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本《石头记》特有的回前附叶,有三张格式与众不同,缺第一行例有的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但是看得出这部位仍旧留着空白。这三叶在第十七、十八合回、第四十八、第七十五回前面。
第十七、十八合回的这张扉页上有总批也有标题诗,又有批诗的二则,用小字批注在诗下,己卯本另作一段,不及庚本清楚。
第一段是总批:
此回宜分作二回方妥。
除了庚本,己卯本也有这一段。此回只有这两个本子还没分成两回,但是己卯本在介绍妙玉一节后已有朱笔眉批:
"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
是遵嘱分两回,指示下一个抄本的抄手。这条批显然时间稍后。回前附叶上的第一段则是写给作者的建议,性质与第七十五回的相同:后者记录誊清校对的日期──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五月七日──并提醒作者中秋诗尚缺,回目也缺首三字。两次的备忘录只适用于新稿或是刚改写完毕的定稿。
庚本第十九回不但没有回目,连回数都没有,第一页正文从边上抄起。上一回末页空白上墨笔大书"第十九回"四字,显然是收钉十回本后另人代加。第十九回回末有满人玉兰坡一条墨笔批语:
此回宜分作三回方妥,系抄录之人遗漏。
此回共十六页,其他各回十页上下不等,这一回也不算很长,绝对不能分作三回。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玉兰坡所见的"此回"是改写前的第十七至十九回,三回原是脂批所谓"一大回"。庚本的第十九回是新分出来的。
第十七至十九回是在诗联期分成两回,所以两回回末都有"正是"二字,作结的诗句尚缺。诗联期紧接着一七五四本后,而一七五四本废除回前回末一切形式,没有新的总批与标题诗,旧有的仍予保留。因此第十七、十八合回回前附叶上,自第二段以下一定还是一七五四本前的总批与标题诗。脂评人看了新改写的第十七、十八合回,批说应当再一分为二,又把旧有的总批、标题诗与诗下批注都抄在后面。庚本这张扉页的原本无疑的是脂评人亲笔,与第七十五回的一样,都是与此回最初的定稿俱来的。
第十七、十八合回元妃点戏,第一出"豪宴",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四十八回贾雨村代贾赦构陷石呆子,没收传家古扇献给贾赦。"一捧雪"玉杯象征石家珍藏的扇子,同是"怀璧其罪"。第七十五回甄家抄家,贾政代为隐匿财物,是极严重的罪名。但是第五回太虚幻境第十三支曲词说:"家事消亡首罪宁"。宁府除非**罪旧案重翻,此外迄今不过国孝家孝期间聚赌,也在第七十五回内。倒是荣府二老身犯重罪,与预言不合。二人的罪行与伏线都在这三回,是这三回间的一个连锁。
第四十八回自平儿口中叙述贾赦派贾琏强买古扇不遂,却被贾雨村营谋到手,因此骂儿子无用,又气他回嘴,毒打了贾琏一顿。第七十二回林之孝报告贾琏:听说贾雨村贬降,"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
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远着他好。"林之孝道:"何尝不是,只是一时难以远。如今东府大爷合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来往,那一个不知。"贾琏道:"横竖不合他谋事,也不相干。你去再打听真(了),是为了什么。"林之孝答应了,……
第十七、十八合回贾政托贾雨村代拟园中匾对。第三十二回雨村来拜,有人来请宝玉:"老爷叫二爷出去会。"
宝玉……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暗写雨村常来,贾政都接见。至于贾珍和他亲密,只有第七十二回林之孝提起过,但是只说贾珍贾政与他接近,反而不提贾赦。他拍上了贾赦的马屁,送了这么大一个人情,岂有不亲近他之理?更奇怪的是贾琏在古扇事件中是夹缝中人物,创深痛钜,明知雨村的阴谋牵涉他父亲的程度,此处竟说:"横竖不和他谋事,也不相干。"对他自己手下的总管,也不必撇清,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扇子公案是后添的,写第七十二回的时候还没有雨村贾赦的石呆子案。这事件全部在平儿口中交代的。第四十八回写薛蟠远行,香菱入园学诗,插入平儿来,支开香菱,向宝钗要棒疮药,叙述贾琏挨打因由,这一段是后加的,回目上也没提起。
第七十五回开始,尤氏要到王夫人处去。
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的,说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事(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
这一节暗写甄家自南京遣人来寄存财物在贾政处。当晚尤氏回宁府,贾珍正在大请客赌钱,四更方散,宿在侍妾佩凤房中。次晨佩凤来传话,与尤氏的对白中有:
佩凤道:"爷说早饭在外头吃,请奶奶自己吃罢。"尤氏问道:"今日外头有谁?"佩凤道:"听见说外头有两个南京新来的,倒不知是谁。"说话一时贾蓉之妻也梳妆了来见过,少时摆上饭来,尤氏在上,贾蓉之妻在外(下)陪,婆媳二人吃毕饭,……
贾家的近亲史、王、薛家都是南京大族,连李纨娘家都是南京人,但都是荣府方面的亲戚。当然贾家自己也是南京人,与贾珍一同吃早饭的男客也可能是本家,但是也不大像──族中就是荣宁二支显赫。由贾珍亲自陪着吃饭,显然很重要。尤氏昨天刚发现南京甄家派了几个女仆送财物到荣府寄存,又听见南京新来了两个人,她不会毫无反应,至少想打听甄家的消息。究竟是什么人,此后也没有下文了。倘是伏线,下五回内也没有交代,这都不像此书的作风。又,此处有"贾蓉之妻"。今本没有贾蓉续娶的事,因此凡有漏删的贾蓉妻其人,都是较早期文字的标志。
第五回的十二钗册子与曲文是在一七五四本前,梦游太虚一回的前身五鬼回内就有的,所以曲文内有些预言过了时失效了,例如说元春死在母家兴旺的时候,托梦父母,警告他们要留个退步。到了一七五四本,就已经改去第五十八回元妃之死与元妃托梦。同样的,"家事消亡首罪宁"的预言也属于前一个时期。
