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精神
1
(想改变你的情况,你只需要一把枪和一个朋友)
生生死死,输输赢赢,很多时候的转折点就是一把枪。拿枪指着别人,你赢了。如果别人已经拿枪指着你,你没有输,你只是需要一个朋友从他背后开一枪。
2 多少次失败都好,只要还活着,就不要放弃。
3 (都要)
不是每一次都要做出艰难的舍弃,我们可以选择谁也不放弃。
4 (跑)
当计划用完,机会用尽,那么,跑吧。总比原地等死要好。
5 (一切都会过的)
都会过的。所有所有。哪怕你认为再无可挽回的事,就连死亡也可以是假的。
6 (法语 这就是生活)
听梁静茹的这首歌喜欢上了这句话。后来从将军口中听到2次。将军说的是对的,这就是生活。游戏中的生活,淡定看待吧。如果坎坷,那证明我们是这样的不平凡。
7 (你和我,是真的)
MS的爱情让我懂得珍惜我身边的人,别人的生死聚散,别人的谎言,随他吧。我们,是真的,就够了。
8 (相信我)
Michael告诉我,连妈妈都不可以信的时候,我依然要相信这世界。否则这世界对我们来讲会太黑暗。
9 (我为我自己工作)
猫女说的。只有为自己工作我们才不后悔。为将军卖命的人,又有谁有好下场。为自己活着,为信仰奋斗
10
为了你想看到的世界,我们一起去改变吧。
越狱语录
---欲变世界,先变自身。
我和你。。。是真的
深情而含蓄的表白。
No 2
活得有信念点!
逆境中的精神支柱。
No 3
我只向上帝下跪。他可不在这!
带着尊严与骄傲离去,以及自己的信念。从容赴死前轻吻十字架的样子,像是这一生都已获得救赎。
No 4
握手言和,把以前的一切一笔勾销吧。
温暖的手不比冷酷的人好得多吗?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No 5
-你看起来像是去拼命的。
-我可是从地狱逃出来的!我现在就要去维加斯。
Sucre对爱的执著让我感动。就像他说的,"She is the love of my life" 此生挚爱。
No 6
女友:你将来想得到什么?
Sucre: 如果我说是你,你会逃开吗?
女友:如果我逃开了,你会来追我吗?
又一条Sucre的。。没办法,无情不似多情苦啊。入狱的原因是为爱抢劫,傻的不行了。
N -Michael, 你能有今天都是因为你哥哥。
-也就是说,他有今天也是因为我。
获悉真相,内心暗潮汹涌。越狱计划之萌芽。
你认为只有你觉得被人背叛了吗?我。。。曾经爱过你,Susan 我生命中的第一次真爱。而你。。而你所做的,却是把我扫地出门,重新赶回黑暗之中。我过去是有过罪恶,但当我遇见你的那一刻,那个做尽坏事的人就已经死了,而我则获得了重生。在你爱情的光辉中,我成了一个新的人,一个更好的人。当你把我送进这里,与这些人为伍时,过去那个肮脏的罪人又将复活。
天堂与地狱的一线之隔,原来是爱。
-你为什么这么想见他?
-因为他是我哥哥。
总觉得He's my brother更像是一种宣誓,一种对责任的声明与承受,一种对生命的分担,背负与战斗。所以他们的战斗就此打响。
No 10
把我们丢到凉快点的地方去怎么样,比如,非洲?
Hey, this man was still white this morning!
嘿,早上这哥们还是个白人呢!
T-bag其实够幽默的,哈哈。。
No 11
我的信条是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问题本身。
也找条Sara的。。。在毒品的阴影下,不知她是怎样艰难地平衡在天使的职责与魔鬼的诱惑之间的。
No 12
有个计划可以让所有事情顺利。
从一墙错综复杂的蓝图,到七零八散的剪报;从起初的细微积累,到后来的步步为营;从队友的背景研究,到出逃的严谨布局;从Michael玄妙精巧的纹身,到所有的一切一切。。。yeah, there is a plan to make all of this right
觉得Michael真是天才!
No 13
犹他!
当所有人的行踪以犹他为中心聚拢时,它已成为毋庸置疑的第二季中心词,以奇高无比的出现频率与“众口一词”的特殊效果荣登经典。
偏爱T-bag慵懒地坐上车时,甩出的那一句Utah~,散漫不羁,玩世不恭,又带着那么点桀骜不驯。此人乃雅痞之流。
No 14 Haywire
- 你有什么问题吗?
- 我有神经管能上的损伤,影响了我的网状活化系统。
- 那是什么意思?
- 就是说,我不用睡觉。
崩溃啊~可怜的Michael…碰到这样的人,想不抓狂也难。
- Nothing
- 我刚刚告诉你我的秘密了。轮到你了。
- 想知道那些纹身的意思么?
- 当然!
- 什么意思也没有。
Haywire一脸急切地说Yeah, 不料Michael极其干脆利索的泼他一头冷水。Michael也有如此不厚道的时候啊~
- 你是谁?
Michael希望Haywire能帮忙复原背上的地图,两人再见面时Michael得到的欢迎词实在很有创意。
Haywire, 你对我连一点模糊的印象都没有吗?
你是那个偷我牙膏的人?
Haywire的思维方式果然奇特啊~
你牙缝里又卡了东西。
第一次,为了骗Haywire把镇定剂吐出来,Michael说他牙缝里卡了东西;第二次,Michael故伎重施后把Haywire直接“挟持”走,我觉得很搞笑。。。貌似Michael对神经病的态度一直不是很好啊。
我会做你需要的任何事。你看到我的手了?这双手就是掘土机。你想到中国去?那我就帮你挖到中国去。我可以像土拨鼠一样疯狂挖洞!
- 我没有试图逃跑。
- 你当然没有。你只是在外面对着月亮嚎而已。
Sucre在晚上去填地毯下的洞,被Bellick抓住。对Sucre的解释,Bellick倒还说出了一番颇有情趣的话,huh
- 你说呢?
- 如果我们在关键位置钻孔,墙的承重强度就会降低。
- 你不能用英语讲吗?
被专业术语转的头昏脑胀的Sucre…
- 我有问题问你,雏儿。如果我们在这边钻孔,管道在那边十英尺的地方会怎么样?
- 不会的。
- 你有透视眼么?
- 我算过了钻孔的坐标,隐在了我的纹身里,然后把坐标重新投射回墙上。所有东西都经过精确计算所以图像会卡准那些关键位置。数学罢了。
- 如果你的数学错了呢?
- 你会钻裂墙里的煤气管道。会发生爆炸,而我们会被活活烧死。
- 但你数学很好,是吧?
想象当时Sucre一脸紧张兮兮外加几乎是自我安慰的问句,实在很搞笑啊。
- 我从你室友那给你带了条口信,哥们。他说他很好,而且他在试着填补空白。
- 他说他在试,还是已经填上了?
- 兄弟,这我就不知道了。我又没抄下来。
- 好吧。那你去告诉他,我已经填补了洞。
这回是胖子遭殃,受到Sucre和Michael哑谜的悲惨折磨。。。
No 16 T-bag
此人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啊。。我就不作注解了。。。
听说你在牢里搞房地产?
貌似非洲银行不准取钱啊。
- 我们算什么,公共汽车么?每个人都可以想坐就坐?
唔,为我们的健康着想,这样的消息可应该早点发布。
Michael终于决定当晚越狱,计划、人数皆有变更。于是T-bag如是说。
要是你卡在哪根管子里了可怎么办,孩子。。。
正式Breakout之时,T-bag一脸不怀好意的对胖子说。。。
No 17
- 你到底在干嘛,John
- 这是上帝的意旨。
- 上帝要你把床上洒满马粪?
- 我们没有权力过问他的意旨。
- Demolition runs in the family
我们家族就是擅长搞破坏。
Sucre和Abruzzi在墙上打洞时老大自豪的声明。
- 很高兴你回来了。
- 很惊奇你还在这。我还以为你们应该走了。
- 嗯,遇到了些小麻烦。
- 还在计划么?
- 得看情况啊。重生的你对这计划还感兴趣吗?
- 哦,过去高墙之内的那个罪人,他已经死了。新生的灵魂有他应得的自由。
- 过去的那个罪人为我们准备了一架飞机。新生的灵魂有么?
- 诺亚有他的方舟,不是么?
可惜他们的方舟,似乎没能来得及拯救他们于颠覆世界的洪流之中。
No 18
就因为你读了大学?了不起啊?哼,让我教教你。监狱里达尔文就是老大。不是爱因斯坦,达尔文!
