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妻对我不闻不问也不关心我,还说不想对我有感情之类的话,我该不该继续下去

未婚妻对我不闻不问也不关心我,还说不想对我有感情之类的话,我该不该继续下去,第1张

《我怀着满腔热情》 选自剧《帕里德和艾莱娜》,作者是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72-1115),德国作曲家。十八世纪中晚期,是一个令人着迷又令人困惑的时代:巴洛克气息尤存,古典主义方生,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理论和试验,在欧洲大陆的音乐舞台上此起彼伏,蓬勃发展,并在彼此冲撞、相互影响中且分且合,向着一个全新的未知时代摸索前行。  格鲁克正是在这个大融合、大创新的时代中诞生的一位世界性音乐,这位德国出生的作曲家,年纪轻轻就遍历欧洲各大音乐中心,广泛接触各地的音乐传统和时代风尚。在德国和波希米亚,他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在意大利,他接受了正剧流行风格的熏陶,在英国,他目睹了正剧的衰落,在法国,他从抒情悲剧中看到了革新的方向,在奥地利,他创作了第一部“改革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在格鲁克对剧进行“改革”的时代,伟大的正剧已经明显走向穷途末路。交代剧情、积聚冲突力量的宣叙调无人关心,咏叹调被任性的大牌手随意增改变动,即使是作曲家本人也往往无计可施,只有听之任之,甚至唯命是从。一“声带杂技演员”无视舞台上进行的戏剧情节,一味以其令人“耳”花缭乱的炫技表演,引发听众们的狂热崇拜。  很自然地,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文学批评家开始对传统的戏剧创作展开了批判,意大利脚本作家卡尔扎比吉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在格鲁克有意识地在剧中引入“革新”成分之前多年,这位阿尔迦洛蒂的忠实信徒,就曾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剧脚本界的泰山北斗梅塔斯塔西奥,发表了著名的“讨梅檄文” ---- 《论修士彼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谴责其创作理念中戏剧力量的缺乏,提倡去除华而不实的装饰和繁琐不当的复杂结构,让音乐为诗、为剧情服务。  有了卡尔扎比吉的戏剧脚本激发的灵感,格鲁克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之后,又接连创作了《阿尔切斯特》()和《帕里斯与海伦》()两部杰作。这几部作品,从此被音乐史学家合称为“三大改革剧”。  从音乐创新的意义上讲,《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远非什么惊世骇俗之作,所用音乐语言大多遵循传统,某些“新”的手法,既非首创,也非独有。比如弦乐伴奏的宣叙调,以及芭蕾与合唱的应用,都曾在吕利和拉莫的抒情悲剧中大量出现;模糊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差别,让音乐结构服从于戏剧冲突的需要,即使是哈塞,也曾在晚期剧中加以实践,更不用说约梅利和特拉埃塔。  因此,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三部“改革剧”中,创新最少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反而是从古至今上演最多的一部。真正大胆的革新之作《阿尔切斯特》,即使是较为流行的法语版,在剧舞台上也远远没有前者风光。而三部戏中最为优美动人的《帕里斯与海伦》,两百多年来竟然一直默默无闻,上演的机会屈指可数。  幸运的是,继 Schneider 的 Capriccio 版和 Zarosek 的 Orfeo 版之后,McCreesh 带领他的 Gabrieli Consort & Players 和一个强大的明星阵容,于今年六月推出了这部作品的最新录音,终于让格鲁克剧的爱好者们,拥有了一个堪称经典的版本。  与传统的处理不同的是,卡尔扎比吉和格鲁克的剧,并不想表现特洛伊战争等“时代大背景”,而是侧重对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使得该剧完全变成了一部“心理”剧。  这部戏出场人物极为精简:主要角色分别是帕里斯、海伦和化身为海伦心腹侍从的小爱神丘比特。故事开始时,海伦尚未嫁给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仅仅是他的未婚妻。帕里斯慕名来访,对她一见倾心,公然追求。海伦虽也心生爱慕之情,却苦于婚约在身,恐人讥垢,因此对帕里斯斥之不,爱之不能,不仅自己彷徨挣扎,更使帕里斯备受煎熬,痛不欲生。于是爱神施计,谎称帕里斯已经登船离去,以套出海伦心声。海伦果然大为恼怒,咒骂帕里斯虚情假意,爱心不坚。谁知此时帕里斯突然出现,丘比特也宣布了自己的天神身份。事已至此,海伦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已芳心暗许。就在她把手伸向帕里斯的瞬间,天雷震动,阴云四合,盛怒的雅典娜在云端显现,大声警告这对恋人,未来将有怎样的灾难等待他们,可是两人听后无动于衷,仍然不顾一切地发誓永远相爱。  与前两部剧相比,格鲁克在这部戏中对“革新音乐语言”的运用,更加巧妙纯熟。仅宣叙调的弦乐伴奏类型,就有四种之多。咏叹调不但完全打破返始惯例,更依剧情需要,不断被其他人物的对话以及合唱段落打断。优美流畅、饱含情感的宣叙调与自然纯朴、动人心弦的咏叹调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健朗蓬勃的芭蕾、风格各异的合唱恰到好处地联结点缀,更为全剧增色不少。  奇怪的是,刚开始听这部剧的时候,我总是不住联想到瓦格纳。