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欧洲人那么喜欢浪漫?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欧洲人那么喜欢浪漫?,第1张

中国诸子百家里面也没有浪漫家,在中国的封建思想里面,人们都没有过多的自由,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从官僚制度到科举制度,所有的条条框框已经把人们的思想限制了,我们很难逾越超脱。就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就李白比较鲜明,首先他是个官,住在皇宫里。比较悠闲,然后他爱喝酒,喝了酒的人就飘飘然,可以把自己看得比天还高,可以暂时无视当世的烦恼事。但这样的人也只有在繁盛而开放的唐朝才能昙花一现。

到了今天,中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足够开放了,为什么浪漫主义思想没有成为一种思潮呢?因为中国的福利还没跟上,人们的生活还没得到保障,为了房子,为了结婚,还有父母孩子,生活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何来的浪漫?

要浪漫,首先要让人们的心放轻松,不要有太大压力。你觉得中国现在做得到吗?这样的教育制度,这样的就业压力,这样的国民经济。想浪漫,还有很长的路。

甘英(生卒年不详),字崇兰,东汉人。曾于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诸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西域都护的设立: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公元399年,东晋的僧侣法显,不顾年事已高,与四位同仁一道从长安出发了。横穿塔克拉玛干,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印度,经过14年的旅程,最后从海上回到中国。法显此行,抄写了佛教《律藏》。

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再次从长安启程,开始了真实的#35199;游记#12290;经凉州、过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脉,来到撒马尔罕,再前行,与大雪山的冰雪搏斗,最后到达印度。

杜环 唐代旅行家。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唐玄宗天宝十载年(751),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出征西行至西域。与大食军战于但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他远游中亚和西亚的许多地方,行踪直至地中海,历时11年之久。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环乘商船从阿拉伯半岛经海道由波斯湾、阿曼湾、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回归祖国。这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当时中国海外交通贸易的最远航路。杜环回国后,将自己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以及在西域、西亚等地的见闻,撰写成《经行记》一书。杜环的西域之行,走过了当时东西方陆路和海道两条丝绸之路,全程约计八万里。他的行踪范围之广,游历时间之长,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他是最早到达西亚和地中海的中国旅行家。它不仅向人们介绍了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概况,增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还促进了东西方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黑人基本都是背井离乡而来中国的,能出国在人生地不受的国外定居一般都是有些能力的人,而在不少中国女人眼中,有相当一部分黑人就是很有能力的人,有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外国男朋友,对于不少中国女人来说也是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这些年中,中国最富盛名的应该是什么都能造的能力,因为中国人才辈出,在加上对外开放中积极发展制造技术,所以我们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制造强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以中低端商品为主,逐步发展到高科技领域。这是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基石,也因为物美价廉等原因,所以我们的东西在国外有着很多人追捧和称赞,收获不少的好评。

应该很多人都听过了中国东西在国外被追捧的热潮吧,细数下来其实还真能够发现有着不少的“中国货”成功走红外国。就比如中国的手机,走进非洲,印度,日本和欧美多个国家国家和地区,就比如中国大型客车,就有智利,巴西和玻利维亚等南美国家积极向中国进口。还比如中国的日常用品和零食,在非洲超市也成为了爆款,这些都是我们制造业发达的体现,而在其中,其实也不乏有着一些独特的事物走红国外,而大跌国人的眼睛,就比如这个丧葬用的纸扎,就有很多人不解这东西怎么会走红国外。

纸扎,也叫做糊纸,扎纸,是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祭祀活动,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造型精美的装饰艺术。中国人对于纸扎的感情都是避讳的,因为“纸扎”随着各种恐怖片和鬼片的渲染,已经成为了一种“不详”的象征,是沟通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在古代传承下来的记忆中,人们坚信死后是会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所以为了让他们的生活能够更好,家属就会委托师傅制造一些家具器皿的纸扎,然后烧掉,以此来表达对已故亲属的关怀。

