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袁文康、许瑶璇、王文思、王俊彭等人联袂主演、曾晓欣执导的英雄励志抗战剧《飞哥战队》已经进入尾声。王文思饰演的董小梅在近期播出的剧集中替心爱之人挡了一枪,不幸牺牲,惹得观众一阵心碎,十分催泪。
剧中,王文思饰演的董小梅因报杀父之仇而结实了梁飞(袁文康饰)一行人,并加入到飞哥战队中与同伴们并肩作战,在这过程中又认识了自己的心上人尚习武(王俊彭饰)。单纯勇敢的董小梅第一次与尚习武见面就杠上,误以为尚习武是敌人的董小梅大秀身手,气势一点都不输男儿,让人不敢小瞧,潇洒的英姿给尚习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个单纯不知情为何物的小女孩成为一个勇敢为爱牺牲的小战士,一边是与敌抗争时严谨的战士,一边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将两个毫无关系的性格融入到同一个人物的身上,王文思的演绎将丰富的情感转变拿捏的十分准确,扎实的台词功底和丰富而复杂的神情表达,更是为她的演技加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
王文思曾因出演的电视剧《天堂绣》而出现在观众视野,又因2012年出演了电视剧《秀秀的男人》中的家凤而让人印象深刻,更是在《产科医生》、《用一生去爱你》和《黄大妮》等剧中的优异表现加深了大家对她的印象。王文思对人物塑造性十分强,饰演的每个角色都独具特色,毕业于表演系的她,对台词的表述和神情描绘更是生动形象。
据悉,在后都市情感IP大剧《趁我们还年轻》中,王文思饰演乔欣的好闺蜜嫣然,并且还在剧中促就了好闺蜜子瑜的一段美好姻缘,让人十分期待王文思在剧中的精彩表现。
王,魏郡元城人,西汉阳平公次女,母为李。汉高祖刘_就是被培养成刘骜的。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之一。她在位61年,仅次于清朝的小。王也是王莽的姑姑。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卷五读通鉴论中写道:“西汉亡者,后元之罪通天界老妖不死,日蚀月,因汉室停滞而死。会很久的!”在王看来,西汉王朝的灭亡应该全部算在这个女人身上。是关于什么的?
先说王的早年经历。王,之母,魏县李氏。阳平太子李因为愤怒,禁止纳妾,放弃了已婚妻子的身份,改嫁河内郡的勾彬。:“母,顺妻,魏之女也。之后我就去娶了河内的老婆。”
史书记载更多,当怀上王时,她梦见月光照在她的肚子上。这是生于梦月。岳:“早期主政郑钧,梦落怀中。”但这种事情,多是史家为富人牵强附会,不可信。
在成长的过程中,王的性情平和、温和,具有“三从四德”的品质。十四五岁结婚,变得端庄美丽,落落大方。她父亲答应给一户人家,但那人突然去世了。:“等你变强了,你就风姿绰约了,你就是女人了。试嫁,不做,答应者死。”
于是,被东平王封为嫔妃。但他还没走到门口,东平王又死了。你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古代,谁嫁谁就要死。即使人们表面上不说什么,他们还是会把这个女孩当成扫把星。
她的父亲王锦看到这一幕时大为恼火,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他想再复婚,他的影响已经很坏了,所以他总是要想办法补救。这个阳平侯看起来并不迷信,只是古人行事玄妙。他随便找了个占卜师,赚了点钱,就让人对“梦里月入怀”的奇景产生了眷恋,只知道以后很贵。王的事迹逐渐不再骇人听闻,但这当然还不够,要内外兼修,才能成就一个完美的女人。于是王开始练习她的才能。十八岁那年,她毕竟得到了机会,被送到宫里成为了家眷。颜师古注:“有家室者,择善家室,故官职无位,而称家室。”)。:“禁独奇,以占卜师为君。当你又大又贵的时候,就谈不上了。“禁止想当然,而是教与学鼓。五在凤,献给国君,十八岁,入夷庭为家。”
王初入宫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地位,所以得过且过。直到一年多后,他的运势才发生了变化。史很喜欢司马亮弟,但是司马亮弟病得很重。临死前胡言乱语,只因被其他妃子诅咒。因为太子司马亮弟病死,所以和其他妃子关系很深。他每天都不开心,也不和其他女人亲近。:“我年逾花甲之时,幸得皇太子心爱的司马亮弟病死,说是皇太子说:“妾之死,非吾命,妾之所爱者,竟愿吾祸。“可怜的王子,也是这么想的。司马亮弟死的时候,太子伤心生病,突然郁郁寡欢。因为他对他所有的c太生气了
宣帝知道后,对王子很体贴,从宫里挑选了一名宫女送给王子。从女王的命令,五个人被选中,王是其中之一。尽管皇帝很仁慈,王子却不感兴趣。但因为皇帝主持仪式,皇后亲自动手,所以不敢削他们的面子,只说五选一。两边都有台阶,王误把留在太子身边。不久,他们结婚了,不久,王怀孕了。:“宣帝听说太子讨厌所有的妃子,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让皇后在后宫里选家人侍奉太子,君主也在其中。而皇子朝时,皇后正在见郑钧等五人,微命御用长问,想知道皇子想干什么。如果王子没有五个人的意图,他别无选择,只能问皇后,说:“他们中的一个可以做到。”郑君坐近太子,衣绛,以为是长御。皇后的仆人杜甫和叶挺命卓仙送到郑君太的子宫里。见c馆,运气好有身材。"
这位王子已经有十多个妃子,但是没有一个能达到他的期望。这时,王怀孕了,这当然赢得了的好感。甘露三年,王生下一子,亲自为其取名“齐”,字“之意,并时常把他的皇孙留在身边。:“首先,太子后宫有十几个嫔妃,长幸七八年者,莫无子,公主幸有身。甘露三年,皇帝生于甲观画堂,为天下皇孙。爱他的宣帝是自封的,他的话太爷爷化了。”
黄龙元年,病逝,继位为汉武帝。王是太子妃,所以此时自然要成为皇后。只是刘石对她没有感情,不想让她做皇后。虽然元帝不喜欢,但这是他的王子们的压力。过了几天,郑钧不得不升级为皇后。:“在过去的三年里,宣帝垮台了,王子为了纪念元帝而继承了王位。立为太子,以母妃为婕妤,禁其父为阳平侯。三天后,婕妤当上了皇后。”
