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皇后,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是谁?

李世民的皇后,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是谁?,第1张

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是谁?

李世民只有一位皇后,那就是文德皇后(长孙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扩展资料: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晓长孙氏幼年时的婚约,便在长孙氏父丧期满后,就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氏许配给他。

于是在大业九年(613年),13岁的长孙氏,便在这豆蔻之年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文德皇后

唐太宗有几个皇后

只有一个皇后: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之一。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 ,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汉族,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氏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即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去世,葬于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李世民的皇后是谁

李世民的皇后是文德皇后长孙氏。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 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在中华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4]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高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文德皇后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扩展资料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634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

当太宗面对长孙皇后的遗作,悲痛欲绝,亲口对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太宗和长孙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

前秦苻坚为帝时,有一对恩爱夫妻,男名窦滔,女名苏蕙。窦滔字连波,右将军窦于真的孙子,窦朗的第二个儿子。窦滔风神秀伟,熟续经史,能文能武,甚为时人推崇。苻坚视之为左右臂,历加重任;窦滔干得也很有政绩。苏蕙字若兰,陈留(今属河南)令苏道质的第三女,仪容秀丽,才智出众;以谦虚静默为规箴,不求显扬。十六岁时与窦滔成婚,窦滔非常爱她。但她生性好嫉妒,是不足之处。

窦滔以政绩升秦州(今甘肃、青海、陕西各一部分)刺史,又因忤逆苻坚的意旨被贬,命他戍守敦煌。《晋书·列女传》记载,苏蕙因思念夫君,作织锦回文璇玑图诗寄赠流放中的窦滔。而武则天《窦滔妻苏氏织锦回文记》与此记载不同。说是苻坚攻克晋朝襄阳,因战备危急,必须凭借窦滔的武功才略,于是诏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诗就作于这个时候。

窦滔有一个宠爱的姬妾赵阳台,歌舞精绝,并世无双。窦滔另设一所住处来安置她。苏蕙知道了这件事情,多方搜索,终于寻到,对赵阳台痛加打骂,窦滔对这件事大为恼火。赵阳台又专寻苏蕙的短处,向窦滔告状,毁坏她的声誉,窦滔更为怨恨。这时苏蕙也有二十一岁了。及窦滔将要镇守襄阳,邀苏同往,苏蕙心中旧怨未消,不与他一起去,窦滔于是带着赵阳台赴任,不再与苏蕙通音讯。

苏氏悔恨不已,常常暗自伤悼,于是织锦作回文诗,名璇玑图。图五采相映,莹心耀目。尺幅八寸见方,八百馀字,纵横反复,皆成诗章,武后文中说计有二百馀首,后人广加寻绎,远过此数。才情之妙,超古迈今。一般人很难窥出其中精奥。苏氏笑道:“徘徊婉转,自可成章,非我夫君,无人可解。”于是命一老家人将图送到襄阳。窦滔读了之后,深感其妙绝天下,于是把赵阳台遣送到关中,准备了车马随从,很隆重地从汉南接来了苏蕙,两人重新和好,远胜过去。

这首妙绝古今的回文诗图如下:

苏氏蕙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

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淑窕窈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遐旷路伤中情怀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葳粲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情我感伤情徵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何漫漫荣曜华雕旋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昭感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倾宣呜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妤恃凶惟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思涯祸用飞辞恣害圣永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戚情哀幕岁殊叹时贱女怀叹网防青实汉骄忠英我者谁世异浮奇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日下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忠体一违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与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祗推持所贞记自恭江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幽处已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凋翔飞燕巢双鸠土迤茂流泉情水激扬眷颀熙长君思悲好仇田蕤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春方殊离仁君莱身苦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意诚惑步育浸集粹我感故昵飘施愆殃少章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冰故离隔德怨因幽元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洁子我木平根尝远叹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清新衾阴匀导辛凤知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思辉光饬粲殊文德离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亲刚柔有女为 房

诗图的读法,千变万化,极为繁复。可参见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对此诗图读法的讲解。在此我们不妨试举几例:从右上角仁字起竖行顺读,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读,俱成回文:

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再如,从右下角津字起横行左读:

津河隔塞殊山梁,民生感旷悲路长,身微悯已处幽房,人贱为女有柔刚。

以上是七言诗。就诗体来说,璇玑图可谓集时代之大成,从三言到七言在璇玑图中都可找到。如三言诗:

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葩纷光,珠曜英;多思感,谁为荣

在魏晋时期,从三言到七言的各种诗体都已出现,但却很少有人能熟练运用这诸多诗体进行创作。而运用回文的形式却能使诸种诗体备于一篇,简直非人力所能及。而这一切,真的被一个人实现了,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又是一个女人,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到震惊。从她旷绝古今的奇构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聪颖和才情。

回文诗就其形式来说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文字游戏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美感。有水平的游戏本身就是艺术。有很多种艺术都有形式的限制,而形式的完善与否也成了人们欣赏的内容之一,这可以举微雕、律诗为例。

回文诗这种形式并不是苏蕙的首创。相传晋时傅咸有反复回文诗、温峤有虚言回文诗,还有题苏伯玉妻作的《盘中诗》,都比较简单。苏蕙《璇玑图》的出现,才使这种体裁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回文诗作为一种诗体,从此得到了世人的认同。

