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陆蠡的散文创作以他的三个作品集为标志,可以明显分为三个时期。在《海星》集里,作者以一颗稚朴的童心,去追求爱与美的理想生活。同时,诗人的气质,又使他常常沉浸于孤独的幻想中,作品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而到了《竹刀》时期,抗战即将全面爆发,作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陆蠡努力在时代大我和个人小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作者的精神在情感的追求和严酷冷峻的现实际遇之间游走,开始以清新优美的笔触,寄托现实人生的冷酷,名篇《竹刀》就是在这种矛盾纠葛中产生的。在《囚绿记》集中,作者已完全摆脱了青春的幻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发出愤怒的呼喊,这时期的散文创作也由青春式的幻想、知识分子的精神高蹈而变为成年的忧郁、惆怅和深刻的时代感伤。关键词:青春幻想;精神游走;生命燃烧
文学史上有“北有李广田,南有陆蠡”之说。然而由于陆蠡的早逝,对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历来的研究,多侧重于对他的几个名篇进行个案研究,尚未形成气候。本文对陆蠡的全部散文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解读,力图在此基础上来考察以陆蠡为代表的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陆蠡于1933年开始写作,至1942年牺牲共出版三本散文集,分别是《海星》(1936年)、《竹刀》(1938年)、《囚绿记》(1940年),全部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陆蠡的散文,正是他那璞玉般心灵的流露。这些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心灵的起伏,思想的发展和感情的深化。”[1]解读这一篇篇渗透着作者真切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智慧的散文佳作,我们仿佛就在倾听一个高尚灵魂的内心独白,一颗谦逊心灵的无尽回声。陆蠡在他的《〈竹刀〉·后记》里说:“我再也无心去搜寻感怆的比兴了,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这集子,可作为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散文,正真实地记录了他生命的个体体验,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一名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与精神历程。
1《海星》:爱与美的青春幻想
《海星》是陆蠡的第一本散文集。集子写于1933年秋到1936年春。其中的《海星》篇是他的处女作,并以此作为书名。共收录了五辑散文。第一辑作品是他1933年写的。如《海星》、《夏夜》、《桥》、《失物》、《春野》等。他在《后记》中曾说,这些篇什是“因了一种喜悦”,写给“比我年轻的朋友们看的”。其中有对童年生活的纯真无邪、天然成趣的描绘,有对婚后家庭生活情趣的抒写,也有对美丽乡间传说的记述。这些作品,语言清新、纯美,回荡着一股天真、纯朴的气息。不事雕琢,璞玉天成,不求散文的起承转合,而是率意而为,坦诚地进入对情绪所包裹的意象的冥想与感味,这种玄想和感味正是一种青春式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包含了作者“爱与美”的理想追求。这种具有热烈的浪漫追求的青春幻想一直贯穿在《海星》全集之中,从而使陆蠡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陆蠡具有诗人的气质。他初期的散文常以诗的语言,以童心的欢愉来吟唱着自然的绮丽、童心的天真,同时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青春般的忧伤。他写黑夜,“黑夜,是自然的大帏幕,笼罩了过去,笼罩了未来,只教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他描绘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倾听那庭院中奇妙的“落地无声”。在《春野》中,他以诗的节奏、诗的气质说,“我会忧郁吗不,既然你是幸福的”。这正是一颗天真的灵魂的颤栗与希翼,追求与幻想。爱自然、爱美、爱幸福、爱一切可爱的事物,“凡爱光者必将得光”(《光》)。其中蕴含着多少对虚化世界的向往和青春式的骚动。而这种“爱”却是真诚的,毫无掩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陆蠡散文中,与“爱”的追求相对应的就是对“美”的呈现。作者以审美的眼光审视世界,反察内心,并以散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瑰丽的美感世界。