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最近将1995版的“傲慢与偏见”看完了,真挺好看的,尤其喜欢女主伊丽莎白(丽兹)的演绎,无论是外形还是性格都非常的喜欢,也认为她是整个剧中最好看的,比简还好看。剧中每个人对简的夸赞很高,主要是她特别的善良,其实另一层意思也就是软弱,于是不那么喜欢她了,人往往更喜欢得不到的品性。第一眼看见达西,臭着一张脸,站在一脸笑意的宾利后面,真觉得丑啊,只是他的出现与身价都引起了不小轰动,但随之与他的傲慢相比,更引发了群恨!在那样的贵族年代,人品是相当被看重的,而达西的傲慢显得缺乏教养,于是每个人都因为这份傲慢而讨厌他。只是每每看到达西盯着丽兹看时,屏幕外看的都尴尬极了,真像是看仇人一般,没有流露丝毫的爱意,所以丽兹也带有偏见地认为达西讨厌她。
“傲慢与偏见”是简 奥斯汀于19世纪初写的小说,至今读来仍感动不已,比起当下的霸道总裁类的故事好看多了,其中牵涉的人物很多,每个人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特色,情节跌宕起伏,95版也被视为是最好且最受欢迎的改编,剧中女性都很丰满,很有年代感。“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这句话毫无疑问要送给简和达西,简是过于的温柔和内秀,达西是过于的傲慢和不善交际,但都容易引起误解。简和宾利属于一见钟情,但是每个人对此的看法不一,丽兹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达西以自己的视角来看简并没有爱宾利,纯属宾利的自作多情,投射和投射性认同啊,两人有着某种类似的性格,于是达西劝阻了宾利感情的泛滥,远离了简!
班内特先生有五个女儿,但他的财产只能由男性来继承,于是表亲柯林斯先生是班内特死后的遗产继承人,柯林斯先生是个很唠叨和势利的牧师,大发善心欲以娶班内特的女儿之一,名义上是为了照料这些女儿们的将来生活,并且看中了丽兹。柯林斯的求爱真的是油腻至极,被丽兹断然拒绝了,不过柯林斯演绎的很好,一下子就让人生厌且记住了。很意外地柯林斯竟然和丽兹最好的朋友夏洛特结婚,丽兹是既质疑又欲以劝阻,只是夏洛特的爱情观和丽兹的完全不一样,夏洛特只希望安稳舒适的生活,并不在意浪漫的爱意。尽管婚后,丽兹去拜访夏洛特时,夏洛特很淡漠,提到柯林斯时,巴不得他天天在外面交际,两人一天中见面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而已,这也是一种婚姻形态,明白了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后,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肉眼可见,夏洛特并不爱柯林斯,但是柯林斯可以提供安全而富足的生活,于她而言,婚姻只不过是人生的必行进程,何不选一个经济有保障的呢?更何况夏洛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并没有美貌可利用,所以还是很聪明的女子,只是要忍受柯林斯无止境的唠叨和趋炎附势之劲头。
丽兹的妈妈班内特夫人,是一个非常夸张和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每次看到她那夸张的演绎,都忍俊不禁,她唯一的期望就是女儿们能嫁的好,于是只要附近有适龄的男士,简直就是兴奋地将女儿往人处推,于是一家人奔走于各个舞会,而最小的妹妹莉迪亚则属于人来疯,天性鲁莽,在舞会上肆意笑和跳,最后和费茨威廉上校私奔。费茨威廉上校本来欲是爱慕丽兹的,但是丽兹对他无感,两人讨论最多的是达西,在费茨威廉的描述中,达西是一个恶人,他的父亲在达西家任管家,而上一辈人去世后,达西拒绝之前的承诺,置费茨威廉于不顾。其实呢,费茨威廉是个败类,玩弄女人,最后放弃之前承诺的职位,拿钱走人,还引诱达西的妹妹,对其伤害颇深。而费茨威廉和莉迪亚私奔后,并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是在达西的干预下,两人迅速结婚了,这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当然达西如此倾力而为,是因为他爱丽兹,不想她的家人蒙羞、名誉尽毁!
以故事发生时代的眼光来看,私奔是非常蒙羞的事,也就是婚前同居了,如果没有结婚的打算,整个家族都要受羞辱!莉迪亚也因此无法从娘家出嫁,所以对于一个轻浮的女孩,为了名声,与私奔者结婚是最好的选择了,只是啊,在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婚后的莉迪亚慵懒而略显放荡地躺在床上,身边坐着费茨威廉上校,两人同框的画面真的好不协调啊,莉迪亚结婚时才十五六岁,心智还是个孩子,也许婚姻就是如此吧,只要有舒适的生活,也将就而过了。两百年后的今天,甚少听到私奔了,婚前同居反倒被提倡,被冠以更好地认识对方,试婚行为,世事变迁,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与时俱进的观念。“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那时的人反而活得纯粹,喜欢与不喜欢都很鲜明。
简和宾利的感情进展还是挺快的,曾经的阻碍是达西,当丽兹质问达西对此的作为后,达西反倒推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升温,毫无意外的结合。达西从第一眼就爱上了丽兹,只是他的行为让人觉得是讨厌,两人在日后相遇中,也都带有针尖对麦芒的较量。当达西鼓起勇气向丽兹求婚时,女主完全震惊了,甚至是愤怒地表达出即使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也不会嫁他之意。但是达西用行动与实力来慢慢进行量化了这份距离,终获得丽兹的心意,“I love you, most ardently” ,很美的情话啊,期间丽兹还面对达西姑母恶语的要挟,但是并不为怯,生生地给怼回去了,一再表露自己的生活与决定轮不到别人插手,这就是丽兹的性格,就像她自己的坦言,对于达西都敢硬碰硬,更何况只是他的亲戚而已呢?
丽兹延续了奥斯汀作为独立女性的形象,即使在当下仍是很了不起的跨越,才二十岁的丽兹就非常的有主见和思想了,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婚姻必须是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面对权威也不惧怕,即使身有巨额财富只要不喜欢,丝毫不为所动,始终跟随自己的心。遇见对的人也真的可以改变很多,达西也表达了,遇到丽兹后,自己的品行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不仅仅总以不善交际来维护自己的傲慢,因为爱情,遇见更好的自己!
仍是感动达西的坚持与努力,即使被丽兹严厉拒绝求婚后,也会一直的付出,直到收获真心,但并不欺骗或者死皮赖脸,只再问一次,对自己是否有改观?如果没有再不纠缠!甜蜜的故事、圆满的结束,很喜欢的经典,永不过时,有很多的经典语录,也是值得一再体味!
……
“跟一个人相处了两个星期,不可能就此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不过,要是我们不去尝试尝试,别人可少不了要尝试的。”
……
“假如一个女人爱上了一个男人,只要女方不故意瞒住男方,男方一定会看得出的。”
……
“我对于某个人一旦没有了好感,就永远没有好感。只有真挚的爱才能让我结婚,这就是为什么我终将会成为一位老姑娘。”
……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傲慢与偏见》由此小说改编而来,于2005年9月16日在英国上映。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傲慢与偏见》 经典台词 ,希望大家喜欢!