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在当时听众的心中激起的震撼,也许就象后世的听众第一次聆听《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时的感觉一样。  仔细想想,这两部剧的确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剧情极其简单,出场人物不多,音乐的力量,也都完全用在揭示剧中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上。  不同之处在于,瓦格纳以算不上新颖的笔法,构架起一个宏大的结构,不惜一切手段全力调用人声和乐队的最大能量,让无边无际的情欲如潮水般恣意奔涌,最终以既难以抑止、又无法排遣的痛苦迷狂,将听众彻底麻醉。  而格鲁克的音乐,更着重挖掘人物深层的心理感触,表现细微的情感冲动,以简洁纯净得惊人的音乐语言,将陷入爱情磨难中的主人公那种甜蜜的忧伤、销魂的刺痛、幸福的挣扎、和欲罢不能的思念,精妙传神地表达出来,其层次之细腻、气氛之动人,无人可以超越。  然而即使是在格鲁克那个时代,久已习惯一般正剧中灿烂辉煌、动辄饰以华丽花腔的大段咏叹调的听众,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精雅细致的口味,便会发现他的剧冗长、乏味而沉闷。在格鲁克剧演出中瞌睡连连的听众人数众多,也就丝毫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今天的听众,当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一个有能力展现格鲁克剧中这种敏锐精致的戏剧力量的称职指挥,绝对是欣赏格鲁克剧的必要条件。  McCreesh 对这部剧正式录音之前,已经在欧洲的剧舞台上演过三场,可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角色诠释者的选择上,考虑到帕里斯王子这个高难度角色对演唱者的苛刻要求(原剧用了一位阉伶,这也是格鲁克最后一次为阉伶创作剧,此后不久他便前往不存在阉伶传统的法国,开始创作最终使他闻名世界的法语剧),McCreesh 没有采用高男高音,而是使用了女中音 Magdalena Koená,其余三个角色都用了女高音:Susan Gritton 演唱海伦,Carolyn Sampson 演唱爱神丘比特,Gillian Webster 唱开头的特洛伊人和结尾的雅典娜。  再没有哪部剧,能比这部《帕里斯与海伦》,更能让人对“前巴黎”时期格鲁克的创作天才产生发自肺腑的崇拜之情。这套唱片,自来后我已经听了不下七遍,每一次聆听,都不得不一口气听到结尾,因为让这样的音乐停止流淌,实在不啻犯罪!  无论是第一幕 O del mio dolce ardor 和 Spiagge ate 的幽思冥想、第二幕 Le belle imgini 的热情憧憬、第三幕 uegli occhi belli 借“献”表白心迹的甜蜜惆怅,还是第四幕 Di te scordarmi, e vivere! 的痛苦决绝,无与伦比的 Magdalena Koená,以其细腻入微、感人肺腑的演唱,将这部杰作中所有动人的细节一一完美呈现,听过她的声音,对于这个角色简直不必再作他想。  Susan Gritton 的海伦,大多数时候雍雅庄荣,持重内敛,然而关键时刻却能以惊人的,将这个角色内心深藏的戏剧力量充分迸发出来,其中尤以第三幕 Temerario!“读信回信”的细腻传神和第五幕从 Onnipotenti Numi! 到 Donzelle semplici 那一大段真情吐露的内心独白最为精彩震撼。唯一的不足 ---- 也许是我个人口味的问题 ---- 是她的鼻音过重,始终象是一个感冒未愈的海伦。如果是女低音还好,女高音的声音有此特点,未免遗憾。  而所有发生在这个仿佛随时都会在台上颤栗流泪、乃至昏厥崩溃的特洛伊王子,和那个开始思虑重重、字斟句酌、后来羞恼交加、怒气冲天的斯巴达(准)王后之间的大段“对话”与重唱,更是张力十足,荡气回肠!  Carolyn Sampson 的丘比特声音秀美、清丽俏皮,在对这个角色的诠释上,她和 Magdalena Koená 一样,真正做到了唱性与戏剧性兼备,尤其是在对那些微妙细节的完美把握上,更是做足了功夫。她将这个机诈灵辩、推波助澜的小爱神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惹人喜爱,真正的丘比特恐怕也要自愧不如。她和帕里斯在第一幕中的一段二重唱 Ma chi sei 曼妙之极,令人百听不厌,随后的咏叹调 Nell'idea ch'ei volge 华丽而不失亲切,同样十分动听。  Gillian Wenster 的特洛伊人独唱 Come sdegnare 和 Dall'aurea sua stella,一上来就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结尾处,雅典娜的那段不到三分钟的咏叹调 T'inganni, il tuo destino 唱下来,更是酣畅淋漓,完美无缺,教人汗毛倒竖,大呼过瘾,只嫌太短。  古乐 McCreesh 的 Gabrieli Consort & Players 自是不用多说,所有的器乐演奏段段出彩,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伴奏无不扣人心弦,使这部剧杰作深湛的戏剧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由于没有原稿,这个依据的是年首演时留下的唯一一种印制版总谱。所以在唱片的最后,McCreesh 还意犹未尽地附上一个由他本人推想出来的、对终场音乐的不同处理,时间延长,合唱的份量得到了加重,听来倒也的确符合当时的传统。  这套录音成就之高,短期内恐怕很难被其它版本超越。另一方面,如果《帕里斯与海伦》从此能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剧舞台上,McCreesh 无疑功不可没。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意: 西角高墙外,枯瘦的古槐树上,秋蝉在一声声哀鸣,