为什么要延迟元妃之死?因为如果元妃先死了,然后贾家犯了事,依例治罪,显得皇帝不念旧情。元妃尚在,就是大公无私。书中写到皇上总是小心翼翼歌功颂德的,为了文字狱的威胁。元妃不死,等到母家获罪,受刺激而死,那才深刻动人。
三详红楼梦(2)
从这观点看来,倘是宁府罪重,与元妃的血统关系又隔了一层,给她的刺激不够大。改为荣府犯事,让贾赦闯祸,是最合理的人选,但究竟不过是她的伯父,又还不及贾政是她父亲,那才活活气死了她。而且如果仅只是贾赦扇子事发,贾政纯是被连累,好人坏人黑白分明,也较脑筋简单,不像现在贾政代甄家"窝藏赃物",可见正人君子为了情面,也会干出糊涂冒险的事来。因此分两个步骤改成荣为祸首,一层深似一层。
蛛丝马迹,可以看出第七十五回本来是贾珍收下甄家寄放财物──就尤氏与佩凤的对白中暗写南京来了两个人,贾珍陪同用饭,作为后文伏线。至于尤氏撞见甄家暗移家产到贾政处,这一节正如贾赦的扇子公案,也是后添的,按照此书最省事的改写方式,在回首加一段,只消在一回本稿本上加钉一叶。
第三十七回回首贾政放学差一节,也是用同样方式后加的。全抄本漏改,因此缺这一段,回首曾有一张黏贴的纸条,想是另人补抄这一段,后又失落。此本第六十四回贾敬丧事,就是贾赦贾政兄弟俩搀着贾母(第三页末行;第三页下,第一行)。此处三次提起"贾赦贾政"、"赦政",不可能是笔误,当是添写贾政外放之前的本子,所以贾政仍旧在家。
戚本第六十四回以贾贾珖代替贾赦贾政。庚本缺此回,己卯本也缺,庚本用己卯本抄配的这一回补上,此处是贾赦贾琏父子搀扶贾母。原因很明显,作者发现了全抄本此回的漏洞,贾政不在都中,不能在丧事中出现,因此改为贾贾珖。但是这样一来,主持贾敬丧事的贾赦倒反而靠边站了。由两个族侄孙搀着贾母吊侄儿的丧,也远不及两个儿子搀着亲切动人。于是又改为贾赦贾琏,儿子孙子搀着。但是俞平伯还是指出此处"贾赦贾琏"不大合适,想必因为贾琏这人物太没有份量。
因此第六十四回分甲(全抄本)、乙(戚本)、丙(己卯本抄配)。还有一处歧异,回末贾琏筹备娶尤二姐:
又买了两个小丫头。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预备二姐过去时服役。
──甲、乙同
又买了两个小丫鬟。只是府里家人不敢擅动,外头买人,又怕不知心腹,走漏了风声。忽然想起家人鲍二来,当初因和他女人偷情,被凤姐儿打闹了一阵,含羞吊死了。贾琏给了二百银子,叫他另娶一个。那鲍二向来却就合厨子多浑虫的媳妇多姑娘有一手儿,后来多浑虫酒痨死了,这多姑娘见鲍二手里从容了,便嫁了鲍二。况且这多姑娘原也合贾琏好的,此时都搬出外头住着。贾琏一时想起来,便叫了他两口儿到新房子里来,预备二姐儿过来时服侍。那鲍二两口子听见这个巧宗儿,如何不来呢?
──丙
第六十五回贾珍趁贾琏不在尤二姐处,夜访二尤,正与二姐三姐尤老娘谈话。
那鲍二来请安。贾珍便说:"你还是有良心的小子,所以叫你来伏侍。日后自有大用你之处,不可在外头吃酒生事,我自然赏你。倘或这里短了什么,你琏二爷事多,那里人杂,你只管去回我,我们弟兄不比别人。"鲍二答应道:"是,小的知道。若小的不尽心,除非不要这脑袋了。"贾珍点头说:"要你知道。"当下四人一处吃酒,……
一段对白的口吻,显然鲍二是贾珍的人──不然也根本不会特地进来请安,尤其在这亲密的场合──所以贾珍可以向他暗示这份家他自己也有份,也肯出钱维持,代守秘密有赏,将来还要提拔他。
第六十四回甲乙写鲍二是贾珍的仆人,显然是正确的。第六十四回丙改鲍二是贾琏的仆人,当然是因为第四十六回已经有鲍二夫妇,是荣府家人,鲍二家的私通贾琏,被凤姐捉奸,羞愤自杀了。所以此处把贾琏的又一情妇多姑娘捏合给鲍二续弦。第六十五回并没有连带改,回内鲍二之妻仍旧是"鲍二家的","鲍二女人",不称多姑娘。
贾敬丧事,搀扶贾母的人由赦、政改、珖,再改赦、琏,显然是作者自改,可见第六十四回丙虽然是抄配的,也可靠,解释鲍二夫妇的这一大段也是作者自改的。第二十一回描写多姑娘的妖媚*荡,批注:"总为后文宝玉一篇作引"(庚、戚本)。贾琏与多姑娘幽会,庚本又有眉批:"此段系书中情之瑕疵,写为阿凤生日泼醋回及夭风流宝玉悄看晴雯回作引,伏线千里外之笔也。丁亥夏,畸笏叟。"换句话说,此段透露贾琏惯会偷家人媳妇,埋伏下第四十四回凤姐泼醋,又伏下第七十七回宝玉探晴雯,遇见晴雯的表嫂,厨子多浑虫之妻灯姑娘。前引"后文宝玉一篇"是指第七十七回,"灯姑娘"也就是多姑娘。"灯姑娘"这名字的由来,大概是"金瓶梅"所谓"灯人儿",美貌的人物,像灯笼上画的。比较费解,不如"多姑娘"用她夫家的姓,容易记忆,而又俏皮。
写第六十四回甲乙的时候,显然第四十四回还不存在。第四十三、四十四回写凤姐生日那天,宝玉私自出城祭金钏儿,凤姐酒后泼醋,误打平儿,宝玉得有机会安慰平儿,这两回结构严密,是个不可分的整体,原来是后添的。加上了这两回之后,才改第六十四回,给丧妻的鲍二配上第二十一回的多姑娘,在这里是寡妇了,多浑虫已死。但是第七十七回多浑虫还在世,不过他妻子还用旧名灯姑娘。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向芳官说:"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那是第五十八回的事,在清明前,贾敬死了才回来奔丧,死的时候天气炎热,当是初夏。贾琏服中偷娶尤二姐,两个月后贾珍住在铁槛寺,当然是为了做佛事,百日未满(第六十五回),显然贾敬死后不到一个月就"偷娶",还是初夏。婚后半年有孕,误打胎后吞金自尽(第六十九回)。七日后下葬,正"年近岁逼"。下年春天起桃花社(第七十回),八月二日贾母生日(第七十一回),第七十五、七十六回过中秋节,第七十七回在中秋后不久,皇陵祭吊是去年春天,"前年"多算了一年,是早本时间过得快些。可见第七十七回写得很早。因此灯姑娘是原名。
第二十一回回末如下:
且听下回分解。 收后淡雅之至。
正是:
淑女从来多抱怨 娇妻自古便含酸 (二语包尽古今万万世裙钗)
诗联是后加的,显然此回在诗联期──一七五五年左右──改写。原有的回末套语下,有句批语误入正文:"收后淡雅之至。"这条批一定很老,由朱批改为双行小字批注,传抄多次后又被误作正文。此回大概也是很早就有了的,一七五五年改写的时候将灯姑娘改名多姑娘。此后添写第四十三、四十四回泼醋,借用鲍二家的名字,当是为了三回后泼醋余波一句谐音妙语:第四十七回又一提鲍二家的,贾母误作赵二家的,鸳鸯纠正她,她说:"我那里记得抱着背着的?"
