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课堂实录

《荷花淀》课堂实录,第1张

《荷花淀》课堂实录

时间:2003年3月12日第二节

地点:广东碧桂园学校 高二(1)班教室

班级:高二(1)班(优班)

执教者:高中部雷洪海

预备铃响,播放第一张幻灯片,展示白洋淀的美丽风光。

上课铃响

师:同学们,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惧。

播放幻灯片二,一组战争镜头,残垣断壁,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面,撕心裂肺的呼喊。

读了作家孙梨的小说《荷花淀》, 他笔下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荷花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感受。

生甲:景色真美。那生长着茂密芦苇的无边无际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

生乙:除了景美,人更美。那群白洋淀的青年妇女们,水生嫂们,温柔多情,太可爱了。生丙:感觉美。特别是感到一种人情美,人物的心灵美。在水生嫂等青年妇女身上,有着一种健旺明净的人的精神,这些青年妇女不仅仅是可爱,简直是可敬。

生丁:人物对话的语言简洁有味,太精彩了。

师:很好,看来《荷花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同学读出了景美人美,有的同学读出了人情美人性美;还有的同学读出了人物对话的语言美。孙梨的小说真是别有风味啊!

播放幻灯片三:展示“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这篇小说仿佛一篇散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只是选取生活的几个场景,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简洁传神,富有特色,表达了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

师:《荷花淀》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然而在情节结构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苦心。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水生嫂的角度对课文中描写的几个生活片段重拟标题。

生甲:可概括为“夫妻夜话”“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生乙:“夫妻夜话”不够好,不如改为“与夫话别”

师:请说明理由。

生乙:“夫妻夜话”不是从水生嫂的角度来概括的,“夜话”内容较笼统,不能准确概括第一个生活片段,改为“与夫话别”要好一些。

师:很好!概括要准确贴切,还要符合概括的要求。乙同学改得好,评点也切中肯綮。

师:我们已经理清了小说的结构,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是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言。首先我们品读“与夫话别”这个对话片段。

一读。

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理解不齐声读这段对话,力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师:我们一起齐声读这段对话。

师:我请三位同学起来一人扮水生,一人扮水生嫂,一人充当叙述人,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要力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老师范读。

二读(改变原文部分语句的语序读)

师: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老师将问句改为“你怎么了?”行不行?

生甲: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甲:沉默。

师: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乙:(读书)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乙:改变语序后,两个句子意思好像变了。“怎么了,你?”是倒装句句式,强调“怎么了?”潜台词是“究竟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你这么反常?”改句“你怎么了?”仅仅是一种关心,不能表现女人细腻的感情活动。

师:很好!的确,语序改变后,句子强调的重点变了,句意也有了一些变化。改句不如原句有表现力。

三读(改写原文对话,比较阅读)播放幻灯片四: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女人低着头说:“就你积极。”

师:能用老师改写的句子换掉原文中水生嫂说的话吗?

生:(笑)不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就你积极”是责备水生的,不符合水生嫂这个人物的性格。

师: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多情,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不拖丈夫后腿。

师:分析得好!言为心生,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要能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明责备,实赞美,埋怨之中带几分自豪的感情。话到人到,孙梨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

四读(将整段对话语言重新改写,与课文比较阅读)

播放幻灯片五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又不是去走亲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这是何苦啊!”

师:能不能用我改写的这段对话换课文中“女人没有说话……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这段对话 ?

生:(笑)不行,不行!

师:请一个同学起来说说。

生甲:这一改,改出了一个泼辣而不同情理的水生嫂,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

师:说得好。这样改不行,那下面这种呢?

播放幻灯片六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不嘛!”

哄堂大笑

师:这个水生嫂不泼辣,用这段对话换可不可以?

生:还是不行,这是一个娇滴滴的水生嫂,是一个拖尾巴的水生嫂。

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悟到了:课文中对话语言的那情,那调,那种分寸感与和谐感,正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与小说主题相符合的人物性格的一种有力手段。下面我们来读“助夫杀敌”中五个女人找由头探夫的一段对话。请五位女同学表演这段对话。

表演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对这段对话作一下点评。

生:这段对话很精彩!五句话写出了五个人物各自不同的个性。

师: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吗?

