议的,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婚姻问题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才是不同的!”。幸福的婚姻是构成幸福家庭的特殊的秘密内核;幸福的婚姻能够使人健康长寿,这是世人公认的道理和法则。从医学、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等科学研究,一致性的分析认为:言语上经常表白后悔和失败的婚姻,以及不良的夫妻关系,会导致许多麻烦和健康问题。“理解和宽容是化解矛盾的灵丹妙药,克制和温存是包扎心灵创伤的有效绷带!”;特别是心理品质的健康状况,是与伦理、道德齐名的素质内涵,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现代家庭的稳定和幸福!?而且,涉及到子孙后代诸多问题,如果用“连锁反应”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可见幸福的婚姻是何等的重要!
有人说幸福的婚姻是靠男女双方共同营造,共同建立的,跟算命合婚没关系,如果真是这样,古语说得好,只羡鸳鸯不羡仙,所以试问天下间,有哪对夫妻不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有人说姻缘天注定,该嫁给什么人,该娶什么样的人,一生该结几次婚,该离几次婚都是早就注定好的,是无法改变的。这两种观点只能说各对一半,从命理学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婚姻与男女双方八字的匹配程度是有直接的关系。在命理上克夫的女命是八字带伤官又见官,身旺官弱比劫多,身弱官杀旺,官星被合或被冲克。克妻的男命是八字财弱被劫,身弱财多且旺,身旺财弱劫财羊刃多,财星被合或被冲克。男女八字带的墙外桃花多又旺等都是造成婚姻不顺的主要因素。可见夫妻双方八字按命理合婚法则能匹配的婚姻是何等的重要!
所谓命,就是生命,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这一生要做什么,是当农民呢,还是做官,或是商人……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名牌汽车,或者是自行车一样,是注定的。而运就是人出生后在地球上所经历过的各个时间段,运又分大运、小运,大运十年一换,五年一天干,五年一地支,小运一年一换、流年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年。命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辆车行驶在路上一样,所经过的路就是大运,路是平坦的,就顺,崎岖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也有人说命运是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这两种观点只能说是各对一半,如果命运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试问天下间只要是正常的人,有谁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富贵显达,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有人会说,既然是命中注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赚钱,钱能从天上掉来吗,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孙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个人出生后,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运也就注定,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磁场,每个人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与一生的大运也都将受到地球磁场的支配,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行到好运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贵人,都是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人,由于运气行的好,跟命里阴阳五行平衡了,顺了,和谐了,睡觉都能睡得特别香,当大运行得不好,整个人也就会变得很颓废,缺少努力赚钱的动力,遇到的都是小人,处处跟自己作对,要婚姻没婚姻,要事业没事业,经常失眠。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著时运赋更能说明这一切,万般皆是命,算来不由人,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孔子论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孔子是几千年来后人一直供奉的孔圣人,儒家得道圣人,他年轻时期周游列国时不知命,空有满腹经纶而报国无门,到古稀之年才感叹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只有深刻认识命运才能更好的把握命运,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扣除孩童的懵懂学习时间,扣除老年的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奋斗拼搏的时间算起来就只有短短二十几年,再扣除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的时间,真正奋斗拼搏的黄金时间也就十几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只有深刻认识命运,才能更加明确的知道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才能在运气不理想的时期养精蓄锐,养尊处优,蓄势待发,把失败降到最低,在运气最佳的时期大展身手,勇往直前,果断出击,把成功推向最高。
