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丹法节次的与 道 合 真 第 十 二

上品丹法节次的与 道 合 真 第 十 二,第1张

功至炼虚合道,更无功力可施,衡其学力,以际圣人知命耳!从容中道,自世人观之,但见语即成爻、默则成象,动与天俱、静与天游。自然八百功圆、三千行满,如仲尼之从心所欲、尧舜之从欲以治、孟子所谓天民、释氏所谓大乘金仙、吾宗所谓上品天仙。用行于世,而国治天下平——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神证太虚,则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并育万物而不害,周流六虚而不宰;与天地同其阖辟循环,不与天地同其缺隐休戚。吾师所谓“羲皇齐驱、元始比肩。”其实与羲皇元始浑化于无垠矣!

原本此篇题名《待诏飞升》,云“于此际必须积功累行以待天诏下降、鸾鹤来迎、飞升冲举”等语,是渺小见解,仍为中下二品丹成之效,未足以证上品丹法,故并改之,学者幸毋疑焉可也。

(原文)

天下有三重蔫,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蔫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丁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日:“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解读)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领悟、感觉、醒悟、体会、心得)

本章接着上章讲的,天子要做的 三件重大事情:议礼、制度、考文 。天下王者,能把这三件大事做好,也就没有什么大错了。这三件大事 要在现实社会进行实践验证,是否可行,要使人信服,民众才会按照大事的要求去执行 。

对此做好三件大事,一定要达到以下 六条标准 :

第一是本诸身 。就是本在于自身,自己首先能够做到,能够遵守,要身体力行,要在自己身上做好这个标准。做好率先垂范,不能是针对某人某事去那样去做,讲出来是一套,做出来又是另外一套,不能自欺欺人欺天下。

第二是征诸庶民 。一定要在广大民众身上验证过,是确实可行的,然后去真抓实干,而不可行的,讨论更改或者直接去除。

第三是考诸三王而不缪 。就是要向上考证,向古往考证,对照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做法,好的吸收,差的改进,取优去弊。

第四是建诸天地而不悖 。与天地相生,依循天地自然的道理,没有违背。

第五是质诸鬼神而不疑 。也就是神鬼无欺,就是质询于鬼神都没有疑问。

第六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就是立下的规制,出之有本有照,验之符合现实社会,就算是百世之后的圣人,运用起来也不过就是这些道理,对此认同没有疑惑。

做好了这六条标准,就是为天下人谋治世,就是一个泱泱大国。也就达到了孔子说的, 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最后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就如 管教孩子的时候,管住自己,做好自己,就是管住孩子的最好办法,你认为呢?

                              待续

下篇《中庸》:第三十章(讨论孩子教育相关)

有教育孩子好方法的,欢迎留言感谢感谢!

七子八字成语集锦

 七字成语大全

 矮子队里选将军 拔了萝卜地皮宽 败子回头金不换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夜敲门不吃惊 半夜敲门心不惊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人不知饿人饥

 闭塞眼睛捉麻雀 别有天地非人间 兵在精而不在多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到乌江不尽头 不到乌江不肯休 不到乌江心不死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得已而求其次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见棺材不掉泪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棺材不下泪 不看佛面看金面

 不看金面看佛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能登大雅之堂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如意事常八九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是冤家不碰头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知其子视其父 柴米油盐酱醋茶 朝里无人莫做官 朝里有人好做官

 朝中有人好做官 车到山前必有路 车如流水马如龙 成也萧何败萧何

 秤砣虽小压千斤 吃小亏得大便宜 吃小亏占大便宜 痴心妇人负心汉

 痴心女子负心汉 尺之木必有节目 出头椽儿先朽烂 初生牛犊不怕虎

 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畏虎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桥门自会直

 船到桥门自然直 船到桥头自会直 春蚕到死丝方尽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地无银三十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聪明反被聪明误 寸金难买寸光阴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落牙齿和血吞 打破沙锅问到底