灰冷的高墙之内,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每天都在上演。剥去文明的外衣,人性的黑暗面尽显,监狱里野兽的生存之搏血腥而残酷。
No 19
我小时候晚上无法总睡不着,觉得衣橱里有怪物在窥视我。我哥哥对我说,门后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你的恐惧,那不是真实的。他说那种恐惧只是无中生有想象出来的。他还说你必须要面对它,打开那扇门,怪物就会消失。但是在这里, 你勇敢面对恐惧,你打开那扇门,却看到另一百扇门。而门后隐藏的怪物…都是真实的。不过,我愿意自己来面对这些怪物。
No 20
你知道,我。。。我总有一天会出去的。而那时。。。不要以为我会不记得你家门廊是什么样子,Susan
是威胁么?明明手持利刃,却偏偏放不下那样一束燃烧奔放的向日葵。
当向日葵在T-bag愤怒疯狂与悲哀中凋落一地,我们知道,还有什么,也一并凋落了。
为T-bag感到伤感,他内心最柔软的那个家,与那52封信一起,灰飞烟灭。
有时事情的发生你是无法掌控的。
反将一军,扳回一城。
中国狱警对《越狱》的评价
一无罪犯互监小组,在罪犯放风时或是平时开仓休息时,罪犯可以单独活动,它虽给了罪犯较大的私人活动自由,但很容易被罪犯利用去做违反监规纪律的事情。片中罪犯利用放风之机在操场上交换违禁品,商议越狱等,就是这一制度所带来的“灾难后果”。我国监狱对罪犯间的互监互保要求很严,一般是根据罪犯的原判刑期和服刑表现等,将3至5名的罪犯固定为一个互监小组,要求该小组成员间劳动、吃饭、睡觉、学习等时间必须在一起,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促进改造,这样使那些寻思着违规违纪的罪犯没有得逞的机会,收效甚好。
二罪犯进出监区无搜身,这使得罪犯可以将违禁物品轻松自由的带进带出,片中罪犯将刀具、信用卡、药物等带进带出监区,为越狱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可能。我国监狱做到了罪犯进出监区无搜身,较好的控制了罪犯利用违禁物品实施违规违纪和狱内又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了罪犯的良性改造,有利于监狱的稳定。
三罪犯在监狱能随意打电话和外界联系,此弊端甚大。片中,在放风的操场上,ip电话便利的供罪犯与外界沟通,这是否失去了对罪犯的严肃惩罚性、限制其自由暂且不谈,但这种失去监听监控的让罪犯随意与外界联系,是不可取的。我国对罪犯的通信管理是:罪犯与外界来往的信件需监狱(即管理人员)检查(罪犯写给监狱上级机关和法院、检察机关的除外),无有碍罪犯改造的和无违规违法的方可通信;至于罪犯向外界打电话,则需结合罪犯的处遇状况和打电话的事由,经监狱相关部门批准后,在监狱police的监听下拨打。
四罪犯在与家人或朋友接见(会见)时,基本没有做到隔离(片中死刑犯除做到了),且现场没有police监听,谈话内容没有禁止要求,给监管改造带来隐患,而且接见(会见)后没有对罪犯进行严格搜身,致使违禁品从这一环节进入监狱,比如那张假的银行卡。我国的监狱现在都做到了隔离式接见,罪犯和亲属隔着玻璃,拿着电话说话(象片中死刑犯的接见一样),且有民警监听。
五监狱里的众多狱内案件如:罪犯致使他犯重伤、罪犯间的相互仇杀、罪犯杀死狱警等,均没有被破案查处,依美国的科技条件,就狱内案件来讲,调查起来应该是很轻松简单的,但该片中却没有相关的肯定性处理结果,不得不说是美国监狱的无能。我国监狱在保护罪犯人权、维护罪犯合法权益方面现在就处理的很好,不要说是罪犯重伤罪犯、罪犯杀死罪犯这些大的狱内案件,就是一般的伤害案、盗窃案,也是及时对相关罪犯进行行政、刑事处理,对大的狱内案件更是做到件件处罚。
六死刑犯参加劳动。罪犯参加劳动,在我国监狱,这是罪犯的义务,也是罪犯的权利,但我国监狱对于象片中那个30天后即将被行刑处决的罪犯来讲,是限制其劳动的权利的,一般的讲他们在等待执行的些日子里,是会被严格控制人身自由的,因为大多的死刑犯都是罪大恶极的,在等待死亡的痛苦期间,很难保证他们不失去理智,通过暴力或极端寻求不属于他们的自由,甚至再加害他人报复社会。而片中的待决犯居然能外出参加劳动,与其他罪犯交叉相处,这不得不算是一个安排失误和监管安全隐患。
七监狱的下水道畅通无阻。片中主人公象小鱼一样在监狱错综复杂的下水道穿梭自如,这除了剧情的需要以显示他的高智商和能耐之外,也说明了片中监狱在硬件的设计管理上有了疏漏,现实生活里,象这些通道,是定然要安装防护装置的,起码铁栅栏是必须有的。
八罪犯劳动现场缺乏police的有效监控管理,片中企图越狱的一群罪犯在police休息室挖地道,历时之长,居然没有被发现,这在现实里很难想象。我国很多监狱对罪犯的劳动现场管理,要求干警做到5米带押,既干警和罪犯之间距离不得超过5米,且干警需做到每一名罪犯不得脱离自己的视野,监督罪犯劳动,如人多分散,则必须每隔一个小时集中点名一次,等等要求,甚是严格。
九监狱管理人员利用罪犯干私活。片中监狱长要求主人公为其帮忙制作泰姬陵模型,剧情是主人公违反了监规,应当处以禁闭,但当主人公答应帮助其做模型时,则解除了处罚,向监狱长提供服务,这是典型的以言代法,是人治。
十监管人员偷窃罪犯合法的私有财产如金表,且公然戴在手腕上;将罪犯认为比较好的仓号向众多罪犯“拍卖”,收取现金,等,是美国监狱的黑暗、腐败表现。
十一监管人员利用食物、恐吓、调整罪犯的处遇等方式来安插线人和耳目,若未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则对该罪犯加以处罚,这样的管理怎能得到人心,犯人也是人啊!怪不得后来那个线人也一起越狱了。
第1季:无“越”有“狱”
剧情:这次是弟弟救哥哥
迈克尔·斯科菲尔德正陷于无望的困境中——他的哥哥林肯·巴罗斯被认定犯有谋杀罪被投入了FoxRiver监狱的死囚牢。虽然所有的证据都指出林肯就是凶手,迈克尔却坚信兄长是无辜的。林肯的死刑执行日越来越逼近,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迈克尔持枪闯入了一家银行,被捕入狱后来到了林肯的身边。身为建筑工程师的迈克尔参与了监狱的改造工程而对这里了若指掌,他设计了史上最完美的越狱计划,入狱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林肯救出生天并还其清白。迈克尔在狱中艰难地准备着越狱计划的同时,意想不到的人和事接连出现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
收视率:超过1800万牛!真牛!
2005年8月29日晚,美国FOX电视台播出了《越狱》第一季的第一集,前13集首轮播放中平均每集吸引了860万观众,据FOX官方网站的统计,全球有超过1800万观众收看了《越狱》;而尼尔森的收视统计显示,这个数字已经创下了电视淡季7年来最高的周一收视记录。
美国《娱乐周刊》曾对2005年9月开始的电视季进行过大盘点,《越狱》以极具个性魅力的男主角、出色的创意和严密紧凑的故事,当选年度新剧第一名,并获得了第63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类电视剧与最佳剧情类男主角两项提名。主流媒体纷纷用革命性的突破来形容此剧,纽约著名剧评人则都称赞“《越狱》是一部好得让你心脏都要停止跳动的美剧”。《越狱》在美国热播风潮很快蔓延到了中国,成为了在中国最受关注的美剧,这部只能通过互联网观看的美剧超过了很多国内热播的电视剧,成为粉丝的最爱。越来越多的“越迷”在自己的博客和相关网站力挺这部电视剧,其疯狂程度绝对不亚于当年对1983版《射雕英雄传》。
第2季:有“越”无“狱”
剧情:这次是哥俩亡命天涯
在第二季中,7个逃出来的一级重犯成为全国警力追捕的对象并展开新一轮的亡命旅途,在逃亡过程中他们面临着种种情况,于是故事接着发展。而且因为林肯被陷害与一宗政府阴谋有关,所以从第二季一开始,迈克尔和林肯着重进行调查,希望能揭开阴谋背后的黑暗真相。而成功逃离监狱的5名狱友分别在美国中部逃窜,其中会有重新被捕的,也会有死于逃窜途中的……
收视率:937万火爆程度仍旧继续
《越狱》第一季所创造的超高收视率促成FOX电视台推出了第二季。2006年8月21日晚,FOX共有两部剧集首播,分别是《越狱》第二季的第一集和另一部新剧。尼尔森的统计报告表明,在20时到21时的时段里,《越狱》赢得了937万成年观众,在当晚也是第一。不过这个成绩要略逊于《越狱》第一季的首播成绩。
到底是什么样的绝招让该剧成为热播剧呢?
绝招一:剧情紧张抓人心。《越狱》颠覆了传统的电视剧观众结构,把众多刺激情节和镜头纳入收视人群。囚徒与狱卒的身体冲撞、犯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穿破牢笼的毅力勇气、迷宫文身剪刀断趾,编织成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冒险。
绝招二:用“死亡”提高收视率。有人说,《越狱》每到收视率开始有下降趋势的时候,编剧就会让其中一个人死去。制作人米歇尔对此解释说:“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每一部剧集都会有收视率上下起伏的时候,编剧们肯定会以这个为参考,调整剧情的紧张程度。”
绝招三:演员演技都很棒。《越狱》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故事、情感和人物的综合实力很高,此外,剧中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值得称赞。
第3季:困兽之斗
剧情:这次是哥哥救弟弟
林肯终于洗脱了谋杀罪名,可以光明正大回美国的时候,却轮到了迈克尔。虽然成功从狐狸河监狱里救出了被人栽赃的哥哥林肯,但迈克尔为保护莎拉又揽上杀人罪,被投入巴拿马的监狱。同时,被迈克尔用计栽赃入狱的Mahone,及T-bag、Bellick也进了这所监狱。
于是大家再次上演狱中困兽之斗,这次哥哥要救弟弟。第三季又回归监狱主题,意味着是第一季的翻版,为了避免雷同,地点换在了颇具异域风情的巴拿马sona监狱。
收视率:740万莎拉之死引收视大跌
《越狱》第三季开播以后,收视率一路狂跌,据收视统计从1800万下降到了740万。在美国一周黄金时段收视率排行榜上,更是掉到30多名,莎拉惨死的剧情也一度让该剧的口碑一落千丈。福克斯终于见识了“女人”的厉害。而此时,《越狱》的播出似乎都成了问题。《越狱3》在播出第4集后,福克斯宣布将停播一个月,随后《越狱3》又将进入冬歇期。
是什么让曾经不可一世的《越狱》陷入收视低谷?其实,从剧情就不难看出,监狱大逃亡的把戏已经在第一季中让观众过足了瘾,重复性的演出让观众渐渐失去了信心。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剧中唯一一个闪耀着温情光芒的角色莎拉死了,因为扮演者怀孕生子,这个角色不得不被编剧“置于死地”斩首示众。于是观众怒了,纷纷表示要以罢看“祭奠”莎拉。于是《越狱》的编剧开始思考,这也为第四季的“莎拉复活”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第4季:遗憾收官
剧情:这次是哥俩只活一个
告别了前两季的“万众瞩目”,福克斯在《越狱》的第三季也品尝到了难过的滋味。痛定思痛,福克斯终于决定在第四季,让莎拉起死回生。好在第三部中,编剧只让林肯匆匆忙忙看了一眼盒子里的人头后就宣布莎拉死亡,也没有交待清楚莎拉的具体死因,这让莎拉的复活成为可能。
第三季结束时迈克尔、林肯兄弟俩分道扬镳,但第四季,他们马上得知莎拉还活着的消息,于是二人又重聚到一起。迈克尔再次成功越狱,却仍与“公司”纠缠不清。迈克尔发现,所有的阴谋都与公司的核心机密“锡拉”有关,故事也就围绕着找到“锡拉”,搞垮公司,揭其老底展开。莎拉不仅“起死回生”还解释了她之前的遭遇。
经过了4年的纠葛和生死的考验,在故事的最后时候,迈克尔和莎拉两人的恋情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结局,但遗憾的是迈克尔还是没能战胜绝症,最终离我们而去,这个结局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缺憾美吧。
收视率:650万“虎头”开局“蛇尾”收官
其实,《越狱》在第四季宣传落幕是在人们的意料之中的,虽然许多“越粉”仍然表示痛心疾首。《越狱》第三季糟糕的收视率已经让福克斯十分头痛,第四季首播集的收视率仅为650万人次,不仅比上季首播下滑了近100万人次,和口碑最好的第一季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创造该剧收视新低。
当然相信。虽然灵魂伴侣遇见的概率非常小,但肯定有,不要因为自己没有遇到就以为没有。想要遇见灵魂伴侣,一定要先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敞开自己的心菲,这样才有可能会和灵魂伴侣相遇。
1、
如果总是事事期待完美、小心谨慎,总不愿主动出击,那么你可能永远不会对任何人感到满意。
当你犹豫不决时,成功的秘诀是:你必须给彼此一个感情发展的机会,敞开心扉,真心相处,直到你清楚地“就会知道”他是否会合适为止。
这时,如果你发现这个人正是适合的人选,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你的灵魂伴侣!如果不是,那么你要坚决而果断地提出分手,分手后切记不要总停留在回忆之中,不要回顾你们过去的感情历程。
2、
高明四十七岁,尚未娶妻。他见过的女孩子不计其数,本人颇具魅力的成功人士,仪表堂堂,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想结婚。
在众多的恋曲中,,也遇到过一些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回忆的女人,可是他却迟迟不能安定下来,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
他可以对他所遇到的女人评头论足,细加比较。他可以这样形容这些特别的女人:
Lina 死心塌地地爱着我,无论我怎么做,她都一直深受着我,我们也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她的确很优秀,并且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真的不能再向她苛求什么了。
小敏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女人。她冰雪聪明、事业有成。我与她一起出席 公众场合,她总能吸引众人的目光,让我感到极有面子。
我曾考虑过娶她,但是与她在一起时,我觉得我不得不事事迁就于她,事事按她的意思 去做。我喜欢为她服务 、为她付出的这种感觉,但是我觉得要是让我一生都笼罩在这种感觉之下,我绝对不会快乐。”
……
高明还可能说很多,简言之,他期望一个完美女神出现,集所有女人的优点于一身。他交往的女人越多,他就越期待着灵魂伴侣要拥有更为优秀的品质。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高明总是处于不断地比较之中。他总想着尽可能地得到一切。
3、
高明的头脑中一直萦绕着一个想法,那就是永远不能仅仅与一个女生约会。他永远不能进入固定地只与一个女人见面的“排他”阶段。
他没有给自己只向一个女人敞开心扉的机会。当他为一个女人着迷时,不会像其他 情侣那样共同进入“不确定阶段”。
当然,他也感到了不确定性,他的做是开始四处约会其他女人,以便择优选择。在感情上,他总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如果这个不成,那么还会有别的女人陪在他身边。
他无法承受炽热表白后却惨遭拒绝的风险。在与这个女人交往时,总有另一个女人作为备选。结果高明永远都没机会与一个女人单独相片半年以上。
在他所有的艳遇之中,他总是盲目地跳过“排他性阶段”,迅速步入亲密阶段,然后又回到不确定阶段。
一旦他感觉不确定了,他就开始四处张望,又为别人女人所吸引,疯狂地追求他们。他总是在数位女人间周旋,他永远不可能知道到底哪个女人适合他,哪个女人不适合他。
4、
高明择偶一再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不能承认 恋爱前四个阶段的失败。从未有人告诉他单独与某人约会是找到合适伴侣的必要准备。
他固执地认为恋爱的顺序是这样的:首先认识某人,然后与其建立亲密关系,确定她是唯一之后,才能进入“排他阶段”。而事实却是,先进入“排他阶段”,然后自然而然进入到“亲密阶段”。
高明回顾了与许多女人的交往过程后,感觉到很多次婚姻都与他擦肩而过,只要他能做一点微小的改变,那么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直到他现在还在苦思冥想,也对某个交往的女人无法释怀:也许她是最适合我的,也许她是我能追求到的最优秀的女人。
高明回忆自己的过去恋情时,并不会感到愤恨或愧疚,而是总感觉不完美、不满足。
他根本弄不明白哪个女人适合他,哪个女人不适合他。除非他最终给自己一个机会,与其中一个单独交往,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他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的恋曲划卡句号,没有意识到,正是频繁地更换约会对象破坏了他寻找灵魂伴侣的能力。在他约会的众多备选女性中,可能有人他的伴侣了,然而他早已错过,却仍浑然不觉。
5、
他找到真爱的唯一希望就是,停止不停地比较与追求完美,如果发现一个让自己深深迷恋的女人,就应该专心去追求她,依次体验恋爱的四个阶段。
通过这个旅程,他就能最终获得那种“就会知道”的能力。即使他努力付出的结果只是知道这个女人不适合他,那么他也是收获颇丰的,至少他弄明白了一段感情。
在这段感情结束后,不会像他以前的众多插曲那样毫无所获,他将拥有一些情感体验,补充的恋爱能力,确保他的下一段感情更加接近目标。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1918年7月18日—2013年12月5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逝世,享年95岁。
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其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中文名: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外文名:NelsonRolihlahlaMandela
别名:南非国父
国籍:南非
出生地:南非特兰斯凯
出生日期:1918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2013年12月5日
职业:南非总统
毕业院校:海尔堡大学、金山大学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93年)
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1993年)
南非国父(1994年-1999年)
代表作品:《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
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是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小学启蒙教师给他取名纳尔逊。当曼德拉9岁的时候,他父亲死于肺结核。部落中的摄政王成为他的监护人,曼德拉于是就到离开父亲王宫不远的韦斯里安教会学校上课。按照腾布的习惯,他从16岁开始受业。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惯常需要3年完成的初中学业。因为父亲的地位,他被指定为王朝的继任者。
曼德拉在福特哈尔大学上学时,遇到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同事——奥利弗·坦波。并在曼德拉大学生涯第一年中,他卷入了学生会抵制学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动。他被勒令退学,并被告知除非接受学生会的选举结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学校。此后,曼德拉在监狱时才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
离开福特哈尔不久,曼德拉就安排和腾布家族的继承人一起结婚。但他选择逃避,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约翰内斯堡。刚到约翰内斯堡后,他就在煤矿坑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不过,当矿场老板发现曼德拉是逃亡的贵族后就迅速解雇了他。曼德拉随后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了文书工作,在此期间于南非大学通过函授修完了他的学士学位,此后,他开始在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学习法律。曼德拉在金山大学读书期间住在位于约翰内斯堡北部的亚力克山德拉镇,并遇到了他此后反种族隔离时的同事——乔斯洛沃、哈里斯沃兹以及鲁斯福斯特。
投身政治
1944年,曼德拉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
1948年,由布尔人当政的南非国民党取得了大选的胜利,由于这个党派支持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开始积极地投身政治,他在1952年的非国大反抗运动和1955年的人民议会中起到了领导作用,这些运动的基础就是自由宪章。与此同时,曼德拉和他的律师所同事奥利弗坦波开设了曼德拉坦波律师事务所,为请不起辩护律师的黑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1952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58年9月2日,亨德里克·弗伦施·维沃尔德出任南非首相,其于执政期间出台了“班图斯坦法”,此举将1000余万非洲黑人仅仅限制在125%的南非国土中,并且同时在国内实行强化通行证制度,此举激化了南非黑人与白人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沙佩韦尔惨案的发生。
1960年3月21日,南非军警在沙佩维尔向正在进行示威游行的五千名抗议示威者射击,惨案共导致了69人死亡,180人受伤,曼德拉也因此被捕入狱,但是最后通过在法庭辩论上为自己的辩护,而无罪释放。
1961年,他领导罢工运动,抗议和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此后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曼德拉创建了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UmkhontoweSizwe)并任总司令。他曾秘密赴国外访问,并出席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反非自由运动大会,呼吁对南非实行经济制裁。
被捕入狱
1962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种族隔离政权逮捕入狱,当时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自此,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关押到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在那里,曼德拉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而遭到单独关押,关押时间一日长达23小时,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在单独关押室中没有自然光线,没有任何书写物品,一切与外部隔绝。最终,曼德拉放弃了自己的一些权利,他希望能够与他人交流。
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当年他被转移到罗本岛上。罗本岛是1960年代中期到1991年那段时间内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岛上曾关押过大批黑人政治犯。曼德拉在罗本岛的狱室只有45平方米,在这里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罗本岛上的囚犯被狱卒们逼迫到岛上的采石场做苦工。在岛上,曼德拉希望监狱方面同意他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出一块菜园,监狱方面多次拒绝,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了曼德拉的要求。在岛上,曼德拉依然坚持着身体锻炼,例如在牢房中跑步,做俯卧撑进行锻炼。
1982年,曼德拉离开了罗本岛,他被转移到波尔斯摩尔监狱。自此,曼德拉结束了自己在罗本岛长达18年的囚禁。他在这里也开辟了一片菜园,并且种了将近900株植物。
1984年5月,官方允许曼德拉与其夫人进行“接触性”探视,当他的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时认为曼德拉可能生病了,当两人进行探视时,他们互相拥抱在一起,曼德拉说:“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吻抱我的妻子。算起来,我已经有21年没有碰过我夫人的手了。”
重获自由
南非在实行种族隔离后期那段时间内,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一切最终导致南非于1990年解除隔离,实现民族和解。
1990年2月10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2月11日,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曼德拉终于重获自由,出狱当日,他前往了索韦托足球场,向12万人发表了他著名的“出狱演说”;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
担任总统
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5月9日,在南非首次的多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
1999年3月12日,被欧洲著名学府莱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6月正式去职。
生病入院
2013年3月,曼德拉由于肺部感染复发,于27日午夜再次入院接受治疗,这是自2012年12月以来,曼德拉第三次入院,也是他在3月份的第二次住院。在西方的复活节到来的时刻,南非人民纷纷前往教堂,为曼德拉祈福。
2013年6月8日,曼德拉因肺部感染复发被送往比勒陀利亚医院治疗。6月12日,曼德拉孙子曼迪拉发布声明称曼德拉的病情已出现好转,曼迪拉向南非和全世界为曼德拉送上祝福的人表示感谢。6月23日,曼德拉病情开始恶化。医疗小组汇报说,在过去24小时里,曼德拉的病情“危急”。9月1日,南非总统府称,前总统曼德拉已经离开医院,回到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家中继续接受重症监护,但其病情仍然非常严重,健康状况有时也不稳定。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