《海星》集中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多具有独特象征意味的意象个体或意象群体。如“黑夜”、“满贝的星星”、“光”、“红豆”、“松明”等等。这些绚烂的意象共同拼接出了一幅幅瑰奇的画面,因而具有强烈的美感特征。他的处女作《海星》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孩子手中捧着一个贝壳,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一半给他亲爱的哥哥,一半给他慈蔼的母亲,他看见星星在对面的山丘上,便兴高采烈地跑到小丘的高顶。原来星星不在这里,还要跑一程。于是孩子又跑到一个山巅,星星又好象近在海边。孩子爱他的哥哥,爱他的母亲,他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献给他的哥哥,献给他的母亲。海边的风有点峭冷。海的外面无路可寻。孩子捧着空的贝壳,眼泪点点滴入海中第二天,人们发现了手中捧着贝壳的孩子的冰冷的身体。第二夜,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
这篇短章,犹如一颗玲珑剔透的海星珠贝,泛闪着清婉而凄丽的冷光。海星的绚烂美好、纯真清新与结局的冷涩悲凉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璀璨的海星折射着孩子点点的珠泪,如梦如幻的追求化作了心底无尽的凄美。追求的痴情与现实的冷酷,使附着在孩子身上的意蕴多了一些让人可以意会到的人间现实的况味。这篇散文较之此辑中其他一些意象单纯的散文(如《钟》中所体现的幻觉与遐思;《桥》中流露出的闲雅和谐)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即是它染上了青春般的低徊与忧伤。从此以后,感伤的基调一直弥散于陆蠡的心灵之旅中,并在不同的创作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走向和情感特征。也许这正是精神上走向成熟的陆蠡基于自我对所感悟到的现实进行的最初解剖,也许这正是他把此篇作为文集名称的一个内因。
从《海星》第二辑开始,陆蠡的眼光已从青春式梦幻遥思拉了回来,除了一部分继续保持他一贯的对清丽纯真的追求和对幻影流光的浅唱低吟外,许多散文格调开始发生了渐变甚至是大变。第二辑中的《蛛网和家》、《窗帘》、《元宵》、《麦场》等已带有欢愉迷恋的亲情色彩。那种深挚的情怀,轻柔的母亲般的口吻,与第一辑中略带虚化的冥思幽想相比,区别是明显的。这表明,陆蠡以前对幻想中的孩童般的喜爱已转化成对亲情的迷恋。感伤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而是对现实亲情的低语追溯。它是一个孤独漫游者对人性的企求,是在茫茫人海里寻求人性真在的追求者的亲情怀恋。新房里久别夫妻醉人的呢喃;元宵佳节妻子真诚的祝福;打麦场上忙碌的气氛,都是无价的亲情之恋,透心的情愫相融。而当陆蠡在成年以后以感伤来凝聚这种亲情时,我们能够体察到那无需细说的理解。
《海星》第三辑中的《贝舟》、《光》、《松明》、《红豆》等完全可以看作是第一辑的深化。这些作品依然流淌着诗意的思索,在以往特有的轻柔雅致上更多地附加了哲思理语,减少了一些青春式的冥思遐想,陡然增多了一些哲理式的深究意向。因而,席扬将其概括为“孤独的少年沉思录”[2]似乎不无道理。《贝舟》里蕴含着对虚化世界的向往和青春式的骚动,因有了某种哲理的暗示而标志着理性的崛起。追求生活中的一种理趣,或许是此时陆蠡的审美情趣的一个方面。如他自己所说,对其作品的思想,“我用文字的彩衣给他装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囚绿记〉·序》)他此时的散文不求直录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也不是赤裸裸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以感情的晶泪和深沉的哲思交融为哲理的诗和诗的哲理,往往构成了诗一般的童话,童话一般的散文。
《海星》第四辑中的几篇,虽然也是借物抒怀,但已明显由浓转淡。作者以儿童的声音叙说着一个个动人的童话世界———上了年纪的榕树伯伯,躁急喜功的小麻雀,狡猾忘形的母鼠……在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人生的真谛、世间的浓淡,告诉人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第五辑在《海星》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章。从其中的许多篇什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作者以后精神历程及审美情感逼近现实的端倪。这里是一组“故乡杂记”,记述了故乡的风物人事。这是陆蠡收束心灵,抬头观望故乡时所看到的人生景致。他的笔下第一次出现了与当时文学主潮题旨相呼应的情形:同情劳动者,诅咒造成人生苦难的现实社会。或许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皆是如此,当他们返观内心,退守个人狭小的精神世界时,就会竭力为自己设定一个理想的幻境,在那里寄托人生的审美情趣。周作人、沈从文莫不如此。然而一旦他们从低徊的内心深处抬起头来并对故乡惊魂一瞥时,其情感则浸*上了深深的伦理式的悲凉。鲁迅的《故乡》正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返乡时的真实写照。陆蠡不可能只会高蹈于人生的虚幻之中,当他把目光投向“冬夜里独自守水碓”的童养媳,“阿Q”似的无名无姓的哑子时,他青春式的忧郁开始了蜕变,衍化和升华,最终构成了以后作品中的时代的忧患与沉郁。以此为开端,他的散文已开始向青春告别而不自觉地走向了“秋的忧郁”。因而《海星》最后一部分散文在陆蠡的创作历程中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2《竹刀》:情感与理智的精神游走
