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中很聪明的两个姑娘,黛玉从外表看来就是聪明伶俐,黛玉也从来不曾遮掩,大家不懂黛玉觉得她牙尖嘴利不懂事,宝钗虽然藏愚守拙但是事事通明,贾府的消息她都知道。对于宝钗和黛玉两个女孩子,谁会更聪明呢?
第一,宝钗不去藕香榭转道来找宝玉,黛玉也约着湘云来怡红院宝钗和黛玉都喜欢宝玉,可是黛玉的情感是看似任性却很内敛,宝钗的感情看似收放有度却偏偏无意中丢了心。宝钗和黛玉等在王夫人屋里吃西瓜,王夫人当着她们的面提升了袭人姨娘的位置,她们二人都是宝玉妻子未来的候选人,当着她们的面就是默认了袭人的位置。
宝钗和黛玉从王夫人屋里出来之后,宝钗约着黛玉去藕香榭玩,黛玉说要洗澡就各自散了。结果宝钗一绕道就去宝玉的屋里,结果宝玉在睡觉她都没有避让,还和袭人在一旁说话,袭人做针线累了出去走走,宝钗顺势就座在袭人的位置上替袭人绣肚兜。
肚兜是很隐私的一件事,如果宝钗心中没有宝玉的话,她不可能主动帮他做,还学着袭人的样子给睡着的宝玉打走小虫子,宝钗完全把自己当作了袭人。
黛玉看着袭人去到了怡红院,她也不洗澡了,正好遇见了湘云就拉着她一起怡红院了。湘云正以为是找袭人道喜,她转身就去找袭人了,可是黛玉却去看了宝玉,正巧就看到了宝钗做的那一幕。黛玉追赶者来,自然也是不放心,想要看看宝钗和宝玉在干什么。
第二, 宝钗对宝玉的喜欢很深却被拒绝,黛玉才是宝玉心里的人结果就看到了这一幕,黛玉为发声只是躲在旁边偷笑,正好湘云来了本来她也想笑的,可是想到宝钗素日对她的好,她也就忍住了,还要拉着黛玉去找袭人。黛玉自己啊与然知道湘云想要为宝钗遮掩的意思,于是黛玉什么都没说,和湘云一起去找袭人去了。
宝钗对宝玉的喜欢之心藏不住,黛玉却知道分寸不曾笑话宝钗的失态。于是她和湘云一起离开了,可是这个时候宝玉却对两个喜欢她的姑娘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这个时候宝玉突然从梦中说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宝钗的心瞬时间沉入的海底,因为她这么喜欢宝玉到忘记自己的地步,可是宝玉在梦里都抗拒着“金玉良缘”,宝钗的受伤到达极致。宝钗对宝玉的心思,这个时候已经是完全藏不住了,她嘴上说着不喜欢宝玉,可是行动上却出卖了她自己。
黛玉对宝玉的喜欢是简单直接的,可是宝钗的却一直内敛隐藏。黛玉才是宝玉心中的那个人, 宝钗很喜欢宝玉却不是她心里喜欢的人。宝钗的心很受伤,却也明白了她和黛玉之间的差距。
第三,黛玉和宝钗两个姑娘,黛玉终究还是比宝钗聪明黛玉和宝钗都知道了袭人被王夫人提升为姨娘的消息,本来都是作为借口到怡红院来找宝玉,可是黛玉把这一点做得很好,因为她和湘云是真的找到了袭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可是宝钗见到宝玉就忘记了这件事。后来袭人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她才想起来自己来怡红院的目的,这就是宝钗的疏忽了。
黛玉和宝钗两个姑娘对宝玉都是喜欢的,可是黛玉的喜欢是很有分寸的,她和宝玉的交往不是时时刻刻都要在一起,而且“发乎情,止乎礼”,他们的交往永远都是光明正大,虽然足够亲密却没有人能够说些什么闲话。真的喜欢是想要保护好她,这就是宝玉对黛玉的态度。
但是宝钗的喜欢却在“规矩之外”,宝玉睡觉她不回避,晚间没事也去坐到很晚才走,这些都是不合规矩的事,也不是宝钗的行为规范,可是宝钗还是坐了,她对宝玉的喜欢超过内心的界限,但是这种喜欢好像真的不够聪明。
黛玉这一次的事情真的做得很聪明,明明不想和宝钗一起去藕香榭是真的,借口洗澡只是一个假话,后来看到宝钗去到了怡红院,黛玉也不洗澡了,叫着湘云一起去怡红院了。黛玉看到了宝钗的行为却没有笑话宝钗,这就是黛玉的为人的分寸,黛玉的聪慧比起宝钗确实更强一点。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本文一开始林黛玉就出场了,但除了一句“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之外,作者对其外貌并未进行描写。直到宝黛相会之时,才用宝玉的眼来看黛玉的模样。王熙凤虽夸她标致,但那未必不是故意的奉承。至于其他人,都不是“有情人”,也不是“知心人”,所以,只有宝玉眼中的黛玉才是最真实的样子。(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是那么的柔弱,她的眉间隐隐笼着一丝轻愁,似皱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作者赋予她这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好像已经为她安排好了在贾府的人生。“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无事时也有闪烁的泪光,无恙时也有细微的娇喘,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病如西子胜三分”进一步写黛玉的病态美。
外貌描写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外貌描写要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勾勒,所写外貌必须切合文章的主题,能为刻画人物服务。作者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的高贵气质,也体现出她具有非凡的才华。这段描写如诗如画,是《红楼梦》中最为成功的外貌描写之一。
二、先声夺人——代表人物:王熙凤
所谓“先声夺人”,又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在刻画人物时,先描写语言,以声带人,引出人物,再对其外貌行为等进行刻画,并结合事件刻画人物形象。这样写易于表现人物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对王熙凤的描写一开始就是采用这种写法的,读来让人感觉别开生面。(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当黛玉初进贾府,与贾母等长辈及众姊妹相见时,场面是肃静中带着沉闷,却在此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引起了黛玉的纳罕,此人的表现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描写,使人物一出场就别具一格,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把一个在贾府身份地位不可小觑、八面玲珑的凤辣子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欲扬先抑——代表人物:贾宝玉
在描写人物时,有时为了“蓄势”,就会采用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写人物。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一样,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在宝玉未出场之前,先是王夫人“贬损”他: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要睬他、姊妹都不敢沾惹他、娇养惯了、有天无日、疯疯傻傻。更早之前,黛玉的母亲就不只一次在她面前说宝玉的“坏话”: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爱在内帏厮混、无人敢管。当宝玉即将进来之时,黛玉还认为他是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连见都不想见。作者如此描写,可谓已经把宝玉“抑”到了极点。但是,当宝玉正式出场之后,黛玉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读者眼里的宝玉形象也来了个彻底的“反转”。
