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是一个有关爵士乐鼓手的**,是一位朋友向我推荐的,2015年第一看的时候就深深被震撼,如今再次重温仍有很大感触。
影片主要讲述了魔鬼教练佛莱彻对鼓手内曼及其他乐手残酷、近乎疯狂的培训方式。
教练佛莱彻是个非常严厉的老师,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只要乐手有一点问题,他就会发怒,用各种难听的话语去讥讽学生。男主内曼刚上大学,对打鼓痴迷。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佛莱彻看中并被引入他的乐队。
有一次,教练让内曼试一试:“关键是放松,别担心曲子,别担心别人怎么想”,结果几次下来,内曼打得有点问题,教练也提示了几次,最后气愤地拿一把椅子朝他丢过去,整个排练室瞬间安静下来了。就问他是赶了还是拖了,内曼说不知道,教练更怒了,逼问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就这样,内曼流下了眼泪,教练看到他流泪更加生气,说他是个娘炮以及母亲为什么扔下他和他爸,用各种难听的话去讽刺他,最后让他当着其他学员的面大声说:“I am upset”,这才得以结束。
02
可想而知,内曼被训成那个样子是多么羞愧乃至无地自容。但他是绝对不服输的,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到房子里刻苦训练,每次都练到手出血为止。黄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内曼取代了那个资历老一点的鼓手坦纳成为了新的核心鼓手。
生活总是充满了挑战,只是你不知道这种挑战何时到来。很快,教练佛莱彻又引进了一个鼓手康纳利,经过简单测试后,康纳利取代内曼成为核心鼓手。内曼显然是不服气的,而教练则鄙夷地说:“你要真想当核心,靠本事争去”。
面对教练的“刁难”,内曼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女朋友分手,面对女朋友的质问,他说:“我想更优秀,我想成为最伟大的之一”。就这样开始了他艰苦的训练,他准备了一个大玻璃杯,里面放满了冰块,每当他的手练出血时,他直接把手放在冰块里,整个玻璃杯瞬间被染红,然后坚定地继续打鼓。
在一次演奏练习中,教练单独训练他们三个鼓手,凭借着日常的积累和坚强的毅力,内曼再一次成为核心鼓手。
但是内曼被短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一次重大的演出中,他迟到了,时间很紧张,不幸的是他在开车过程中还出了事故。但他还是带着伤、头上还沾着鲜血,依旧上台去演奏,打鼓过程中,他颤抖的手连鼓槌拿不稳了,最终鼓槌掉落……
祸不单行的内曼被教练佛莱彻开除,那一刻内曼再也忍不住了,他愤怒地扑上去殴打佛莱彻。内曼就这样退学了,回到家里修养和调整。
03
时隔多日后的一天,他和教练佛莱彻相遇了,之前的很多疑惑在这里得到了解释。佛莱彻说:“我觉得人们不知道我做的是什么,我不是去指挥,弱智也会摇摇胳膊控制节奏,我是去逼他们突破自己的极限的,我相信这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而且再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的了”。
内曼反驳:“就没个界限吗,你逼得太狠,下一个查理帕克(著名萨克手)反而气馁退出了”。佛莱彻说:“不会,因为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但我从来没有自己的查理帕克,但我努力了,是真努力了,这一点就已经比多数人远多了,而我永远不会为自己怎样努力而道歉”,最后他还补充道:“康纳利一直都是我用来激发你动力的而已”。
最后佛莱彻说,他要带领乐队参加一个演出,演出的还是之前内曼熟悉的曲子,并想让内曼担任鼓手。经考虑,内曼决定参加。但到了正式演出那天,曲目并不是内曼之前熟悉的那首,没办法,他就这样硬着头皮演奏下来,都是在胡乱敲打。
演奏结束后,内曼很失望,佛莱彻却得意地对他说:“看来你没那个天分”,似乎又在语言折磨他。内曼气愤又惭愧地离开舞台到后台拥抱了下他父亲,父亲安慰他:”没事,我们回家”。
04
