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玛·玛利亚·辛德勒的历任丈夫

阿尔玛·玛利亚·辛德勒的历任丈夫,第1张

在1908年,阿尔玛第一次见到古斯塔夫·马勒,她未来的丈夫,第一任丈夫。当时已近不惑之年的马勒,作为维也纳国家剧院的总指挥,声名显赫。尽管崇拜者众多,或许因为不幸的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他一直没有结婚。马勒的父亲是一个有些粗暴的小商人,开了一家酒馆。而母亲身体虚弱,另外经常遭到性情粗暴的父亲的辱骂。此外,在马勒幼年时,他的七个弟弟妹妹相继夭折,持续葬礼导致了他的敏感和严重缺乏安全感,也时常在作曲中表叙出悲痛感伤的情绪,死亡、送魂的乐念反复出现。

马勒和阿尔玛那次晚宴上的会面并不愉快。阿尔玛措辞激烈地指出了马勒作品的缺点,然后扬长而去。马勒诧异地望着这个冒失的小姑娘的背影,极力地平息着因喜悦而激烈的心跳,宿命般地被她身上的某种特质所深深吸引。

第二天,马勒给阿尔玛全家送去了剧院的票。马勒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小一十九岁的女子,短短几个月,他为阿尔玛写了近百封情书,并将《五首吕克特诗歌》中的《我呼吸菩提树的馥郁芳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献给阿尔玛。(吕克特是十九世纪的德国诗人。)

“我呼吸着馥郁的芳香,在房间里有一枝菩提,一件礼物,来自亲密的手掌,多么可爱,那菩提的芳香,多么可爱,那馥郁的芳香,那菩提的嫩枝,你轻轻折下来,我轻轻地呼吸,呼吸那菩提的芳香,亲爱的,那馥郁的芳香。”沉默寡言的马勒,选择最擅长的旋律来诉说衷肠:“当你感觉爱人的到来,心中涌动沉默的感情,两个灵魂之间不需要用任何语言表白”。

四个多月后,尽管周围有些怀疑的眼光。不少朋友比如马勒的学生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都表示了担心:马勒41岁,阿尔玛22岁,而且还是如此漂亮,过去她习惯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而马勒却喜欢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在爱的感召下,马勒和阿尔玛结了婚。开始的婚姻生活表面看来是美满幸福的,当年十一月,阿尔玛生下了大女儿玛利亚·安娜·马勒(Maria Anna Mahler)。两年后,第二个女儿安娜·玛利亚·马勒(Anna Maria Maler)诞生(似乎是可爱的文字游戏)。在音乐创作上,婚后5年,马勒先后写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阿尔玛充当了为音乐家的丈夫抄谱的角色。

然而,两人间的裂缝其实一直象地火一样潜行。在婚礼前,马勒写给阿尔玛一封长信,要求她从此安心做自己的妻子,放弃作曲。在信上,马勒说:“你必须放弃一切,无条件地献身于我……除了我的爱情,你不该再要求别的什么。” 尽管痛苦和彷徨,挂着泪珠的阿尔玛同意了,年轻的她,此时或许仍然把婚姻看做那个“王子和公主从此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般的童话。

由于双方兴趣年龄的差异,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阿尔玛已习惯于社交场所的灯红酒绿。而多疑的马勒,对年轻貌美的年轻妻子充满了不信任。马勒限制妻子的外出,禁止她私自会客。强烈的占有欲背后,出自对妻子的爱和对失去她的恐惧。此时的阿尔玛,已经是马勒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

为了表示对妻子的亏欠,马勒将《第五交响曲》透明优美的第四乐章作为献给阿尔玛的“爱情宣言”。第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阿尔玛的音乐肖像。该乐章遵守古典奏鸣曲式,有明确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而其中呈示部的第二主题,是小提琴上的一支感情炽烈的旋律,是这部又名”悲剧交响曲”中唯一的一抹明亮,那被称作“阿尔玛主题”。关于史无前例、气势宏大的第八号“千人”交响曲,马勒对妻子说,每一个音符都是对你做的。是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符都属于阿尔玛。

马勒的声望变得越来越大,然而其命运中的悲剧色彩开始变得越来越浓。带着幼年时对死亡冲击的惨痛记忆,即使在婚后,死亡的感应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时常得到体现。第五交响曲从葬礼进行曲开始,但还有对未来的憧憬。第六交响曲(又叫“悲剧交响曲”)则表现了作者的绝望,如他所述:“英雄受敌人三次打击,就象大树被斧头拦腰砍一样,在第三次像大树一样倒下去了”。第七交响曲再次以葬礼进行曲揭开。只有第八交响曲,该作品演奏的时候需要110人的管弦乐团和950人的合唱团以及8位独唱家,如此庞大的阵容歌颂了真正的伟大和光荣。

1904年,马勒根据吕克特哀悼亡子的诗篇,创作联篇歌曲集《悼亡儿之歌》(强烈推荐)。马勒或许只是想圆一个儿时的心愿,不料这个作品成为一个不详的预兆。

在《悼亡儿之歌》完成三年后的1907年,马勒深爱的大女儿,4岁的玛利亚,感染猩红热(一说是白喉),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能够挽救这幼小的生命。在阿尔玛的脸上,马勒仿佛看到了当年母亲一次次送走早夭的子女时,那悲戚的面容。一切诡异地往事再现,这给他内心极大的打击。不久,他被诊断出家族遗传的急性心内膜炎,他逐渐消沉下去。马勒暂时放下工作,和阿尔玛去托布拉赫度假。在散步时,马勒会时常在走路中停顿下来摸摸脉搏,或让妻子去听他的心跳,看看是否心跳得清楚,或快,或平静马勒对每一步,每一次心跳都得小心计量,这样情况下的每一次踏青,每一次放松心情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给他带来了汉斯·贝特格意译的唐诗集《中国之笛》。来自中国的声音,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帮助马勒暂时度过了精神的危机。马勒决定以唐诗的意境,创作一部交响曲。然而他不愿意按次序,称作第九交响曲,因为伟大的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和布鲁克纳都是在完成各自的“第九交响曲”后就离开人世。

尽管马勒的作品是如此充满了死亡和悲剧,但内心是那样地迷恋着生命,他将这部着手的作品命名为“大地之歌”。此时,他也准备离开维也纳,和阿尔玛去一个新的大陆。

 1907年,金融崩溃,维也纳反犹太人风潮日益盛行,身为犹太人的马勒决定辞去国家剧院的总指挥的职务,前往美国纽约。除了音乐和阿尔玛,马勒在精神上是没有家园的。他所说自己是三重意义上的无家可归者:“在奥地利人中的波希米亚人,在德国人中是奥地利人,在所有人中是犹太人”。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只有有音乐,有妻子阿尔玛。马勒先后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担任指挥,也在1909年10月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地之歌》。然而对待妻子,马勒内心的深情并没有表现在生活中的体贴入微。在一个新的环境,阿尔玛又被忽视的感觉,再加上由于心理压力,马勒夫妇的床笫生活产生了障碍。阿尔玛痛苦在徒望着马勒的爱抚,她开始酗酒,并患上了忧郁症。

在1910年5月,阿尔玛回奥地利度假,在温泉度假中心结识了小她四岁的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厄斯。格罗皮厄斯年轻英俊,迷恋着美丽而忧郁的马勒夫人,两人双双坠入情网。分离的几个月后,格罗皮厄斯把写给阿尔玛的情书误寄给马勒。阿尔玛的背叛被无情地揭示在马勒面前,马勒恐惧了。他开始竭力地弥补,来挽回妻子的心。他为妻子买礼物,倾注爱;他赞美妻子婚前的音乐作品,鼓励她继续作曲。

马勒还去找弗洛伊德寻求精神上的帮助,弗洛伊德发现马勒有非常强烈的恋母情节,他将阿尔玛当作了自己有点残疾的母亲,甚至用母亲的名字“玛丽”(Marie)来称呼妻子。“内心深处,马勒时常希望看到他妻子忍受痛苦的样子,就像他记忆中的身体虚弱、经常受到辱骂的母亲那样。”在和弗洛伊德在荷兰莱顿的交谈中,马勒回忆起孩时曾亲眼目睹父亲是如何虐待他的母亲,甚至酒醉后地强奸。由于害怕,小马勒跑出了家门,在正吹奏着民谣的手摇风琴奏者身旁哭泣。

格罗皮厄斯再次写信,希望阿尔玛离开马勒,和自己在一起,阿尔玛拒绝了。她愿意给自己,给马勒,给八年的婚姻一个机会。1911年,马勒的病情更趋恶化,阿尔玛始终在身边照顾。在马勒的强烈要求下,马勒在临终前五天回到维也纳。五月十八日午夜前,马勒静静地与人世永别。 他没有能够战胜宿命,留下了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和未尽的第二乐章。在未完成的手稿最末,那巨大、颤抖的字迹,见证了马勒对妻子的愧疚和爱,“爱你而生!为你而死!阿尔玛!”

对马勒的去世,阿尔玛一方面痛苦哀恸,这是因为马勒不仅是她的丈夫,同时还是她的父亲(马勒常把阿尔玛称做“我的女儿”),她艺术上的神坻,她曾经“生命的中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束缚被打破,阿尔玛也感到了久违的如释重负。她重新得到了自由,幸运的是,此时不过三十出头的她,依然是一个自由的充满魅力的成熟女子。 1912年,通过继父的介绍,阿尔玛结识了“维也纳最粗野的野兽”,狂暴而放肆的奥斯卡·柯科西卡。和比自己年轻七岁的画家,阿尔玛迸发了从所未有的狂热的爱情。他们不分昼夜地疯狂地肉体交欢,激情过后,柯科西卡也为妩媚性感的阿尔玛画了大量的肖像。他们还结伴去意大利旅行,一切貌似近善近美。渐渐地,阿尔玛也意识到了柯科西卡对自己强烈的控制欲。柯科西卡希望成为这段关系无所置疑的独裁的国王,而阿尔玛对这个男人开始恐惧。另外,柯科西卡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让儿子神魂颠倒的寡妇,她给阿尔玛写信说,“如果你再见奥斯卡,我会用枪毙了你。”

在这时,阿尔玛怀孕了,柯科施卡满怀希望地去求婚。而且阿尔玛一口拒绝,还执意堕胎,去医院打掉了孩子,这或许给柯科施卡一辈子都未能愈合的创伤。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柯科西卡创作了其代表作之一“风中的新娘”。在惊涛骇浪中,“新娘”依偎在“新郎”旁,安详地熟睡着。而“新郎”不安地睁着双目,似乎预感到身边的她即将离自己而去,透露出绝望和怨恨。有人评论到,在充满了变形和扭曲线条的画中,心灰意冷的柯科施卡“对爱的渴望,终于褪变为无可奈何的退缩。”

即使心中还有依恋,不再是花季少女的阿尔玛知道,自己必须离开柯科施卡。和这个男人生活在一起是无法想象的,他的爱过于偏激和危险。事实上,阿尔玛终生拒绝再见柯科西卡。分手后,心灰意冷的柯科西卡参军,并在西班牙加利西亚和俄军作战时,严重受伤。此时,阿尔玛和格罗皮厄斯重新取得了联系,并很快地结了婚。 1915年,阿尔玛又结婚了,对方是建筑师格罗皮厄斯。他后来创办了先锋的“国立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那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作为现代建筑大师,他开启了玻璃帷幕墙、几何形体等“国际风格”。二战时,受纳粹压迫,格罗皮厄斯去美国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学生包括贝聿铭。而在那个时候,阿尔玛早已和他离婚,在另一个人的环抱中。但无论如何,1915年,32岁的格罗皮厄斯或许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起码柯科西卡和哲林斯基是这样想的。