狱中囚禁的我,思想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

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

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

哎,又还能有谁为我表白皎皎廉洁的一颗心。

曹操:奸绝

关羽:义绝

诸葛亮:智绝

分析: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亦是一部歌颂作者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一曲明主、贤士和良将的颂歌,唐宋以来,很多诗人,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动机也各异,但在他们的诗词中,都表现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重与仰慕之情。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更是推崇备主,他一生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赞美诸葛亮的诗篇。今日再谈《三国演义》,感怀《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所谓“三奇”是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所谓“三绝”是指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位被大书特书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三国演义》主要是看诸葛亮,在他出山之前和他病死之后,作品的描写都是比较简略的。由于诸葛亮是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罗贯中对他的出场作了精心的安排。首先作者从水镜先生的口中说出“伏龙、凤雏何人也?他只是笑着说:“好!好!”,这就构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使读者想见其人。接着又写了徐庶有力的推荐,这样,读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他的地位了。但作者并不急于让诸葛亮立即出场,而是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刘备虔诚地三顾茅庐的曲折过程,一直到第八卷《定三分亮出茅庐》这一则中,才让诸葛亮正式出场。在这以前作品中从来没有过“三国”字样,唯有诸葛亮的出场,《三国演义》才正式点题。

刘备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草堂之上,略事寒喧,二人就纵谈天下大势。诸葛亮开门见山,宣布了他经地深思熟虑的纲领,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决策”。这个纲领,在《三国演义》上只三百一十个字,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字,其主要精神是: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本,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这是他对当时的敌、我、友三方的形势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决策。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曾以医道喻刘备当时的情况:“夫病疾之极,当以糜粥以饮之,和药以用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暂回,然子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拔去,人得全生也。”诸葛亮出山时,刘备的处境很困难:“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而已”,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与刘备力量形成强烈对比的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二者都是暂时不可攻取的对象,因此他主张暂时避开强敌,光取荆州和益州建成自己的基业,然后徐图中原,统一天下。这种决策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实际的。后来诸葛亮把它概括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在赤壁之战前,他孤身入东吴,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与东吴结成了联盟,以后关羽破坏了这一联盟,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兴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兵退白帝城病死。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诸葛亮独力支撑了这个困难的局面。他“七擒孟获”,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诸葛亮便是这样一个在各种类锐、复杂而又艰苦的斗争中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的人物。

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国演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些陪衬人物。

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庞统号凤雏,与卧龙齐名,传说“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向刘备建议进取西川,又直接参与行军指挥,表现了他的见识和才略。然而没有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在落凤坡中箭身亡。

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方面的周瑜和曹魏方面的司马懿。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一场战争。诸葛亮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他入东吴后,通过“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后,初步结成孙刘联盟,对曹作战。作品在孙刘联盟的幕后,安排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微妙斗争。周瑜看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刘备,对孙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三番两次地想杀掉他以绝后患。周瑜虽然精明干练,却显得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妒才嫉能,不顾大局。面对周瑜的陷害,诸葛亮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斗争,以孙刘联盟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使周瑜的多次陷害都不能得逞,而且还没有让矛盾公开化。赤壁之战的正面指挥是周瑜,而从旁操纵、掌握主支权的则是诸葛亮。当赤壁之战大火一起,诸葛亮乘机占领了荆襄九郡。曹操战败后,退回了北方,局面初步稳定,诸葛亮就主动向周瑜进攻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使周瑜处处被动,一筹莫展,终于“陪了夫人又折兵”。在他临死的时候,发出了“即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在诸葛亮的后期,作品又从曹魏方面写了他的一个对手司马懿,司马懿老谋深算,见识和手段远远超过了周瑜。诸葛亮早已觉察到“深有谋略”的司马懿,久后“必为蜀中之大患。”曹睿任命司马懿提督雍州、凉州等处的兵马,曾经使诸葛亮为之“大惊”,后来运用反间计,使曹睿罢撤了司马懿,才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带后北伐。司马懿虽然见识手段比周瑜高,但指挥作战到底比诸葛亮要略逊一筹。他能料定诸葛亮的一些计谋而预先作好防备,等到诸葛亮因势利导,更出新意,他就穷于应付了。诸葛亮不仅善于根据具体事先作好周密的安排,而且善于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从容敌。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失了街亭,使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西城。这是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士。如果据守西城应战,则将众寡悬殊而不堪一击;如果弃城逃跑,则因时间仓促而难以脱逃。在这样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诸葛亮镇定自若,沉着冷静地设下了“空城计”,终于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当时作战双方都掌握了对方的特点。司马懿了解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诸葛亮正好利用了司马懿对他的一贯估计,偏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来一次冒险,这正好符合兵法上“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事后,司马懿只好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一个良将的典型。作者主要是从“勇武”和“义气”两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的。