《傲慢与偏见》经典台词(一)
1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
2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3男女恋爱大都免不了要借重于双方的感恩图报之心和虚荣自负之感,听其自然是很难 成其好事的。
4恋爱的开头都是随随便便------某人对某人发生点好感,本是极其自然的一回事;只可惜没有对方的鼓励而自己就肯没头没脑去钟情的人,简直太少了。
5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俩就会幸福。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6这么容易被人看透,那恐怕也是件可怜的事吧。
7诗是爱情的食量。
8急躁的结果只会使得应该要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
9要是一个人把开玩笑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那么。最聪明最优秀的人-------不,最聪明 最优秀的行为-------也就会变得可笑了。
10可是傲慢------只要你果真聪明过人------你就会傲慢的比较有分寸。
11跟人家怨恨不解,的确是性格上的一个阴影。
12用最激动的语言把我最热烈的感情想你倾诉。
13不过天下事总是这样的。你嘴上不诉苦,就没有人可怜你。
14幸福一经拒绝,就不值得我们再加重视。
15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 教育 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 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 以不致挨冻受饿。
16至于我,我真正喜欢的人没有几个,我心目中的好人就更少了。时事经历的愈多,我 就愈对世事不满;我一天比一天相信,人性都是见异思迁,我们不能凭着某人表面上 一点点长处或见解,就去相信他。
17你千万不能为了某一个人而改变原则,破格迁就,也不要千方百计地说服我,或是说
服你自己去相信,自私自利就是谨慎,糊涂大胆就等于幸福有了保障。
18女人们往往会把爱情这种东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实际。
19一个姑娘除了结婚外以外,总喜欢不时地尝点失恋的滋味。那可以使她们有点儿东西 去想想,又可以在朋友们面前出点风头。
20虽说她也下定决心,不要把通信疏懒下来,不过,那与其说是为了目前的友谊,倒不 如说是为了过去的交情。
21太受人器重有时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2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
23他们踏上台阶走进穿堂的时候,玛利亚一分钟比一分钟来得惶恐,连威廉爵士也不能 完全保持镇静。倒是伊利莎白毫不畏缩。无论是论才论德,她都没有听到咖苔琳夫人 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足以引起她敬畏,光凭着有钱有势,还不会叫她见到了就胆战心 惊。
24不论想到达西也好,想到韦翰也好,她总是觉得自己以往未免太盲目,太偏心,对人 存了偏见,而且不近情理。
25然而我的愚蠢,并不是在恋爱方面,而是在虚荣心方面。开头刚刚认识他们两位的时 候,一个喜欢我,我很高兴,一个怠慢我,我就生气,因此造成了我的偏见和无知, 遇到与他们有关的事情,我就不能明辨是非。我到现在才算有了自知之明。
26有心事应该等到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去想。
27连年怨阔别,一朝喜相逢。
28现在千恩万爱都已落空,她倒第一次感觉到真心真意的爱他。
29大凡女人家一经失去贞操,便无可挽救,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美貌固然难于永保, 名誉亦何尝保全。世间多得是轻薄男子,岂可不寸步留神。
30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从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冶的心境柔和,作风优雅; 男方精明通达,阅历颇深,也一定会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31这种只顾情欲不顾道德的结合,实在很难得到永久的幸福。
32一个人不要起脸来可真是漫无止境。
33人生在世,要不是让人家开开玩笑,回头来又取笑取笑别人,那还有什么意思
34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 的谈吐,便使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 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
35要是爱你爱的少些,话就可以说的多些了。
《傲慢与偏见》经典台词(二)
1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容易原谅他的骄傲。
2幸福一经拒绝,就不值得我们再加重视。
3有心事应该等到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去想。
4不过天下事总是这样的。你嘴上不诉苦,就没有人可怜你。
5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6一个人不要脸来可真是漫无止境。
7要是爱你的少些,话就可以说的多些了。
8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9人生在世,要不是让人家开开玩笑,回头来又取笑取笑别人,那还有什么意思。
10尽管结婚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他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
11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俩就会幸福。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12跟人家怨恨不解,的确是性格上的一个阴影。
13急躁的结果只会使得应该要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
14男女恋爱大都免不了要借重双方的感恩图报之心和虚荣自负之感,听到其自然是很难成其好事。
15大凡女人家一经失去贞操,便无可挽救,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美貌固然难以永葆,名誉亦何尝保全。世间多得是轻薄男子,岂可不寸步留神
《傲慢与偏见》经典台词相关 文章 :
1 《傲慢与偏见》经典语录中英对照
2 **傲慢与偏见经典台词大全
3 影片《傲慢与偏见》各场景英文经典台词对白
4 **《傲慢与偏见》经典台词对白精选
5 《傲慢与偏见》经典台词语录摘抄
只看了纸质书,偶尔看到杨先生的书评,转一下
有什么好 —— 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文/杨绛
议论一部作品「有什么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是认真探索这部作品有什么好,或相当干脆的否定,就是说,没什么好。两个说法都是要追问好在哪里。这里要讲的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女作者珍妮·奥斯丁是西洋小说史上不容忽视的大家。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爱好她的读者,要研究她的作品有什么好;不能欣赏她的人,也常要追问她的作品有什么好。《傲慢与偏见》在我国知道的人比较多;没读过原文的读过译本,没读过译本的看过由小说改编的**,至少知道个故事。本文就是要借一部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西洋小说,探索些方法。试图品尝或鉴定一部小说有什么好。
小说里总要讲个故事,即使是没头没尾或无条无理的故事。故事总是作者编的。怎样编造——例如选什么题材,从什么角度写,着重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怎样处理题材,就是说,怎样布局,怎样塑造人物等等,都只能从整部小说里去领会。光从一个故事里捉摸不出。这个故事又是用文字表达的。表达的技巧也只看文字本身,不能从故事里寻求。要充分了解一部小说,得从上述各方面一一加以分析。
一
小说里往往有个故事。某人何时何地遭逢(或没遭逢)什么事,干了(或没干)什么事——人物、背景、情节组成故事。故事是一部小说的骨架或最起码的基本成份,也是一切小说所共有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故事的情节引人,角色动人,就能抓住读者的兴趣,捉搦着他们的心,使他们放不下,撇不开。急要知道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下场。很多人读小说不过是读一个故事——或者,只读到一个故事。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讲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某乡镇上某乡绅家几个女儿的恋爱和结婚。主要讲二女儿伊丽莎白因少年绅士达西的傲慢,对他抱有很深的偏见,后来怎样又消释了偏见,和达西相爱,成为眷属。 这个故事平淡无奇,没有令人回肠荡气,精心摄魂的场面。情节无非家常琐碎,如邻居间的来往、茶叙、宴会、舞会,或驾车浏览名胜,或到伦敦小住,或探亲访友等等,都是乡镇上有闲阶级的日常生活。人物没有令人崇拜的英雄货模范,都是日常所见的人,有的高明些、文雅些,有的愚蠢些、鄙俗些,无非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之流。有个非洲小伙子读了这本书自己思忖:「这些英国的夫人**,和我有什么相干呢?」我们不禁要问,十九世纪外国资产阶级的爱情小说,在我们今天,能有什么价值呢?
可是我们不能单凭小说里的故事来评定这部小说。
二
故事不过是小说里可以撮述的主要情节,故事不讲作者的心思。但作者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现实,也不可能在作品里完全屏蔽自己。他的心思会像弦外之音,随处在作品里透露出来。