生:宛转含蓄坦诚多情持重谨慎泼辣明快忸怩羞涩。

师:他概括得准确吗?

生乙:“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不如用“心直口快”概括更准确些。

师;很好!这段对话极为传神。女人们既要探夫,又不直说,找一些天真的借口来掩饰,真是“欲盖弥彰”,而且闻其声,知其人,活灵活现。文中还有一些对话片段也很精彩,请同学们课后品读。

播放幻灯片七

对话幽默(寻夫不见时)

对话急切(遇到鬼子船)

对话简朴(小队长问话 )

对话风趣(妇女话打仗)

师:请一位同学为本节课作一个总结发言。

生: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品味《荷花淀》人物对话的语言,懂得了人物对话的语言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表达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师:很好!学习语言重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下面我布置本课练习。

播放幻灯片八

设置场景,学写对话:

期末考试结束了,你带回了一份令家长满意(和不满意)的成绩单,写一段你与父母的对话。对话要围绕一个中心,反映出人物的特点。(300字左右)

师:下课!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程少堂(深圳市教研室)

时间:2002年4月11日14:40——13:40

地点:深圳中学

班级:高一(11)班

记录、整理:邹玲(翠园中学)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很漂亮,他会直接对**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 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 ”,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他说他们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他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铁是钢铁的铁,木是木头的木。写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大家有兴趣,课外去买来看看,书店有卖。一个作家被选两篇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 强”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月亮升起来”,预备读。

生 :齐读1~3段。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因为我听了很多公开课,有的是著名特级老师上的,同学们都不肯读,叫读读不起来。深圳中学的同学是深圳最好的同学,读得很好。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老师用的教学参开资料,已经印给了大家,上面说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

老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你是哪里人啊?

张晶:祖籍天津,也算是深圳人吧。

师:但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你再读一遍。

(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听课师生鼓掌)

师:很好很好!听说前几年龙岗区教研员钱老师的女儿从深中考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了。你的素质很好,可以考广播学院,当播音员或主持人。(笑声)

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不是说像诗一样的美吗?你们仔细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老师放投影,第1段被改写成了诗歌)张晶啊,你带领大家读一下,领读。

张晶:(带学生逐句读诗)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慢慢的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这个等一下再说。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

(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

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的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读了半天以后,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不想交流就不交流,自愿,不想交流,就思考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报一下姓名。

生:王一杰。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是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

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深了一点。(学生议论纷纷)好,你说。

生1:和谐。

生2: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象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它这里好象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好。(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

这里,我穿插一下,写芦苇,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写杨柳,代表什么?

生:送别。

师:杨柳依依,随风起舞,好像缠绕着你,不让你走哇!写水的时候,那种水的柔情,是一种意象;另外,水也载舟,水也覆舟,势不可当,也是一种意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

生1(主动站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鼓掌,笑声)

师:哎呀,太好了,太好了!深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学生欢呼)后来琼瑶写了一本小说叫什么?

生:(齐答)《在水一方》。

师:《在水一方》的电视剧主题歌,琼瑶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有两句,我会唱,唱给你们听听。我唱得不好。(老师深情唱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学生高兴,鼓掌,欢呼)

(充满激情的)从《诗经》到琼瑶,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飘落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我们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一一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

我们这一部分用的时间是比较多了。

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写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人际关系。那么,写了哪些人际关系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来说。写了父子关系。水生回来说:“爹哪去了?” “爹已经睡了。”写了父子关系吧,写了夫妻关系吧,还写了那些女人之间的关系吧,也写了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对不对?也写了那些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现在要同学们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各种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一个共性,我们要用具体地说。大家先看教材,看对话。

(学生翻阅教材)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第2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啊,张晶说挺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大家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 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

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还是深中的同学知道。“乐而不*”是 “富贵不能*”的“*”,这里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 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 ——

