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嫁礼仪有哪些

蒙古族婚嫁礼仪有哪些,第1张

  青海蒙古通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姑表姨表兄妹不婚。除扎萨克王公外,男子一般不纳妾。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蒙古族婚嫁 礼仪 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蒙古族婚嫁礼仪

 说亲下聘:男方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带来的饼食,婚事就算定下来了。蒙古族往往以牲畜作为聘礼。蒙古族崇尚白色,也崇尚奇数,所以多半是送白色的奇数的马和羊作为聘礼。

 婚礼仪式:蒙古族许多地方的婚礼是在傍晚时分开始的。男方到姑娘家接亲,女方先闭门不出,男方必须以羊碰门,叫“羊碰门”,而且男方善长说辞的人要与女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锋,才能进入女家;在叫做“沙恩吐宴”的宴席上,新郎和新娘要抢“羊嘎拉”,这“羊嘎拉”是成婚的重要标志,拿到“羊嘎拉”,新郎才算是放心。

 东方快要发白时,接亲的队伍才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路上送亲和迎亲的双方为争夺新郎头上的红缨帽,展开类似 赛马 的 游戏 ,一路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先回到家后,重新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和新娘进行神圣的祭火仪式,就是向院中点燃的火堆祭洒马奶酒,并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婚礼歌,跳起舞,并在宴会上表演各种趣味横生的婚礼节目。

蒙古族结婚步骤

 娶亲

 宴席热烈持续下去,如果男方家距离较远,迎亲队则在女家住宿一夜。宴席结束,众人走出屋外,坐在准备好的白毡上,毡上同样摆放油炸馍、手抓肉及“修木尔”、“查干”等,按长幼给客人依次敬献。女家的“执客”用银碗按长幼向宾客依次敬酒,歌手们高唱赞歌。然后,把新娘的坐骑牵来(一般是装饰漂亮的白马),由专人 朗诵 马的颂词。颂毕,由新娘表弟骑上绕蒙古包跑一大圈。至此,新娘应起程了。

 众人先步行绕“ ”(一堆火,宗教仪式)3周,再迎亲和送亲的人们骑马绕蒙古包3周,起程赴男家。新娘骑马由双方各二位伴娘陪着走在众人中间。其中女方一位伴娘牵着新娘的马缰,男方两位伴娘扯着一块遮掩布(一般宽3尺长5至7尺,两头由木杆固定,布面绣龙凤和吉祥图案),新娘跟在布后面。双方母亲骑马并辔走在布前。女方送亲队中有两名强悍机灵的小伙子,骑着挑选出的快马,各拿一只羊前腿,当众人起程时,新娘的祖父或父亲坐在屋内,右手拿着一根约一尺长并栓有各色(主要**)布(绸缎)条的木杆摇晃。这种宗教仪式,祈祷佛祖保佑孙女或女儿生活平安如意,前程似锦。

 中途欢迎仪式,有的地方也称为“午餐”由男方准备,地点一般在男女两家中问的地点,而非在男家门前。在草坪上铺几块白毡,毡上放两三个小方桌,桌上摆放“查干”、“修木尔”、油炸馍、酥油奶茶、糖果和酒等。当迎亲和送亲队离午餐地点有相当距离时,男方派出两名强悍机灵小伙子骑快马前去迎接,该二人准备有一些炒面。当他俩走到新娘和四位伴娘前边,抓几把炒面向对方的头上方撒去,而后急速拨马往回快跑。与此同时,女方那两位小伙子打马紧迫,如果在午餐地点之前追上,就用羊腿打他们。如果前者先于后者到达午餐地点并下马,则追逐结束,后者不能动手。用羊腿打是象征性的,并非真打,此乃婚礼中一种游戏,以增益热闹气氛。当众人到达午餐地点后,除新娘和四位伴娘外,全都下马围坐在毡垫上,按敬“查干”、“修木尔”和酒等礼仪进行。而后敬茶、馍馍等;对新娘和伴娘,这些礼仪均在马上进行,午餐结束,继续登程。