写什么样的故事,选什么样的题材。《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写实性的小说(novel),而不是传奇性的小说(romance)。这两种是不同的类型。写实性的小说继承书信、日记、传记、历史等真实记载,重在写实。传奇性的小说继承史诗和中世纪的传奇故事,写的是令人惊奇的事。世事无奇不有,只要讲来合情合理,不必日常惯见。司各特(W Scott)写的是传奇性的小说,奥斯丁写的是写实性的小说。奥斯丁自己说不能写传奇性的小说,除非性命交关,万不得已;只怕写不完一章就要失声而笑。为什么呢?她在另一部小说《诺桑觉寺》里故意摹仿恐怖性浪漫故事(gothic romance)的情调打趣取笑。我们由此不一看出,她笑那种令人惊奇故事脱不了老一套,人物也不免夸张失实。她在家信里说,小说里那种十全十美的女主角看了恶心,使他忍不住要调皮捣蛋。她指导侄女写作的信上一再强调人物要写得自然。要避免想象失真,造成假象。她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奥斯丁并不是一个闭塞的老姑娘。她读书看报,熟悉当代有名的作品,来往的亲戚很多,和见世面的人物也有交接,对世界大事和城市生活并非毫无所知。可是她一部又一部的小说,差不多都取材于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看来她和《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的见解相同。乡镇上的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可供观察研究;不论单纯的、或深有城府的,都是有趣的题材,尤其是后者、尽管地方小,人不多,各人的面貌却变化繁多,观察不到的方面会层出不穷。奥斯丁显然是故意选择平凡的题材,创造写实的小说。
三
通常把《傲慢与偏见》称为爱情小说。其实,小说里着重写的是青年男女选择配偶和结婚成家。从奥斯丁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她从来不脱离结婚写恋爱。男人没有具备结婚的条件、或没有结婚的诚意而和女人恋爱,那是不负责任,或玩弄女人。女人没看到男方有求婚的诚意就流露自己的爱情,那是有失检点、甚至有失身份;尽管私心爱上了人,也得深知敛抑。恋爱是为结婚,结婚是成家,得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门户不相当还可以通融,经济基础却不容忽视。因为乡绅家的子女不能自食其力,可干的职业也很有限。长子继承家产,其他的儿子当教士,当军官,当律师,地位就比长子低;如果经商,就比阶级内部又落下一个阶层。老姑娘自己没有财产,就得寄人篱下;如果当女教师,就跌落到本阶级的边缘上或边缘意外去了。一门好亲事,家家都挣扎着向上攀附,唯恐下落。这是生存竞争的一个重要光头,男女本人和两家老少都全力以赴,虽然只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矛盾也够复杂,争夺也够激烈,表现的世态人情也煞是好看。《傲慢与偏见》就是从恋爱结婚的角度,描写这种世态人情。
奥斯丁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难以忍受的苦恼。她小说里的许多怨偶,都是结婚前不相知而造成的。结婚不能不考虑对方的人品,包括外表相貌、举止、言谈,内在的才德品性。外表虽然显而易见,也需要对方有眼光。才能由外表鉴别别人品高下。至于才德品性,就得看他为人行事。这又得从多方面来判定,偶然一件事不足为凭,还得从日常生活里看日常的行为。知人不易,自知也不易,在节烈的生存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纠纷就更难免。《傲慢与偏见》写女主角的偏见怎样造成,怎样消释,是从人物的浮面逐步深入内心,捉摸他们的品性、修养和心理上的种种状态。可以说,奥斯丁所写的小说,都是从恋爱结婚的角度,写世态人情,写表现为世态人情的人物内心。
四
《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家产富裕的单身汉,准想娶个妻子,这是大家公认的必然之理」。接下说:「这点道理深入人心。地方上一旦来了这么个人,邻近人家满不理会他本人的意愿,就把他看做自己某一个女儿应得的夫婿了。」奥斯丁冷眼看世情,点出这么两句,接着就引出一群可笑的人物,一连串可笑的情节。评论家往往把奥斯丁的小说比作描绘世态人情的喜剧(comedy of manners),因为都是喜剧性的小说。
喜剧虽然据亚里士多德看来只供娱乐,柏拉图却以为可供照鉴,有教育意义。这和西塞罗所谓「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见解相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都曾引用;斐尔丁在他自称「喜剧性的小说」里也用来阐说他这类小说的功用。这些话已经是论喜剧的常谈。所谓「镜子」,无非反映人生。一般认为镜子照出丑人丑事,可充针砭,可当鞭挞,都有警戒作用。
可是《傲慢与偏见》警戒什么呢?对愚蠢的柯林斯牧师、贝奈特太太,凯瑟林夫人等人,挖苦几句,讽刺几下,甚至鞭挞几顿、就能拔除愚蠢的钝根吗?奥斯丁好像并没有这个企图。她挖苦的不是牧师、或是乡绅太太、或贵夫人,不是人为的制度或陋习恶俗造成的荒谬,而是这样的几个笨人。她也不是只抓出几个笨蛋来示众取笑。聪明人并没有逃过她的讥诮。伊丽莎白那么七窍玲珑的姑娘,到故事末尾才自愧没有自知之明。达西那么性气高傲的人,唯恐招人笑话,一言一动力求恰当如分,可是他也是在故事末尾才觉悟到自己行为不当。奥斯丁对她所挖苦取笑的人物没有恨,没有怒,也不是鄙夷不屑。她设身处地,对他们充分了解,完全体谅。她的笑不是针砭,不是鞭挞,也不是含泪同情,而是乖觉的领悟,有时竟是和读者相视目逆,会心而笑。试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伊丽莎白挖苦达西,说他取笑不得的。达西辩解说: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笑话,那么,就连最明智、最好的人——就连他们最明智、最好的行为,也可以说成笑话。
伊丽莎白说:「当然有人那样,我希望自己不是那种人。我相信,明智的、好的,我从不取笑;愚蠢、荒谬、任性、不合理的,老实说,我觉得真逗乐,只要当时的场合容许我笑,我看到就笑了。不过,这类的事,大概正是你所没有的。」
「谁都难保吧。不过我生平刻意小心,不要犯那一类的毛病,贻笑大方。」
「譬如虚荣和骄傲。」
「对啊,虚荣确是个毛病;骄傲呢,一个真正高明的人自己会有分寸。」
伊丽莎白别过脸去暗笑。
伊丽莎白当面挖苦了达西,当场捉住他的骄傲、虚荣,当场就笑了。可是细心的读者会看到,作者正也在暗笑。伊丽莎白对达西抱有偏见,不正是因为达西挫损了她的虚荣心吗?她挖苦了达西洋洋自得,不也正是表现了骄傲不自知吗?读者领会到作者的笑而笑,正是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所谓「从头脑里出来的,理智的笑」。
笑,包含严肃不笑的另一面。刘易斯(C S Lewis)在他《略谈珍妮·奥斯丁》一文里指出,坚持原则而严肃认真,是奥斯丁艺术的精髓。心里梗着一个美好、合理的标准,一看见丑陋、不合理的事,对比之下就会忍不住失笑。心里没有那么个准则,就不能一眼看到美与丑、合理与不合理的对比。奥斯丁常常在笑的背后,写出不笑的另一面。例如《傲慢与偏见》里那位笨伯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是个大笑话;他遭到拒绝,掉头又向伊丽莎白好友求婚而蒙允诺。又是个大笑话。贝奈特太太满以为阔少爷宾雷已经看中自己的长女吉英,得意忘形,到处吹牛;不料宾雷一去音信杳然。这又是个笑话。伊丽莎白想不到她的好友夏洛特竟嫁给柯林斯那么一个奴才气十足的笨蛋,对她大失所望。她听了达西一位表亲的一句话,断定宾雷是听了达西的话,嫌她家穷,所以打消了向她姐姐吉英求婚的愿意。为这两件事,她和吉英谈心的时候气愤地说:「我真心喜爱的人不多,看重的更少;经历愈多,对这个世界愈加不满了。人的性格是没准的,外表看来品行不错,颇有头脑,也不大可靠;我向来这么想,现在越发觉得不错了。」吉英劝她别那么牢骚,毁了自己愉快的心情;各人处境不同,性情也不同;夏洛特家姊妹多,她是个慎重的人,论财产,这门亲事是不错的,说不定她对柯林斯也多少有点儿器重。伊丽莎白认为不可能,除非夏洛特是个糊涂虫。她不信自私就是慎重,盲目走上危途就是幸福有了保障。她不能放弃了原则和正义来维护一个朋友。吉英怪妹妹说话偏激,又为宾雷辩护,说他不是负心,活力充沛的青年人免不了行为不检;女人出于虚荣,看到人家对自己倾倒就以为他有意了。伊丽莎白说,男人应当检点,不能随便对女人倾倒。尽管宾雷不是存心不良,尽管他不是蓄意干坏事或叫人难堪,也会做错事情,对不起人。没头脑,不理会别人的心情,又拿不定主意,就又干了坏事。
姊妹俩各有见地,据下文来看,妹妹的原则不错,姐姐的宽容也是对的。从这类严肃认真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奥斯丁那副明辨是非、通达人情的头脑(common sense)。她爱读约翰生(Samuel Johnson)博士的作品,对他钦佩之至,称为「我的可爱的约翰生博士」。她深受约翰生的影响,承袭了他面对实际的智慧(practical wisdom),评论者把她称为约翰生博士精神上的女儿。奥斯丁对她所处的世界没有幻想,可是她宁愿面对实际,不喜欢小说里美化现实的假象。她生性开朗,富有幽默,看到世人的愚谬,世事的参差,不是感慨悲愤而哭,却是了解、容忍而笑。沃尔波尔(Horace Walpole)有一句常被称引的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奥斯丁是凭理智来领会,把这个世界看作喜剧。
这样来领会世界,并不是把不顺眼、不如意的事一笑置之。笑不是调合;笑是不调合。内心那个是非善恶的标准坚定不移,不肯权宜应变,受外界现实的冲撞货磨擦,就会发出闪电般的笑。奥斯丁不正面教训人,只用她智慧的聚光灯照出世间可笑的人、可笑的事,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去探索怎样才不可笑,怎样才是好的和明智的。梅瑞狄斯认为喜剧的笑该启人深思。奥斯丁激发的笑是启人深思的笑。
五
《傲慢与偏见》也像戏剧那样,有一个严密的布局。小说里没有不必要的人物(无关紧要的人物是不可少的陪衬,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有必要的),没有不必要的情节。事情一环紧扣一环。都因果相关。读者不仅急要知道后事如何,还不免追想前事,探究原因,从而猜测后事。小说有布局,就精炼圆整,不致散漫芜杂。可是现实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布局。小说有布局,就限制了人物的自由行动、事情的自然发展。作者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不免凭主观布置定局。把人物纳入一定的运途;即使看似合情合理,总不免显出人为的痕迹——作者在冒充创造世界的上帝。
