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幸存者——《白色橄榄树》观后感

不幸的幸存者——《白色橄榄树》观后感,第1张

      “英雄被人铭记,刻在石碑上,幸存者被人遗忘,面目全非”

        小说《白色橄榄树》向我呈现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世界。开篇即是战火连天,战地记者宋冉不小心遇到炸弹,维和部队拆弹爆破精英李瓒救了她。后来他们在东国,在战时的最前线,在生死的边缘间,经历了许多,印象最深的是从他们伽罗到哈颇城的途中,看见了似海市蜃楼般的白色橄榄树

          “金**的沙滩绵延起伏,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而在这黄蓝相撞的地平线上,浮动着一片白色橄榄树林

对,是白色的。

从树叶到枝干,都洁白无瑕

像纯净的雪花,又像是和平鸽的翅膀。可那真真切切就是橄榄树,一棵棵枝繁叶茂,立在空旷的原野上”

      在9月26日那天,李瓒,在拆除炸弹的时候,把一个自杀爆炸的恐怖分子推进了一座废弃的居民楼里,那个居民楼里有着一家六口,因此丧命。他们两个心理身体都受了严重的创伤,也因此,李瓒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每次拆炸弹都会耳鸣。每晚做恶梦,都会梦到那一家六口。直到最后去世,也没有原谅那一天的自己。

        小说最后,恐怖分子以宋冉的性命,威胁李瓒不让他拆除战地医院的炸弹,但是他没有,他拆除了那颗炸弹,可是恐怖分子那一枪打偏了,他以为冉冉牺牲了,冉冉被恐怖分子带回了仓迪根据地。阿瓒,只身一人,去仓迪,不让恐怖分子侮辱冉冉的“尸体”他把自己的防弹衣和头盔给了她,他用绳子系着冉冉,一点一点的把她放下去,同时用一只手,跟所有恐怖分子相抗衡,他决定赌一把,战友本杰明一定会在楼下接应他们。

“第13个人挥刀而来,李瓒竟再一次站起,刀刃相擦,白光闪烁。

而就是在那一瞬,他左手上的力量彻底松懈——宋冉落地了。

那一瞬,他突然就原谅了一切。

绳索上传来拉动的力量,是本杰明叫他下去,下不去了。

他喉中发出一丝悲鸣,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挥刀砍向绳索。绳子断开,沾满了鲜血,沿着高高的白色大理石壁掉落下去”

          后来冉冉恢复了半年,之后,她决定回到东国,去找她的阿瓒。“我要把他的骨头捡回来,他不想待在东国了,他和我说过,他想家了”

      在冉冉一路找到仓迪的时候。在一群东国的难民孤鬼中找到了他,那个时候,阿瓒疯一般的将一个亚裔女生,护在身后,以为那是他的冉冉。

他在被挑筋断指,舌尖缺失,多处骨折不治自愈,精神极度崩溃的情况下,凭着本能,顶着40度的高温在沙漠中走了三天三夜,回到仓迪寺,回到他们分开的地方,去找他的女孩。

恐怖分子整整折磨了他五个多月,恐怖分子,要求他,为他们所用,阿瓒不肯。本杰明只身一人想去救他,却被恐怖分子训练的小孩活活折磨死。恐怖分子杀死了一个亚裔女生,让它以为那是冉冉,他们对那个女孩的尸体进行了轮奸,玩腻了就砍断四肢,吊在旗杆上晒了一个多月。

      “那段时间,牢房里从早到晚都是,他的哀嚎声”

      阿瓒最后得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他的记忆永远的停留在了东国的战争中。但他认得他的冉冉。世人总说,幸存者,应该乐观坚强的活下去,应该庆幸自己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那是因为他们不曾经历过这些苦难。这本书,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历史,认识到了战争,或许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会像背知识点一样,毫无波澜的说出:战争以它固有的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可是当我看到书中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东国被战争摧残的面目全非,历史悠久的仓迪,变成了恐怖分子,最大的根据地。讽刺到战地医院被恐怖分子袭击到一个医生都没有。或许,在历史书中,我随手翻过的一页,便是许多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阿瓒,为了他的冉冉,坚持了十年,在那苦苦挣扎又充满感谢的十年里,他对冉冉的爱与责任,对过往的遗憾,悔恨。对理想的坚持求索,对人生的迷茫和庆幸,对生命的渴望和珍惜,都在那一声枪响中,随着他的离去,烟消云散了。