 到夫家

 在新房前拜天地和交拜等仪式。当众人来到距新娘家约100米处,送亲人纷纷高喊:你们要不要人,若不要,我们就带回去啦。把新娘围在中间,绕新郎家三围,边转边喊。男家早已煨好 ,派出迎接人员(对女方重要客人要捧哈达迎接),并吹起海螺。同时,男方派出一名强悍机灵的青年驰马冲入绕蒙古包转圈的送亲队伍中,紧紧抓住新娘的马缰,牵出人群直奔新房门前,十分有礼地请新娘下马,众人随之,此时新郎出来迎新娘。蒙古包前铺着数条白毡和地毯,新郎新娘由四位伴娘陪同站在新房前白毡上。双方客人坐在两旁,其他毡毯上置数小方桌,桌上放“查干”、“修木尔”及各种食品和酒。其中间一个盘中放两样东西,一是用绸缎包着的一方块木胶,一是用哈达包着的一块羊后腿骨。这象征和祝愿一对新人如胶似漆,爱情坚贞。而后进行如下仪式;

 1、由喇嘛边念经祝福,边用奶水给二位新人洗脸洗水,以表示婚姻的纯洁美满。还有专人朗诵祝词。

 2、两位新人面向太阳磕3个头,向大山磕3个头。

 3、隔着遮掩布向双方父母(及祖辈老人)磕3个头。

 4、新郎新娘手握一块系有哈达的羊后腿骨拜3拜,象征把两颗纯洁的心拴在一起,祝愿婚姻天地共久,日月同辉。这里也有专人朗诵特定内容的祝词。

 5、亲朋恭喜搭礼,蒙语称“巴德尔如套哈那”。双方亲朋列队依次给二位新人赠礼。一般每人要准备两份礼物,轻重不限。送哈达、绸缎、布匹等则搭在二人脖子上。送茶叶、锅盆等则放在二人面前白毡上,如送牛、羊、马等礼物者则拿两条哈达。在给二人挂哈达时予以说明即可。如果二人脖子上搭的 物品 多了,就由双方伴娘代为拿在手中。

 6、双方亲属各派一名代表(一般是重要亲戚),向双方亲朋汇报各自的全部聘礼和嫁妆(包括双方用于婚礼的开支费用),即使针线、小刀也要清点清楚。

 7、男家送给女家一匹3岁的枣红马,备好鞍荐辔头,马头上系彩绫或红布,交付女家。由新郎表弟交给新娘表弟,后者接缰后骑上马绕蒙古包和 3周,然后直奔新娘家。在交马时也有专人朗诵马的颂词。

 8、抢帽子 把新郎新娘的帽子放在约l0步远的地方,双方各派一名伴娘,听号令去抢(男方伴娘抢新郎的帽子,女方伴娘抢新娘帽子),谁先抢得并戴在各自陪伴的新人头上,则谁将是这个新家庭的第一主人(掌柜)。当然,这是一种游戏,并非当真。

 至此,新房前的仪式结束。伴娘陪伴新郎新娘暂时进入其他蒙古包内休息。众人进入新房,娘家亲戚按辈份坐在右侧,婆家亲戚按辈份坐在左侧,敬“查干”、“修木尔”,上奶茶、油饼及各种食物、干果、敬酒。两位伴娘代表新郎新娘向双方亲属献哈达。而后,新郎新娘由前二位伴娘陪同进入新房,站在门边,献哈达的二位伴娘站在二位新人之后。从此开始了婚礼中最为隆重的仪式。

蒙古族结婚制度

 第一种是族外婚制。即与本族以外的民族通婚,这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时的规定。那时每个氏族跨过广阔的草原去迎娶婚嫁。时间一长,蒙古族之间的血统就比较混杂,又有同宗之间不能结婚的规定。