 打破沙锅璺到底 打着灯笼没处寻 打着灯笼没处找 大人不记小人过

 大人不见小人怪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水冲了龙王庙 大水淹了龙王庙

 带着铃铛去做贼 当面输心背面笑 刀切豆腐两面光 道不同不相为谋

 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缩头时且缩头 低头不见抬头见 丢下耙儿弄扫帚

 东扯葫芦西扯瓢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东行不见西行利 断送一生惟有酒

 对着和尚骂贼秃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无礼必自及 恶龙不斗地头蛇

 恶人自有恶人磨 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孙自有儿孙计 翻手为云覆手雨

 翻手作云覆手雨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之四海而皆准 放诸四海而皆准

 肥水不落旁人田 肥水不落外人田 粪土之墙不可杇 逢人且说三分话

 逢人只说三分话 夫妻无隔宿之仇 夫妻无隔夜之仇 腐木不可以为柱

 父子无隔宿之仇 胳膊扭不过大腿 各人自扫门前雪 工夫不负有心人

 功者难成而易败 狗肉上不了筵席 观于海者难为水 光棍不吃眼前亏

 过江名士多如鲫 过江名士多如鲗 含着骨头露着肉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得春风望夏雨 行而世为天下法 行下春风望夏雨 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做事好汉当 好了疮疤忘了痛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女不穿嫁时衣

 好心得不到好报 好心做了驴肝肺 黑云压城城欲摧 恨不相逢未嫁时

 横眉冷对千夫指 横挑鼻子竖挑眼 呼蛇容易遣蛇难 花不迷人人自迷

 画鬼容易画人难 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虎画皮难画骨

 画龙不成反为狗 话不投机半句多 皇天不负苦心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

 黄梅不落青梅落 挟泰山以超北海 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天下

 挟天子以征四方 假金方用真金镀 尖担担柴两头脱 见其一未见其二

 交易不成仁义在 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铃还需系铃人 解铃须用系铃人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日有酒今日醉 今夕有酒今夕醉 金风未动蝉先觉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近水楼台先得月 敬酒不吃吃罚酒 酒不醉人人自醉

 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好不怕巷子深 拒人于千里之外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君子不夺人之好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接如水

 开弓没有回头箭 刻鹄不成尚类鹜 来而不往非礼也 浪子回头金不换

 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鸹窝里出凤凰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虎头上打苍蝇

 老虎头上扑苍蝇 骊龙颌下取明珠 脸不变色心不跳 良工不示人以朴

 良马见鞭影而行 良田不如心田好 两害相较取其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花芳草无寻处 吕端大事不糊涂 买卖不成仁义在

 冒天下之大不韪 眉毛胡子一把抓 每逢佳节倍思亲 美女者丑妇之仇

 名不正则言不顺 磨刀不误砍柴工 拿着鸡毛当令箭 男儿两膝有黄金

 男儿膝下有黄金 男儿有泪不轻弹 嫩草怕霜霜怕日 牛不喝水难按角

 牛不喝水强按头 牛不饮水强按头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福

 赔了夫人又折兵 皮不存而毛焉附 贫贱之交不可忘 七次量衣一次裁

 起死人而肉白骨 千夫所言如一喙 千里姻缘使线牵 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日打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前人种德后人收

 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将之下无弱兵 强龙不压地头蛇 强中更有强中手

 强中自有强中手 墙里开花墙外香 巧妻常伴拙夫眠 挈泰山以超江河

 青山处处埋忠骨 清官难断家务事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凭志气虎凭威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生识字忧患始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心不足蛇吞象 如入宝山空手回 入宝山而空手回

 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句话不离本行

 山高遮不住太阳 山外青山楼外楼 山以凌尺故能高 山以小陁而大崩

 山有木工则度之 山有朽壤而自崩 山雨欲来风满楼 善问者如攻坚木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上天不负苦心人 蛇入筒中曲性在

 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福中不知福 神龙见首不见尾 生子当如孙仲谋

 胜败乃兵家常事 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者成功之母 师其意不泥其迹 十个指头有长短 十家锅灶九不同

 十谒朱门九不开 时者难得而易失 识二五而不知十 识其一不识其二

 识时务者为俊杰 矢人惟恐不伤人 世间甲子须臾事 事到万难须放胆

 事非经过不知难 事无不可对人言 是非只为多开口 适百里者宿舂粮

 守着鼻子摸着腮 受命于危难之间 树欲静而风不宁 树欲静而风不停

 树欲静而风不息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息而风不停 水浅者大鱼不游

 死要面子活受罪 死诸葛走生仲达 死猪不怕开水烫 四海之内皆兄弟

 踏破铁鞋无觅处 抬头不见低头见 滔滔者天下皆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下老鸹一般黑 天下老鸦一般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无不散筵席

