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女博士相亲,坦言离异也行,听完她提出的条件后,媒人为何告辞离开?

34岁女博士相亲,坦言离异也行,听完她提出的条件后,媒人为何告辞离开?,第1张

简·奥斯汀《偏见与傲慢》:

“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

简·奥斯汀在她最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里,用幽默睿智的文字,给人们上了一堂幸福婚姻必修课。

01不同的婚姻观,有不同的结局

文中女主伊丽莎白是个聪慧坚毅的女子,她坚持自己的婚姻观,绝不妥协和将就,她要找一个能让她仰视的男人,否则宁可孤独终老。

因此,她没有被金钱利益诱惑,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然而她的好友夏洛特却接受了柯林斯。

夏洛特觉得结婚对自己来说,是一条体面的退路,“结婚并不一定会让人幸福,但总算是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保证日后不必挨饿受冻。”

夏洛特是理性的,她很有自知之明,当时的她已经27岁,无才无貌,科林斯对她来说,是一个优秀的结婚对象,虽然她并不喜欢对方。

就像亦舒笔下的《喜宝》,“我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那就要很多很多钱”。

夏洛特的婚姻观,和当下的一些女性很相似,到了该结婚的年龄,要为自己安排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她们把婚姻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伊丽莎白的婚姻观,也是大部分女人向往的,她追求的是,在优渥的经济基础上拥有爱情。

在书中,终身未婚的简·奥斯汀,给伊丽莎白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她和出身贵族、高贵帅气、富有爱心的达西,终成眷属。

然而,书里的故事很完美,但现实生活中,达西那样的男人并不多。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没能等来达西,最后只能做出和夏洛特一样的选择。

0234岁女博士走上相亲之路

34岁的林琳(化名)是一个女博士,她有着和伊丽莎白一样的婚姻观。

林琳在某二线城市读的博士,在校内交往了一个同为博士的男友,毕业后两人一起留在当地工作。

期间,两人因为各种现实的矛盾闹翻,最终分手。

分手后的林琳已将近30岁,心灰意冷的她在父母催促下,回到家乡的县城,进入当地的体制内工作。

在职能部门工作,相对轻松,虽然林琳不善交际,专业也不对口,但她的起点高,年薪加上公职金也有十七八万。

当地的平均月薪在四千左右,工厂里上班的女孩,年收入最多五六万,林琳的工作和收入,在家乡的小县城里,还是有很强的优越感。

因此,在工作的前两年,媒人们络绎不绝地为她介绍对象。

03相亲总是失败,成为“大龄剩女”

元稹有句诗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林琳的心态正是如此,那时的她刚结束一场四年多的恋情,一时之间,还无法全心全意去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再加上,她在大城市读博和工作期间,增长的不止有学识,还有眼界和阅历,小县城里能让她仰视的男人并不多。

简·奥斯汀在《偏见与傲慢》里写道:

“只有真挚的爱才能让我结婚,这就是为什么我终将会成为一位老姑娘。”

在最初的时候,林琳也一直坚持这个信念,只有真挚的爱,才能让她走进婚姻。

可是,在她成为老姑娘时,母亲的摇头叹息,父亲的闷闷不乐,邻居亲友的风言风语,让她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同时,她也感到内疚。

母亲说,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就得了,不要再挑了;父亲说,当初就不该让你去读硕士、博士,书读越多,脑袋越不会转弯……

04放宽择偶标准,坦言离异也行

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林琳用这些年的积蓄,买了一套单位的福利房,20%的首付,每月的房贷用公积金抵扣完,还款压力并不大。

平时,她还经常趁假期出门旅游,日子过得还算安逸。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朋友、闺蜜,以及大学的同学们,个个都已经结婚生子,朋友圈里一打开,一片人间烟火,天伦之乐。

尤其是她的前男友,也早已结婚,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看着那些温馨的照片,林琳的心动摇了。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媒人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但34岁的林琳依旧抢手,正如一些媒人所说,只要你肯点头,以你的条件,分分钟都能嫁出去。