葬礼
2013年12月10日11时起,曼德拉官方追悼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银行体育馆中举行。12月11日,曼德拉的遗体将被转移到比勒陀利亚的联邦大厦中陈列三天,供民众瞻仰。11日至13日的每天早晨,曼德拉的棺椁将在比勒陀利亚的主干道上进行巡展,以供人们向他们的国父进行最后的道别。12月15日上午,曼德拉的国葬仪式在曼德拉儿时生活过库努村隆重举行,具体地点是曼德拉的家族墓地。来自多个国家的***出席葬礼仪式并讲话,近5000名各界人士送曼德拉最后一程。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曼德拉是腾布王朝(Thembu)非长子家族的一员,其统治南非开普省的特兰斯凯地区。他出生于牡韦佐,一个坐落于特兰斯凯首府阿姆塔塔一带的小村庄。他的父系曾祖父努班库卡(Ngubengcuka,逝于1832年),以国王(InkosiEnkhulu)之姿统治著腾布人。国王其中一个儿子名为曼德拉,成了纳尔逊的祖父,也是他的姓氏的由来。然而由于他的母亲来自于伊克斯伊巴家族(Ixhiba,所谓的“左方王室”),因此依照传统,他的后裔并没有资格继承腾布的王位。
曼德拉的父亲葛德拉·汉瑞·孟伐肯伊斯瓦(GadlaHenryMphakanyiswa),在牡韦佐城镇担任部落酋长。然而,由于与殖民当局之间的格格不入,他们夺去了孟伐肯伊斯瓦的地位,并将他的家族移至库努。尽管如此,孟伐肯伊斯瓦仍然是国王的枢密院的一员,担任琼金塔巴·达林岱波(JongintabaDalindyebo)登上腾布王位的要角。
人生伴侣
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
23岁的初恋
1941年,23岁的曼德拉认识了反种族隔离人士西苏鲁,并与其结下深厚友情,正是西苏鲁介绍曼德拉加入非国大。西苏鲁不仅是曼德拉的引路人,还是“月下老人”,曼德拉的初恋情人及第一位夫人伊芙琳·梅斯是西苏鲁的表妹。
1944年,曼德拉将伊芙琳娶过门儿,生了3个孩子。但由于曼德拉全身心投入反种族隔离运动,很少顾及家庭,夫妻俩隔阂加大,最终黯然分手。
国母沦陷
曼德拉的第二次婚姻最受人关注。1958年,曼德拉与年轻漂亮的温妮一见钟情,不久就走入婚姻殿堂。“温妮·曼德拉”是南非家喻户晓的响亮名字。在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温妮以战斗、忠贞、母爱的形象赢得了广大黑人的爱戴,在南非曾享有“黑人母亲”的尊称。
但到后来,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温妮性格中专横跋扈、野蛮霸道的一面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她崇尚暴力,生活腐化,还发生婚外恋。曼德拉出狱后,发现南非报端充斥着温妮的丑闻。曼德拉多次苦心相劝,却无法挽回妻子的心,他曾痛苦地表白,自从出狱后,在与温妮共同生活的那段时间,他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1996年,曼德拉与温妮离婚。
晚年知己长相依
1996年,曼德拉一语惊人:“我再次坠入了爱河”。1998年7月18日,曼德拉80岁生日那天,53岁的莫桑比克前总统马歇尔遗孀格拉萨成为曼德拉的新娘。精通葡萄牙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格拉萨,是莫桑比克独立以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执政的头11年里担任部长职务的唯一女性。曼德拉笑说:“从今往后,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
生养子女
曼德拉一共有六个孩子,两男四女。
他与其首任夫人共生下两男两女,不过大女儿在出生后就夭折了。曼德拉的大儿子马迪巴·桑贝基勒于1969年死于车祸,而他的二儿子马克贾托·曼德拉于2005年的1月6日死于艾滋病。
曼德拉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温妮生有两个女儿。
明星交际
曼德拉与杰克逊的私人关系密切,与1999年杰克逊大规模慈善演唱会所筹集的善款全部捐献给了尼尔森·曼德拉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红十字会不无关系。1998年,杰克逊曾为曼德拉的80岁生日音乐会献唱。次年曼德拉再过生日的时候,还与杰克逊吃了一顿“私人聚会式午餐”。在杰克逊的公众追悼会上,杰克逊兄长原文宣读了曼德拉写给杰克逊的悼词。在悼词中曼德拉说:杰克逊不仅是美国的孩子,也是世界的孩子。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通过自己的同名基金会发布了哀悼讯息,称“全世界都感觉到了失去他的伤痛”。
获得荣誉
1983年和1985年,曼德拉曾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西蒙·博利瓦国际奖”和第三世界社会经济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三世界奖”。1988年:曼德拉荣获由欧洲议会颁发的萨哈罗夫奖(全称为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SakharovPrizeforFreedomofThought),以表彰他为捍卫人权所做的贡献。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
1992年10月4日,曼德拉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
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
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
2000年8月,曼德拉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4年3月底,高6米的曼德拉雕像在约翰内斯堡桑敦商务中心广场落成,此广场也更名为曼德拉广场2005年4月曼德拉夫妇获得由世界各地数百万儿童选举产生的“全球之友奖”。
主要著作
《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曼德拉进行了长达50年(1944—199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铁窗面壁28年(1962—1990年)。最终,从阶下囚一跃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南非终身名誉总统。因脸上常带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称之为“微笑大使”。
纳尔逊·曼德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非洲乃至世界政坛上一颗最耀眼的和平主义者。他领导的非国大在结束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4年4月新南非诞生,标志着非洲大陆反帝、反殖、反对种族隔离的政治解放任务胜利完成。最终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全球总统”。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
曼德拉是一个标志,他代表了历经千辛万苦、南非人民用生命作为代价所换来的政治转型。对于这个国家而言,他扮演了“国父”的角色。
负面评价
有人指出,曼德拉早年曾主张暴力,甚至组织、领导和参与恐怖活动;有人认为曼德拉个性急躁,在领导非国大期间也曾独断专行,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微笑老人”形象;有人指摘他私生活并非无可挑剔;更有人援引数据、例证,指责他领导的“彩虹国”、新南非,出现了经济上的停滞和倒退,总体表现不如种族隔离时代的旧南非。
人物影响
民众拥戴
1994年12月中旬,非国大第49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会议开幕式在学校体育馆举行,当曼德拉精神焕发、笑盈盈地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台下群众一片欢腾、雀跃,高呼“曼德拉”、“曼德拉”,像一阵阵热浪激荡着整个体育馆,掌声和欢呼声长时间经久不息。曼德拉频频招手致意,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发表主旨讲话,阐述了新南非政府将以《重建和发展计划》建设南非,解决广大人民所关心的住房、水电、教育、就业等问题。开幕式结束退场时,曼德拉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代表们纷纷争着要与自己爱戴的领袖握一握手,沸腾的场面足足长达半小时之久,晚上他又与代表们欢歌共舞。
曼德拉让贤举贤的高风亮节,更博得人们广泛赞誉。曼德拉经历铁窗生涯27年,就在他出任总统仅两年时间,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巅峰之刻,即毅然决然于1996年12月非国大全国代表大会上辞去非国大主席职务,举荐姆贝基担任,为其接任总统作准备。这一举动震惊国内外。此后,曼一直以谦谦长者之风度宣传姆贝基,说“他比我这老头强”。
纪念日
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2009年11月,联合国大会为表彰南非前总统对和平文化与自由的贡献,宣告7月18日为“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致敬歌曲
黄家驹在1990年8月3日到6日从巴布亚新几内亚之行回来后,创作了一首《光辉岁月》,黄家驹以这首歌向黑人领袖曼德拉致敬,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种族歧视的厌恶与憎恨。曼德拉在听到这首歌曲之后,立即找人来翻译了歌词内容,当他听完歌词中的含义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诗词
《不可征服》
威廉姆·恩内斯特·亨里(WilliamErnestHenley)于1975年作的一首诗,在描述曼德拉的**《成事在人》里多次被提起。
**传记
《成事在人》从90年曼德拉出狱讲起,然后被选为南非总统,国内政局动荡,黑人过激,白人惶惶,经济、民生、外交等各种国家事务更是百废待兴的经历。
遗嘱情况
2014年2月3日,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在其总部公布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遗嘱内容。遗产总估价是4600万兰特(约合2500万元人民币),家中30多名成员人人有份,他生前所就读的一些学校和所在的机构、王室等也都有所惠及。
曼德拉的这份遗嘱为2004年初立,2005年经历了第一次修改,2008年9月9日最终定稿。曼德拉的遗产总估价是4600万兰特,主要为其位于约翰内斯堡霍顿区的住宅,以及位于开普敦和老家库努村和乌姆塔塔市的几处房产。作为曼德拉的遗孀,格拉萨·马谢尔有权获得一半遗产,据悉她将放弃自己的继承权,将在曼德拉逝世后的90天内作出最后的决定。格拉萨曾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马谢尔的遗孀,于1998年与曼德拉结婚。
在曼德拉逝世时,留下遗孀格拉萨、前妻温妮、3个女儿以及18个孙子孙女和12个曾孙。莫塞尼基当众宣读了曼德拉的这份长达22页的遗嘱的部分内容,在遗嘱中,曼德拉对他的三位妻子所留下的其他子女与孙辈都有所惠及。遗嘱透露,曼德拉已经给了在2005年死于艾滋病的儿子马克贾托、长女马卡兹维和其他两名女儿每人30万美元(约合330万兰特),他还将给格拉萨与萨莫拉·马谢尔的两名孩子每个人300万兰特的遗产。马克贾托一支作为家族的继承人,将获得曼德拉逝世时所住的霍顿区的房产的使用权。曼德拉给两个儿子留下的孙辈每个人30万美元,给外孙和曾孙,以及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格拉萨的孙辈每个人10万兰特。此外,一直照顾他的私人助理赛尔达拉格兰吉等9名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将获得5万兰特的遗产。
另外,曼德拉还向自己生前所就读过的克拉基伯雷寄宿学校、希尔敦高中、福特哈尔大学(FortHare)、金山大学(又译为维特沃特斯兰德大学),颇有渊源的奥兰多西部高中,以及老家的库努中学,各捐赠10万兰特。曼德拉家族信托基金、其所在的王室,也都获得150万兰特的馈赠。另外,他还通过捐出遗产,表达对其所战斗过的政党非国大至死不渝的忠诚。
1晚上2点32分点蜡烛的人会看到18世纪巫婆的惨死。 2。指甲涂一层黑,一层白,一层红还完好无损,就会有人向你表白。 3夜里4点38分削苹果,如果苹果皮断了,96小时莫名其妙死亡。 40点照镜子,会照到自己的前世和你怎么死的。 5夜里穿黑衣不梳头发的女孩没影子 6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贴坛,就不会被魔鬼缠身,且实现一个愿望。 7不回帖会遭英国魔鬼 偶也是被逼的 !!!!