但内曼显然并不甘心,他突然离开父亲重返舞台,在架子鼓前落座,拿起鼓槌就尽情地打鼓,是他最熟悉的那个曲目。这一举动震惊了佛莱彻和其他乐手,内曼则镇定地小声说:“等我提示”,就这样其他乐手也跟着演奏起来,就是内曼在控制着整个节奏,内曼忘我、卖力地演奏使他成为全场的焦点,连在上面指挥的教练都成了点缀。
曲目结束后,指挥教练和其他乐手都停下来了,但内曼还在继续打鼓,毫无停下来的意思。教练质问:“你在干什么”,他仍回答:“等我提示”。就这样,过了一会仍没停下,教练都生气地作出了“停下来”的手势,但内曼就像看不见一样,继续尽情打鼓。
最后没办法,教练重新做手势开始指挥,整个乐队开始奏响,而内曼也使出浑身解数,异常投入,汗水都撒到了鼓上,那一刻他是在用生命在打鼓,最后教练对他露出了赞赏的目光,内曼也高兴地笑了,影片在演奏中结束。
05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在追梦过程中,面对别人的嘲笑、质疑,无需理会,只需要和自己较劲,拼尽全力去挑战自己的极限,你做到了,别人自然改变对你的看法。
因为成功是靠自己抓住哪怕是夹缝中的机会积极主动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
当然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去面对,那这个勇气来自哪里呢?无非就是不断和自己较劲直到筋疲力尽的过程以及这一路的积累、沉淀。
基于看过了网上大部分影评,对于**男配角弗莱彻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负面的,但又不否认衬托出男主的光辉,但是刚好J·K·西蒙斯对于特伦斯·弗莱彻这个角色的演绎又是如此淋漓尽致、透彻无比,以至于获得了2015年奥斯卡最佳金像奖男配角的荣誉,如此,我便想从 拥有弗莱彻的角度 去剖析**内部所励志的地方。
就**剧情简单做一个介绍,剧中弗莱彻( J·K·西蒙斯饰 )是沙佛尔音乐学院的教授指挥,其教学方式毒辣严苛,喜欢在每个节拍里要求乐团不能出现演奏上的半点差池,否则就会被他用这世界上最恶毒的脏话让你体验什么叫终极社死和无地自容。而男主安德鲁( 迈尔斯·特勒饰 )则是一个摇滚乐队的小白鼓手,基础功不扎实却怀揣着一颗成为和巴迪·里奇这种传奇鼓手一样的心。就这样,弗莱彻找到了安德鲁,并且开始了一个宗师指挥官对一个菜鸟鼓手精神上的折磨和技巧上的磨砺,并且在之后经历了无数的反转之后,在恨与狠的交织之中成就了安德鲁的伟大……
整个**被称作暗黑励志**的典范,并且安德鲁和弗莱彻都被称为偏执的疯子,前者对于梦想的偏执和后者对于天才的偏执,但是依我拙见,**其实一个中心思想值得发人深思—— “there are no two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在英语当中没有比“不错”这两个词更害人的了), 也就是**的中心思想其实是 对自己所热爱之事的极致追求,突破自己极限的狂野追求。
不论是男主安德鲁所表现的一切——练习超快的鼓点到双手鲜血淋漓、为了赶上演奏会出了车祸也要争取坐到架子鼓前;还是疯子老师弗莱彻所做的一切非人行径——一个标准节奏让三个鼓手打了数个小时、因为一个错误而将安德鲁的祖坟都咒到坟头冒烟、逼死自己的学生肖恩凯西(因为其精神折磨导致抑郁和精神崩溃从而自杀)这些行为从正面和反面都表现了一个词——突破极限。先不论弗莱彻的教育方式错误与否,我想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切入去分析,假如安德鲁和弗莱彻都是同一个人,一个为正常时的他,一个是逼着自己突破极限时的他,那整个**的逻辑就非常清晰的可梳理为: 我们不要在任何时候觉得自己做的“不错”了,需要内心中随时有一份对于成功的偏执在逼着我们突破极限。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追求,轻到纸上的一行口号,也可以重到影片中血和汗的交织。不论对于任何事物的追求,都必须要心存紧迫,在自己觉得还行的时候不断质问自己:“真的足够了吗?”。就像片中安德鲁觉得自己可以坐稳主力鼓手的位子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前主力鼓手(坦纳)在一边虎视眈眈,也会有他决定不了的不可抗力(弗莱彻为了刺激安德鲁找来的二流鼓手)来阻碍他的前进。在当下不断内卷的时代,因为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的社会大环境,我们不得不随时给自己制造紧迫感来让自己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片中也非常好地将这种对于个人的紧迫、压迫感通过安德鲁有无弗莱彻的教导表现出来。