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拍视频震惊世界,老外是怎么评论的?

中国航拍视频震惊世界,老外是怎么评论的?,第1张

说到我们中国发展,想必你们都有目共睹,中国正在以我们自己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各国惊叹!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有我们的基建,更是让老外对我们中国充满着向往。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来到我们国家游玩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一位外国人都能够来到我们中国游玩,但对于许多外国驴友来说,都非常关注中国。这不,我们中国有一组航拍视频在国外的知乎网站上面火了,引起广大网友们的热议。

有一位老外称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人口约20%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国家,在几十年内让8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中国给了我希望,人类可以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有一位巴基斯坦的朋友称道:我一直都知道,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国家,可以做许多伟大的事情。但这还是让我很吃惊,请带我到那里去。巴基斯坦兄弟的爱和尊敬。

老外:中国是一个勤奋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现在处于世界前列!

老外:我至今都忘不了中国的美景,中国的食物,中国人的热情!有机会的话,我还愿意在去中国游玩。祝福你,中国!

有国人看到了中国航拍视频在国外热议,老外的评论让国人热泪盈眶,称道:如今我已经年迈,但这几十年看着祖国的变化,自豪之情很难去表述出来,我爱你我的祖国!

不得不说,我们这组行拍视频,不仅仅让国人们看到了祖国的变化,也让外国人有了更多看向中国的窗口,也会一定程度上带动我们中国的旅游业发展。我们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万里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等旅游景点,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旅行体验。

不仅仅如此,我们中国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既有着江南水乡,又有着广袤无垠的沙漠;既有着充满韵文的古镇,又有着高楼大厦的繁荣商圈。这些,正是让海内外的游客趋之若鹜的理由!

有机会的话,你愿意领略领略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吗?

是不是认为自己很了解中国?其实,外国人很容易在以下8个方面误解中国。

1.当今中国类似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或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墨西哥或……)。人人都喜欢跟历史比较,但中国太大、太复杂,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融合太深。该国消费文化的发展与众不同。

2.中国的官方数据不可靠。近几年来,中国公布数据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人口统计方面。不妨关注一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它们都清清楚楚,而且雄心勃勃。若有人想了解上海的人口密度、零售中心或交通基础设施,我推荐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看一看。

3.中国的互联网与其他国家一样。从“谷歌事件”可看出,中国的互联网自成一体。全球网络巨头电子港湾(eBay)、亚马逊(Amazon)……当然还有谷歌,在中国的地位不是小角色或就是不存在。想要在中国使用社交网络吗?花一天时间学会QQ,掌握它的一些在西方闻所未闻的功能。我还喜欢上“豆瓣网”,它是全球音乐和**的在线图书馆,但内容全部是由中国网民自己编辑的。

4.中国消费者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类。从技术上讲是这样。但全球大多数品牌实际上只是进入中国部分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中国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城市,许多都是人口百万或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但人口不是决定性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与外部文化中心的接触。比如,某个妈妈生活在距广州两小时车程的中等城市,而另一个妈妈生活在人口众多但相对封闭的省会城市郑州,前者肯定比后者更熟悉全球品牌。

5.中国的地区差异与欧洲一样大。我听不少阅历丰富者说到这个,意指中国复杂多样。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夸大了。中国的地区差异肯定是有的,但只是适度的。全中国学的是相同的历史,参加相同的考试,说相同的语言(至少在学校如此),看的是相同的新闻节目。气候确实大不一样,而且影响了饮食、建筑甚至穿着。

6.中国存在巨大代沟。不同代的人之间确实存在巨大代沟,这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自然结果。文化和技术的变化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今天25岁的成年人是看着偶像剧长大的,而只比他们年轻5岁的年轻人,看的是像李宇春那样的中性偶像形象。这也难怪让他们的长辈困惑。