生(齐答):玉碎,

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

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第3页,“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历来如此。虽说中国人内部打,(笑声)但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还有好多,你看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则幽默,女同学听了不要生气,是个笑话。有个老师说:“女同学喜欢说话,一个女同学等于500只鸭子。”第二天上课时,有位女同学报告:“老师,外面有1,000只鸭子来找你。”会是谁?找他的是他妈和他妻子。(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还是和谐。(老师板书:和谐)

师:非常好,非常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接着往后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但是,人有时和自己闹别扭。我们人,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时候,一味地征服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和别人闹别扭,别人会害我们,去告我们的状。有的时候,我们会自己跟自己闹别扭,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人跟他过不去,他自己还会喝药,拿刀片划自己——前段时间报上登的。这篇小说中,我们来看,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老师板书: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

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有一本书叫做《向死而生》,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往死那儿走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经常就是引用这半句,并且把它解释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努力学习。其实庄子后面还有半句,是:“以有涯度无涯,殆矣!”就是说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太蠢了的。(哄堂)庄子

提问很棒

很深奥

我无言以对

你好~你的疑问就是我的任务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是有历史证明的。

也能表达芙蓉对柿子的爱。

文字和露珠皆不重要

祝你开心,一定要快乐噢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反的并不是明王朝,而是一个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的“靖难”之举。在三年的“靖难之役”中,他也一直在强调自己继承明朝大统的正义性与合理性。而且,夺取皇位之后,皇位的合法性危机是贯穿朱棣一生的主线,他始终面临着即位合法性的质疑。

朱允炆本是朱元璋的法定继承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这种行为在时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篡夺行为。因为根据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规定,无论是父死子继,还是立嫡弃庶,亦或是兄终弟及,都不能为朱棣的即位提供足够的论证。

比如朱棣即位时,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在家为民。召他进京,他称病不去。后来他被强召进京师,见了朱棣不称“陛下”而称“殿下”,并且当廷说“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篡’字”。

著名明史专家孟森先生也在《明史讲义》一书中指出:“靖难之名,为成祖篡国时所自命。”看来朱棣当国,“篡”为定评。不仅士大夫、史学家视朱棣为篡国,深受礼教传统熏陶的普通人亦做如是观。

比如,无锡人储福原是燕山卫士卒,因不愿为朱棣效劳,在靖难之役结束前逃跑。朱棣即位后,下诏命逃卒入伍,储福被调往云南。储福却仰天大哭,痛斥说自己虽为“贱卒”,也不愿成为一个叛逆之臣。他日夜泣哭不止,最后竟绝食而死。

朱棣自即位始,皇位来路不正显然是他的最大心病,合法性不足就是他的致命伤,他若敢以“燕”为国号,或许不久之后他就是下一个朱允炆。

如何将篡夺行为美化为正义和合法的行为是朱棣最关心的问题。他的一生都是在理直气壮的自信与欺世盗名的恐惧之间动摇。这种矛盾心理,贯穿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棣自知君临天下的合法性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在登基以后,采取各种手段强化自己的合法性。为了将自己的篡夺行为美化为符合祖制的合法行为,朱棣多次通过官方修史系统地篡改和销毁相关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篡改身世,掩盖自己不是嫡长子的事实

与历史上所有帝王一样,朱棣对出生时的情景进行了神话式渲染。在《明实录》中记载:朱棣“初生,光气五色满室,照映宫闼经日不散”。

朱棣的母亲是碽妃,他实为庶出,依祖训他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朱棣想出的办法就冒称嫡子,并且不止一次篡改了高后(马皇后)嫡出几子的问题。解缙等人为了迎合朱棣,在再修本《实录》中说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晋王都是诸妃庶出,只有燕王、周王为高后所生,这样一来朱棣就成了嫡长子。

后来朱棣认为懿文太子朱标是庶子说法难以服人,就在三修本《实录》中采用了五子同为嫡出的说法。由于懿文太子、秦王、晋王均死于洪武年间,朱棣为在世嫡子之长,按伦序可以继位。这种说法相对稳妥,容易被人接受。