作品提要
我是个爱鸟者,一直过着单身生活。克莱尔找我一起去观察库氏圆尾鹱在索尔顿湖的不规则飞行。我们曾经是同事,在同一个核辐射实验室上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克莱尔也是个爱鸟者,她拥有的鸟类知识是我无法企及的。我被她吸引住了,但我从来没有主动向她表白过,她也没有。我的失眠开始好转,周末去城南林子里与鸟共度。突然有一天,克莱尔说她丈夫提升了,她要离开这儿。我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忍受着被她遗弃的痛苦。现在,为了观察海燕的飞行,我们又在一起了。我们到达索尔顿湖时已是傍晚,没有看到海燕那不规则的飞行。晚上,克莱尔对我表露心迹,我才发现她其实也爱着我,我们俩在车上过了夜。第二天早上,我们继续寻觅海燕那不规则的飞行,也许它们根本就没来过这里。
作品选录
星期四下午克莱尔在洛杉矶从鸟声录音带中听到了那只游鸟,就打电话给在图森的我。她当时不能从实验室的晨会中脱身,但她5点在印第奥的邮局那儿与我见了面。当我到达时,她正坐在她那辆“路虎”越野车的阴影里,穿着短裤、宽松的卡其布衬衫和旅行靴。上次见面后她剪了头发,看上去也更苗条了,似乎她一直在健身。然而当她站起来时我对她的最初印象主要不是她的外表,而是一些更难以捉摸的东西。她抬起身体时那缓缓的动作,她侧过脸避开阳光直射眼睛的姿势,都似乎使她显得更年轻,更富有耐心,也更具有一份威胁。“坐我的车。”她说道。“天很快就会暗下来,所以我们得赶快。”
我把双筒望远镜、观察镜和小旅行包从我的花冠牌轿车的行李箱里取出来。克莱尔打开“路虎”车的车厢,我把我的东西扔进去,放在冰箱和她的露营装备旁边。“谁发现鸟的?”我问道。
“斯特雷恩·多利。”
“你认为那发现可靠吗?”
“百分之百。”
“你知道方位了?”
“它们在录音带上。在索尔顿湖的北岸。”
“海燕会到处飞的。”
“它可能已飞走了。”
我们坐进了“路虎”车,克莱尔发动引擎,加速向南驶去。我摇低车窗,让微风吹进来。
要把我和克莱尔的过往说清楚并不容易。我在图森认识她时,她已经结婚了,我没见过她丈夫。她是个生物学家,有点见胖,黑头发。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乘同一辆车去我们工作的研究所——来回各二十分钟。我们谈论的大多是正在进行的项目,即研究在西南部 核试验区里核辐射对动植物的影响。我们的关系是职业上的: 她从没问过我私人问题,也从未主动说起她自己的任何事情。但同时,也许是因为没有别人,我感到她是我的朋友。我能感觉到她的状况——当我们下午驱车回家时她是怎样格外地警觉,在某一天她是怎样注意到了风从北方吹来,或者有时我从她那儿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种忿怒,似乎她知道自己并不幸福。
但她对我一无所知。我独自一个人生活。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有点轻微的神经质,就住回到了东部新英格兰。我不是一个喜欢交际的人。当然,我上过大学,也读过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只是从来没有感到有与人聚在一起的必要。我没有什么期待和欲望。然而就在这份孤独中我感到完全的放松自在。我不需要伙伴。我喜欢我的工作,被鸟儿深深地迷住,也对这个更广阔的世界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心醉魂迷。
我有严重的失眠症,常常为了平息失眠这恶魔而整夜地看国际新闻。我看到卢旺达的大屠杀,或是一个人在月球上行走,或者一枚炸弹正在掉入伊拉克的一幢建筑物里,这些让我兴奋和激动,不是因为这些事件本身,而是在于对它们的理解——我能立刻知道任何地方的任何事情。
我发现克莱尔也爱鸟纯属碰巧。一天在去一个导弹区作实情调查的途中——我们一组共六个,我在开车——我看到一只鸟正沿着溪岸边上的灌木低飞。我没能看清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灰色点,但我知道它是一只猛禽。它比红隼大,比鵟——小。我放慢车速,跟着它的飞行路线开,克莱尔在后座上说道:“是密西西比灰鸢。”
我把车停在路边。“你能肯定?”
“它是鸢,它不盘旋,而且它有个黑尾巴。”
我把双筒望远镜对准车窗外,看到了这只鸢的长而尖的翅膀和克莱尔注意到的黑得发亮的尾巴。我震惊于她的精确,她在这短短的一瞬竟能看到这么多!她居然一直对我保密,不让我知道她也是个爱鸟者!
“走吧,斯莱特,继续开车,”我的一个同事说道,“我们想早去早回。”
从那以后,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们就谈论鸟。克莱尔为寻找稀有鸟类而旅行过许多地方——阿拉斯加、南得克萨斯以及东西海岸附近的岛屿。她的知识比我广博。她懂生物学,知道鸟类的求偶方式、它们在田野里的踪迹、食物来源、栖息地和分布区域的重叠。与她相比,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
日子一天天过去,上下班的行程似乎变短了。我所得知的关于鸟的知识、克莱尔所到过的地方以及她生活的细节都让我惊奇。比如,我发现她为了研究北极狐和三趾鸥的筑巢习性,曾经独自一人在白令海的一座岛上待了一个星期。引进北极狐是为了让它们吃掉在阿留申群岛为害的老鼠,但是一旦抓不到老鼠,那些北极狐就会去捕食三趾鸥。三趾鸥便渐渐找到了一种保护它们幼鸟的办法。北极狐一出现,三趾鸥便飞离它们筑在悬崖边上的巢,北极狐发现遗弃在巢里的小鸟,就被引诱着往下来到陡坡。看到它走得足够远了,三趾鸥就从空中猛扑下来,把它撞下悬崖,摔到崖下100英尺的水里去。比起三趾鸥的行为,倒是克莱尔对它的看法更让我感兴趣。她有去那地方的愿望,有忍受冰冷海风和陡峭地势的那份耐心和毅力,谈起那经历时还带着惊叹。
我的生活渐渐起了变化。晚上睡得好了,因为这缘故,尽管我还得用环球新闻来催眠,却不再对它们那么执著了。周末我就驾车去城南的峡谷,那儿一年四季流淌的溪流成了鸟儿们极佳的栖息地。我在那儿宿营,清晨早早醒来,聆听着硫磺腹大嘴霸鹟和黄喉纹胁林莺,还有在晨空中更高处吟唱的肝色比蓝雀。
然而春天里有一天在我们回家的路上,当我们停在一个路口等绿灯时,克莱尔朝方向盘后的我看了看。外面很热,我们都不喜欢开空调,因此车窗开着。我的左臂松松地搁在车窗框上。她的表情带着些我以前从未见到过的柔和——还有一份凄楚。
“我的丈夫升职了,”她说道,“我们要搬到洛杉矶去。”
我听到这些话,但不相信是真的。变灯了,我加速开过十字路口。各种颜色在我周围的空中漫溢。我嗅到了排出的废气。这是我第一次听她说起她的个人生活。我想到了我要问的问题——你的工作怎么办?你怎能离开这片沙漠?这是你想要的吗?但我什么也没问。
我们要找的鸟是库氏圆尾鹱,一种在新西兰附近岛屿上筑巢的飞禽。它较小——从头到尾才13英寸,有一个黑色的M形横跨它灰色的双翅和背。除了繁殖季节外,库氏圆尾鹱像其他的虻圆尾鹱一样,生活在海面上。它总是在飞翔,很少停落在水面上,在整个太平洋上没有固定路线地漫游飞翔。它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外的位置难以预料。几年来有几只单飞的库氏圆尾鹱在它们的远洋旅途中被人拍摄到过,但它们从未在内陆被发现过,也从未被在索尔顿湖发现过。
我们在从印第奥到麦加的大道上行驶,沿途经过十来个穿着红色、**、蓝色的衬衫或连衣裙在生菜地里锄地的农业季节工人,缓缓地驶过枣椰树丛和橘子树丛。向西十里远处,是不长树的圣罗莎山脉,阳光无精打采地照耀着它;朝东南,是以锯齿状的地平线围成山谷的奥罗科皮阿山脉和巧克力山脉。我不知道该对克莱尔说些什么,她抛弃我——这是我的感觉——让我害怕她。
我们缓慢地穿过麦加。镇上只有几幢颜色柔和的建筑物,大多陈旧破败,一家杂货店,一座加油站和一间咖啡店。房子和活动房屋上都有棚架,上有九重葛属攀缘植物。空的水果箱高高地堆放在肮脏的院子里。到镇的南端,克莱尔拐上了一条没有标记的泥土路,我们越过了一条灌溉水渠。她递给我一张纸。“你来指路。”她说道。
我大声地读着方向指示。“我们沿着这条路开到一座桥,”我说。“然后再过一英里来到一座土坯房,在那儿我们向左转开往那个湖。”我透过挡风玻璃望着前边群山上方的暮色。但是没有看到湖——只有一片没有树木但肯定有过湖水的空旷地和辽阔的天空。
“工作好吗?”克莱尔问道。
“还行。”
“没有新发现?”
“我们在卡韦萨普列塔发现了污染物。”我说。
“你一直知道那儿有污染物的。”
“但即使有证据, 也绝不会让我们公开它的。他们为调查研究付了钱,然后把研究结果藏起来。”
“别这么愤世嫉俗。”克莱尔说道。
“为什么不能?”