 挑得篮里便是菜 条条大路通罗马 跳到黄河洗不清 跳进黄河洗不清

 跳在黄河洗不清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 偷鸡不着蚀把米

 头发胡子一把抓 头重脚轻根底浅 兔子不吃窝边草 推之四海而皆准

 瓦罐不离井口破 瓦罐不离井上破 歪嘴和尚瞎念经 外君子而中小人

 万绿丛中一点红 万丈高楼从地起 万丈高楼平地起 王顾左右而言他

 委肉当饿虎之蹊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颜见江东父老

 五百年前是一家 勿谓言之不预也 夏虫不可以语冰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心病还从心上医 心病还将心药医 心病还须心上医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病还用心药医 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官上任三把火

 雄鸡一唱天下白 秀才人情半张纸 秀才人情纸半张 雪后始知松柏操

 血债要用血来还 哑子做梦说不清 言有尽而意无穷 眼里揉不下沙子

 燕雀安知鸿鹄志 燕雀不知鸿鹄志 燕雀岂知雕鹗志 羊毛出在羊身上

 羊群里头出骆驼 摇头不算点头算 咬人狗儿不露齿 一波才动万波随

 一场欢喜忽悲辛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寸山河一寸金 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将成功万骨枯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举成名天下闻 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口不能著两匙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钱不落虚空地 一人不敌众人智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一日夫妻百日恩

 一身作事一身当 一身做事一身当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丸泥封函谷关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夜夫妻百日恩

 一夜夫妻百夜恩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五十步笑百步

 英雄难过美人关 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仇不报非君子

 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钱使得鬼推磨

 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眼不识荆山玉 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一利即有一弊

 有缘千里来相会 语不惊人死不休 御敌于国门之外 冤仇可解不可结

 冤家宜解不宜结 远来和尚好看经 远水解不了近渴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远水救不得近火 远水救不得近渴 远水救不了近火 宰相肚里行舟船

 宰相肚里好撑船 宰相肚里能行船 再实之木根必伤 在天愿作比翼鸟

 糟糠之妻不下堂 择其善者而从之 占着茅坑不拉屎 张公吃酒李公颠

 张公吃酒李公醉 长江后浪催前浪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丈夫双泪不轻弹

 丈夫有泪不轻弹 这山望见那山高 这山望着那山高 真金不怕火来烧

 真人面前不说假 整瓶不摇半瓶摇 正其谊不谋其利 只重衣衫不重人

 知二五而不知十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 知其一不达其二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一未睹其二 知其一未知其二 知人知面不知心

 指着和尚骂贼秃 置之死地而后快 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已

 众人拾柴火焰高 竹篮打水一场空 走杀金刚坐杀佛 嘴尖皮厚腹中空

 八字成语大全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丝不线,单木不林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十目所视,十指所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分象人,七分象鬼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山河易改,本性难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匹夫无罪,怀碧其罪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见可而进,知难而推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从善而登,从恶如崩 月润而风,础润而雨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为渊驱鱼,为从驱雀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生与忧患,死于安乐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机不可失,时不在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者为王,败者为虏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庆父不死,鲁难求已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尽信书,不如尽无书 如闻其人,如见其人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走了和尚,走不了庙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时光如箭,光阴如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兵来将挡,水来土堰

 身在江湖,心驰魏阙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招之既来,挥之既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知足不辱,知足不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城门失火,殃及鱼池 树犹如此,人和以堪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皇天不亲,惟德是辅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香铒之下,必有死鱼 狮子捕兔,亦用全力 顺人者昌,逆人者亡 顺之者成,逆之者败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 顺德者吉,逆德者凶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悔而谆谆,听我藐藐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差若毫氂,缪之千里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祖述尧舜,xianz文武 神而明之,存孚其人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饿死是小,失节是大 拿贼拿脏,拿奸拿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捉贼要脏,捉奸要双 积庆之家,必有余庆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盛明之下,其实难副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铜山西崩,洛神东应 欲人无闻,莫若勿为 得人其昌,失人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禄无常家,福无定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躲得和尚,躲不得庙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疑人不使,使人不疑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靡不有初,克鲜有终