命运到底是注定还是能改变,打个比方,比如一只鸡,从蛋壳出生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精心饲养,使它成长得更好,更大,更强壮,但是鸡始终是鸡,再怎么努力饲养也不可能养成鸭或变成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去实现属于自己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将军,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当皇帝,命运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现实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有官命,但运气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顺,处处有人给他穿小鞋,遭人算计,仕途坎坷,运气行得好的,左右逢源,贵人相助,则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则是农民,运气行得差的,则诸事不顺,百事无成,穷困潦倒,多灾多难。运气行得好的,生活很幸福,种地风调雨顺,打工年年有余。易经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魁宝文化
舟山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41717209)
上海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41868209)
广州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43250307)
深圳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43348075)
长沙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45457802)
武汉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45506681)
河南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47429392)
成都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47640281)
天津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50681808)
浙江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51867982)
贵阳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52871396)
海口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53851541)
昆山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60052168)
湖州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65245772)
绍兴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65504912)
合肥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77205556)
厦门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77401766)
宁波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88360307)
兰州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89787932)
江苏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93094932)
临沂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699764924)
德州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00391173)
林州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01688988)
宝鸡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06220567)
高州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07721719)
沁阳市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17092459)
运城市闻喜县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30121163)
嘉兴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36863867)
许昌算命哪里准-临泉哪里算命准-指迷算命(http://tiebabaiducom/p/4762193699)
上海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63495792)转帖
北京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67172541)
北京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73336950)转帖
免费算命转帖(http://tiebabaiducom/p/4766501561)(转帖)
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74151104)转帖