可是《傲慢与偏见》的布局非常自然,读者不觉得那一连串因果相关的情节正在创造一个预定的结局,那看到人物的自然行动。作者当然插手安排了定局,不过安排得轻巧,不着痕迹。比如故事里那位笨伯牧师柯林斯不仅是个可笑的人物,还是布局里的关键。他的恩主是达西的姨母凯瑟林夫人、他娶的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伊丽莎白的访友重逢达西就很自然。布局里另一个关键人物是伊丽莎白的舅母,她未嫁时曾在达西家庄园附近的镇上居住。她重游旧地,把伊丽莎白带进达西家的庄园观光,也是很自然的事。这些人事关系,好像都不由作者的安排而自然存在。一般布局的转折往往是发现了隐藏已久的秘密;这里只发现了一点误会,也使故事显得自然,不见人为的摆布安排。奥斯丁所有的几部小说——包括她生前未发表的早年作品《苏珊夫人》(Lady Susan)都有布局,布局都不露作者筹划的痕迹。是否因为小乡镇上的家常事容易安排呢?这很耐人寻味。 奥斯丁也像侦探小说的作者那样,把故事限于地区不大、人数不多的范围以内。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和内心的任何波动。都筹划妥帖,细事末节都不是偶然的。奥斯丁指导她的侄女写作,都要求每一事都有交代、显然是她自己的创造方法。这就把整个故事提炼得精警生动,事事都有意义。小小的表情,偶然的言谈,都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对事情的了解。精研奥斯丁的恰普曼(R W Chapman)说,奥斯丁的《艾玛》(Emma)也可说是一部侦探小说。其实奥斯丁的小说里,侦探或推理的成分都很重。例如《傲慢与偏见》里达西碰到了他家帐房的儿子韦翰,达西涨得满脸通红,韦翰却面如死灰。为什么呢?宾雷为什么忽然一去不返呢?韦翰和莉蒂亚私奔,已经把女孩子骗上手,怎么倒又肯和她结婚呢?伊丽莎白和吉英经常像福尔摩斯和华生那样,一起捉摸这人那人的用心,这事那事的底里。因为社交活动里,谁也不肯「轻抛一片心」,都只说「三分话」;三分话保不定是吹牛或故弄玄虚,要知道真情和真心,就靠摸索推测——摸索推测的是人心,追寻的不是杀人的凶犯而是可以终身相爱的伴侣。故事虽然平淡,每个细节都令人关切。
奥斯丁只说她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却没有说出理由。可是我们可以从作品里,看到背景放在乡镇上所收的效果。
六
奥斯丁的侄儿一次丢失了一份小说稿。奥斯丁开玩笑说:反正她没有偷;她工笔细描的象牙片只二寸宽,她侄儿大笔一挥的文字在小象牙片上不合用。有些评论家常爱称引这句话,说奥斯丁的人物刻画入微,但画面只二寸宽。其实奥斯丁写的人物和平常人一般大小,并不是小象牙片上的微型人物。《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并不比奥斯丁笔下的乡镇大,我们却从不因为大观园面积不大而嫌背景狭窄。奥斯丁那句话不过强调自己的工笔细描罢了,评论家很不必死在句下,把她的乡镇缩成二寸宽。
奥斯丁写人物确是精雕细琢,面面玲珑。创造人物大概是她最感兴趣而最拿手的本领。她全部作品(包括未完成的片段)写的都是平常人,而个个特殊,没一个重复;极不重要的人也别致得独一无二,显然都是她的创造而不是临摹真人;据说她小说里的地名无一不真,而人物却都是虚构的。一个人的经历究竟有限,真人真事只供一次临摹,二次就重复了。可是如果把真人真事充当素材,用某甲的头皮、某乙的脚跟皮来拼凑人物,就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好比万花筒里的几颗玻璃屑,可以幻出无穷的新图案。小说读者喜欢把书中人物和作者混同。作者创造人物,当然会把自己的精神面貌赋与精神儿女。可是任何一个儿女都不能代表父母。《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和作者有相似的地方,有相同的见解;吉英也和作者有相似的地方和相同的见解。作者其他几部小说里的角色,也代表她的其它方面。
她对自己创造的人物个个设身处地,亲切了解,比那些人物自己都知道得还深、还透。例如《傲慢与偏见》第 59 章,吉英问伊丽莎白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达西。伊丽莎白自己也说不上来。可是细心的读者却看得很明白,因为作者把她的情绪怎样逐渐改变,一步步都写出来了。伊丽莎白嫌达西目中无人。她听信韦翰一面之辞,认为达西亏待了他父亲嘱他照顾韦翰。她又断定达西破坏了她姐姐的婚姻。达西情不自禁向她求婚,一场求婚竟成了一场吵架。这是转折点。达西写信自白,伊丽莎白反复细读了那封信,误解消释,也看到自己家确也有叫人瞧不起的地方。这使她愧作。想到达西情不自禁的求婚,对他又有点儿知己之感。这件不愉快的事她不愿意再多想。后来她到达西家庄园观光,听到佣仆对达西的称赞,不免自愧没有知人之明,也抱歉错怪了达西。她痴看达西的画像,心中已有爱慕的意思。达西不记旧嫌,还对她殷勤接待,它由感激而惭愧而后悔。莉蒂亚私奔后,她觉得无望再得到达西的眷顾而暗暗伤心,这就证实了自己对达西的爱情。
奥斯丁经常为她想象的人物添补细节。例如吉英穿什么衣裳,爱什么颜色,她的三妹四妹嫁了什么人等等,小说里虽然没有写,奥斯丁却和家里人讲过,就是说,她都仔细想过。研究小说的人常说,奥斯丁的人物是园的立体,不是扁的平面;即使初次只出现一个平面,以后也会发展为立体。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人物在作者的头脑里已经是面面俱全的立体人物,读者虽然只看到一面,再有机缘相见,就会看到其它方面。这些立体的人物能表现很复杂的内心。有评论家说,奥斯丁写道德比较深入,写心理只浮光掠影;有的却说她写心理非常细腻,可充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先驱。这两个说法应该合起来看。奥斯丁写人物只写浮面,但浮面表达内心——很复杂的内心,而表达得非常细腻。她写出来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一个」。
按照西洋传统理论,喜剧不写个人;因为喜剧讽刺一般人所共有的弱点、缺点,不打击个别的人。英国十七世纪喜剧里的人物都是概念化的,如多疑的丈夫,吃醋的老婆,一钱如命的吝啬鬼,吹牛撒谎的懦夫等。十七世纪法国大戏剧家莫里哀剧本里的人物,如达居夫(Tartuffe)和阿尔赛斯特(Alceste),都还带些概念化。
戏剧里可以有概念化的角色,因为演员是有血有肉的人,概念凭借演员而得到了人身。小说里却不行。公式概念不能变成具体的人。人所共有的弱点和懦怯、慵懒、愚昧、自私等等,只是抽象的名词,表现在具体人物身上就各有不同,在穷人身上是一个样儿,在富人身上优势一个样儿;同是在穷人身上,表现也各各不同。所以抽象的概念不能代表任何人,而概念却从具体人物身上概况出来。人物愈具体,愈特殊,愈有典型性,愈可以从他身上概况出他和别人共有的根性。上文说起一个非洲小伙子读了《傲慢与偏见》觉得书里的人物和他毫不相干。可是他接着就发现他住的小镇上,有个女人和书里的凯塞林夫人一模一样。我们中国也有那种女人,也有小说里描写的各种男女老少。奥斯丁不是临摹真人,而是创造典型性的平常人物。她取笑的不是个别的真人,而是典型性的平常人物。她取笑的不是个别的真人,而是很多人共有的弱点、缺点。她刻画世态人情,从一般人身上发掘他们共有的根性;虽然故事的背景放在小小的乡镇上,它所包含的天地却很广阔。
七
以上种种研究,如果仅仅分析一个故事是捉摸不到的。而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技巧,更在故事之外,只能从文字里追求。
小说家尽管自称故事真实,读者终究知道作者编造的。作者如要吸引读者,首先得叫读者暂时不计较故事是虚构,而姑妄听之(That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要使读者姑妄听之,得一下子摄住他们的兴趣。这当然和故事的布局分割不开,可是小说依靠文字的媒介,表达的技巧起重要作用。《红楼梦》里宝玉对黛玉讲耗子精的故事,开口正言厉色,郑重其事,就是要哄黛玉姑妄听之。《傲慢与偏见》开卷短短几段对话,一下子把读者带进虚构的世界;这就捉住读者,叫他们姑妄听之。有一位评论家认为《傲慢与偏见》的第一章可算是英国小说里最短、最俏皮,技巧也最园熟的第一章。
但姑妄听之只是暂时的;要读者继续读下去,一方面不能使读者厌倦,一方面还得循循善诱。奥斯丁虽然自称工笔细描,却从不烦絮惹厌。她不细写背景,不用抽象的形容词描摹外貌或内心,也不挖出人心摆在手术台上细细解剖。她只用对话和情节来描绘人物。生动的对话、有趣的情节是奥斯丁表达人物性格的一笔笔工致的描绘。
奥斯丁创造的人物在头脑里孕育已久,出生来就是成熟的活人。他们一开口就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并且看透他们的用心,因为他们的话是「心声」,便是废话也表达出个性来,用对话写出人物,奥斯丁是大师。评论家把她和莎士比亚并称,就因为她能用对话写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奥斯丁不让她的人物像戏台或小说里的角色,她避免滥套,力求人物的真实自然。他们口角毕肖,因而表演生动,摄住读者的兴趣。
奥斯丁的小说,除了《苏珊夫人》用书信体,都由「无所不知的作者」(the omniscient author)讲述。她从不原原本本、平铺直叙,而是按照布局的次序讲。可以不叙的不叙,暂时不比叙述的,留待必要的时候交代——就是说,等读者急要了解的时候再告诉他。这就使读者不仅欲知后事如何,还要了解以前的事,瞻前顾后,思索因果。读者不仅是故事以外的旁听者或旁观者,还不由自主,介入故事里面去。
奥斯丁无论写对话或叙述事情都不加解释。例如上文伊丽莎白挖苦达西的一段对话,又如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怎么逐渐改变,都只由读者自己领会,而在故事里得到证实。奥斯丁自己说,她不爱解释:读者如果不用心思或不能理解,那就活该了。她偶尔也向读者评论几句,如第一章末尾对贝奈特夫妇的评语,但不是解释,只是评语,好比和读者交换心得。她让读者直接由人物的言谈行为来了解他们;听他们怎么说,看他们怎么为人行事,而认识他们的人品性格。她又让读者观察到事情的一点苗头,从而推测事情的底里。读者由关注而好奇,而侦查推测,而更关心、更有兴味。因为作者不加解释,读者仿佛亲自认识了世人,阅历了世事,有所了解,有所领悟,觉得增添了智慧。所以虽然只是普通的人和日常的事,也富有诱力;读罢回味,还富有意义。
奥斯丁文笔简练,用字恰当,为了把故事叙述得好,不惜把作品仿佛修改。《傲慢与偏见》就是曾经大斫大削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奥斯丁虽然把《傲慢与偏见》称为自己的宠儿,却嫌这部小说太轻松明快,略欠黯淡,没有明暗相互衬托的效果。它不如《曼斯婓尔德庄园》沉挚,不如《艾玛》挖苦得深刻,不如《劝导》缠绵,可是这部小说最得到普遍的喜爱。
小说「只不过是一部小说」吗?奥斯丁为小说张目,在《诺桑觉寺》里指出小说应有的地位。「小说家在作品里展现了最高的智慧;他用最恰当的语言,向世人表达他对人类最彻底的了解。把人性各式各样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绘,笔下闪耀着机智和幽默。」用这段话来赞赏她自己的小说,最恰当不过。《傲慢与偏见》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一部小说如有价值,自会有读者欣赏,不依靠评论家的考语。可是我们如果不细细品尝原作,只抓住一个故事,照着框框来评断:写得有趣就是趣味主义,写恋爱就是恋爱至上,题材平凡就是琐碎无聊,那么,一手「拿来」一手又扔了。这使我记起童年听到的故事:洋鬼子吃铁蚕豆,吃了壳,吐了豆,摇头说:「肉薄、核大,有什么好?」洋鬼子煮茶,滗去茶汁吃茶叶,皱眉说:「涩而无味,有什么好?」
