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辛弃疾说的八百字作文

我想对辛弃疾说的八百字作文,第1张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开始的梦想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志全无,只谈风月哎!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感亲切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赏析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扩展阅读:辛弃疾诗词名句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想当年,刘裕刘寄奴骑马持戈,横扫中原;那种气吞万里之势,犹如猛虎下山,所向披靡。刘裕英雄了得,自不必说,北伐中原成功,在历也是罕见的。读到听到此句,是不是犹如猛虎咆哮?一啸惊醒梦中人。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酒喝到恰到好处,心难忘北伐立功,挑起油灯看剑,做梦都想回到吹起号角的军营。此句很是潇洒,军人的气度,一览无余。这里虽然说的是“醉”和“梦”,但读者却更为清醒,激起多少雄心壮志。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一心想要的是北伐成功,以了却百姓君王的渴望,至于生前身后的名誉,倒是其次。此句字里行间流露出,辛弃疾对北伐灭金的那种等闲视之的气魄。我辈作为普通百姓,是不是也应该学一学辛弃疾,留下一些让自己觉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此刻我辈仍需努力!

 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出自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此句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颇为相似,不分伯仲。要不说叫“苏辛”呢,英雄所见略同。辛弃疾此句侧重于“事”,苏轼则侧重于“人”;辛弃疾显更为“忧愁”,苏轼则显得更为“乐观”。如果真要分出个高下,辛弃疾此句显得更为意味绵长。

 5、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出自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国时期,最牛的三位,曹操、刘备、孙权,纷纷登场,在辛弃疾的词里再次聚首。全都是真正的英雄啊!一句话,犹如一个大片一样;光是这三个名字,都够大家浮想联翩的了。

古人表白最浪漫的古文

 古人表白最浪漫的古文,古代的诗人写下了很多的诗词,不同的诗词表达着诗人不一样的心情,而这样的诗词使我们非常的感动,下面就为大家分享古人表白最浪漫的古文。

古人表白最浪漫的古文1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原诗释义:水鸟在河心的小洲上,互相唱着歌表达着彼此的爱慕。美丽善良的好姑娘啊,是我心目中的好伴侣。

 这句诗可以说是《诗经》中最经典的一句了,妇孺皆知。“窈窕淑女”也被作为美女的代称。

 有趣的是,这句情诗既称赞了心目中美丽的姑娘,也顺便吹捧了下自己(君子也),可谓一箭双雕。

 作为被表白的美女,如果对这位“君子”也感觉良好,该如何回应他如此热烈的表白呢?

 还可以借用诗经中的情话来回应,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意思是:遇见了你,怎么会不欢喜呢?

  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原诗释义:你送我木桃,我拿美玉来回报你。并不是为了答谢你,只期盼情谊永好。

 木桃和美玉,看似不对等的回报,相识相爱的美好情感,情人间的珍重感情,远超过玉石的价值,正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木桃”“琼瑶”实际上只是一种感情的象征,真情哪能用物质来衡量呢?

 这句诗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就是:你对我这么好,我一定会一辈子好好爱你,永不变心。是不是很老套的话?被古人一包装,那就深沉含蓄的多了。

 著名的言情作家琼瑶,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她的笔名也正取源于此诗。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原诗释义: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月;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年。

 热恋中的情人,耳鬓厮磨,朝夕厮守。恨不得将你我捏成泥,然后再重新捏成两个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分离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痛苦,即使是短暂的分别,也会觉得时光很漫长,难以忍耐。

 这句情诗可以跟《诗经周南关雎》中的一句联合起来,表白效果会更强大: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见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见不到你的时候,梦里梦外都是你的身姿,无尽的思念让我辗转难眠,这样是不是更煽情?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邺风击鼓》)

 原诗释义:不管是生是死,是聚是散,我都不会忘记和你一起许下的誓言:握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偕老!

 这本是首战争诗。诗中男子怨恨战争,怨恨无归期,怨恨生死聚散。

 想起曾经对心爱的女孩的约定,要拉着手永远在一起,然而残酷的战争,却让他违背诺言,将他和情人分离。

 这首诗跟老歌《最浪漫的事》中的歌词很相像:“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含义相近,但风格有区别,一个是男人的表白,豪气万千,一个是女人的表白,温柔委婉。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原诗释义: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飘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这首诗本是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士兵在回家路上,黯然神伤,感慨时光流逝,军旅艰辛无比,而自己年轻的生命却在战争中慢慢虚耗。

 这句诗也被引用来表达情人的离合聚散,思念之苦。

 从前一块相聚时是美好的春光,如今分离的太久,大雪纷飞的冬天来了,惆怅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原诗释义: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已。久别的丈夫突然回到家里,怎不让人惊喜万分?

 这句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这天,风雨交加,昏天暗地,屋外鸡鸣四起,女子更加强烈地思念起自己的丈夫。

 而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久别的丈夫竟然冒雨而归,骤见之欢喜,自可想见。

 大概,此时的凄风苦雨的群鸡乱叫,也变成了和煦春风春雨的群鸡欢唱了。

 正所谓:哀景写乐,倍增其情。

古人表白最浪漫的古文2

  我们结婚吧

 以你之名,冠我之姓。

 吾至爱汝,唯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我想你

 古文: 月下饮茶,念卿天涯。

  我爱你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入目无他人,四下皆是你。

  我等你

 寒灯纸上,梨花雨凉,我等风雪又一年。

 静待一世花开,盼你叶落归来。

  只想把最好的给你

 古文: 我愿提笔画尽天下,许你一世繁华。

  越来越喜欢你

 古文: 初见乍欢,久处仍怦然。

  沉迷美色无法自拔

 古文: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想和你永远在一起

 古文: 与伊连理金不换,誓欲百合到天荒。

  你是最美的遇见

 古文: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暗恋表白

 木有山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似此星辰非昨夜,夜夜流光相皎洁;愿我如星君如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表白小短文

 纵然万劫不复,纵然相思入骨;

 我仍待你眉眼如初,岁月如故。

 纵然笑靥已故,纵然繁华落幕;

 我亦许你金风玉露,此生不负。

 纵然荒冢枯骨,纵然黄泉陌路;

 我亦等你奈何桥上,生死同路。

 纵然红颜不复,纵然相思成姝;

 我亦待你眉眼如初,明眸入伫。

古人表白最浪漫的古文3

 1、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2、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3、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5、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6、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7、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8、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9、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0、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11、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2、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13、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李白《古意》

 14、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1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6、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7、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叶梦得《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18、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19、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20、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自古表白多白表,从来情书难书情出自辛弃疾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的表白都是徒劳的,大多都是白表白了,从古至今,世间的情书都是无功的,很难真正表达真情。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相关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很多时候表白都白表白了,对方不见得会接受,而如果要写情书的话,也很难表达对于对方的喜欢程度,文字显得很苍白。当悲痛来临,压力到达顶峰却可以,和生人也就是不认识的人,说自己的经历。

很多人期待一场青春里无疾而终的恋爱,而事实上,只有无疾而终,没有恋爱。我们想有耿耿余淮那样巧妙缘分般的安排,然而结果是你整个高中都没和几个女生说过话;我们期待可以成为沈佳宜和柯景腾,然而结果是你从来没有机会把英语书递给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点评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辛弃疾著名词作很多,公认的代表词作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辛弃疾23岁初入师徒,系其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全词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被认为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辛弃疾时年已经六十六岁,系其老年期的代表作。全词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该词系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而写。词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不亏为其著名代表作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45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9
下一篇2024-03-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