如果过分拘泥于形式的完善,很可能有碍于意义的表达。苏蕙回文诗的超妙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形式完善,内容也相当感人。诗作大多围绕着作者的经历、心绪,或是略带忧愁哀怨地自伤自悼,或是诚恳坦白地表白自己的忠贞高洁,或是孤独寂寞地倾诉着对丈夫的缕缕思念。如“衰年感往日,情劳远忧思”、“厉节中闱,河广思归;不能奋飞,遐路透迤;歌我衮衣,硕人其颀;冶容为谁翠粲葳蕤;同声相追,感我情悲”、“岁寒识松,贞物知终始”等,佳句不胜枚举。

从记载文字看来,窦滔与苏慧之间原来很是恩爱,可谓郎才女貌。窦滔对苏蕙吃醋的处罚是移情别向,“不通音问”;而苏蕙却委曲地以作织锦回文的方式来感悟丈夫。这是那个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是苏惠唯一可采取的最聪明、最有效的方式,否则就会遭到幽处冷宫以老终年甚至被抛弃的命运。诗写出了她的冰清玉洁的情怀,独处空房、华年虚度的悲哀和孤寂,对丈夫的茕茕思念,而其幽怨之情又绝无激烈、泼辣之嫌,完全符合《诗》“怨悱而不乱”、“温柔敦厚”的意旨。这也是其回文诗在意旨方面得到封建文人欣赏的一条重要原因。

后代人受苏蕙诗作的影响,创作了很多回文诗。署清代朱象臣重订的《回文类聚》一书收集了《璇玑图》及后代人对《璇玑图》读法的解说、对《璇玑图》的题识、评述及仿作。仿作的形式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璇玑图》的形式和织锦回文的故事在后代小说戏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明冯梦龙《情史》辑录了这则故事,他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中《苏小妹三难新郎》一篇中的很多诗篇都是回文诗。清代李渔《合锦回文传》小说就是借苏蕙《璇玑图》来编织故事,其中的人物也作了大量的回文诗。最有名的,是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了,这部学者化、考据化的小说全文录载了武则天的题记,《璇玑图》全文及读法。在戏曲方面,元代关汉卿就有《苏氏进织锦回文》杂剧,明有传奇《回文锦》,清洪升有《回文锦》杂剧,俱佚;明无名氏有《织锦回文》戏文,未见。

清孔广林《璇玑锦》杂剧,今存,收入郑振铎编《清人杂剧二集》中。第一折《锦怨》叙苏蕙的闺怨之情及织锦的情形。开篇苏蕙的一段唱腔:

[仙吕入双调过曲][风云会四朝元] [四朝元头]流光飞箭,三春欲尽天,任朱扉通启,翠箔齐卷,景好欢趣鲜。想伊人,此际[中吕宫会河阳]鼓角无声,士马安然。[四朝元]竟日寻芳,笙歌酣宴,[中吕宫驻云飞]只把莺花恋。(嗏)奴苦自吞连。[南吕宫一江风]绿惨红愁煞厌流簧啭,中怀万与千,只忧丈夫浅。[四朝元尾](怎便得)圆机括,丝(丝)缕(缕),引他长见。……[前腔]肫诚一片,凭谁就里传。(到介)借天关星布、地轴风转,巧把情绪展。(上机介)向支(注:应作“织”字)机坐定,左右梭流,上下丝,万络千条,齐归一线,总待人来辨。(只是我的心绪,如何理清哟,嗏!)委曲也难言。密(注:应作“蜜”字)意深情,只仗回文显,循环四处联,纵横万言变,红黄紫白,萦(萦)绕(绕)寸心盘旋。

窦滔遣家人毕有仁进京朝贡,不给家中捎片言只字。苏蕙得知后十分伤心,但仍然表示“凭伊永负三生愿,俺情绪总如春茧”。第二折《锦缄》,乳娘与毕有仁一番对唱,侧面反映苏蕙两年来“寂寞守故家”、“望眼生花”,而窦滔却“赵氏藏金屋,齐眉远天涯”、“薄情足堪诧”的状况。苏蕙并不认为窦滔是有错的,而认为“命定(在)前世原非假”,“破迷只索修书帕”,“凭锦将夫化”。至于这样做的结局如何,那只有“奴身听天罢”了。而且,织锦的目的,也只是击败赵阳台,重夺夫君。毕有仁也唱出了“阳台、任你多娇姹,怎比灵机透九华”之语。从 历史上的苏蕙到清代的作者,都陷入了严重的迷失。他们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转化为妻妾争宠,矛盾转移了,意义也淡化了。进一步说,这种迷失是一种社会病,时代病。在封建社会里,夫权对女性的压榨已毫无人性可言。作者在沉睡中又帮助确立了这种制度。织锦回文这个故事本身的消极意义也在于此。第三折《锦悟》,写窦滔读回文后悔恨交加,遣离赵阳台,命毕有仁去接苏蕙。有一段唱词表达窦滔的心情,文辞颇为优美:

[双调近词][武陵春]一幅鱼油,全把情丝离绪抽,回文周折处,似我恨悲交纽。无端一错铸六州,抛他孤雁空林守……料得凝思际,泪交流。香闺移步下阶头,园憩亭休,看莺燕穿新柳。蓦地伤怀忆宦游,忆宦游。(怕)迷津失足忙援手,非怜影单,那悲凤孤, (要)无惭好仇(似应为“逑”)。兀的(不)苦煞(他)也么哥,兀的(不)愧煞(俺)也么哥。承妻决疣,关山迢递阻河洲,无限深情远寄投。

