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感恩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教案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2、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3、祝贺老师的节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活动准备:诗歌、卡片、标语、音乐等。
活动过程:
甲:九月的天空分外明媚,
乙:又是天高云淡的秋季。
甲:教师节带着秋的神韵向我们走来,
乙:园丁--是对老师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合:老师,您每天都教育着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在您辛勤的培养下,终于学会了成长。本次班队主题活动“感谢师恩”现在开始!
甲:同学们是多么热爱老师,他们为敬爱的老师准备了许多美妙的节目。下面,有请班长崔思敏为我们朗诵一首《师恩》!
1、《师恩》
2、《感激老师》。
甲:师恩不能忘记,是老师让我们成材!
乙: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3、小品:《师生之间》(吴雪东、邓祺、孙素琴)
甲: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乙: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请缪苗向老师献上她亲手写的毛笔字。
甲:虽然这只是一手普通的毛笔字,但是它却蕴涵着同学对老师的美好祝愿、感激与。
4、学生
同学对老师作出,这个有我们所有人作证,既然作出了,就一定要履行。
甲: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乙: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时刻关怀着我的老师!
甲:而我们敬爱的老师,正坐在台下。有请同学们踊跃的说出老师光荣的称号。
5、老师的光荣称号
甲:当你疲软的双腿跨在成功与失败的门槛;当你淡淡的足迹踏过无人问津的驿站;
乙:您的付出被化作午夜的风景;当你滴血的心开始陷入迷惘的深渊……
甲:你的眼睛在期盼什么你的心泉在怎样地涌动你又是怎样地寻找瑰丽的风景,聆听旷野的足音
乙:此时,你多么希望有人扶一把,鼓励一下,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反而还给您增添麻烦,在这里我们真的很抱歉。
甲:没错,您的苦都往下咽,从不倾吐。
合:老师,谢谢您!我们真诚地祝愿您,祝愿您幸福、平安!
6、合唱《祝你平安》。
7、班主任老师讲话。
(班主任讲话:同学们,今天老师也有一些心里话想对大家说,刚才看了大家的表演、听了同学的发言,我非常感动。但是有谁知道老师真正想要的礼物是什么老师不要你们感激的话语,也不要你们的东西,老师要的是你们每天都能认真地学习,这才是老师最想要的礼物,也是最珍贵的礼物。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用心、用爱教育你们的这些辛勤工作的老师们。)
合:主题活动“感谢师恩”到此结束!
篇二感恩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教案
教育目的:
告诉大家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也不属于你个人,请珍惜生命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请珍惜他人为你的努力和付出,请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主要内容:
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不求回报地爱着我疼着我。
感谢老师,传授我知识,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感谢朋友,在我困惑,委屈的时候给我力量。
感谢所有进入我生命中的人,因为是你们一点点装饰了我的人生。
感谢这个世界上所有值得我们感激的人。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你生命中的拥有,感恩你身边的人。
感恩你所有的所有。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所有的所有,听一听同学的心声,感受她心中的恩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
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孝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
小型辩论赛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
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
五、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珍惜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男生合唱《丁香花》。
六、歌曲表演《感恩的心》一句简简单单的感谢却包含了无尽的感动,学会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
七、班主任讲话
在这次“感谢有你”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靠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手语小合唱也非常感人。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看他们用手语表达自己感恩的心情,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这些曾经在我眼里长不大的孩子竟会如此独立,如此懂事,他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的感恩的心,他们是想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于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的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
篇三感恩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教案
活动背景: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我们组织这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课,题目为《感谢一路有你》,希望学生能够心存感恩,学会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感恩他人,回报社会。
活动目的:
让同学懂得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是做人起码的修养和道德准则。
活动准备:
1、搜集感恩小故事。
2、学唱歌曲李宇春的《脚踏板》。
3、准备想对父母表达的话。
3、同学准备小品---我们班的那些老师
班会流程:
(开场白)
A:在这个阳光明媚下午,让我们敞开心扉,聆听彼此的心声。
B:此时此刻,我们心潮澎湃,让我们一起来表达我们的感恩。
A:对父母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予我生命,让我健康成长,他们的一次次牵扶下,让我自信的放飞理想。
B:对师长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教诲,让我抛开无知,懂得思考,在学习的历程中实现自我。
A:对兄弟姐妹心存感恩,因为他们让我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让我知道有人可以和我血脉相连。
B:对朋友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友爱,让我在孤寂无助时倾诉、依赖,看到希望和阳光。
A:感谢曾帮助过我的人,他们用暖暖的心灯让我发现生命是如此丰富而厚有。
B:感谢肯接受我帮助的人,他们用淡淡的柔弱让我把这份善良延续。
第一环节“感恩父母”。
A: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B: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A: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常怀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AB:好,让我们共同进入这次班会的第一环节之感恩父母。
一、播放公益广告视频“Family”,导入第一环节“感恩父母”。
B:父母的爱像一杯浓茶,
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A: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无虑地成长,
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
B: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感激,
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接受这种关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
渐渐忘记了感动,忘了说声谢谢。
A:下面请欣赏由……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跌落在风里的爱”。
二、欣赏故事“跌落在风里的爱”,引起大家情感共鸣。
B: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A: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AB:拿什么来感谢你,我的父母!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所有的恩情我们铭记于心。
B:下面就请欣赏由女生带来的小合唱“脚踏板”,把我们的感谢送给我们
爸妈。
三、女生小合唱:李宇春“脚踏板”。
A: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B: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爸爸的眼花了,他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A:面对爸妈深沉的感情,殷切的心愿
我想我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他们听;
B:下面请欣赏有学生代表真情表白“爸妈,我想对你们说……”
四、学生代表表白“爸妈,我想对你们说……”
A:其实世上除了爸爸妈妈,还有我们的老师在关心着我们。下面让我们进入主题班会的第二个环节:
AB:感恩老师!