在泥路上我们的车后扬起了一股尘土,前面一座小钢铁桥映入眼帘。我们哐啷哐啷地过了桥,沿着一条残破的栅栏前行。微风送来浓郁的橘花香。我们经过了一辆停在护坡道上报废的福特车,便来到那座土坯房前,在那里,左边是一条狭窄小道。克莱尔开着“路虎”车穿行在这条小路上,两边是牧豆树丛。
我们继续行进,经过一个几近干涸的盐碱池塘,四只黑颈长脚鹬正把长喙伸进浮藻里觅食。几只唧唧鹬飞起来后突然转向飞过水渠。当我们接近池塘的尽头时,长脚鹬也飞了起来,转弯向西边飞去,那儿的群山就像一片深蓝色的烟雾。我们爬上了一个低坡——大约十英尺高——在那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巨大的闪着蓝灰色光辉的湖,没有风,也没有日光,群山上方高高的白色卷云倒映在水中。
克莱尔离开图森后,我在实验室里便是孤零零一个人了。我竭力退避到我的研究中去,然而我清楚我的工作做得很糟。我就像一个音乐家,尽管有才华,却无法使自己在感情上去冒险以使音乐富有生气。谁会在意那基因染色图谱是否几年前就因沙漠里的核实验而改变了呢?谁又会在意地表水所含的辐射量大到足以让蜥蜴致病?
周末我不再去山区而是去沙漠。我宿营在长着三齿拉瑞阿的沙洲上或是有假紫荆属树木遮蔽的干河床上。我坐在烈日下,似乎要让沙漠来销蚀我的整个肉体和灵魂。在晚上我听着小精灵猫头鹰发出高声的大笑,那是在嘲笑我的无能,而弱夜鹰那轻柔的呼唤声又让我潸然泪下。
索尔顿湖位于一个因亿万年前山脉隆起而形成的沉陷区内。科罗拉多河在加利福尼亚海湾处那个盆地的南端淤塞住了,于是就改道向东流,留下了一座没有水的峡谷。上世纪初,美国陆军工程部队决定挖一条运河来引灌因皮利尔山谷,但是 的通病(就像他们在所有那些导弹试验场做的那样)是测量错误。在一年春汛中,那条河切出了一条新的水道,流入了这条尚未竣工的运河,整整18个月河水持续涌入索尔顿湖盆。一个湖就此形成。
“这里就是见到鸟的地方,”克莱尔说道,“从这儿的湖滩上。”
她向前开到灰色沙滩的突出部,那两边长着密密的盐渍灌木。我们下了车,用双筒望远镜很快地扫视了一下湖面。野鸭和浮游在近处的水面上,几只海鸥在我们的上空盘旋,一行黑鸬鹚排成纵队朝东边远处的湖岸飞去。
“更远处是什么?”我问道。
“很可能是燕鸥,普通燕鸥。还有只黑剪嘴鸥。我们用观察镜来看吧。”
我们在湖滩后面的高坡上架起三脚架和观察镜。我的观察镜是探星牌的,有很高的分辨率,能放大40倍。通过它,远处水面上难以分辨的鸟变得如克莱尔所说的: 普通燕鸥,两只黑剪嘴鸥,一群桂红鸭。三只飞翔的白脸彩鹮在飞翔,暗淡下来的小山映衬出它们的黑色轮廓。
“我没有看到什么不寻常的东西,”克莱尔说道,“你呢?”
“问题是现在更远的地方还有别的鸟。”
“但是你可以辨认出海燕飞翔时那跳跃的弧形。”
我没有看到什么跃动的弧形。太阳在高高的云层里消失了,没有了那折射出来的白色,湖光暗淡成一片深灰色。我放弃了瞭望,往下走到湖岸边,那儿一股咸水味升起来 着我的鼻孔。我跪下来把手伸进水里。水暖暖的,像空气一样。我脱下鞋子和袜子——我已经穿着短裤了——在湖滩边上蹚着水绕过盐渍灌木。
在运河注入处的另一边是一个微咸的小湖湾,它被淹没的树填满了。在大地被改造为橘林之前,在运河带来废弃的化学物质之前,在那次泛滥之前,这儿肯定曾是一片河边林地。水很浅,水藻浮在上面,一动也不动,使湖水愈显平静光滑。那些树的光秃秃的黑树枝如蜘蛛般伸向空中,苍鹭和白鹭栖息在树枝上就像一片片巨大、怪异和颜色模糊的树叶。我感到自己似乎步入了一个已被摧毁了的世界里。
是克莱尔让我以那种方式来看待这个地方的,然而我仍归咎于我自己。我塑造了那一刻的自己,那个孤独的心灵。是我让自己被两人驾车上下班途中谈话间那些微妙的片刻所感染,被她拥有而我也想要拥有的鸟类知识所震动,被自以为了解她的愚蠢想法所感动。然后又这么脆弱,在这儿与她会面……
有一片刻我想到正在马来西亚发生的地震,法国的列车失事,还有埃塞俄比亚正在挨饿的儿童。但是我所知道的只是在我面前的这个世界——这个小湖湾,远处的湖岸,深色的沙滩和在它后面的、对着光秃秃的山峦摇曳着尖刺般叶子的枣椰树。
“斯莱特?”
“我在这儿,”我应道。我转过身,但我无法透过盐渍灌木看见她。
“看西边,正在低飞。”
“哪儿?”
“大约三点钟方向。”
我蹚水来到浅滩处,避开灌木丛,举起双筒望远镜。黑色的鸟儿振翅飞过水面。
“你看见我见到的那只鸟了吗?”
“我不知道。”
我绕过灌木丛走到她身边,她放开观察镜,站直了身子。“这还仅仅是可能而已,”她说。“光线不够亮,无法断定。”
“不过有可能是它。”
“什么都有可能,”她说。她抬起观察镜,把三脚架收拢,让它靠在“路虎”车的挡泥板上。“你饿了吗?”
她说话的语气让我感到意外,让我意外的还有她竟这么随随便便地放过了那鸟。
她绕到“路虎”车的后面打开后车门。“我有火腿奶酪三明治、土豆色拉和啤酒。”
我此前并没感到饿,但现在我饿了。我拿了一个三明治和一瓶啤酒。
克莱尔走上更高的灌木丛中去方便。我爬上“路虎”车的前车盖,背靠着挡风玻璃休息。啤酒冰凉。苍茫的索尔顿湖、渐起的微风和水波轻轻的拍岸声,这一切让我懒洋洋的,几乎要睡着了。我闭上眼睛,聆听着昆虫的嗡嗡声。
我肯定睡着了片刻,当我睁开眼睛时已是夜晚了。我看见远处群星之间一架飞机在闪烁着红光。克莱尔在我旁边,靠在挡泥板上,但在黑暗中我看不清楚。
“你爱我吗?”她问道。
她的声音让我吃了一惊。“你已经结了婚。”我说。
“那是个回答吗?”
“不是吗?”
“我们相处了那么久,你从没打过电话给我。”
“你也从没给我打过电话。”
“今天我打了。我使劲地想能让你与我见面的理由。”她停顿了一会,“你感觉到什么了吗?斯莱特。难道你从来没有感觉到什么?”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便转过脸朝向湖面,远处沿着黑色湖岸的几个小镇依稀泛着灯光。
“你不必转过脸去。”她说道。
她走到“路虎”车前面,站到了保险杠上,这样我不得不看着她。她解开衬衫纽扣,把下摆两角像翅膀一样张开,她的皮肤在温暖的空气里显得浅白,泛着光辉。我不知道是什么给了她这份勇气让她这样来冒险。她一定是厌倦了终日的工作,才冒着酷热从洛杉矶开车来到我们所在的这个湖滩的。然而她能唤起那种我以前从未想象过的欲望。她脱下衬衫,在前车盖上跪在我近旁。
“你能看见我吗?”她问道。
“能。”
“接着呢?”