不仅如此,朱棣还伪造了朱元璋、马皇后最喜欢自己,曾三次欲传位于己的事实,打着太祖、高后的旗号为自己的篡夺行为找借口。《奉天靖难记》记载了朱元璋曾三次欲立朱棣为太子的情节,此仅举其中一例:

“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曰:诸子无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抚国家,吾所属意。”

朱元璋对自己的继承人朱标、朱允炆父子一直都不满意,认为朱棣既仁孝又文武双全,欲传位给他,这样的情节显然是史官们秉承朱棣旨意编造出来的。因为依照《皇明祖训》确立的嫡长子(孙)继承原则,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立朱棣为太子。

美化“靖难之役”,抬高朱元璋,否定了朱允炆

“靖难之役”的实质是篡夺,朱棣以藩王起兵对抗朝廷,最终逼死建文皇帝,如此叛逆的行为如何向天下后世交代?

首先,诬蔑朱允炆失德,丑化朱标、朱桐、蓝玉、方孝孺等人,将朱允炆一系统统描绘成昏君与奸臣。《奉天靖难记》称朱允炆矫诏嗣位,秽乱宫廷,变乱祖法,比之桀纣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则建文帝为守成之主,何至于此,因而后来所修《太宗实录》之《奉天靖难事迹》删去许多过分之词。

《奉天靖难记》说懿文太子朱标“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奉天靖难事迹》后来改为“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类似的改动很多。

其次,假借朱元璋祖训,将叛乱行为粉饰成“周公辅成王”的义举,以此来掩盖篡夺之实。《奉天靖难记》不止一处记载了朱棣的自我表白:

我之举兵,所以诛奸恶,保社稷,救患难,全骨肉,岂有他哉?”

朱棣说自己起兵的目的就是“靖难”,功成之后要效法周公,并不贪恋皇位。奈何方孝孺忧惧自焚而死,自己是不得已才继位。朱棣就曾说:

“自古帝王功德之隆者,必有史官纪载垂范万年。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神功圣德,天地同运,日月同明,汉唐以来未之有也。比建文中,信用方孝孺等纂述《实录》,任其私见,或乖详略之宜,或昧是非之正,致甚美弗彰,神人共愤,蹈于显戮,咸厥自贻。”

如前所述,朱元璋所定祖制是朱棣起兵靖难以及继承皇位的法律依据,朱棣起兵“靖难”的借口也是朱允炆变乱祖法,维护朱元璋圣王的形象就是维护祖训至高无上的权威。美化朱元璋,掩其过失,也间接地否定了朱允炆,肯定了自己。

以政绩显示自己的合法性

朱棣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明帝国可堪称道的重大政绩。大都是在朱棣在位期间完成的。朱棣是明朝朝阳时代的灿烂霞光,自他之后,明的国运就逐渐下滑,也再没有出现过他那样心怀雄图、在政策上采取积极态势的皇帝。

他五征漠北,经营边疆,设立奴儿干都司和哈密卫,出兵平定安南叛乱,令越南重回中国版图,加强对西南土司的管理,最先推行改土归流,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封赠乌斯藏诸法王,修筑边疆地区通往内地的通道,加强边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他还积极经营南海诸岛,对那里进行勘察和命名,遣使四出,广通友好,命郑和下西洋。

他恢复了被朱元璋废除的市舶司,恢复了对日交往。他使中亚的贴木儿帝国与中国重归于好,外国来华的使臣“络绎于道”。他迁都北京,并对北京进行大规模营建,使明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北移,为稳定边境,更有效地管理国家政务奠定了基础,其格局一直影响至今。为保障战略物资北运,他浚通大运河,南北取直,全线贯通。在文治方面,他组织文士编撰了多种图书,其中以《永乐大典》最为著名。

帝位合法性的缺失是朱棣的“原罪”,而他孜孜勤政,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诸般举动,则是他的救赎。正是在负罪感和成就欲的驱使下。朱棣克服了有明一代帝王常见的怠政、奢侈、刻薄少恩等缺陷,行非常之举,建非常之功。