失魂落魄的柯科西卡,定购了一个完全按阿尔玛形貌的,真人大小的人偶。五官具全,嘴巴会长开,有牙齿和舌头,甚至有生殖器官。然而,当这个由布料和刨花制作的“阿尔玛”放置在柯科西卡面前时,他异常失望。人偶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无法替代那个“风中的新娘”,只能充当他绘画时的静物模特。他以这个人偶为主题,画了许多素描和油画。其中最有名的一幅《蓝色女人》,柯科西卡为此的习作一百六十张。终于某一天,柯科西卡决定彻底摆脱阿尔玛的魔咒。他给人偶穿上了所有的美丽衣服,邀请朋友们召开了一个香槟酒会。在黎明破晓那刻,带着醉意,柯科西卡在花园里砍下了人偶的头,并倾倒了一瓶红葡萄酒。随着那殷红渗入泥土中,柯科西卡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起码他不会再为阿尔玛封锁所有的感官世界。

哲林斯基,阿尔玛曾经的音乐老师和情人,这段时间决心为王尔德的故事《弗罗伦斯的悲剧》谱曲。在《弗》中,其貌不扬的商人丈夫回到家,发现妻子和一个年轻的贵族偷情。从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丈夫将妻子的情人杀死。在戏剧性的结局,妻子赞赏地转向丈夫:“我从不知道你这样强壮。”而丈夫回答:“我也从不知道你如此美丽。”哲林斯基或许是在为自己的同行马勒鸣不平,去世不到三年,马勒夫人就改嫁,而且对象正是当年伤透马勒心的那个建筑师情人。同时,终生关注着阿尔玛的哲林斯基,此时心里也难免有些失爱的酸楚。在此剧首映后,阿尔玛看出了其中的影射,写信抗议。哲林斯基回信道:“这是一部真正的悲剧,因为它奉献了一个人的生命来挽救另外两个人 ……是的,阿尔玛,你为什么不能理解?”

格罗皮厄斯,一个恭敬、礼貌和慷慨的男人,一个绅士。或许正是因此,除了一个美丽的女儿玛侬·格罗皮厄斯(十六岁那年因脊髓灰质炎而死亡),这段五年的婚姻在阿尔玛的这一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记。此时的阿尔玛,需要的并不是平静如水的婚姻生活,而是永不锈蚀的激情。

1917年,阿尔玛再次红杏出墙,这次的对象是比她年轻十岁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弗朗茨·魏菲尔。阿尔玛对弗朗茨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一个肥胖的厚嘴唇的罗圈腿的犹太人”,阿尔玛在日记上这样描述。然而,弗朗茨和她先前的男人不一样,这个和蔼而不成熟的27岁青年并不妄图控制阿尔玛。事实上,他把阿尔玛看做是救世主,是女神,是顶礼膜拜的偶像。或许是第一次,阿尔玛感到自己如此被深深地需要,第一次感到不受天才的压抑。第二年,阿尔玛怀孕了,一个早产的男孩,魏菲尔的孩子。十个月后,这个体弱多病的婴儿,离开了这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不久,格罗皮厄斯平静地退出了阿尔玛的生活。 1929年,50岁的她和魏菲尔开始了第三段婚姻。在阿尔玛的激励下,魏菲尔的创作才华达到了最高峰,他的小说《穆萨·达赫的四十天》获得了巨大成功,该书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土耳基残酷压迫亚美尼亚。之后二战爆发,由于小说影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策,外加魏菲尔犹太的血统,魏菲尔处于极度危险中,著作也被纳粹德国查禁。于是,一家人徒步穿过了比利牛斯山,经辗转移居美国。在星条旗下,受着阿尔玛的激励,魏菲尔声名鹊起,他创作了小说《圣伯纳德之歌》和戏剧《雅各布洛斯基》,并先后被搬上了银幕。其中**版的《圣伯纳德之歌》在1942年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奖。然而在阿玛尔眼里,魏菲尔始终是她手掌心的一只小鸟,时刻渴望她的保护,爱和帮助。魏菲尔是她的丈夫,更是经她亲手加工改造的一件玉器。

1945年,魏菲尔在好莱坞去世。阿尔玛又活了9年,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是阿尔玛·马勒·魏菲尔。

在阿尔玛留下的日记中,她披露了更多的崇拜者,包括钢琴家欧斯普·加布里洛维奇(马勒的朋友,后来在底特律交响乐团担任总指挥,帮助底特律乐团跨入世界一流乐团行列),剧作家戈哈特·豪普特曼(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物学家保罗·卡姆勒(用两栖动物做了实验以证明环境能够导致可遗传的适应性变化)。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精英,然而或许他们的才华和品性还不足以激发阿尔玛的爱情,阿尔玛只是草草地记下了一个个伟大的名字。恐怕,还有更多迷恋她风采的人们,因为普通,因为平凡,得不到她哪怕片刻目光的停留。

她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在任何地方,阿尔玛都是一切注意力的焦点。她象黑洞一样,吸收着周围所有的光和热,爱和荣耀。她光彩照人,才华横溢,而且她天生具备着鉴变第一流天才的本能。如果她是女神,她能帮助自己的爱人也升华成人间的神。如果说她是海妖,只是用美丽来蛊惑,获取战利品。那么可以说,她一直在成功,没有人能够真正地抗拒她,每一次,她总是最终的胜利者。我们或许应该感谢她的“诱惑”,恰恰是天才们在对她爱的煎熬和痛苦中,才思迸发,给这个世界留下如此绚丽的艺术财富。

阿尔玛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哀伤。在那个充满男权主义的时代,阿尔玛一直不甘心性别角色赋予自己在男性面前的次要地位。她曾无奈地说:“婚姻常常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在女人身上取代她的自我。”但无论如何,在马勒的旋律,在格罗皮厄斯的钢铁建筑,在柯科西卡狂野的线条和构图,在魏菲尔的诗歌和小说中,阿尔玛得到了永生。

54岁的阿尔玛,在美国最后的情人,是一位叫约翰尼斯·霍林斯耐尔的年轻神学教授。人们感叹到:“有人为阿尔玛谱曲、绘画、写诗,在此之前,尚没有人为她做弥散。”即使是上帝的仆人,也无法抵挡阿尔玛的光芒。

阿尔玛·玛丽亚·马勒(Alma Maria Malher, 1879-1964)

她出生在艺术之家,极早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和绘画天赋。她太漂亮,太多情,太早地收获了父亲艺术家朋友太多的赞美,反而成为一生的困惑。她始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位好艺术家还是一位好情人,也不清楚自己到底爱上的是艺术家,还是艺术。

她先后嫁给了三位属于三个不同领域的杰出艺术家,音乐家马勒(Malher),建筑家、包豪斯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毕斯(Walter Gropius),作家弗朗兹·韦菲尔(Franz Werfel)。而她的情人则包括画家居斯塔夫· 克里姆特(Gustave Klimt),作曲家柴姆林斯基(Zimlinsky),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作曲家普菲兹纳(Pfitzner)……

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感情故事就是一部维也纳的艺术史。马勒将《第八交响曲》题献给她,“每个音符都是为你而作”;而在其遗作《第十交响曲》的手稿上,更是随处可见 “献给永远的阿尔玛”、“只有你理解”、“为你而生!为你而死!阿尔玛!”的深情表白。小她六岁的画家柯克西卡对她一见钟情,为她写下400多封情书,创作多幅油画,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风的新娘》见证了他们“永恒地结合”。阿尔玛决定离开之际,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特地去慕尼黑定做了一个和阿尔玛一模一样的玩偶!

柴姆林斯基曾经劝告年仅二十岁的阿尔玛:“作曲、社交:两者只能选其一!”但是,如果维也纳的艺术沙龙里缺少阿尔玛优雅的身影智慧的谈吐,该变得如何地沉闷乏味!她以激情和美丽影响了两代维也纳艺术家,把她的人生谱写成艺术史上的传奇。(引自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

薇尔莉特与少佐的小说原著结局里是在一起火车事件上相遇了,彼时基尔伯特已经是大佐了,但右眼失明,一只手也换成了金属手臂。最终两人互相坦诚心意,少佐向薇尔莉特再一次表白。

薇尔莉特为隶属C·H邮政公司的「自动手记人偶」少女,拥有罕见的战斗力。幼年时被迪特福利特上校从战争中捡到,在发觉薇尔莉特有着非凡的战斗天赋后将其作为「战斗兵器」赠送给他的弟弟——基尔伯特·布甘比利亚少校。此后薇尔莉特就跟随着基尔伯特少校,两人的关系在战争中也愈加紧密。

薇尔莉特角色经历:

幼年时被基尔伯特的兄长利用着,随后转手给基尔伯特。原为莱顿沙夫特里希帝国的女兵,因其强大的战斗力而受人畏惧,并且不被军中的同袍视为人而是「武器」的存在。后因一场大战失去了双手,离开了军队。在基尔伯特的引荐下成为伊芙加登家族的养女。

一开始是个需要他人命令,没有自主意识的女孩。之后在与基尔伯特的相处过程中,获得了基尔伯特给予以「紫罗兰」为名的名字,并且从他身上学会语言以及文字。

在一次外出时,得到了一颗如基尔伯特眼睛颜色般美丽的祖母绿宝石胸针,并时时刻刻带着,当作自己主人的分身在守护着。对于薇尔莉特而言,基尔伯特是个特殊且不可取代的存在。

目前隶属于C·H邮政公司。一开始为邮差的职务,但因想要了解基尔伯特当初对自己所说的“我爱你”为何意而转为担任“自动手记人偶”的工作替他人写信传达思念。

因成长的背景,薇尔莉特一开始并不懂的战场上以外的事情,但透过一次次的任务与各式各样的人相遇之后,从他人身上逐渐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及情感,并且懂得“爱”为何物,也开始懂得爱人,并决定不再杀人。

你可以试下《最后的晚餐》这副作品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

《最后的晚餐》(约1498)(壁画 460 x 880 厘米)

达芬奇于1495年接受了米兰.圣玛利亚·格雷契修道院的订约,开始创作《最后的晚餐》壁画,直到1496年才告完成。

达芬奇站在新时代的前列,赋予这一传统宗教题材以新的思想和境界,在神的形象中挖掘和表现了人的心理和情感,高度体现了文艺复兴的进步的时代精神。

《最后的晚餐》是表现耶稣已经知道自己的不幸将临时,在与门下众弟子共进最后的晚餐宴席上,宣布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刚说完,就在十二个门徒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画家着意刻画弟子们瞬间所表露出来的极其复杂的、各不相同的心理反应。画家赋予画中每个人物以鲜明的性格气质,紧紧扣住每个门徒对基督的话做出明白的、毫不含糊的表态。这个场面就好像在一池平静的水面上投掷一块石头所引起的那愈来愈大的波纹浪图一样,在此之前是十分平静的晚餐,突然引起巨大的波动,门徒中每个人的动作、手势及面部的表情所传达出来的是微妙的因人而异的心理差别和变化。