阜新算命-邵武算命-阜新算命哪里准-邵武哪里算命准-指迷算命:http://tiebabaiducom/p/4774960386
开封哪里算命准:http://tiebabaiducom/p/4776396549
项城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83193738
南宁算命哪里准:http://tiebabaiducom/p/4785909321
郑州算命哪里准: http://tiebabaiducom/p/4787219122
,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待易经算命,易经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应该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以木为财,最宜行东方木运,最适合从事五行属木的行业,事业方位上也最适合在自己出生地为准的东方城市发展,所谓财在东方人往西,走错方向失良机,如果这个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发展,行业又没选择对,加上大运不好的那不是破财疾病就是招灾,就算大运很好的,本来应该一年赚1千万的,可能只赚了5百万,方位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可见算命的境界不在于算得准,而是应该在算得准的基础上如何做到改变命运,趋吉避凶,少走弯路,以尽快求得属于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贵,快速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1 齐宿瘤女文言文翻译
宿瘤女的,北齐东采桑的女儿,闵王的后裔。项有大肿瘤,所以称为宿瘤。当初,闵王出外游玩,到东,百姓都看,宿瘤女采桑照旧,王奇怪的,召问:“我出去游玩,车骑很多,百姓无论老少都放弃了工作来观察,你采桑道旁,不曾一看,为什么呢?”回答说:“我接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育观大王。”王说:“这奇女子的,可惜在肿瘤!”她说:“婢妾的职责,属的个体,我不会忘记,中心是什么,在肿瘤有什么关系?”王非常高兴的说:“这是你的。”让后面的车上的,女孩说:“靠了大王的力量,父母在里面,让我不受父母的教,而随着大王,这是到你的,大王又怎么用的?“王大为惭愧,说:“我失去的。“又问:“贞女一礼仪不完备,即使死了也不同意。”于是王派遣回,派使者加一百镒金,去访问迎接他,父母惊慌,想洗洗头,加衣裳,女孩说:“像是见到王,就变容改服,不认识的,我死也不去。”于是照旧,随使者,闵王回去见他的夫人,报告说:“今天出游,找到一个圣女,现在到排斥你写了。所有人都奇怪的”,盛装而卫,慢的目的,在肿瘤,害怕,宫中诸人都捂着嘴笑,左右失去容貌,不止,王很惭愧地说:“而且没有笑不掩饰罢了。那装饰与不装饰,固然相距十老了。”她说:“那装饰与不装饰,相距千万,还不能说,为什么只有十倍百倍的!”王说:“怎么说的?”回答说:“性相近,学习相远的。过去尧舜桀纣,都是天子的。尧、舜从装饰用仁义,虽然是天子,安于节俭,茅草不剪,屋椽不加工,后宫衣裳不重采,不会对食物。至今几千年,天下归善呢。桀、纣不粉饰自己用仁义,学习是苛刻文,制造高台深池,后宫践踏绫罗绸缎,弄珠玉,意思不是有满足时的。身死国亡,为天下人耻笑,到现在一千多岁,天下归坏了。由此看来,装饰与不装饰,相距千万,还不能说,为什么只有十倍百倍的。”于是诸夫人都非常惭愧,闵王十分感激,建立肿瘤妇女认为后。出令卑宫室,填池塘,减少膳食减少快乐,后宫不能重采。一个月的时间,推行邻国,诸侯朝见的,侵犯三晋,害怕秦国和楚国,立皇帝的称号。闵王到这的,宿瘤女有力量了。当你死后,燕王于是屠夫齐,闵王逃亡,而杀死在外面。君子认为宿瘤女通而有礼。《诗经》上说:“菁菁的莪,在他们中间阿,既见君子,快乐要有仪式。”就是这个意思。
颂曰:
颂曰:
齐女宿瘤,东郭采桑,闵王出游,不为变常,王召与语,谏辞甚明,卒升后位,名声光荣。
齐女宿瘤,东采桑,闵王出外游玩,不做改变常,王召他谈话,谏辞十分明显,最后登上皇后之位,名声荣耀。
2 列女传齐宿瘤女原文翻译
原文 :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
项有大瘤,故号曰宿瘤。初,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宿瘤女采桑如故,王怪之,召问曰:“寡人出游,车骑甚众,百姓无少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对曰:“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
王曰:“此奇女也,惜哉宿瘤!”女曰:“婢妾之职,属之不二,予之不忘,中心谓何,宿瘤何伤?”王大悦之曰:“此贤女也。”命后车载之,女曰:“赖大王之力,父母在内,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王大惭,曰:“寡人失之。”
又曰:“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于是王遣归,使使者加金百镒,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请死不往。”
于是如故,随使者,闵王归见诸夫人,告曰:“今日出游,得一圣女,今至斥汝属矣。”诸夫人皆怪之,盛服而卫,迟其至也,宿瘤,骇,宫中诸夫人皆掩口而笑,左右失貌,不能自止,王大惭曰:“且无笑不饰耳。
夫饰与不饰,固相去十百也。”女曰:“夫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王曰:“何以言之?”对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昔者尧舜桀纣,俱天子也。尧舜自饰以仁义,虽为天子,安于节俭,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后宫衣不重采,食不重味。
至今数千岁,天下归善焉。桀纣不自饰以仁义,习为苛文,造为高台深池,后宫蹈绮縠,弄珠玉,意非有餍时也。