《傲慢与偏见》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彬格莱先生租住尼日斐花园。
第二章:班纳特先生拜访彬格莱先生,班纳特太太和**们谈论彬格莱先生。
第三章:彬格莱先生回拜班府,彬格莱和亲朋参加麦里屯的舞会 达西与伊丽莎白初次见面。
第四章:吉英向伊丽莎白倾诉自己爱慕彬格莱先生 ,姐妹谈论彬格莱和达西。
第五章:介绍卢卡斯爵士一家 班纳特太太、吉英、夏绿蒂谈论麦里屯舞会。
第六章 彬格莱先生倾心于吉英 ,达西表现出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但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在一次舞会中的跳舞邀请。
第七章: 介绍班纳特先生的产业以及不能被女儿继承的现状 ,吉英应彬格莱**的邀请骑马去尼日斐不料天降大雨吉英染病 伊丽莎白前来探望。
第八章:伊丽莎白在尼日斐同达西、彬格莱先生和**、赫斯脱夫妇的谈话。
第九章:班纳特太太和女儿们来尼日斐探望吉英以及和尼日斐一家人的谈话。
第十章:伊丽莎白继续留在尼日斐照顾吉英 彬格莱**向达西献殷勤 ,伊丽莎白与达西、彬格莱**的谈话以及第二天的有趣散步。
第十一章 :吉英、伊丽莎白在尼日斐的又一天大家谈话以及谈论吉英康复后在尼日斐举办舞会的事情, 彬格莱**和伊丽莎白的屋内散步以及和达西的谈话。
第十二章 :吉英、伊丽莎白在尼日斐多住了一天, 达西决定隐藏对伊丽莎白的爱慕 姐妹与星期日返回浪搏恩。
第十三章: 柯林斯先生给班纳特先生致信一封表示意愿来浪搏恩拜访, 十一月十八日下午四点柯林斯先生准时造访。
第十四章 :柯林斯先生在班府吃晚餐提到咖苔琳夫人, 班纳特一家与柯林斯的交谈。
第十五章: 柯林斯先生性格介绍以及他像娶一位班纳特家的**作为夫人的目的 ,在选定吉英不成的情况下改选伊丽莎白 ,吉英、伊丽莎白、吉蒂、丽迪雅和柯林斯拜访麦里屯腓力普姨妈家 。在镇里结识韦瀚并偶遇彬格来先生与达西。
第十六章: 韦瀚被邀参加腓力普家的宴会,伊丽莎白对韦瀚产生好感并听他讲他眼中的达西的为人以及对他所做的事情并谈到了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
第十七章 :伊丽莎白把韦瀚所说的话告诉了吉英 ,彬格莱一家履行承诺邀请班纳特**们参加下周二在尼日斐花园举行的舞会。
第十八章: 韦瀚没有来参加尼日斐花园舞会, 伊丽莎白与达西跳舞但并不愉快, 伊丽莎白与彬格莱**谈论韦瀚 ,柯林斯先生得知达西是咖苔琳夫人的姨侄便极献殷勤 ,班纳特夫人与曼丽的出丑表现。
第十九章 :柯林斯先生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
第二十章 班纳特太太劝说伊丽莎白未果 ,伊丽莎白得到父亲班纳特先生的支持, 夏绿蒂造访柯林斯先生打消了与伊丽莎白结婚的念头。
第二十一章 :夏绿蒂表现出了对柯林斯先生的礼貌热情 ,吉英收到彬格莱**的信得知彬格莱一家搬去了伦敦并且说明自己更希望乔治安娜成为她的小姑 吉英与伊丽莎白猜测原因。
第二十二章 :柯林斯先生赶去卢府向夏绿蒂求婚成功 ,夏绿蒂的婚姻观伊丽莎白得知后非常惊奇并对她的朋友今后的婚姻幸福不抱希望。
第二十三章 :卢卡斯爵士向班府宣布夏绿蒂订婚的消息 ,班纳特太太生气并失态并抱怨伊丽莎白许久, 伊丽莎白与夏绿蒂的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吉英一直等待着彬格莱**的回信。
第二十四章: 吉英收到回信并与伊丽莎白一起猜测彬格莱一家如此行事的原因。
第二十五章: 柯林斯先生假满告辞 ,嘉丁纳夫妇来访浪搏恩 伊丽莎白与舅母嘉丁纳太太谈论了吉英、彬格莱兄妹以及韦瀚的事情。
第二十六章: 嘉丁纳太太对伊丽莎白和韦瀚的事情表示担心, 夏绿蒂结婚离开 吉英与嘉丁纳夫妇去了伦敦 伊丽莎白收到了吉英的两封来信 伊丽莎白放弃了对彬格莱先生的幻想。
第二十七章 :伊丽莎白离开浪搏恩到汉斯福郡拜访新婚的夏绿蒂, 顺道去去看望吉英和嘉丁纳夫妇 伊丽莎白将和嘉丁纳夫妇一起去旅游。
第二十八章:伊丽莎白一行到达汉斯福郡,柯林斯夫妇家并且咖苔琳夫人将邀请他们所有人前往罗新斯吃饭。
第二十九章: 伊丽莎白一行应邀前往罗新斯与咖苔琳夫人共进晚餐, 咖苔琳夫人与伊丽莎白的交谈。
第三十章 :罗新斯的情况介绍, 伊丽莎白一行在罗新斯的生活 达西和费茨威廉上校造访罗新斯 达西一行来看望伊丽莎白。
第三十一章 :伊丽莎白一行与达西、费茨威廉上校在咖苔琳夫人家, 咖苔琳夫人让伊丽莎白弹琴 大家围绕着音乐进行交谈。
第三十二章 :达西来柯林斯家找伊丽莎白并谈论了一些关于彬格莱先生的事情之后,达西和费茨威廉上校经常来柯林斯家拜访。
第三十三章: 伊丽莎白散步时经常遇见达西和费茨威廉上校 ,费茨威廉和伊丽莎白讲了他与达西的关系以及他对达西的看法和达西劝说彬格莱先生离开尼日斐的真相。
第三十四章 :达西向伊丽莎白示爱求婚遭到拒绝两人激烈争论以及事后伊丽莎白心中的矛盾与痛苦。
第三十五章: 故事的大转折, 第二天伊丽莎白散步的时候达西给了她一封长信其中详细说明了他为什么劝彬格莱先生离开尼日斐以及韦瀚事情的真相。
第三十六章: 伊丽莎白反复读信和回忆内心充满了自责、懊悔、矛盾的复杂心情。
第三十七章 :达西和费茨威廉离开罗新斯, 伊丽莎白一行也准备辞别咖苔琳夫人回去 他们与咖苔琳夫人和包尔**告别。
第三十八章:伊丽莎白辞别柯林斯夫妇坐车回到嘉丁纳家见到吉英并将和她一起返回浪搏恩。
第三十九章: 伊丽莎白、吉英、玛利亚在哈福德郡的一个小镇等待浪搏恩的马车时,见到丽迪雅和吉蒂 一行人最终顺利返回浪搏恩。
第四十章: 伊丽莎白告诉了吉英达西爱慕他并向她求婚的事情, 告诉了吉英除了彬格莱先生以外信中的所有内容。
第四十一章 :弗斯脱太太和丽迪雅准备去白利屯,伊丽莎白让父亲出面阻止未果 伊丽莎白把在罗新斯的事情和费茨威廉上校告诉了韦瀚 两人分手。
第四十二章: 班纳特先生与夫人不幸的婚姻往事, 伊丽莎白同嘉丁纳夫妇的旅行计划推迟缩短 最后他们启程去德比郡并计划去彭伯里参观。
第四十三章: 伊丽莎白一行前往彭伯里 ,彭伯里的美丽景色 一行人参观彭伯里的住宅却偶遇达西 大家一起交谈游览达西礼貌周全并要把乔治安娜介绍给伊丽莎白。
第四十四章 :达西带着乔治安娜和彬格莱来旅馆看望伊丽莎白和嘉丁纳夫妇, 达西礼貌周全伊丽莎白也打消了对乔治安娜的误解与偏见 ,达西一行走后嘉丁纳夫妇准备回访彭伯里伊丽莎白表示同意。
第四十五章 :乔治安娜所谓傲慢矜持的真相 ,伊丽莎白在彭伯里应对彬格莱**不友善的交谈 伊丽莎白一行回到寓所 彬格莱**在达西面前白讨了一番没趣。
第四十六章 :伊丽莎白收到吉英的两封信得知丽迪雅与韦瀚私奔后,告诉给了达西和嘉丁纳夫妇 伊丽莎白动身返回浪搏恩。
第四十七章 :伊丽莎白一行回到浪搏恩 ,一家人处理丽迪雅的事情 班纳特先生去伦敦寻找未果。
第四十八章 :嘉丁纳先生去了伦敦 一家人收到了一封柯林斯先生的信, 班纳特先生返回浪搏恩 寻找仍旧未果。
第四十九章 :班纳特先生收到嘉丁纳先生寄来的一封信, 找到了丽迪雅 丽迪雅事件解决 丽迪雅将和韦瀚结婚。
第五十章: 班纳特一家讨论丽迪雅事件的解决和讨论她和韦瀚的结婚事宜。
第五十一章: 丽迪雅、韦瀚夫妇回到浪搏恩, 伊丽莎白从丽迪雅口中得知事件的解决可能是
达西的功劳伊丽莎白致信嘉丁纳夫人询问情况。
第五十二章: 伊丽莎白从舅母的回信中得知了整个事情的真相 。伊丽莎白在散步中和韦瀚谈话。
第五十三章: 丽迪雅和韦瀚离开浪搏恩 彬格莱先生回到尼日斐花园 ,彬格莱先生和达西造访浪搏恩。
第五十四章: 彬格莱先生和达西于星期二再次造访浪搏恩。
第五十五章: 彬格莱先生之后几乎每日都来浪搏恩, 彬格莱先生向吉英求婚成功并且得到了班纳特一家的同意。
第五十六章: 咖苔琳夫人突然造访浪搏恩反对达西与伊丽莎白的订婚或结婚可能, 伊丽莎白与咖苔琳夫人激烈争吵之后咖苔琳夫人离开浪搏恩。
第五十七章: 柯林斯先生来信 ,班纳特先生知道了咖苔琳夫人造访和达西与伊丽莎白的事情。
第五十八章 :达西来访伊丽莎白两人谈论了之前许多的事情, 达西谈了他傲慢与偏见的根源和之后所完成的转变。
第五十九章: 伊丽莎白告诉了吉英她对达西的爱并把一切事情和盘托出, 达西和伊丽莎白把结婚的请求告诉了班纳特先生和夫人并得到了允许, 伊丽莎白把达西帮助韦瀚夫妇的事情告诉了班纳特先生。
第六十章 :达西和伊丽莎白谈了他爱上她的经过 ,他们把好消息告诉了亲朋邻居并憧憬着今后在彭伯里的幸福生活。
第六十一章: 班纳特家**们的归宿, 班纳特太太的改变 班纳特先生时常拜访彭伯里, 伊丽莎白与吉英的幸福婚姻和丽迪雅的不幸婚姻 ,伊丽莎白与乔治安娜的关系十分融洽 咖苔琳夫人最终认可了这桩婚姻 达西夫妇和嘉丁纳夫妇保持着深厚的交情。
扩展资料:
1、《傲慢与偏见》:
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以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并多次被改编成**和电视剧。
2、作品影响:
《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问世。这本书在评论界得到欢迎,沃尔特·斯科特爵士赞扬奥斯汀“笔法巧妙”,“把平凡普通的事务和角色变得有趣”。
《傲慢与偏见》作品生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被英国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3、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母亲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1796年,21岁的奥斯汀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同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
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
参考资料:
宾利**很快就来信了,说她哥哥在伦敦过得非常好,和达西**关系处得好。
简对此很失望。
伊丽莎白极力劝她姐姐,她始终觉得简善良心软,这一次受了宾利先生的气。但她也坚定的认为,宾利先生在伦敦杳无音讯是被他妹妹拖了后腿,并不是他自己的本意。
伊丽莎白认为,宾利**之所以不愿意让她嫁到他们家,是因为贝内特家没钱,没势,没名声。达西**符合他们家的要求。
她安慰简:宾利先生的姐妹如果认准宾利先生看上简,不可能把他俩拆散;如果宾利先生真的看上了简,那也拆不散。
贝内特先生得知大女儿的情况,转而对二女儿说,让她接受威克姆的心意,毕竟他是军官。
伊丽莎白并没有正面回应,也没有答应。
星期一,贝内特太太高兴地迎来了弟弟加德纳和加德纳太太。
加德纳先生聪明有教养,深受大家的喜爱。加德纳太太待人亲切头脑灵活,很受几个外侄女儿的喜爱。
她和简的关系最合得来。
加德纳夫妇来贝内特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大家带了礼物。
贝内特太太看到弟妹,开始絮叨自己的烦心事,说自己的两个女儿本来都非常优秀的意中人,现在都不见了。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伊丽莎白格外气愤——她居然拒绝柯林斯的求婚!