第四折《锦圆》,窦滔苏蕙相见,苏氏问赵阳台为什么不见了,窦滔说已逐置府城之西。苏氏则提出应请她回来,以免被人说自己妒嫉,只要窦滔处理得好,自然会和睦相处。其实,这是剧作者意图弥补苏蕙“性好嫉妒”的“缺点”而创作的,也是封建士大夫们希望妻妾和平相处思想的反映。这样一来,表面上苏蕙成了完人,结局也皆大完喜,但故事冲突淡化了,社会意义也减弱了。

因中国初唐盛行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等佛教宗派,所以日本奈良时代也流行这些宗派。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唐和晚唐,那时中国佛教流行天台宗和密教,所以日本也流行天台、密教两宗,和唐朝一样产生所谓山岳佛教,即把寺院建立在深山丛林,以出世静修。平安后期,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主的祝福个人来世的净土宗风行日本,倡导人是空也、源信、良忍、源空等。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生活痛苦,他们为了精神上得到安慰,便寄托于来世。净土宗正好迎合劳苦大众的这种心情,所以发展很快。同时净土宗没有浮华的仪式和供奉,宣称通过念佛便可成佛,因而博得大众的信奉。

日本佛教虽然是从中国移植的,但传到日本后逐渐日本化了。日本佛教国家主义色彩浓厚,最澄、空海以镇护国家为宗旨,“为国念诵,为国祈祷,为国讲《般若》”、“国无谤法之声,家有赞经之领,七难退散,国界守护”,他们提倡“为国忠,在家孝”。空海回国后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国家的,他把东寺(在京都)改为教王护国寺,还将高雄寺改为神护国柞真言寺。这种浓厚的镇护国家思想是日本佛教的特色之一。

奈良时代以来,佛教极盛,日本固有的神道不得不退避一隅,苟全于佛教之下。但到平安后期,学习中国的高潮已经过去,日本进入“国风时代”。又由于经济重心从中央转到地方,氏族势力抬头,日本固有文化开始复活。于是神道又复活起来了。

宝龟6年(公元775年)朝廷令诸国国司修理神社进行祭祀。延历17年(公元798年)又令将当地物产作为币帛支付地方神社(以前经费要到京都领取),并下令禁止出云、筑前两国国造兼神主以神宫的采女为安,禁止祭祀时开设酒宴、表演歌舞,同时还改订对神事犯罪的处罚条例,对神社进行整顿。

平安前期有官币社737所,国币社2395所,各分为大小两级。从中央神祇官直接领取经费的称官币社,从国司领取经费的称国币社。当时有名的神社有贺茂神社(京都)、春日神社(奈良)、大原野神社(京都)、石清水的八幡宫(京都)等。贞观元年(公元859年)为提高神位的声望,还把阶位授与神社,并下令给神社优厚待遇。如延历13年(公元794年)对贺茂神社授与从一位,大同2年(公元807年)升为正一位;桓武天皇的皇后高野氏赐给藤原氏的祖神——今木神以正一位承和3年(公元836年)把佛僧安置在神社里,以佛教经典充实神道的理论。天平胜宝年间在常陆的鹿岛神宫建造神宫寺,至9世纪初,越前的气比神宫,伊势的大神宫,下野的二荒山神宫,尾张的热田神宫都建造了神宫寺。由此可见,当时的神道虽已复活,但还不能摆脱佛教的影响。神社的祭祀,最盛大的是石清水的八幡神宫,被称为“南祭”,其次是贺茂神社,被称为“北祭”。 在假名没有发明以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后,日本一直使用汉字处理国事,并通过汉字引进中国文化。由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种能够表达本国言语的文字,假名就是随着历史演进而产生的日本自己的文字。

所谓假名就是将汉字的一部分省略或极简草体化而创造出来的表音文字。采用正楷汉字偏旁的叫做片假名,汉字偏旁草体化的叫做平假名。当初日本把汉字称作真名即实在的文字的意思,把省略化真名或草体化的简略文字称作假名,这种假名弃掉汉字的意义,只取其音。当初片假名用于佛经的注音,后来发展成片假名与汉字混合的形式。平假名在平安时代很流行,特别是宫中女子非常喜欢使用平假名,男子和政府仍使用汉字。日本的假名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日本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当然有它的借鉴和背景,据说日本的假名表“五十音图”是以印度的悉县(梵语韵母)学和中国舶来的音韵学为背景产生的。

平安后期,日本出现了完全用假名写的诗歌。但政府文件和学术著作采用汉字中间夹着假名的混合书写法。这种混合书写法一直使用到19世纪。如今假名已经规范化,片假名一般使用于外来语及公文书,其他一律用平假名。

平安前期,汉文学仍很盛行,和歌衰落,日本文学史上称为“国风黑暗时代”。但这时日本文学开始逐渐摆脱汉文学的影响。至平安后期,由于古代国家经济崩溃和庄园制的产生,日本文化全脱中国文化的束缚。随着假名的出现,日本文学开始登场了。

醍醐天皇(公元898年—公元929年在位)与平安前期的历代天皇不同,很少教编汉诗集,下令大力编纂和歌集。延喜5年9公元905年纪贯之(一公元945年)编了《古今和歌集》20卷,其后《后撰和歌集》也编成这些31字的短歌是民间文学,受到一般人的轻视。贵族只把它看作余兴,不能列入文学。但到六歌仙时代(公元858年—公元888年)出现了六位歌仙(藤原业平、小野小町、大伴黑主、喜撰法师、文屋康秀、僧正遍昭),和歌开始与汉诗分庭抗礼了。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是和服的保护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在原业平的《伊势物语》(短篇故事集,125篇)。其后又出现了《竹取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神话故事集)、《大和物语》(恋爱故事集,170多篇)、《字津保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长篇故事)。同时还出现了日记文学,如纪贯之在承平4年(公元934年)从土佐到京都途中写的《土佐日记》;10世纪藤原道纲之母写的,以她的结婚为主要内容的《蜻蛉日记》;平安末期女诗人和泉式部写的《和泉式部日记》;11世纪紫式部夫人写的《紫式部日记》;11儿世纪菅原孝标之女写的,幻想阿弥陀佛接她到净土极乐世界去的《更级日记》等。