全画总共十三人,基督居于面面中间位置,其余十二个门徒分四组平均对称排列左右,这些组合是由每个人的心变化和感情联系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画中人的情绪造成画面的气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画家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使画中人和欣赏者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如果来探究一下画幅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发展是很有意思的。请看:基督在说完“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以后。神色镇静而又慈祥,很自然地摊开两手,微微低垂着头,毫无恐惧之色,为刚才所说的那句话似乎还有点不甚感慨之情;门徒中反应强烈、显得特别激动的是坐在基督左手边的那一组三个人,他们各具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动作。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年轻的、具有火爆性格的菲利普突然按捺不住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带着不可捉摸的疑问转向基督,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捂着胸口,欲向基督表白自己对老师的真诚与纯洁,那个老雅各极度愤慨,用力地摊开双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向后仰,好像在向同伴表示:我实在不知道,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多马,他尽量按下性子,向基督举着食指向上,哆嗦的说出“真的?天晓得,事情怎么会是这样?”他实在弄不清楚刚才发生的事情。在靠近基督右边的一组三个人中充满着一种复杂情绪,显然处于克制状态。那个告密的叛徒犹大就在这一组里,当他听了基督的话以后,做贼心虚地急速扭动身子,惊恐万状的想远离老师,并且慌忙地握紧告密所换来的钱袋,战栗而极端害怕地斜视着威严的基督,他阴沉而丑陋的,又显得特别粗鲁的脸皮,被善良貌美的约翰和坚强勇敢的彼得面孔衬托,对照得更加鲜明突出,约翰优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虑,不知如何办是好,在倾听彼得细言。彼得的头在约翰和犹大之间显得特别突出,他勃然大怒地站起来弯身前倾向着约翰,并把左手按在他的肩头,紧贴耳边,似乎在低声讯问约翰:“你知道是谁出卖了我们的老师吗”此时他的左手还紧捏着—把刀,好象正在表示,要是我知道是谁告的密,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来为我们的老师报仇,这是一个急性而富有正义感的人。在靠近彼得右手边一组是张开双手的、显得震惊而又沉着的、上了年纪的巴多罗迈,他的手势似乎表明要大家不要惊慌,他自己严肃而冷静地凝视着基督,在这危急关头想拯救老师。搂住巴罗多迈的是小雅各,他紧张地望着基督无能为力。站在桌子顶端的、身强力壮的是安得烈,他扭身向前,颇有冲上前去之势,这一组的三个人都凝神注视着基督,把欣赏者的视线完全引向了基督。最左面一组的另外三个人是达太、西门和马太,马太虽然脸向左边的老达太,可是双手却伸向基督,好像在讯问有经验的老人,刚才老师讲的话到底指的是谁呢从老达太摊开的双手看,表示自己也正为这件突如其来的事纳闷,好像在十分疑惑地告话他。我真的什么也不知道。西门也在苦苦思索这从天而降的大祸,但是毫无结果。到此为止,画里十三个人的外貌,情绪和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印入我们的脑子里,观赏画的人好像随画中人经历了这一严重时刻。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处在典型的环境中。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这个题材曾为达芬奇之前的不少画家所描绘过,但唯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空前的杰作。

《最后的晚餐》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也是极为完整和成功的。画面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因此总的是在单纯中见丰富。大师把十三个感情激荡的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高度地概括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画家尽可能地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着意表现出耶稣的临危不俱、神态自若。大师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小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上,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似乎耶稣很孤立,实际上内在的情绪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门徒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都以耶酥为中心:画中的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而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的身上。画家将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对称地分配在基督的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这些独具匠意的艺术处理,使艺术语言显得高度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绘画是空间静态的艺术,它不可能像小说和戏剧那样,把事件和复杂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的发展变化细致而深刻地一一告诉观众,只是靠一个静止的瞬间形象,去揭示变化和发展着的生活。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画家必然要设法抓住能显示画中人内心活动的外部特征,即对人物的动态和面部表情加以塑造,通过可视的形象,使欣赏者产生符合画家创作意图的联想和想象,从而理解这个瞬间的前因和后果。因此,虽然都是静止的人物,但能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静中求动。画家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就必须精心地为自己的主题,情节选择一个环境,运用典型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去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清楚地表明画家打算告诉观众的一切方面,使处于静态的画面成为一出剧的缩影,这应该是情节性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的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在这方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达芬奇的创作达到如此高的成就,与他辛勤的艺术劳动是分不开曲。他的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严肃,他为《最后的晚餐》化费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他在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周详而细致,画了大量的速写,构思时进行深思熟虑的推敲,他深入地研究每个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并为每个人规定了行为举止的意图。在他为这幅画所作的笔记中写道,“一个人饮了酒并把杯子放下来,把头转向说话的人,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的手指,眉头紧皱,看着自己的同伴,又一个人伸出两手的手掌,把肩耸到耳边,嘴上显得惊奇的样子……”。在这些笔记中虽然没有注明门徒的名字,但据分析看,达芬奇在创作想象中对于具体地塑造每个门徒,已经作了严格的选择和规定,基本上根据每个门徒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设想和规定了他们各不相同的行为,以及在整个构图中所占的地位。这些明显的意图在他遗留的一些速写中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出来。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画幅中每个人物都有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动作和表情。

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他的工作作风是既严肃认真,而又富有情趣。他对自己的艺术语言的运用极为慎重。有时候他长时间地站在自己的画前沉思,停笔徘徊许久。据说这使不懂艺术的寺院院长十分恼火,竟然无理责难达芬奇是有意怠工拖延时间,并且打算催促他一刻也不要停笔作画。他自己不好意思去催逼达芬奇,便不断地在他的总管面前唠叨,要他去找达·芬奇谈谈为什么总是站着不动笔,总管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用委婉的方式,转弯抹角地示意大师快点作画,并且尽量让达芬奇理解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院长的旨意。大师并没合生总管的气,还和他就画的艺术性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交谈,最后向他严肃地表示,自己将会很快完成这幅壁画,目前只是剩下两个人额头需要刻画,一个是基督,另一个就是叛徒犹大。基督的头像问题不大,很快就可以完成,最后关于犹大的模特儿还需要寻找,如果实在找不到适当的模特儿的话,他准备就利用这个令人讨厌的、粗暴而无知无识的院长的头去填补。这席话引起了总管的同情和好笑,他会意地告诉芬奇,“大师的话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他本人完全理解”。自此以后,那个可怜又可鄙的僧院长终日坐立不安,再也不敢来打搅大师的工作了。传说公爵莫罗殿下来看定稿的《最后的晚餐》时当看到犹大的面孔时忽然笑了起来:“犹大!简直和修道院院长一模一样,他不给你安宁,他妨碍你的工作,你非常巧妙地报复了他让他永远留在这张桌子的后面吧。正好,他那样贪婪地把钱袋抓得紧紧的,舍不得花在自己修道院的孩子们身上。由于他的吝啬,教士们吃够了苦头。”我们现在看到画面上面那个犹大的头,实在是反映出一个可耻叛徒的丑恶形象,也是对残酷无情的小人的真实写照,使观赏者望而生厌。

五百年过去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巨人”的伟大作品,对于我们中国的画家和观众,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艺术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虽然歌颂的是基督教的主题,我们并非赞美基督教的精神的伟大。但画家笔下所描绘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人类社会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人类善恶的对比写照。大师所歌颂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善良、正义的美德;斥责的是卑鄙和丑恶的叛徒行为。因此,这件杰作在历史上永远是不朽的,它不仅属于意大利人民,也属于全世界的人民。

1、逆光飞翔 

照自个的主意飞一次,离愿望近一点,再近一点。这句话是我偷的,我上哪能写出这么有诗意的话呀! 

这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说是改编还不如说是直接把发作的事搬到大银幕上,男主角黄裕翔是台湾地区闻名的钢琴家,而主演即是黄裕翔自个。女主角是台湾难得一见的美人模特,我把她姓名给忘了,我真实不想在费事度娘了,其实是我太懒了。 

假如你还信赖愿望,假如你还信赖爱情,假如你还信赖亲情,假如你迷失在这些信赖里看一下这部影片吧。 

能不能洗刷你的心灵我不晓得,能不能让你找回信赖我不晓得,能不能让你从头审视你身边所具有的全部我也不晓得。但我晓得它能让你忘却伤痛,给你从头再来的力气。我不太喜爱剧透,只能说这些了,想了半响,假如再要是多说啥就剧透了。仍是自个看吧!假如你想看的话! 

2、圣殇 

前段时间一兄弟和我说这几年韩国影片拍得非常好,我适当的附和!他介绍了我两部,一部叫《新世界》,那部我真实想不起啥名来了,也就没看。《新世界》过于商业化。 

我觉得我本年看的最佳的一部韩国影片是《圣殇》。 

这导演金基德即是韩国导演里最喜欢不走寻常路的一个,比朴赞郁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前我还看过一部金基德的片子叫《空房间》,整部影片90分钟左右,影片台词不超越10句,男女主角不超越5句。完了,正跑题了。《圣殇》看的时分耐人考虑,看完之后耐人回味。这是一个母子之间的故事,仅此而已,仅此而已。有点虐心,也有点漆黑。 

3、白宫管家 

总算介绍到美国影片了,国际影片榜首大国。2013年我看过许多美国影片,让我无从选择,好的影片太多了,有许多小众的影片都十分之牛X,拍得十分的好。我仅仅想引荐一部对比群众的美国影片,余下的我私藏了。 

看完这部影片心里榜首个主意即是当一个人在啼哭的时分,尤其是那种忘我的啼哭吧,绝对不是因为啥爱情。亲情永远是榜首位的,就算是你看《泰坦尼克号》哭得起死回生,也不如看《当幸福来敲门》那几滴不经意在你眼里画出去的泪。福里斯特·惠特克这艺人太牛X了,自个去看看就知道了。这部影片即是美国人的情绪,美国人不吝用自个的庄严面临前史污点。正视自个的前史,直面自个的前史,把自个的污点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剖析用来改正错误。 

4、锈与骨 

这是欧洲的,法国和比利时合拍的影片《锈与骨》。大美女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的,并且自毁形象。想了好一会儿,仍是引荐这个吧, 余下我看的那些欧洲影片都太虐心了,要不即是伦理性太强了,这好赖算得上是部对比阳光的影片。 

在绝望中寻觅希望,欧洲影片导演的名利深沉到你想像不到,在罗曼蒂克和忧伤中心有股淡淡东西在划过,等你想感受到了这东西的时分这东西现已深化你心了,让你莫衷一是。悄悄的一个镜头,一帧画面就把你深深地吸引到故事里了。 

5、爱有来生2009

这是一部2009年的中国独立影片,放到最终来说。俞飞鸿处女作,当然是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我觉得他比娄烨聪明,娄烨简直拍一部禁一部,而人家一部就没被禁,其实也就一部,并且是个满堂彩,即是当年的票房不是那么太好吧。 

故事自身的吸引力就十分的强壮,节奏上的把握也是适可而止。这是一部能让你安安静静地享用90分钟的影片。 

上面这五部影片只要一部《白宫管家》 是肯定的商业影片,余下的几部都是对比小众的影片。正本还看了几部伊朗的影片,不过想想太冷僻太小众了,就没说。2013我还看了许多比上述要好的影片,但过于漆黑了。

冷艳如花的暴力美学**

血腥而不恶心,暴力的动作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刺激感官,宣泄暴力情绪,具备美感,当鲜血从身体里溅出的那一刻,想到的不是恐惧和血腥,而是刺激、痛快、美艳与迸发,这些**被称之为暴力美学。

1 《力王》

2 《300斯巴达勇士》

3 《暴力史》

4 《被解救的姜戈》

5 《哈里·布朗》

6 《花火》

7 《黄海》

8 《看见恶魔》

9 《落水狗》

10 《启示》

11 《杀手阿一》

12 《杀死比尔1》

13 《突袭1》

14 《突袭2》

15 《亡命驾驶》

16 《无耻混蛋》

17 《罪恶之城》

18 《座头市》

19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20 《十三刺客》

21 《夺帅》

22 《惩罚者2》

23 《王牌特工》

欧美动作**

1、碟中谍

上映日期: 2011-12-21

  特工汉纳威(乔什·哈洛威 Josh Holloway 饰)执行任务时遇害,核机密文件被女杀手莫伦(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 饰)截获。为了找回文件,特工班吉(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饰)和特工简(宝拉·巴顿 Paula Patton 饰)从俄罗斯监狱救出了伊桑·亨特(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 饰)。他们接受的幽灵协议任务便是从克林姆林宫**核军事密码。然而,当他们接近目标时,却发现被恐怖分子亨德里克斯(迈克尔·恩奎斯特 Michael Nyqvist 饰)捷足先登,抢走了核军事密码。在爆炸中,亨特受困医院,遭俄特工的追捕,幸好他身手矫捷,才化险为夷。不过,亨特的上司也在混乱中丧生,只剩下其助手布兰德(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 饰)与亨特死里逃生,加上班吉和简,逼上绝境的四人开始了最后一搏,从迪拜到印度,他们出生入死,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

