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什么时候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第1张

彝族传统节日有拜姑爷 、开新街、祭罗节、巴乌节 、黑井灯会、祭秋架 、赶地母会、叫饭魂、二月七、二月八、拜主会、插花节、祭神树节、祭石神 、马樱花节、叫五谷魂、护山节、搭清节、串会节 、小火把节、鲁止、采药日 、都阳节 、底拉 、祭荞地 、大火把节 、祭稻田、祭族树节、勒苏花街 、拉麻节 、祭中柱 、尝新节 、拜祖节 、弥勒祭山抻 、老年 、白兴诺 、封工具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拜姑爷

拜姑爷节是云南省峨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该节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届时,人们把近三五年内本寨嫁出去的姑娘连同姑爷一起接回本村。之后,先给各家姑爷送大红拜帖,然后由寨子组织狮子、龙灯、花鼓队以及大头和尚,到各家去拜耍。姑爷们必须点燃鞭炮欢迎。并拿出糖果糕点相送。有些地方还要把全村寨的所有姑爷都请到一起进行团拜,让各家姑爷在这种集体场合里显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团拜时,姑爷们除了摆出鞭炮、糖果、瓜子外,有的还要贡献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各种高产作物的种子等。拜姑爷节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彝族的传统节日——开新街

开新街是云南省峨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赶街日。旧时峨山一带的彝族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烧香祭神后,各家就互不往来,直到正月初二或初三各寨举办民间灯会、龙会、虎会、地会时才相互往来。待开了新街后,人们才下地干活。开新街这一天,人人都穿上新衣服,吹奏起各种古老独特的民间乐器,耍着龙灯、虾灯、狮子灯、彩船灯,跳着热烈奔放的花鼓舞,从各村寨朝指定街子上涌去街场上,待三声地炮一响,便有一位年高望重的长辈讲话,他祝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娱乐活动。晚上,年轻人还要燃起篝火,继续歌舞娱乐。富良棚、塔甸一带,还有在松毛席上吃“开新街饭”的习惯,开新街期间,人们还要在货摊上购买春耕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生活用品。

彝族的传统节日——祭罗节

祭罗节又称“祭倮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一带彝族支系花腰人传统节日,时间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属马日。届时先挑选八个人去村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挑水,再选两个人去捡拾各种树叶,并把树叶塞进芦瓶里给每家送一个,同时还送给各家一个饭团,一小块鸡肉和一小块猪肉。然后,从挑水、捡树叶的十人中选出两名有妻的、三年中没送过丧的男人替放在村寨龙树上的鹅卵石(阿罗的化身)洗身。之后,进行祭龙仪式。祭龙时,妇女不得参加,而且每户只参加一个男子。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

巴乌节是云南省鹤庆县东、西山区一带彝族支系黑活人民间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巴乌”即打猎归来的意思,原是一项欢庆狩猎凯旋的祭祀仪式。过去,每逢寨中猎人捕到猎物时,都要跳“巴乌”舞。跳舞之前,猎人要在歌舞场当众开剥猎物,把兽头交给狩猎的组织者或指挥者,兽皮交给打死野物的人。将肉收拾干净后交给主持祭祀活动的“阿布”,“阿布”再让助手拿到火堆上烧烤。

彝族的传统节日——赶地母会

赶地母会是云南省漾濞县龙潭区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晚。届时,人们汇聚在富丁乡山背后的地母庙,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其中以打歌最为热闹。打歌时,一、二人到场地中央,一边吹芦笙、竹笛或弹奏月琴,一边跳舞,充当“打歌头”,并负责指挥打歌活动,其他人则围成圆圈随着乐曲的节奏边歌边舞。歌词内容以叙述历史故事和抒发爱慕之情为主。

彝族的传统节日——黑井灯会

黑井灯会是云南省牟定县黑井一带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由于黑井一带盛产井盐,龙灯会的第一个节目便是“耍龙”,龙有九节,分别代表九眼出盐水的井,以祈求盐水更咸。此外还有三打、进贡、媒婆、水族、耍狮、嫁女、得利等娱乐性节目。最后是“合井太平”。由两盏彩云灯以及盐灯、白鹤灯、鲤鱼灯组成,取彩云灯助龙上青天,盐灯喻盐业兴旺之意。在鹤灯上架一“井”字,取“合井太平”之彩头。