王不受汉元帝宠爱。有了孩子后,他下意识地受到汉元帝的冷落。王的儿子,年轻时也很谨慎。后来他大概觉得自己是王位的唯一继承人,就开始乐了。以这样的性格,元帝自然看不上他。:“女王有了自己的儿子后,希望能再见到你。王子强壮,宽广,谨慎,他的语言是汉书元后传。之后,我很幸运地喝酒,开心快乐,元帝觉得我不行。”
此时所爱有一子,名定陶王。刘康从小到大都才华横溢,元帝对此感到惊讶,并高度重视他。有一次想把换成,王、汪峰、等人都害怕。幸运的是,刘骜得到了斯坦部长的支持,而元帝经过多方考虑也没有换掉刘骜。:“苏皇后亦慎行于世,惟王公皇帝时时注意,故不能弃之。”
没想到,宁元年,死了,刘玉鑫敖当了皇帝,也就是汉朝的皇帝。成隋皇帝封王为皇太后。王家族极力支持成帝继位,深得成帝信任和倚重,势力极度膨胀:王封为司马将军,为安成侯。然后一天后,当王坦、成都侯、洪阳侯、曲阳侯、高平王为时,世人称他们为“五侯”。王家在一天之内变得昂贵而强大。当然,“五侯”只是其中的佼佼者。王家大业大,人数众多,很多都在朝廷任职。:“元帝崩了,太子立了,是为了孝顺才当上皇帝的。皇后为皇太后,冯为傅将军,统领群臣事务,惠及五千户。王的兴盛始于冯。太后和她
成帝身体不好,没有子女。他死后,认为成帝是位于定陶王刘康。当他来到刘康时,成帝找借口离开了他。成帝懦弱,心胸宽广。他只把刘康当兄弟,并没有因为之前差点被废了而感到怨恨。汪峰此时正握着一只有力的手,想要刘康回到郭峰。王家势力很大,刘康不敢得罪他们,只好离开。国王赵胤写了一封弹劾王峰的信,但他未能赢得王峰的青睐。反而心生怨恨,很快就死在了汪峰手里。
的弟弟,王,死得早,未能被封为侯。于是,王把对的罪责转嫁给了的儿子王莽。王被追封为“新哀都”,王莽继承他的称号,并被任命为傅。
成帝无子,定陶公王死得比他早,就封的儿子丁为太子。:“何穗元年,即位二十余年,无继承人,而定陶王已亡,其子为王。祖母王定陶,傅太后,以重任骑将军根,求汉嗣为王。根是一个字,她也要立,就请定陶做太子。”
隋朝第二年,成帝因生活放荡,突然死在赵合德的床上。太子刘欣成了汉朝的皇帝。王被提升一级为太后。王氏家族势力滔天,深忌皇帝丧。双方隔阂,法庭气氛紧张。
元寿二年,哀帝死,无嗣。王很快掌握了兵权,把哀帝所倚重的傅、丁等外戚拉了出来。事实上,王已经控制了大汉的天下,但王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推中山王为帝,也就是汉平帝。:“明年哀帝崩,无子。太皇太后将以莽为大宗师,孙中山封悼帝后,为平帝。”
元初五年,平帝又死,听话的宝宝继位。王莽在“众望所归”下,辅佐朝廷取帝。虽然王反对,却无法阻止。:“平帝崩,无子,莽问曾孙选最少。光启侯的儿子刘英两岁,把卜祥当成最好的朋友。是冯公卿的邀请,让宝宝做个听话的孩子,让恒安屠莽公住在家里,比如周公府的故事。太后觉得不行,权力不能禁,于是莽遂称帝,改元为统治者。"
建国元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王顺被派去向太后请求国家的法令。王不会给的。:“汉高祖初入咸阳至坝上,秦王子婴降支道,献第一玺。而天帝吉翔,也因为他的御玺而代代相传。他的名字叫汉郭川西,他不是一个男孩,所以他封长乐宫。莽即位时,请赐封,太后不肯授莽。”
王顺威胁,王怒骂:“属父子宗亲,有汉家之权,富而累之,无以报恩,独为他人所遣。方便之时,夺取其国,不再顾及其恩。这样的人,狗和猪都不吃剩下的,世上还有什么事不是兄弟为恶!而你若以金匮为新帝,改正朔之役制,也要自造一方印,永传千古。为什么要这个不知名的亡国印章?我韩家的老寡妇死于黄昏。她想用这个印章陪葬,可是她得不到!”
王对的悲痛不能停止;王顺也觉得难过,说太后说:“我没什么可
相比之下,的评价还算公道:“皇后,没有傅皇后的骄横,也没有赵氏姐妹的*荡,也可谓是皇太后中的贤人。是对王莽过于溺爱,使他忽视个人利益而窃国之柄,还是失去了愚钝与柔软,还是狂妄与不道德。
王家楫
王家楫(1898年5月5日—1976年12月19日),出生于江苏奉贤,动物学家,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1920年王家楫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获得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士学位;1928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担任所长后他立即创刊《Sinensia》;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南分院)副院长;1976年12月19日因病在武汉逝世。
王家楫创建了中国原生动物学、轮虫学研究。他早年积极开展生物科学考察,获得中国原生动物、淡水轮虫分类及生态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原生动物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发现3个新属、58个新种、4个新变种、8个新亚种。
中文名:王家楫
外文名:Chia-ChiWang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奉贤
出生日期:1898年5月5日
逝世日期:1976年12月19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主要成就:1948年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中国淡水轮虫志》、《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国志》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898年5月5日,王家楫出生于江苏奉贤。从3岁起就在自家书房读四书五经,6岁时开始在肇文书院(其父亲任校长)接受教育,一直到16岁。此后,他先后在上海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江苏南通私立专门纺织学校预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学高中部学习。