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至今千余岁,天下归恶焉。由是观之,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
于是诸夫人皆大惭,闵王大感,立瘤女以为后。出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采。
期月之间,化行邻国,诸侯朝之,侵三晋,惧秦楚,立帝号。闵王至于此也,宿瘤女有力焉。
及女死之后,燕遂屠齐,闵王逃亡,而弑死于外。君子谓宿瘤女通而有礼。
诗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此之谓也。
颂曰: 齐女宿瘤,东郭采桑,闵王出游,不为变常,王召与语,谏辞甚明,卒升后位,名声光荣。 翻译 :宿瘤女的,北齐东采桑的女儿,闵王的后裔。
项有大肿瘤,所以称为宿瘤。当初,闵王出外游玩,到东,百姓都看,宿瘤女采桑照旧,王奇怪的,召问:“我出去游玩,车骑很多,百姓无论老少都放弃了工作来观察,你采桑道旁,不曾一看,为什么呢?”回答说:“我接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育观大王。”
王说:“这奇女子的,可惜在肿瘤!”她说:“婢妾的职责,属的个体,我不会忘记,中心是什么,在肿瘤有什么关系?”王非常高兴的说:“这是你的。”让后面的车上的,女孩说:“靠了大王的力量,父母在里面,让我不受父母的教,而随着大王,这是到你的,大王又怎么用的?“王大为惭愧,说:“我失去的。
“又问:“贞女一礼仪不完备,即使死了也不同意。”于是王派遣回,派使者加一百镒金,去访问迎接他,父母惊慌,想洗洗头,加衣裳,女孩说:“像是见到王,就变容改服,不认识的,我死也不去。”
于是照旧,随使者,闵王回去见他的夫人,报告说:“今天出游,找到一个圣女,现在到排斥你写了。所有人都奇怪的”,盛装而卫,慢的目的,在肿瘤,害怕,宫中诸人都捂着嘴笑,左右失去容貌,不止,王很惭愧地说:“而且没有笑不掩饰罢了。
那装饰与不装饰,固然相距十老了。”她说:“那装饰与不装饰,相距千万,还不能说,为什么只有十倍百倍的!”王说:“怎么说的?”回答说:“性相近,学习相远的。
过去尧舜桀纣,都是天子的。尧、舜从装饰用仁义,虽然是天子,安于节俭,茅草不剪,屋椽不加工,后宫衣裳不重采,不会对食物。
至今几千年,天下归善呢。桀、纣不粉饰自己用仁义,学习是苛刻文,制造高台深池,后宫践踏绫罗绸缎,弄珠玉,意思不是有满足时的。
身死国亡,为天下人耻笑,到现在一千多岁,天下归坏了。由此看来,装饰与不装饰,相距千万,还不能说,为什么只有十倍百倍的。”
于是诸夫人都非常惭愧,闵王十分感激,建立肿瘤妇女认为后。出令卑宫室,填池塘,减少膳食减少快乐,后宫不能重采。
一个月的时间,推行邻国,诸侯朝见的,侵犯三晋,害怕秦国和楚国,立皇帝的称号。闵王到这的,宿瘤女有力量了。
当你死后,燕王于是屠夫齐,闵王逃亡,而杀死在外面。君子认为宿瘤女通而有礼。
《诗经》上说:“菁菁的莪,在他们中间阿,既见君子,快乐要有仪式。”就是这个意思。
颂曰:颂曰:齐女宿瘤,东郭采桑,闵王出游,不为变常,王召与语,谏辞甚明,卒升后位,名声光荣。齐女宿瘤,东采桑,闵王出外游玩,不做改变常,王召他谈话,谏辞十分明显,最后登上皇后之位,名声荣耀。
3 东食西宿 文言文 翻译翻译: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
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容貌美但是家里很贫穷。 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不用指明表白,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
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原文: 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见。
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
女便两袒。怪问其故。
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扩展资料: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
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
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作者简介: 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汉刘向 《列女传·齐宿瘤女》:“ 宿瘤女 者, 齐 东郭采桑之女, 闵王 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 宿瘤 。”后作为丑女的典型。《三国志·魏志·徐邈传》:“然 宿瘤 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加粉脂则 宿瘤 进,蒙不洁则 西施 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采芳集》:“ 宿瘤 也,以为仙姬;姣僮也,以为娇客。” 宿瘤女生长在齐国都城临淄的东郊,家里有个桑园,她在父母的安排下,终日采桑养蚕。宿瘤女连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人们都叫她“宿瘤女”或“宿瘤”这个绰号。
她的瘤子顽强地陪伴着主人,且有日益增大的趋势。红红的布满血管的肉团,严重影响了宿瘤女的相貌。人们说她,远远望去,没见过这般丑的,走近看时,更是丑得吓人。
这瘤子或许是甲状腺肿大,换在今天,应该可以用手术去除。可惜古代医术还欠发达,颈部血管众多,不敢随意切除。于是小姑娘只得与瘤子相伴。
远近的适婚男子,往往被大瘤吓跑。可怜的宿瘤女年逾花信(女子二十四岁)还待字闺中,无人问津。她倒也不以为意,整日里我行我素,忙于农桑活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日,国君齐闵王外出游玩,一路上前呼后拥,车骑威盛,好不威风。不觉,车骑行到都城东郭附近的桑园。中国古代风俗,桑园是爱情圣地,发生过许多故事。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禹与涂山氏在桑中遇合的神话传说。诗经的一些爱情诗也描写了青年男女在桑中幽会的故事,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桑中”发生的故事,也不一定都是两情相悦。很多时候,年轻貌美的姑娘在山中采茶,往往给一些心怀不轨的男子们一个“骚扰”的机会。刘向的《列女传·陈辩女传》,讲述陈国辩女采桑遭晋大夫解居甫调戏的故事;汉乐府诗歌的杰出代表《陌上桑》也描写采桑女秦罗敷,严词拒绝“使君”调戏。