彝族的传统节日——祭秋架

祭秋架亦称祭星星,云南省昆明西山区谷律一带彝族支系黑彝人民间宗教节日,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当地彝族相传,古时候人世间人烟稀少,彝族的始袓非常孤单,一到夜幕降临时便哭泣,哭泣声惊动了星神并为之感动,于是变成美女下凡和始袓一起玩荡秋架,天一亮便返回天上。彝族始祖曾请求星女和他一起住在人间,星女不同意,而且从此不再下凡。为了感谢星女的恩德,彝族就以祭秋架来纪念她,每到这天就荡秋架。祭秋架用的祭品由全村共同负担,集体杀一头猪,每家得一份肉,各自煮熟后,和米酒一起在月亮升起时端到秋架下,还要点香叩头,行祭祀之礼。

彝族的传统节日——叫饭魂

叫饭魂是云南省巍山县天空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从农历二月初五开始,期限不定。节前,全村男子将附近的路整修一次,并在经常有人行走的路口扎上刺条,村子周围的大路口还要挖坑,以防止路人通过和进村,故民间有“二月初,阻大路”的俗语。人们认为节日期间祖宗们要回来,他们不高兴见到生人。又说叫饭魂时,路上有饭魂行走,若有生人出现,会吓跑饭魂。参加叫饭魂活动的人,须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指定。叫饭魂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两名“老丑”,装扮得奇丑无比,手执牛尾,驱鬼开路。紧跟着是由两个小伙子装成的“新郎”“新娘”,让他们迎接和侍奉饭魂。

彝族的传统节日——二月七

二月七是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军屯镇一带彝族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七日。据说,过二月七兴于明朝末年,目的是求神灵保佑全镇男女婴儿无病无灾。节前,人们要精制神轿三顶,两顶有轿顶,一顶为座椅式;有顶的抬圣母、土主祌,座椅式的抬财神。二月初六晚上,由一绅老到圣母殿将三尊小塑像请下座位,供于大殿供桌上,名为“暖寿”。初七早上,军屯镇所有当年出步的孩子,都要穿着干干净净的节日艳装,由父母亲抱着,肩上扛一面纸糊竹做的有两面小旗子的“枷”,并抱公、母鸡一对,到菩萨座下领生,领生时先把枷上的小旗子取下让孩子拿着,然后把枷烧掉,父母便抱着孩子和鸡回家,到家后再把鸡杀了煮熟,用盘子装着去圣母殿还愿。人们还完愿后,便开始接神。军屯镇分为上截、中截、下截、街截四段,接神时这四段按次序轮流当头。当头者要杀猪宰羊,准备酒席,并开出“抬香老人”的名单,按规矩,凡满五十岁的男子都有吃香饭(即参加宴会)的资格。

彝族的传统节日——二月八

二月八是彝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节期三天。有关二月八节日来历的传说有多种,其中一说是纪念在十分危急的关头,智斗强敌的民族英雄密枯。二月初八日,全村男子来到寨旁最高大最古老的树——“密枯树”前,每户向密枯树供祭一碗米、一块盐及茶、酒等物,再由毕摩主祭,并杀猪作为祭礼缅怀密枯的丰功伟绩。祭毕,参祭者食用烧猪肉和猪血稀饭。剩余猪肉按户平均分配,各户用这些肉祭祀祖先和阿儒比女神。在节日期间,人们还举行踏歌、摔跤、打秋千等娱乐活动。初十日,男女青年成群结队,上山祭祀本字神,并举行野餐和篝火晚会,互吐心曲,寻求意中人。