事实上,纸扎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原因是在古代的时候,是一直有着“殉葬”制度的,而纸扎的出现就替代了那个残忍的旧时代风俗,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不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重视祭祀活动,也就让纸扎逐渐没落下来,渐渐地更是被蒙上了“恐怖”的标签。

但这个在中国有些被人忌讳的东西,走进法国后却引起了一阵的风靡。法国塞纳河畔旁,一直有个独特的方舟建筑,那就会开布朗利博物馆,它是地处于埃菲尔铁塔旁的一个博物馆,而在去年的时候,这里就举办了一个名为“极乐天堂”的艺术展,从名字上就能够得知,这是一个展览丧葬用品的艺术展。而在其中,中国纸扎却出了一个大风头。

在这次的艺术展中,中国纸扎得到了很多老外的关注,最主要的应该就是纸扎中西合璧后的独特感受让老外很是新奇。首先传统方面,中式灵厝,龙头狮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让很多老外直观地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其次的话,有个年轻人做的纸扎也引起了很大关注,他们抛开纸扎的固定模板,而是制造了西式别墅,包包鞋子,跑车手机乃至是各种甜点和美食,充满新颖的想法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而法国人后来也知道了这些都是要烧掉送给离世的朋友后,纷纷感叹中国人在祭祀文化上的浪漫,那种为已故亲人的细腻和着想,让很多法国人都十分感动。所以其实我们也不必要特别抵制这样的文化,一团火,两行泪,几声问候,这才是心痛的人需要释放的情感。

讲规则(不是中国人说的“规矩”)、契约需要三个社会条件:权利平等;法治高于一切;抽象思维的文化。

抽象思维是指一种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不受特定人群左右,也不为特定人群服务,而是可以任意换成任何成员客体。政治制度是公众的信念所在,真正代表公民意志。这种抽象思维只有西方社会才有,中国人、东方人或者说亚裔人没有。

契约的文化基础是建立在个体独立权力之上,即把每一个成年人视为权力人。西方法学对人的权力规定非常严格,“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都有具体规定。一切权力都是为人(平等的人)而定,不是为集体(集体主义)国家(国家主义)民族(民族主义)而定,所以,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没有法理学基础。人类生存不能不依赖社会或群体,无论社会还是群体,权力都是个体权力的集(集合),不能用国家、集体名义不经民主程序代表个人。所以,契约文化的本质是人权文化。

权利平等(或权力平等)是基督教文化重要思想。不承认任何人拥有特权,包括家长对成年子女、国家***对公民。美国联邦制政体都是基于人的自由联合体设计,用中国人的眼光看,民主党和共和党在人权问题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强调国家权力大些还是小些。