就像在安德鲁承受不了弗莱彻的折磨后背地里将其告上法庭,他很快回到一种自由松懈地状态,似乎生活就没有了对于巅峰地追逐,音乐不再听、鼓也许久未碰,虽然生活得平稳,但却少了成就感,这与他在家人聚餐的饭桌上要成为只活36岁但是却能名留音乐史的伟大抱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明确指出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真正的伟大必将建立在无数次渡劫之后,想要成功,那必然是要对于自己的极限进行无数次突破。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反而觉得安德鲁是幸运的,幸运在外力作用下,逼迫着他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而真正难的,是我们在自己生活、工作过程中没有一位恶魔“弗莱彻”去逼着我们往前走。 作为研究生阶段,这个体会尤其深刻。大概率你的导师不会命令你去做什么,不会要求你该怎么做,但是会提供你实现自己想法的一切途径和条件,想要有一定成果,就必须靠自己学习之后产生想法,再自己动手实践。整个过程,都是需要自己逼着自己往前走,外界作用力相对很小。宽松的环境下,如果自己内心中没有一个逼着自己对于一切的“弗莱彻”的恶魔,很容易就会对自己说“不错”,最终难以达到每个领域的巅峰。
所以写到这里,从这个角度去挖掘**最大的价值我想对每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态会有所帮助, 尤其是能培养自己追求卓越的品质,在这个最接近、最有条件实现自己梦想却也是最残酷的时代去向金字塔顶不断攀登和冲击 。这便是我对于《爆裂鼓手》最深刻的理解。
这整个逻辑的构建,有一点是矛盾的,也就是**反转式的结尾——安德鲁在弗莱彻的邀请下重新登台演奏,上台那一刻却被告知弗莱彻已经知晓他告密一事,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场合被摆了一道,所要演奏的曲目和弗莱彻所说完全不同。从弗莱彻对于安德鲁的抱负行为来看,似乎是愤怒的复仇,故意让安德鲁彻底失去在音乐圈的地位。也是最后这一段最大的反转,让弗莱彻的“变态”之名彻底坐实,但有意思的也确实是这一段, 回到事情发生的起点,是安德鲁还有一颗成为大师的心,还希望自己成为传奇的鼓手,所以才接受了弗莱彻的邀请去乐队演出,如果没有成为一个巴迪·里奇的心,自然而然不会面对如此耻辱的场面。 所以站在安德鲁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对于自己的挑战,就像最后他和父亲拥抱过后,还是毅然回到了舞台,并且在弗莱彻的咒骂中完成了精彩绝伦的演出,成就传奇,因为他想要成为查理·帕克,他敢于直面在攀登过程中的任何困难。这么一想,逻辑便能成立。
我不太建议各位读者或者观影者将重心放在弗莱彻的教育方式上,去探讨一个老师应该如何教育人的问题,就像我们在未来人生路上,只有可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能一味地去谴责环境有多么糟糕。确实,弗莱彻对于天才的渴望让他用几乎病态的手段去训练自己的学生,而我们在现实中的角色,却又恰恰正是那些学生。因此,抛开弗莱彻,应该从安德鲁的角度出发思考并解决问题。这便是我对于这部**最大的收获。与君共勉,盼批评指正。
目前我还真的没有觉得让我在**院鼓掌的**吧!希望这一部**能快点到了,在我的记忆中有很多**,都给了我很深刻的影像但是确实没有遇到让我鼓掌的**,我说说都是那些让我感动的**吧:
1、《忠犬八公》《忠犬八公物语》让我落泪的**
曾经有的人说我太感性了,会继续看这部**,记得那是在大学宿舍,我和一个室友在玩电脑,但是自己却一下子哭起来了,就开始劝我不要看了,但是我还是自己看完了。有的还是自己看完了两三遍,每次都会落泪。或许只有真正养过狗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吧!
2、《爆裂鼓手》如果有一个人说:我喜欢梦想我们分手吧?你会怎么样呢?
这部**的男主人公,一个对于敲鼓可以说是挚爱的程度,每天练习到手部留学还在继续练习者,最后因为这个事情女朋友分手了,这样的情况不是凡人做到的吧!这部**真的需要默默地鼓个掌,但是真的觉得还不能起立鼓掌呢!