;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很多人常说:“我跟这位朋友聊谈觉得很舒服。” 其实指的就是他的言语态度适宜。

有些朋友会说:“我跟这个人聊天,我的心跳就很快,静不下来,越听越慌张。” 这就是说话的人语速太快了。

讲话太急躁,速度太快,听的人跟不上就会慌。或者说话的人吐字、抑扬顿挫不清楚,会让对方听得很吃力。所以要 “凡道字,重且舒。”

讲话太慢了,听的人觉得心脏都快要停止了,这样也不行。所以讲话的态度很重要,要 “怡吾色,柔吾声” ;讲话的语速要适中, “勿急疾,勿模糊” ,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凡事都要取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不好。

我们平常就要下功夫注意自己的说话速度,也要看谴词用句是否清晰。

我们训练过孩子讲话吗?如果没有训练,突然他要去面试,可能就不会讲话了,你一定会很着急。所以,表达能力要在日常生活中练习。

当孩子跟你沟通,对你提出一些要求时,如果他讲得不清楚,就要纠正他:“你刚才讲得太快了,妈妈没听清楚,要慢点,再讲一次。” 帮助孩子不断地修正自己讲话的语速和抑扬顿挫。

要有耐心地教,讲话习惯是点点滴滴磨炼出来的。你能坚持、有耐性,孩子往后跟你讲话时就能调整到很平稳而且适中的状态。

堂堂六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人与人交往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语言。我们会不会听话,能否分辨话的正确与否,能否分辨讲话人的动机,这很重要。

如果不会听话,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可能就毁了家庭和事业。君主听进谗言,臣子就要掉脑袋,多少忠臣死在谗言之下。都是因为领导者不辨是非。

“父听子当诀” ,父亲假如听了谗言,可能与孩子的关系会破裂。《朱子治家格言》提到“听妇言,怪骨肉”,从前有的人不只娶一个老婆,如果小老婆讲大老婆孩子的坏话,父亲听进去了,可能父子之间就会起冲突。

“朋友听之别” ,听信谗言,朋友间会疏远。

“夫妻听之离” ,夫妻听谗言,最后会离婚。

有一句话非常有智慧,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为什么?因为他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一个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一定会朝着人与人关系是一团和气,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希望人人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不愿意看到人群失和。纵使看到恶人,他也不会批评,只会反躬自省,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使他人感动。

有人进谗言,你要了解他的目的何在。无非是嫉妒别人,要控制你听他的话。当我们了解了他的存心后,要不动声色。假如他正在讲给别人听,你要避嫌,马上离开。

你要时时掌握进退的时机,不然可能会惹祸上身,这就是知所进退。

听话要会听,别人劝我们的过失要听,别人进的谗言不能听,这个能做到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魔不是外面的,是心魔。

为什么长养孩子的纯净之心、浩然正气这么重要?因为他从小扎好根,所有邪门歪道都不会染上身。

如果没有从小扎好纯善的根,又没有正气,邪气一来他会觉得还挺亲切。于是,当有人说某某讲你坏话,耳朵马上竖起来,瞪着眼睛说:“谁讲的?”

一个人没有真正明理时,很难转境界。因此,学习不能间断,长期熏习,定性和正气才能时时提起。

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有的一二百口人。因为人口多,就要由德高望重的长辈做领导者,他就是家族的君,整个家族事务都要请他做决策。

在明朝有个读书人叫郑濂,他们家七代同堂,共千余人,家庭和睦。千口之家,能处得好,是大学问。

明太祖非常佩服郑濂,就请教他:“你是用什么方法治理千口之家的?”

