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在哪个城市 校徽有什么象征

中山大学在哪个城市 校徽有什么象征,第1张

中山大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

中山大学在哪个城市

中山大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

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A+、A、A-)14个。

中山大学校徽

校徽是大学的象征,也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要素。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中山大学在哪?

中山大学目前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分别位于广州、深圳和珠海:

广州校区:

南校园: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北校园: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

东校园: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

珠海校区: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

深圳校区:深圳市光明区公常路66号

中山大学的简单介绍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中山大学主校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位于广东省,由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员。

1924年,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如今该校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中山大学一角

截至2022年9月,学校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4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专业学位类别43种;有在校学生67135人,有普通本科生33224人,硕士23125人,博士10163人,留学生623人;有专任教师4771人。

说到比较有名的大学不知道大家心里都是怎么样想的,本篇小编要跟大家说的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大学,中山大学,感兴趣的朋友们就快来看看吧。

中山大学在哪里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我此行参观的是中山大学(南校区),这是我百校计划中的第6所大学。

进入中山大学,需要学生卡,幸亏有建武的同学在这里上学,发来学生证,我们才能进到校门,实现参观的愿望。

我们都认为中山大学非常的宁静,迎面走过的人好多都会对你微笑。

周围的人、红色系的建筑、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草地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人文中大,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

攻略上说这里是中山大学最古老的校区,有名的建筑都在主干道两旁。

看到梁球锯堂,我们知道了自己所处的大概位置。

向前走了一小段就来到小钟楼,小钟楼前有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

小钟楼前的十字校训

面对这么美丽的环境我们坐下来商量应该怎样进行接下来的行程。

沟通了5分钟左右我们大致确定了一下路线:永芳堂和北门外的国立中山大学牌坊是必去的,其他的就随缘。

然后我们一致认为先解决午饭问题,这样才有力气游览。

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我斜对面坐着一对老人,爷爷正在和他对面的学生聊天。

我就问旁边的婆婆,他们是不是中山大学的教职人员

原来爷爷是潮汕人,52年进入中山大学学习,然后留校任教,正在和他聊天是他的小老乡。

婆婆是台山的,我想了好久都没有想起来台山是哪里

接着婆婆说,台山、恩平和开平都是侨乡,经这一提示我知道是江门市了。

她说他们那边的人很多在美国的旧金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那边讲台山本地话都没有问题。

我说这三个地方都是位于海边,不像内地有土地可以依赖,只能在海上谋生,让这里的人们敢于外出异国他乡闯荡对吗

爷爷说,这些地方成为侨乡,确实和地域有很大的关系。

从食堂出来,看到周围有许多共享单车,我们决定骑车游中山大学。

来到永芳堂前,我们瞻仰了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8位广东籍或和广东有渊源的人物铜像,他们包括孙中山、魏源、秋瑾等。

中山大学永芳堂

环小广场一周,从他们身后的简介认识他们每一位,走到中间,看到永芳堂上挂着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匾额。

然后回到主干道,继续向前就看到了中山先生像和一个亭子,有四个学生在孙中山像前拍照。

孙中山像前面就是钟亭,远远的就看见与一位大姐在亭子前录自己跳舞的视频,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切都显得很和谐,都不会显得很突兀。

确定了北门的位置后,我就开始骑着单车四处走走,看看哪儿有值得一看的风景或名胜古迹。

中山大学钟亭

在这段行程中,我发现了乙丑进士牌坊和模范村,一个是古迹,一个是很不错的风景。

起初,我以为模范村是中大教授的居住地,后来在陈寅恪故居里,向一位中大的学生了解到这里大多空着。

一圈转下来,差不过2个小时过去了,下午还有其他的安排。时间有点紧,找到建武后,我希望他在钟亭前等我。

我去陈寅恪故居瞻仰一下先生,然后我们一起再去北门,看中大牌坊、珠江及珠江边的电视塔。

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生一直居于此楼的二楼。《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著作就是在此写就。

以前看过一本书,就非常敬仰先生,先生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代国学宗师,到了中山大学不能不来先生曾经居住、工作和学习的地方来看看。

从陈寅恪故居出来,我们径直来到北门,北门有中山大学的牌坊。迎面写着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出自礼记

大学,全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中山大学牌坊

牌坊上朝珠江那边从右到左上书写着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字。北门广场面临珠江,视野开阔,非常的大气,可以从这里坐船去对岸和广州地标——电视塔。

来广州前,我就联系了好朋友落叶,希望由他出面组织了一个活动,想见见这边的朋友。

时间就定在今晚,按照我的计划,去拜访阿森后,就去落叶发给我的地方参加聚会。

本来想一起写晚上的活动和到场的朋友,但考虑到文章太长,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纪念广州的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6176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2024-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