四、以点带面——代表人物:迎春、探春等人
所谓以点带面写人物,就是指写好一个人就选择一个突破口,从人物的局部或某一点入手,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本文除了对黛玉、宝玉、王熙凤三人花了较多笔墨来写之外,作者对其他人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能做到以点带面。虽寥寥数笔,却能尽显人物特征。
比如,贾母是被人“搀”着出来的,一个“搀”字,一方面写出了她年纪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她在这个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贾母见到黛玉后,作者通过“搂”“叫”“哭”等动作,传神地写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接着就写黛玉与三姐妹见面,作者只抓住她们的相貌特征,寥寥数笔就写出了迎春的温柔、探春的精干和惜春的柔弱。(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据统计,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其中较有个性的也不下百人。《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它对人物的强烈兴趣,甚至在描写那些无足轻重的人物时也不因循陈规。有些次要人物仅昙花一现,然而作者用寥寥数笔,就将其面目性格勾勒得十分鲜明。对于主要人物,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不同关系,分别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镂刻出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则采用了前后重点不同的补充描写的方法,从而使这些形象表现得十分深刻、饱满,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对比较次要的人物,一般是先用淡淡的几笔带过,待到一定的时机,就抓住典型事件集中描写,突出其性格特征。(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以下是用林黛玉的语气催更的方法:
1 更新太慢,如钝刀子割肉,令人不安。
2 姐姐更新之慢,实在叫人失望。
3 更新了少许,却也如嚼蜡般无味。
4 近日更新乏力,不知为何?
5 才子佳人,怎可因更新慢而辜负了这良辰美景?
6 莫让更新之痛,耽误了你的好时光。
7 快快更新,莫让等待的人心灰意冷。
8 更新了,是否也该考虑一下我们这些等待的人?
9 更新了,让人欣喜若狂,却也让人意犹未尽。
10 催更并非心急如焚,而是希望你能更好地展现你的才华。
以上是使用林黛玉的语气催更的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所写人物为贾宝玉。
意思:无缘无故的寻找愁苦,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
出处:《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清代文豪曹雪芹的词,载于小说《红楼梦》中。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是清代文豪曹雪芹的词,载于小说《红楼梦》中。《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贾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贾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贾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两首批贾宝玉的词,这是其中一首。这首词集中地描绘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表现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
原文: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译文:
无缘无故的寻找愁苦,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
虽然生就一副好面容,肚子里却没有半点学问。
糊里糊涂的连人情世故也不懂,愚笨顽劣不愿读书。
行为奇怪性格乖张,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
这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
林黛玉:“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分析:黛玉细致解释,毫无芥蒂,体现她单纯善良(也暗含了其身世和结局)。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辞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分析: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现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了她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有沾惹之理?”
分析:黛玉不与兄弟相处,体现其待人恭敬,有涵养知礼数。
“只刚念了《四书》。”
分析:体现林黛玉规规矩矩,照实回答外祖母,显得有教养。
“不曾读,我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分析:因为前边听到贾母说姊妹们“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罢了”明显的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她连忙改口,通过黛玉的言谈举止,我们可见她多思多虑,敏感自尊,做事小心谨慎,这也是黛玉寄人篱下的心态反映。
“无字。”分析:体现黛玉说话谨慎又真率坦诚。
“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黛玉想宝玉觉得自己有玉便问她有没有,不可以说她是骄傲,只是她确实觉得这玉不是人人都可以有的,表现了她一种寄人篱下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