加德纳太太一直在听,最后,她敷衍了几句,然后就把话题转向了别处。
她知道简对宾利先生动了真情,提出要和简一起去伦敦散散心。
加德纳太太看见伊丽莎白对威克姆先生赞不绝口,她起了疑心。经过她的观察,他们两人之间互相有好感。加德纳太太不得不给伊丽莎白提醒,叫她不要对威克姆抱有希望。
十几年前,加德纳太太还没有结婚,她和威克姆住在同一个地方,所以他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
五年前,达西的爸爸去世后,他就很少去了。
加德纳太太让伊丽莎白多加注意,不要对威克姆投入太多的感情。她为了自己的外侄女儿着想,和她说了很多实心实意的话。
伊丽莎白看得明白,不管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经过舅妈的提醒,她表示自己并没有进一步加深和威克姆的关系,让舅妈放心。
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礼筹划不久,就如其举行了。
不久,伊丽莎白就收到夏洛特的信,两个人保持着书信往来。虽然两人依旧无话不谈,可像往常那样的推心置腹不会再有了。
来信内容在伊丽莎白的意料中——夏洛特的书信内容喜气洋洋,住房,家具,道路,一切都称心如意。
对凯瑟琳夫人的形容,也和柯林斯先生描述的一模一样。
简给伊丽莎白写信,说自己到伦敦了。他看到了宾利**,通过这次见面,她对宾利**很是失望。
简等着宾利**的拜访等了两个礼拜,而她来了只是坐坐,敷衍一下罢了。
宾利**只字不提她们以后还会见面的话题。
简伤透了心。
伊丽莎白和威克姆的感情刚刚擦出火花,就熄灭了。
分手后,威克姆把目光投到了金**的身上。
伊丽莎白以为威克姆和她分开内心会伤心,但是她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她祝福他,甚至对这个金**也讨厌不起来。
3月的一天,伊丽莎白去看望夏洛特。
临走之前,她和威克姆都没有失礼。虽然威克姆已经另有所爱,但是伊丽莎白是他第一个心动的姑娘,所以他给伊丽莎白送上了临行前的祝福。
跟着伊丽莎白一起上路的,还有威廉爵士和他的二女儿玛丽亚。
走了24英里的路,他们先到达的是加德纳太太的住处。
伊丽莎白见到简的气色还很不错,非常高兴。简对伊丽莎白说,她已经决心不再和宾利**有来往了。
加德纳太太知道威克姆没有和外侄女在一起,而是和金**在一起了,怀疑威克姆是看中了金**家的钱财。她对威克姆并不是很喜欢。
大家一起同行,去往牧师府——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家。
柯林斯和夏洛特见到大家来了,从屋子里走出来。两个人开始夸耀自己的生活环境,小路,房子,院子夸了一个遍,别人插不进话。
柯林斯一部分的话是说给伊丽莎白听的,他要让伊丽莎白后悔没有同意他的求婚。
伊丽莎白看得出他的意图,完全不在意这些。她甚至看到夏洛特因为柯林斯的一些话阵阵脸红。
第二天,伊丽莎白被敲门声吵醒,夏洛特让她抓紧下楼,有惊喜!
她下了楼,发现是詹金森夫人和德伯格**来了。
她们来送通知:凯瑟琳夫人邀请所有人去罗辛斯吃饭。
伊丽莎白看到柯林斯对德伯格**毕恭毕敬。德伯格**每说一句话,他都鞠一躬。伊丽莎白不禁感到可笑。
凯瑟琳夫人的邀请,让柯林斯有些飘飘然。他正希望受到凯瑟琳夫人的青睐能让大家知道,机会就来了。
威廉爵士虽然进过王宫,但凯瑟琳夫人的家还是豪华地让他吃惊。
这对父女立马紧张起来。伊丽莎白一点不怯场。
柯林斯见到凯瑟琳夫人,习惯性地夸耀起来。伊丽莎白注意到,凯瑟琳听了这些话更加开心起开。
凯瑟琳夫人神态并不谦和,言谈举止间都在提醒这些客人低她一等。一开口,就满是大人物的口气。
她一一了解每个人的家庭,学历,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样子。
问到贝内特家,凯瑟琳夫人对伊丽莎白五个姐妹没有请过家庭教师感到吃惊,伊丽莎白没有会弹琴的姑娘她也吃惊,仿佛是天大的问题。
伊丽莎白并不顺着她说话,毫不怯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凯瑟琳说她年纪小,说话武断。伊丽莎白丝毫不介意。
柯林斯先生,则是凯瑟琳夫人说什么,他都点头应付。
长长的故事,读着读着也便到了尽头。读完了《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并合上它后,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有伊丽莎白和达西克服千难万险后终成眷属带给我的喜悦;有伊丽莎白独特珍贵的爱情观带给我的共鸣与思考;亦有着故事中每一个人跨过傲慢与偏见收获的爱意和幸福,带给我的满足和快乐。正如作者简 奥斯汀所言:“爱,是摒弃傲慢与偏见之后的曙光。”爱意永不停歇,跨过傲慢与偏见。
一门五千金,个个貌如花。而这本书,便是围绕着贝内特家五个女儿的婚事展开了情节。可能是财产继承的问题,家中无男丁,一旦贝内特先生离世,家中的财产都将属于柯林斯—女孩们的远方表哥,也可能是虚荣心作祟和短浅见识的原因,贝内特太太的后半生都在致力于帮女儿们觅夫婿,找个好人家,甚至为此不择手段,却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正确教育和价值观导向,以至于年方二八的四女儿莉迪亚轻浮放荡,毫不自尊自爱,轻易地就和巧言令色的威克姆私奔到他乡,即使两人之间并无爱情,令整个家族蒙羞后仍然不知悔改。故事的末尾,**中莉迪亚的独白中有句话:“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但没想到制造遗憾的偏偏是爱情。”我不知道莉迪亚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有事与愿违后的无奈与懊悔,但是她这种义无反顾,满目荒唐的“快餐式”爱情必定得不到幸福,也注定是个悲剧。一时的见色起意和好感,终究抵不过岁月的磨练,本就是以好看的皮囊和互相利用为前提的婚姻,一旦时光衰退了容颜,两人之间便再也没有了能够吸引对方的地方,只能相看两厌或是分道扬镳。"我们总是一味地给生活加入许多的杂质,并且舍本逐末,去追逐生活中的所谓的附属品。自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实际上却被一些身外之物束缚得越来越紧,甚至早已看不清生活原本的面目。"这是作者奥斯汀,对莉迪亚与威克姆婚姻的讽刺评价。
与莉迪亚不负责任的爱情观完全不同,两个姐姐简和伊丽莎白的自尊自爱,善于思考以及她们在那个物欲横流,充满金钱利益的时代仍能出淤泥不染,有着自己宝贵的爱情观,帮她们赢得了幸福,也赢得了人生。这很大程度上和姐妹二人的性格有关,简温柔善良,伊丽莎白率真活泼有个性,两人对于各自的爱情都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简的性格来源于父母二人良好的保护和偏爱,伊丽莎白则是因为受父亲偏爱和热爱阅读,最初和睦的家庭给了她们良好的性格。但同样是从家庭方面来看,余下三个姐妹并没有受到来自家的良好教育,因为婚后的贝内特太太逐渐暴露本性,庸俗,虚荣和势利让贝内特先生渐渐意识到两人三观的不合,对这段婚姻也心灰意冷,把书房当成逃避妻子的避难所。女儿们的教育他也不再过问,以至于剩下三个女儿被妻子完全放养,三女儿过分封闭自己,自负自大,四女儿五女儿不够自尊自爱,更不能明辨是非,只知玩乐。这样一个家庭,亦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说到故事的主旋律,当非伊丽莎白和达西充满波折的爱情莫属。伊丽莎白因为家庭低微,母亲的不识大体和粗俗常感到羞愧敏感,她总是认为达西看不起不喜欢自己,对他也先入为主,有了偏见;达西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不善言辞,受过相当好的教育,他对很多人、事都看不惯,总是保持傲慢的姿态。“傲慢让别人无法爱我,偏见让我无法爱别人。”傲慢和偏见,是两个人一时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所幸伊丽莎白足够冷静智慧,即使先入为主,让她一步步对达西的误解加深,在看到达西所写的信后,她也能够客观认真思考,并且客观地来看待达西,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达西深深爱着伊丽莎白,却看不惯她的母亲和家庭,常常为两人的门第差距犹豫苦恼,不敢表述心迹,但最终还是屈服于爱意,勇敢坦诚地吐露心声。更难能可贵的,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带给伊丽莎白的伤害和不快,为了她改变了自己傲慢的脾气,温和起来。这大概就是所谓爱情的模样,因为喜欢,所以可排万难,所以可为彼此改变。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傲慢与偏见,门第和世俗也阻挡不了两个真心相爱的年轻人将双手紧紧住。