 第二种是聘婚制。进人封建社会以后,泉族结婚时,男方家里要给女方下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牲畜,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等财务,聘礼越多越贵重,窝意则越好。这样,到了年龄的,婆家下的聘礼就成了衡母一个女子价值的尺度,婚姻也就成了父母的买卖交易。对于没有聘礼的穷人就只能打着光棍了。

 第三种则是人赞婚,也称招女婿,是指将男子嫁到女子家中。分永久性人赞和非永久性人赞。前者多为男子家里无力迎娶女方结婚后搬到女方家里生活。后者则是男子发挥雷锋精神,人赘到没有劳动力的女方家里,或是没有男子继承家业的女方家里,在生下一个男孩儿后就可以带着妻子回自己的父母家里。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扩展资料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蒙古族

关于“哈达”的来源学术界意见不一,多数学者都认为“哈达”是原藏族人民礼仪用的丝织物。近两年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发现,“哈达”原是蒙古草原上礼仪用的物品——哈达卡(hadak),元世祖忽必烈时国师八思巴第一次反藏,把“哈达卡”带到了西藏。《中华奇风趣俗》一书中:“哈达是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把第一条……哈达带回了西藏”的记载对“哈达”来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著名的藏学家巴桑罗布撰文提出:“八思巴……第一次反藏时向卫藏地区的菩萨、佛像和僧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根据藏语语音和组词分析,哈达不太像藏语,反而有点像‘哈打卡’这一蒙语在藏语中的变音。” 巴桑罗布的观点吻合了蒙文文献的记载,我们可在《蒙古秘史》的第201页和第279页以及《十善福白史册》的第90页找到“哈达卡”一词的词根。《马可·克波罗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过年过节百姓拜见皇帝时用最珍贵的礼品金、银、玉石同白色的绸布一起捧献,百姓之间互相拜年时同样互敬白色的绸布,表示敬意和祝贺 。这里提到的白色的绸布就是最初的哈达,并且与蒙古人历来崇尚白色有着密切的内在意义关系。  那么,“哈达”如何代替马和不兀勒札儿成为婚俗中定亲物的呢?当时蒙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即拜年、馈赠、迎送及日常交往礼节上哈达的普遍使用导致了婚俗之定亲习俗中哈达替代马和不兀勒札儿。蒙古族民间故事《婚礼中献哈达的由来》讲到道:“古之时有一个猎人有一匹白马。一天蟒古斯(即魔怪)来到猎人住的地方变成了和猎人的白马一模一样的九匹白马;这些变成白马的蟒古斯一到晚上就吃杀百姓。猎人想射杀蟒古斯,但分不清十匹白马中的哪些是蟒古斯,怕误杀自己的白马。有一天晚上猎人的白马托梦给自己的主人说:‘主人啊!救百姓要紧,你把十匹白马全给杀了吧,杀后从脖子的砍断处流出白色液体的就是你的白马。’猎人为了拯救百姓杀了十匹白马,把百姓从苦难中救了出来。可自己的白马也被杀了。猎人找到自己白马的尸首,用白色的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每当想念起自己的白马,猎人就手拿白色的布到安放白马的高处把白色的布挂在马的脖子上。” 显然故事里所讲的把白马的尸首用白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想念它时手拿一条白布把它挂在白马的脖子上的故事情节就是从以马做定亲礼变为以哈达做定亲物的演变过程;只是把这个过程用民间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罗卜桑悫丹著的《蒙古风俗鉴》之婚俗篇中出现的“以哈达代马”“以哈达代羊”等记载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到了16世纪随着喇嘛教的传入,蒙古草原原有的礼仪之物——哈达和带有宗教色彩从西藏传回的哈达结合在一起,哈达更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首先成了敬佛的礼品,其次用到社会各种礼仪活动,当然也包括婚礼。以哈达做定亲礼品的习俗到现在为止蒙古族居住的各地仍然流行着,只是各地的说法,做法略有不同。  总之,13世纪时蒙古族婚俗中的定亲形式是以从马做定亲礼和吃不兀勒札儿定亲并存。随着社会的发展,13世纪起拜年时互敬用的白色绸布(即后来的哈达卡)在蒙古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即拜年、馈赠、迎送及日常交往礼节上的普遍重用,代替了原定的定亲礼品马和吃不兀勒札儿。到了16世纪哈达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更成了社会各种礼仪活动的上品,从而以哈达做定亲物的习俗一直衍用到现在的蒙古社会,只是各地的用法略有不同。