林琳渐渐放宽自己的择偶标准,坦言离异也行。

可是,小县城里人才流失严重,有能力的男人都往大城市跑,就算有高端人才留下来,也都已经结婚了。

林琳的每次相亲,依旧如走马观花般,真正能停下来交往的几乎没有。

05听完她提出的条件后,媒人苦笑告辞

媒人有些不耐烦,说:“你给我一个具体的标准,不要说看得顺眼,有上进心,有责任心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林琳也很心烦,她已经降低标准了,为何相亲还总是失败。

她对媒人说,我博士学历,男方必须要本科学历以上;我身高164,男方身高至少要175;我年收入15万以上,男方也不能比我低……

我父母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障,男方父母也要有;至于婚房一定要有,全款还是贷款都行,如果婚后要一起还贷,就要写上我的名字。

还有婚后要独立居住,家务要共同分担;离异也可以,但不能带小孩;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

媒人听完她提出的条件后,苦笑着告辞离开。

其实,林琳提出的条件并不苛刻,并且还没提到精神上的契合,这就已经让媒人感到头疼。

媒人临走前和林琳父母说,你闺女提的这些条件,分开来看很合理,但加在一起,很难!

06结婚是找契合自己的人,不是找优秀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择偶一般都是向上仰视,所以,她越优秀选择范围就越小,尤其是在一些小城镇。

但我觉得,结婚终究是为了找个和自己契合的人,而不是找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择偶条件和标准,那些条条框框中,正面的,是一种期许和需求;反面的,是一些不可逾越的雷区。

无论怎样,这些条条框框,都不应该成为限制自己的“绳索”,优秀不等于合适,对方身上优秀的点,可以欣赏可以仰望,但都不直接等同于合适。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

“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谬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最好的婚姻模式,应该像伊丽莎白和达西一样,他们的婚姻,建立在感情和金钱的基础上。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完美,达西那样的完美男人,只会出现在小说里。

对于林琳来说,要想拥有美好的婚姻,就需要在感情和金钱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当你自身的经济状况,已经足以让自己达到一个不错的生活水平,在择偶时,就可以适当地放宽经济方面的考量。

在感情方面,就要相对侧重一些。

不要总想着面面俱到,一步到位。

所有美好的婚姻,都是由两个不完美的人,在细水长流中,相互磨合,最终成为彼此的唯一。

8月28日,高校街舞社团竞技节目《沸腾校园》在腾讯视频播出。来自全国各类院校的20个舞蹈社团,为校而战,争夺《沸腾校园》年度最强社团称号,共同演绎一场场青春张扬的热血对抗。《沸腾校园》以高校为起点,从社团出发,展示大学生风格多样的舞技,带观众感受年轻人真正的活力与朝气。腾讯又一次精准定位观众视角与喜好,利用《沸腾校园》进一步打入Z世代年轻人的社交群体,聚焦齐舞和大学生群像,探究高校流行文化的诞生。《沸腾校园》在“校园”的氛围中,创造与Z时代特殊的情感链接,展现大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表达。

沸腾校园是大学生相亲大会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镜象娱乐

文丨莫婉婷

8月28日,高校街舞社团竞技节目《沸腾校园》在腾讯视频播出。来自全国各类院校的20个舞蹈社团,为校而战,争夺《沸腾校园》年度最强社团称号,共同演绎一场场青春张扬的热血对抗。

通过聚焦齐舞和大学生群像,用风格各异的创意舞蹈向观众传递热血、青春理念,腾讯开辟崭新的校园赛道,扎根Z世代,深耕节目主题,拓展用户群体,进一步完善多元立体的综艺布局。