我没有回答,她俯身向前,她的手慢慢滑进我的短裤,触摸我。
“可以吗?”她问道。
我周围的一切都消融成一种感觉。我正在悬崖边,害怕坠落却同时又渴望坠落。我伸手抓住了她的手,把它移开。
“就让我来吧。”她说道。
她解开我的短裤,把它褪下。我没有拒绝。我感觉到那潮湿而又流动的空气,感觉到她的手又一次的触摸,平生第一次感觉到那种神秘而又无助的渴望。我们就在“路虎”车的前车盖上过了夜,羽毛般的空气像水一样流过我们。黎明时分,我们穿好衣服,在野营炉上烧水冲咖啡,并在湖滩上继续观察。我们用观察镜来来回回地扫视,寻觅着那不规则地飞行着的海燕,也许它们根本就没来过这里。
(俞曦霞 译)
赏析
纳尔逊是美国当代作家,1991年出版第三部长篇小说《血语》,次年获得爱德华·阿比生态小说奖,越来越多地受到文坛的注目。1996年发表的《不规则飞行》堪称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该作品不仅充分体现了纳尔逊作为一个生态小说家对动物生存状况的现实关注,显示出他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而且巧妙地将动物形象赋予深远的象征意义,在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完美结合的基础上表达作家对人类精神生态的高度关注。
小说通篇是通过男主人公斯莱特(小说中用第一人称)的眼光来展开叙述的,由斯莱特叙述了一次与女主人公克莱尔一起去观察库氏圆尾鹱在索尔顿湖的不规则飞行。在去的途中斯莱特插入了一些回忆。他与克莱尔两人都是研究核辐射的科学家,并且都是爱鸟者,彼此都被吸引,但从未表白过。克莱尔因丈夫的提升而离开,留下斯莱特一个人忍受被遗弃的痛苦。这次为观赏海燕的不规则飞行,两人又走到了一起。当晚克莱尔的表白让斯莱特意识到她也是深爱着他的。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在小说中占着比较重要的篇幅,两人虽心心相印,但由于从未向对方暗示过,这份爱情也便如库氏圆尾鹱的飞行那样,是交错的,不规则的。库氏圆尾鹱就是以其在太平洋上行踪无定、无任何飞行规则地漫游飞翔而备受瞩目。因此,小说题目“不规则飞行”是双重寓意,极具象征性的。可以说,在这个意义上是人鸟合一的,实写鸟,虚写人,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段旅程既是男女主人公寻找海燕不规则飞行的旅途,更是他们为这段不规则爱情寻找“规则点”、“契合点”的旅途。整篇小说是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当然,作为一篇生态短篇小说的佳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后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的矛盾,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人类文明和自然生态的对立,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越来越遭到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忧患。斯莱特和克莱尔都爱好大自然,是爱鸟者,同时也是研究核辐射对动植物影响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深深知道核辐射对动物的危害:“谁会在意那基因染色图谱是否几年前就因沙漠里的核实验而改变了呢?谁又会在意地表水所含的辐射量大到足以让蜥蜴致病?”斯莱特的内心独白直接流露出对环境的忧虑。
另一方面,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理想的生态审美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状态,人类将地球看作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体,将自身看作这个生命体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就是一章交响乐,复杂、雄浑、没有休止符而又永远和谐。中国的圣哲先贤早就指出:“尊天而亲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而梭罗在《瓦尔登湖》里为我们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小说中男主人公斯莱特作为一个爱鸟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深深感悟到大自然母亲的恩赐和一种理想审美状态带给他的健康和快乐。与克莱尔一起工作的那些日子里,他的周末是在城南的峡谷度过的,“那儿一年四季流淌的溪流成了鸟儿们极佳的栖息地。我在那儿宿营,清晨早早醒来,聆听着硫磺腹大嘴霸鹟和黄喉纹胁林莺,还有在晨空中更高处吟唱的肝色比蓝雀。”但是在斯莱特的现实生活里,由于人类在漫长岁月里持有的“人类中心”理论将自然视为敌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陌生化,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消亡。大自然由于人类的介入和破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荒原”,小说中有一个典型的画面:“在大地被改造为橘林之前,在运河带来废弃的化学物质之前,在那次泛滥之前,这儿肯定曾是一片河边林地。水很浅,水藻浮在上面,一动也不动,使湖水愈显平静光滑。那些树的光秃秃的黑树枝如蜘蛛般伸向空中,苍鹭和白鹭栖息在树枝上就像一片片巨大、怪异和颜色模糊的树叶。我感到自己似乎步入了一个已被摧毁了的世界里。”人类在这个世界里失去了应有的面对自然的审美情趣,所谓“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的境界已成旧梦,所剩的无非是畏惧、困惑和恐慌。
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关注贯穿小说的始终,形成作品独特的魅力。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主体的人与其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的存在通常涉及三个层面,即生物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精神活动作为地球人类的一种发生着、运动着、变化着、绵延着的活动,具有独立的与其所处环境交流感应的体系,它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作家在本小说中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男主人公斯莱特的身上。斯莱特自己认为:“我不是一个喜欢交际的人。……我只是从来没有感到有与人聚在一起的必要。……我不需要伙伴。”同时他又有严重的失眠症。无可否认,斯莱特所选择的独居方式和失眠一定程度上典型地反映了后现代时期人们的精神状况、精神生态。当他得知作为同事和朋友的克莱尔也是个爱鸟者时,他的失眠有了好转,而且周末去峡谷与鸟共度,这时可以说他的精神生态有了好转,甚至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平生第一次在人类(他的同类)里找到了知音。然而由于两人从未表白导致克莱尔的离去,斯莱特的精神生态再次陷入低谷,周末无心去峡谷而是去沙漠——精神荒原的象征,原来爱听的晨鸟快乐的吟唱变成了听“小精灵猫头鹰发出高声的大笑,那是在嘲笑我的无能,而弱夜鹰那轻柔的呼唤声又让我潸然泪下”。斯莱特选择做一个自然的人,与鸟为伴,他的快乐与痛苦都与鸟相联系,他的选择本身就是对后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生态处于病态的一种有力证明。尤其典型的是,他虽与克莱尔暗自心许却从未表露,这也不符合一个精神生态健康的人的特征,而最后,两人夜宿索尔顿湖,面对大自然和共同心爱的鸟儿才敞开心扉。这时大自然起到了治疗人类精神痼疾的作用,而这也有力地证明了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爱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才能给予人类最好也是最后的避风港。
整篇小说短小精悍,行文简洁却又寓意深刻。让我们在欣赏优美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作家又不惜笔墨地给我们展示了后现代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精神上的焦虑、痛苦和危机感;同时也借助男主人公斯莱特之口强烈表达了对越来越受到人类侵害的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
(俞曦霞)
肥皂剧源于西方,现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里罗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它作为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播出时间给几部持续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肥皂剧(《老友记》(friends), (《欲望城市》(sex&city)), (《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等等, 欣赏的观众层次也由最先的家庭主妇扩充到 “雅皮士”(西方城市职业阶层中的年轻人士) 阶层。
对比中国社会的电视剧文化,西方肥皂剧有其独特的界定与自身特点。广义上看,英美等国家都将所有剧种分为三大类, soap opera (肥皂剧),sitcom (情境喜剧),和 drama (电视剧)。国内许多人认为国内风靡一时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都可以拉入肥皂剧的范畴, 但按照西方电视剧分类, 严格上讲他们还是仅仅被定义为情境喜剧 (sitcom), 因为两部戏各集之间的故事关联不紧,往往可以独立成章, 而且最后一集都被安排了完美结局而西方肥皂剧的特点则是偏向连续剧 (serial),通常各集之间的故事都有关联,而且很会“拖戏”,有时候几个星期不看,剧情居然还接得上几乎所有的肥皂剧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或者叫做 “开放式结局(open ending)”, 即使有也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下的暂时平衡, 往往一对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新矛盾的开端。 即使像《欲望城市》这样有着明显的 “完结篇”,制片方也会有意地留有 “活口”:比格对凯莉表白时的用语是“我要的就是你”,而不是求婚时最常用的“嫁给我好吗”,这样比格和凯莉的关系就可以瞬息万变。如果到时候拍续集,无论人物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剧情立即就可以自圆其说。
肥皂剧在西方社会被学术界和舆论曾一度被认为是低级的电视节目,是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群体的一种简易消遣形式。甚至在英国有社会学学者指出, 肥皂剧有明显的助长人类不良习惯的倾向。表面上看,与新闻和纪录片相比,肥皂剧确实缺少具有时效性和重要性的信息量,它包含的与社会技术进步和文化进步有关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纪录片那样博大精深也不像新闻评论节目那样针砭时弊。除此之外,肥皂剧从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和节目质量的角度衡量似乎也是难称精品,大部分肥皂剧的演员是节目播出之后才有了名气。摄制技术上几乎没有其它的特别之处:缺少大幅移动镜头(衡量高质量商业节目的标准),没有费时费事的场面调度与安排。有些早期的肥皂剧,从现在摄制和表演水平的眼光看,甚至是质量低劣的。如英国早期的肥皂剧《十字路口》(crossroad)。
然而, 仔细品味许多学术争论之后会发现 “肥皂剧助长不好的倾向” 这个主张还是停留在直觉的层次,很少有学理上的证据。批评者指责通俗文化的品质低劣,制片人都是商业化的俗人,受众则是没有审美标准、在文化上受压抑的一群人,并讽刺这些守在电视前观看肥皂剧的人为“沙发马铃薯”(couch potato)。事实上,如果品味文化的美学标准及其评论内容根深到只能由少数人所享有, 那这种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也无非是 “曲高和寡”, 难以达到电视在消费时代的社会功能要求。
其实,肥皂剧的社会影响是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反映石油富豪家族内部矛盾的王朝肥皂剧《豪门恩怨》(Dallas)在各洲市上映时就达到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高潮戏暗杀小杰(JR Ewing)的凶手揭晓一集播出前,全美社会都为「谁杀了小杰」而议论纷纷;节目播出之后,达拉斯警方居然还在通讯联系中,还煞有介事地呼叫各分局围捕真凶,这在美国一时被传为趣谈。
(二)
时过境迁,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肥皂剧早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精神与意义, 今年3月底,在英美两国热播了长达6年之久的HBO电视台连续剧《欲望城市》(Sex &The City),终于在播出了完结篇,为这部载入史册的肥皂剧壮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据美国媒体披露,当《欲望城市》最后一集播出时,全美国共有1060万观众坐在电视机前捧场,创下了美国电视史上第二高收视纪录(名列第一的则是NBC电视台的游戏节目《谁将成为百万富翁》)。近日,CNN的拉里·金访谈节目对莎拉进行了一小时的专访。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明艳动人的莎拉吸引了拉里的全部注意力。一个电视演员能得到拉里(著名节目主持人)如此“礼遇”,在CNN历史上堪称罕见,这足以说明《欲望城市》在美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许多纽约和伦敦的顶级名牌商店,更是打着头牌主角“凯莉”的旗号,卖掉了许多价格昂贵的时尚品。剧中的四个性感女主角着装各有风格,片中的所有造型都出自纽约顶级造型师和服装师之手。她们的穿着形象同时代表了都市女性的四种主要分类:凯莉是时尚,夏绿蒂是淑雅,米兰达是职业,莎曼沙是成熟。对于许多女性观众而言,喜欢《欲望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可以从凯莉的装扮上知道“最近曼哈顿在流行什么”。