三详红楼梦(3)
泼醋回提前用了鲍二家的,因此需要改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夫妇,因为鲍二家的已死。于是结果了多浑虫,将他老婆配给鲍二补漏洞,就用她的新名字多姑娘。这是第六十四回丙。第六十四回乙回末如下:
下回便见。正是:
只为同枝贪色欲 致教连理起干戈
"下回便见"是例有的套语,下面的一对诗句是诗联期后加的,因此第六十四回乙是一七五五年定稿。改丙至早也在一七五五年后,距写第七十七回的时候很远,所以忘了多浑虫夫妇又还在探晴雯一场出现。
前面说过,泼醋回用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家的,就为了三回后贾母的一句俏皮话:"我那里记得抱着背着的?"(第四十七回)第四十七回──至少回内这一段──显然是与泼醋二回同时写的。第四十七回改写过,因为回目与内容不符:"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但是回内柳湘莲与宝玉在赖家谈话,湘莲告诉他"眼前我还要出门去走走,外头俇个三年五载再回来。"临别宝玉叮嘱:
"……只是你要远行,必须先告诉我一声,千万别悄悄的走了。"说着便滴下泪来。柳湘莲道:"自然要辞的,你只别和人说就是了。"
从赖家出来,才打了薛蟠,可见不是惧祸逃走,是本来要走的,至多提前动身。回末:
薛蟠在炕上痛骂柳湘莲,又命小厮们去拆他的房子,打死他,和他打官司。薛姨妈禁住小厮们,只说柳湘莲一时酒后放肆,如今酒醒,后悔不及,害怕逃走了。薛蟠见如此说了,气方渐平。
惧祸逃走的话,是薛姨妈编造出来哄薛蟠的。"惧祸走他乡"显然是改写前的回目。为什么要改为原定计画旅行,理由很明显。惧祸逃走,后又巧遇薛蟠,打退路劫盗匪,救了薛蟠,迹近赎罪,否则回不了家,成了为自己打算。
庚本第四十八回回前附叶上总批:
题曰"柳湘莲走他乡",必谓写湘莲如何走,今却不写,反细写阿呆兄之游艺。了心却(了却心愿?)湘莲之分(份)内。走者而不细写其走,反写阿呆,不应走而写其走。文牵岐路,令人不识者如此。
这条总批横跨第四十七、四十八回。柳湘莲自称"一贫如洗,家里是没有积聚的",书中也不止一次说他"萍浪迹",一定说走就走,决不会有什么事需要料理,怎么样"写湘莲如何走"、"细写其走"?难道写他张罗一笔旅费?也不会写上路情形,又不是"老残游记"。"细写其走"只能是指辞别宝玉。湘莲宝玉约定临走要来辞别,不会不别而行。湘莲宝玉那段谈话是在改写的时候加的,因为将惧祸改为原定出门旅行。因此这张回前附叶总批是在这两回定稿的时候批的。
前面说过,第十七、十八合回与第七十五回那两张回前附叶是各自与这两回的最初定稿俱来的。第四十七、四十八回的这一张,原来也是这两回改完了之后现批的。
庚本二十张回前附叶内,只有这三张没有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处"重评"是狭义的指再评。三张内第七十五回这一张有日期:一七五六年农历五月七日。至少这一张,我们知道它为什么不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名,因为已经不是一七五四年"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本子,而且批者不是脂砚,也不能算"三评石头记",因此留出空白,俟定名再填。
有这三张附叶的三回,内中两回埋伏贾赦的罪名,另一回将甄家寄存财物在贾珍处改为贾政处,埋伏下贾政的罪名,显然是三回同时改写,改去预言中的宁为祸首,而贾政的罪行是最后加的,不然元妃这一支还是被连累,比较软弱闪避。
三张无题扉页有一张有日期,一七五六年农历五月初,因此三张都是一七五六年初夏批的。
至于为什么相隔两年就要改变回前附叶格式,而几十年后补录的第二十一回的那一张反倒恪遵原有款式,那是因为那一张是另人补抄的,而这三张是脂评人手笔,所以注重本子先后的区别。
第四十三、四十四回泼醋,与第四十七回内插入的泼醋余波是同时写的;泼醋回用了鲍二家的,就需要改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夫妇,于是有了第六十四回丙;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又与第十七、十八合回、第七十五回同时定稿,第七十五回最后。因此以上七回都同时,按着上述的次序,第七十五回最后改。第六十四回丙是一七五五年后写的,而第七十五回是一七五六年初夏誊清。所以这七回都是一七五六年春定稿。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各本几乎全无回内批。庚本只有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回各有一两条。此外甲辰本第三十、三十二回各有一条,不见得是脂批。
金钏儿之死,自第三十回起贯串这几回,末了第三十五回写她死后她的妹妹玉钏儿衔恨不理睬宝玉。我们现在知道第四十三、四十四回祭金钏带泼醋是一七五六年春添写的全新的两回。这引起了一个问题:金钏儿这人物是否也是后添的?姑且假定金钏儿是后加的。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前四回有总批。庚本这种典型格式的回前附叶总批都是一七五四年前的旧批──一七五四本废除回前回末一切形式,所以没有总批,但是旧有的总批仍予保留。金钏儿是第三十、三十二这两回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这两回的总批都没有提起她,因为作批的时候还没有这人物。
宝玉挨打后,一批批的人到怡红院去看他,独无史湘云,这很奇怪。如果是因为慰问宝玉没有她的戏,尽可以在跟贾母去的人中添她一个名字。尤其是挨打前她和宝玉最后一次见面,湘云劝他常会见做官的人,"谈谈世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难道湘云还在跟他生气?
挨打养伤的这三回内湘云只出现过一次:第三十五回薛姨妈宝钗去探望宝玉,遇见贾母等也在那里。一同出来,"忽见史湘云平儿香菱等在山石边掐凤仙花呢,见了他们走来,都迎上来了。少顷出了园中,王夫人恐贾母乏了,便欲让至上房内坐。"
平儿香菱是贾琏薛蟠的妾侍,大概不便去看宝玉。湘云也不去,且忙着采凤仙花染指甲。贾母等随即在王夫人处用饭,桌上有湘云。宝玉想吃的荷叶汤做了来了,王夫人命玉钏儿送去,这才言归正传,回到挨打余波上。
直到第三十六回回末,湘云才回家去。宝玉挨打事件中,怎么她好像已经回去了,不在场?