2、致命武器

 

上映日期: 1998-07-10

  《致命武器》系列中默契十足的警探瑞格与莫道又再度携手办案了!可是这一回他们要面对的恶煞却是来自神秘的中国、拳脚功夫一流的黑帮教头(怎么看,李连杰也不像坏蛋!),这两个搞笑逗趣的英勇警探该如何见招拆招、化险为夷呢?马丁·瑞格(梅尔·吉勃逊饰)和罗杰·莫道(丹尼·葛洛佛饰)同为洛城警探,而且是出生入死的好搭档,因为一场深夜加油站前的警匪对峙,两人以极为出奇不意的方式轻松制服了纵火破坏的歹徒,而顺利由警探升为队长,精彩的故事也由此展开…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晚上,瑞格及莫道两人和好友里欧盖兹(乔·派西Joe Pesci饰)共乘游艇乘凉聊天,却在海上遭遇了从大陆载满偷渡客来的船只,瑞格奋不顾身地爬上了铁壳船,和人蛇集团不良份子展开了一场械斗,从此与华埠黑帮结下了梁子。心地善良的莫道基于同情收留了侥幸躲过移民局而未被收押的阿洪一家人,不巧阿洪一家人正是华埠黑帮教头(李连杰饰)急于寻找作为要挟工具的筹码。为了找回这群人,黑帮教头使尽各种心狠手辣的手段---杀人放火样样都来,而端格和莫道也不甘示弱,与华埠黑帮展开了一段危险刺激的黑白对抗。两名洛城警探和黑道斗智斗狠只为了探究教头寻找阿洪的真正目的,最后却出乎意料的发现了一桩秘密交易正在进行着…在惊险万分、令人大呼过瘾的打斗场面外,也不乏现实生活温馨的一面:瑞格的女警情人罗娜(蕾妮·罗素,Rene Russo饰)怀孕了,而莫道也即将作外公,瑞格、莫道、罗娜、里欧和莫道的女婿警探,这一群人因为亲情、友情与爱情交织出一段诙谐逗趣、温馨感人的插曲,也为影片的紧张之余增添了不少乐趣。  

3、飓风营救 

 

上映日期: 2008-02-27

  法特工布莱恩(利亚姆·尼森 饰)深爱着女儿凯姆(麦琪·格雷斯饰),却由于工作的原因难以给予她日常的父爱,失望的妻子带着女儿改嫁他人。退休后,见识过太多黑暗势力的布莱恩生怕女儿受到伤害,费尽心力的守护她却也因此带给凯姆种种束缚,引发了父女间的矛盾。

  17岁生日后,凯姆执意和朋友前往巴黎旅行,无奈的布莱恩只好答应,不成想灾难正等着年轻的凯姆。在电话里亲耳听到女儿被绑架后,布莱恩强忍内心的痛苦只身踏上了营救女儿的征程,而他只有96个小时。

 4、狙击生死线

 

上映日期: 2007-03-23

  这是一部谍中谍式的**,不过主角换成了狙击手。美国退役优秀狙击手鲍勃(马克沃尔伯格 Mark Wahlberg 饰)正在阿肯色州享受退役后的休闲时光,不料,平地生波,他的前上司前来拜访他,希望他能接受一项新的任务――在总统街头演讲那天充当隐形狙击手暗中保护总统。虽然十万分不情愿,但禁不住上司的游说,鲍勃最终答应了。总统演讲那天,鲍勃正在仔细观察着四周情况时,突然会场遭到枪手袭击,总统身边的衣索比亚主教被杀。鲍勃被当成暗杀者遭遇警方追捕。心知成了替罪羔羊,鲍勃在身中两枪的情况下奋力逃走了。鲍勃此时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出幕后的真凶,为自己洗刷罪名。

5、黑夜传说

 

上映日期: 2003-09-08(多伦多**节)

  地球上一直存在着一个黑暗的地下世界。那里,两大种族――吸血鬼和狼人――在斗得你死我活,每一方都以消灭对方种族为最终目标。

  一次,吸血鬼族的“月神”西丽妮(凯特贝金赛尔 Kate Beckinsale 饰)在追杀几个落败的狼人时发现,狼人正在密谋绑架人类的一名医生麦克尔(斯科特斯比德曼 Scott Speedman 饰)。心知狼人必有所图,西丽妮独自前往狼窝查探。不料中了狼人的埋伏,身负重伤之际幸得麦克尔相救。在麦克尔送西丽妮回吸血鬼营地的途中,他意外被一只吸血鬼咬伤了,由此揭开了麦克尔的身世之谜和狼人的阴谋…

6、刀锋战士

 

 上映日期: 2004-12-08 叙利亚沙漠中,女吸血鬼丹尼卡(Parker Posey 饰)带领一队同类,深入古老的沙漠宫殿,意欲唤醒沉睡的吸血鬼之王——德雷克(Dominic Purcell 饰)。夜色中,刀锋(韦斯利斯奈普斯 Wesley Snipes 饰)仍然与吸血鬼们进行着无休止的战斗,但他很快落入了丹尼卡的圈套,误杀了一名人类,因此被FBI探员威尔逊等人抓捕。与此同时,刀锋的老搭档惠斯勒之女阿比盖尔(Jessica Biel 饰)同汉尼拔金(Ryan Reynolds 饰)等年轻人秉持与刀锋相近的信念,组成了一支以自身为诱饵来消灭吸血鬼的队伍,他们将刀锋从FBI和丹尼卡手中救出,但后者对他们的胆大妄为嗤之以鼻,然而面对强大的吸血鬼王德雷克,他们不得不并肩作战……

7、赶尽杀绝

 

上映日期: 2007-09-07

  漆黑的夜里,史密斯(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饰)无意中被卷入了一场黑帮的追杀,穿越激烈的枪林弹雨,他解救了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婴儿的啼哭,让这个功夫了得的铁汉遭遇了难言的尴尬。除了在超市购置婴儿用品之外,他还得解决婴儿的喂奶问题。这时,他想到了在妓院工作的朋友DQ(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 饰),并强行赶走了嫖客,把婴儿托付给她。DQ其实对史密斯怀有深情,却一直没有机会表白。在蜂拥而至的黑帮暴徒来临之际,两人终于坦诚相见,并肩作战,照顾婴儿。经过史密斯的调查,他们发现想要加害婴儿的黑帮其实跟军火商有关系,而且他们还雇佣了很多**妈妈。史密斯隐隐觉得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一场正邪较量由此展开……

8、杀手代号47 

 

上映日期: 2007-11-21

  代号47(蒂莫西奥利分特 饰)是一个利用基因技术制作的复制人,受雇于名为“The Agency”的组织进行刺杀活动,47是他颈背条码的最后两个数字,也是他的名字。因为卷入了政治阴谋,47在东欧遭到了国际和俄国军队的双重追杀。在追查真凶的过程中,他遇上了一个致命的女人(欧嘉克瑞兰蔻 饰)。杀手的冷酷无情渐渐被女人瓦解,但是生命也正在受到威胁……

9、黑暗边缘

 

上映日期: 2010-01-29

  《黑暗边缘》根据1985年BBC六小时的迷你剧集改编,吉布森将扮演一名波士顿警局的凶杀案侦探托马斯·克莱文(Thomas Craven),作为一名单亲父亲他对24岁的女儿疼爱有加,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女儿被人杀死在自己家门前的台阶上。托马斯认为杀手真正的目标是自己,固执的他一头扎进这个案子中,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女儿的被害其实另有隐情,在案件背后是整个政府系统的腐败。

10、天龙特工队

 

上映日期: 2010-06-11(美国)

  “汉尼拔”约翰·史密斯(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坦普莱顿·派克(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 饰)、莫多克(沙尔托·科普雷 Sharlto Copley 饰)和“水牛”巴拉克斯(昆顿·杰克逊 Quinton Jackson 饰)曾经是美军游骑兵成员,四人在与墨西哥恶徒交火中相遇,并由此成立靠赏金为生的天龙特工队。在成军8年后,天龙特工队接到新的任务。据说伊拉克战争期间有隶属美国的黑军抢夺伊方印钞机,并用它大量生产伪造美钞。史密斯等人的任务就是在伪钞和设备运回美国之前将其夺回。然而事态却朝着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史密斯的上司更死于离奇的意外。在此之后,天龙特工队被军事法庭判刑。此后不久,史密斯和成员相继越狱,势要将黑军的败类绳之于法……

黑衣人

2终结者

3复仇者联盟

4魔境仙踪

5爱丽丝梦游仙境

6银河护卫队

7第五元素

8超体

9钢铁侠

10变形金刚

十佳剧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励志影片。

  

2) 教父(1、2):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

  

3)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4)天堂**院:每个男人的童年回忆,太经典了。

  

5)无主之城:人家怎么能拍出这么牛的**!

  

6)活着:也许是中国目前最伟大的**。

  

7) 阿甘正传:教导所有的人要去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爱中国。

  

9) 楚门的世界: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乐之声:音乐的力量、音乐的快乐!

  

11)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历史、充满感染力的摄影和杰出的演员。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战系列:开创了一个**神话。

  

2) 异次元骇客(第十三层):应该说它比黑客帝国的构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画类科幻**的代表。

  

4) 终结者(1、2):科幻**经典中的经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真不多见。

  

6) 黑客帝国系列:引发了对现实和未来网络发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种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风格另类的科幻片,结尾出人意表。

  

8) 超时空接触:比较严肃地探讨外星文明问题的力作。

  

9) 千钧一发:描写未来社会人的基因问题的惊险影片,内容和主题俱佳。

  

10) 2001漫游太空:经典作品,以严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著称。

  

 

十佳战争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2)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3)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4)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5)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7)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

  

10)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十佳动作片

  

1) 英雄本色(1):吴宇森代表作。 

 

2) 真实的谎言:阿诺演的最温情和幽默的**。

  

3) 生死时速(1):充满动感,耳目一新!

  

4) 虎胆龙威系列:呵呵他怎么总是一身伤却不死啊!!!

  

5) 勇闯夺命岛(石破天惊)动作片颠峰作品!演员表演出色。

  

6) 刀锋战士(1、2):新式吸血鬼动作片,非常另类和华丽。

  

7) 神秘的黄玫瑰系列:呵呵因为看的时候年纪小,觉得比西部片还经典。

  

8) 复仇:也是罗马尼亚的老**,这部影片的枪战让人百看不厌。

  

9) 三步杀人曲系列:干净利落的墨西哥风格枪战**。

  

10) 第一滴血(1):有内涵有力度有故事,是史泰龙为数不多的好片。

十佳恐怖片

  

1) 夺命狂呼系列:校园恐怖片的代表作,对年轻人的胃口。

  

2) 杀出个黎明:另类夸张的恐怖片,不吓人,反而很搞笑和另类。

  

3) 活死人的黎明:活死人系列代表作,以恶心的僵尸著称。

  

4) 驱魔人:画面阴郁,声效凄厉,晚上看真的噤若寒蝉!

  

5) 见鬼:港式恐怖片代表,有恐怖,也有情感。

  

6) 解剖(1、2):欧洲恐怖片的代表,内容奇怪前卫。

  

7) 坏品味:指环王导演的早期作品,恐怖而搞笑。

  

8) 异形系列:科幻类恐怖片经典,1、2、4都很精彩

  9) 咒怨:日式恐怖的代表,极其邪恶!