一部以都市成熟女性感情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能连续六年大红大紫,并能捧得一大堆金球奖和艾美奖,在美国电视史上还并不多见。根据尼尔森收视调查公司的统计,《欲望城市》最后一季的平均收视率,几乎能和1998年刚刚出炉时持平,它是HBO电视台过去几十年来最叫座的连续剧。该剧和NBC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老友记》(播出长达十年)堪称美国电视的“常青树”,而最近这两个剧集同时落幕,也引发了美国女性“今后晚上干什么”的感慨。因为在美国,男人永远都会有没完没了的棒球、橄榄球或篮球赛可看,而女性的主要娱乐就是看肥皂剧。自打1998年6月,《欲望城市》首度与观众见面,由于剧中女性敢于“大胆讨论关于男性的一切以及她们对于男性的渴望”,而立即在美国成为一种人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20年前还是20年后, 肥皂剧的主要观众都是女性群体, 特别在发达国家。英国泰晤士报的一项统计显示, 对比这两部间隔20年之久的《豪门恩怨》与《欲望城市》,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收看者均为女性。有趣的是,即使一些肥皂剧目拥有少数的男性观众, 这些男性关注的焦点似乎也背离肥皂剧的中心剧情,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豪门恩怨》中的”商战”,富豪家庭的男性权利和富足生活方式, 《欲望城市》里露骨的 “色情”对白和少量的三级镜头。而这些关注往往背离了肥皂剧的真正主题和社会意义。
当代社会中, 肥皂剧在女性群体中的高收视率为女权主义诠释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基础。 美国女权主义强调政治, 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 因此聚焦妇女个人经验的肥皂剧便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素材,以供女权主义观点来分析与评价。这也成为女权主义者用来唤醒并 “提高女性危机意识”, 攻击男性至上主义和父权主义和最有力武器。部分主流学术思想似乎总是歪曲肥皂剧的真实意识, 他们简单的把肥皂剧看成是男性至少主义和家长作风的简单体现,他们认为观众仅仅是情节与情感的被动接受者, 而忽略了妇女观众作为受众主体与电视节目的主动理解与互动。
“提高意识”就是提高人的认识(awareness),看清先前很少注意或完全忽视的男性统治的事实,把先前只在无意识层次所知觉和理解的东西推进意识层里。 “提高意识”被女权主义者视为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键作用是使妇女将个人经验与政治含义联系起来。无论是作品中的女性是 “抗争” (《欲望城市》)还是 “妥协” (《豪门恩怨》), 只要其包含女性的人文关怀, 都是可以起到 “提高意识”的社会功效。
《豪门恩怨》中的三位女主角每人都说过一句经典的台词:艾里: “无论失去多少, 家庭必须保持完整”。 苏艾里:“如果你的婚姻破裂了, 你要么试着接受其他男人要么就愤世嫉俗”。帕玛拉: “如果失去了孩子,那么你就不可能快乐” 。这三句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台词, 正好代表了80年代王朝肥皂剧中传统女性的核心意识形态____ “被动的, 完全的服从男权主义与家长制度”。 这就是为什么部分西方学者误认为《豪门恩怨》将妇女思想引向了低层次, 在他们认为, 女权主义作品应该是充溢着抗争与实际行动。
纵观两剧,无论是20年前《豪门恩怨》的逆来顺受还是今天的《欲望城市》的放荡不羁, 它们对私人领域的有效拆解都是原始女权主义的姿态。肥皂剧最本质的特征是公开曝光隐私,如果我们将家庭和私人领域当作女性压抑自我世界的首要场所,那么肥皂剧角色生存的背景所具有的公开、公有特质,恰好满足了女性群体对这一压抑的宣泄与缓解。肥皂剧热衷于交谈,并以交谈作为肥皂剧情节行进的主要手段。在角色的交谈中, 隐私无可立足,没有“私人”领域, 各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私人屏障常常被冲破。对私人体验和情感进行公开曝光便是肥皂剧的规则动力。在肥皂剧的叙事中,习惯抹杀单个角色的隐私方式,即向其他角色披露各种琐碎的隐秘信息,这种披露可以通过表演直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之间对话间接体现:情人身份的确认、深藏的感情和见解的本质、过去经验或未来计划的真相等等。《欲望城市》中, 四名女主角以朋友的关系,会在公共场所相互公开所有隐私,甚至是性爱的细节,正是新时期肥皂剧公开个人隐私特点的最有力体现。
事实上, 《豪门恩怨》中的妇女形象,虽然被赋予了 “传统” “逆来顺受”、 “反对解放”等符号, 但妇女观众还是不应该被视为被动接受的牺牲品。即使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理解也是主动的、分析的、比较的和有选择的,而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这就是为什么“警匪片”会被主流社会理解成正义战胜邪恶,而不会是展示罪犯的悲剧。 “妇女观看肥皂剧,是为了逃离无聊空虚和现实”的观点,歪曲了肥皂剧对于妇女社会群体的意义。
(三)
从电视节目界定的角度上去看, 肥皂剧无非是娱乐节目的一种。媒体消费主义观点认为, 女性观众喜爱类似《豪门恩怨》和《欲望城市》一类的肥皂剧目,就是为了获取愉悦。然而“愉悦”的意义又是很难定义的,特别是在将本已很复杂的观众理解为女权主义的观点。愉悦可以来源于妇女观众对剧中人物日常生活细节的认同。如《欲望城市》中熟悉的纽约曼哈顿街景, 无数的购物与聚会, 酒店与咖啡。愉悦也可以来源于女性观众对剧中角色情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理解。当代社会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和单身女性群体阶层的形成,都为这一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受众基础。面对《豪门恩怨》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和《欲望城市》中的放荡不羁, 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已经可以把 “愉悦”建立在与剧中人物类似的遭遇上了。愉悦更可以建立在观后的群体话题中。
社会学调查显示, 妇女习惯把自己的痛苦与苦难视为个人的不幸,但若在同伴中互叙苦楚与凄凉,这些痛苦与苦难就可能落入一种模式,虽有不同却折射出妇女生活的共同特征。这样,妇女就会认识到个人的不幸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了,而可能是社会问题,因而也是政治问题。因此,“提高意识”实为女权主义者将批评直接挂钩于政治的表现。其实, 欣赏肥皂剧的女性很大一部分还是家庭妇女或者中年妇女, 对于这些人来说, 欣赏《豪门恩怨》与《欲望城市》的愉悦在于,目睹剧情中高层次社会群体的情感与矛度纠葛,了解中产阶级的礼仪限制与情欲放纵。正如一位美国普通中年妇女说的那样:“幸好我们不是那样的家庭,我可是不会像她们那样”。
在过去的六年里,《欲望城市》的播出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无数的女性人文关怀。且不提其自身作为娱乐节目为亿万女性观众带来的饭后消遣,单是剧中女主角对性和爱的不同理解和亲身实践,也让许多同龄女性大开眼界。如果用一句话来表现《欲望城市》的整体内容,那便是: “四个活色生香的曼哈顿白领女人,在都市物质生活的狂流中毫不掩饰的攫取自我”。《欲望城市》唤醒了无数都市女性如涨潮般汹涌、如退潮般湮没的欲望, 它单刀直入,光鲜时髦,生猛无比。从传统的观点看,这四个女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坏女人”,绝对的“物质女孩”,工作上追逐名利, 包里塞满避孕套,换男友如同换床单般家常便饭,心无旁骛的享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单身自由。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表皮下面,四个女人的感情却是纤细脆弱的:Carrie的深爱MrBig;Charlotte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Miranda对相貌和忠诚的疑虑,即使是最*荡的沙沙,她在面对自己日益松弛的皮肤时,却悄然泪下。极度的物欲享受对应着内心的失落和挫败,这也许就是《欲望城市》对女权主义的辨证诠释。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女性而言,绝对开放的物质生活与肉体享乐并不能被认同,四个剧中人有浪荡的形骸和常人无法想象的享乐生活,内心却极容易受到伤害。这种状态既满足了女性观众仰视的窥看欲望,又恰到好处的提高了普通女性的心理防范与约束意识。一方面,女性们需要看到生活中出现不了的虚构元素,是为幻想;另一方面,女性则需要看到虚构人物拥有和自己同样的弱点,是为心理平衡。
《欲望城市》的主要情节均是围绕人物的男女关系变化上拓展的, 这反映在女权主义上的深层意义则是男女在择偶心态方面发生着的巨变。五光十色的曼哈顿,代表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集聚地, 这意味着包括恋爱在内的一切事务都有 “市场”和 “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给女性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通过婚姻来缓解生存压力,所以女孩择偶的年龄越来越低已成为一种趋势; 而把婚姻更看成是一种责任的男士则会把精力更多放在创业上,结婚的年龄越拖越晚,甚至不婚。这样的矛盾,在 “欲望城市”一类的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即使是一些已经事业有成的男士,他们对婚姻的态度也是不紧不慢,因为他们有年龄的优势(如凯莉后来的伴侣----一位事业有成的俄罗斯画家)。
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前只有通过家庭才能得到的一切,现在即使不通过婚姻也能得到。 一方着急,一方不急,就这样,长期以来形成的男追女的恋爱定律已被彻底打破,女性在恋爱中的地位也自然随之变化。男士主动, 男士买单的定律也已被打破。《欲望城市》中的男性择偶取向已经更偏向于成熟理智,善解人意的女孩。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诫所有矜持的女性, 即便遇上了能令自己心动的男士,也会因为被动的心态而使幸福在不经意间悄悄从手中滑走。
《欲望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都市单身女人的生活,她们什么都做,但从不绝望。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曼哈顿的这些社会名流不过是在追逐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如果这种两性关系可以由传统的男性掌控变成女性掌控, 那么女权主义便落地生根了。谈及女权主义意识中的两性关系处理, 不能不提及《欲望城市》中的米兰达-----一个事业成功而又“缺少母爱”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她和男友史蒂夫分手后却发现自己怀孕了,没有母爱的她决定独自生下这个孩子。史蒂夫知道她的决定后,向她求婚,却遭到毅然拒绝,米兰达知道他们之间现在已经没有爱情,她只是平静的和史蒂夫分配着照顾孩子的时间。一个女人,敢于一个人面对所有的难题,而不需要男人的施舍, 这里面所需要的勇气和胆识不言而喻。的确,今天的女性似乎太需要一种能够 “独立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能力, 可以说是《欲望城市》给陷于情感漩涡中的女性点燃了一盏明灯。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欲望城市》的结局都充满了女权主义的理想色彩。女性问题专栏作家凯莉最终决定抛弃俄罗斯画家而与老情人比格旧情复燃;从乳癌病魔中康复的豪放女萨曼莎得到了男模特的真爱;夏洛特终于从中国领养了一个她梦寐以求的女孩;而米兰达则从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体会到自己新的价值。对比昔日的《豪门恩怨》, 《欲望城市》则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地表现了女权思想抗争命运,争取独立的女性人文关怀 它用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表现了 “提高女权意识”的观点, 用理想的结局告诫妇女们 “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对比国内电视剧的情节,大部分的剧作中人物关系的处理很多都严重倾向于男权, 无论是武侠帝王,还是刑警精英, 多数制造矛盾的三角恋情和戏剧化矛盾冲突总是令女性角色处于被挑选和被选择的劣势地位。
如果按照严格的定义, 肥皂剧在国内的电视媒体市场似乎还是个空缺 尽管国内许多情景剧的姿态和形式都酷似肥皂剧, 但是多数都因为没有像西方肥皂剧那样富裕女权主义的深刻意义而失去了大批的女性观众,当然这与东西方文化和欣赏水平的差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肥皂剧中饱含女权主义观点的是非对错)。但是, 当国内的观众与电视剧制作人都沉迷于大量的公安题材和古装连续剧的时候, 是否也可以考虑从肥皂剧的批量生产中找到女性观众的市场与卖点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