1917年7月,王家楫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农学。
1920年,秉志从美回国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出于对秉志的崇敬,王家楫在他门下探索。
1921年6月,王家楫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7月注册在东南大学生物系带职学习,补足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分。
1922年7月,王家楫被刚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聘为助理员,师从动物学家秉志教授,在秉志指导下,进行原生动物的研究工作,他收集有关文献,对南京地区的原生动物进行了采集。
1923年6月,王家楫获得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
1925年1月,王家楫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生,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在此期间,即1925年1月-1928年9月相继被聘为美国韦斯特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28年9月,王家楫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授予优秀生物工作者金质奖章。同年,美国耶鲁大学以高薪聘他为斯特林研究员。
1929年,王家楫获悉外国要派科学考察团来华采集标本,他想:中国的生物资源属于中国人,中国人自己应加强研究。他决定放弃耶鲁大学提供的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开拓中国原生动物学的研究事业。王家楫回国后被聘为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动物学部研究教授兼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讲授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组织学及胚胎学。
1934年,王家楫在江西庐山同中国动物学家一道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担任所长后,他立即创刊《Sinensia》,不仅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园地,结束了研究论文只有寄到中国国外才能发表的历史,同时,使研究所与世界29个国家的200多个研究机构、中国国内66个单位建立了学术交往和业务联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研究所被日军夷为瓦砾,他身为所长,将妻儿家小留置于上海,率动植物研究所人员撤离南京西迁到四川北碚。
1944年5月,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动物研究所所长。抗战胜利后,随研究所迁到上海。
1948年,王家楫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李约瑟教授邀请赴英国考察,历时3个多月。返国后,正值国民党当局命令各研究所迁台,而王家楫决定留在祖国大陆,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设施。
1949年7月,王家楫应邀参加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此后,他参加了改组中央研究院和筹备中国科学院的工作。8月,上海军管会任命王家楫为中央研究院沪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动物研究所所长。
195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建成立,王家楫任所长。
1952年,王家楫参加“九三”学社,任中央常务委员兼上海分社副主委。
1954年,王家楫兼任“九三”学社武汉分社主任委员,为了中国淡水水生生物研究事业的发展,他支持科学院领导将所址由上海迁往武汉的决定。
1955年6月,王家楫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后为生物学部)学部委员。
1959年,王家楫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南分院)副院长。
1976年12月19日凌晨,王家楫先生因病在武汉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25年,王家楫首次在中国的刊物上发表了《南京原生动物之研究》,这篇论文是中国关于原生动物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标志着中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开端。