《竹刀》付印时正值“八·一三”战火突起,上海租界不久便成“孤岛”。“半年间中国版图变色了。多少人死亡了,流离失所了。这神圣的民族解放的斗争将继续着,我惭愧这小小的散文集未能予苦难的大众以鼓励和慰藉”。[3]这是作者真实的内心表白。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用绮丽的文字描绘理想的幻界,那里闪烁着明亮的海星、那里有少年的欢愉和温馨的夜,然而现实的残酷无时不压迫着他;他不是一个能够安然退守空洞寥远的内心世界枯坐玄想的人。他不会去吃苦茶,更没有条件躲进雅舍。他与当时许多青年一样逃不脱时代给他带来的悒郁与忧患。苦难的时代给他的心灵以苦难,天性向往美好、童年般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外向驱压造成了他的精神困惑。他毫不掩饰地作过自我解剖:“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在这矛盾和纠葛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他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4]而在此前的《竹刀》后记中作者也曾表白,“我再也无心去搜寻感怆的比兴了,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显然,《竹刀》的写作已表明作者“为文”意识的自觉与自省。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多愁善感而又讷于表白的陆蠡,追求自我寻觅自我的位置,在时代大我与个体小我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其永恒性的内在精神困惑。《竹刀》集里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精神冲突外化出来的“内心抱怨”。在这频频的“抱怨”声中,我们真切地倾听到作者那敏感的,忧伤而又奔突的内心世界。例如,《竹刀》集里所收的《庙宿》、《嫁衣》写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不幸遭遇,《嫁衣》尤为凄美悲怆,有强烈的悲剧力量。另如《溪》、《灯》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怡和的山野风光及淳朴民风的眷恋,对平原城市的厌倦。这取材及题旨的不同取向分明维系着作者情感的两翼。作者的精神在情感的理想追求及严酷冷峻的现实际遇之间挣扎游走,因而作者此时的精神历程是凝重的,仿佛跋涉在无尽的苦旅之中。
作者这本散文集中的《竹刀》以陆蠡一贯的优雅秀丽的风格从“千顷万畴的田野”起笔,竭力描摹山乡奇异的桃源风景。里面穿插着优美的由“幻想”编织的传说,神秘中带着山间人的智慧,生动地勾画了浙东山区峻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如果没有后面结尾里的故事,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拿它和沈从文的湘西风光作比较。然而在结尾,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速写的故事。为了反抗商人的盘剥,山里的一个青年用竹片削了一把竹刀,“像刺豆腐一样的爽利”刺进了木行老板的肥肚皮。面对官厅的怀疑,青年当即用竹刀刺进自己的臂膀,他望着涔涔的鲜血鄙夷地说:“便是这样”,最后青年流血而死。幻想的美丽和残酷的现实之间造成了极大的反差。前部分的轻松、荒诞、神秘,后部分的冷峻、严酷、真实,给读者的心理以强烈的刺激与阻离。这在以前的文章中是未曾有过的。从截然分明的语言上判断,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因为,理想的遥远幽深与现实的悲壮凄凉让作者游移不定,在退守与直面之间,作者融汇揉合出了这样一篇凄美的散文佳作。陆蠡曾声称《竹刀》中的多篇未能使他满意,“尤其是定作集名的《竹刀》”。《竹刀》分明是一篇佳作,并且以此篇名世,那么他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只能是在明丽的风景画上用鲜血涂抹出的严酷现实,以及由此给读者带来的残酷画面与强烈震颤。以其单纯质朴、内向含蓄的性格,以其爱好幻想、追求童心的情趣,要以优美挥洒的笔触寄托人生的痛楚和现实的感怆,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奔突之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5]