11世纪藤原氏的全盛期,文学上出现了服务于宫廷的女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其代表作是《源氏物语》。此书由紫式部(公元978年—公元1014年)所写,成于11世纪初,共45篇,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恋爱生活和命运为题材,出色地描写了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与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

11世纪末出现了两部以历史为题材的贵族小说《荣华物语》和《大镜》,作品通过对以藤原道长为首的摄关家发家史的记述,表露出没落贵族的怀古情绪。与此同时,描写武士、名主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今昔物语》问世,它是一部有关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的故事集,文字使用当时的民间语言。诗集方面,出现了小野半守编的《凌云集》,藤原冬嗣编的《文华秀丽集》,良半安世编的《经国集》。

《源氏物语》是一本描写平安时代当代人物“光源氏”的长篇小说,对于平安时代贵族的男女情事、服装器物、日常生活等等有深刻的描述。 平安前期的建筑遗存下来的极少,只有室生寺(奈良)的金堂和五层塔,此寺和平安京各佛教寺院不同,以周围的自然为背景,按地势布局。建筑物极简单,但最初流露出日本建筑的简素优美的特色。平安后期日本建筑大为发展,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

寺院方面,宽仁3年(公元1019年)藤原道长建造了法成寺。它是平安时代最大的建筑,完全确立了日本式样。京都的平等院凤凰堂也是平安时代极重要的建筑物,原来是藤原赖通的别墅,公元1052年改为寺院。凤凰堂是平等院的阿弥陀佛堂,因柱上雕着凤凰而得名。法成寺和凤凰堂都是日本人想象中极乐世界的现实化,体现了净土宗的美学思想。陆奥(东北地区)藤原氏在平原(岩手县西磐井郡)建造的中尊寺、毛越寺、观自在院、无量光院都是庭园建筑,如有寺前开池,池中有岛,岛上架桥等景致。

住宅方面,平安时代完成了寝殿式建筑。所谓寝殿式就是日本式贵族邱宅建筑,一般由水池、寝殿、对屋、渡廓、中门廊、中门、钓殿、杂屋组成。早期寝殿式受中国传统的手法影响,即布局左右对称,晚期寝殿式则没有别国的影响,左右不对称了。当时无论宫殿、官府和陵墓,一律为寝殿式。

宫殿方面,平安前期有平安宫的朝堂院、丰乐院、内里(皇居),还有别墅——神泉苑、冷泉院、朱雀院等。平安后期有藤原氏的东三条殿、堀河天皇的堀河殿、白河天皇的鸟羽殿,但这些建筑已经不存在了。

平安前期的雕刻还受唐朝影响,至后期便出现所谓“和样雕刻”即日本风雕刻。平安前期的代表作是奈良法华寺的十一面观音像,京都神护寺和大胶观心寺的如意轮观音像,还有高野山金刚蜂寺的释迎及诸尊宪像是典型的白檀雕刻,是空海从中国带来的。滋贺县向源寺的十一面观音像,外来要素浓厚。平安前期由于神佛调和思想的流行,用佛像的处理手法来雕刻神像,所以将神雕成佛的样子。如教王护国寺彻影堂(在京都)的八幡神像、女神像,以及松尾神社(在京都)的两尊男神像和两尊女神像。

平安后期开始出现了日本风雕刻,但真正完成日本风雕刻是定朝(一公元1057年),他成功地表现了当时贵族理想中的佛像,如凤凰堂的本尊阿弥陀如来坐像。定朝式的特点是佛像的眼睛一律向下看,定朝死后,其子长势(公元1010年—公元1090年)继承父风,进一步推进了日本风雕刻。其后是圆势(一公元1134年)及其子长圆、贤圆。由于贵族大量造像,出现了许多佛所(雕刻工场)、各个佛所都有自己的佛师(佛像雕刻家)。佛师的社会地位比以前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产生许多有个性的作品。 平安前期(公元794年—公元894年)日本绘画还受唐和五代的影响,到平安后期(公元894年—公元1192年)产生了摹写日本风土和人物的“大和绘”或“倭绘”。大和绘是纯粹采用日本画题的画,与此相对,以唐朝的人事和风景为题材的画叫做“唐绘”。当初描写四季风情的叫做“四季绘”,描写名胜风景的叫做“名所绘”。后来进一步以和歌为题材,达到了绘画、书写、诗歌三位一体。

大和绘产生于延喜、天历(公元901年—公元956年)年间,到11世纪中叶,大和绘全面成立,还出现了宫廷画师。飞乌部常则就是村上天皇的宫廷画师,巨势广贵也是活跃于10至11世纪的宫廷画师。大同(公元806年—公元809年)年间成立了宫廷画院“绘所”,它由中务省的画工司和内匠察合并而成。最典型的大和绘是描写物语(世俗故事)的画卷,其中最杰出的是《源氏物语绘卷》(现藏东京五岛美术馆和爱知县福川美术馆)。《源氏物语绘画》是描写平安贵族女性的风俗画,表现了宫廷贵族女性的风貌。