可见,这郁郁葱葱的桑树林,象征着青春勃发,也象征着男女炽热的感情。看见大王的车驾前来,在桑园附近劳动的百姓,纷纷停下手来,拥挤在道路两旁,踮足翘首,渴望一睹领袖的风采。
更有消息灵通的姑娘,认为这是一次被君王看上的好机会,于是早早涂抹脂粉,梳理发簪,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排列在道路的两旁。一个个搔首弄姿,媚眼乱飞。
年轻气盛的齐闵王见此情形,大为高兴,荷尔蒙分泌格外旺盛。他命人放慢行车速度,让他好好看看他的子民。望着路两旁,接踵摩肩的百姓,纷纷伸长脖子,向大王致意;更有许多花枝招展,巧笑倩兮的美女,高声喊着:主公,主公,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齐闵王咧开大嘴,美滋滋地笑着。这大好河山,千里沃土,唯寡人独尊,谁人不爱我?哪个不来趋附我?君临大国,真是足以自傲啊!
正美着,突然,他的眼睛钻进了一粒沙子……不对,应该是看到了一个人。
这是一个女人。看背影和装束,应该是位年轻的平民女儿。
她竟然没有随着人群,过来瞻仰寡人的风采。相反,却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桑园里采着桑叶。
在一片碧绿的空荡荡的桑园,她是那么显眼;反衬路边的人山人海,她又是那么突兀。
她的眼光只盯着桑树,手指上下翻飞,丝毫不为外界所动。
5 文言文阅读:婿竟不调的答案驾而宿于朝房、语言。
(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则汝朝夕侍母。 (1)为画线句子填上标点,如闻其声,使一个刚正无私的官员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反映作者的感情。
公大怒。D项“竟”为“最终”义?”女寄言于母、神态(1)夫人一夕置酒,每迎女。
(6分) 1,吏部的任务是按照规定任免;而固吝者何,使人如见其人。公夫人甚爱女,跪白公。
(3)①“恚”字极简省双极形象地写出了女婿对岳母家要挟的心理和形态。③“公大怒……还第”、选拔官吏) D,即用极简练的语言记叙人物动作 婿竟不调(竟然) (3)本文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A项“妻”名词用作动词 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妻子) B,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铨选。
请从上文中找出典形的两处、考核。②“置酒”“跪白”简省而又生动地写出了王夫人战战兢兢求情的心理 而翁长铨(长;铨。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则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写出了人物特征,恚而语女曰,做妻子,寥寥几笔公一女,“落叶”为“使叶子落下”。B项“落”是使动用法,旬乃还第,担任长官,说说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
(2)C 点拨,并进行分析,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婿竟不调,出:名词作动词:“而翁长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落下的叶子) C,迁我辛职,婿固不遗。
6 古代诗词中宿瘤一词有何典故战国时齐国东郭采桑 之女,因颈有大瘤,故号曰宿瘤。
据 汉刘向《列女传•齐宿瘤女》记载:齐闵王出游去东郭,百姓聚观,唯宿 瘤不理,采桑如故。闵王怪之,召问曰:“寡人出游,车骑甚众,百姓无少 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 ”宿瘤答曰:“妾受父母教 采桑,不受教观大王。”
闵王曰:“此 奇女,惜哉宿瘤!”宿瘤曰:“婢妾之 职,属之不二,予之不忘,中心谓何, 宿瘤何伤?”闵王以为贤女,乃遣使 以金百镒聘为王后。宿瘤贤而有识, 佐闵王施善政,“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采。
期月之间,化行邻国”。后世诗文因以“宿瘤”为 典,用以咏贤明皇后,时亦用作丑女 的代称。
唐•李瀚蒙求》:“宿瘤采桑,漆室忧葵。”宋•韩希孟诗:“嫁 与尚书儿,衔署紫兰省。
直以才德合,不弃宿瘤瘿。”明•张煌言《得家 信有感》:“佳儿天幸犹完卵,弱女人 憎似宿瘤。”
1 东食西宿 文言文 翻译
翻译: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容貌美但是家里很贫穷。
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不用指明表白,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原文:
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见。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作者简介:
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诧,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依然靠女人来治愈吗?于是我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3 追女生中谁帮我写点东西呀。。楼主,苊,这种东西搁下好几年了啊,拿我小学4年级的去改改吧 (苊,题材不太一样啊,我是写给瑶和凡的,汗,您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改一下就好)
忆瑶赋
旧时意,自难圆。
幽幽落红,与谁同痴?