第三十六回内王夫人与凤姐谈家务,薛姨妈宝钗黛玉都在场。凤姐讲起袭人还算是贾母房里的人,她的一两银子月费"还在老太太丫头分例上领"。
三详红楼梦(4)
王夫人想了半日,向凤姐道:"明儿挑一个好丫头,送去老太太使,补袭人。把袭人的一分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拏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也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就是了。"凤姐一一答应了,笑推薛姨妈道:"姨妈听见了?我素日说的话如何?今儿果然应了我的话。"薛姨妈道:"早就该如此。模样儿自然不用说的,他的那一种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这个实在难得。"王夫人含泪说道:"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下略) "
末句各本批注:"'孩子'二字愈见亲热,故后文连呼二声'我的儿'。"
第三十四回王夫人与袭人的谈话中两次叫她"我的儿",第一次如下:
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合我的心事。(下略)"
"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指袭人加了月费,与赵姨娘周姨娘同等待遇。这是第三十六回的事,还没发生。可见第三十六回原在第三十四回前面。
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这三回写宝玉挨打与挨打余波。第三十六回是湘云回家的一回。显然第三十六回原在这三回前面。换句话说,湘云回家之后宝玉才挨打。
第三十六回回末湘云回家,"众人送至二门前,宝玉还要往外送",句下批注:"每逢此时,就忘却严父,可知前云'为你们死也情愿'不假。"这条批指出一过了二门,再往外去就有遇见贾政的危险。
送湘云的局面倒正与挨打一幕开首相同。既然没有金钏儿这人,不会是听见金钏儿死讯后撞见贾政,而是送湘云去后撞见贾政。正值忠顺王府来人索取琪官──没有金钏儿,当然不是二罪俱发。贾政送客出去,宝玉万分焦急想讨救兵的时候,可能有耳聋的"老姆姆"瞎打岔,但是没有将"要紧"误作"跳井"的一段幽默的穿插。当然也没有贾环告密,火上加油。──今本琪官失踪的故事叙述极简,可能经过删节。──
养伤期间,没有玉钏儿尝汤的事。第三十七回是全抄本的,没有贾政外放一节。第三十六回还在第三十三回前面;回首没有贾母借口宝玉要多养息几个月,又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能见外人,不放他出去。这一段大概是原有的,本来在第三十四至三十五回内。有了这一节,第三十七回开首宝玉终日在园中游荡,不必贾政出门,理由也够充足了。起诗社,发现缺少湘云,派人去接,因此早本的挨打事件嵌在湘云一去一来之间。
宝玉要送湘云出二门,句下那条批注已经是加金钏后的新批,但是里面引的宝玉的话:"为你们死也情愿",今本并无此语。最近似的是第三十四回黛玉来探问伤势:
……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次黛玉来的时候宝玉正在昏睡。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拏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为你们死也情愿",当然是他在梦中对蒋玉菡金钏儿说的。改为同一场他向黛玉说"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是表示宝黛二人相知之深。梦中对蒋玉菡金钏儿毫无反应,也更逼真,更像梦境。
己卯本此回回末有: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
可见在书名"红楼梦"时期──一七五四本前,约在一七五○初叶──此回已定稿,上述的一段已经改写过了。加金钏儿这人物还在"红楼梦"期前,大概是在书名"金陵十二钗"前的十载五次增删中。所以改写挨打一场的时候,"老嬷嬷"仍作"老姆姆",而明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中已经有玉钏儿尝荷叶汤:
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第三十七回诗社取别号,李纨建议宝玉仍用"绛洞花王"旧号,批:"妙极,又点前文。通部中从头至末,前文已过者恐去之冷落,使人忘怀,得便一点;未来者恐来之突然,或先伏一线,皆行文之妙诀也。"关于绛洞花王的前文显已删去。此回宝玉改用怡红公字别号,但是下一回宝玉选择诗题,又署"绛"字。(庚本第八七八页)
海棠社二回显然是早本原有的,回内宝玉仍用绛洞花王笔名。此后改写,第三十七回添写李纨宝玉对白,宝玉不要绛洞花王旧号,改用怡红公子。下一回那"绛"字是漏网之鱼。批李纨宝玉的对白"又点前文",是改写后批的,但是作批后,关于绛洞花王的前文全都删了,可见这两回改写得很早,原文之老可想而知。海棠社二回上接挨打,挨打事件中很早就插入金钏儿之死。原有的挨打与挨打余波更早了,连着海棠社二回,大概是此书最初就有的一个基层。
金钏儿之死,自第三十回种因,在第三十二回回末发作,着墨不多。加金钏儿的时候,第三十二回回目改了:"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正文添在回末,都是最省装订工的办法,改在一回本的首页与末页。
第三十二回回末与下一回回首后来又改过一次,因此这两回间的过渡有甲乙二种。全抄本是甲,比他本早。第三十二回回末宝钗捐助新衣供金钏儿装殓: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庚本作"傍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在说话(庚本作"说他"),因见宝钗来了,却掩口不说了。宝钗见此景况,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宝钗宝玉都各自散了。惟有宝玉一心烦恼,信步不知何往(他本缺这三句),且听下回分解。(庚本作"再看下回便知"。)
──全抄本
下一回回首此本较简:
却说宝玉茫然不知何从,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他本如下: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下同)……
可能暗伏整个荣国府的没落与最终被抄家的命运,在文中借由探春之口说出“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1987版红楼梦简介
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古装连续剧。
由王扶林先生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
该剧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后7集夏金桂撩汉、司棋之死、海棠花开、贾宝玉丢玉、林黛玉焚稿、薛宝钗出闺、惜春出家、获罪抄家、雪地里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出家等主体剧情仍采用程高本后四十回。
另外抛弃了宝玉中举、兰桂齐芳、家复中兴的小团圆结局,并根据脂批和红学探佚学研究成果对香菱之死、探春远嫁、贾母之死、巧姐获救等情节进行了修改,又重新创作出狱神庙探监、凤姐死于狱中、湘云流落风尘、贾府家亡人散等剧情。
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 (一)宁荣两府本支:男十六人,女十一人,宁荣两府眷属女三十一人。 (二)贾府本族:男三十四人,女八人。 (三)贾府姻娅:男五十二人,女四十三人。 (四)两府仆人:丫环七十三人,仆妇一百二十五人,男仆六十七人,小厮二十七人。 (五)皇室人物:男九人,女六人。太监二十七人,宫女七人。 (六)封爵人物:男三十七人,眷属十四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二十六人,只有职称的三十八人,胥吏男三人。 (八)社会人物:各阶层男一百零二人,女七十一人。大夫男十四人,门客男十人。优伶男六人,女十七人。僧道男十七人,尼婆四十九人。连宗男四人,女四人。 (九)外国人:女二人。 (十)警幻天上:女十九人,男六人。总计:男四百九十五人,女四百八十人,合计: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最重要的当是“四大家族”——贾、史、王、薛,有诗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足显四家之富。