在美求学期间,王家楫的论文《淡水池塘原生动物季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是对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继续。在此期间,他还在美国的《科学》(Science)等权威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有关原生动物分类、生理、生态的论文。
王家楫回国后经4年时间,他的考察足迹北到齐鲁、南抵闽粤、西迄川康、东濒海疆,对江浙、皖赣的调查尤为详尽,率先取得了中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发现了许多海洋与淡水原生动物的新属种,为开展中国原生动物区系调查奠定了基础。
1950年,王家楫发表的《壁累枝虫之纤维系统》论文,采用蛋白银染色法,最先发现缘毛类纤毛虫虽然虫体纤毛退化,但膜下纤维系统仍然存在,这对研究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意义。
1960年,由王家楫任主编的《中国淡水轮虫志》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著首次对分布在中国沼泽、池塘、湖泊及水库内常见轮虫种类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内容包括已观察到的种类252种,分隶于79属,15科。其中有4个新种及2个新族,自“目”到“属”的特征都扼要地加以叙述,并附有检索表,对种的描述特别详细。所有的252种都附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图像,共计533个,归纳成27幅图版。对轮虫的亲缘关系以及形态、生理、生态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20世纪70年代,王家楫完成了第一篇关于珠峰原生动物的论文《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原生动物》和《西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原生动物》,记述了该地区原生动物400多种。
截至2005年9月,王家楫共完成论著39篇,其中中文9篇(包括2本专著),英文30篇。计有原生动物分类学论文24篇;原生动物生理、生态、形态学论文5篇;轮虫生态学和分类学论文4篇;啮齿动物生理学论文4篇。他主编的专著《中国淡水轮虫志》首次对分布在中国沼泽、池塘、湖泊和水库内常见轮虫252个种形态、生理、生态及亲缘关系进行了描述;他主持编写的《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是他将原生动物学知识应用于中国环境治理研究的成果,被评为优秀图书参加国际书展。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王家楫西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原生动物CurrentZoology,1977(2):17-46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家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组织才能的科学***。他忠于职守,热爱科学,严于律己。王家楫是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对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光明网评)
王家楫自1934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起至1976年生命最后一息,40多年来一直肩负所长重任,为中国淡水生物学研究事业辛勤操劳一生。(科学网评)
后世纪念
2001年为了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家的风采激励世人,武汉市鲁巷广场建成了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园,王家楫塑像座落于此。
日本人假扮的蔡雪丹最后被梁飞识破阴谋,被梁飞除掉啦。
《飞哥战队》是曾晓欣执导,由袁文康、许瑶璇、杨梓墨、王俊彭等主演的抗战剧。
该剧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以梁飞为首的“飞哥战队”队员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
该剧于2017年5月4日在南京新闻频道首播。
剧集评价
《飞哥战队》坚持走“两不两实”路线:不戏说、不迎合,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歌颂英雄,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故事情节都贴近历史,具有亲和力。(《半岛都市报》评)
该剧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年代中国人的勇气、骨气和反抗精神,打破了国产战争剧中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的表现模式,将“群英谱”的概念加深强化,呈现出故事的感染力。另外,该剧借助剧情和人物,将贴合社会发展的精神、人文情怀贯穿在里面,把整个故事落实到了地面上,草根群像保国护家的精神让观众深受感染。(北青网娱乐评)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功绩:指挥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战斗,参与平定广州商帮叛乱。