然而,陆蠡毕竟是陆蠡。“别人会因年龄增加,世故愈深而逐渐地圆滑起来,然而圣泉始终保持着他的个性……这就是所谓的正气。”[6]陆蠡是一个缄默的人。这是一种真诚的缄默。然而其内心却并非静如止水,而是旋转着个人的情感涡漩。他所处的时代正可谓风云激荡,内忧外患,对每一个知识者来说又是一个催人早熟的时分。陆蠡天性敏感,内在沉郁,青春拥有的幻想与现实存在的滞重使他很快感到了人的存在困厄以及这种困厄所诱发出的人生忧患,拙于言辞的他就只好让不甘寂寞的灵魂走入语言,并以精神熔铸语言,又以语言承载这精神的忧患与悲喜。这就进入了他的第三个创作期。
3 《囚绿记》:凝重与冷却的生命燃烧
《囚绿记》按不同内容可以分为三辑。第一辑是内心情愫的剖析。第二辑写“昆虫鸟兽”,类似于《海星》、《竹刀》中的故土描写,但多记小动物。第三辑则是记叙了平凡人生中的渺小生灵。这些散文以惆怅平实的笔调来描绘人生的“破绽”,“当他以一个渺小的心灵去爱自己幽暗的角落的时候,他的敦厚本身摄来一种光度,在文字的娓娓叙谈之中,照亮了人性的深厚。”[7]写于《囚绿记》前后诸篇,无一不包含着浓郁的时代感伤和人世凄凉。就连第二辑中的“昆虫鸟兽”也在娓娓的叙述中插入了回溯往事的感叹。一个时期的寂寞孤独和理想失落而直面现实的残酷,心态变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完全疏离了早年青春式的忧郁而转入成年期的忧郁了。这不仅表现在他面对自我时的惆怅无奈目光,而且也同样影响到他的身外一个题材领域———描写故里人事上。第三辑就是如此。《私塾师》里那个“我”先前的老师如今的“生存权利”受到威胁的窘迫;《独居者》中朋友“外表的快乐”和“忧郁的内心”矛盾痛苦之极,“他苦于地创造了一个希望,一个理想来挟掖自己”,“他是先天的有忧郁性格的人,却人为地在忧郁的底子上抹上一层愉快的色彩。这种努力是可敬的,但是这种努力,总给我一种不可言说的悲哀。”
《囚绿记》历来被誉为名篇。作品写我对“绿色”的热爱,继而由于爱之切而把窗外的两枝常青藤“囚”于屋内,结果常青藤由绿变黄,最后我匆匆南下才把“绿囚”赦免。在“囚”与“不囚”之中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惆怅。在时代的抗日烽火中,这篇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出作者沉郁的时代感慨和生活向往以及对国家、对人生深深的祝福与希望。显然陆蠡此时的散文已在风雨飘摇国家沧桑之中由青春的幻想、知识分子的精神高蹈而变为成年者的忧郁、惆怅和深刻的时代悲怆与呼唤。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陆蠡仅有的两篇小说《覆巢》和《秋稼》。这两篇散文化的小说,直接揭示了民众遭受战祸之苦,与《囚绿记》相比,在选材和主题基调上都有了很大发展。虽然从艺术上说,由于作者落笔过于局促,结构失之一般,描写也欠精细,远不及散文的娴熟,格局上也有散文化的痕迹。然而这是陆蠡的笔触从同情弱者走向抗战生活的重要一步,其含义更为深广,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呐喊,一个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愤怒的呼声。没有这一步,就难以想象一向厚道朴讷的陆蠡怎么会在敌人的血腥恐怖面前毅然走出“亭子间”,走向“街头”,直至走向刑场。抗战之火点燃了他的心灵,正义与良知促使他超越自我,开始了精神上的裂变。可惜的是,未及抗战胜利,这位才华横溢、正直善良的青年知识分子竟为日寇杀害。若他不死,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成为又一个闻一多式的正直的革命战士呢
参考文献:
[1]黄源 一个崇高的灵魂[A] 陆蠡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10)
[2]席扬 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新论[M]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4,(1)
[3]〈竹刀〉附记[A] 陆蠡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10)
[4][5]〈囚绿记〉序[A] 陆蠡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10)
[6]吴朗西圣泉,我永远纪念着你![M] 陆蠡散文全编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10)
[7]刘西渭陆蠡散文全编[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10)
作者简介:张志连,1972年生,现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贾晓荣,1974年生,现当代文学硕士,现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
《妻子的谎言》李夏曦和江一斌结婚后,江一明的学习成绩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起色,他的父亲也只能又重新给他安排了家教老师陈璞玉,陈老师和三年前的夏曦一样,一样的穿着,一样的打扮,一样的气质。很快,一明很快又爱上了这位老师,璞玉(关晓彤饰)如同女神一样的出场,江一明分分钟追上,这是一见钟情的节奏吗?