彝族的传统节日——祭神树节

祭神树节是云南省巍山县山塔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初八日。节日早晨,人们将村里所有的通道路口,都用荆棘拦扎起来,并栽上一棵一丈多髙的松树,在树尖上插一个羊头,同时把二只猪赶到村后的“神树”前等候宰杀。杀猪前,要砍来三杈青松一段,用红布条栓铜钱,挂到树杈上,闰年挂十三条,平年挂十二条,再用松木刀砍来六棵柳树,拿红布连接起来,由六个男子抬着,形成一顺儿的三道门。人们拖着猪在这三道门下走三次后被宰杀。杀猪时,将镇血接在一个盆里后,倒入煮稀粥的锅中用松木刀搅拌,名曰做“红稀饭”。另外杀一只红公鸡和一只羊,杀鸡时要将鸡血洒在神树根部,并粘上一些鸡毛。

彝族的传统节日——祭石神

祭石神是云南省峨山县彝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彝族由于生活在山区,到处都是石头,在他们的多神崇拜中,也包括对石头的崇拜,认为石头会保佑他们免受疾病折磨,庄稼不被偷盗。届时,要在两棵“龙树”前各放一块椭圆形的石头,象征雌雄二性。祭祀要用鸡或猪做供品,连祭二天后,大家就在树下会餐。祭祀的第二天,要由两个已经成婚但还没有孩子的男青年各抱一块石头围“龙树”绕圏,其他人则往他们身上泼水,以祈求石神保佑他们能生儿育女。这天,每家还在供奉的石神前面插松枝三条,象征人丁兴旺。代表石神的石头当地活叫“米金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彝族的传统节日——拜主会

拜主会又称朝山会、赶庙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景东等县彝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或十四日举行,也有的在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相传这个节日是为纪念一位舍身救村民的英雄而来。届时,村民们都汇集到村中土主庙里,向这位英雄祈祷,请他保护村民。青年男女们在土主庙周围谈情说爱,尽情欢乐,如意者便可以以身相许。

彝族的传统节日——插花节

插花节是云南省昙华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这天,人们要在路边、树旁、寨口搭起花碑坊,并用采来的鲜花插满房屋、畜厩的周围。据传说,插花节是昙华山一带彝族为了表示对咪依鲁的怀念而沿传下来的。很久以前,昙华山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名叫咪依鲁,她能唱许多彝家调子,会绣各种花草鸟兽。后来,咪依鲁和善良诚实、本领高强的小伙子朝列若在山上对歌时相爱,并订下了终身。昙华山有个土司,经常以选美女到他家天仙园伺候仙女为名,糟蹋各寨美女。

彝族的传统节日——马樱花节

马樱花节是云南省楚雄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日。届时,人们把马樱花摘下来,插遍牛厩、羊圈、鸡屋和猪舍,还要举行跳脚、唱山歌、杀鸡会餐等活动。传说很久以前,洪水滔天,最后只剩下兄妹两人在世界上。金龟老人想方设法让他们结为夫妻,然后生下一个不成人形的肉团。金龟老人用剑将肉团劈成了五十个童男、五十个童女,然后用剑把带血的肉皮挑到旁边的一棵小树上,这棵小树便开出了红彤彤的马樱花。

彝族的传统节日——叫五谷魂

叫五谷魂,彝语称咱哈咕,云南省弥勒县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届时,各家各户用青冈栗和黄栗树枝扎成一捆,作成扁担,挑着鸡、酒等食品到田地边献祭,并请毕摩念经叫五谷魂,尔后将供品置于供桌上。叫五谷魂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年有余粮。其他一些地区的彝族,则在每收割完一块或一坝田之日,举行叫五谷魂仪式。叫魂时,主人站在田头,口念祷词,祈求五谷魂随同收获的庄稼回到家中居住,以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念毕,一边返回家,一边不停地呼唤五谷魂。

彝族的传统节日——护山节

护山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一带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初四日举行。在护山节期间,任何人不许上山砍树木打柴草,也不能把畜群赶到山上放牧。这天,各个村子还要组织“打猎”活动,一般都是青年人参加,届时有人装扮成动物,到傍晚后出现在“猎人”们面前,“猎人”们的武器是竹炮,“打猎”归来后要举行庆祝活 动,大家围火歌舞,通宵达旦。