王生平
1903年,王出生于湖南石门县官桥村。从13岁起,就开始在村里的私塾里读书。之后进入当地官桥民族小学和县高级小学。1920年进入湖南高等工学院附属中学,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革命思想,初步树立共产主义信念。1920年7月,考入湖南A工业学校,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4年5月,王、郑洞国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当时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非常赏识他,经常和他谈话,向他传递革命思想。1924年秋,在周恩来的培养和介绍下加入中国***。黄埔一期毕业后,王先后担任第二、第三学生支队队长、党代表,带领学生参加平定马帮叛乱的战斗。在学校,他帮助过蒋先云、周逸群等。领导周恩来亲自创办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右翼组织“孙文主义学会”针锋相对。1925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参加北伐1926年夏,参加了王的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三师党代表、东路军先遣军党代表、政治部主任、第二十六团团长。9月,他来到江西。在对南昌的三次战役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
1927年春,他的代表团在向上海挺进的途中,坚决拒绝了蒋介石任命的两位亲信晋升为陆军司令的高级军官,企图拉拢他建议加入国民党。得知蒋介石要杀他后,他带领自己部门的一些***员一起离开。4月底,王来到上海向他的老师汇报。五月下旬,我和周恩来去了武汉。
三河之战1927年7月,王随赴南昌,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4军第25师74团参谋长,秘密从事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部队第11军25师74团参谋长。本部在南昌郊外的德安站收缴了张发奎警卫营的全部枪支,并把一部分士兵编入起义部队。在随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奉命留守三河坝,掩护主力转移。1927年10月1日,在朱德的统一指挥下,他的队伍在三河坝与敌人的激战猎人mm私服三天三夜,随后突围至饶平附近,受到周恩来和贺龙司令员的表扬。在起义军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与朱德、陈毅等一起,率领其他部队转战闽赣粤湘边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起义部改编为纵队时,被任命为纵队参谋长。三江坝战役为党储备了一批革命火种,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龚井冈山1928年1月,经过多次战斗,朱德发现王是将军,任命王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军长之一。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王为朱德出谋划策,在郴州创建革命根据地,一举拿下“湘南暴动”。先后参与指挥许克祥部在岩泉市场和石平地区的两个团,以及攻克陈县、资兴、永兴、耒阳等地的一系列战斗。同年3月,又伏击鳌山庙,诱敌入瓮,全歼追敌一个团,圆满完成掩护朱德、陈毅率主力上井冈山的重要任务。同年4月底,在井冈山加入该部,开始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4月28日,王在井冈山与再次联系,及时促成了“朱茂”进驻宁冈县龙市,使中国革命进入大转折时期。会后,王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皋、龙源口战役,带领28个团英勇作战,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成为纵横井冈山的将领中的一员,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荣获“飞兵28团”称号。
5月4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成立时,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兼第10师28团团长,后被选为红四军中央军委委员、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高陇、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等战役,挫败了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剿”“剿”,成为红军早期杰出将领之一。
王立夫
“王立夫,茅台酒创始人之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金奖获奖者,民国时期贵州省茅台镇著名商号“天和号”“荣太和烧坊”“荣和烧坊”创立人。
中文名:王立夫
别名:字泽履
国籍:中国
出生地: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茅台村
出生日期:1858
逝世日期:1931
职业:酿酒师
毕业院校:师承
主要成就:