3、《加勒比海盗5》
这个是最近看的**了,看完这部**我都想骂爹了,就尼玛一个圈钱的**,**越来越烂了,为什么就不能在继续脚踏实地的拍**呢!据说还得继续拍摄《加勒比海盗6》估计很多人看过都是摇头,还掌声呢!不骂爹就好了!
真心希望能拍摄出一些让大家鼓掌的片子,如果大家觉得有哪些可以让你鼓掌的片子,可以推荐给我!
在漫长的求学经历中,你肯定有过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老师,有些很普通,有些让你刻骨铭心,理由是他们人很好,改变了你,或者他们很坏,也改变了你。
如果你身边有学音乐的人,确实应该值得你投向敬佩的目光。
学音乐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我起初是因为看见别人玩得好潇洒啊,急冲冲地报了一个兴趣班,在网上收藏了一堆学习资料,然而没过几天兴趣就成了消失的光芒,乐器也早就给束之高阁。
相信大家都看过去年大热的爱情音乐剧《爱乐之城》,其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可谓是天才,29岁就已经导出他牛逼哄哄的处女作《爆裂鼓手》
老师的任务是什么,传业授道解惑也。**《爆裂鼓手》里的魔鬼老师,对人是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棍棒教育,和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本就是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没遇过变态老师的,那我们是幸运的,想想房思琪,陶崇园,杨宝德,陈小武。。。。真实世界远比**更戏剧荒诞。
《爆裂鼓手》的英文名为Whiplash,其中有“鞭打”之意,暗示了**不会是阳光向上的基调。
当然,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主角他那爆裂炙热的感情。
剧情真的是燃爆了!每个练过乐器,或者为了艺术表演付出过汗水的人,都能够有深刻的共鸣,对严师又敬又怕,以及渴望汲取他们的能量,却又被逼至悬崖的窒息感,想在技术上完美再完美一点,却发现音乐远不止这些的惊喜与恐惧。
片子就像里面的爵士乐,是肾上腺素爆发的血汗结晶,它不完美却无可取代
19岁少年安德鲁成长在单亲家庭,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正在排练室内独自练习打鼓,被一直在招募乐队鼓手的“魔鬼”音乐教师弗莱彻听到,于是让安德鲁试着演奏“double-time swing”,可弗莱彻没有听完就摔门而去,可见他没有让弗莱彻满意。
之后安德鲁苦练double-time swing,弗莱彻还是相中了他让他进了乐队,弗莱彻果然名不虚传,第一次排练,就让安德鲁感受到了他的严苛:各种粗口辱骂扇巴掌简直只是小case,分分钟手上抓得到的东西都能朝着安德鲁扔过去。只因为他分不清楚whiplash这首曲子中其中一个节拍是快还是慢。
为了成为核心鼓手,安德鲁开始更加玩命训练,甚至打鼓直至虎口裂开,再用创可贴粘上。在一次重要的表演会上,由于不会背谱的核心鼓手将丢了曲谱,安德鲁平日的辛苦练习,为自己争取到了核心鼓手的位置,并且完美地完成了演出。
尽管成为了核心鼓手,安德鲁对于艺术和鼓的偏执并没有任何减少。在家宴上,他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堂兄)的优势比较,与家人亲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说出了“我宁可成为音乐家破人亡,酗酒吸毒,34岁就死掉但被人铭记,也不愿家财万贯一生平安却不为人所知”这样的狠话。
言辞之间充满了年轻人的血气,却不自知这就是堕落的开始。安德鲁所在的是最棒的音乐学院,他的核心鼓手的位置被新人取代了。遭到打击的安德鲁甚至觉得贴心的女友也成为了自己的负担,果断甩掉。安德鲁开始了更加疯狂的练习,甚至为了暂时缓解伤口的痛苦,他将手泡进冰块中。
排除万难的安德鲁终于重新又获得首席鼓手的位置。可他早在表演当天出了车祸,安德鲁几乎是爬着到现场当首席。
弗莱彻则冷血的强调如果毁坏演出效果,将开除其学籍
当然以男主的性格,故事到此还没结束。
影片中展现了两种不一样的价值观,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成功主义的对碰。
在家宴上,说出了“我宁可成为音乐家破人亡,酗酒吸毒,34岁就死掉但被人铭记,也不愿家财万贯一生平安却不为人所知”这样的狠话。
感情多么炙热,多么烫人。
我想大部分人都持有这种价值观,小时候我也有这种中二的价值观“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现在回想觉得可笑,总想成就一般大事业,现在却依然碌碌无为。
有人说两人的交锋是主流中产阶级和艺术家之间的分歧,倒不如说这是两种不同“美国梦”的碰撞。一种是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按部就班地生活奋斗,抢占一个又一个对自己有价值的头衔;而另一种则显得有些疯狂,即使追求的成功不过是“昙花一现”,“疯狂才算活过”,仍不惜舍弃健康与生命。在主流群体眼中,这种人生即使得以如愿,也绝对算不上“成功”。
影片在肯定这种疯狂的合理性上展开叙事的,看似反主流的价值观一跃而成为正统,而主流群体在影片中则显得无关紧要。
影片两个主流青年,被安德鲁一句嘲讽后,显得有些气急败坏。显然,安德鲁的嘲讽戳到了主流群体的痛处:“按照社会渴望的模样奋斗,却永远无法实现自我。”而那个被安德鲁替代的鼓手坦纳,在与安德鲁的竞争中很快就塌陷了意志,回归主流,转而踏实学医去了。
两种价值观当然没有谁对谁错,更多的是我们都曾有过这这种价值观,由一种转向了另一种。
由小时候的“我要成为一个大人物”,到现在的“成为社会成功人士”。
你没有觉得你的另一半在阻挡你变得更优秀?