        在阿瓒去世后,冉冉又去做了战地记者。再一次战争交界中,她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被流弹打中,去世了。最后再也没有阿瓒来救冉冉了。

她被运回国的时候,棺材上盖着国旗,她曾说:“真可惜,阿瓒的棺材上,应该盖上国旗呢”。

阿瓒没有辜负国家,没有辜负人民,没有辜负这个世界,却唯独忘了自己,把自己遗忘在了东国,成了一个生活在东国战争中的孤岛。想不起当时的意气风发,想不起当时自己是怎样笑着对他的冉冉说:你好啊,宋记者,我是李瓒。最后却面目全非“国家向我借了他,再也没还回来”

        “政委,我看上李上尉了,那时候就看上了他了。我想跟他结婚,组织还给不给我安排呢?”

        我的意难平,是独自一人前去恐怖分子的据点救兄弟却被折磨致死的本杰明;是只有二十岁却为了更年轻的东国学生能够拿起笔而举起枪最后壮烈牺牲的萨辛;是在墓志铭上写着“请不要把我埋得太深,兄弟。如果有人侵略我的国家,请叫醒我,我会继续爬起来战斗”的士兵;是本该是一群天真的孩童,却在战争中流离失所,成了孤儿,被恐怖分子所用,最后举起枪,拿起刀去伤害那些保护他们国家的战士们;是从没有对不起这个世界却被世界狠狠伤害却为了冉冉苦苦支撑十年的阿瓒;是经历了那么多但仍然愿意为了战乱中的孩子而献出生命的冉冉;是我心里代号为B,G,L,M,K,S,A的库克兵们。那么好的他们,却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战争。

      阿瓒为了他的冉冉,原谅了这世间所有的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原谅了全世界,除了926那天的自己。

      阿瓒,如果有来生,愿你挑灯走马,美酒轻裘,一生无牵挂。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你,致敬《白色橄榄树》

         

        我于两周前看完《白色橄榄树》全文,因每每提笔,书中情景一幕幕清晰呈现,心中感伤,以致执笔缓慢,又等不来上海一场夜雨,直至今晚,夜雨敲窗,于凌晨停笔。

    我庆幸我能在书中,与他们共赏那一片白色橄榄树

      阿瓒,冉冉,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而你们的内心,最温柔。

白色橄榄树结局是be。

《白色橄榄树》是作者玖月晞写的一本短篇小说,文章以军人李瓒和记者宋冉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李瓒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红海行动》**中的维和军人。

在这个故事里,男主李瓒是一个很爱国的人。在战争严峻的时期他主动要求上前线。而两个人就在这个地方相遇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很惨烈。李瓒在执行一次任务的时候,因为发生意外留下来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阴影。他患上了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比较可怕的病,一般是受到很大刺激的人才会得,而且病人会不断回忆起当初的经历,甚至也有人因为受不了这样的折磨,因此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结尾里,李瓒坚持了10年,最后还是选择了结束生命,而宋冉也因为救人而去世了。对于读者来说,阿瓒和冉冉在一起了,还有了小树苗和小鸽子。

但是在结局里,这样的悲剧却并不让人意外,在结局里,是两个人的儿子透露了这个结局,在孩子九岁的时候,李瓒走了,而宋冉为了救孩子被流弹击中也走了。

白色橄榄树

《白色橄榄树》是玖月晞的经典作品,不同于她以往作品中的男女主,这次她给主角抛弃了所有戏剧性的有张力的性格,书中的主角是两个很平凡的人,很普通的两个性格,普通的像每一块背景墙。

白色橄榄树》经典语录是人们总说,时间会抹去一切创伤,总有一天你会将痛苦遗忘,然后好起来。可不会的。有的痛永远忘不掉,有些伤永远不会好。

你要记得我们结婚了哦。不管在你眼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但阿瓒和冉冉结婚了。李瓒和宋冉结婚了。这一点,你一定要记得。