以校之名,为热爱而战

《沸腾校园》以高校为起点,从社团出发,展示大学生风格多样的舞技,带观众感受年轻人真正的活力与朝气。

武汉大学的闪灵街舞协会的《枯荣》,体现生生不息的新生命力,万物更迭的沧桑变化,将舞台艺术上升到哲学层面,诠释美感与浪漫。中国科学院大学HD Crew将科学的严谨带到了舞蹈中,特意做了十几页带有舞蹈动作角度标注的PPT,来纠正大家的动作。白天卷科研,晚上怼舞蹈,“人生的函数没有极限,为爱发电永不收敛”。四川音乐学院Rich Family的《小皮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结合,舞者扮演的皮影人物从小小的纸箱中跳跃而出,以新奇的思维和创意方式活化传统文化,展示中式美学。

民族舞、啦啦操、机械舞……他们用独具个性的舞台创意尽情展示着自己的社团风格。虽然他们不是最专业的舞者,但是年轻的思想与灵魂不断发生碰撞,赤诚热血的大学生演绎了热血、多彩的青春,且带有鲜明的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特色,建构起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审美性集体记忆,点燃观众的热情。

扎根Z世代,占位校园赛道

2022年上半年,除了大热综艺IP,在垂类细分市场,社交、科幻、恋爱等类型节目表现亮点频出,拓展着综艺市场的表达空间。 淡化明星流量,关注平凡人日常,倡导生活质感、人文情怀的电视综艺多了起来,并收获一定口碑。

腾讯又一次精准定位观众视角与喜好,利用《沸腾校园》进一步打入Z世代年轻人的社交群体,聚焦齐舞和大学生群像,探究高校流行文化的诞生。如果齐舞没有主题,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往往会导致观众对舞蹈作品的内涵的解读变得迂回且复杂,这对观众来说是有审美障碍的。

而“刺点”就是作品的内核所在,是能够对观众情感进行引导和影响的焦点,引领观众触及其情感内核,能够引发观众的群体性认同。《沸腾校园》的各高校社团以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大四学子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共情点,来吸引年轻用户,搭建沟通平台,传播圈层文化寻找节目共鸣,建构起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审美性集体记忆。

与众不同的社团个性,舞蹈之间的沸腾力量,随着各高校社团的团旗逐一亮起,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对决拉开序幕。《沸腾校园》在“校园”的氛围中,创造与Z时代特殊的情感链接,展现大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表达。

细分受众,发掘圈层共振

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爱优腾芒B对内容策略、业务线等进行调整,降低内容成本,缓解亏损困境。

8月30日,爱奇艺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在一季度首次盈利后,再一次实现盈利。从去年12月开始,爱奇艺就努力扭亏为盈,对业务线进行调整,裁掉视频、游戏、研究院、文学等非核心部门的部分员工,调整人员结构和内容策略。

根据腾讯控股8月17日公布的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腾讯视频付费会员数达122亿。

腾讯继续探索赛道创新,以IP长线发展的思路去策划节目,促进IP的立体化多元布局。

在头部综艺上,有《王牌对王牌》《心动的信号》《脱口秀大会》等优质综N代成为综艺市场热度的抗鼎者。

音乐、体育、舞蹈、教育、职场……不断细分的市场,是垂类综艺萌发的“试验田”。《跃上高阶职场》以年龄为切面,在当下拥挤的综艺赛道中开辟出25+轻熟职场人的分支;《战至巅峰》深入竞技体育项目,呈现电竞职业生态以及电竞选手的能力和态度;《心动的信号》《半熟恋人》从不同角度展开,探索恋爱观察真人秀的边界。

为应对短视频的频频冲击,腾讯视频发力微综,陆续推出《大有可为的我》《爱情这件小事》《熊猫出没请注意》等。

腾讯综艺深耕节目主题,积极探索节目形态,既试图发掘圈层共振,又为目标观众打造专属狂欢,拓展用户群体,打造多元立体的综艺布局。

沸腾校园是大学生相亲大会吧相关阅读:

“985相亲会”,学历也要讲究“门当户对”?