画卷中《信贵山缘起绘卷》也很著名,描写领主、大名主、劳动人民生活生产的场面,反映出武士阶级兴起,人民力量壮大,贵族没落的特征。

《伴大纳言绘词》也是非常优秀的大和绘,表现了应天门放火的伴大纳言(伴善男)的政治阴谋。京都乎等院凤凰堂的《阿弥陀迎来图》是从唐风转变为日本风的佛画,背景是日本的风景,平安后期佛画的特点是投合日本人之好,菩萨面相特别端美,如教王护国寺(在京都)的十二天神像和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普贤菩萨像。

日本把从朝鲜、渤海、唐朝、印度传来的外国音乐总称“雅乐”,其管理机构叫做“雅乐察”。雅乐传到日本后深受日本上层社会的欢迎,用于寺院的法会和贵族的宴会。当初雅乐和日本固有音乐同时并存。至平安前期,日本音乐采取了折衷形式,即在起源于日本的仪式上用日本固有音乐,起源于外国的仪式上用雅乐。当时贵族喜欢采集古乐,还成立了“大歌所”,专门传授日本音乐。过去雅乐察全是外国人,这时日本乐官乐人占大多数了。

嵯峨(公元809年—公元822年在位)、仁明(公元833年—公元849年)、一条(公元986年—公元1011年在位)三位天皇皆谙音律,热衷于日本音乐。一条天皇亲自规定了神乐和催马乐的谱子,嵯峨和仁明天皇在统一房乐、高丽乐的基础上复兴,改编了16种乐舞,还创造了几种音乐形式:①神乐(用于祭枢)、②东游(东国民谣)、③风俗歌(即兴耿谣)、④朗咏(朗诵中国名诗,以音乐伴奏)、⑤今样歌(在宴会上演唱,着重歌词表情)、⑧和赞(由诵读汉译经文的声明演变而成的一种道歌),醍醐天皇初期产生了用管弦乐演奏的“御游”,这种音乐形式的产生表示日本音乐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和表现贵族华丽的生活,而独立音乐成为一种娱乐了。御游之后,又产生了独乐和田乐,最后民间音乐逐渐代替古代音乐,成为日本音乐的主流。 所谓书道就是中国的书法,日本书法从中国学来,日本书法有受中国影响并吸收了精髓。奈良时代日本还没有发明假名,所以日本人写的是行书和草书。平安前期假名开始产生,尽管上流社会写的是汉字,但多少有日本风格。

空海是“和习书道”即日本书法的创始人,他在唐朝曾跟韩方明学书法,有“五笔和尚”之称,所谓“五笔”就是韩方明《授笔要说》中的五种笔法,因空海学到这五种笔法,故有此称。据说他在唐时,宪宗曾请他补写宫廷屏风上的王羲之书法的缺字。空海与桔坦势、嵯峨天皇合称“三笔”。空海的书法经嵯峨天皇传给小野篡,再传给纪夏井。纪夏井传给弟子藤原敏行,再由敏行传给“三迹”。

平安后期流行草假名,于是出现了小野道风(公元890年—公元966年),藤原佐理(公元904年—公元998年),藤原行成(公元972年—公元1027年)等草假名书法家,他们三人合称“三迹”。小野道风受王羲之的影响较深,有“羲之再世”之称。藤原佐理则日本风味很浓,被称为“佐迹”。藤原行成揉合小野道风和王羲之书法之长。形成一种优雅温和的书风。“三迹”彻底没受别国风格的影响,从别国风转变到既可苍古雄劲又可丰润优美的日本风。它和这个时代的其他艺术一样,表示着日本文化的独立。

茶道是日本特有的沏茶、喝茶的规矩,一般认为源自中国隋代,用以修养心神,学习礼仪。它是日本独特的一种文化,被誉为“东洋精神真髓”。茶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公元6世纪前后日本就有茶了,但当初只作为药用,限于部分贵族和僧侣之间饮用。关平安初,嵯峨天皇弘仁6年(公元815年)4月游近江崇福寺,该寺大都僧永忠煎茶奉献。同年6月在银内、近江、丹波、播磨试种。平安后期饮茶的风气很流行,后来此风一度衰落。由荣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从中国带回的茶种试种于筑前(福冈县)的背振山,后移植于畿内山城的拇尾山。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2卷(公元1211年)。平安时代是茶道的产生期,到镰仓时代才逐渐流行于一般武士之间,成为进行社交礼仪的一种学问。 平安时代以前日本只有官学,中央是大学,地方是国学。空海在唐朝学习时,看到长安每坊有间塾,每县有乡学,教育机构完备,对日本没有私学感到遗憾。于是回国后于828年开创综艺种智院,培养人材。于此稍前,和气广世创立弘文院(9世纪初),后来公元821年藤原冬嗣创立劝学院,公元850年桔嘉智子创立学馆院,公元881年在原行平创立奖学院,私人讲学之风兴起。后来有的大学教官在私邱进行讲学,如菅原氏的菅原清公(公元770年—公元842年)、菅原是善(公元812年—公元880年)、菅原道真(公元845年—公元903年)三代相继为文章博士,门人满朝野。由此而登高官的世称“龙门”,也叫“菅原廊下”。这种私塾俗称“红梅殿”,如滋野安成的私塾专授老庄学说,大藏美行的私塾专授经学。平安后期,私塾形式的私学终于代替了官学,教育得到普及。官学和私学衰落后,学问以家门相传,如明经道是清原氏、中原氏,明法道是扳上氏,算道是三善氏,阴阳道是贺茂安倍,医道是和气丹波,各家垄断学问。