  

10) 活跳尸:罕见的血腥的黑色幽默!

 

 

十佳喜剧片

  

 

1) 两杆大烟枪:在英式幽默和一团乱麻中寻找答案的乐趣

  

2) 我为玛丽狂:美国厕所文化的代表,低俗但好玩。

  

3) 反斗神鹰系列:美式无厘头动作喜剧。

  

4) 大话西游(1、2):经典!

  

5) 花田喜事:港式老喜剧片的代表,明星云集。

  

6) 惊声尖笑系列:以模仿糟改其他影片取乐的新型喜剧片。

  

7) 虎口脱险:欧式喜剧片经典作,百看不厌。

  

8) 金鸡:近年少见的优秀香港**,有很深的内涵。

  

9) 面具:金凯瑞的成名作。

  

10) 喜剧之王:周星弛最有内涵的**。

  

 

十佳武侠片

  

1) 卧虎藏龙:“美”式武侠片的开山之作!

  

2) 新龙门客栈:现在的武侠片制作模式都是照它来的。

  

3) 黄飞鸿系列:捧红了李连杰啊!!!

  

4) 醉拳:成龙代表作,功夫片黄金时代的作品。

  

5) 少林寺三十六房:刘家辉的成名作,现在来看也趣味无穷。

  

6) 少林寺:不用说了,真功夫的代表。

  

7) 佐罗:法国剑侠片的代表,迷到很多mm。

  

8) 笑傲江湖:对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印象最深。

  

9) 座头市:创新的日本剑侠片,很有特点。

  

10) 杀死比尔:呵呵,新派东西方结合的功夫片来啦!!!!

  

 

十佳惊悚片

  

1) 死神来临(1、2):构思巧妙,场景惊人。

  

2) 黑暗降临:描写鬼怪传说的惊悚片,有些新意思。

  

3) 沉默的羔羊:获得奥斯卡奖的惊悚片!

  

4) 7宗罪:风格阴暗,让人时不时想逃!表演精致!

  

5) 闪灵:可以尽情欣赏杰克尼科尔森的超凡演技。

  

6) 第六感:此类影片代表作!!结尾精彩之极!

  

7) 断头谷:蒂姆伯顿的惊悚恐怖大作,人头乱滚!

  

8) 心慌方(1、2):加拿大导演的匪夷所思之作!!!

  

9) 本能:不用说了,很色情!

  

10)医 院风云:拉斯冯提尔导演的丹麦影片,吓的很多人不敢独自回家。

十佳爱情片

  

1) 泰坦尼克:商业大作!

  

2) 漂亮女人:现代版麻雀变凤凰!

  

3) 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的经典。

  

4) 金玉盟:淡淡的幽怨、一生的承诺!

  

5) 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经典老片。

  

6) 毕业生:我们还能找到青春时代的纯洁爱情吗?

  

7)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时代为背景的爱情名片,节奏缓慢。

  

8) 保镖:轻松健康的爱情**。

  

9) 克莱默夫妇:对婚姻、儿女进行深入思考的伦理片。

  

10) 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我们这些人的青春!

  

 

十佳魔幻片

  

1) 狼族盟约:法式魔幻片,明星众多的大制作。

  

2) 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三部曲: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的强大组合!

  

3) 倩女幽魂:中国鬼**的里程碑!决不输于外国片!

  

4) 魔戒三部曲:伟大的经典的真正的**!!!

  

5) 哈利波特系列:新魔幻**的奇特分支。

  

6) 魔幻屠龙(龙的心):感情真挚。

  

7) 木乃伊:幽默和特技结合的娱乐片。

  

8) 剪刀手爱德华:蒂姆伯顿最有想象力的作品。

  

9) 小飞侠:崭新的适合儿童的幻想片。

  

10) 大鱼:多看两遍吧,活着要善待自己啊!

  

 

十佳动画片

  

1) 怪物公司:罕见的数码特技!动人有趣的创意!

  

2) 冰冻星球:虽然卖座不是很好,但它的场景可是真的漂亮!

  

3) 辛巴达航海记:巧妙结合手绘和3d技术的优秀作品。

  

4) 怪物史莱克:健康的爱情观和幽默的故事!

  

5) 寻找尼莫(海底总动员):融合温馨情感和尖端技术的动画经典。

  

6) 千与千寻:宫岐峻颠峰之作!

  

7) 最终幻想:3d人物数码化的先驱,技术出众。

  

8) 吸血鬼猎人:日式风格的华丽吸血鬼大作。

  

9) 盖娜:欧洲的动画大作,风格很怪异!

  

10) 恐龙:不用说了,好看!

  

 

十大情色片

  

1) XXXXXX:少见的描写夜总会无上装演员的作品,场面很精致!

  

2) 卡里古拉:有史以来最“严肃”和宏伟的情色巨片!

  

3) 罗曼史:探讨爱情冲突和仇恨的情色名作。

  

4) 亲密:获得柏林金熊,在欧洲大型**节获奖影片中首次出现的场面!

  

5) 巴黎野玫瑰:描写爱到极至的感情,可怕!

  

6) 深喉:现代色情片的鼻祖!

  

7) 悲情城市:法国色情片演员出演的反映丑恶社会的独立**。

  

8) 感官世界:大岛渚的惊世骇俗之作,以演员的真实场面闻名!

  

9) 巴黎最后的探戈:怀念马龙白兰度,就看看这部片子吧!

  

10) 丑闻:最新的韩国情色作品。

欧美**

1疯狂原始人

88

2铁娘子

88

3极速风流

88

4小羊肖恩

84

5再次出发

84

6

火星救援

84

7深海挑战

83

8逃离德黑兰

82

9丹麦女孩

81

10昆虫总动员

80

11驯龙高手2

79

12圣杯骑士

79

13狂怒

78

14金蝉脱壳

76

15精灵旅社2

75

16惊天魔盗团

75

17

空中营救

75

18海啸奇迹

75

19惊天巨啸

75

20亚马逊萌猴奇遇记

75

以上并不全,如有需要,请追问!

原创 cocoa LicorneUnique

hello,我是cocoa。

谁不想拥有文武双全、帅气英勇,

浪漫又忠诚的爱人呢?

人声沸然的全英骑士比武大会,年轻的骑士英武非常,一路挥剑斩败数个对手,最终获胜。万众瞩目的时刻,他傲然迎向看台,代表领主向国王的女儿求亲。美丽的公主原本欣然揭开面纱,闻听此言,两人四目相对,震惊替代了喜悦,“怎么是你?!”

这位骑士名唤特里斯坦,公主叫做伊索尔德,以绝世美貌和一头金发被人们称为“金发伊索尔德”。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比《罗密欧和朱丽叶》更古老。

罗马帝国崩溃后,英格兰各部割据分裂,马克王意图大统。特里斯坦自幼丧父,在其照抚下长大。在一次与爱尔兰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伊索尔德所救,两人暗生情愫,但因敌对关系,均隐瞒了各自真实身份。

相爱的人总以为能长相守,却不知命运的安排却冷酷无情。

伤愈后的特里斯坦回到英格兰,被马克王派去参加比武大会,求娶爱尔兰的公主。这便是开头的那一幕。当得知双方的真实身份,两人心如刀绞。但为了部族和平与养育恩情,一双有情人只能忍痛斩情丝。公主无奈答应政治联姻,远嫁英格兰。

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刻骨铭心的爱情大抵相似。纵然两人极力克制,却还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爱意无法遏制。

最终,特里斯坦在负疚与责任下,弃爱奔赴战场,重伤濒死,伊索尔德悲痛欲绝亦追随爱人而逝。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中世纪最负盛名的爱情故事之一,与《罗密欧和朱丽叶》并称为欧洲两大爱情悲剧。它后来被英国作家托马斯收入亚瑟王的故事集中(1485年出版),成为骑士传奇中的爱情名篇。

中世纪以来,这段凄美之恋打动了无数人,民间流传有多个版本。不断出现在后世的诗歌、绘画、小说、戏剧及**创作中,近代最著名的呈现,除了瓦格纳改编的同名歌剧,便是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的画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作为莱顿最著名的骑士题材画作之一,这幅画描绘了两人花园幽会的场景。以鲜明的色彩和精心的细节刻画,塑造了生动的人物与故事场景;明暗光源的对比,暗示了人物强烈的内心色彩。

伊索尔德如鲜花般娇美,她抱膝而坐,心情愉悦;特里斯坦轻拨琴弦,对佳人倾诉衷肠。两人沉浸在柔情蜜情中,浑然不觉马克王正从身后走来,一场悲剧无可挽回。

1

浪漫骑士颂歌:画家莱顿的中世纪情怀

1922年的一本英国杂志上,有则简短的讣告: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先生,于九月一日去世,一位画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尽管他未能在艺术上达到更高境界,却在帮助大众欣赏古典传奇,确信人们彼此相爱这件事上,做出了不朽贡献。”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Edmund Blair Leighton,1852-1922)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画家。受到18-19世纪艺术流派与复古风潮的影响,作品大多以骑士主题与历史故事为主,描绘了诸多骑士、公主、贵女相关的经典故事传说,被称为中世纪骑士题材大师。

莱顿《丽莎如何爱上国王》| 故事出自《十日谈》,丽莎对阿位贡的国王彼得罗相思成疾,病危时她请乐师传达爱慕之情。最后国王被深情打动,并承诺终生为她的骑士。

莱顿《危难时刻》

莱顿出身绘画世家,年少成名,画作长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定期展出。他的绘画风格受到拉菲尔前派、学院派古典主义、唯美主义流派的影响,作品充满了绚烂、梦幻、神秘的氛围,以明亮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与丰富的细节,营造了浪漫、唯美的画面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莱顿,《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局部

他笔下的骑士故事,像拉菲尔前派的诸多作品一样,为19世纪的普罗大众,开启了穿越千年的古典浪漫想象。

莱顿《国王与女乞丐》,1898 | 画中的国王双膝跪地求婚,把自己的皇冠呈给女乞丐。故事出自中古诗篇,国王科夫图阿对女乞丐佩妮罗凤一见钟情,非她不娶。

除了骑士这一主要题材,莱顿还创作了大量维多利亚时代生活场景的作品,将新时代的优雅和世情定格在了他的画作中。他的作品在当时深受藏家喜爱,大多为私人定制,许多都是举世公认的名作。

莱顿,图左《off》/图右《私奔》

他的作品中既呈现了一种强烈的叙事感,又给观者留下了自由的想象空间,让观者与画中人物建立起穿越时空的对话。

莱顿《王妃之吻》| 夏蒂尔是法国中世纪著名诗人,他因促成王妃玛格丽特的婚姻而得到她的亲吻,这是一种极高褒奖。

莱顿《伊莲(Elaine)》| 源自圆桌骑士的传说,贵族少女伊莲因思慕兰斯洛而死。

金戈铁马、优雅与豪情的中世纪,行吟诗人的诗篇、骑士文学中的爱情罗曼司,淑女们的忧伤私语,忠诚果敢的骑士风流,都透过莱顿的画笔,为世人尽致呈现。

2

骑士文化复兴与维多利亚时代

与历史学家眼中的黑暗中世纪相比,艺术作品中的中世纪,往往充满神秘而浪漫的遐想,如同莱顿的画作所呈现的:英雄骑士、王侯霸业、公主淑女、古堡河谷、游吟诗人、田园牧歌,是一种史诗般的存在。

那是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英雄时代,他们披甲持剑,行侠仗义;他们优雅知礼,风度翩翩;他们忠诚,守诺,为荣誉而战;互敬互助、真诚地对待朋友,对所爱至死不渝。

骑士精神,引领他们荣耀的一生。

他们是那个时代人人追捧的明星,也是后世人人热衷的传奇。在那个依靠武力的战乱年代,骑士们却恪守着骑士精神与行为法则,遵从良知,克己复礼。这种古典时代的品德,为世人所向往,也是骑士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