彝族的传统节日——搭清节

搭清节是云南省曲靖市白水区大德地方彝族妇女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马日。这天的家务全由男子料理。妇女们精心打扮后,带上食物来到当地的密集山上,挖好火塘,然后生火煮饭做菜。饭菜做好后,大家席地而坐,先给长辈妇女敬酒,再给小女孩挟菜。之后大家一边品尝饭菜一边唱调子,直到明月当空,才扶老携幼,相继离去。这天,附近的汉族妇女也有应邀来参加的。搭清节犹如汉族的踏青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串会节

串会节是云南省漾濞县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届时,人们聚集到一起,在场院上举行歌舞活动。由许多人组成的打歌队伍,围着三堆篝火,围成一个大圆圈,在四支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跳舞时伴以对歌,气氛异常热闹。

彝族的传统节日——小火把节

小火把节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彝族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因为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称“大火把节”,故四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就称为“小火把节”。其活动内容与彝族大火把节相同,参见“大火把节”条。

彝族的传统节日——鲁止

鲁止又称米孙叭,彝语意为“祭龙”,彝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一、二、三、四月间择日举行,彝族民间认为:人间之水皆为龙门所喷,云行雨降皆龙所为,因此,每个村寨都选萚一个旺水源头或一天然大水池,作为龙潭,成为永久性祭龙场所。并选择水源旁或水池边的一棵参天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俗称龙树。届时,以村褰为单位举行祭龙仪式,由老人筹办祭祀用的香烛茶酒等物,并将按户轮流饲养的猪作为牲礼牵往龙潭边,其余每人手持一碗米,一小块盐。人们焚香明烛,杀牲献祭,行祭祀之礼,祈求龙神及时降雨,保佑五谷丰登。

彝族的传统节日——采药日

采药日是云南省小凉山一带彝族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节日中主要是采、卖药材。这天,天刚朦朦亮,男女老少便肩扛药锄、身负药筐,到高山、深涧、低谷去寻采各种草药。有些人家还要把采到的草药拿到集市去卖。当地彝族认为,五月初五这天采集的草药,治病效果最好。

彝族的传统节日——都阳节

都阳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一带及金沙江沿岸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个节日是彝汉两族人民团结、友谊的象征。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彝家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起山来,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

彝族的传统节日——底拉

底拉是云南省元江县一带彝族民间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届时,村中集体杀牛,各家杀鸡,再准备桃、梨、石榴等水果作为祭品。然后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人们将各种水果拌在大门上,再摆上酒肉等祭品,焚香明烛,下跪叩拜、行祭祀之礼,祈求祖先保佑人平安,五谷丰登。祭毕,人们开怀畅饮,载歌载舞,尽兴方散。

彝族的传统节日——祭荞地

祭荞地,当地彝语叫“果迷峨索波底”,直译为“祭祀荞王天地爷”。云南省富民、武定等县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密且人多居住在山上,荞麦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届时,各家各户在自己的荞麦地头,铲出一小块平地,铺上松毛作为祭坛,在上方插一棵三叉的松树枝,再插三枝青苗,点上三柱香,供上三碗饭和一杯米酒、一只活鸡。主人祈祷,烧纸钱,奠酒,之后掷卦,再把鸡杀了,涂些鸡血在松树枝上,把鸡完整地蒸熟后,还要再祭一次,这回要插双筷子在鸡身上。所有祭祀仪式结束之后,把祭品就地吃干净。

彝族的传统节日——祭族树节

祭族树节是云南省富民县、武定县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八月十五日举行。祭族树是密且人的一件大事,届时,由族内的一户作主持人,这户人家需要准备羊肉、酒、香、黄钱纸等,也有的密且人是按户凑钱。谁家新添了子女,要多交一些酒。届时,族长领全族成员聚在族树下,铺松毛,插一棵三叉松枝,点三柱香,供三碗米、一杯酒、一杯茶,烧红铁器蘸水,用“嘶嘶”声来避邪。然后牵羊到族树下,、族长率大家祷告,烧纸杀羊,挂羊角于族树上,将羊蒸熟后,再祭一次,然后,全族老少男女坐下吃族饭。祭族树意在求袓先保佑全家族平安兴旺。

