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红楼梦的赏析文.原创.可追加分数.

一篇红楼梦的赏析文.原创.可追加分数.,第1张

葬花辞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黛玉来到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诵了这首诗。
这首《葬花辞》共五十二句,可谓是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葬花辞》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少女怀春之作,而是林黛玉这一孤身女子到贾府后由诸多感受而郁积的一腔悲愤。
全诗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花谢花飞飞满天”至“忍踏落花来复去”,共八句。描述了暮春时节,风吹落花飞满天的情景。对于这漫天落花,无人怜惜,任凭它挂到游丝上或沾在绣帘间,处境十分悲惨。“有谁怜?”竟然有人怜!闺中少女黛玉,携带花锄锦囊,走出闺房,小心翼翼,生怕践踏了地上的落花,为落花“收葬”来了。
第二段从“柳丝榆荚自芳菲”至“一朝飘泊难寻觅”,共十二句。葬花人先是埋怨柳丝与榆荚,只顾自芳菲,不管桃花李花飘落。尽管桃李明年能再度开花,然而明年闺中的“我”还在不在呢?继而又责怪衔泥筑巢的燕子,泥中带有落花,燕子竟不为之动心。虽然明年花还再开,然而怕是“人去梁空”燕巢已倾了!黛玉由于对未来的迷惘,预感到自己悲剧的命运,一再想到自己红颜薄命。“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自然界的春风秋霜的刀剑,正是黛玉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控诉与揭露。自己的命运还远不如落花,花落了明年能再开,自己则“一朝飘泊难寻觅”了。
第三段从“花开易见落难寻”至“知是花魂与鸟魂”,共十四句。正面描述葬花人的满腹愁绪和悲愤。她在哭落花,也是在哭自己,直哭得无花的空枝上现出了血痕。直到日落黄昏,不得不荷锄归去,独守青灯,举目无亲,冷雨敲窗,倍感伤神。听见庭外的风雨声,那一定是花魂与鸟魂发出的悲歌浩叹!!
第四段从“花魂鸟魂总难留”至“不教污淖陷渠沟”,共十句。是全诗的诗眼,是最警策之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落花就是飞到天的尽头,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葬身之地,不如收在这锦囊中,用“一抔净土”掩埋起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是决不与污浊的环境与世道同流合污的至死不变的决心,这是一个弱女子“孤标傲世”的绝望的抗争!这正是《葬花辞》的最感人之处。
第五段从“尔今死去侬收葬”至“花落人亡两不知”,共八句,是全诗的结尾。今日“侬”在葬花,他年葬“侬”是谁?悼花自悼,葬花葬人,花落人亡,一片血泪!

一)世外仙源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赏析:
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为大观园中“世外仙源”景点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首先点题,远别红尘,堪称“世外仙源”。颔联“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描绘“世外仙源”有自然界中山川的灵秀之气,清新宜人。这两句是所谓的“流水对”,上下句连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初学者难以掌握。颈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美丽华贵,堪与石崇的金谷园相比,园中的草木也像有意取悦于贵妃似的。很自然地点出了元春这一重要人物。尾联“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宫车来往不断,受到贵妃这样的恩宠,真是天大的幸事。诗中虽然也在为贵妃歌功颂德,但格调清新,语言淡雅,无陈腐气,亦无造作态。3/,
这是《红楼梦》全书中林黛玉作的第一首诗,可看出她的诗才确与众不同。
(二)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赏析:
这是黛玉代宝玉为大观园中的“杏帘在望”景点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运用藏头的办法,将诗题“杏帘在望”四字,写入这两行诗中,既点题,又有趣味。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水中的游鹅,空中的飞燕,都是这样自由自在,悠亲自得,俨然是一座世外桃源。颈联“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清新自然,令人神往。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虽系“歌功颂德”,但不觉造作。
这首诗出自黛玉之手,果然高人一筹。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或1724—1763)清朝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汉军正白旗人。先世为汉人,降清后为内务府包衣。曾祖母为康熙帝乳母。康熙帝即位后,曹家受到重用,成为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三世世袭江宁织造,祖父曹寅的两个女儿被选为王妃。康熙帝六次南巡,四次以曹府为行宫。雍正五年(1727),其父曹頫因事株连,获罪落职,家产抄没,家道从此衰落。次年,全家北迁。他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使他从各方面接触到了社会生活,深刻体察到封建大家族内的复杂矛盾,在此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楼梦》。该书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矛盾、人与人的关系、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小说创作中,书稿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后因爱子去世,书稿尚未完成,便因悲伤贫病而死。原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八十回。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补。

一 眼空蓄泪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赏析:

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遭贾政毒打,黛玉偷偷来看宝玉,回潇湘馆暗自洒泪。宝玉派晴雯给黛玉送来两块手帕,黛玉深知其意,百感交集,大不能自已,题写了三首诗。