莱顿《the Shadow》

骑士的由来,是中古欧洲的骑兵制,身份仪式最早缘自日耳曼人的成人礼俗。男子成年时,会举办仪式,接受首领或父亲赠予的武器,正式成为战士。

中世纪的欧洲长期割据,战乱频生,骑士是战场上的主导力量,直接效忠于国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身穿铠甲、手持长剑与盾牌的骑士,纵横中古欧洲大地,拥有特殊的荣誉与特权。

成为一名骑士,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贵族子弟一般从7岁做侍童,接受骑士训练;14岁开始当骑士的侍从,学习马术、格斗技术;21岁时会正式授封为骑士,开启荣耀的一生。

授封仪式是骑士最庄重的时刻,由领主或是君王,或参加仪式中最有地位的骑士,以剑面拍击肩颈处三下,行“剑面击肩礼”,这是册封仪式的标志环节,然后是受封骑士进行宣誓。

“我将仁慈地对待弱者!我将勇敢地面对强敌!我将为不能战斗者而战!我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将不伤害妇孺!我将帮助我的骑士兄弟!我将忠实地对待朋友!我将真诚地对待爱情!”(骑士誓词)

莱顿《册封The Accolade》,1901 | 身着铠甲的男子恭敬跪立,头带王冠的女王站在王座前,郑重将长剑置于其肩,为其进行骑士授封仪式。旁边是一群见证者,有未成年的骑士侍从,老骑士、修士等,凝神注视这神圣的一刻。

骑士文化的核心,是骑士精神。如同骑士誓词中所言,不畏强敌,果敢忠义,宁死不屈,保护弱者,无违天理。这种高尚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后人归结为谦逊、荣誉、忠诚、英勇等八项美德,骑士终身以此为准则。

作为一种身份荣誉,骑士精神超越权力、地位与其他一切世俗。所以,无论是贵族、还是国王,都以成为骑士为荣。

莱顿《有如神助》(God Speed)| 身披铠甲的骑士即将出征,华服女子不舍送别,她把精心绣制的红丝巾绑在骑士手臂上,祈愿爱人凯旋而归。

爱情,是骑士文学的一个永恒命题。骑士的传说,总是因动人心弦的爱情而更加深入人心。据说爱情这个单词,最初就被称为“骑士之爱”,意指“至高无上的爱”。骑士的爱情,是一种精神之爱,忠诚之爱,㺯好而热烈,不求回报且至死不渝,简直就是偶像剧男主般的存在。

试问从中世纪到21世纪,谁不想拥有这种文武双全、帅气英勇、浪漫又宠你的爱人呢?

真爱至上,这想必也是骑士传奇历经久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吧。

无论是骑士精神,还是骑士之爱,中世纪的骑士文化与价值理念都深深影响了整个欧洲。尤其在时代变革期,社会道德和世俗急剧变化的年代,这种古典的人文精神,更被世人一再推崇与怀念。

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的英国人,生活在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却依旧热衷于艺术家笔下的中古骑士传奇。

画家莱顿所在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科技的浪潮奔腾激荡,世界的财富不断涌入,经济、文化、工业、科技、国力都达到全盛,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达。真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一方面,富裕的生活,让中上阶层更加追求审美的极致;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兴起,带来的是旧秩序的破坏,道德与信仰危机也接踵而至,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

人们在巨大的变革中不断创新与反思,各种思潮与文艺流派兴起,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复古风潮等,骑士文化,也因古典精神与人文道德而被人们所怀念和复兴。

这种文化风潮的复兴,与其说是对历史文化的回望,不如说是时代转型期,因为对现世变化的不满,转而对遥远的中古文化精神心生向往,找寻理想寄托。

世风日下,那些古典时代的美德、品格、信念,怎能不让人缅怀与追溯?

3

从骑士到绅士,骑士精神的文化传承

骑士的黄金时代是十字军东征时期。在教廷的号召下,各地纷纷组建骑士团,加入圣战。在信仰与荣耀之光下,骑士成为正义的化身。这些骑士团对欧洲后世的政治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朝拜》

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国也陆续创建了以君主为首的宫廷骑士团,如嘉德骑士团、金羊毛骑士团等,这些骑士团不再以圣战为名,而是纯粹的宫廷贵族组织,代表着古老的王权秩序和身份荣耀,有些至今还在代代传承。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嘉德勋章 | 英国最高等级勋章,爱德华三世于1348年组建英国嘉德骑士团,勋章由金花结和玫瑰圆章组成,镌刻“心怀邪念者蒙羞”的格言,下方悬挂圣乔治骑马屠龙的标章。

金羊毛勋章章 | 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于1430年创立金羊毛骑士团所制的骑士勋章,是欧洲各种骑士勋章中的地位佼佼者,金羊毛骑士团目前仍有授勋成员。

随着雇佣兵制度和长弓、火炮等新战术的运用,骑兵渐渐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导地位,骑士制度随之衰落。中世纪晚期,社会结构变化,贵族的权利不断被王权削弱,骑士阶层最终黯然离场。

进入近代,贵族阶层衰微,骑士精神渐渐演变为绅士品格,成为一种大众所推崇的精神文化。由骑士行为准则发展而来的绅士风度,成为男性理想化的行为标准,进而造就了英国近现代以来的人文精神风尚。

英国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曾述:“火药的传入虽然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但中世纪骑士所体现的,被理想化的骑士精神,却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得以保留。”

19世纪以来的英国“绅士”们,头戴礼帽、手持雨伞、彬彬有礼,谦逊、稳重,学识渊博、冷静果敢,尊重女性,还有一点英式幽默。从精神到气质,都保持风度的绅士形象,从此风靡全球。

中古时代早已湮灭,维多利亚时代也已远去,21世纪物是人非。唯有骑士精神无所不在,久远的传统,依旧生生不息。

当人们说着Lady first,国际依旧通行“圆桌会议”,时尚与设计界不断为骑士精神注入当代设计灵感时……这些来自骑士精神的沿袭,成为人们始终传颂着的一种美德,一种期许、一种文化ICON。

所谓传奇,便是纵千万人,我吾往矣。就像《权力的游戏》结尾,金狮骑士詹姆孤身去城堡中寻找瑟曦。当城破国倾,她从权力的顶峰坠落,在最绝望的时刻,纵然她被所有人唾弃,他依然践行了骑士的誓言,守护所爱,至死不渝。

权力的游戏一代代终成历史的云烟,唯有骑士的精神不灭。骑士与淑女的传奇,亦在时光中历久弥新。

小编 | cocoa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原标题:《骑士传说:权力的游戏又如何?终究是骑士和淑女的传奇更得人心》

阅读原文

洛伦兹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1853年7月18日~1928年2月4日),英文名:HendrikAntoonLorentz。近代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

他填补了经典电磁场理论与相对论之间的鸿沟,是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间的一位承上启下式的科学巨擘,是第一代理论物理学家的领袖。他与同胞塞曼共享了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导出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基础的变换方程,即现在为人熟知的洛伦兹变换。他还曾是国际科学协作联盟委员会主席。

中文名: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

外文名:HendrikAntoonLorentz

别名:洛伦兹

国籍:荷兰

出生地:荷兰阿纳姆

出生日期:1853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1928年2月4日(74岁)

职业:物理学家、数学家

毕业院校:莱顿大学

信仰:辩证唯物主义

主要成就:经典电子理论,塞曼效应理论

代表作品:洛伦兹变换公式

任职于:莱顿大学

获奖:诺贝尔物理学奖(1902年)

生平简介

1853年7月18日生于荷兰的阿纳姆。洛伦兹的父亲,格利特·弗里德里希·洛伦兹,是荷兰阿勒姆市附近的一家婴儿托管所的经营者,而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逝世了。在洛伦兹9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再婚。他在该地上小学和中学,成绩优异,当时,他总是班上的第一名。

洛伦兹在少年时就对物理学感兴趣,同时还广泛地阅读历史和小说,并且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天赋。他能非常迅速地掌握外语,能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语法。对于一个终身居住在荷兰的几个闭塞的城市而希望与世界对话的人来说,这种天赋不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尽管他出生在新教徒家庭中,他却在宗教事项上却很自由,可以经常参加当地的法语教堂的活动去学习法语。这为后来洛伦兹成为科学界的领袖打下了基础。

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主要方向是数学和物理学。他和天文学教授弗里德里克·凯萨成为忘年交,并对其理论天文学的课程极其感兴趣。他也深受当时莱顿大学唯一的物理学教授莱恩哈特·里克的影响。一年半之后,洛伦兹就通过了数学和物理的考试,之后就回到了阿纳姆准备博士论文。这期间,他购买到了菲涅耳的文集,这是他第一本额外的教科书。他非常欣赏菲涅耳的作品,认为那一代物理学家里,菲涅耳无与伦比;而谈到当代的物理学家,他则最为钦佩赫兹。

1873年,洛伦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博士考试。

1875年获博士学位。

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个职位最早是为JD范瓦耳斯设的,其学术地位很高,而这时洛伦兹年仅23岁。在莱顿大学任教35年,他对物理学的贡献都是在这期间作出的。

1881年,洛伦兹与他大学的天文学教授的侄女爱蕾塔·凯萨结婚,后育有两女两子,其中长子早夭。洛伦兹的长女这样经常谈到他对父亲的印象:他经常从事困难的研究,但是不会让你感觉到他在进行艰难的运算;他没有人们普遍印象中天才的古怪行为,也没有书生的酸气。在女儿心中,洛伦兹是一位习惯良好、性格谨慎的学者;而他也比较擅长社交,在雪茄和美酒交错的场合,总能表现出过人的幽默感与交谈天赋。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拥有高尚心灵的人。

189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

1896年,洛伦兹用电子论成功地解释了由莱顿大学的塞曼新近发现的原子光谱磁致分裂现象。洛伦兹断定该现象是由原子中负电子的振动引起的。他从理论上导出的负电子的荷质比,与汤姆逊翌年从阴极射线实验得到的结果相一致。由于塞曼效应的发现和解释,洛伦兹和塞曼分享了1902年度的诺贝尔奖。

1912年洛伦兹辞去莱顿大学教授职务,到哈勒姆担任一个博物馆的顾问,同时兼任莱顿大学的名誉教授,每星期一早晨到莱顿大学就物理学当前的一些问题作演讲。后来他还在荷兰政府中任职。

1919~1926年在教育部门工作,其间在1921年担任高等教育部部长。

1911~1927年担任索尔维物理学会议的固定主席。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各种集会上,他经常是一位很受欢迎的主持人。

1923年国际科学协作联盟委员会主席。他还是世界上许多科学院的外国院士和科学学会的外国会员。

洛伦兹于1928年2月4日在荷兰的哈勃姆去世,终年75岁。为了悼念这位荷兰近代文化的巨人,举行葬礼的那天,荷兰全国的电信、电话中止三分钟。世界各地科学界的著名人物参加了葬礼。爱因斯坦在洛伦兹墓前致词说:洛伦兹的成就“对我产生了最伟大的影响”,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

科学成就

创立电子论

洛伦兹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电子论。早在他作学位论文之前,由于读过菲涅耳文集而深受其影响;后来受到H.von亥姆霍兹的启发,他用J.C.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来处理光在电介质交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问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在论文的末尾,他提到把光磁理论与物质的分子理论结合起来的前景,这就是他后来创立电子论的根源。