平安时代政府组织专人撰写史书,陆续修成《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和《三代实录》,这五种汉文历史著作与奈良时代的《日本书纪》合称《六国史》。

除以上编年史外,还编纂分类的历史。醍醐天皇时菅原道真奉救编写《类聚国史》,把从《日本书纪》到《文德实录》的历史按事实类别编成205卷,公元892年完成。 平安时代始于公元770年光仁天皇即位,终于公元1071年后三条天皇三年。这是一个没有太大战乱,百姓生活安定的时代。而遣唐使的派出,模仿长安建造平安京,《源氏物语》及《古今和歌集》的完成也预示着这个在镰仓,室町,战国及江户时期之前的时代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平安时代的女性服饰,基本上有三种:礼装、正式服装、亵服。顾名思义,礼装当然是公式仪式时所穿的盛装,正式服装则为后宫女官平素穿的服装,亵服是家居服。正式服装俗称十二单衣,在宫廷或贵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须接待来客,平日都穿十二单衣。十二单衣上加裙带、领巾,头上再戴宝冠、发钗,便是礼装。亵服是家居服的一种,后宫众后妃及皇女,平素只穿亵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厢房睡觉,或生病请假回娘家时,才有机会换穿亵服。无论十二单衣或亵服,下半身最里层均是裤裙,而非长裙。

颜色有红、青、苏方、葱绿、樱、紫、蓝、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红、青、黄、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许,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诞生或皇上行幸时,女官可以破例。旅游时,穿的是“壶装束”,腰上系带子,以免下摆拖地;袖子卷起来,头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馒头形笠子,本为市场叫卖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时开始,竟在贵族间流行起来。另有一种山野用笠子,四周围上透明纱。当时的服装既宽松又重重叠叠,女性无法显现身材线条,只得尽力在袖口、下摆、颜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绣、螺钿等装饰,呈现自己的风格及才气。女性美集中在牛车垂帘外或寝殿垂帘外的袖口、下摆重叠颜色。另一种是“袭色”,大概因养蚕及纺织技术问题,古代丝绸比现代丝绸薄,透明度约百分之十,外层配内层的颜色,正是“袭色”。种类二百多,名称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踯躅”是表红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黄、里青,“柳”是表白、里青。还有一种是上浓下淡的颜色,上面染成浓色,往下逐渐染成淡色,最后成为白色。除了服装可以呈现女性美,家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寝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层是竹制垂帘,丝绸镶边。紧贴垂帘的是丝绸布帘,外侧通常有花鸟图样,里侧白色。幔帐及屏风可移动,用来隔厢房。而对女性来说,扇子最重要,不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灯台、灯笼、脂蠋、篝火。灯台是竹竿顶有个小盘子,盘子上有三脚铁环,铁环上搁油器,倒油,置灯芯,点燃。灯笼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种,材料是石、竹、木、铁等等,四周用纱布或纸围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圆形松木,长一尺五寸,直径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涂上菜油,烘干,手持部分卷纸,室内专用。室外则用火把。篝火是铁笼内放松木,点燃,庭院专用。交通工具是牛车。种类很多,但各种牛车均有贵贱之别,无法随意挑选。乘坐牛车时,后方上车,前方下车。单独一人乘坐时,靠左侧、面向右侧;两人以上乘坐时,前方右侧及后方左侧是上座。因背对左右两侧相对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辆牛车,男子应坐右侧,女子则坐左侧。此外,平安时代与现代一样,无论朝廷或民间,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这天,不仅装束,所有家具与室内装饰都要更换。

李世民皇后叫什么名字

李世民皇后叫长孙氏。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 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通宝甲痕:

据《唐会要》记载,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并让欧阳询制词书写制作蜡样。 十七日又在洛,益各州设置钱监,后赐予秦王,齐王,裴寂等铸炉,他们自己铸钱。自此,开元通宝一直是唐朝的主流货币。

关于开元通宝本身还有一桩趣事。据玄宗时期大臣郑虔所作的《荟粹》记载,一开始,欧阳询呈送蜡样之日,时为秦王妃的长孙皇后拿着蜡样端详,在蜡样上留了一抹指甲痕,不知何故,蜡样不曾重做,这抹掏痕便留在了开元通宝之上唐代的《谭宾录》《唐圣运图》也记有此事)。

丹羽宝履:

履,始自夏,商,周时期,汉代时有歧头履。据《全宋文》所载,长孙皇后身后留下的一双歧头履曾传至宋代,被收入秘库。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代画家米芾曾奉命为之作画,名曰《唐文德皇后遗履图》。

据米芾跋文载,此履是高底形制,履身以丹羽织成,前后镶有金叶,并以云纹作为装饰,履长有一尺,底部向上翘起三寸呈两歧头钩状,中间有两系,履首还缀有二珠,从其形容可知做工精巧,不流于俗。

后来传到明代,才子姚叔祥得到此图,十分珍视,不敢亵渎。有人愿出数万钱,只求看上一眼,遭到断然拒绝,姚叔祥说:“文德皇后遗履,岂能随便让观看”。

参考资料:

----文德皇后

李世民的皇后是谁

李世民的皇后是文德皇后长孙氏。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 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在中华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4]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高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文德皇后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扩展资料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634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

当太宗面对长孙皇后的遗作,悲痛欲绝,亲口对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太宗和长孙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