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的"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执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帐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与她们那儿的姑娘闲谈,才知她们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发放月钱重叠之事于贾府已早有弊,可满园子的姑娘丫头无一人能指出个一二三来,探春却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等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处事的果断干练显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干,而宝钗的嬉言却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论,真是叫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五、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但事实却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恰恰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得罪了家长!如小说第22回,宝钗就曾一首《更香谜》,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果宝钗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结果呢?可见,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恰恰是最不屑于玩弄什么“城府”,以讨好家长的人!正好,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 另一种观点也同样错误不堪。即认为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只会“谈讲谈讲仕途经济”。事实正好相反,宝钗恰恰与宝玉一样,最痛恨当时的官场、最痛恨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这种官场人物!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能够掌握权力,去消灭那些“禄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由于宝钗对宝玉的直言进谏,她的话还一度引起了宝玉的误会,以为那是所谓的“混帐话”。但误会终究是误会,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耐人寻味的是,被宝玉当成是“从不说混帐话”的“知己”的那个林妹妹,后来却一再真的拿“混帐话”去劝告宝玉,告诫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而且,在对待贾雨村的问题上,宝玉、黛玉的态度几乎判若天渊!宝、黛之间这种似近而实远的情况,倒与宝玉、宝钗那种似远而实近的情形,形成了一种反向的“鲜明对比”。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故而,作者借他的化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之手,为宝玉、宝钗安排了一场“金玉良姻”。这场婚姻的目的,就是借助宝钗在老庄、禅宗等“出世”哲学方面的“博知”,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最终推动他出家为僧,使沉迷于红尘中的顽石尽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向他推荐的那首《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这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最后在宝钗的引导下出家为僧。宝钗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尘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价。但她却并无怨言,因为帮助所爱之人解脱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程高本后四十回显然篡改了曹雪芹原来的构思,抹杀了原著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重大主题。致使后来的论者对宝钗结局的评说,皆发生了一系列的误判。这明显是对曹雪芹原著的极大歪曲和亵渎! 情榜:(根据周汝昌推断) 绛洞花王:贾宝玉(情不情)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和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情伤)、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尤三姐(情豪)、尤二姐(情悔)、尤氏(情外)、邢岫烟(情妥)、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傅秋芳(情隐)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情灵)、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 五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小螺。 五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薛姨妈。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小红、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柱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戏子:文官、芳官、藕官、蕊官、菂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道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玉: 贾宝玉、林黛玉、甄宝玉、妙玉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王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戴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四大家族:贾、史、王、薛 金玉良姻:薛宝钗和贾宝玉 木石前盟:贾宝玉和林黛玉 一主三仆:贾探春--侍书、翠墨、小蝉。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司棋 、绣橘 、莲花儿。 艺术成就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一个的欧洲。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5、《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现有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脂评系统的本子,现存十个版本,其祖本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程高系统的本子,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据当今主流红学家称:它们前八十回依据的也是脂评系统的本子,已经过了整理者较多的改动;不过这也没有获得普遍的共识,仍有相当的红学家和爱好者认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一个整体;或者认为程高本和八十回本是同时代的不同抄本;当然也有人认为程高本早于脂评本,学术上还存在很多争议。 在曹雪芹身前的版本中出现过《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等名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当属《石头记》的一支,因为首题此名的“甲戌本”中就有这么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第一回]但这五个名字是不同改稿的不同命名还是存在同一改稿的几个名称,至今学界还有争议。 1791年程伟元、高鹗摆印本出版之后,书商为逃脱官府查禁,曾将《红楼梦》改成《金玉缘》《大观琐录》等名字,但底本均是程本。 甲戌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8,13—16,25—28,共16回,分装为4册,4回一册。第一回有其它各本没有的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得名。甲戌,1754年。此本有一千多条批语,被称为“脂批”。它指出了曹雪芹的卒年是1762年。 