在“温酒斩华雄”这一则中,作者只用了三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关羽的神勇。后来,他“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所向披靡。“单刀会”又把他的威武不屈的气概、风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然而作品中重点描写的却是他的忠义思想。这方面的描写很多,其中与曹操相处的一段时期,描写的格外集中。第五卷《张辽义说关云长》这一则中,先写他中了圈套,处于困境。曹操派张辽去投降,关羽决意不肯。他大义凛然地说“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当张辽说他一负盟誓,二负刘备依托之重,三不思匡扶汉室,而以匹夫这勇相拚杀,是三大罪时,他动了心。但针对这三条,他提出三约,三者缺一不可。结果,曹操答应了他的要求,才使他暂留下来。在曹营期间,曹操对他恩礼交加,“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官加爵,用功名利禄来引诱他。可是关羽丝毫不为所动,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斩将夺关而去。他走后,连曹操也称赞他“真义士也”。

但关羽政治目光短浅,过于注重个人恩怨。由于他勇武过人,使他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因为他与刘备的关系非比寻常,又使他那刚愎自用的个性大有发展。马超被封为平、西将军,他心里不服,竟不顾不局,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他决断轻率,意气用事,又喜欢别吹棒,滋长了一种盲目的轻敌思想。他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婚,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终于失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擒而死。使蜀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关羽数十年来既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使刘备事业遭受了重大和不可祢补的损失。他就是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

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典型。

《三国演义》确实着力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他从少年时起就胆略过人,机警而善权术,且有除残去秽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刺卓失败后,他回到家乡,疏散家财,招募义兵,矫诏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讨卓失败后,他知道袁绍等人各怀异心,不能成大事,于是领军自投扬州,决心自己打开一个局面。在镇压山东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他招降起义军三十余万,号为“青州兵”,这使他站稳了脚跟,到后来权威日重。他又采纳谋士苟或的建议,继续打着举义兵匡扶汉室的大旗,入朝辅佐天子,从此掌握了朝廷大权,交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他成了威镇华夏,纵横四海,叱诧风云的人物。他先后除吕布,破二袁,定刘表,纵横三十年,终于削平群雄而统一了北方。在这几十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他善于用兵,常出奇制胜,以弱胜强。他懂得想成霸业,统一天下,必须先得人心,不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程昱也佩服他有王霸之才。关羽封金挂印不辞而去,曹操不令追赶,作者于此处有小字注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他又知人善任,识拔奇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人才,形成“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的兴盛局面。三十年戎马生涯,虽然最后他并未完成统一大业,但司马氐统一全国的基础,无疑是由他奠定的。在曹操身亡后,作者引用陈寿的话赞扬他:“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罗贯中对曹操的英雄豪气和巨大的功绩,是描写的很充分的。

北定中原是曹操英雄事业的顶点,也是曹操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中原 平定了。他要实现自己的图王霸业的雄心壮志,就得把矛头指向刘备与孙权了。曹操对付二袁时,看上去力是弱小,但二袁是腐朽的,曹操却进生气勃勃的。现在,情况正在反过来,看来曹操的力量是强大的,可是他的生气正在消失,而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都有统一天下的大志,都是生气勃勃的诸侯。当曹操与刘备和孙权角逐时却到处碰壁了。这时曹操志得意满。在生气勃勃的对手面前,他恰恰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横槊赋诗时,他踌躇满志地说:“今手下有百万雄师,更有诸公效力,何愁功业不成耶!”他嘲笑刘备、诸葛亮是“蝼蚁之力,摇吾泰山之重”。很明显,百万雄的优势,已经成了他思想上的一大包袱。很多不利的因素他浑然不觉,他骄傲了,麻痹了。

在政治上,曹操犯了严重的策略错误。当他战而下荆州时,刘备新败,孙权正在观望。他本该分化孙、刘、各个攻破,而他自恃兵多将广,忽略了他过去惯用的策略。经荀修提醒,他才发了一道请孙权“会猎于江夏”的檄文,这已大大落后于鲁肃、诸葛亮了。

曹操自以为实雄厚,变得不象以前那样爱惜人才了。早在赤壁之战前,他就杀了谏阻他的孔融。赤壁之战中,他又错杀了蔡瑁、张允,醉杀“多立功绩”的刘馥。他也仍想举贤任能,但识别人才的眼力却差了。他任用蒋干那样的庸才,他搜罗到的,则是徐庶、庞统、阚泽、黄盖这样的敌方奸细。他日益变得自以为是,文过饰非。他视别人为“小儿”、“村夫”,唯独自己智大才高。赤壁之战时,荀修提醒他防火攻,他不以为然。直至黄盖乘风破浪而来,他还迎风大笑,自呜其意。赤壁大败的主观原因,全在他自射身,逃到南郡,他却大哭郭奉孝,实际上是责怪众谋士不普谏阻。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由一个打天下的英雄变为坐守北方的统治者,并日益丧失了昔日的进取心,意志一步上衰退,终于走向腐朽。他“不以天下为念,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事皆在相府商议”。他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放弃了取西川的机会:还说:“人苦不知足,即得陇,复望蜀也。”他的享乐思想日益滋长,他的勇气、毅力也就日风消退了。这时,他在策略上的失误更多了,刘备取西川时,孙权想乘机夺回荆州,这时,孙、刘聪明即将破裂,曹操本可收渔利,可他心血来潮,引兵四十万下江南,把孙权的兵力吸引过来,给了刘备以取川的空隙。最后救樊城,损兵折将,却让孙权袭取了荆州。