7.中国在快速西方化。中国无疑在现代化--看看到处都是肯德基。但如果那些肯德基早餐卖的是米粥,那还能叫西化吗?没错,西方品牌和生活方式日益普遍,但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力也在扩大。中国人开始对收藏普洱茶、学书法、吃宫廷菜感兴趣。事实上,中国变得更中国了。还有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影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其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至少不亚于西方。没错,中国城市中18岁的青少年穿的是美国“耐克”,但15岁的孩子爱看日本漫画、喜听韩国流行音乐。

8.中国年轻人分为不同的群体。这有一定的道理,年轻人总是“臭味相投”。但中国年轻人跟西方同龄人不同。在西方,我们可以用杂志、音乐或企业品牌来描述某个年轻人群体。这在中国不太适用,这里的平面媒体规模相对较小,音乐也因为盗版而变得混乱。品牌偏好在大城市比较明显,而在其他地方则不然。那还剩下什么?名人崇拜、业余爱好。不过,这些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甲骨文》中,一个美国人,一个匈牙利人,一个是《纽约客》作家何伟(彼得海斯勒),一个是研究汉字的学者叫高奕睿,他们同住在北京,相约在后海喝酒聊天。高奕睿解释中国为什么总是担心像何伟一样的外国记者:“对西方人而言,不管你怎么写,写出来的都是中国。如果你把我们坐在后海喝酒的事情写下来,人们会这样想,哇,中国这个国家真不错,读者的头脑里会浮现这样的场景。但它可能跟现实完全没有关系。”

不是跟现实没有关系,而是中国的现实如此复杂多变,只是描述这样的场景,会遮蔽很多不同层面的现实而已。何伟与其他中国问题专家不同,他不是研究中国,他一直生活在这里,用在场和存在的方式描述中国,他习惯性带入自己的视角,不怕不客观,而是尽量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这个世界。他从不用单一的视角来描述中国,相比许多对身边的变化毫无知觉的中国人,他更像一个中国人,他融入这里的生活,没有把自己当成外来者,他不会故意制造东方奇观,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就是他说的,尽可能把本地人和外来者的视角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会亲近这种真实的观察。

相比台版,简体版的《奇石》多收录了最后六篇文章,其中就包括这篇讲述新月派诗人陈梦家和他的古文字研究的《甲骨文》。这一篇文章比较特殊,不是独立行文,是截取何伟的另一本书《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中的部分章节组合而成。剩余的大部分都是发表在《纽约客》上的独立文章。相对于之前出版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奇石》中的文章风格更为多变,涉及的话题也不再是单一的中国,还有日本黑道,伊斯兰清真寺,美国的西部,尼泊尔的和平队——在《奇石》那篇报道中,何伟解释了在1996年他为何参加和平队,然后被派遣到中国,“我需要时间用于写作,但又不愿意再去读书,而且不敢想象一份平常的工作会是什么样的。我很高兴有了学习外语的念头;教几年书的想法也让我很有兴趣”。从1996年到1998年他被分配到四川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习教授了两年英文,根据这段经历他写作了《江城》;而后他一直生活在北京,成了一名自由作家,从2000年到2007年,担任了《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奇石》中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何伟描述了一个不断变化中的中国。这种变化有时候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毫无察觉。不是我们毫无观察力,而是我们缺乏一种新鲜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生活。我跟一个朋友解释何伟和《奇石》,当朋友得知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时,她下意识的反应是:“他一个外国人,了解我们的中国么?”我反问她一句:“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觉得你了解中国么?”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塑造我们周围的世界,这种人生中有限的经验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假象,以为我们通过各种媒体和自我观察到表象就是现实。但是这种现实缺乏一种有限的验证,也缺乏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也就是缺乏一个参照物。我们习惯性把我们的经验塑造的世界看作是整个世界,也习惯用我们那点可怜的经验衡量整个庞大无比,变动不居的中国。但这其实不过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假象,我们所知道的,还没一个外国人知道得多,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而是中国发生的一切对他都是新鲜的,对我们仿佛更少刺激,缺少对比。