己卯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回—20回,31回—40回,55回(后半),56,57,58,59回(前半),61—63,65,66,68回—70回。在31回—40回这一册的目录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六个字,故称己卯本。己卯,1759年。 庚辰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78回,1—80,缺64,67回。装成8册。10回一册。后四册目录页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名。庚辰,1760年。 蒙府本:名石头记,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故名。专用抄纸原抄部分74回,他人白纸抄补成120回。 戚本(石印本,上海本,南京本):名石头记,有戚蓼生序,故名。80回。 杨藏本:又称梦稿本、全抄本。因系杨继振原藏,故名杨藏本。题“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 舒序本:又称己酉本、脂舒本,题“红楼梦”。存1-40回。有舒元炜1789年(己酉)序,故名。 列藏本:又称脂亚本,无书前题页。因藏于原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现存俄罗斯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存78回,缺5,6回。没有总书名。除少数几回名红楼梦外,各回皆名石头记。不只一处,它本文字皆误,而此本正确。最好一例是黛玉眉目的第二句,此本为: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与第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可谓极工之对。虽未必为雪芹原笔,然它本较之此本均逊色良多。已有影印本。 甲辰本:又称梦觉本、梦序本、脂梦本,题“红楼梦”。有梦觉主人序。80回。 郑藏本:存23,24回。曾为郑振铎收藏,故名。 以上10个本又称脂本,以有脂砚斋评语故 这些抄本现在都出版了影印本(上海本南京本除外)。后来,有了活字印刷本:程甲本(1791):程伟元、高鹗于1791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 程乙本(1792):程伟元、高鹗于1792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对程甲本作了不少修改。 诸本关系 这些本子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有一位论者认为,这些本子都出自曹雪芹的同一个传世稿本。诸本间的差异,是在传抄中形成的,雪芹并没有多个稿本传世。他以共同异文版本群统计表加上其它一些论据,论证了诸抄本都是配抄本(包括己卯本和庚辰本),因而,版本关系的研究不能以“本”为单位,应当以“回”为单位。有时,还要深入到一回的内部。 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年)整理出版120回木活字本《红楼梦》,为 “程甲本”、“程甲本”。前80回的底本也是一个红楼梦抄本,但删去了几乎全部批语(也可能一开始就没有批语)。其后40回有人认为是原本;有人认为是程伟元和高鹗所续,但也有人认为续书者另有其人,程高只是整理者。自此时起至清末,“程甲本”被大量翻印出版,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版本。程伟元和高鹗于次年(1792年)又出版了“程乙本”。“程乙本”是在“程甲本”的基础上修订的,对前80回作了大量的修改。此本在清代影响不大,至民国方由胡适提倡而成其后数十年主流,至今台湾出版的《红楼梦》仍以此本为主。 后40回红楼梦 红楼梦原稿80回后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120回红楼梦是一个整体;有人认为程乙本后40回由程伟元委托高鹗续写。也有人认为,后40回乃他人所作,高鹗只是整理人。普遍的看法是续书在文学价值上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相去甚远,在立旨上也与曹雪芹大相径庭,但是大体上保存了原作的故事结构,对于红楼梦的广泛流传有很大功劳。 目前对后四十回红楼梦,周汝昌有一种看法:周汝昌认为有很多很多的证据表明,曹雪芹已经在逝世前基本完成了《红楼梦》的书稿,故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之语。这种看法认为,之所以有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乃是一个政治行为。据考证,曹家与当时中国的皇族关系密切。《红楼梦》一书的历史、政治语境,乃是当时一场有名的政治风波“弘皙逆案”。又综合红学界已经基本达成的一项共识——《红楼梦》是一部曹雪芹自叙性质的小说,由此可以推断,在曹雪芹已基本完成的原稿中,有着大量反映那场皇族内部政治斗争的蛛丝马迹。加之《红楼梦》中透露出大量的与当时官方所持的封建道德伦理相悖的思想(萌芽),因而受到官府的干预。据说康熙帝怕引起骚乱,命人将后半部书稿毁掉,又请高鹗编纂。因而,后半部原稿的散佚与续作的出现,很可能是官府干预的结果。 一家之言,聊备一说。 此外,从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中,尤其是从脂批批文、不同版本间的对比上看,再综合史实研究,后半部原稿的大体情节可以推断出来,不过这只是一部分红学家的看法,因为各版本脂批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而脂批的真假也有待考究,红楼梦的情节目前还没有什么可信的推测。目前中国大陆学者刘心武便做过此种尝试,然而学界对此分歧颇大。 人物名字的谐音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霍启——祸起 贾雨村——假语存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情可轻 秦钟——情种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石呆子——实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贾化——假话 单聘仁——擅骗人 坠儿——罪儿 靛儿——垫儿 戴权——大权 张友士——张有事 秦业——情孽 贾政、贾敬——假正经 蘅芜苑——恒无怨 花袭人——花惜人 主题思想 由于这部巨著是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人认为这部巨著是在描写传统中国贵族生活的腐败与颓废。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彩,并且反映著作当时的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 主要续书 《红楼梦》续书多为续貂之作,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现象研究。主要续书有: 1、《红楼圆梦》 异名:绘图金陵;十二钗后传 回数:30,自120回续起 作者:临鹤山人 刊本:嘉庆十九年红蔷阁写刻本;大连市图书馆收藏 2、《红楼梦影》 回数:24,自120回续起 作者:顾春 刊本:光绪三年聚珍堂活字印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3、《红楼幻梦》 异名:幻梦奇缘 回数:24,自97回续起 作者:花月痴人 刊本:道光二十三年疏影斋刊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4、《绮楼重梦》 异名:红楼续梦;蜃楼情梦;新红楼梦 回数:48,自120回续起 作者:王兰沚 刊本:初刊本为嘉庆四年则园漫士叙本,原书未见,仅存书目。现存较早刊本为嘉庆十年瑞凝堂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5、《补红楼梦》 异名:补石头记 回数:48,自120回续起 作者:嫏环山樵 刊本:嘉庆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6、《红楼梦补》 异名:红楼姊妹篇 回数:48,自97回续起 作者:归锄子 刊本:嘉庆二十四年藤花榭刊本,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 7、《续红楼梦》 异名:秦续红楼梦 回数:30,自97回续起 作者:秦子忱 刊本:嘉庆四年抱瓮轩刊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8、《红楼真梦》 异名:石头记补 回数:64,自120回续起 作者:郭则沄 刊本:民国二十九年家印铅字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9、《红楼复梦》 回数:100,自120回续起 作者:陈少海 刊本:嘉庆四年刊本,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藏 10、《续红楼梦新编》 异名:续红楼梦;增红楼梦;增补红楼梦;红楼重梦;海续红楼梦 回数:40,自120回续起 作者:海圃主人 刊本:嘉庆十年文秀堂刊本,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1、《续红楼梦稿》 异名:续红楼梦 回数:20,自120回续起 作者:张曜孙 刊本:此书未终卷,稿本九册,周绍良