第二环节“感恩老师”。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在她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中,又有多少祖国的花朵成为九州华夏的栋梁之材!谁又能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也许老师那丝丝白发,斑斑皱纹是的见证。
B:老师把所有的希冀寄托在我们身上。正是这样,苦心培育我们的老师在这爱的路上艰难跋涉,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
A:是您--光荣的人民教师,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珍惜幸福,如何自我发展。
B:您不仅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要学着去感恩别人。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动人的情景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精彩美丽,也把我们的记忆巩固得刻骨铭心。
A:下面请欣赏名人的感恩老师的小故事。
一、欣赏名人感恩老师的小故事。
名人尊师的故事1:江泽民百忙中看望老师
名人尊师的故事2:居里夫人
二、播放视频“邹越演讲之感恩老师”。
A:亲爱的老师,因为有了您,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丽,混沌之中,才有了指路的明灯,迷茫的夜空,才有了永恒的北斗。
B:您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您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您肩负着民族的昌盛,您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在您的抚爱下健康成长,在您的关注下奔赴远大的前程。
A:因为有了您,就有了一个特别的节日--教师节。从此,全社会就多了一份对您深深的敬意与关注,我们看到和感受到了您的伟大和平凡。
B:您的伟大在于创造世界,播种未来,您是点燃我们理想之火的人,是保证民族未来优良素质的人;您的平凡在于除了奉献别无所求,无怨无悔,心无旁鹜。
A:进入到高中已经一个学期了,相信全班同学对我们班的各科老师都有很深的了解,我们的老师们也肯定给我们大家留下了各种各样感人的瞬间。
B:下面请欣赏小品“我们班的那些老师”。
三、表演小品“我们班的那些老师”。
A:“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我们的老师心境的真实写照。
B:您从不在乎所失所得,因为您深深懂得自己在付出什么,在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数字都无法计算的生命价值和幸福成果。
A:下面请欣赏由……同学带来的散文朗诵“献给敬爱的老师”!
四、配乐散文朗诵“献给敬爱的老师”。
第三环节“感恩同学、回馈社会”。
B:感恩是美好的,感恩别人,自己是幸福的;被别人感恩,不但是幸福的而且还是满足的。我们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老师、父母、同学……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值得我感恩。下面让我们进入主题班会的第三个环节--
AB:感恩同学、回馈社会。
A:当童年走过我们的年少,
我们就不得不感恩于那份天真的岁月;
B:当家人走过我们的一生,
我们就不得不感恩于那种血肉的真情;
A:当师长走过我们的生命,
我们就不得不感恩于那份真挚的呵护;
B:当朋友走过我们的生活,
我们就不得不感恩于那种珍贵的相知。
A:下面请全班同学齐参与,一起来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去感恩父母、老师及同学,回馈社会。
一、讨论:
男生:如何去感恩父母、老师
女生:如何去感恩同学、社会
二、全体同学宣誓。
《青春感恩宣言》
三、用心聆听歌曲《感恩的心》。
A:亲爱的同学们,在看着太阳又一次从地平线上升起时,
让我们感恩于这个世界的和平吧;
在看着父母相依偎于门口等你回家时,
让我们感恩于他们的坚韧与包容吧
B:如果师长这一刻还在灯下读着你的文字
就让我们感恩于他们的执着与无私吧
如果朋友这一刻心里还记着你的名字
就让我们感恩于他们的信任与爱护吧
A: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歌曲《感恩的心》。
结束语:(班主任致辞)
教学目标 :
2学习分析人物言语,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在读中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期望。
4练习背诵课文中的片断。
教学重点:
在读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言语,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15课,齐读课题白杨。
二、默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白杨、爸爸
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
1浏览课文,找出哪一自然段直接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14自然段)
2出示第14自然段,默读此段,提出问题。
板书有价值的问题:介绍白杨?爸爸表白?
我不理解什么?又理解了什么?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①抓住字词,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②分析人物语言、神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③试着把你领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4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定教)
(一)课文介绍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从第13自然段得知:白杨树很直,很高大,哪里需要它,就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它总是那么坚强也不动摇。
板书:坚强、不动摇。
A请二名同学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B指导朗读,读出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从(13)自然段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A读一读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句子。
B谁还了解关于大戈壁,大沙漠的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C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树依然生长得那样高大挺秀,一种怎样的情感油然而生呢?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13自然段。
D指名读一读评一评再读一读。
(二)爸爸表白了什么?