曹操的举贤任能,本来是基于王霸之志,后期的曹操王霸之志消磨殆尽,什么人才,对他来说,也不象以前那么要紧了。最有趣的是见张松。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就拂袖而去。教场点军,被张松嘲讽了几句,他就喝令推出斩之。亏了杨修、荀 苦谏,才改令“乱棒打出”。我们还记得讨伐董卓时,二袁曾因关羽地位不高要将关羽“乱棒打出”,是曹操极力斡旋,关羽才得以温酒斩华雄;想不到还是那个曹操,只是因为张松“容貌丑陋,言语不逊”,而将送来“天府之国”的张松“乱棒打出”了。不爱贤相随而来的便是不纳谏,曹操后期所犯的一系列重大策略、战略上的错误,差不多事先都曾有人反对过,但他还是固执已见。荀或是曹操的得力谋士,在帮助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不赞同他自封为魏公,受到曹操的猜忌,服毒而死。“孟德无始终,留侯不再来”。这两句诗说出了曹操与贤士关系的显著变化。

《三国演义》在描写曹操的雄才大略及其消长变化的同时,小说对他性格中“奸诈“的一面也是着力描写的。

曹操一出场,作者就以“装疯诬权”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曹操性格发展的起点。这事情发生在一个小孩身上,无疑是一种坏品质。但是在那个时代,小小年纪,能想出这样的招数,敢于做出这样悖礼的事情,又表现了起平常人的聪明和胆量。正是这种道德品性上的劣根性和超乎常人的胆识,戏剧性地结合在一起,却成了曹操性格发展的基础。

接着,作品通过汝南许劭给曹操下了一个“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既是“能臣”,又是“奸雄”,作者就是从这两方面来刻划曹操这个复杂而又多侧面的典型形象的。

东汉未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东汉王朝一方面受到农民起义的学生打击,同时又受宦官、军阀的严重危害。在这种形势下,曹操积极参加了反对宦官和军阀的斗争。当满朝大臣尽皆掩面而哭时,曹操挺身而出,愿借宝刀入相府刺条董卓。刺卓失败后,在逃跑途中,他双杀了吕伯奢一家,这两件事情看来是矛盾的,但是,我们研究一下曹操干这两件事的客观环境和曹操的主观目的,它们却在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形象中得到了统一。曹操是一个仍着强烈功名事业心的人,在后来大铜宴雀台时,他回顾早年的活动,曾自称:“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企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使不辱于祖宗”,就是这种个人事业心的堂皇表白。当汉朝廷还有相当号召力时,他必须附在这张皮上,才能博取功名。所以他一手镇压农民起义,一手讨伐贼臣。当人镇压农民起义时,曹操个人的目标便与朝廷的利益有了一致性;当他讨谋私董卓时,又与人 民的利益有了一致性。罗贯中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民思想,所以对曹操采取了褒扬的态度。所以刺杀敬董卓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便成了英雄行为。但曹操又是一个极端的利已主义者,他的刺卓是为了个人的功业,因而保命是第一位的。所以他行刺前便作好逃跑的打算,逃跑途中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小。自私、残忍的曹操,为了避免遭吕伯奢的报复,索性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连吕伯奢本人也杀了。行刺为了功名,献刀为逃命,杀吕伯奢也同样是为了功名性命。刺杀董卓的曹操和钉吕伯奢的曹操就这样在曹操的性格中得到了统一 。

作品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了曹操的残暴,譬如他为了报父仇,兴兵血洗 徐州,“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山无树森,路绝行人”。但与此同时,作品也写了曹操某些“恤民”的德政。“虐民”与“恤民”也能在曹操性格中得到统一。

乱世的人民,受战乱之苦,向往安定生活,而民心的向背,往往对群雄的胜负,起很大作用。曹操要衽图王霸业,就必须争取民心。在攻打袁绍的过程中,他以“为百姓除害”相号召,颇有一些“恤民”的德攻。官渡之战后,有士人簟食壶浆以迎王师,诉说“袁本初重敛于民”,颂扬曹操“吊民伐罪”,袁氏虐民而败,自己恤 民而胜,这是对曹操活生生的教育。曹操听了父老的话,大喜,当即号令三军,不准杀人鸡犬。在这里,恤民、害民看来显得异常矛盾,但是此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他根本的目的服务的。他在仓亭大胜后与他部下的一段堂皇的对话就透露了这种信息。当时有人劝曹操急攻袁绍,“操曰:‘冀州粮食极广,宙配又有机谋,争未可拔。见今禾稼在田,功又不成,枉废民业。姑待秋成,取之未晚。’众曰:‘若恤其民,必误大事。’操曰:“民为邦本,本因邦宁。若废其民,纵得空城,有何用哉?”这段对话就透露了曹操恤民的真谪。其一,所谓民为邦本,就是他自己建立功业之本,打仗就是为了实现他这个本;其二,他不肯进兵,首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的形势还不很有利,冀州“急未可拔”,所以他不肯“枉费民业”。若进兵有胜利把握,在他看来,纵废民业,也为枉。正是基于这样的盘算,恤民与害民在 曹操的复杂而又多侧面的性格中统一起来了,在冀州恤民的曹操,正是徐州屠城害民的曹操合理发展。