彝族的传统节日——大火把节

大火把节是贵州省黔西南一带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村村寨寨皆要杀牛,然后按人均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打粑粑,或待客,或送礼。夜晚时分,男女老幼皆手持火把,绕村寨游行,最后在田边或地头举行象征性地扑杀害虫的仪式。贵州省六枝一带中寨的彝族,将其称为“火草节”。这天,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并汇集在一起跳“铃铛舞",唱“出嫁歌”。尔后散隐在树荫下或花丛中找异性对歌,吐诉爱慕之情,双方中意者可互送信物。此日,老人和孩子们则要备好礼物,走亲访友。

彝族的传统节日——祭稻田

祭稻田,密且语叫“且迷峨索波底”,直译为“祭祀水田天地爷”。云南省富民、武定县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一天的中午,各户人家要到自家的稻田边铺上松毛作祭坛,在坛上插一枝带三个叉的松树枝,三枝青苗,再点三柱香,供上三碗米饭、一杯酒和一只冼净了头脚的活鸡,主人用密且语祷告,然后烧纸奠酒,掷卦杀鸡,在松树枝上涂些鸡血,把鸡蒸熟后,在鸡翅上插双筷子,再祭祀一番,做法与前一次相同。

彝族的传统节日——勒苏花街

勒苏花街又叫“赶花街”,是云南省峨山、新平、双柏三县交界处的彝族支系勒苏人节日。每年两次,时间分别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节日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过去,一位汉族姑娘与一位勒苏小伙相爱了,但因民族不同而受到舆论迫害。他们相约在绿汁江畔的大西山顶殉情。为纪念这对情人的坚贞,人们便汇集到大西山顶的草坪上进行歌舞活动,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就成了勒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跳舞娱乐是花街的主要活动,人们尽情歌舞,谁也不受拘束。大家祝愿青年男女幸福欢乐、永远相爱;也预祝地里的庄稼免遭虫害,获得丰收。勒苏花街,是年轻人谈情说爱、寻求伴侣的好时机。

彝族的传统节日——拉麻节

拉麻节是彝族支系黑话人传统节日,“拉麻”彝语,意为贺牛神,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位于云南省鹤庆、剑川两县间的西山上,有个牦牛洞,洞口上方的石壁形如牛头,据说它是牛神的化身。每当节日清晨,人们便手举白栗叶,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他们将各自带来的食品,摆放在牛石头下的供案上,然后爬到牛头上高声呼唤“牛王、牛神醒来吧!”再把白栗叶堆放到石洞内,然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将白栗叶点燃,人们围着火堆歌舞。随后,在洞外草坪上举行“拉麻”仪式:草坪中央点一堆火,一人头戴牛头面具、身披棕衣扮演牛王,围绕火堆摹仿牛的各种动作。一人拿着牛绳套,做出准备拴牛的样子。还有人拿着竹筒象征钻到牛腹下挤牛奶,以讨吉利。

彝族的传统节日——祭中柱

祭中柱是云南省弥勒一带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八月中旬由各家各户自行择日举行。届时,将一只白公鸡宰杀,祭于自家堂屋左侧中拄,柱上插青冈栗树枝,并粘上白鸡毛,请毕摩前来家中念《中柱经》。据说中柱附有神灵,严禁扶摸或碰撞,也不准在此柱上挂任何物品。祭中柱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家泰人安。

彝族的传统节日——尝新节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鹿鸣一带的尝新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开镰收割稻谷之际。节前,家家户户都要通知至亲好友前来参加。主人家要准备好丰盛的食品,有的还要杀猪宰羊。吃节日饭之前,先把舂出的新米煮成熟饭,舀三碗配以鸡,羊,猪肉之类的菜肴祭祀神和祖宗,以表示对冲和祖宗赐恩的回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就餐时,主人和客人要相互敬酒,客人称赞主人的勤劳,并预祝来年丰收,主人则感谢上天赐福,感谢亲朋好友的真诚相助。有的主人或客人还要吟诵事先编好的顺口溜。吃新米时,先敬席间长者,以示尊老,再给小孩,以示爱幼,最后给中年和青年。大家在席间必须先尝新米饭,再饮酒叙谈。