相比而言,何伟的视角更有利。收录在《奇石》中文章,因为涉及到不同时空中的中国,也涉及到中国之外的观察,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对比视角。在《去西部》中,何伟提到他跟妻子张彤禾(华裔作家,《打工女孩》一书的作者)回到美国生活,他突然意识到一种身份的错位:“我在海外生活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自己的视角正在发生相似的变化。中国成了我的参照物,我总拿自己对美国的认识与自己对亚洲的认识加以对照。我对美国的认识日渐成为开放式的,而不是定型的。我很难想象自己身处特定的地方,那实际上也意味着我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所谓参照,所谓两种视角并不是固定的,随时都在变化之中,描述出这种变化和复杂来才是最为真实的。在那篇好玩的《四重奏》中,何伟说,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在认知上有两个很重要的时期:刚到中国的时候,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看起来根本无法完成。”第二个时期呢,这个国家变化太快了,一切都在飞速中解决,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够用:“这就是认知上的第二个时期,它比第一个更令人胆战心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会让人感到孤独,可跟周围十三亿人分享这种感觉也不会带给你半点宽慰”。真是一种糟糕的体验和总结,所以这篇描述在中国学习驾驶的《四重奏》才写得如此荒诞和好玩。

揭示出我们生活的某种荒诞性,是何伟在关于中国话题文章的一个特点。但是读到这点并不让我们感到难为情,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何伟当成了一个中国人,本地人,就像这个名字一样普通。

在本书同名的《奇石》一文中,他和和平队队友被骗买了假玉石和假的隐形眼镜时总结说“中国是一个充满教训的国家,我们大家现在还得天天学习”;在《四重奏》中,为了拿到驾驶证在驾校学习时,总结说“在中国,重复是一切教育的奠基石,实际上每一种新的技能都在以这种方式传授。中国人建造流水线工厂远胜于创新,这就是原因之一”;在《去西部》中,他回到了美国才发现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差异如此之巨,“在中国,他们不善于讲故事——他们不希望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很难从讲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他们不善于反思——不愿意去太多地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是他们跟美国人的主要差异,后者不断地制造出有关自己和自己所在地故事”;在《甲骨文》中,他采访陈梦家的弟弟时总结说,“中国人面对痛苦的回忆时,往往喜欢拐弯抹角,说出的故事也像仍在地上的绳子一样软弱无力。不过,一旦打定主意,他们的直白就无法抑制”。

这些观察无一例外都是他切身体验之后的感触和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这些观察充满了人情味和亲近感,这其实就是通过他的写作想要传达的一种对事情的本真感受,因为“非虚构写作的乐趣正在于探寻叙事和报道之间的平衡,找到办法,既爱说话又爱观察”。

本文观点来自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

如果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富裕和统一的国家,我们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第二次欧洲大战。中国能够阻止日本侵略或者打败日本。美国在这些冲突上的花费从根本意义上会减少很多,因为珍珠港事件不会发生。我们和整个世界,更不用说10亿中国人,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为中国的弱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世界需要一个健康的中国。

中国的需求对日本走出衰退起到了促进作用。日本状况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风险。关于这一点,怎么说都不夸张。日本巨额的债务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波及到全世界。在中国有力的帮助下,危险似乎已经过去。中国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影响。最明显的是,中国成为美国商品最大的市场。可口可乐早就完成了那个看上去像是神话的目标:卖10亿瓶可口可乐;曾经嘲笑中国梦的通用在中国卖了很多的别克汽车,在困难时期,中国带来的利润占通用利润的很大一部分;中国联想购买IBM个人电脑业务,挽救了这个垂死部门的工作岗位。中国提供更低价的生活必需品给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对我们不是那么富裕的居民而言。有迹象表明由于能够购买中国低价的出口货物,低收入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可能提高了5%到10%。