对待小民百姓的态度如此,对待他的部下也是这样,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他个人的功业这个目的。如前所述,曹操是“尚贤”的,为了建立自己的王霸之业他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罗致人才。如果分发觉有人阻碍他这样做,那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加以迫害。荀或是曹操的主要谋士,曾为他多立功勋,边连曹操自己也说他是“吾之子房也”。可他只是劝曹操不要自封魏王,却被曹操迫害而死,他先后还条害了曾为他多立战功的谋士。他借许褚的手杀了许攸;借黄祖的手杀了辱骂过他的祢衡;以“鸡助”的罪名杀了才高于他的杨修。尚贤与害贤,又在曹操的性格中统一起来了。

通过这样的论述,可以说明曹操既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明主,又是一个欺诈、残暴极端利已主义者的多侧面的复杂的典型形象。

1 衡水重点高中内部学案中有一篇选自明史 刘大夏传的古文,请翻译

刘大夏传刘大夏传译文刘大夏,字时雍,湖南华容人。

父亲刘仁宅由乡试举人任职为瑞昌知县。一千多家流民匿藏在山中,巡逻兵士索取不到财物,就诬告流民谋反,朝官商议增加军队,刘仁宅单人骑马前去招抚,流民争着出山诉说实情,最后停止出兵,刘仁宅被提升为广西副使。

刘大夏二十岁以乡试第一名中举。天顺八年(1464),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成化初年,翰林院拟请留职,他自己要求出任吏职,于是就任命他为职方主事,又调升郎中,通晓兵事,宫署里的积弊全都革除。他所奏复的大多很合皇帝的旨意,尚书把他当作左右手。

汪直好邀边功,安南黎灏被老挝打败,汪直想趁机攻取黎灏。他对宪宗说了,就索取永乐年间讨伐安南的文书。

刘大夏藏着不给,并秘密地向尚书余子俊说:“兵祸一开,西南立刻就完了。”子俊醒悟,这事情遂得停止。

朝鲜以前入贡都是从鸦鹘关进来,这时要求改从鸭绿江进入。尚书准备答应其请求,大夏说:“鸭绿江的通道,祖宗朝岂有不知的,而从鸦鹘关开道迂回几个大镇,这恐怕另有深意。

不能批准。”此请未获明 同意。

宦官阿九的哥哥任京卫经历,因犯罪被大夏处以笞刑。阿九怀恨在心,宪宗听信了其对大夏的诬陷之言,将大夏抓起来下到诏狱,经东厂侦察无所得。

赶上怀恩极力相救,被判杖二十而释放。十九年(1485),调升福建右参政,以政绩突出而闻名。

大夏听说父亲去世,一宿就动身奔丧。 弘治二年(1489),大夏服满,调升广东右布政使。

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诫,事情很顺利地解决了。后山贼起,大夏奉檄文讨伐。

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为贼才杀,有一半人获得生还。改为左布政使,调往浙江。

六年(1493)春,黄河在张秋堤防决口,皇帝下诏博选才臣前往治理。吏部尚书王恕等推荐刘大夏,提升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前往。

到职后,在黄陵冈疏通贾鲁河,又疏通孙家渡和四府营上游,以分水势。从胙城经过东明、长垣到徐州修筑长堤,共三百六十里长。

水灾得到根治,张秋镇改名为“安平镇”。孝宗嘉奖大夏,赐玺书褒奖他,详载《河渠志》。

召他为左副都御史,任职户部左侍郎。 十年(1497)大夏受命兼佥都御史,前往宣府处理兵饷。

尚书周经对他说:“塞上有权势家族的子弟以买卖粮食谋取私利,你不要因刚直招祸。”大夏说:“处理天下事,以理不以势,待我到后解决。”

当初,塞上必须粟千石方能买入、草万束才得收进。由此宦官、武臣得以操纵市场,获取厚利。

大夏下令有粮草的,草百束、粟十石以上都准许买卖,权势之家想牟利也落了空。不到两个月府仓储积有余,边人蒙受其利。

第二年秋,大夏连上三疏称病辞官,归乡后在东山下筑草堂,在堂中读书。过了二年,廷臣纷纷举荐大夏,起任右都御史,统管两广军务。

奉旨使者上门,大夏带二僮仆起程。两广人故来思念大夏,得知他即来任职都欢欣鼓舞。

大夏到任后,清理吏治,减免官费供应,禁止镇守官私自役使军士,盗贼因此逐渐减少。 十五年(1502)刘大夏任兵部尚书,屡次推辞不掉才接受。

不久,孝宗召见他,孝宗说:“朕数次任用你,你数次称病而去是为什么?”大夏磕头说“:臣年老又有病,看见国家民穷财尽,倘若有所不测,责任在兵部,自己估量力不从心,因此而辞。”孝宗听了沉默不语。

南京、凤阳大风将树拔起,河南、湖广发生水灾,京师久雨成灾。大夏奏请凡属非祖宗留下的旧制而危害军民的,一一列举呈上革除。

十七年二月,又奏请。孝宗命有关部门呈报所应实行与该革除的事例,有关部门全都按实奏报,时逢廷臣奏陈十六件事,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因此权贵们极力阻止,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议再讨论。