一、二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定玉被打后,料定黛玉一定在为他流泪,因此才赠给黛玉两块平日里自己用的手帕。这两句诗表述了黛玉果然在为宝玉流泪,除了为宝玉还能为谁呢?1
三、四句“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本来在为宝玉流泪,收到宝玉赠送的手帕,知道宝玉深知她的心意,于是哭得更厉害了。
二 抛珠滚玉/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赏析:

一、二句“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描述了黛玉因宝玉被打而暗自流泪,泪水如珠玉般滚落下来。甚至整日里惦念宝玉,精神都变得恍惚起来。
三、四句“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泪流得太多了,枕上袖边到处都是泪水,尽管收到了宝玉赠送的两块手帕,也难以拂拭掉的,任凭那点点斑斑的泪痕留在袖边枕上吧。
三 彩线难收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赏析:

一、二句“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反复渲染黛玉的珠泪之多,彩线也穿不起来,可见其悲伤的程度。黛玉住在潇湘馆中,因庭院内多竹而得名。然而有关潇妃竹的故事,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了。这两句为后两句做了铺垫。
三、四句写道:“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湘妃为舜哭泣染竹成斑,黛玉为宝玉流泪,是否也将窗前的翠竹染上斑痕了呢?这种比喻本身,等于挑明了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关系,是向扼杀人的天性的封建礼教的大胆地挑战。
—————————————————————
易涵补析:

人们都说“黛玉由于生性多愁善感,所以泪多。”但是,反过来,黛玉又何尝不是由于多情而泪多,而多愁善感?
红楼中,也只有宝玉才能懂得黛玉,以致于黛玉感叹除了宝玉,真可谓是“举世无谈者”。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故事,在世俗人眼中,却是荒唐无据的,是作者敷衍、演义出来的。尤其是黛玉的这种多泪多愁又多疑的性格,深为世人所不喜。然而,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作者塑造的黛玉这个人物,却是对黑暗的鞭笞与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极大的厌恶与反感。)
贾玉玉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赏析:
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宝玉所作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
首联“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描述了白海棠姿容淡雅,枝条繁茂。颔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用历史有名的美人杨贵妃和西施来比喻白海棠的倩影与芳魂。颈联“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描述了白海棠在晓风吹拂下,有如美人在含愁带怨,花叶上还存留着昨夜的雨滴,有如美人的一抹泪痕。尾联“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描述了白海棠在画栏杆畔有如美人在想心事,远处传来砧声和笛声,陪伴着它送走了又一个黄昏。诗中隐寓着与宝玉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宝钗与黛玉。“出浴太真”似指的是“肌肤丰泽”的宝钗;“捧心西子”似指的是多愁多病的黛玉。

易涵补析:

这首诗实是宝玉的表现出其优柔寡断的一面的一个见证。他将白海棠同喻为“出浴太真”与“捧心西子”,是他在宝钗与黛玉的取舍中难作抉择的心态表现。宝钗的大家闺秀风范、雍容大度、人缘极好与黛玉的多愁多病、脾气倔强、多疑而又孤高等性格的比较,贾家实为属意宝钗,而宝玉则对黛玉情根独种,在家法与个人的取舍中,宝玉只能屈从家法。L
在封建君主制之下的社会,自由恋爱本就只能以悲剧告终,纵宝玉与黛玉是“木石姻缘”,但宝玉与宝钗却是上天注定的“金玉良缘”。这里作者露出了对封建的扼杀爱情的社会的强烈的排斥与谴责。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赏析:
©中国采纳文化社区 -- 采纳文化社区,采纳诗歌!
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黛玉所作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
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半掩”,表现了主人潇洒自如,不受羁绊的性格。“碾冰为土”,可谓奇思异想,表明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的品格。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表述了白海棠兼有梨花的洁白和梅花的幽香。“偷来”、“借得”,炼字颇见功夫。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黛玉咏白海棠,也是在咏叹自己。“月窟仙人”、“秋闺怨女”正是黛玉的自我写照。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无限心事,无处倾诉,又送走了一个秋日的黄昏。这都分明是黛玉的气质与神态。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赏析:

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玉钗所作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描述了对白海棠的珍爱,闭门护理,新手灌水莳弄,十分精心。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赞美白海棠的洁白素雅,洗净了胭脂的艳色,以冰雪为灵魂。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正因为淡雅所极,所以才更显骄艳,如果多愁善感,便难免留下斑痕了。尾联“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为报答秋神使白海棠这样雅洁,因此默默无语站立在那里直到日落黄昏。宝钗是按自己的性格来咏白海棠的,她十分自尊自重,“不爱花儿粉儿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所谓“珍重芳姿”玉洁冰清。
红楼梦引子_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解 析:

这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令十二个舞女为他演奏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这首词是开篇的引子。
头三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表述了《红楼梦》书中的一些情节是写男女爱情的。正如作者在第一回中所表白的那样,《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爱情,与常见的那些言情小说是不一样的。而且,《红楼梦》的爱情描写的背后,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现实。_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作者的这样心绪,显然经历了“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之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来“试遣愚衷”,写作这部《红楼梦》的。(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表述了《红楼梦》是为“悲金悼玉”,是为不使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一并泯灭而创作的。作者在第一回中写道:“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闺阁中历历有人”,为使“闺阁昭传”而创作《红楼梦》的。仅此,便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挑战。是封建末世将她们的才智断送了,酿成了她们的悲剧命运。这正是作者所要为之“悲悼”的!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解 析: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二支。
在《红楼梦》第一回,说青埂峰顽石在赤霞宫为神瑛侍者时,曾以甘露灌溉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绛珠仙草修成女体后念念不忘,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第三十六回写道:“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一、二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钗的品德和性格,按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准来衡量,都更适合做贾府的少奶奶,宝玉和宝钗的亲事,已成为 一种舆论。然而,宝玉的心中,只有从小一起长大而又志趣相投的林妹妹。
三、四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结果是有情的没能结为夫妻,无情的却被硬捏在一起。宝玉同宝钗结婚,没有爱情和幸福,常是无言相对。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终生不渝的。
最后三句,对此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我相信了人间万事总有遗憾,宝钗再贤惠,因宝玉的心在黛玉身上,心意总是不平的。: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解 析: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的第三支,是咏叹宝玉与黛玉的。
这首词作者没有用正话反说或明贬暗褒等手法,而是直接正面地对宝玉和黛玉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寄予深深的同情。开头二句,将黛玉比作神仙苑囿中的美丽的鲜花,将宝玉比作一方无瑕的美玉。两个人又不期而遇地走到一起来,自幼耳鬓厮磨,一起长大,这应该是大有缘份了。然而,正由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志趣,鄙薄功名,无意于仕途,加之黛玉多愁善感、锋芒毕露的性格,不像宝钗那样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藏愚守拙,因此绝不能成为贾府少奶奶理想的人选,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必然是悲剧的结果。“心事终虚话”。他们都为此做出了重大的牺牲,黛玉在无限悲伤中芳年早逝,宝玉则“悬崖撒手”,遁入空门。黛玉一直到死,眼泪才算流尽了。作者在写作《红楼梦》一书时,也是“泪尽而逝”。眼中有多少泪,也是不够这样流的。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销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解 析: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的第四支,是为贾元春而演唱的。
这首词可分为两段。前四句为一段,贾元春由公侯**到贤德妃,达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至尊至贵的地位。然而,正当她荣华富贵的鼎盛之时,死神突然降临,将人间万事全都抛弃了。表述了作者对荣化富贵的否定。
后四句为第二段。使元春惟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至亲骨肉。贾府仰仗元春成为皇亲国戚,元春一死,贾府前途未卜,很可能从此势败。因此,元春给父母亲托梦,劝告亲人,及早“退步抽身”,且不可“身后有余忘缩手”,到了“眼前无路想回头”便为时已晚了!这一段暗示出贾府以后的败落。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
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解 析: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五支曲,是为探春所演唱的。
探春的人生悲剧是远嫁他乡,远离父母与家园。这首词开头三句,便是对她这种命运的概括。“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在众姊妹中是出类拔萃的一个,“精细处不让凤姐”,处事刚强果断,称得上是位女强人,对于自己的远嫁也能持达观的态度,她难过的不是自己的这种遭遇,而是担心父母亲因“悬念”她,而有损于晚年的健康,反过来劝慰父母,“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保重身体是最要紧的,“奴去也,莫牵连”,孩儿走后,千万不要总是牵挂思念。自己远嫁,反过来劝慰亲人,就诗的表现手法来说,这种曲笔较之一味渲泄自己因远嫁而悲伤更为感人。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去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
何必枉悲伤!
解 析: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六支曲,所唱的是史湘云。
开头二句“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描述了史湘云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因自幼父母双亡,失去了父爱与母爱,没有人护持她娇惯她。
下面三句“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描绘了史湘云那种宽宏大度,活泼乐观,潇洒豪放,颇有些男孩子气质的性格特点。作者以赞赏的口气描述她的这些性格特点,说她的性格有如霁月光风辉映着玉堂那样亮丽可爱。父母早丧,能有这样的性格,可谓不幸中的幸事。
下面三句,作者认为湘云有这样的性格,而且才华又不在宝钗、黛玉之下,理应配上一个如意郎君,恩爱终生,以弥补幼年的不幸。然而事情总是不尽人意,“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婚后生活并不美满。湘云是豁达之人,对此也必然会看得开的,因此结句写道:“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可见,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

更多请到http://tiebabaiducom/fkz=181083253

希望可以帮到你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59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3
下一篇2024-02-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