1描写月亮的词语,要好的形容词

1、月白风清 2月明星稀 3月圆花好 4月晕而风 5月明如水 6月盈则食 7月满则亏 8月缺重圆 9月下花前 10月黑风高 11日月入怀 12日月如梭 13日居月诸 14日就月将 15日新月异 16日往月来 17日省月试 18日积月累 19春花秋月 20晓风残月 21晓月残星 22水中捉月 23流星赶月 24田月桑时 25花容月貌 26年头月尾 27松风水月 28镜花水月 29清风明月 30岁月如流 31皓月千里 32镂月裁云 33风月无边 34风花雪月 35风清月朗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日居月诸 日新月异 日往月来 日省月试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晓月残星 水中捉月 流星赶月 田月桑时 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 松风水月 镜花水月 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 镂月裁云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文德桥上半边月 兰荷碧月 月下老人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日月合壁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秋月惨白 星月皎洁 冷月凄风 日月参辰 闭月羞花 满月生辉 新月如钩 六月飞霜 日东月西 日升月恒 猴年马月 成年累月 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 烘云托月 春花秋月 海底捞月 蹉跎岁月 吴牛喘月 嫦娥奔月 穷年累月 经年累月 披星戴月 冰壶秋月 1成年累月 2月露风云 3月旦春秋月白风清 2月明星稀 3月圆花好 4月晕而风 5月明如水 6月盈则食 7月满则亏 8月缺重圆 9月下花前 10月黑风高 11日月入怀 12日月如梭 13日居月诸 14日就月将 15日新月异 16日往月来 17日省月试 18日积月累 19春花秋月 20晓风残月 21晓月残星 22水中捉月 23流星赶月 24田月桑时 25花容月貌 26年头月尾 27松风水月 28镜花水月 29清风明月 30岁月如流 31皓月千里 32镂月裁云 33风月无边 34风花雪月 35风清月朗以下是句子,词语描写可在当中找 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 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一轮杏**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 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

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刚刚从东天边上来,就又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月亮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整个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 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门外西边的林梢,挂着的上弦月已经变成一片金色的西瓜,不再是一条弯弯的眉毛。 清晨,残月像一块失去了光泽的鹅卵石,抛在天边。

一枚新月好像一朵白色梨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 夜空挂满了星星,月亮像一只钓鱼的小船,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色的长河里。

月亮像一张弓,弯弯地挂在天空。 一钩新月从远处的林子里升了起来,它那样白净,就像刚炼过的银子似的。

一弯新月像一把银打的镰刀,从黑黝黝的山峰上伸了出来。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像只玉琢的香蕉嵌在天幕上,漾着碧辉。

一弯新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划行,给我送来一片情思。 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

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 半个月亮斜挂在一棵槐树尖儿上,好像一瓣橘子。

月亮小得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一弯朦胧的月亮正林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

夜空中的一弯银钩,洒下无限清辉。 月牙儿弯弯的,像姑娘们笑得甜甜的嘴。

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轻摆的柳枝。 弯弯的月牙儿犹如一只银亮的小船。

窗外弯弯的月牙儿,像开放在幽蓝的夜空中的菊花瓣。 那弯弯的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像梭鱼似的,活泼可爱。

月牙儿像姑娘的眉毛,弯弯地挂在纯净的空中。 月亮升起来了,红晕晕的,活像谁从东方地平线上挑起个大红灯笼。

月亮升上来了,像是刚刚脱水而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 月亮姑娘升起来了,仿佛正悄悄地对身边的小星星说话。

一轮圆月正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儿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 初升的月亮挂在山顶上空,。

2描写月亮的词语

月明如镜,洁白明亮,圆月当空,一弯新月

一轮明月,月夕花晨,月缺花残,明月清风、

春花秋月,月坠花折,残冬腊,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春花秋月,长年累月,月中折桂

月明星稀,月光如水,月光皎洁,月光笼罩

花晨月夕,花辰月夕,壶天日月,皓月当空

玉兔东升,云窗月帐,二分明月,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宾饯日月,樽前月下

月落乌啼,月貌花容,月缺难圆,月下老儿

捉风捕月,整年累月,冰壶秋月,不日不月

霸王风月,百星不如一月,风清月明,风清月白

寒冬腊月,风情月意,浩月千里,风清月朗 、

云窗月户,月圆花好, 闭月羞花,月值年灾

月章星句,峥嵘岁月,止谈风月,众星捧月

云容月貌,云阶月地,日月入怀,日月如梭

月晕础润,月盈则食,月没参横,月满则亏

咏月嘲风, 映月读书,月晕而风,月盈则食

月落参横,月异日新,月夜花朝,月下老人

日新月异,日月重光,日月蹉跎,日月合壁

3描写月亮的四字词语

花好月圆 闭月羞花 风花雪月 冰壶秋月 明月高照 明月如钩 明月皎皎 浩月当空 浩月千里 月大如盘 中秋明月

皎洁月亮 一轮浩月 月亮皎洁 新月当空 一弯新月 一钩残月 月挂星汉

月色朦胧 月色迷人 月光万缕 淡淡月光 晓风残月 月色迷蒙 月光如洗

月隐星疏 月光班驳 清辉遍地 圆月当空 明月高悬 明月如镜 一轮圆月

一轮满月 新月如眉 新月如钩 一弯月亮 月儿弯弯 月出东山 月升中天

月色皎皎 月色明朗 月色融融 月色溶溶 月色如水 月光皎洁 月光柔和

月光如水 月光似霜 月光迷蒙 分外皎洁 月光似水 雪亮雪亮 月明星稀

淡月疏星 月冷星稀 半轮月亮 月色柔和 郎月高照 月上柳梢 月色恬淡

希望采纳,谢谢

4描写月亮的词语

箕风毕雨---古传月亮经过箕星时风多,经过毕星时雨多。指官吏施政应顺应民情

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戴月披星---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广寒仙子---广寒:即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