想让你喜欢的男生也喜欢你,要注意如下两个核心点

1你要做的不是追他,而是通过释放一些信号,诱导他来追你。

2恋爱本身是一种情绪,要通过相处的机会即约会在营造这种情绪。

下面,分享一下一套细心总结的三板斧撩汉方法:通过三次 约会让他喜欢上你。

三板斧起手——诱导邀约

男生约女生,强调不要怂主动出击。

而女生约男生太过主动不合适,所以我们要诱导男生进行流程,让他以为这一切都是“他想做”。

所以我们和男生聊天互动时,要对男生呈现分享的话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引导男生和我们多聊天。

举个例子:

“我一直都想试试打篮球呢,过去学校里一直没人教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开始学,没想到你打篮球这么厉害,好羡慕你。”

“哈哈哈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一直看你们男生打LOL,渐渐的开始感兴趣了,想找一个机会尝试一下呢。”

“嗯嗯我也觉得我需要考一下研究生,不过基础不太好,数学方面一直很弱,所以蛮崇拜你这种能把高数线代玩的转的学霸。”

这个时候,情商高一点的男生都会顺水推舟说“那我教你吧”,这时候你们接触的机会就有了。

不过我们实在不能对直男的情商抱多大希望,所以如果他这个时候直接给你甩了一堆教程安利了一堆书或者教学视频,也是有可能出现的。

来,喝口水,压压飙升的血压,开始卖萌撒个娇:“好多东西啊……我怕没人讲我听不会,你能当下我师傅嘛?请你吃好吃哒。”

同样的道理,我们约男生时最好不要说:“最近新上映了一部**,我们要不要去看看。”

你要说:

“最近有什么安排嘛……唉说起这个我就郁闷,最近新上映了一部**,本来说好和闺蜜一起去的,结果她抛弃我去找男朋友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好想去看啊,但是感觉一个人去看**好尴尬。”

有的女生就坐不住了:这不就是传说中装诱惑的绿茶吗?这不就是卖萌示弱勾引男生的心机girl吗?

你是想泡男生的,学着点,坐下,继续听。

第一斧培养联系感,释放可得性

关键词:共同话题+相似处+可得性

第一次约会之前,专门抽出一大段时间,什么事都不干,你只负责一件事:好好捯饬自己!

第一次约会别穿的太诱惑,走可爱清新的路线,这种穿衣风格符合大多数直男的审美,化一个裸妆就会让他觉得你“素颜也好美”了。

虽然这看起来很普通难度不大,但是你每一个装扮都要特别用心,就像vava《我的新衣》里唱的:

“look at me,从上到下,就哪怕小的细节都要美到爆炸。”

约会可以小小的迟到5-10分钟,“赶过来”时,一定要主动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堵车了,你没有等的太着急吧。”给他一点着急的感觉,然后再用礼貌的道歉刷一下好感。

约会安排什么的,让他安排,记得夸奖他用心,挑的都是你喜欢的地方,让他小小的洋洋自得一下。

如果他一点规划都没有,只会傻傻的问你你想去哪里……好吧先在内心吐槽一下,然后眨眨眼睛:“我觉得都可以呀,不过我比较喜欢xx(咖啡店,西餐,中餐,日料之类的大方向)”

了解他的民族禁忌和活动特点,民俗民风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2)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3)民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4)生儿育女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5)待客忌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扩展资料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蒙古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他们的谚语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

-蒙古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5669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9
下一篇2024-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