或者你觉得你的另一半比你优秀,你觉得拖了后腿?
影片中安德鲁为了变得更优秀,主动和女友提出分手,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练鼓上。
女友当然很生气,原来自己是他的绊脚石,一直在阻挡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其实两人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安德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而女友则不然。安德鲁在影片中多次表现出自己极端的性格,在事业和感情面前他无法做到一个相对合适的平衡,分手也算是明智之举。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同的例子,而例子中的男女主角却大多不能做到安德鲁的当断则断。
优柔寡断的做法导致最后的结局大多十分惨淡,彼此都溅了一身水。但也有互相彼此磨合,为了让自己配得上另一半,自己也变得努力起来。
当你觉得另一半阻止你成为更优秀的人时?你会怎么办?委曲求全还是当机立断?
其实,人啊,要分清楚什么是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什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份爱情,一个全心全意爱你的人,不是你想要上天就会给的,当你拥有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珍惜。它并不是什么公交车,过了一辆还有下一辆,它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生只拥有这一次的。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本来就是要不断地克服生活中的各种舒适各种诱惑才能渐渐做到的,你应该做的,就是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
而不是给失败找爱情这样破烂的借口,然后做出分手这种愚蠢的决定来。
我想问一下,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音乐,现在我看到这些都不会再哭了,我是不是冷血了,竟然很久很久没哭过了……
是我变冷血了吗?还是天性冷漠?对比一下片子中男主对那架子鼓的热爱,超越了一切事物,这是就是我羡慕他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我没有真正热爱过什么,一件也没有,要我为什么付出大量时间,不去考虑结果,我做不到。
在知乎有一个热门问题:“ 有没有一部**让你在深夜中痛哭? ”
有位高赞答主说:“《爆裂鼓手》,因为羡慕,因为我从来都没有那样炽烈的热爱,别说是爱,很强烈的恨,很绝望的悲伤,很无奈的沮丧,我都没有。”
和答主深有同感,我以为是我心态变成熟了,没有精力和激情去关注追求热爱某一件特别的事物,抑或是人。看着别人用力的精心生活很是羡慕,甚至连追星的人也都羡慕。觉得自己很难提起兴趣,对于任何事情都是。
你有过炙热的感情吗?还是年少时的各种煽情的行为,别人不明白你那一刻的热情澎湃,只是感动了自己。
但我们也不后悔,毕竟那时的三分钟热度,也有我们的三分钟收获。生活慢慢让我们变得现实,或许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炙热感情,但我们会记住那时候的傻小子。
“ 人一旦有了梦想,怎么活都是有灵魂的”
第一次看见《爆裂鼓手》这个名字,我以为又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那种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走向成功和人生巅峰,一个Happy ending
完美结束,主角拥有了梦想中的生活
可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哪还有童话可言?
