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全诗以什么抒情写景为主?

芙蓉楼送辛渐全诗以什么抒情写景为主?,第1张

以下答案由星蓝海学习网提供: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收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有人说,最美的情话在民国。现在,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他们的爱情。

林徽因:《那一晚》(节选)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林徽因先生写作新诗,是受诗人徐志摩的启蒙和影响的。1930年左右,林徽因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休养时,开始提笔写作。据林徽因年谱考证,《那一晚》写于1931年,是年她27岁。该诗是为追忆10年前她与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初次相遇而作。这首诗发表在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正是徐志摩。该诗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也是她为数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

这首诗发表后,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这份伤感、含蓄的情谊在其唱和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切流露。

宗白华:《我们》

我们并立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

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

经过我们两心深处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诗人,是“五四”时期“小诗”这一自由诗体的首创者。他善于利用小诗写景、抒情、议论(通过形象表达哲理)。《我们》这首小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诗是一幅美丽的画。星光下的静夜,一对痴情的青年男女手握着手,他们一会儿仰望灿烂的星空,想那古老、美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含羞对视,用眼睛交流。宏观的天地与微观的“我们”,具体的“我们”与无限的神思构成了一幅含蓄隽永、意境优美的画面。

卢前:《本事》

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

梦里花儿落多少

《本事》一曲虽是一首小歌,却是两位大师珠联璧合之作。词曲都是民国时期流行的通俗歌曲创作手法,易记易唱,一经演唱就风靡全国。《本事》的歌词,原是卢前(本名卢冀野)先生新体诗集《春雨》中的一首小诗。黄自先生为编写中国第一本音乐教材,选用了它并为之谱曲。至今台湾的高级中学教材中仍选有此歌。因为广为传唱,此歌成为了经典之作。

原诗其中一句“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的“困觉”一词过于庸俗,多改为“睡着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多为“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儿落多少”今多作“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在作家三毛和宗璞的《东藏记》中都被引用过,以至于被人误为是他们的作品。

朱生豪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我知道寂寞是深植在我们的根性里,然而如果我的生命已因你而蒙到了祝福的话,我希望你也不要想象你是寂寞的,因为我热望在你的心中占到一个最宝贵的位置。我不愿意有一天我们彼此都只化成了一个记忆,因为记忆无论如何美妙,总是已经过去已经疏远了的。你也许会不相信,我常常想像你是多么美好多么可爱,但实际见了你面的时候,你更比我的想像美好得多可爱得多。你不能说我这是说谎,因为如果不然的话,我满可以仅仅想忆你自足,而不必那样渴望着要看见你了。”

“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致宋清如)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译本作品质量与完整性颇受好评,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认识宋清如前,他是寡言少语的木讷书生:“一年之中,一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说话不到十句的有两百多天,其余日子说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认识宋清如后,他变成了极其会写情话的人。

读了他的情书,大概就能知道朱生豪为什么能够译好莎士比亚:他的情书写得既深情感人,也展现了这个内向少年心中天真顽皮的一面,他对爱情以及翻译莎剧这项事业充满了至高无上的热诚。他的情书中的称谓可谓是花样翻新:宋、清如、好人、无比的好人、好、宝贝、宋儿、好友、好宋、澄、小姊姊、澄儿、小亲亲、哥哥、阿姊、傻丫头、宋姑娘、青女

在这一个一个的昵称背后,跳动着的是多么鲜活的情愫。当一个男人对爱人的称谓都花足了心思,可见他的爱有多么真挚热烈。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除了经典诗篇《断章》,世人对诗人卞之琳知之甚少。作为诗人,他师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作为翻译家,他的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代表了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最高成就。而作为才子,他一生苦恋“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留下刻骨铭心的遗憾。

卞之琳作诗,斟词酌句,苦思冥想,为寻找一个最合适的意象,他会达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他不是以情写诗,而是以“思”写诗,以“理”入诗,所以他的《圆宝盒》《鱼化石》不是轻易就能理解的。当年,连梁实秋、胡适也大呼“看不懂”而予以批评。

诗人高洪波曾评价:“卞之琳先生是中国诗坛的琢玉者。他一生写的诗歌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是个很特殊的例子,真有点儿像当年唐代的孟郊、贾岛这样的苦吟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把诗当成一块玉来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诗作铮铮然有金玉之声。”

沈从文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致张兆和)