“如果您的女儿告诉您,她今天认识了一个清华大学的男生,准备出国交流,还认识了一个送牛奶的小哥,在这两个男生之间,您会选择谁当女婿”

在最近一期播客节目中,“985工程”高校毕业生相亲平台创办人月亮,面对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的质疑,抛出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

这段时间,由月亮创办的“985相亲局”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学历岂能讲究“门当户对”

陆续相亲两年后,毕业于“985工程”大学、今年28岁的陈樊仍然单身。他连着拒绝了两个条件不错,但非“985工程”高校毕业的姑娘,连父母都忍不住要他把学历要求放低一些。“学历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重点大学毕业还是普通本科毕业,有多大区别”

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陈樊不以为意,他一心要找学历相当的女友。“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是‘C9’(指国内9所著名的‘985工程’高校)毕业的,交流无障碍,我觉得还是有高学历的聪明女生更适合我。”陈樊说,“在‘985工程’大学的圈子里,大家觉得看重学历很正常,并不是说学历背景好就意味着成功,但这至少是一种证明,证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以及是否有良好的上进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以学历为逻辑而建立起的相亲平台早已有很多。这些平台的用户都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精英人群,年龄大多在26岁到32岁之间,年收入从2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定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江浙地区,主要来自金融、高校、医院、互联网等行业。

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历价值的当下,“名校光环”愈加熠熠生辉。发生在名校学生之间的恋爱和婚姻,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传统婚嫁观念中的“门当户对”。

“名校相亲局其实和以往许多高端相亲局一样,都是对应征者做评估,以往是以收入、房产、汽车为参照,现在添上了高学历。我感觉,要求其实是变相提高了。”30岁就进入婚姻咨询行业工作,做了10多年“红娘”的王旭见过一拨又一拨的相亲路上的男女青年。“现在80%以上的客户都很在乎对方毕业的学校,其中以女性尤甚。”王旭调侃说,“我们说‘赢在起跑线上’,通常指的是小学教育,这几年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里的竞争,谁能想到这些高才生更夸张,把起跑线提前到了相亲上。”

在王旭看来,精英们那么渴望寻找到同样优秀的另一半,实际上也是他们面对生活感到焦虑的一种体现—害怕找的对象不如别人,从而导致孩子不如别人,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努力奋斗的结果,却因为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而“降级”。“因此,在攀比心态的催迫下,学历崇拜自然也水涨船高。”

“985”会给爱情加分吗?

对“985身份”圈层信赖的同时,似乎也就默认了这一集体的可靠“人品”。然而履历上的“品质保证”,并不一定是幸福的通行证。

刚通过相亲谈恋爱没多久,周瑶瑶就觉得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已岌岌可危。她和相亲对象结识于一个专门服务于“985工程”高校硕博人才的相亲群,巧的是,两个人出身于同一所“985工程”高校。然而,男孩是从该校“含金量”颇高的学院毕业的,而她就读于人文社科专业。周瑶瑶总感觉男方对未来期待很高,非要找个“配得上”自己的姑娘才能结婚。最开始,两个人在微信上聊天,男孩有几次表现出了对非“985工程”学校学生的鄙夷,让她有点“过敏”。后来见面,对方会有意无意地暗示,她的专业“不热门”“难转型”“很难吃得开”,她最好赶紧换一份安稳的体制内的工作。

金光闪闪的学历背后,存在着一条“理所当然”的鄙视链。一位“985工程”大学毕业生说:“在相亲市场上,‘985’的学生看不上‘211’的,‘211’的不找普通一本的,从普通一本毕业的看不上二本学校的,只是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才考入985’院校的也会被鄙视,只有本科第一学历是“985’高校才是硬通货。”在这样的鄙视链中,链条顶端的人或许鄙视着底端的人,每一个人在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而在人性的驱使之下,鄙视者往往又成为上一层的“被鄙视者”。

萝ト、青菜,各有所爱。爱情本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个体在择偶时有充分地选择自由,但过分强调“985身份”,却让爱情和婚姻越来越现实,最终异化成一场讨价还价的买卖。

在婚恋公司工作了10多年的咨询师周小鹏看来,“985”只是由一个人为划分出来的、低成本筛选结婚对象的标准,但它仍然是每个人在考虑恋爱和婚姻时心里都有的一杆秤。这杆秤会让婚姻不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浪漫的儿女情长和相互扶持,而变成身份的匹配。