民主政治和契约精神逻辑上是一致的。西方国家为什么不认可国家主权至上就是这个原因。

中国人讲规矩实际讲的是圈子里的规矩,不是抽象概念,不是理性的法治,而是圈子头领的意志。圈子文化是中国社会潜规则盛行的根基,反映出视野狭小的流寇习惯。所谓“现代”,很多人认为就是技术或使用的工具现代化,很“唯物”,是太肤浅了。“现代”实质是开放性和契约性的普遍化、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在制度设计上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由此看来,中国现代化应用工具不难,文化上的现代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1585年,罗马出版了一部西班牙书,书名为《大中华帝国史》,分为上下两部。这是16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著作。它是由西班牙历史学家冈萨雷斯门多萨写的,他是奥斯汀议会的成员。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中国的历史,土地,物产,风土人情。书中提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社会,堪称当时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远超以往与中国学相关的著作,如凯尔波罗的《大中华帝国史》,皮雷的《游记》,巴洛斯的《东方诸国记》,克鲁兹的《亚洲史》。特别有意义的是,《中国情况记》第一次向欧洲人介绍了黄帝、三国故事、帝王、汉字、人口。《大中华帝国史》用黄帝否定了欧洲流行的观点,即中国的历史是用《大中华帝国史》来解释的。这本书上说:“中华帝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活在中国的祖先是诺亚的侄子,但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黄帝是他们的第一个皇帝,他把中国统一成一个帝国,历代皇帝都是他的后代。”黄帝以前,有晁家的木巢,朱仁家的熟食,傅的婚嫁,黄帝之子神农的百草味。”“据说黄帝身高七尺,每尺是西班牙码的三分之二,所以比四等码还高。他的肩膀有六个手掌那么宽,他在战斗中很勇敢。”“黄帝是第一个发明衣服的人。他还发明了用于染色、造船和锯木的锯子。此外,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发明了房子纺车也是他发明的。”“黄帝有四个妻子,二十五个儿子,在位一百年。在他和修建长城的皇帝之间,有116个皇帝,都是在黄帝之后,统治了2257年。“周思农《行为艺术》在介绍黄帝之后,简要提到秦始皇修长城引起民怨,并列举了西汉皇帝及其在位年份。门多萨在谈到汉献帝时,向欧洲人讲述了《三国》:“汉献帝是一位昏庸的君主,在位时为国家和人民所唾弃。他有一个侄子叫刘备,起来反抗他的叔叔。刘有两个帮手,他们是他的两个勇敢的兄弟,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两人都支持刘备当皇帝,汉献帝应付不来。在刘备称帝的同时,有四个人,一个叫孙权,一个叫曹操,一个叫袁术,一个叫袁绍。他以刘备匡扶皇帝的名义作战。后来和孙权和好,结束了和孙权的战争,娶了女儿。借助岳父的力量,为讨伐其他三大势力集团创造了条件。这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有三分天下,分别是刘备、曹操、孙权。三国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凯茜继位。“这是《三国演义》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在欧洲流传。当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门多萨的《三国演义》并不十分准确。比如刘备不是汉献帝的侄子,而曹操才是“助帝”的人。刘备以匡扶汉朝的名义分手,他娶的是孙权的妹妹,而不是她的女儿,所以孙权是刘备的妹夫而不是岳父。尽管如此,对于一个16世纪没来过中国,不懂中文的欧洲人来说,门多萨能把三国说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然后介绍三国皇帝回晋后的情况,年代还挺准的。门多萨在列举唐朝皇帝的时候,还写了一段武则天称帝的插曲。他写道,在唐高宗,高宗皇帝把他父亲的一个妻子带出了寺庙,并娶她为妻。那时候,她还只是个修女。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博萨。她非常漂亮,而且她

历史学家说,她是一个不忠的女人,生活放荡,嫁给了一个家庭成员。传说她在结婚前,为了方便侄子登基,杀死了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儿子。此举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他们欢呼她丈夫的另一个逃跑的儿子成为国王,名叫陶森。多萨写《圣经》的时候,正是中国的万历时期,所以他这一系列皇帝中,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当代”的万历皇帝。皇帝21岁,母亲还健在,娶了一个表妹,生了一个儿子。在《大中华帝国史》年之前,汉字已经在1555年加戈的信中使用。这封信于1565年在葡萄牙的科尔布拉首次发表。它有天、人、月、日、帝、魂六个汉字,但在欧洲著作中没有印过,影响有限。Dosa的《大中华帝国史》是第一本在欧洲作品中介绍汉字的书。其中介绍了三个汉字:“天”、“帝”、“城”,并附有注音。这三个汉字都变形了。但是开场之后,就少不了了。多萨还介绍了中国的纸、笔和印刷术,说中国人的书写格式与欧洲人相反,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连印刷品也不例外。在门多萨之前,欧洲的著作已经介绍了中国的两个首都和13个省,但门多萨介绍得更详细,不仅介绍了两个首都和13个省,还介绍了每个省的政府、州、纳税人和士兵的数量。按照《大中华帝国史》,北京有47个地,150个州。除了免税的官员和士兵,还有270万纳税人,又因为是军事据点,有215万步兵和40万骑兵。其余省份如下:广东,三十七州一百九十州,纳税一百六十七万,步兵四万,骑兵六千;福建,三十三府九十州,纳税二百四十万,步兵八十五万,骑兵二万二千;云南,90府130州,纳税人220万,步兵76万,骑兵25万;广西,38州124州,纳税338万,步兵8万,因地处山区,无骑兵;陕西,44州150州,纳税370万,步兵12万,骑兵4万;山西51个地123个州,纳税人数最多,达609万人。这是因为山西靠近鞑靼,皇帝有时会在这里巡逻,军力相当强大,步兵280万,骑兵29万。江西,24州112州,纳税人230万,步兵5万,骑兵22万;湖广,19州74州,纳税380万,步兵2000,无骑兵;南京,25府29州,纳税人280万,步兵86万,骑兵48万;河南20州102州,纳税120万,步兵44万,骑兵14万;山东,37州78州,纳税190万,步兵52万,骑兵189万;贵州,45州113州,纳税203万,步兵48万,骑兵15万;浙江,39州95州,纳税224万,步兵34万,骑兵13万;四川有42个府县,105个州,纳税人数205万,步兵86万,骑兵43万。以上数字是否准确还得经过专家的验证。资料丰富,不仅有门多萨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的观察和研究,还有很多欧洲描写中国的著作,比如巴洛斯的《大中华帝国史》,艾斯卡兰特的《大中华帝国史》,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翻译到西班牙的中国书籍,比如司马光的0755-7900。但由于译者水平的限制,《大中华帝国史》的介绍是错误的。值得指出的是,《大中华帝国史》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于16世纪出版,在欧洲开始流行。除了1585年的罗马版本,还有另外10个西班牙版本。1585年,意大利文威尼斯版同时出现;589年,法兰克福出现德文版和拉丁文版;595年,阿姆斯特丹出现了荷兰语版本;1588年至1600年,巴黎有法文版;1588年,伦敦有英文版。