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烘云托月---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

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今月古月---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

镂月裁云---雕刻月亮,裁剪云彩。比喻手艺极精巧。

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流星赶月---象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

日月重光---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

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日升月恒---恒:音“更”,月上弦。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无边风月---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月晕而风---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月亮出现光环,就是要刮风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月落星沉---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将亮时。

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步月登云---步上月亮,攀登云霄。形容志向远大。明·谢谠《四喜记·赴试秋闱》:“我劝你休带怜香借玉心,顿忘步月登云志。”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日月无光---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兔走乌飞---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乌踆兔走---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星月交辉---指星星和月亮一起照耀,格外明亮。亦作“星月皎洁”。

悬若日月---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玉走金飞---谓日月如飞。比喻时光易逝。玉,玉兔,指月亮。金,金乌,指太阳。

月落参横---亦作“月没参横”。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夜深。参,二十八宿之一。《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亲友在门,饥不及餐。”宋秦观《和黄曹忆建溪梅花》:“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月圆花好---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月坠花折---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樽前月下---酒樽之前,月亮之下。谓对酒赏月的悠闲情境。

白兔赤乌---〖解释〗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解释〗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众星拱月---〖解释〗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同“众星攒月”。

众星攒月---〖解释〗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5描写月亮的好词好句

精美词语

月出东山、月圆花好、月夕花朝、月出星隐、月上柳梢、、明月高照、星月交辉、秋月惨白、星月皎洁、冷月凄风 、闭月羞花、满月生辉、新月如钩、众星捧月 、海底捞月、冰壶秋月、月明如水 、镜花水月、清风明月、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镂月裁云、风月无边、晓风残月、镜花水月、皓月千里、月影婆娑、月移花影、月笼轻纱、月色迷离、晓月残星、吟风咏月

绝妙句子

月牙

1月亮小得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2夜空挂满了星星,月亮像一只钓鱼的小船,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色的长河里。

3月亮像一张弓,弯弯地挂在天空。

4夜空中的一弯银钩,洒下无限清辉。

5月牙儿弯弯的,像姑娘们笑得甜甜的嘴。

6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轻摆的柳枝。

7那弯弯的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像梭鱼似的,活泼可爱。

8月牙儿像姑娘的眉毛,弯弯地挂在纯净的空中。

新月

9一枚新月好像一朵白色梨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

10一钩新月从远处的林子里升了起来,它那样白净,就像刚炼过的银子似的。

11一弯新月像一把银打的镰刀,从黑黝黝的山峰上伸了出来。

12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像只玉琢的香蕉嵌在天幕上,漾着碧辉。

13一弯新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划行,给我送来一片情思。

14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

15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

半月

16半个月亮斜挂在一棵槐树尖儿上,好像一瓣橘子。

满月

17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18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19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20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21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22十五的圆月像一只雪球,镶嵌在墨蓝墨蓝的夜空上,显得格外皎洁。

明月

23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冷月

24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25冷月高挂枝梢,寒风把光秃秃的树枝,吹得呼呼直叫。

26月亮最后升到冷清清的天空,白晃晃一片晶莹。

我的回答您满意吗?满意就采纳我,谢谢!

6描写月亮的词语,句子,段落,诗和故事

月亮特别圆,圆的毫无缺憾,圆的动人心扉。一轮明月清亮如水,发出柔和的清辉。这洁白的玉盘,高悬在浓浓的夜色之中,更显得明亮了。月亮周围没有星星,更没有云,给人一种毫无杂质的、清澈洁净的感觉。这就是团团圆圆的含义吧!

今年——2008年,是我国的第大约1400次中秋节。同样皎洁的圆月、同样墨蓝的天空;同样孤独的嫦娥,同样寂寞的玉兔……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看望受苦的吴刚,多想去逗逗那可爱的玉兔呀!可你们又是那么的遥远。我想借大雁的翅膀,在这欢乐的时刻飞向你的怀抱,可大雁也飞不了那么高;我想用彩虹架起一座长桥,去探望美丽的嫦娥,可当彩虹出现时,你们却不知在何方……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在这一天里,人们都要赏月、吃月饼,这也就成为中秋的两大习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很多,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被世人广为传诵。说到中秋,难免不说到吃。在中秋节这一天里,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

中秋节的晚上,花好月圆,亲人团圆——在月圆之际,真诚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这些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祝你中秋节快乐!!!

7形容月亮的形容词

皎洁、皎白、皎皎、明净、明亮

一、皎洁 [ jiǎo jié ]

解释:(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引证:茅盾 《一个女性》五:“风是这样的软软,月色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静默。”

二、皎白 [ jiǎo bái ]

解释:指月光明亮洁白。

三、皎皎 [ jiǎo jiǎo ]

解释:形容白而明亮。

引证:闻一多 《晴朝》诗:“皎皎的白日啊!将照遍了朱楼底四面。”

四、明净 [ míng jìng ]

解释:明亮而洁净。

五、明亮 [ míng liàng ]

解释:光线充足。

引证:丁玲 《团聚》二:“春的阳光似乎并没有把这房子照明亮。”

8描写月亮的爱情句子

北宋诗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333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2024-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