大夏等说:“事属朝廷外官,全都批准。稍稍涉及权贵,又令讨论核实。

臣等很愚蠢,不知为什么?”许久,才得旨“:将传奉官的姓名奏疏上报,幼匠、厨役月每减米三斗;增设宦官、司礼监核实奏告;四卫勇士,御马监将名册报来。其余全照前次所议办理。”

织造、斋醮都停办,仅俸禄就节省很大数目,而勇士虚报冒领之弊也大为减少。皇帝的命令一下,举朝欢悦。

先前,外戚、近幸都不是以功受爵,而是出于皇帝的私恩,孝宗深知这样于政有害,发奋振作朝纲。因灾异多次出现,又告谕群臣,令各陈朝政的过失。

大夏又奏陈数事。 这年六月大夏第二次奏陈兵政的十害,并且要求辞官回乡。

孝宗不答应,要他将各应该革除的弊端更详细地全部奏闻,于是,大夏举出南北军队陆路水路轮流值班运粮的劳苦,以及边军困倦疲惫、边将克扣的情况全都奏报。孝宗于是在便殿召见大夏,问道:“卿先前说天下民穷财尽。

祖宗以来征收有常法,为什么现在这样?”大夏回答“:就是说没有按常法征取。如向广西每年取铎木,从广东取香、药,花费以万来计算,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孝宗又问到军队,他回答:“与百姓一样穷。”孝宗说:“居有月粮,出有行粮,什么缘故会穷?”大夏答道:“其帅克扣超过一半,怎会不穷?”孝宗叹息道:“朕执政这久,还不知天下军民贫困,怎样做人君!”于是下诏严禁。

当时,孝宗正锐意太平,而以刘健为首辅,马文升以兵部尚书领导六卿,。

2 帮帮忙

这么长的翻译咋不加分。

要求加分哈。 傅潜,是冀州衡水人。

宋太宗还呆在藩王府中时(未即位),启用他跟随左右。太宗即位后,任命为殿前左班,三次升迁官至西班指挥使。

出征太远,有一天两次被流矢所伤。后来又跟随皇帝出征范阳,为先锋攻打涿州,和契丹人发生战斗,生擒五百余人。

第二天,皇帝路过他的军营,看见成堆的契丹人的尸体和遗弃的武器仪仗,高度赞赏傅潜。 军队凯旋回朝,傅潜被提拔为内殿直都虞侯。

皇帝对枢密官(检察官)说:“傅潜跟随我出征有功劳,赏赐他一点(就可以了)。 ” 宋真宗即位,傅潜拜领忠武军节度使(战略要地设“军”,和明朝的“卫”差不多)。

几个月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咸平二年,又出任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的行营都部署(军区司令)。

契丹人大举入侵,靠近边境的城池堡垒都发送紧急求救信,傅潜率领部下的骑兵步兵八万多人,都准备好了铁挝、铁锤(做好了战斗准备),都想争先攻击契丹人。傅潜性格懦弱而不懂用兵之道,命令关闭城门守城,将领有请求出战的,傅潜就恶语斥骂。

朝廷多次从派遣使臣从小路前来,督促他出战,会同各路军队一起出击,范廷召、桑赞、秦翰等人也多次催促他出战,傅潜都不采纳他们的意见。范廷召等人很气愤,于是嘲笑傅潜说:“你行事犹豫怯懦,简直连女人都不如。”

傅潜听了不能回答。 都钤辖(可能相当于司号队队长)张昭又多次劝诫傅潜,傅潜笑着说:“敌人声势浩大,我和他拼斗,不过是挫败自己的锐气。”

而到不得已时,分派八千骑兵、两千步兵给范廷召,让他在高阳关阻击契丹军队,还许诺要派兵增援。傅潜却留下范廷召等人和契丹人惨烈地战斗而不去支援。

等后来真宗皇帝将亲自出征,皇帝又派遣石保吉、上官正率领军队从从大名(好像在河北,大名县)前去镇州、定州和傅潜会和。傅潜终究犹豫不决没有发兵,致使敌人侵犯了德州、棣州,又渡过黄河到达淄、齐,劫掠百姓,烧毁房屋。

皇帝驻扎在大名却没有收到边境的捷报,而且各将领多次请求增兵,傅潜都不发兵。 有打了胜仗的人,傅潜又隐瞒而不上报。

皇帝因此大怒,于是派遣高琼独自骑马前往军营取代了傅潜,命令傅潜前往皇帝的临时住所。 到行宫后,傅潜就被交给了御史府(最高法院),命令钱若水(人名。

可能是最高法院院长),这个案件和参劾案件一样处理,一个晚上就审理完毕。 百官讨论,按照法律傅潜应该斩首,很多跟随皇帝出征的大臣上书请求诛杀傅潜。

皇帝赦免了他的死罪,下诏书撤除傅潜的官职和爵位,和他的家人一起流放房州。傅潜的儿子担任内殿崇班,同样处罚,撤除了他的职责并和他父亲流放到同一个地方,也没收了他的财产。