彝族的传统节日——拜祖节

拜祖节是云南省巍山县天空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节日前,先把出嫁的姑娘和被别家招婿的儿子接回来和家人团聚。拜袓的当天早晨,先以户为单位祭祀祖先,早饭后,则以家族为单位,带上各种供品,赶着共同凑钱买的猪羊,到祖公树下。阿闭念完经后,将猪、羊、鸡全部宰杀,祭奠大树;还要将鸡血抹在祖公树上。待肉煮熟后,点上香,摆好八大碗肉食和其它供品,在场者全部跪下磕头,家族中的老人要念诵祷词,表示对袓公的酬献,请祖公保佑,阖族众家,人丁兴旺,有财有福。祷告结朿后,大家饮酒娱乐,尽兴而归。

彝族的传统节日——弥勒祭山抻

弥勒祭山抻是云南省弥勒一带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四日举行。届时,人们纷纷前往密枝山上,宰杀一头黄牛和两头雄鸡作为供品祭祀山神。祭祀时人们还要焚香燃烛,叩拜祈祷,祈求山神保佑。祭毕,将牛肉和鸡肉分给各家各户。

彝族的传统节日——老年节

老年节是云南省巍山县山塔、龙街一带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除夕日举行。节前,家家户户要杀猪宰鸡,做糯米面、磨豆腐、擀面条、酿白酒等,备好节日食品。节日当天,各家各户纷纷张灯结彩,贴门神和春联,并在院子中心栽一棵枝叶茂盛、高三四米、有三排树枝的松树,名曰“天地棚”。然后在树干上扎:把松毛,将香柱插在松毛上。树下置一供桌,桌上置一碗清水,燃灯作天地神灵位,再摆上腊猪头和煮熟的全鸡等祭品,祭献天地神灵。

彝族的传统节日——白兴诺

白兴诺,彝语为祭山神,云南省富民、武走一带彝族密且人民间节日。分为这期和不记期两种,定期的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日晚上举行。届时每户都要前往村寨中的山神庙前杀鸡祭祀,然后再返回自己家里过除夕。密且人认为在众多的神抵中,山神是最重耍的,祭祀山神是祈求其保佑庄稼丰收、人丁兴旺,狩猎多有收获。如果村寨中发生瘟疫和灾难,还要举行不定期的祭祀。届时全村人宰猪杀羊祭祀,有的家庭还要前往庙中许愿、还愿。

彝族的传统节日——封工具节

封工具节是云南省富民、武定等县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间农祀节日,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晚举行。密且人认为各种家用工具,一年到头为人们服务,十分辛苦,就象人需要休息一样,也应给各种工具安排休息的日子。春节期间,人们都不劳作,工具也应该轻松几天。所以,除夕晚上,各家都要把红符封贴在锄头、镰刀、犁、砍刀,耙、磨、箱、柜、仓、囤、箩、簸、斗和称等用具上,不到开封之际不得动用。直到正月初五那天,人们要开始生产活动了,工具才可启封。

  中国著名自然旅游景点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季景观

  九寨沟四季景色都十分迷人。春时嫩芽点绿,瀑流轻快;夏来绿荫围湖,莺飞燕舞;秋至红叶铺山,彩林满目;冬来雪裹山峦,冰瀑如玉。 春

  春日来临,九寨沟冰雪消融、春水泛涨,山花烂漫,远山的白雪映衬着童话世界,温柔而慵懒的春阳吻接湖面,吻接春芽,吻接你感动自然的心境 这是多么美丽的季节,这是多么美丽的风景! 夏

  夏日,九寨沟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阴之中,五色的海子,流水梳理着翠绿的树枝与水草,银帘般的瀑布抒发四季中最为恣意的激情,温柔的风吹拂经幡,吹拂树梢,吹拂你流水一样自由的心绪。 秋

  秋天是九寨沟最为灿烂的季节,五彩斑澜的红叶,彩林倒映在明丽的湖水中。缤纷的落在湖光流韵间漂浮。悠远的晴空湛蓝而碧净,自然自造化中最美丽的景致充盈眼底。 冬

  冬日,九寨沟变得尤为宁静,尤为充满诗情画意。山峦与树林银装素裹,瀑布与湖泊冰清玉洁、蓝色湖面的冰层在日出日落的温差中,变幻着奇妙的冰纹,冰凝的瀑布间、细细的水流发出沁人心脾的乐音。