在某“985工程”高校当辅导员的何安,时常会听到以前的学生倾诉不顺利的相亲或恋爱经历。这些年轻人的画像很相似:在校期间一心学习,没谈恋爱,工作几年后找对象,笨拙又磕磕绊绊,“不会主动追人”。“我听完后会由衷地觉得,孩子们下意识地把以前学习时的经验用在了谈恋爱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何安说,上学的时候,很多“985工程”大学的学生处理难题的方法很简单:上晚自习,泡图书馆,竞赛争取拿第一,成绩要名列前茅,通过加倍努力打败竞争对手。但在恋爱时,这种学霸风格似乎派不上用场。有的时候,何安会点拨自己的学生,除了基础的信息交换、日常问候,恋爱交流的关键是能不能认真了解对方,让对方觉得安全、不孤单,这样才能进一步跟对方的工作、人际关系等相互融合,成为对方生活的一部分。

“高学历并不等于高情商、好性格。”做了多年的情感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张媛对此感同身受。她见过一个从顶尖大学毕业的人,到了30岁,还没体验过心动的感觉,“在当下这个社会,很多年轻人好像不会爱了”。

爱的路上要撕掉标签

在经历了无数次相亲之后,1991年出生的“985工程”大学的女博士张弛终于找到了现在的男朋友。男友的硬件条件一般:他从一所国内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目前在某文化公司工作。“尽管学历很普通,但他对我很好,而且我们俩都很喜欢看**,在一起相处时很开心,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张弛说。

回想当初频频相亲的经历,张弛有些哭笑不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约了一个从一所‘985工程’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男生见面。我问他,你喝星巴克吗我给你买一杯。他说,可以啊,比这个档次更低的我都喝过。”在一起时,张弛聊起自己喜欢的**和文学,也总吃闭门羹,他说自己只看专业的书籍,对其他的都没兴趣。

一次又一次的相亲,让张弛意识到,一个人的学历标签,可以影响第一印象,但不会成为两个人感情的决定性因素。“两个人在一起,舒服最重要,原来爱情这件事情,从来只有合不合适、喜不喜欢,而不存在配与不配。”

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是中国少数做女性研究和情爱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文章开头的那场争论中,沈奕斐的观点是:“985工程”高校的教育背景与爱情无关,相亲市场以此作为标签,是对其他学校和人群的一种歧视。“‘985工程’高校学生的身份对感情是如此重要吗它意味着一定有共同语言吗如果说共同语言,其实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远大于‘985工程’高校和其他学校的差异。”沈奕斐表示,男女恋爱时,个人的择偶标准无可厚非,但作为相亲平台,不应该迎合甚至宣扬这种价值观。

“我们并非要排斥‘985相亲局’,而是要分清楚,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我们到底是先有悸动,还是先设立学历门槛”在沈奕斐看来,爱情里最忌讳以刻板印象去寻找伴侣,“爱情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开放和包容,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是感性的,没有理由地爱上你,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爱情超越其他功利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认为,“985相亲局”折射出一些优秀年轻人面对婚恋问题时的焦虑心态,“‘985相亲局’让人们看到一部分高学历的青年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一直享受着高考分数的红利,因为自身的优越条件而被爱,换取互利互惠的婚姻会更有安全感”。费俊峰认为,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当下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一直被压抑,“我们的价值观一直都是小时候好好学习,禁止谈恋爱;长大后他们渴望爱,但又不会爱。就算恋爱,都不是基于自身的情感需求,而是让一切变得功利化”。他建议爱的教育要从小抓起,让孩子们锻炼爱的能力,他还建议高校应当增设恋爱选修课,让年轻人懂得爱,学会爱。

那么,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年轻人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