咸平五年,碰上皇帝大赦天下,傅潜迁移到汝州。景德初年,被起用为汝州团练副使(市公安副局长),后改任左千军上将军(可能相当于军长),分管西京(洛阳?)守备。

大中祥符(四个字一起,是一个年号,1008-1016)四年,皇帝西巡到洛阳,于是命他随同回京城(开封),提拔为监门大将军(京城城管的头子),归还了他以前被没收的房屋。 过了些时候,任命他为左金吾街仗(皇帝礼仪队队长)。

天禧元年,挂了。 这人太龊了,按兵不救,该杀。

看我翻译的多认真哦。强烈要求加分呵呵。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D 小题C小题(1)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

(2)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解析:小题(怀,应解作“归向”。)

小题(两个“而”字都是转折连词。 B项,上一句的“何”字,表疑问,作“什么”讲;下一句的“何”字,作“怎么”讲,使语句有反诘语气。

C项,上一句的“其”字,指示代词,作“那些“讲;下一句的“其”字,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D项,上一句的“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下一句的“之”字,相当兼词“诸”。

)小题(其字,在这里是指“正卿的财产”。)小题(①和⑤说的是状况,②③④⑥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

小题(桓子贪婪骄横,是事实,但他沾了父亲栾武子光,免于难而混过一生。 )小题无文言阅读材料补充注释及译文:①而无其实:实,财。

②行刑不疚:刑,法律,与文中“宪则”同义。 疚,病;另,疚,也通“咎”;不疚,没有毛病。

③略则行志:略,违犯;则,法律;行志,任意妄为。叔向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穷而忧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只有正卿的虚名,而没有正卿的财产。 没有条件与卿大夫们交往,我为此而忧愁。

你向我表示祝贺,这是什么缘故?”叔向回答:“从前,栾武子边百顷田产也 没有,他家里置备不齐那些祭祀用的器皿。但他能发扬美德,笃行法度,使晋国地位超过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亲近晋国,戎、狄也归附晋国,因此晋国安定。栾武子执法没有弊病,而避免受责难。

到桓子时,他骄纵自大,奢侈无度,贪欲无餍,干犯法度,任意妄为,借放债而聚敛财物。他本应罹祸遭难,只是依恃其父栾武子的道德影响而终其一生。

到怀子时,他一改其父桓子的作法而修飞祖父栾武子的德行。 这本可使他免遭灾难,但因受父亲桓子罪孽的牵连,而流亡楚国。

那个谷阝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晋 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的子弟在晋国三军将佐中占了半数。他依仗自己富有而骄纵,在国中不可一世。

最终,他被杀,尸首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晋国故都绛被灭门。 倘若不是这样,谷阝家八人中有五位大夫三位卿相,那荣耀是够大的了,但一朝被诛灭,竟没有人来哀悼,只因谷阝氏太无德了。

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为没有建树德行而忧虑,而为财产不足发愁,表示哀悼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可祝贺的呢?”宣子跪拜,并叩头说:“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

不只我韩起一人承受您的恩德,从我先辈桓叔以下,世代都赞许您的恩德。”。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3分)贺进士王参元失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小题4(1)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 (2)您的真相显露了。

这是火神菩萨帮助您啊!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应该是“赞扬”。

从短语结构可知“彰”是动词。而“明显”是形容词。

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并列/转折。

B项,表原因。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

D项,表被动/所字结构。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本题可注意文言标志性的词“凡”“以”“而”“乃”。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勤、乐、恬、其实、相。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

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才非常高兴,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却有一场大火灾吓坏了您,同时,调和饮食的工具,也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一般人都说:"圆满和缺陷互为因果"得和失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就开始受到种种防碍,种种惊吓,因此有水或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心身受尽磨炼,不断发生变故,然后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

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但是,这种理论非常抽象、奇怪,即使是最聪明的圣人也不能根据这种(理论来断定事实)一定会这样。

所以,(我)接着就感到怀疑。像您这样读了很多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学很有研究,您这样具备多种才能,可是不能超过一般读书人而取得高官厚禄,没有别的缘故,只因为京城的人大多数说您有很多钱,所以读书人中间那些爱惜自己清白名声的,都害怕,顾虑,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加之公道不容易说清,世上的人很多是喜欢怀疑,妒忌的。

一说出称赞您的话,那般(喜欢)嘲笑的人就认为得了您的厚礼。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但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以为幸而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能够尽量说话,想利用这个机会来疏通足下不能上达的情况。

但是,我时常在同事面前称赞您时,还有回头去互相使眼色,偷偷笑的。我实在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使人信任,平时的好名誉没有树立,竟被世人把这种猜疑加到我身上。

我常常和孟几道谈这些事情,非常痛心。可现在(您)幸好您被天火烧光了,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

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断垣残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您的真相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帮助您啊!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

(以后大家)都会原谅你,可以公开宣扬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不再怕别人说闲话。 现在,我就是想要像过去那样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在古代,哪一个诸侯国有灾祸,其他诸侯国都来慰问(有一次)许国不慰问宋,卫,陈,郑的灾祸,君子都憎恶之。现在,我说明的事理是这样的,和古代的有不同,(那就是)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得要向您道喜。

颜渊和曾参供养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远远超过一般人,物质上的一点欠缺又有什么值得不满意的呢!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书,我始终没有忘记,只是想等到有几十篇后再一起带给您而已。吴二十一从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86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5
下一篇2024-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