  九寨四时,景色名异,春之花草,夏之流瀑,秋之红叶,冬之白雪,无不令人为之叫绝。而这一切,又深居于远离尘世的的高原深处,在那片宁静得能够听见见人的心跳的净土融入春夏秋冬的绝美景色之中,其感受是任何人间语言都难以表白的。

  云南丽江十大景点

  丽江旅游景点以一城一山一湖(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为主要代表。其他较知名的还有束河古镇、拉市海、虎跳峡、老君山、文笔山、白沙古镇、长江第一湾等丽江旅游景点。 一、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少数民族古城镇著称,狭义上指丽江古城的主体部分大研古镇。丽江大研古城有著名的四方街、大石桥、酒吧街、木府等小景点,这里有全中国最集中的客栈、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丽江旅游的必到之处。 二、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是纬度最低(即最南方)的雪山,至今无人能登顶的雪山、丽江纳西族的神山、以殉情文化知名的雪山。玉龙雪山景区内有甘海子、云杉坪、牦牛坪、冰川公园、中国海拔最高的高尔夫球场等。三、泸沽湖

  泸沽湖以摩梭走婚民俗、最后的母系社会、原始幽静世外桃源般的湖光山色著称。泸沽湖景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区内有里格岛、落水村、格姆女神山等小景点。猪槽船、苏里玛酒、木愣房是泸沽湖的标志性符号。 四、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古称“十合”,纳西语“绍坞”,旅游开发前称龙泉村,因为村里有几股清澈见底的清泉,也被称为“清泉之乡”。束河古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也比丽江大研古城更悠久,古时候的束河是丽江土司从中原引进能工巧匠的聚集地,是丽江的手工业中心。今天的束河以“比丽江更小资更清静的古镇”著称。以“田园中的古镇,古镇中的田园”为主要名片。这里有丽江地区最大的石桥——青龙桥,最有意境的清泉——九鼎龙潭 五、拉市海

  拉市海是位于丽江市玉龙县拉市乡的一个高原湖泊。“拉市”是纳西语,意为新的荒坝,云南人称湖为“海子”,故称拉市海。拉市海是候鸟的天堂、丽江的后花园,但至今还未正式开发,是丽江著名的“野景点”。正因为它的“野”,候鸟得已继续在这里栖息。拉市海也成丽江最有野趣的游玩地方。在拉市海可以玩骑马、划船、观鸟、野餐、露营等。 六、虎跳峡

  虎跳峡位于丽江玉龙雪山与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的交界处,距离丽江古城约60公里。虎跳峡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全长18公里,峡谷垂直高差379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80年代开始有国外背包客开始在此徒步,渐渐开始有了客栈,供应简单的餐饮。现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徒步路线。虎跳峡位于丽江往香格里拉的中途站,通常与一些户外路线如“梅里四日游”和“雨崩六日游”等结合在一起 。

  七、老君山

  老君山被称为云南众山之祖,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因此得名。老君山位于丽江古城西南110公里处,与兰坪、剑川交界,主峰海拔约4300米。与玉龙雪山终年积雪不同,老君山四季郁郁葱葱,原始森林苍莽清幽,满山野生杜鹃,高原草甸,99个冰蚀湖星罗棋布,俗称99龙潭。这里还分布着2O0多平方公里由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 八、文笔山

  文笔山与玉龙雪山一南一北,环抱丽江坝子。玉龙雪山以自然景观著称,而文笔山则以人文景观闻名。著名的丽江五大喇嘛寺之一——文峰寺就在这里。文笔山下的文笔海则与拉市海一起被列为“国际湿地保护区”。 九、白沙古镇

  白沙古镇是丽江最古老的古镇,位于玉龙雪山脚下,是纳西族先民进入丽江盆地后的最早的定居点,纳西文化的发源地,宋元前丽江的政治宗教中心。至今尚存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金刚殿等宗教建筑。又有白沙壁画、白沙细乐等文化艺术遗产。 十、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位于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长江支流金沙江到此拐一个非常壮观的拐弯,因为被称为长江第一湾。长江第一湾边的石鼓镇是丽江地名的最早由来。