只是你刚刚坠入谷底,又无情的将你推向深渊
**由来
导演达米安为了拉到投资,先拍了《爆裂鼓手》中的两场戏
并获得圣丹尼斯**节的短片单元的评审奖
之后又拍出了长片《爆裂鼓手》
短片与长片的不同在于男主角换人
而灵魂人物魔鬼导师弗莱彻还是由J·K·西蒙斯扮演
而导演达米恩高中的时候的沉迷于爵士鼓,每天最多可以练习打鼓6个小时 ,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爵士鼓手。之后他遇到了一位非常严厉的音乐老师,在这位老师的调教下,他入选了全美的高中生爵士乐团,但也让他在痛苦中挣扎了许久。后来还是因自己终究不是做音乐的料而无奈放弃,去哈佛攻读**
《爆裂鼓手》从一方面来说是导演自身经历的一个写照
只有经历了绝望,才能爬出痛苦
导演其人
达米恩·查泽雷,毕业于哈佛大学**系
2009年,执导个人**处女作《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艾德琳》
2014年,执导的剧情片《爆裂鼓手》获得圣丹斯**节评审团大奖、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2016年,执导的剧情歌舞片《爱乐之城》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成为奥斯卡金像奖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得主
魔鬼导师
由J·K·西蒙斯扮演的魔鬼导师,作为音乐学院最牛逼的导师,教授出无数音乐人才
男主角进入魔鬼训练营,一开始受到了导师的优待
而那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排练开始,节奏失误,面对的是魔鬼导师劈头盖脸的辱骂和迎面而来的凳子
男主角成为替补,开始了漫长的训练之路
将床搬进了训练室,没日没夜的训练,即使满手鲜血,也没想过放弃
就算是如此的训练,依旧没能得到导师的亲睐,来自精神的折磨是一时无法复原的
而魔鬼导师也陷入了前学生自杀的案件之中,被迫辞职
在转角的酒馆,两人相遇,又开始了新学校的训练之路
在汇演之时,作为首席的男主迟到,丢失鼓棒,面对导师的谩骂,他好像不会打鼓了
魔鬼老师对他依旧是破口大骂,击垮他心里最后一根稻草
在离开之际,男主角返回演出,打出了导师要求的速度
你以为结局是夸奖,其实是谩骂和一顿打
不疯魔,不成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不会遇见如此疯魔的老师
而男主日夜颠倒,不停练习的疯魔也很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考研的过程中,我看了这部**,那时候我也想,不疯魔不成活
为何我不能去试着拼一拼,也许人生只需要这一次拼命就好
在成绩出来之后,我发现,也许疯魔之后的我,依旧是那个垃圾
但坚持的是什么,是tmd梦想,梦想那么重要吗?重要!
前天梦见昆汀要和我拜把子,昨天梦见哪吒给了我风火轮
也许是时候,疯魔一把了
vhpb
导演: 达米恩·查泽雷
编剧: 达米恩·查泽雷
主演: 迈尔斯·特勒 / J·K·西蒙斯 / 保罗·雷瑟 / 梅莉莎·班诺伊 / 奥斯汀·斯托维尔 / 内特·朗 / 克里斯·马尔基 / 达蒙·冈普顿 / Suanne Spoke / 马科斯·卡锡 / Charlie Ian / 杰森·布莱尔 / 科菲·斯里博伊 / 卡维塔帕蒂尔 / CJ Vana / 塔里克·洛维 / 卡尔文·C·温布什 / 迈克尔·D·科恩 / 艾普尔·格雷斯 / 马库斯·亨德森 / 亨利·G桑德斯 / 温迪·李 / 米歇尔·拉夫
类型: 剧情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1-16(圣丹斯**节) / 2014-10-10(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鼓动真我(港) / 进击的鼓手(台) / 鼓动人生(台) / 鞭打 / The Whiplash Drummer 该片讲述了19岁少年安德鲁(迈尔斯·特勒 Miles Teller 饰)成长在单亲家庭,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J·K·西蒙斯 JK Simmons 饰)相中,进入正规乐队,同时也开始为追求完美付出代价。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与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唯一理解他的是弗莱彻,但后者的暴躁与喜怒无常扭曲了这段师生关系,更让安德鲁耳濡目染,连带自身的性格亦发生变化。最后当安德鲁终于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他才惊恐的发现原来弗莱彻一直等着将他打入尘埃《爆裂鼓手》讲述一名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挑战自己的极限、追逐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主人公热爱打鼓,但过度的投入让他失去对音乐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生命的负荷以及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不只有音乐人的苦痛,更让人看到传统励志背后的残酷真相。 《爆裂鼓手》获得第30届圣丹斯**节最高荣誉评审团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