郑濂回答一句话:“不听妇言。”

女同胞们听到这话不要误会,听话要理解它的真正意义,不要只看表面。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最怕谗言,最怕搬弄是非的话产生。因为听到谗言的领导者,一旦心里不平,就会影响到他的言语和行为。若做出不公平的事,整个家族会人心不安,人心开始波动,看谁都不顺眼。所以一个领导者不能听信谗言,要大公无私。

为什么郑濂说,经营千口之家不要听妇言?因为古代女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没学过圣贤教诲,不懂做人的道理,眼光不开阔,心量狭窄,喜欢计较得失,人心会趋向不平,会出现很多纷争和流言蜚语。所以,作为领导者要有能力评断哪些话不可以听,这要靠智慧。

古代也有很多伟大的女性,教育出很优秀的下一代,原因是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什么教育?家庭、家风的教育。她们虽然没有念过书,但是真正受过教育。

念书等于受教育吗?受教育是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现在大学生读了十多年书,毕业了,但不知道如何做人,那就是没受过教育,只是接受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所以,现在的妇言不见得是指女人的话,男人没受过教育,常与人计较,心量狭窄,这种人的话一样不能听。

对言语要明辨,就是指不能听信谗言。有一句词写道 “堂堂六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就是指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要听三寸之舌搬弄是非,如果听信谗言,五伦关系可能会被破坏。

所以要懂得明辨言语,知道讲话者的动机为何,如果是不好的,就要懂得进退,该离开时赶快离开,该制止时要制止。

我们读圣贤教诲,要抱持着《中庸》里说的 “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的态度。应该谨言慎行,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造福家庭,造福 社会 、国家。当我们如是存心,就会与圣贤人的存心一样。而我们能保持这样的存心,每当打开圣贤经典,就会觉得格外亲切。所以,学习中华文化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我们的存心与圣贤人的距离是否接近,这一点非常重要。

作者/蔡礼旭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 程颢 、程颐极力尊崇,南宋 朱熹 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学校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原文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词鉴赏# 导语《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下面 无 就给大家分享下《中庸》中的诗句,欢迎阅读!

 

《中庸》中的诗句篇一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第十三章》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第十二章》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第六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第十一章》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中庸·第十三章》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第一章》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第三十二章》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第十四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第十四章》

 

《中庸》中的诗句篇二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第二十九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第一章》

 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第二十三章》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中庸·第二十八章》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

 

《中庸》中的诗句篇三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第二十八章》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第二十四章》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中庸·第二十二章》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二十七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中庸·第三十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第二十六章》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第二十八章》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子曰:“吾说夏礼,杞①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②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③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④,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⑤,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⑦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⑧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①杞(qǐ):周武王伐纣后,封夏人的后裔于杞。

②宋:周武王伐纣后,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③三重:郑玄注“三重,三王之礼。”三王指夏、商、周。但此处亦或指上面提到的议礼、制度、考文三件事。

④上焉者:指古代的礼仪,如夏礼、殷礼。

⑤下焉者:指圣贤的礼仪,如孔子本人所理解的。

⑥缪(miù):同“谬”。谬误。

⑦射(yì):同“?”,厌烦。庶几:几乎。夙夜:日夜。见《诗经·周颂·振鹭》。

⑧蚤:同“早”。

译文

孔子说:“我要讲夏朝的礼仪,现在杞国的礼仪不足以考证了。要讲殷朝的礼仪,只有宋国还保存着一点它的踪迹。我学习的是周礼,现在用的正是周礼,所以我遵守周礼。”

统治天下有三点,做到的话就会很少出错了!上古的礼仪虽然很好,但因为没有效验,没有效验就没有人信,没有人信,民众就不会遵从;不在位的贤人所提倡的礼仪,虽然很好但因为没有尊贵的地位,所以不被人信任,不被信任,民众也就不会遵从。所以君子的道是从自身出发,表现在民众中,对照三王的礼仪也没有差错,建立在天地之间而不会相悖,在鬼神面前也无可质疑,千百年以后等着圣人检验也不会有困惑。对证鬼神而没有疑问,是了解天意;千百年后等着圣人检验也不会困惑,是了解人意。所以君子举动能成为天下的先导,办事能成为世间的法则,说话就成为众人的仿效。在远处使人仰望恭敬,在近处则不使人厌烦。《诗经》说:“在那里没有厌恶,在这里没有倦烦;几乎日夜操劳,永远保持名望。”一个君子如果不这样做,就能早早获得天下的赞美,那是从来不会有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935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5
下一篇2024-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