  袁鹰

  作者简介

  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学生时代开始向报刊投稿,之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集英中学等校任教。1945年加入中国***,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等。 作品:

  《莘莘》《新生代》《联声》《世界晨报》《联合晚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散文世界》《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江湖集》《花环》《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唱一唱北京》《刘文学》《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秋水》《青山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散文世界》《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人民日报》

  [编辑本段]1、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田钟洛,1924年出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江苏淮安县人。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杭州、上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曾在上海几所中学教书。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1945年加入中国***,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第三、四届理事。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儿童文学作品: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编委会委员和《儿童文学》编委会员。

  粉碎“四人帮”之后,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主持党报的文艺宣传工作。在他的主持之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鼓与呼的作用。《人民日报》文艺版还配合文艺界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为那些蒙冤的作家与作品平反。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写作,解放后先后加入中国文学工作者上海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到二十世纪末,先后出版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传记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儿童诗《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散文集《秋水》,先后获优秀儿童读物奖、优秀散文奖。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1987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曾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编辑本段]2、大理州文联秘书长

  笔名:袁鹰, 男,出生年月:1953 ,民族: 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9年赴云南省剑川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剑川一中教师,大理市下关三中教师,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联创作员。大理州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副主席、秘书长,大理州文联秘书长、《大理文化》刊物常务副主编,《春城晚报》副刊部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相思草》、《访问春天》,散文集《情感小屋》、《在生活的郊野》。随笔《说忙》获全国第八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汉字之妙》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大赛三等奖,散文《风城的风》获1997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铜奖、《忆念春天》获1997年《边疆文学》奖,《圆通山花潮》获中国第九届新闻奖、199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相思草》、《情感小屋》分别获云南省第一、二届文学奖。

  [编辑本段]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

  女,1962年出生。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学习。在糖尿病、脑垂体病、痛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病的诊治上积累较丰富临床经验。现任山东省内分泌学会委员、青岛市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几年来于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著书2部,分别任主编及副主编。完成青岛市科技局课题3项,合作完成省级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1项。2004年获省教委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青岛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

  [编辑本段]4、《在那遥远的地方》角色

  袁鹰近乎完美,她青春、活力、执着、坚强、忠诚——几乎所有的好品格在她身上都得以体现。殷桃把这个角色演得不温不火,可爱而单纯,善良又勇敢。十全十美的人物容易招致过犹不及的反感,但是袁鹰没有,可信的故事加上励志的激情让她得到一个“女版许三多”的网络外号,这是观众网友对她人物性格的一种褒扬,毕竟,在《遥远》中,青春励志的主角正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她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众多观众,她的悲情身世又正是煽情催泪不二桥段。殷桃的两个深酒窝加深了袁鹰的可爱感觉,她备受伤害时无辜的大眼睛又加深了这个人物悲情感觉。

  没有豪华惊艳的化妆服饰,没有艺术氛围的灯光摄影,肥大而单调的服装,简洁到简陋的道具,在这种属于七十年代的军人质朴中,袁鹰完全以一种青春与朝气展现出曼妙与飒爽英姿的女兵风采,缺氧不缺精神的口号在这样一个人物演绎下竟是格外感人与震撼。观众喜欢袁鹰,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年代的精神,与一个年代的青春气息。这些,正是我们现代年轻人所缺失的。也许正因为此,《遥远》才会如此打动人心。

  最经典镜头:弥留时刻的袁鹰,幻觉中眼前掠过每一位亲人,突然,她看到了母亲,那位甚至没有来得及听到她叫一声妈妈的亲生母亲桂红云。桂红云微笑着,回过头,望着自己的女儿,笑容如此亲切,如此温柔,袁鹰走向母亲……风雪下,她坐在那里,身体渐渐僵硬,但是心中却充满了幸福。那一刻,多少观众被虐到泪如雨下不能自己。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五、相关链接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水草边缘和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 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播种着的人们又播种下一片白杨树,过几年白杨树就又成了更大的一片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36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2024-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