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从古至今,爱情就是一个世人都无法避免的“劫”。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达西和伊丽莎白一样,迎来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我想到了陆游和唐婉穿越千年的意难平,“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是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爱情;梁山伯和祝英台相爱却无法相守,只能落得个化蝶双飞的半悲半喜的结局,是爱而不得的爱情。生不逢时的他们,终究是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压迫,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爱意充满心腔,却无法相守相伴。我感伤他们求而不得的爱情,同样也为自己生活在当下这个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时代,生在一个温暖开明的家庭而荣幸。所以看到伊丽莎白和达西修成正果,我既舒了一口气,也由衷地为他们开心,角色和读者,真的可以共振。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个问题:“是不是越成熟就越难爱上一个人?”一个人给出的答案是,不是越成熟越难爱上一个人,而是越成熟越能分辨那不是爱。伊丽莎白和达西无疑是成熟明智的,他们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更懂得彼此的情意。董卿曾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忠于人品。两个人真正的相处和相恋,不能仅仅靠颜值所带来的心动维持,还要用一双明澈的眼睛看到对方的才华,用一颗通透的心灵感受对方点点滴滴之处的善良,用时间和耐心了解对方的性格和人品,唯有这样,才能收获美好的爱情,相信爱情,才能幸福地度过漫漫红尘中平平淡淡的岁月。
我很喜欢伊丽莎白独特的爱情观,更喜欢她的性格品质。一个女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有骨气!不为时下的风气感染,在身边人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的时候仍然怀有美好单纯的向往,守住内心的本真,有着寻找真爱的勇气和毅力。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要保持耐心,爱我们的人,已乘风破浪,途径日暮不赏,日夜兼程在路上,不要为了赶潮流而轻易恋爱,也不要不相信爱情,美好的事物,来日可期,对的人,也总是值得等待的。
爱意永不停歇,跨过傲慢与偏见,那双温暖宽厚的手掌总会如约而至,为你而来。
柯林斯先生并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即使是后来接收的教育与社会的氛围熏陶也没能弥补他天生性格上的缺陷。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都是被他那个不识字、斤斤计较的父亲任由指挥。虽然后来他上了大学,但也是仅仅住了几个学期,并没有交到一个有用的朋友。他父亲对他的严厉约束让他的性格变得十分谦逊,但是他本身头脑愚钝,而且年纪轻轻就意外发财,况且生活悠闲自在,哪里还谈得上谦虚。当时汉斯福教区有个职位空缺,他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凯瑟琳·德·包尔夫人的提拔,他看到他的女施主地位颇高,便悉心崇拜,备加尊敬;另方面又自命不凡,自以为当上了教士,该有什么样的权利,于是他一身兼有了骄傲自大和谦卑顺从的两重性格。
在拥有一幢好房子和丰厚的收入之后,他打算开始物色妻子。他先把目标放在郎博恩一家。要是这家人的女儿真的像大家所说的如此标致出色,那他打算取其中一位。这是他作为继承她们家产的一个补偿计划,也是赎罪计划。他觉得这个办法完美极了,既妥帖得体,又不乏慷慨豪爽。
当他看见她们之后,他没有改变他的计划。博内特**的姣好面庞证实了他的想法,而且更加确定了他那些老套的想法,应该娶一个年纪最大的。头一个晚上他就选中了她,但是第二天一早他就改主意了。在吃早餐的前十五分钟茶点时,他和博内特夫人谈了一会儿,开头谈谈他自己那幢牧师住宅,后来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愿招供了出来,说是要在郎博恩找一位太太,而且要在她的令嫒们中间找一位。博内特夫人礼貌地微笑着,并且一再鼓励她,不过当他谈到简时,她就提醒说:“至于我的女儿们,我没有什么意见—但是也不能一口答应,不过她们也还没有什么对象。至于我的大女儿,我不得不提一提,因为我觉得有这个必要,因为她很快要订婚了。”
柯林斯先生听了之后只能把目标从简转到了伊丽莎白身上,一下子就决定了。博内特夫人暗示的时候他就决定了。年纪、美貌和简差不多,当然第二个就要轮到她。博内特夫人得到这个消息,简直是如获至宝。她相信马上她就能把她的两个女儿嫁出去了。昨天那个她都不愿提起的人到了今天她却大加赞赏。
此时利迪娅还想着去梅丽顿,除了玛丽大家都同意和她一起去。柯林斯先生也打算和她们一起去,于是他征求博内特先生的同意。博内特先生急于想摆脱他,好让他的书房清静一会儿。原来早餐一结束他就跟着博内特先生来到了书房,名义上好像是在看他所收藏的大对开本,但是他一直在滔滔不绝的说着汉斯福的房子和花园,这些让博内特先生感到非常反感,之前他就和伊丽莎白说过,书房是他的休闲清静之地。他宁愿在任何一间屋子去见那些愚蠢的和骄傲自大的家伙,可是书房就不能允许他们进来了。于是他非常乐意他的提议,而且柯林斯先生实际上也配做一个步行者而不是一个读者,他也十分满意地合上了书本,和**们一同出发。
他一路废话连篇,表妹们只好耐着性子听,就这样他们到了梅丽顿。几位年纪较小的**们不再注意他,而是被正在街上行走的军官所吸引。此外就只有商店橱窗里的极漂亮的女帽,或者是最新式的花洋布,才能吸引她们。
但是这时所有**的目光都被一位从未见过的年轻军官所吸引,外貌英俊绅士,和另一位军官走在另一边。他就是丹尼先生。凯蒂和利迪娅决定想法子去打听,便借口要到对面铺子里去买点东西,带头走到街那边去了。也正是事有凑巧,她们刚刚走到人行道上,那两个男人也正转过身来,走到那地方。丹尼先生向她们打了个招呼,并请求他介绍自己的一位好友—韦翰先生,昨天和他一同从镇上回来。而且说来很高兴,韦翰已经被任命为他们团里军官。这真是再好也没有了。他的外表实在是太富有魅力了,拥有着最完美的容貌。精致的五官,优美的身材,谈吐动人。一经介绍之后,他马上高兴地和大家攀谈起来,既恳切,又不失分寸。正当他们谈的很投机时,忽然传来了一阵马蹄声。原来是达西先生和宾利先生过来了。两位看到**们在这里,就下马上去打招呼,照常寒暄了一番。宾利最先带头说话,聊得大部分都是对着博内特**说的。他还说在去郎博恩的路上他还要去拜访她。达西先生微微鞠了一躬,并决定不再看向伊丽莎白。这是他们突然看到了那个陌上人,只见他们两人面面相觑,大惊失色,伊丽莎白看到这个邂逅相遇的场合,觉得很是惊奇。两个人都变了脸色,一个惨白,一个通红,过了一会儿,韦翰先生按了按帽子,达西先生勉强回了一下礼。这是什么意思呢?既叫人无从想象,又叫人不能不想去打听一下。又过了一会儿,彬格莱先生若无其事地跟她们告别了,骑着马跟他朋友管自走了。
丹尼先生和韦翰先生陪着**们来到了菲利普先生的家,利迪娅**硬要他们进去,甚至腓力普太太也打开了窗户,大声地帮着她邀请,他们却鞠了个躬告辞而去。菲利普太太见到侄女们非常高兴,尤其是两个大的,受到了热烈欢迎。对于她们的突然拜访,菲利普太太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要是她不是偶然出现在街上准备去看望琼斯先生的店铺伙计,恰巧看到她们的马车没能及时来接的话,她也不知道今天她们会来。正当她们闲谈的时候,简要求向菲利普先生一家介绍柯林斯先生。菲利普太太礼貌地接待了他,他也更加殷勤地予以感谢,对自己的贸然拜访一再表示歉意,声称平日素昧平生,但还是非常高兴,因为**们和他们有着一些亲戚关系。对于这种过分的礼貌菲利普太太感到非常吃惊,不过,正当她在仔细打量这位生客时,姐妹俩却又把另一位生客的事情大呼小叫地向他提问,她不得不回答。其实她告诉她们的也是一些她们知道的事情。什么丹尼先生刚把他从伦敦带回来,他将要在某某郡担任起一个中尉的职责。当他在街上走时,她已经看他看了足足一小时。这时如果韦翰先生出现,凯蒂和利迪娅肯定还会继续看着他。但是很不幸的是除了一些军官没有人从窗户走过,和韦翰先生一比较,这些军官就显得是一群愚蠢、讨人厌的家伙。明天有些军官还要和菲利普一家共进晚餐,菲利普太太答应了侄女们让菲利普先生去拜访韦翰先生。如果她们一家人能从郎博恩赶过来,那么也把韦翰先生一起叫过来,大家都同意了。菲利普太太说,明天要给大家带来一场好玩的赢**游戏,之后再吃晚饭。想到明天晚上的快乐真让人兴奋。在大家离开房间时柯林斯先生还在不停地道歉,主人也礼貌地说让他别客气。
当她们到家时,伊丽莎白把一路上看到那两位先生的情形说给简听。假使他们两人之间真有什么宿怨,简一定要为他们两人中间的一人辩护,或是为两人辩护,只可惜她跟她妹妹一样,对于这两个人的事情完全摸不着头脑。
在回去的路上柯林斯先生一直在夸奖菲利普太太的热情好客和礼貌大方,这让博内特夫人十分满意。他声称除了凯瑟琳**和她的女儿,他从未看到过一个更优雅大方的女子。因为她不仅友好地接待了他,而且还邀请他参加明晚的晚餐,尽管他们从不认识。他说可能他俩之间有什么关联,但是他说在他的生活中从来没受过如此多的的关注。
《傲慢与偏见》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彬格莱先生租住尼日斐花园。
第二章:班纳特先生拜访彬格莱先生,班纳特太太和**们谈论彬格莱先生。
第三章:彬格莱先生回拜班府,彬格莱和亲朋参加麦里屯的舞会 达西与伊丽莎白初次见面。
第四章:吉英向伊丽莎白倾诉自己爱慕彬格莱先生 ,姐妹谈论彬格莱和达西。