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意味著中国建造了垂死企业,导致巨大的生产力过剩。近些年来,中国财政政策上的反复无常导致过度建造,对铁、铝、水泥和其他原材料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日本人和现在的中国人看上去似乎会买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是当你看到他们的财政状况的潜在问题时,你会发现一个黑洞。日本人在90年代陷入了这样一个黑洞,至今还在努力地爬出来。中国人很多年后仍将会为目前这种无节制的狂热的购买行为感到心痛。

目前,中国面临著巨大的挑战。中国的银行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糟糕的银行。中国每一代,都有相当于美国规模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每年,都有1200- 1300万新工人加入就业大军。在制造业,生产力对就业的影响比我们国家要严重得多。到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会使工作人口与不工作人口的比率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比日本更甚。如果没有特效的新政策的话,中国的经济在那个时期就会狠狠地撞墙。到2020年,以我们的标准来看,它会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努力工作和牺牲。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2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即无止境的追求利润,忽视人的尊严。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

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技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

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有:

1、你看起来就学习很好的样子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貌似都会给人一种好学勤奋的印象,甚至在好莱坞影视剧中,典型的华尔街金融天才都是美国名校数学系毕业的戴着眼镜的中国人。

2、你们肯定都会功夫吧

植根于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经典功夫片的火爆,功夫也成了中国这片神秘土地的代名词。曾几何时,还有无数的外国人慕名而来要去少林寺拜师学艺。

3你们对小城市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关于这一点,还要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讲起。比如一个常住人口约为430万的地方,在国内,可能连三线城市都算不上,但在国外,400万人口的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大城市了,要知道,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人口也就400万。

4、热水那么难喝,为什么要喝热水?

欧美人一般只有泡茶或咖啡时才会喝热水,包括我们的近邻韩国,日常也是以冰水为主。喝白开水这件事,貌似只有中国人特别喜欢。

5、中国人都会打乒乓球。

虽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但也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会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泰国是一个充满人妖的国度,白罗斯的美女非常多,俄罗斯人打架很厉害,美国的家庭主妇都养的膀大腰圆,而德国人则比较严谨冷漠。

这些都是我们对这些外国的印象,那么老外们又是怎么看我们中国的呢?以下分别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人给你答案。

土耳其,学生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终于终止了。我们国家充满了谎言和空洞的承诺,我对此很无奈。

哥伦比亚某公司主管,曾经留学中国

中国给我的印象就是:爱心、和睦、想象力丰富、民族、有执行力,我非常喜欢中国。可以这么说,中国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如果我可以保持哥伦比亚国籍的话,我也想有一个中国国籍。

马来西亚农场工人

中国人好像小强,生生不息。

巴基斯坦餐厅老板

我是巴基斯坦人,我非常爱中国,我有许多中国朋友,他们对我好得很。我曾经和中国朋友相处的很好,我们都互称“巴铁”,代我向中国人民表示我的爱意!

瓦努阿图的司机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给了我们国家很多帮助,在瓦努阿图有很多的援助项目,还帮我们建设公路,我认为中国就是我们的母亲国。

墨西哥工程师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国家,有很多人口,世界第一,也有着最厉害的制造业。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也许也是made in China的吧?

阿富汗酒店主管

"关于中国,我有三点最大的野心:第一,见到成龙;学中国功夫;第二,试一下中国的针灸;第三,我爱中国!

日本大学生

16岁的时候,我和一个上海男生好上了,他成了我的男朋友。后来他回国了,我们就没有再联系过。可是我很想他,我在日本餐厅打工,攒了4年的钱,最后用这笔钱去了中国上海。我们又开始恋爱了,他把我带到他的家里,我对他父母说:你好!可是他父母根本不搭理我,还跟我说:不喜欢日本人,没有办法,我们又分开了。我认为,我们中日年轻人要好好改善两国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6393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4
下一篇2024-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