A读一读17自然段,体会爸爸的思想。
B概括爸爸的表白内容:爸爸想让孩子也像白杨一样,不软弱,不动摇,哪里需要就在哪扎根,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像白杨一样保卫祖国的边疆。
C指导朗读。(读出字里行间饱含着的爸爸的殷切希望)
(三)小结:
白杨树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软弱,不动摇,爸爸也像白杨一样,坚强的扎根在边疆的建设中,作者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是因为他们都是戈壁滩上的卫士,这种以物喻人的写法,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无限的真情,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同时,也鼓励同学们试着用一用这种写作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孩子们不理解什么?又理解了什么?
A先自由发言,再把文中相关内容读一读。
B试着填写表格。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
他们不晓得:为什么自愿去?是怎样工作的?
你的理解:为祖国边疆的繁荣、富强
他们只晓得:爸爸接他们去那里读中学
他们不晓得:为什么接他们去?
你的理解:从小扎根在那里适应那里的恶劣环境认识边疆,长大为边疆做贡献。
他们只晓得:他们先坐汽车,再坐火车
他们不晓得:这么远的新疆是什么样的?
你的理解:过去的新疆是荒凉的大戈壁,环境恶劣。现在的新疆也很美丽、富饶。
又晓得:在通向新疆的路旁,有许多高大的白杨树。
不晓得:许许多多的白杨树代表了什么?
你的理解:建设者
C根据提示,试着背一背1516自然段。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了白杨的生长环境及特点,明白了爸爸所表白的心声,还帮助孩子们解释了一些他们不晓得的问题,收获很大。
老师也提出了2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1课文中两次写到爸爸的沉思,爸爸会沉思什么?
2课文中两次写到爸爸的微笑,一样吗?
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这些问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1[目标]
1.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2.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探究]
1.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衿育 不衿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扩展]
阅读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一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真挚感情的表达形式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孝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于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己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仅仅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性。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实践要点]
对“孝”的再认识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2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功强(qi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词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总分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3、讨论:结合1、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近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平,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李密
晋武帝
征召原因
因其孝廉秀才
望其忠顺降服
内容侧重
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选择决定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语言特点
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7、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于李密:忠孝两全,解决千古难题
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陈情表: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横批:万世师表
11、小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3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4课题:陈情表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2)、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本段大意。提示: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学分别总结本段的主要内容。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5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习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
一、复习旧知。
二、再读课文,探讨父亲形象。
1、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车站送别”一段,探究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给人压抑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爬月台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2、作者对父亲的刻画,不仅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进行细致的刻划,还对父亲的语言进行描写,因为“言为心声”,你能品味父亲第 言外之意吗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只有亲自去送才放心。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饥渴。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怕儿子路途不安全。
(4)“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行李丢失,到时候着急。
父亲话语少,但几乎都是深情的流露,是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切、叮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朱自清的真挚关爱。
3、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们各起到什么作用呢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二次:买橘子时的背影。细腻的描写,描绘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此时依依惜别,想到父亲今后一人还要为生活奔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深情,不禁泪眼婆娑。
(4)第四次:泪光中再现背影。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泪光中见到的。信中寥寥数语,令人倍感酸楚。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细心关照、周到入微、体贴儿子的慈爱的老人。
三、 研读课文,探究重点。
1、文章为什么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而写送行的过程,特别是买橘子写得详呢
是详是略,关键看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2、课文题目能否改成《浦口送别》呢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用“浦口送别”就显得单调了。
3、本文脉络清晰,表现在哪里
文章有两条线:一是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是记事写人的明细;二是以“背影”为暗线,含蓄隽永。
四、课堂活动,表白求情。
1、欣赏《懂你》,联想亲人对自己的爱。
2、学了《背影》,听了《懂你》,我们感受到那如山的父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或母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真情表白。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感受父爱。
2、 写一封信,寄给你的家人。
《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2一、学生齐读课文后,检查上节课所学生字词及对全文结构的认识。
二、学生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开头设疑,点出“背影”,引起读者思考。
三、分层次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2-3)写送别时的家境。
问:文章重点写代表着父亲关爱的“背影”,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二、三段
明确: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在这个家庭极为悲痛的时候,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2、(4-5)这一层主要写了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
分析:这两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父亲首先是送不送,这就颇费踌躇。送不送踌躇――送。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豫不决。这里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其次是怎么送。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
3、(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桔子时的“背影”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橘子买回来了,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士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两句简单的言语,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这时的感情已达到了最深的。
本段这些动词的理解是理解本文的关键,也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具体表现,拟作一个模拟父亲的过铁路买橘子这一动作来体会的艰难和我的感动。(具体见片段实录)
1、 学生齐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分析: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学生自我小结。(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教师小结。
如果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生产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背影。而这些背影都留给我们足够的想像空间。在朱自清的眼中,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深情,尤其是在当时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这种关爱更显可贵,也就更感动人心。
六、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们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今天我们做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箱,为他们倒一杯水,仙他们道 一声辛苦……好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