第五章:介绍卢卡斯爵士一家 班纳特太太、吉英、夏绿蒂谈论麦里屯舞会。
第六章 彬格莱先生倾心于吉英 ,达西表现出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但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在一次舞会中的跳舞邀请。
第七章: 介绍班纳特先生的产业以及不能被女儿继承的现状 ,吉英应彬格莱**的邀请骑马去尼日斐不料天降大雨吉英染病 伊丽莎白前来探望。
第八章:伊丽莎白在尼日斐同达西、彬格莱先生和**、赫斯脱夫妇的谈话。
第九章:班纳特太太和女儿们来尼日斐探望吉英以及和尼日斐一家人的谈话。
第十章:伊丽莎白继续留在尼日斐照顾吉英 彬格莱**向达西献殷勤 ,伊丽莎白与达西、彬格莱**的谈话以及第二天的有趣散步。
第十一章 :吉英、伊丽莎白在尼日斐的又一天大家谈话以及谈论吉英康复后在尼日斐举办舞会的事情, 彬格莱**和伊丽莎白的屋内散步以及和达西的谈话。
第十二章 :吉英、伊丽莎白在尼日斐多住了一天, 达西决定隐藏对伊丽莎白的爱慕 姐妹与星期日返回浪搏恩。
第十三章: 柯林斯先生给班纳特先生致信一封表示意愿来浪搏恩拜访, 十一月十八日下午四点柯林斯先生准时造访。
第十四章 :柯林斯先生在班府吃晚餐提到咖苔琳夫人, 班纳特一家与柯林斯的交谈。
第十五章: 柯林斯先生性格介绍以及他像娶一位班纳特家的**作为夫人的目的 ,在选定吉英不成的情况下改选伊丽莎白 ,吉英、伊丽莎白、吉蒂、丽迪雅和柯林斯拜访麦里屯腓力普姨妈家 。在镇里结识韦瀚并偶遇彬格来先生与达西。
第十六章: 韦瀚被邀参加腓力普家的宴会,伊丽莎白对韦瀚产生好感并听他讲他眼中的达西的为人以及对他所做的事情并谈到了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
第十七章 :伊丽莎白把韦瀚所说的话告诉了吉英 ,彬格莱一家履行承诺邀请班纳特**们参加下周二在尼日斐花园举行的舞会。
第十八章: 韦瀚没有来参加尼日斐花园舞会, 伊丽莎白与达西跳舞但并不愉快, 伊丽莎白与彬格莱**谈论韦瀚 ,柯林斯先生得知达西是咖苔琳夫人的姨侄便极献殷勤 ,班纳特夫人与曼丽的出丑表现。
第十九章 :柯林斯先生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
第二十章 班纳特太太劝说伊丽莎白未果 ,伊丽莎白得到父亲班纳特先生的支持, 夏绿蒂造访柯林斯先生打消了与伊丽莎白结婚的念头。
第二十一章 :夏绿蒂表现出了对柯林斯先生的礼貌热情 ,吉英收到彬格莱**的信得知彬格莱一家搬去了伦敦并且说明自己更希望乔治安娜成为她的小姑 吉英与伊丽莎白猜测原因。
第二十二章 :柯林斯先生赶去卢府向夏绿蒂求婚成功 ,夏绿蒂的婚姻观伊丽莎白得知后非常惊奇并对她的朋友今后的婚姻幸福不抱希望。
第二十三章 :卢卡斯爵士向班府宣布夏绿蒂订婚的消息 ,班纳特太太生气并失态并抱怨伊丽莎白许久, 伊丽莎白与夏绿蒂的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吉英一直等待着彬格莱**的回信。
第二十四章: 吉英收到回信并与伊丽莎白一起猜测彬格莱一家如此行事的原因。
第二十五章: 柯林斯先生假满告辞 ,嘉丁纳夫妇来访浪搏恩 伊丽莎白与舅母嘉丁纳太太谈论了吉英、彬格莱兄妹以及韦瀚的事情。
第二十六章: 嘉丁纳太太对伊丽莎白和韦瀚的事情表示担心, 夏绿蒂结婚离开 吉英与嘉丁纳夫妇去了伦敦 伊丽莎白收到了吉英的两封来信 伊丽莎白放弃了对彬格莱先生的幻想。
第二十七章 :伊丽莎白离开浪搏恩到汉斯福郡拜访新婚的夏绿蒂, 顺道去去看望吉英和嘉丁纳夫妇 伊丽莎白将和嘉丁纳夫妇一起去旅游。
第二十八章:伊丽莎白一行到达汉斯福郡,柯林斯夫妇家并且咖苔琳夫人将邀请他们所有人前往罗新斯吃饭。
第二十九章: 伊丽莎白一行应邀前往罗新斯与咖苔琳夫人共进晚餐, 咖苔琳夫人与伊丽莎白的交谈。
第三十章 :罗新斯的情况介绍, 伊丽莎白一行在罗新斯的生活 达西和费茨威廉上校造访罗新斯 达西一行来看望伊丽莎白。
第三十一章 :伊丽莎白一行与达西、费茨威廉上校在咖苔琳夫人家, 咖苔琳夫人让伊丽莎白弹琴 大家围绕着音乐进行交谈。
第三十二章 :达西来柯林斯家找伊丽莎白并谈论了一些关于彬格莱先生的事情之后,达西和费茨威廉上校经常来柯林斯家拜访。
第三十三章: 伊丽莎白散步时经常遇见达西和费茨威廉上校 ,费茨威廉和伊丽莎白讲了他与达西的关系以及他对达西的看法和达西劝说彬格莱先生离开尼日斐的真相。
第三十四章 :达西向伊丽莎白示爱求婚遭到拒绝两人激烈争论以及事后伊丽莎白心中的矛盾与痛苦。
第三十五章: 故事的大转折, 第二天伊丽莎白散步的时候达西给了她一封长信其中详细说明了他为什么劝彬格莱先生离开尼日斐以及韦瀚事情的真相。
第三十六章: 伊丽莎白反复读信和回忆内心充满了自责、懊悔、矛盾的复杂心情。
第三十七章 :达西和费茨威廉离开罗新斯, 伊丽莎白一行也准备辞别咖苔琳夫人回去 他们与咖苔琳夫人和包尔**告别。
第三十八章:伊丽莎白辞别柯林斯夫妇坐车回到嘉丁纳家见到吉英并将和她一起返回浪搏恩。
第三十九章: 伊丽莎白、吉英、玛利亚在哈福德郡的一个小镇等待浪搏恩的马车时,见到丽迪雅和吉蒂 一行人最终顺利返回浪搏恩。
第四十章: 伊丽莎白告诉了吉英达西爱慕他并向她求婚的事情, 告诉了吉英除了彬格莱先生以外信中的所有内容。
第四十一章 :弗斯脱太太和丽迪雅准备去白利屯,伊丽莎白让父亲出面阻止未果 伊丽莎白把在罗新斯的事情和费茨威廉上校告诉了韦瀚 两人分手。
第四十二章: 班纳特先生与夫人不幸的婚姻往事, 伊丽莎白同嘉丁纳夫妇的旅行计划推迟缩短 最后他们启程去德比郡并计划去彭伯里参观。
第四十三章: 伊丽莎白一行前往彭伯里 ,彭伯里的美丽景色 一行人参观彭伯里的住宅却偶遇达西 大家一起交谈游览达西礼貌周全并要把乔治安娜介绍给伊丽莎白。
第四十四章 :达西带着乔治安娜和彬格莱来旅馆看望伊丽莎白和嘉丁纳夫妇, 达西礼貌周全伊丽莎白也打消了对乔治安娜的误解与偏见 ,达西一行走后嘉丁纳夫妇准备回访彭伯里伊丽莎白表示同意。
第四十五章 :乔治安娜所谓傲慢矜持的真相 ,伊丽莎白在彭伯里应对彬格莱**不友善的交谈 伊丽莎白一行回到寓所 彬格莱**在达西面前白讨了一番没趣。
第四十六章 :伊丽莎白收到吉英的两封信得知丽迪雅与韦瀚私奔后,告诉给了达西和嘉丁纳夫妇 伊丽莎白动身返回浪搏恩。
第四十七章 :伊丽莎白一行回到浪搏恩 ,一家人处理丽迪雅的事情 班纳特先生去伦敦寻找未果。
第四十八章 :嘉丁纳先生去了伦敦 一家人收到了一封柯林斯先生的信, 班纳特先生返回浪搏恩 寻找仍旧未果。
第四十九章 :班纳特先生收到嘉丁纳先生寄来的一封信, 找到了丽迪雅 丽迪雅事件解决 丽迪雅将和韦瀚结婚。
第五十章: 班纳特一家讨论丽迪雅事件的解决和讨论她和韦瀚的结婚事宜。
第五十一章: 丽迪雅、韦瀚夫妇回到浪搏恩, 伊丽莎白从丽迪雅口中得知事件的解决可能是
达西的功劳伊丽莎白致信嘉丁纳夫人询问情况。
第五十二章: 伊丽莎白从舅母的回信中得知了整个事情的真相 。伊丽莎白在散步中和韦瀚谈话。
第五十三章: 丽迪雅和韦瀚离开浪搏恩 彬格莱先生回到尼日斐花园 ,彬格莱先生和达西造访浪搏恩。
第五十四章: 彬格莱先生和达西于星期二再次造访浪搏恩。
第五十五章: 彬格莱先生之后几乎每日都来浪搏恩, 彬格莱先生向吉英求婚成功并且得到了班纳特一家的同意。
第五十六章: 咖苔琳夫人突然造访浪搏恩反对达西与伊丽莎白的订婚或结婚可能, 伊丽莎白与咖苔琳夫人激烈争吵之后咖苔琳夫人离开浪搏恩。
第五十七章: 柯林斯先生来信 ,班纳特先生知道了咖苔琳夫人造访和达西与伊丽莎白的事情。
第五十八章 :达西来访伊丽莎白两人谈论了之前许多的事情, 达西谈了他傲慢与偏见的根源和之后所完成的转变。
第五十九章: 伊丽莎白告诉了吉英她对达西的爱并把一切事情和盘托出, 达西和伊丽莎白把结婚的请求告诉了班纳特先生和夫人并得到了允许, 伊丽莎白把达西帮助韦瀚夫妇的事情告诉了班纳特先生。
第六十章 :达西和伊丽莎白谈了他爱上她的经过 ,他们把好消息告诉了亲朋邻居并憧憬着今后在彭伯里的幸福生活。
第六十一章: 班纳特家**们的归宿, 班纳特太太的改变 班纳特先生时常拜访彭伯里, 伊丽莎白与吉英的幸福婚姻和丽迪雅的不幸婚姻 ,伊丽莎白与乔治安娜的关系十分融洽 咖苔琳夫人最终认可了这桩婚姻 达西夫妇和嘉丁纳夫妇保持着深厚的交情。
扩展资料:
1、《傲慢与偏见》:
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以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并多次被改编成**和电视剧。
2、作品影响:
《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问世。这本书在评论界得到欢迎,沃尔特·斯科特爵士赞扬奥斯汀“笔法巧妙”,“把平凡普通的事务和角色变得有趣”。
《傲慢与偏见》作品生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被英国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3、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母亲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1796年,21岁的奥斯汀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同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
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