妻子的谎言璞玉和江一明在一起了吗
江一明大庭广众之下和璞玉告白了,但是遭到了璞玉的拒绝。璞玉之前带着牙套和短发的时候向一明表白但是江一明以太丑就拒绝了,还将自己精心准备的鲜花和巧克力全部糟蹋,陈璞玉为了报复江一明,就开始模仿李夏曦,成了江一明的家教。不过最后没在一起。
娱乐 圈有很多童星出身的当红明星。
比如杨幂、杨紫、张一山、舒畅、徐娇、吴磊、宋祖儿等。
但早在20多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童星当属金铭。
被琼瑶捧红的小金铭,可是人见人爱的“国民闺女”。
一度被被誉为“中国版秀兰邓波尔”,影响力比当红巨星还要大,是红透了半边天的人物。
这么多年了,那个萌爆了的“小婉君”你还记得吗?
金铭出生于1980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女孩。
1989年,琼瑶开拍《婉君》,在北京挑选小演员。
当时金铭就被母亲带去了面试。
当时其他小朋友都表演才艺,小金铭就什么都没有,还在一旁使劲给人鼓掌。
结束后,妈妈以为应该没戏了。
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告诉金铭爸爸说面试通过了。
琼瑶还要亲自给她试镜,这让金铭父母激动地说不出话。
当时琼瑶就让她做几个简单的表情,没想到一下就认准了她。
小婉君一角就很快定下了金铭。
当时剧组在北京各个少儿艺术团和少年宫挑了两个多月,都没有心仪的。
直到看到小金铭就立刻傻眼了。
刘立立导演一眼确定的说:“小婉君来了,我们可以开机了”。
当时刘雪华惊叹的说:“我们都傻了!从哪里找来的小孩,可爱的不真实,像个假人”。
《婉君》播出后,火遍大江南北,更是让可爱怜人的小金铭一炮而红。
人们从此记住了那个笑起来可爱,哭起来心疼的“小婉君”。
那时候,她才9岁多。
这一角色,让她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国民闺女”。
虽然那年纪小,但演技却天赋惊人。
随便一段哭戏,都是一条过。
而且哭戏也成了小婉君抓住人心的一大亮点,层次与 情感 极为丰富。
这也让琼瑶感觉到自己慧眼识珠,找到了一块璞玉。
从此之后,琼瑶便认准了这个年纪最小的“瑶女郎”。
成了琼瑶剧中,御用的童年女主。
随着《婉君》的大获成功。
金铭又出演了《雪珂》中的“小雨点”。
这部戏让琼瑶深深被小金铭给打动,觉得她的可塑性实在是太强了。
她决定为她特地制作一部剧。
就是《青青河边草》里的“小草”,刘雪华依旧饰演她的母亲。
这让小金铭再登巅峰,红遍各个角落。
除此之外的几部经典琼瑶剧《望夫崖》、《梅花烙印》一度让她成为无人能及的第一童星。
按现在的话说,流量吊打当时的当红巨星。
当时的小金铭名气用爆红都不足以来形容了。
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像是会说话一般,直击人心。
甚至很多人就是专门为了看她才追剧的。
有网友后来说,当时小婉君长大后,我就果断弃剧了。
可见当时小金铭的人气有多旺,俨然是未来一颗耀眼的明星。
后来长大了之后,琼瑶还是特别宠爱小金铭,对她爱不释手。
当时《还珠格格》开拍,就是琼瑶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一部剧。
可这个时候,金铭已经有了别的想法。
她果断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选择去完成自己的学业。
后来大家也知道了,《还珠格格》火爆荧屏。
而她则暂时放弃了 娱乐 圈的发展,回到了学校读书。
因为自己的学业,遗憾的与《还珠格格》失之交臂。
但是金铭满脑子想的都是考学。
金铭从小就是个成绩优秀,特爱学习的姑娘。
她从小就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梦想,考入北大。
当时在剧组拍戏时,她都不会舍弃自己的学业。
不但请了老师给她补课,妈妈甚至为她辞去了工作,专心陪她。
拍戏时,也经常看到她一个人爬在桌子上,写作业、答卷子的情景。
报考志愿时,她放弃了所有艺术院校就读的机会,一口气填的全是北大。