如果要评选民国最美情话,沈从文先生写给夫人张兆和的这句话绝对可以名列前茅。

提起他们之间的爱情,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那些信,从第一封到最后一封,那些滚烫而真挚的情话,即使是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动容: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在信中,他叫她三三。三三,三三,多么温柔的称呼,温柔得像一声叹息。写信的人和读信的人都已不在了,凭着这些信,他和她的爱情成了一个最动人的传说。

(本文综合整理自新华网、新浪网、环球人物网、孔夫子旧书网、豆丁网,来自网络)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昨天的文章重点讲了记叙文写作当中议论成分的应用,今天讲讲记叙文写作当中抒情成分的用法。

关于抒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虽然这是一个提倡创新和求异的时代,作文里面核心的东西却永远不会变,那就是真情实感。一篇议论文能够做到富有哲理,固然是好。如果能够做到以情动人,自然也是好文章。

让文章真情流动,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吗?从理论上阐释方法,在本科的写作课上是可以讲很多的,但这和游泳是一样的,非得自己去体会不可。更何况中考一天天的近了,讲道理不如看实战。

下面给大家列举分类,简单讲讲,再提供一些经典的例子,辅以少量的分析。

1 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不借助于任何手段,直接倾吐或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好处是直截了当,情感强烈,朴质诚恳,能打动人。坏处是不讲究含蓄,不够委婉,情感好像在裸奔。魏巍的抗美援朝期间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了几个战斗英雄的事例之后的一段经典的文字:

这一段文字里,作者深情满满的,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于志愿军战士们的崇敬和热爱。PS:只有感情强烈,才是以这种抒情方式。

2借事抒情

这是很高级的套路,通过叙述的事件来抒发感情,通过具体的事件自然的流露感情,感染读者,叙述中渗透的情感,读者自然会觉得真诚可亲。经典的例子是《背影》:

这里面情感强烈,却被作者给压制住了,不是似火的喷发,而是平静的持续的输出,朴素无华的文字,道出了慈父的爱子之情,和自己不愿言说的感激。多少年之后,依然能感到它持续的热度。

3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在文章当中写景不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来展现情感。老杜的《春望》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对花鸟树木的描写,表达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忧愤和感伤。抒情而不直接写情,写景物,却不仅仅止于景物。好处是含而不露,韵寄幽远。

4 融情于理

上一篇文章讲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好像写作的角度只是强调了议论,其实很多时候,议论和抒情是分不开的。这里提到的融情于理,就是在说理的过程当中,要理中含情,使情感具有了深度,又是道理充满个性色彩。情与理在这种写法中实现了统一。这是比较高的境界。列举一段文言文的例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

这是一篇写给妻子,与妻子生死诀别,林觉民激情难抑,全篇皆是肺腑之言,却把自己为什么要勇于去死的道理说得非常明白。

5.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这两种放到一起说,是因为从初中生写作的角度看,并不大常用。单却是记叙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也放到这里说一说。

借物抒情,有时候是通过描写客观的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写物,通过象征,拟人,比喻等方式,委婉的传达出自己的情感。比如流沙河的《草木篇》:

作品中写的事物,却是将思想情感化成了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因此情意深邃,韵味隽永。

咏物言志呢,可以回忆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可贵品质是“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 这是写物的;后文写了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从花生到做人,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两件事儿,却在大作家的笔下合二为一,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在《短歌行》中作者巧妙的化用了《诗经》里《子矜》,《鹿鸣》二诗的成句,把年轻妇女等候情人的歌变成创业志士思慕贤才之辞,通过观宴嘉它得歌辞,美达出招纳人才的泊切心情,全篇围绕“忧患”两字言志抒情,开头两句是引起“忧思”的缘由,结尾两句表达根除“忧思”的愿望。“明明如月”四句,谐音求贤不得而忧虑,立意深远。“目明星稀”四句,以乌鹊夜飞笔与贤十在动乱的社会中托身无所,十分贴切。

此时融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藉,意境清幽。通篇音韵铿锵有力,韵脚或八句一换,获四句一转,语言质朴,自然,既摇曳以生姿,有错落而有致,能给读者以无穷的审美享受。

《短歌行》,属乐府《相和曲·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本篇通过宴会的

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

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

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对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口苦多。”情调悲凉,并非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

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过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是天下不太平。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388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2024-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