“如果你想要一份好的爱情,收获爱情的前提是:你要对他人有好奇心。然后可以给自己设1-3个底线,你是‘颜控’,就在学历上放低要求;你是‘学霸控’,就在家庭条件方面放松限制。”沈奕斐特别建议,“年轻人应当学会和不同的人建立朋友关系,认识一个人,先和他做朋友,不一定要条件完全匹配,这样成功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其次,抛弃学历标签,“我的爱好是什么我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我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哪些话题是我可以跟别人有共鸣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每个年轻人想要拥有更好的感情生活时,要问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些才是让我们感情生活持续走下去的重要基础”。

爱情之河,汹涌且充满变数,仅仅凭借“985高校学历”等外在标签去挑选爱人,无法定义未来的幸福。在婚恋生活中,契合的“三观”和生活中的趣味相投,才是能够相守终生的关键因素。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

小夫妻时代。

《双核时代》是由李骏执导,朱雨辰、马苏、潘泰名、于慧等主演的都市情感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两对80后独生子女恋爱、结婚生子、经营家庭和在社会上打拼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说年轻人的问题,让已婚或未婚的年轻人看到了成长之痛和现实之困。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看到了家庭教育,子女看到了成长,看到了现实婚姻的种种问题。在这部剧里,每个观众都是主角,都有发言权。

该剧的主要内容是可可和李楠是一对同母异父的兄妹。李楠已经迈入而立之年,可可又不着调的跟一群艺术青年玩乐队,两人的婚姻大事成了母亲杨惠玲最操心的事。杨惠玲施展铁腕步步紧逼,不料两个孩子的最终选择都违背了她的意愿。

可可放弃了杨惠玲介绍的富二代,嫁给了来大城市寻梦的穷小子徐航。李楠则娶了养母刘翠兰钦定的儿媳妇叶莹。由此两个双核家庭硝烟四起。可可和徐航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日子充满酸甜苦辣。两人性格好强,又不会沟通,导致矛盾不断。

富二代的插足,徐航初恋的出现更让他们的婚姻雪上加霜。徐航通过努力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杨惠玲终于承认了这个女婿。小两口希望租房结婚,却“被买房”,随着徐航爸妈的入住,可可和徐航又面临着新的矛盾。

叶莹和李楠想当丁克,杨惠玲在记录安全期的日历上做了手脚,导致叶莹怀孕,由此一系列的矛盾接踵而至。叶莹一方面要和两个婆婆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对长不大的老公越来越失望……随着孩子的出生,李楠和叶莹将要担负起更沉重的生活压力。

法律法规网消息现在的社会学历越高越能找到好工作跻身上层社会。但是社会中对于女博士却总是冷嘲热讽的,甚至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月10日是周六,天气晴好,万松岭路的相亲角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也算是春节过后人最多的“相亲会”了。

数百名家长带着子女的征婚资料张贴在路两旁石壁上,希望能够遇到好的姻缘。

一位家长说,儿子41岁了还没对象,他替儿子愁的晚上睡觉都睡不着。

一位家长说自己孩子条件好,非杭州本地女孩或者杭州没房不娶。

一位家长说女儿明明是博士,但是在这里都不敢说是博士,只敢说是硕士,怕吓着男方不敢搭讪。总之是怕失去机会。

一位母亲说女儿38岁,年薪20万,已经连降门槛,可是还是没遇到合适的。

这些老人为子女真是操碎了心,三四十岁了没对象,哪个做父母的能不愁啊

现场观察了一圈,发现高学历、高薪、高管的精英女性不在少数。父母们唉声叹气:“条件明明这么好,怎么就是找不到呢”

可见,恋爱也是一种技能啊!

