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把春风比做剪刀,在我眼中春风还像什么?

诗人把春风比做剪刀,在我眼中春风还像什么?,第1张

春风还像绿绿的小草,渲染了冬天的白色长裙

春风像温柔的流水,滋润了干燥的世间万物春风像五彩的花朵,增添了大地的美丽色彩

春天的风,像棉絮一样温柔,吹过我家门前的小河。春风像清洁工人,用一把神奇的扫把扫除灰尘,把城市装饰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1写春天离开的诗句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 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 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 清晨犹为到西园。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颔联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芳时,指春天。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

还有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2关于春天送别的诗歌

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诗中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诗中冬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送别

田园

1、绝句二首(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2、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的

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思乡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春天的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关于春的送别古诗词

1、《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雪岳读书图》

明·萧云从

圣书万卷任纵横,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大怒偏向虎山行。

不畏腥风吹血雨,豪歌一曲万里晴,

独自遨游何稽首?揭天掀地慰生平。

5要描写春天和离别的古诗各两首

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别情。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有关春天的送别诗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不知细叶谁裁出的下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作者:贺知章 (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四集中,何监(其实也就是贺知章),说到,街上孩童多传一首歌谣,为他所作。内容如下:

一、《咏柳/柳枝词》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而这一首诗相信大家从小也会背了,到了现在,大家对于这一首诗的解读也是一致认为这是一首咏叹早春时节,柳树发芽抽枝,一首咏柳景物诗。

贺知章此诗确实写得极富有美感,碧玉、绿的颜色也十分的清新怡人。以“碧玉”、“妆”来咏柳树,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只是一棵树而已,更像是一位身着碧衣的高挑美人。

诗歌的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更是千古名句,手法精妙,首先以设问的方式,明知细叶是柳树长出来的,却以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而这个裁,又透露出拟人的手法,后句再以“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比喻的手法化无形之春风为有形之剪刀。

可谓妙极!

这一首简单的小诗,流传多年之后,还入选了我们当今的小学课本,朗朗上口,至今难忘。

但是!在最近的《长安十二时辰》里,何监提到说,这篇古诗词在当时居然还有种奇怪的解读?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有人是这样解释给皇帝听的——

直接将这一首咏柳诗,认为是一首政治诗,认为贺知章所咏之物,不是简单的柳树,而是直指当时的太子李亨。说整首诗的意思是说当时唐玄宗对太子似暖还寒的态度,导致了李亨结党营私,在朝中已有不少党羽的局面。

李亨心里苦啊!这也能扯到我?

贺知章心里苦啊!想必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自己的诗原来是这个意思。真可谓官场难混,写个诗,本来是意味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还得兢兢业业考虑别人会是怎么想的!

贺知章的《咏柳》还不是一个个例。

二、《乌台诗案》——苏轼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一大重要转折,乌台,指的是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当时苏轼触怒了王安石变法新政,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个月潜心钻研,在《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里找出几首诗,上奏弹劾苏轼。

《山村五绝》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山村五绝》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这几首诗作为证据,苏轼就被人控告,说,没有人比苏轼更加“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无复人臣节”了!

真是一句比一句骂得狠!

而关于这些诗的“政治”解读,是这样的——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说宋神宗实施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放款,民户可借贷。苏轼这首诗说的是农民进城贷款,浪费大量时间一无所获,但是由于一年大半时间待在城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小孩子们都学会了城里话呢!

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说的是当时的盐法峻急,很多偏僻地方几个月吃不到盐。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要亲自劳作,砍竹笋挖蕨根充饥,近来几个月吃不到盐,吃笋和蕨根都无味,这可不是当年孔老夫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情况啊喂!

但苏轼写的这些诗,确实他自己也承认了有政治讽刺,发发文人牢骚的存在,被人翻出来当了把柄,后多遭贬谪,也算是不走时运。

而接下来的这些案例,也可以说是官场难为!

三、“清风不识字”案

一名文人,一日正在窗前读书。

一阵微风吹过,将书吹翻过几页,这位文人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两句诗: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亦有写作“何故”与“来翻书”的)

谁想到他竟然因为这句诗而葬送了他的脑袋。

他就是清朝著名“清风不识字案”的主角,徐峻。

当时他还被挖到写了另外一句诗,就是“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一个“清”、一个“明”,有心之人自然要拿他做文章了。

雍正:“大不敬!大不敬!”

而同在清朝雍正年间,雍正还因为一个“维民所止”认为一个考官是把“雍正”两个字的头头去掉,寓意着革掉自己的脑袋!

雍正:“文字狱!文字狱!”

徐峻既然被挖出来写了这两句诗,还容不得他多辩解什么,就失去了他宝贵的性命。

————————————————————————————————————

诗句,是诗人抒发情感之作,有时仅仅只是此意,却无彼意。有时却也是诗人想借自己之口,隐晦的传达自己的治世建议,倘若文学无法表达自己,那么文学便失去了意义。

但是官场却是一个人心复杂之地,稍有不慎,便会被人曲解有意,不得不谨慎表达自己。

我是陈与彬,一期一会,与您一起共享古典文学中的美妙瞬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71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1
下一篇2024-03-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