简而言之,到16世纪末,门多萨的《亚洲史》用7种不同的欧洲语言重印了46次;可见这本书影响之广,可想而知中国被欧洲人了解到什么程度。

现代意义上所谓“洋人”这个词是明朝后期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以后,中国人开始直接接触欧洲人,于是把西方殖民者称为洋人。

当时欧洲来华最早的是商人,但他们并没有带来一样欧洲产品,而是依然从事东南亚的传统贸易。他们贩卖的依然是东南亚的土特产,比如香料胡椒这些。只不过他们抢占了以前阿拉伯商人的市场而已。为什么当时欧洲的工业商品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欧洲的东西中国人基本不须要,在中国没有市场。

所以,西洋人最早与中国上层贵族发生接触的不是商人,而是传教士。他们第一次进入中国宫廷是在明万历年间。利马窦第一次进闲给万里皇帝的夕阳“玩样”是油画圣母像。传教士的意图很明显是想让中国皇帝皈依天主教,而在中国皇帝眼里这无非又是一次蛮邦朝贡。第二次利马窦又带来了一件新奇的东西,一台机械钟。明代留下的记录只有四个字“其可自鸣”。大概是因为那时西方的时间格式与东方不同,所以钟表在中国的用途也大打折扣,仅被当作音乐盒了。

关键的产品还是夕阳商人通过民间走/私传来的。欧洲商人的武装商船把西洋的红衣大炮和佛郎基带到了中国,最初的用途不是为军火贸易,而是用于对付明朝关军的缉私。但后来这些便节的武器却成为大明朝廷倾心采购的对象。

眼镜最早进入中国是在清代,最初与钟表遭到了同样的境遇。汤若望进献给顺治皇帝的眼镜被当作放大镜在看画的时候平扑在桌上使用,大概是因为哪个时候中国也很少有近视眼。后来还是西洋商人们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带来望远镜并传入中国,中国的将军们才真正认识到望远镜的妙用,从此欧洲的透明镜类开始在中国流行。清康熙年间眼镜、放大镜、普通望远镜、天文望远镜都已传入中国。康熙皇帝为了打破西方人对高纯度玻璃的垄断,特意下旨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座玻璃场,最初的地址就在紫禁城内。钟表的用途也是在这时才被认识,中国人终于明白西方的时间单位是中国传统时间单位的1/2,于是“小时”这个概念开始被中国人接受。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令在广州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机械钟表制造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548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8
下一篇2024-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