君知否,伤别离。
心苦谁解?强乐亦无味!
试问与君,几回魂梦与君同?
漠漠清寒,身间心上,都来几许?
愁绪难释,望断天涯,不见离人。
井中摇摇倩影,痴心为谁?
浓春烂漫残花,一任香消。
饶是倾城佳人,尘虑绕心,仍懒摇合欢之铃。
纵为魔教之女,情思所困,常伴只伤心奇花。
幽竹峰上,绿影扶疏,低诉心语。
死灵渊下,患难相共,情愫暗生。
只可叹,片言谁解诉清意?痴情怎抵流景逝!
飘摇自怜,谁舍谁分?
伤心彻骨,枉费痴咒轻盈!
空留缱绻。君可曾忆。
冷雨敲窗,今衾谁温?
满月古井,一轮皓月似玉,映得嫣然芳姿。
窗边残烛,点点烛泪为谁,照出离愁别恨。
帘外翩翩燕双飞,
林内恰恰莺并语。
佳人触景,盈盈粉泪尽满眶。
小凡伤魂,寸寸断肠为瑶痴!
彷徨前路,何为归途?
一生坎坷,风雨几时休?
悲欢无情,心意由天证!
合欢铃音,寂寞绕梁,苦自含情!
芳魂散去,六魄难寻,郁结愁肠!
几处香雪飘零!
谁人幽梦长醉?
追过往,忆河阳初见,
惊玉颜,花泪犹暗洒!
难忘死灵渊,长忆滴血洞。
流波相间,共担风雨。
东海一别,世事皆非!
遥望千里青云,我心系君身!
血染一腔痴情,魂散百层暮雪。
为情逆天,佳人何在?
香消青云,藏娇狐歧。
十年一觉,梦起梦落。
不语婷婷,缘生缘死。
相思长泪,难流青云却。
海枯石烂,难改意不负。
只愿花开独并蒂,与君香隔一梦遥。
山盟在耳,海誓不忘,只是终无据。
今生能与君相共,不羡鸳鸯不羡仙。
若是此世缘难定,待结三生情不悔。
今朝我为碧瑶赋,诗成余意尚凄凉。
4 赞美女孩子漂亮的文言文有哪些《诗经 宋风》
白居易 《长恨歌》
《诗经·卫风·硕人》
曹植 《洛神赋》
白居易《长恨歌》
曹植《洛神赋》中的美人指的是: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别称甄宓,庙号文昭甄皇后。
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十二月,卒于魏黄初二年六月。
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懂诗文,貌艳丽。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袁绍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魏明帝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尸首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后其子魏明帝即位,追谥其为“文昭皇后”。世称甄夫人或甄妃。
注释:
甄洛因曹植的《洛神赋》而被世人误认为“洛神”。洛神即宓妃,相传为伏羲氏的女儿,溺死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宓”字通“伏”(伏羲),故甄宓之名音fú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著有《柳河东集》等。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则或峭拔而又峻洁,或清邃而又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额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洵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诗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神宗熙宁二年(1066),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曾巩(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