洛伦兹认为一切物质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把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电子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塞曼效应,与塞曼一起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洛伦兹是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他认为电具有“原子性”,电的本身是由微小的实体组成的。后来这些微小实体被称为电子。洛伦兹以电子概念为基础来解释物质的电性质。从电子论推导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即洛伦兹力。他把物体的发光解释为原子内部电子的振动产生的。这样当光源放在磁场中时,光源的原子内电子的振动将发生改变,使电子的振动频率增大或减小,导致光谱线的增宽或分裂。1896年10月,洛伦兹的学生塞曼发现,在强磁场中钠光谱的D线有明显的增宽,即产生塞曼效应,证实了洛伦兹的预言。塞曼和洛伦兹共同获得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4年,洛伦兹证明,当把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组用伽利略变换从一个参考系变换到另一个参考系时,真空中的光速将不是一个不变的量,从而导致对不同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麦克斯韦方程及各种电磁效应可能是不同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洛伦兹提出了另一种变换公式,即洛伦兹变换。后来,爱因斯坦把洛伦兹变换用于力学关系式,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洛伦兹变换公式

在相对论以前,HA洛伦兹从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仅仅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爱因斯坦与洛伦兹不同,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狭义相对论中关于不同惯性系之间物理事件时空坐标变换的基本关系式。设两个惯性系为S系和S′系,它们相应的笛卡尔坐标轴彼此平行,S′系相对于S系沿x方向运动,速度为v,且当t=t′=0时,S′系与S系的坐标原点重合,则事件在这两个惯性系的时空坐标之间的洛伦兹变换为x′=γ(x-vt),y′=y,z′=z,t′=γ(t-vx/c^2),式中γ=(1-v^2/c^2)-1/2;c为真空中的光速。不同惯性系中的物理定律必须在洛伦兹变换下保持形式不变。

物理教育家

洛伦兹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在莱顿大学从事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教学多年,写过微积分和普通物理等教科书。在哈勒姆他曾致力于通俗物理讲演。他一生中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审查别人的理论并给予帮助。他为人热诚、谦虚,受到爱因斯坦、薛定谔和其他青年一代理论物理学家们的尊敬,他们多次到莱顿大学向他请教,爱因斯坦曾说过,他一生中受洛伦兹的影响最大。

作为第一代理论物理学家,洛伦兹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于一套套的新思想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开放态度。在退休后,他每周都会去莱顿大学进行一次演讲,这让很多学子收益颇丰。洛伦兹对理论物理的影响不仅通过他的著作,而且也通过他同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青年物理学家的个人交往。爱因斯坦、薛定谔和其他理论工作者经常到莱顿去拜访他,听取他对于他们一些最新思想的意见。自旋的提出者,乌伦贝克和古德施密特在研究自旋的关键阶段也受到了洛伦兹的重要启发。但他从不干扰别人的思想,他和他们的关系是靠和善而平淡的基本个性来维持的。不过,洛伦兹的开放态度不完全是出于他的性格。从他在莱顿大学的就职演说中可以了解到,这也是洛伦兹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专业见解。洛伦兹说过,物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求简单的、可以说明所有现象的基本原理。但他告诫不要过分看重对基本原理的内心联想,或者希望原理本身能够进一步发挥。他认为,由于人们不能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本性,因而把任何已有的认识途径作为唯一可靠的途径加以提倡是轻率的。按照洛伦兹的观点,各种基本的理论途径应该同时由不同的研究者加以探索。

其他成就

洛伦兹的学位论文是物理光学方面的,题目是“关于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理论”。这个课题菲涅耳已经做过,但洛伦兹运用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重新进行了处理。这项研究几乎一下子就使洛伦兹确立了他在本国的学术地位。3年后,莱顿大学聘他为教授,主持该校新设置的理论物理教席。这个设置不仅在荷兰,而且在整个欧洲也是最早的。洛伦兹接受了这个职位,从而确定了他的理论物理学的职业生涯。

1892年,洛伦兹发表了经典电子论的第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洛伦兹明确地把连续的场和包含分立电子的物质完全分开,同时又为麦克斯韦方程组追加了一个洛伦兹力方程。于是,连续的场和分立的电子,就由这个洛伦兹力来联系。在此基础上,洛伦兹把当时所得到的电磁光学的各种结果,重新整理加以格式化,确立了经典电子论的基础。许多从他那里学习电动力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认为,这是洛伦兹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当新物理学开始崛起的时候,洛伦兹也推导过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他只能用自己的理论计算能谱的长波极限。他了解普朗克1900年的黑体辐射量子理论包含整个光谱,也了解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与他自己的电子论基础完全不同。但1908年洛伦兹以有利于普朗克量子论的口吻说,普朗克理论是唯一能解释黑体辐射整个光谱的。洛伦兹是最早能这样指出并强调量子假说和电子论假说之间存在深刻对立的人之一。

1875年前,光的电磁理论与物质分子理论相结合的统一设想,还没有被人明确提出。此后,洛伦兹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写出了题为《光的反射与折射理论》论文,对光的旧波动理论与光的新电磁理论作了综合性评述,最后明确提出了这一统一设想,不仅使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有了更加坚实的物理基础,而且据此创立了物质的电子论。随后他又根据电子论,确立了电子在磁场中所受的力即“洛伦兹力”的概念。与此同时,他还与其同胞塞曼一起,发现并验证了塞曼效应。塞曼效应是一种解释置于磁场中的光源发射的各种谱线,受磁场影响分裂成几条,各分谱线之间间隔的大小与磁场强度成正比的理论。塞曼最先发现这一现象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但他通过研究在理论上虽然可以正确解释这一现象,却在实验中遇到了难题。洛伦兹对此进行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用实验证实了塞曼理论的正确,使塞曼效应在理论和实验上都站住了脚,成了物理学中的一个经典定律。

1878年,他发表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论文,把以太与普通的物质区别开来,认为以太是静止的,无所不在,而普通物质的分子则都含有带电的谐振子;在这个基础上,他导出了分子折射率的公式(即洛伦兹-洛伦茨公式)。

1892年他研究过地球穿过静止以太所产生的效应,为了说明迈克孙-莫雷实验的结果,他独立地提出了长度收缩的假说,认为相对以太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他开始发表电子论的文章,他认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电子是很小的有质量的刚球,电子对于以太是完全透明的,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物质中的电子的相互作用。这在个基础上,189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1896年,P.塞曼发现放在磁场中的光源,其光谱线发生分裂(塞曼效应)。洛伦兹立即用他的电子论对这一现象作了定量的解释。由于这一贡献,他和塞曼共同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5年,他发表了长度收缩的准确公式,即在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因子为(1-v2/c2)1/2。

1899年,他在发表的论文里,讨论了惯性系之间坐标和时间的变换问题,并得出电子与速度有关的结论。

190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变换公式(J.-H.庞加莱首先称之为洛伦兹变换)和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式,并指出光速是物体相对于以太运动速度的极限。

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洛伦兹还获得过英国皇家学会的伦福特和科普利奖章,并且接受了巴黎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德国物理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的光荣称号。

人格魅力

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经典物理学推上了它所能达到的最后高度。洛伦兹本人几乎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界的统帅。如果洛伦兹不那么具有开放精神,这种成就本来可能使他过早地退出历史舞台。当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打破了古典物理学时,洛伦兹说过,他感到遗憾的是,他为什么不在旧的基础崩溃之前死去。但是洛伦兹的个性是“超个人”的,他对过去价值的惋惜很快就由愉快地接受新事物所取代了。

由于洛伦兹在理论物理方面享有很高的威望、通晓多种语言并善于驾驭最为紊乱的辩论,所以他生前每次都被邀请参加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而且经常担任大会的主席。1911年洛伦兹主持了第一届索尔维会议。这次会议使量子概念从四面八方突破了德语世界的边境,成为一个在法国和英国同样使人感兴趣的论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洛伦兹的开放精神在他的世界主义立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恢复科学国际主义,洛伦兹作了持续的努力。1923年洛伦兹被选为国际文化协作委员会委员,并继柏格森之后担任了该委员会主席。

这种本质上的伟大开放精神,使洛伦兹不仅在学术上富有成就,而且在人品上也赢得了同时代人的敬重。1928年1月,洛伦兹病重;1928年2月4日,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终年75岁,物理学界失去了一位了不起的领袖。在2月10日,在他下葬那天,荷兰的电报、电话服务暂停3分钟以示哀悼。出席葬礼的有荷兰王室、政府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科学院的代表。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普鲁士科学院代表、第二代职业理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都在他的墓旁致了悼词。爱因斯坦深情地感慨洛伦兹对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他用“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来评价这位良师益友。

活动经历

在物理学家中,洛伦兹是最富有国际性的。在他事业的最初20年中,他的国际性工作仅限于著作。后来,他开始离开莱顿书房和教室,广泛地与国外科学家进行个人接触。他的电子理论使他在物理学界获得领导地位。

1898年,洛伦兹接受玻尔兹曼的邀请,为德国的自然科学与医学学会的迪塞尔多夫会议物理组做演讲。

1900年在巴黎,为国际物理代表会(世界性物理学家集会)做演讲。

洛伦兹在物理方面最重要的国际性活动是担任物理学的索尔维会议的定期主席(1911—1927年),他在临终前还主持了最后一次会议。

洛伦兹在这些国际性的集会中主持会议并成为公认的领袖。大家对他渊博的学问、高明的技术、善于总结最复杂的争论以及无比精炼的语方都非常佩服。在一战之后,洛伦兹的科学活动开始加入了政治色彩——这位科学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花甲之年为着和平与无国界的科学而奔走,为了恢复真正的科学国际主义而奋斗。