这让母亲很不理解,当时妈妈还询问了陈道明意见。
陈道明说:“表演这东西,还真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学出来的。”
这才打下了妈妈的顾虑。
后来金铭自己也说:
“我那时候如果考艺术院校是可以不用参加高考,直接保送的。
其实选北大,我并没有多大的把握,就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想试试,除了演戏外,我还能不能做点别的,学点别的。
可能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就不会再有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1999年成功考上了北大,读了国际关系学院专业。
在大学里,她依旧是妥妥的一个“学霸”。
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等等。
大学毕业后,她并没有如大家期望的成为一名外交官,而是又重新回归到了演艺圈。
在钟汉良版的《天龙八部》中饰演的天山童姥,让金庸都称赞她是个有智慧的女子。
但不管怎样,属于她的时代也早已褪去。
接拍的几部戏也全都是配角,包括《江山美人》、《谍影无痕》、《伴我同行》等影视剧。
但基本上都是无人问津,没有波澜,甚至还被人说长大后怎么一点都不可爱了。
一代当红童星就这样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
同很多童星的宿命一样,回到了平凡之路上。
这些年除了担任主持人和演员,她还有一个作家身份,是一名实打实的文艺工作者。
偶尔也会上上综艺,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虽然不再江湖,但是一出场还是会勾起无数人的回忆。
在《少年中国说》节目中,撒贝宁就直言自己曾暗恋她多年,是他的梦中初恋。
当年14岁的撒贝宁看到银幕中的小金铭,就和爸妈发誓说:
“妈妈,她好美,我以后要娶她。”
撒贝宁还不忘在节目中继续向她表白: “永远生活在15岁的金铭,我一直在为你守候着!”
一晃20多年,撒贝宁最终还是娶了李白,而金铭还是没有自己的最终归宿。
曾经的“国民闺女”,婚姻大事也让人操心不少。
网上有传闻说她早就已经结婚,嫁给了影视圈的富豪安玉刚。
但其实,她一直都还是单着。
她也在网上无奈辟谣,说自己并没嫁人。
“怎么还认为我已经结婚了呢?安先生不是我的同学,更不是我的先生,辟了这么多次谣,还说这么不靠谱的事就是你们不对了!''
而安玉刚也随之立马回应:
“我和金铭的婚事传闻不是真实的,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不是夫妻!也祝金**和我早日遇见自己的另一半。”
后来金铭对自己的婚姻表示说: “并不想结婚,一旦结婚就会告诉别人。”
在爱情上飘忽不定,事业上却有着自己的追求。
虽然她的种种选择人曾屡次饱受争议,但她自己心里明白追寻的意义。
很少露面的她,这些年把重心都放在了教育和公益事业上。
在一家专业的戏剧培训学校做老师,培养挖掘新一代童星。
对于不再红了的说法,她很心态坦然的表示:
“所有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花无百日红,谁都一样。
不管是以前当红的,还是现在当红的。
人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对我来说,并不觉得它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
她辉煌过、隐退过、低估过、消失过、复出过但这些都是人生的不同阶段,谁都无法逃避。
庆幸的是,她都历经过,也都想通了。
她知道没有谁会一直红下去,重要的是有没有勇气沿着下一个人生阶段继续扬帆起航。
如今已经39岁的她,把婉君留在了过去,把回忆留给了大家,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有个女孩叫婉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