美酒轻裘,挑灯走马,一生无牵挂。一件事情,起初真实正确的目的和过程比较重要,拿结果去反推初心,有失偏颇。

经典句子

战场上有个词,叫幸存者。幸存者,像是很幸运的意思。可见多了案例,我发现这个词是个诅咒。牺牲了的都是英雄,一了百了,活下来却很难。渐渐随着时间淡去,无人问津。很多年前,我回美国探望过一位从纳粹手下逃出的战俘,他是二战时期的老兵,受尽折磨,身心都是伤痕累累。

他在精神病院里过了一生,临终前记忆仍停留在二战时期。死的那天是圣诞节,街上很热闹,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下了很漂亮的雪。

在这和平的年代,战争却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丑陋、私隐、不可为人知。外人瞧见了,或猎奇一窥,或不屑一顾。他们看不见那道伤疤下的抽筋挫骨;他们不知道它看似愈合却会在阴雨天叫人痛不欲生。

          阿瓒,我是冉冉。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除了你。

        那天,他透过窗子往外看,看见空旷的原野上,一颗白色橄榄树。

        在读《白色橄榄树》之前,我对于战争,认识甚少。战争的硝烟,可能也只是历史课本上描述得那般弥漫;战争的血色,也只是照片影像传递的遥远回忆。一切都太遥远了。我知道战争带来了灾难、离别、死亡,我甚至还知道战争也会带来历史的进步。我为先烈的英魂痛惜,对他国的惨伤同情。但我从未想过,战争的余音。

        战争究竟是什么?书里面回答道:“是一种长久的痛。这种伤痛能跨越时间,空间,甚至跨越时代。”这本书也告诉我,幸存者的痛苦。

        玖月晞曾经写过,一次罪行,它最大的罪恶不是剥夺和掠取受害者的生命,而是它对留下来的人的精神伤害和心灵吞噬。如今在这本书里,她又写到,牺牲了的都是英雄,一了百了,活下来却很难。

        是啊,死亡真正的可怕和痛苦,永远是留给活下来的人。幸存者,其实是一种诅咒。

  阿瓒和冉冉,有着最纯粹与高尚的爱情。

        他们之间从相识到相知,是淡淡的平静,平淡,却充满着安好的爱意。他会记下一两句平淡寻常的日记,她会在火锅店微笑过后转身强压眼泪。926过去后,他们是漂浮在这城市的两座孤岛,无处安放,无人理解。唯有彼此,唯有这两颗孤单的心紧靠才能取暖。就像书中所写,也只有他们相信,曾经真的见过那颗白色橄榄树。白色橄榄树,就是他们的信仰,是见证、是理解、是依靠。

        他们也会有热情似火的爱情,黑暗小巷里的一支舞,战区宿舍里的缠绵悱恻,阿瓒讲的“土味情话”,但更多能回忆起的,原来还是温柔。阿瓒温和的性格,作战后冉冉不忍弄醒阿瓒的柔情,还有,阿瓒说的那句:“定好了。以后不论发生什么,哪怕闹脾气、吵架、冷站……反正,都不分手。”    最后的那十年时光,在乡下,他总是温柔而坚毅,他们从未分开过,不管是真是假,能够活着已经足够。

        阿瓒最终选择离开,对他而言,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还记得他们面对面坐着,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微笑着看着对方的那个下午吗?原来爱不需要眼泪,不需要言语,不需要动作,只是理解,只是懂得,只是成全。让他离开这个美好到易碎的世界,让他从一次次噩梦的眼泪中解脱。不再有杀戮、折磨、炮弹、刑具,以及死亡。离开的意义,就是爱情。

        阿瓒说,他想要的,只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仅此而已。可这么简单的心愿,却比登天还要难,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来做,即便是生不如死的折磨,也很少有恶意的埋怨。没有不公,因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哪怕苦,咬碎了牙,也要走下去。他只是觉得,对不起他的女孩,所以一人挡住四五十个恐怖分子也要让他心爱的女孩落地,所以在以为自己的女孩已经死去时会世界崩塌般哀嚎,所以在被囚禁半年被折磨到神志不清、“已经不知今夕何夕,已经不知岁月变迁甚至已经不知战争结束了”时,他“却竟还如孤鬼一样在那白色的陵寺附近游荡,不肯离去。”因为那是他们最后分别的地方,他以为他爱的女孩的灵魂,永远在此。