01贾宝玉
各个作家都有一位或几位重要人物,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如赛万帝思的《唐.吉柯德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扥尔思太在《战争与和平》里的安耳
但柔可夫与昂都仑勿几康思基。《红楼梦》里曹雪芹的代言人,当然是贾宝玉。宝玉是一
位天生的哲学家,生来就有他的人生观,不像其他作品里主人翁的人生观是学而后知的。
然宝玉从生到出家,十九年间没有读什么书,但他知道很清楚应当怎样生活。看来似乎不
近人情,那有不读书,且没经过世故,就有人生观的道理。但知道的作者的用意,也就不
足为怪。《红楼梦》的开端,作者就说历经一番梦幻之后,藉“石头”的投胎入世,用第
三者的态度,叙述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再者,中国以往的社会基础为家庭,大家庭实际就
是范围较小的社会,一生下来就得与人接触,他要没有自己的个性,就显不出宝玉之为宝
玉。换言之,表现不出他的人生观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因为要表现这种冲突,所以作者在
第三回介绍宝玉的时候,就用一首“西江月”词,表示说“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宝玉的人生观是什么呢?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是糊涂,没目的,无事忙;其实不然
。他的人生观就是“爱”。得到了爱就是幸福;否则,就是苦痛。至于人生的贫贱富贵,
尊卑际遇,他毫不在意。但对付女子,却小心谨慎,一句话也不敢错说。他恨不得天下所
有的女子,都收到大观园里,尽自己一分对女性的天职。他被父亲苦打后,各个人都对他
怜惜悲感,尤其宝钗瞧他的时候,说错了话,以致姣羞怯怯,他心中愈发感动,将疼痛早
已去在九霄云外,且心里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个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
人可亲可近!假如我一时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戚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
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这是宝玉人生观的自白
。
贾宝玉之所以不朽,因为一方面他象征了中国数千年来绅士社会的爱情;另一方面,
他象征着人类的“情种”,我们相信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理想人物,在比宝玉更多情的。
关于宝玉的情,读花人有一段很妙的议论道:“宝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
,而适为宝玉为林黛玉心中、目中、意中、念中、谈笑中、哭泣中、出思梦魂中、生生死
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次为天地古今男女之至情。惟圣人能为尽性,惟宝玉能尽
情,负情者多矣,惟宝玉其谁与归?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
惠圣之和者也’。我故曰:宝玉圣之情者也”。(注一)宝玉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一块五
彩晶莹的玉,故起名“宝玉”。这“玉”是整部《红楼梦》的关键。照中国旧时的风俗,
凡男女儿童,偶然有同样玩具,都有成为夫妇的可能。黛玉忌妒宝钗,就为宝钗有东西可
配,而自己没有,偏偏宝玉又不信那些和尚道士的“金玉奇缘”。冲突与悲剧,就由这里
产生了。宝玉的几次砸玉,那一次不是为向黛玉表白心思?红楼梦的整个故事,由他们三
位作纲领,织成了一部人类心理的百科全书。宝玉之情,虽专于女性,而由专于黛玉。黛
玉虽知宝玉专情于己,然因宝钗的金锁与湘云的麟麒关系,总是疑信参半,终不放心。一
天,宝玉不得不向她明言,请她放心。之后,二位都心知神会,再无疑虑。可是故事也就
此转变了。黛玉妒的金锁,果不出他所妒,终于成为玉钗成婚的媒介。贾母也因宝钗的性
格温柔和平,黛玉性乖体弱,恐非长寿,结果,定了宝钗;这是宝玉不知道的事。宝玉因
许多事情已经悲凄哀苦,弄得情色若痴,后来又失玉。就在这种神智皆迷的当儿,贾姆设
法令他与宝钗成亲。他们结婚之时,也正是黛玉辞世之时。
02林黛玉
林黛玉的人生观与宝玉一样,只求一个爱。贫富贱贵,兴衰际遇,也是不闻不问。为
要烘托出黛玉的爱,不能不让他俩发生冲突,所以作者一开始就给他一个不适意的环境。
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因此,尽管贾母等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同宝玉一样,较之迎春
姊妹等,还高一等,然总是寄居。他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遂养成她的善感。再者,她
原同宝玉一起长大的,二人异常亲密,不想来了一个宝钗,年岁虽大不多,而品格容貌,
似在黛玉之上;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又不像她那样孤高自许,于是人人喜悦,这有引起
黛玉的多疑。由这二种环境,曹雪芹造成了黛玉性格之多疑与善感。然黛玉之妒宝钗,以
前是泛泛的,稚气的,从宝玉的介绍,得读那些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玩物上
撮合;且年岁较长,渐知男女之爱,对宝钗妒的对象由宝钗本人转为宝钗的金锁。她以没
有东西可配为憾,这话不知从她嘴里提过多少遍。不料,一天宝玉又得一个金麒麟,恰恰
又与湘云的一对,令黛玉更加一层忧惧。这一层一层的冲突,一次一次的风波,使宝玉与
黛玉的心都显露出来。
每位作家,都有他创造人物的特殊方法。他描写黛玉的妒,就用直接法。第八回,宝
钗怕冷酒于五脏有害,不让宝玉吃,黛玉就藉紫鹃让云雁送手炉的机会道:“也亏了你,
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话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的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贾母
在张道士们敬的贺礼里,找出一个玉麒麟,宝钗说湘云也有一个。探春赞美宝钗处处留心
。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是留心呢!”〈二十九
回〉宝钗因宝玉挨打与薛蟠吵嘴,整整哭了一夜,翌晨回家,路遇黛玉,黛玉道:“姊姊
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捧疮!”( 三十四回) 总之,曹雪芹没有
让黛玉错过一次机会,不去显示他的妒意。她同宝玉生气,不多由妒而发,如是一次的印
象,使黛玉在我们的脑里,成了一位妒的典型人物。至如黛玉的善感,勿需举例,他所有
的诗词,无不是充满了哀伤。《葬花词》和《桃花行》都是他最深心的表现。一次,黛玉
错酒令,宝钗不唯不讥笑,反而善意劝导他,从此,她深知宝钗的为人,前疑冰释,然前
因多疑,体格白赢,终于一天说到“熬不上”的话。她现在不妒宝钗,相信宝玉,可是已
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03薛宝钗
作者为使他的人物性格显明,往往把两个相反的人放在一起。同样,红楼梦有一位贾
宝玉,也有一位薛宝钗。再者,假使认为唐.吉柯德与桑首代表两种典型:一是象征着理
想主义者,令一是象征着物质的追求者,那么,宝玉就是唐.吉阿德,宝钗就是桑首。宝
钗不像桑首那样仅求物质满意,或者她还轻视物质,但他们都没有理想;尤其薛宝钗。她
要做的,仅为世俗所谓的“美德”她处处照世俗所谓的美德行事,毫无反抗精神。宝钗性
格恰恰与宝玉的相反,一个是极端的现世主义者,一个是理想主义者,想在现世里找到人
生幸福。若说宝玉不喜欢读书,这不过说宝玉不喜欢像别人一样,读些四书、五经和八股
文,以求得到一官半职。但宝钗处处反对。钗黛等起诗社,每人得有别号,而宝钗就送“
无事忙”,或“富贵闲人”给宝玉,内中涵着讽刺的意思。她从没有错过机会,不讽刺宝
玉的。倘若她不是女性,他早同她疏远了;即令如此,据袭人讲,他曾给她过没脸,因为
劝他去会会官宦,谈谈经济。宝玉对宝钗所最叹息的是:“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
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意造言,原为导后世的须眉
浊物;不想我不幸,亦且琼闰绣阁中亦染此病,真是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一次她正