1909年至1921年,他担任荷兰皇家科学与文学研究院物理组的主任时,以自己的影响来说服人们参加战后盟国创立的国际性科学组织。

1923年,他成为国联文化协作国际委员会的七个委员之一,并继承伯格森(H.Bergson)担任主席。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52htm 在里有很详细的说明 然后这个是在http://qun51com/xuanyuanwang/topicphppid=1533找到的 提起郁金香人们一定会想到郁金香王国——荷兰,然而世界上最早种植郁金香的却是土耳其人。十六世纪才传入荷兰,十七世风靡欧洲。郁金香被视为胜利和美好的象征,同时它还代表着爱的表白和永恒的祝福,郁金香花色繁多,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郁金香花语一: 象征神圣、幸福与胜利。 红色:爱的告白粉色:美人、热爱、幸福白色:纯情、纯洁**:渴望的爱紫色:永恒的爱恋情双色:你真美丽黑色郁金香 ——代表骑士精神 (或忧郁的爱情)郁金香花语二:爱的表白、荣誉的皇冠、永恒的祝福 红郁金香:爱的宣言、喜悦、热爱黑郁金香:神秘,高贵 紫郁金香:高贵的爱、无尽的爱白郁金香:纯情、纯洁 粉郁金香:美人、热爱、爱惜、幸福黄郁金香:高雅、珍贵、财富、友谊 高原郁金香:自豪、挺立、创造的美、美的创造双色郁金香:美丽的你、喜相逢 羽毛郁金香:情意绵绵生日花:野生郁金香(Wild Tulip) 花语:贞操(Chastity) 野生郁金香生长在地中海沿岸,是所有郁金香的原种。在罗马神话中,郁金香 是布拉特神的女儿,她为了逃离秋神贝尔兹努一厢情愿的恋慕,而请求贞操之神迪 亚那,把自己变成了花。所以,野生郁金香的花语就是——贞操。 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属於纯情派,对爱情非常的专一。被你爱上的人,一定非常的幸福!生日花:豪华郁金香(Clarimond Tulip) 花语:华丽(Showy) 像豪华郁金香这麽华丽的花恐怕很少吧?不只花瓣是鲜 的红色,花瓣的根部是 黑色,而且在黑色的边缘还镶着金边。因此,它的花语就是-华丽。 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无论穿什麽、做什麽,总是众人注目的焦点。不过,懂得你也有诗情画意的一面的人,也许只有你的情人吧?郁金香又名:洋荷花、草麝香、郁香。为荷兰国花,郁金香是美好、庄严、华贵、成功的象征。郁金香的生物学名是TULIPA,来自土尔其语TUBERLD。其含义是郁金香花象包着头巾的伊斯兰教少女一样美丽。郁金香花朵似荷花,花色繁多,色彩丰润,艳丽,是世界上著名的球根花卉。郁金香泡沫是历史上最大的三个泡沫经济事件之一,“郁金香狂热”也被作为专业术语,成为经济泡沫的代名词。 郁金香是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提起郁金香,许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被誉为“鲜花之国”的荷兰。的确,荷兰人钟爱郁金香,将其奉为国花,并把它和风车、奶酪和木鞋一起,统称为荷兰的“四大国宝”。每到暮春时节,满山遍野的郁金香争奇斗艳,晶莹修长的叶片,像装满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他的传世名著《黑郁金香》中,曾这样赞美一种名叫“黑寡妇”的黑色郁金香:“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小说家优美的笔调,更为郁金香增添了一层传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曾几何时,郁金香美丽的花朵,竟使无数荷兰人为之疯狂;一枚看起来与洋葱头别无二致的郁金香球茎,竟然价值连城;甚至整个国家,都因郁金香而陷入混乱之中,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众所周知,荷兰是名副其实的“郁金香王国”,其出产的郁金香畅销12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全世界总出口量的80%以上。但有趣的是,郁金香的故乡却并非荷兰,而是土耳其和小亚细亚一带,甚至也有人认为郁金香原产自中国的西藏。不论其原产地在哪里,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无疑是从一位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家开始的。 1554年,奥地利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在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花园里初识了高贵的郁金香,惊艳之余,他把一些郁金香的种子带回维也纳,送给他的好友、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克卢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学家,经过他的悉心栽培,登陆欧洲的郁金香种子终于发芽、生长、开花了。1593年,克卢修斯受聘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的主管,就随身携带了一些郁金香鳞茎来到荷兰。第二年春天,荷兰的第一朵郁金香已经含苞待放了。一时间,高雅脱俗的郁金香成了莱顿上层社会谈论的焦点。或许是物以稀为贵,也或许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王公伯爵开始陆续登门拜访,希望能得到一株郁金香。但不知何故,他们的要求遭到了克卢修斯的一概拒绝,即便是出钱购买也不行。在此情况下,几位想借机发财的荷兰人就采用了一种冒险的方法:偷!克卢修斯一气之下,把剩下的郁金香鳞茎统统送给了朋友,从此不再培育郁金香。而郁金香却借此机缘,在荷兰各地流传开来。与郁金香同时在荷兰流传开来的,还有这样一个浪漫的传说。古时候,有位美丽的少女住在雄伟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她。为表达爱意,他们一个送了顶皇冠,一个送了把宝剑,还有一个送了块金块。但少女对三人都不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遂把皇冠变成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块变成球茎,美丽的郁金香就这么诞生了。据说这个故事是荷兰的花商们为了推销郁金香编造出来的,但故事一经传开,更加深了人们对它的钟爱,不久以后,具有浓郁外国情调的郁金香,就成为荷兰花园里人见人爱的花卉品种。高贵、优美、鲜艳的郁金香,深深地吸引了好奇的荷兰人,尤其是那些带有美丽杂色花纹的稀有品种的郁金香,更令他们爱慕之至。很快,对郁金香的热爱和追逐就作为一种时尚,流传到了德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有人说,17世纪的欧洲属于一个充满炫耀、猎奇和好大喜功的时代。花园和鲜花是贵族和商人们奢华生活的一部分。实际上,无论任何时代,社会中的上等阶层总是渴望得到地位的标志,现在可能是法拉利跑车、游艇和私人飞机;而那时,豪宅、花园和鲜花,特别是异国情调的郁金香,则是他们向往的目标。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自然非常有限,因此价格也极其昂贵。一般少数富有的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块豪华的郁金香贴片、一次用郁金香加以装点的聚会、甚至奢侈地装饰着郁金香的窗框,都成为了一种昭示社会地位的手段。在当时,巴黎的时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郁金香作为装饰,便会觉得身价倍增。另据记载,巴黎的一位富家**出嫁时,所有的嫁妆,竟然就是一枚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球茎。在17世纪初的法国,人们就已经为品种稀有的郁金香开出了离谱的高价。据说在1608年,一名磨房主卖掉了自己的磨房,为的就是一只罕见的郁金香球茎。更有甚者,有人竟然用价值3万法郎的珠宝去换取一只郁金香球茎。相比之下,朴实、认真的荷兰人肯定没有巴黎人那么时尚、浪漫,但别忘了,经过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的洗礼后,17世纪的荷兰堪称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世界海上霸权,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商船数量多达15万艘,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交易所即诞生于此。荷兰人无与伦比的冒险和开拓精神帮助他们取得了这些伟大的成就,但也许正是这种冒险精神,竟成了培育投机者的温床。由于当时荷兰人的投机欲望是如此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的鼓吹之下,荷兰人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开始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至于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而那些花朵上带有美丽的花瓣或条纹的稀有品种,更成为人们疯狂追逐的目标。 从1634年开始,荷兰百业荒废,全国上下都开始为郁金香疯狂。与所有的投机泡沫一样,参与的人们最初都实际赚到了钱。由于价钱节节上升,你只需低买高卖,买高卖更高。得了甜头后,大家信心大增,倾家荡产地把更多的钱投入郁金香的买卖,希望赚取更多的金钱。原本旁观的人看到挣钱这么容易,也受不了诱惑,加入到疯狂抢购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投机商也纷纷云集荷兰,参与这一投机狂潮。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一书中,苏格兰历史学家查尔斯·麦凯对这次郁金香狂热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帐。欧洲的财富正在向须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在没有交易所的小镇,大一点的酒吧就是进行郁金香交易的‘拍卖场’。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时也替客人确认交易。这样的晚餐会,有时会有二三百人出席。为了增加顾客的满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柜上往往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大花瓶,里面插满了盛开的郁金香。” 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更加生动地说明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据说海牙有一个鞋匠,在一小块种植园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见的“黑色”郁金香。消息传开后,一伙来自哈勒姆的种植者拜访了他,说服他把花卖给他们。最后,鞋匠以1500荷兰盾的高价把自己的宝贝卖给了他们,没想到,买家中有一个人立即把黑色郁金香摔到地上,用脚将其踩成一滩烂泥。鞋匠惊呆了。买家们却轻松地解释说,他们也培育出了一只黑色郁金香,为了确保自己的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情愿付出一切代价,若有必要,上万荷兰盾也在所不惜。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这种郁金香在1623年时的价格为1000荷兰盾,到1636年便已涨到5500荷兰盾。1637年2月,一枚“永远的奥古斯都”的售价曾高达6700荷兰盾。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相对于这种顶级郁金香来说,普通郁金香的涨幅更是“疯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维特克鲁嫩”球茎,市价还仅为64荷兰盾,但到2月5日就达了1668荷兰盾!别忘了,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在这股狂热到达巅峰时,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个寒冬,人们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球茎的期货市场就这样诞生了。球茎在实际进行货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实际支付货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郁金香的投机。由于刚刚形成的期货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使得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这更使得已经被“吹”得很大的郁金香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了。 今天的经济学家都把在这次郁金香狂热视为“博傻理论”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后残存的理性都早已远离了荷兰的郁金香市场。虽然人们大都知道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早已远离其正常的价值,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别人会比他们更“傻”,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价钱。但无论如何,投机狂潮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事实也的确如此。郁金香狂热的终结,终于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终于还是出现了。尽管泡沫崩溃的日期被记录得非常清楚,但谁也说不清投机泡沫到底是怎样崩溃的。泡沫崩溃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人们清楚地记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顺利地进行着,谁也不知为什么,市场突然就这么崩溃了。也许除了说这是泡沫膨胀到极点后的必然结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查尔斯·麦凯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把引发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归结为一起偶然的事件。一位年轻的水手,是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却发现水手正满足地就着熏腓鱼将球茎吞下肚去。水手对郁金香的球茎的价值一无所知,他认为球茎如同洋葱一样,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值几千金币的球茎在一个陌生人眼里竟如同洋葱,是水手疯了,还是荷兰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难以决断。然而,就是这个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弹,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反思的结果无不例外地对郁金香球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极少数人觉得事情不妙,开始贱价卖出球茎,一些敏感的人立即开始仿效,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恐慌性抛售浪潮,暴风雨终于来临了。 一时间,卖方的大量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状态。这时的郁金香简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再敢接手。球茎的价格也犹如断崖上滚落的巨石,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等到人们省悟过来,一切都为时已晚。于是,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兑现合同,挽回损失。很快,法庭就淹没在郁金香的官司之中。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不知有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受害者当中既有文化程度颇高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因为贪婪是没有任何阶层界限的。 事态出现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决,但他们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也束手无策,最终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机者自己咽下。1937年4月27日,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这一下,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如今又在为突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的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灾难的结果导致了人们对郁金香的无比痛恨,画家们也得到了发挥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画家扬·勃鲁盖尔创作的一幅讽刺画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郁金香交易。无论是种花人、花商,还是参与其中的投机者,都受到了画家的无情嘲弄。 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移。 简言之,是社会集体投机赚钱的获利心理造成,后果是迟早爆炸的炸弹传来传去,落到最后的人倒霉。并会造成社会经济恶性动荡。损害了经济本来的发展趋势。 如今,这起发生在17世纪的郁金香事件,已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起大规模投机泡沫事件,被记入了经济发展史,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而“郁金香狂热”也被当成一个专业术语,成了经济泡沫的代名词。每当回过头来审视这起“郁金香狂热”事件时,人们常会觉得非常好笑,毕竟郁金香这种植物成为投机对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许多人甚至认为,这起事件属于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偶发事件,以后不会再度发生,至少在荷兰不可能再度发生。但令人震惊的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就在郁金香狂热事件过后不到100年,还是在荷兰,人们又一次陷入到狂热之中,只不过这一次的对象变成了另一种植物——洋水仙。从1720年左右开始,荷兰洋水仙的价格迅速上涨。鉴于对郁金香事件还记忆犹新,有人随即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警世性文章。尽管如此,还是没有压住投机狂热的进一步升温。至于结果,在此就不用赘述了。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有人说,泡沫就像细菌一样,只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会蔓延开来。历史上,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0 世纪末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网络泡沫”无不如此。19世纪初美国过度投资形成泡沫,后来泡沫经济大崩溃造成世界经济危机,帝国列强间利益冲突加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到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造成股票价格下跌7成,大量公司倒闭,银行大量代款无法回收 ,许多银行破产.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经济泡沫在它膨胀的时候,公众的追风心理才可能使其成为具有严重破坏力的投机浪潮。因贪婪而失去理智的、狂热的人们,会为泡沫的吹起寻找各种“合理”的依据,不断提升对价格的预期,引起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任何发出泡沫预警的观点都被作为一个另类,就像那个指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小男孩一样。在泡沫面前,因为狂热,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而真相,只有在泡沫破灭时才能大白于天下。 郁金香栽培品种极多,达8,000余个。花型有杯型、碗型、卵型、球型、百合花型、重瓣型等。花色有白、粉红、紫、褐、黄、橙等,深浅不一,单色或复色。花期有早、中、晚。品种虽极为丰富,但在我国许多地方栽培不易成功,也常退化。 野生郁金香生长在地中海沿岸,是所有郁金香的原种。 郁金香属长日照花卉,喜阳光充足,冬季温暖,夏季干燥的气候,要求输送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忌碱性土壤和连作。 在古罗马神话中,郁金香是布拉特神的女儿,她为了逃离秋神贝尔兹努一厢情愿的爱,而请求贞操之神迪亚那,把自己变成了郁金香花。所以,野生郁金香有一种含义就是贞操。当然,不同颜色的郁金香代表什么含义是不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42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9
下一篇2024-03-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