        爱情,本就令人动容。战争中的爱情,便是那种可以持续万年的,悲伤的爱情。可是阿瓒和冉冉的故事真的悲伤吗?故事结束,我没有觉得悲伤,反倒觉得,他们的爱情很美。是的,是美。因为在艰难的瞬间,他们陪在彼此身边,冉冉会对阿瓒说,让他去做他想做的,也会在炸弹爆炸前十秒,用力搂住颤抖的阿瓒,在阿瓒狼狈而落魄的时刻,她大声喊出:“阿瓒,我是冉冉。”这样的爱情,难道还不美吗?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全身心爱着对方,真正的阻拦只有战争,但亦是在战争中,他们成就彼此。

        冉冉忘不了要记录。

        阿瓒也忘不了拆弹。

        他们终究是属于这片疮痍的土地。

        在这本书里,除了这段美好高尚的爱情,我还看到了许多其他的东西。

        比如,人的悲欢并不相通。926之后,他们两个一个纠结于初衷,一个执着于结果,无处倾诉,因为就算倾诉也无人理解。冉冉说:“我不愿做祥林嫂,把自己的心反反复复剖开给别人看,而别人只是说,不过如此嘛,看着也不是很疼的样子。你真脆弱呢,坚强一点吧。”读到这里,我也想起鲁迅先生之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也许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所以他们才是这座城的孤岛,也唯有彼此,才能理解经历着的痛。

        再比如,一个战士对他国家的热爱。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那段墓志铭:“别把我埋得太深,兄弟。如果有人侵略我的国家,请叫醒我,我会爬起来继续战斗。”没有办法不令人动容,那些年轻的墓碑,埋葬的是对这片国土的热爱,是鲜血、是血肉之躯,筑起一国雄威。正如书中所写:“所谓收复国土,不过是靠着他们一步步朝前,用身体推进着,用脚步丈量着,死守着足下的土地。”我们身处和平,看不到战争的残酷,感受不到这视死如归的坚毅,但确然如此,在他们为我们遮挡着的黑暗中,隐藏着多少泪与血,而我们身处光明,却浑然不知,无处惊觉。

        还有,对歧视的铮铮铁骨。永远都会记得冉冉那句“我的勇气来自骨头,不来自尼古丁。”面对外国人的歧视以及自己女性地位的弱势,宋冉从未退缩,她以强势的态度告诉所有人,这是中华民族的血性与骨气,这是傲立于民族之林的不屈。

        还有,还有许多许多:本杰明冒着死也要去救阿瓒的义气、冉冉妈对女儿幸福真切的期盼、阿瓒爸温和坚强面对儿子的苦难,以及,阿瓒那清澈坚持、一如既往从不屈服的坚毅。

        最后,也有让我们引起反思与反省的,舆论的威力是否真的只是在宣扬正义、对战地记者的误解,以及,在这焦躁不安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本该有的理智与沉静。

        阿瓒和冉冉是孤岛,因为他们与城市格格不入,因为他们纯粹美好、积极而又向善,他们平静安宁,这些,是这个仓促草率的时代远不能触及容纳的。

        要感谢玖月晞,是她让我们了解到战争的痛苦、了解到黑暗下光明和平的难得、了解到战地记者及军人的不易、了解到这样美好理想的爱情及正义完美的人儿。我想,她是否也曾像我读到书中内容时那样,痛恨着战争却又无力做些什么?所以她选择写作,用笔、用感情铸造这一段凄美壮阔的故事,同时也在默默告诉每一个人,珍惜。

        她成功了,起码对我而言。这个世上又多了一个厌恶战争动荡的人,又多了一个想要为此出一份力的人。我想我能做的也很少很少,但仅管如此,我也会用尽全力一搏。我相信和平的力量,也期盼世界安宁,希望这样美的故事,永远在书中上演。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阿瓒和冉冉带来的悲伤,也许很快会消散,但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正直善良与力量。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力量、这样的信仰,努力生活下去。

        那颗白色橄榄树,其实一直都在,你我不曾见到过,但心中都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502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2
下一篇2024-03-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