与湘云论时,忽而转题道:“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组织针黹是你我的本分;一时闲
了,倒是把那于身心有益的书看几章,却还是正经”(三十回)。这话转得令人惊异,然
也正是曹雪芹的苦心。古语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宝钗的人生观是这样,自然处处都拉
到这个题目上。她又对黛玉道:“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主。”宝钗的现
实思想,表现得多么清楚。曹雪芹要描写的,想从她的性格里,铸成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
。红楼梦的人物从上至下,没有不喜爱宝钗的,黛玉后来也敬爱它她。从宝钗的性格里可
找出四个特质。第一、是孝。第二、是待人忠厚。第三、是性格温柔。第四、比较起来,
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实际社会上或许找不到这样的人,但在人类的意识理里,这种人是
存在的。黛玉所代表的是才,宝钗所代表的是德。说实在,宝钗并不阴险,若说她有手段
则可,阴险则未必。然世人所以认为宝钗阴险的,自有其心理背景。高鹗使玉钗成婚,黛
玉气死,人之恨宝钗,由此而来。说她阴险的,都由“恨”心出发。(注二)
04王熙凤
每位新的人物出现,做作者总是先概括地讲几句这个人物的性格。同样,用冷子兴的
口介绍凤姐道:“谁知娶了这位奶奶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的夫人,琏爷倒退了一
舍之地。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深细。竟是男人万不及一的。”次又用特
殊的手法,正式介绍凤姐。黛玉刚到贾府,正与贾母谈话,忽听后院有笑声,并大声说话
,她很惊讶,心想这里人都是敛声屏气,怎么此这么放诞无礼,原来就是贾府有名“泼辣
货”王熙凤。接着,她就问黛玉吃的玩的,只管告诉她;老婆子们的不好,也只管告诉她
,并问行李和吩咐收拾房间。又回王夫人发了月钱,和找缎子等等。由这段话,作者给我
们介绍了她在荣府管家,是怎样地忙碌。曹雪芹赋与熙凤的性格是能干和阴险。熙凤和浮
士德卷下所描写的“学士”,是属于同一典型,都是气壮力强,野心勃勃的青年人象征。
他们真以为世界由他们开始,且为他们而设。把这话与熙凤对浮虚说的:“你是素日知道
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行就行。”,以及她素日行止和
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情形,他们恰恰为同一类人物。因恃强的缘故,事事不愿令人褒贬
,即令病也不愿别人提。这种恃强心理,又是虚荣心作祟。浮虚求她为张家退婚,她本不
愿意管,但听静虚说:“虽如此说,只是张家也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知道
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这几句话打动
了她的心。再如贾芸求事,她见了她本是“连正眼也不看”,但听到贾芸说:“昨日晚上
还提起婶娘来,说婶娘身子生得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娘好大精神,竟料理得周周全全;
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得不知怎样了。”你瞧,她听了这话,“满脸是笑,不由的止了步
”。曹雪芹要怎样结束熙凤,不知道。高鹗的结束,以情理讲,尚不算坏。熙凤在荣府管
家,所以言行令从的,固由她的才干,然要是没有贾母等作保障,就难那样事事顺利。在
她管事期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她自己也知道,她对平儿讲:“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
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没有个背地里不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
,无奈一时也难宽放。”她既得罪人,这些人遇机报复也是自然的。
05薛蟠
性格的养成,以写实主义者曹雪芹看来,不是天生,而是由于环境。环境的不同,性
格也随之而异。至于薛蟠,更是环境的产儿。作者讲得明明白白,他“幼年丧父,寡母又
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些,遂致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孥钱
粮,采办杂料。”溺爱又富有,目然养成了任性;加以宝玉二府是他的亲戚,在社会上任
意胡为,法律又无可奈何,因此,造成了公子哥儿薛蟠的典型。我们看宝玉挨打,宝钗误
信由于他的犯告,而引起的风波。“薛蟠本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见不得这样藏头露尾的事
;又是宝钗劝他不要逛去;她母亲又说他犯舌,宝玉之打,是他闹的,早已急得乱跳,赌
神发誓得分辨。又骂众人:‘谁这样编派我!我把那囚攮的牙敲了!分明为打了宝玉,没
的献勤儿,拿我做幌子!难道宝玉是天王?他父亲打了一顿,一家子定要闹几天!既拉上
我也不怕,索性进去把宝玉打死了,我替他偿命,大家干净!’一面嚷,一面找起一根门
闩来就跑。慌得薛姨妈抓着骂道:‘作死的孽障,你打谁去!你先打死我来!’薛蟠的眼
急得铜铃一般,嚷道:‘何苦来!又不叫我去!又好好的赖我!将来宝玉活一日,我耽一
日的口舌,不如大家死了清静!’薛蟠见宝钗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此母亲的话,反
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他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
之轻重,便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你的心了。从前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
拣有玉的缠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薛蟠见妹妹
哭了,便知自己冒撞,便赌气去到自己房里安歇不提”。后来薛蟠又和向妈妈和宝钗赔不
是道:“‘妈妈也不必生气,妹妹也不必烦恼,从今以后我在不同他们一处吃酒闲逛如何
?’宝钗笑道:‘这才明白过来了。’薛妈妈道:‘你要有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薛
蟠道:‘我若再和他们一处逛,妹妹听见了,只管碎我,在叫我"畜生",如何?何苦来,
为我一个叫娘儿两个天天操心!妈妈为我生气,还有可恕;若只管叫妹妹为我操心,我更
不是人!如今父亲没了,我不能多孝顺妈妈,多疼妹妹,反叫娘因子生气,妹妹烦恼,连
个畜生不如了!’口里说着,眼睛里禁不住也滚下泪来。”(注三)只这一段字,薛蟠的
整个心灵,都在这里。他心底本是纯良,然因任性,成了“呆霸王”。薛蟠的一切行为,
主由“任性”而来。
二、宝钗的结局
01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宝钗
宝玉奉旨无奈,娶了他并无感情的薛宝钗,略如前文论。然则在曹雪芹的原书中,他
又是如何落笔以写宝钗的文字呢?可概括成一句话:玉、钗婚后,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旧
关系。有人说:“黛玉死后,宝钗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宝玉感情上的一段空缺。”又说:
“根据二十回的一条脂批而论定,二人婚后感情美满,谈心话旧。在黛玉死后,宝玉、宝
钗之结合,成为十分自然的事。”这种合二为一论,目前还是有很多人期期不敢苟同。谈
心话旧,可以说是对的,但并不会是“情话缠绵”。他们成其夫妇了,又未成其夫妇。履
行了家长给安排下的喜事礼仪—仅仅如此。他们实际上还是姨姊弟。看宝钗悲叹不详的失
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衿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
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芢苒须当惜,风雨阴情任变迁。( 注四)在曹雪芹笔下,常
常是一笔两用甚至数用,诗词雅谜,诸人的名字多出唐诗,对宝钗一名出处,特举李商隐
的“宝钗无日不生尘”。到八十四回中,其实也暗示得明白:宝玉对宝钗一向只有敬重,
而绝无轻薄狎昵之心。敬重而不亵昵,是两人关系的基本特点。但是这却又不尽然等于“
感情美满”。八十回前,有一段写及宝玉以杨妃比宝钗,宝钗大怒,反唇相稽,词色锐厉
,锐不可当,给了宝玉一个大“下不了台”。试看此种情形,和宝、黛之间的那种实因情
重而引起的口角呕气,全然不是同一性质。故美满二字,未可轻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