帖子瞬间引起大家热议,阅读数已破12万。

社会有偏见,女博士当自强

“女孩子是一个产品,卖了二十几年,还没有把自己卖出去。从恋爱角度讲,读博士不是个增值的事,是贬值的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在广东省政协会议分组讨论时的言论,已经迅即招来批评。

不知道罗委员会不会觉得委屈。虽说政协会上的言论不受法律追究,但仍间接受公众监督,罗委员被当成靶子,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视女人为商品,把有男人要当作女人的人生价值标准,这其实不值一驳。糟糕的是,罗委员的观点其实挺有代表性,或看似好心,或看似调侃,或直接恶意,对女博士的贬损绝非从他开始,也并非要求政协委员慎言能堵塞。

我想讨论的是社会在妇女进步问题上的首鼠两端。经一百年的辗转建构,到现在,“经济独立”已经并仍然是社会对妇女的主流期待,是“妇女素质”的代名词,也是大多数城市男性择偶的基本条件。其实这是责备妇女以双重负担,因为家庭中的无酬劳动不被认为是经济贡献,并且,在一个女性平均收入只有男性60%的国家,妇女要做到“经济独立”并不容易。教育的投资价值因此凸显,可以帮助妇女个人超越就业歧视,以更高学历争取和男性平起平坐。

然而另一方面,妇女进步“过头”,也是不受欢迎的。社会已经习惯了男性主导,没有人喜欢权力被挑战和被迫出让。在家庭中,能力和自信的增长,会导致妇女要求重新协商传统的“男主女从”模式和无酬劳动的分工,对男性来说,这就意味着个人特权的放弃。总之,公私领域中继续维持男性统治的最佳状态,是妇女既不成包袱、不添麻烦,也不带来威胁。为此,既要通过“素质”和“独立”的现代性话语来督促妇女,也要设立玻璃天花板,预防妇女太出位。将妇女约束在一个中间层次中,最有利于社会和家庭在既有模式下稳定。

男性眼光对女性的监视无所不在,其潜台词是:女性的价值应通过男性确认,为此她们应自觉地自我检查和改变。例如“女人味”就是一种无形安检机,把这个词翻译清楚,它其实是指异性恋世界中女性对男性的性吸引力。各种对“女强人”、“女权主义者”、“女博士”的丑化都强调这一点:她们在男性眼里没有性魅力。原因是什么她们不那么顺从,让传统男性失去安全感,不知该怎么玩性别互动游戏了。对没有性魅力之罪的惩罚,甚至要剥夺女性这个身份,比如这种说法:女博士是“第三性”。因为,不能吸引男人的女人就不算女人。

这一切导致了女性的纠结、分裂和孤独。男性统治绝不意味着男性责任,今天的妇女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即使只为自我保护,也要强大起来,不能指望依靠男人。然而她们又遭受着太多恐吓,阻止她们做出自主选择,或者她们得专注于个人发展,以免沦入“没男人要”的可怕命运。

从这一点看,对女博士们的打压颇有预防功能,甚至其目的就主要是为了预防更多妇女效法,所以才需要依赖谎言,把女博士的婚姻前景描绘得绝无生机。要求妇女在智识、成就和恋爱婚姻机会之间做选择,是不公平也是不真实的。然而目之所见,多少年轻女孩,还真就为这假选择踌躇甚至放弃梦想。那些要求婚姻对象知书达礼、工作稳定、贤惠顾家、秀外慧中……的男性群体,从性别的角度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是怎样的犬儒,而他们也成功规训了妇女的犬儒,让后者试图在兼顾多种标准的中间层次上安身立命,不敢谈生之自由和自我追寻。为了在男人那里多得分,女人们不但自我恐惧还相互吓唬,想证明“我不像另一些女人一样没有性魅力”,而远离姐妹情谊。

在妇女已越来越证明自己之时,男性接受妇女的进步,已经成为社会的紧迫课题,或者说是社会发展的瓶颈。庆幸的是,男人并非铁板一块,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固步自封,但群体性的改造仍是艰巨的任务。坦率地说,男性群体中有阶层优势和话语权,同时也是既得利益更深厚的那一群,经常向公众示范顽固的男权思想,实在是令人失望。

召唤对方的自觉是应做的工作,但在有限时间内的成效却难以期待,妇女有必要回到自己。例如,“没男人要”之恐惧,其实与守贞高度相关,如果相信自己并不需要拴住一个男人和一个婚姻,女人的世界会更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12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9
下一篇2024-03-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