他第五次出征漠北归来途中,路过清水源。道旁的岩石高数十丈。朱棣命随行的文臣杨荣和金幼孜刻石纪行,要“使万世后知朕亲征过此也。”

他自知自己可能会在后世留下骂名,因此他也要把关于自己功绩的记录一并留给后世,作为他的合法性不足的抗辩理由。十日后,朱棣便在途中病故,他劳倦的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朱棣以一个藩王起兵夺位,也为后世子孙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致使藩王谋叛成为明朝极具代表性的一个“风景”。

是第一部的十二集,当时是因为有个炸弹在DR聂的前面,曾SIR去救她。十九集是曾SIR向DR聂表白,也很好看。《鉴证实录》真的是一部好片子,如今的TVB不可能再出这种经典了。我也是看鉴证实录才喜欢陈慧珊的,当时陈慧珊和林保怡真的很登对,你还可以去看《妙手仁心》

第八集。

根据o记记录1电视剧的剧情演绎得知,王志淙在第八集的时候向方小芳表白,两者之间互相喜欢,所以第八集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O记实录》系列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95年拍摄制作的时装警匪剧集系列,是由TVB出品。

  〔关键词〕 作文教学;情境;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44―01

何谓“绿色作文”?这是和被污染了的“灰色作文”相对而言的,即“纯天然”的,没有借鉴和剽窃他人的作文。这种作文倡导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不只为应试升学,更为完善人生而终生作文的理想境界。但现实却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奈:作文与做人割裂,模仿与抄袭成风……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目前作文的这种现状,实现作文的“绿色”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非常必要的。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进行情境作文训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较好途径。

情境作文,即在特意安排和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写出自己观察、体验到的结果。它的特点是:“快”――抓住时机迅速捕捉观察对象,迅速记下自己的认识感受;“实”――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要写出真情实感;“新”――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要写出新鲜感;“短”――篇幅短小,不拘一格。

创设作文情境需要进行指导,作文前教师应先创设一种诱发写作动机的情境、氛围。精心设计一段导语,让学生进入作文的角色,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例如,在练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文课上,作文前可先让学生做一个“摸人”游戏。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表情以及其他学生的反应。之后让学生以《摸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训练形式新颖,内容具体,学生就会有所写并乐于写。游戏之后,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哗……”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杨旺红被蒙上了双眼,开始寻找他的对手――牛奔。杨旺红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张着两手,东一胳膊,西一拳头地乱晃,生怕牛奔会溜掉。眼看杨旺红已经到了牛奔面前,牛奔还在那里一动不动。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为牛奔捏了一把汗。待到杨旺红的胳膊快要碰到牛奔时,只见牛奔一猫腰就蹿到讲桌下,随口抛出一句:“哈哈,拜拜了你!”杨旺红听后马上回转身,摸向讲桌,嘴里嘀咕着:“看你往哪跑。”同时大手一伸就向讲桌下捞了过去。同学们都看呆了。但是,机智的牛奔怎么会束手就擒呢,只见他瞅准了杨旺红胯下的空子,“嗤溜”一下钻了过去,逃到了墙角,杨旺红扑了个空。他那粗鲁莽撞的动作酷似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八戒摸媳妇”,把同学们逗得前仰后合……

设置情境进行作文训练还能够调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在指导时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让他们写出自己所发现的真人真事,自己所经历的真情实感。

例如,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作文导语:师生相处难免会产生误会,自己做对了,可是老师却误解了你,你有满肚子委屈,但无处诉说;或许你做错了,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你欺骗了老师,老师原谅了你,表扬了你,你的内心感到不安和愧疚,多次想向老师表白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那么,请以《老师,我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段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触发了学生的激情,能挖掘出学生埋在心底的真实感受,使学生敢于讲真话,吐真情。

综上所述,情境作文训练能及时捕捉学生的观察时机,并与口头作文相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说话和写作的能力。从而能避免学生抄袭作文、说假话、空话的弊端,很好地实现作文的“绿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87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5
下一篇2024-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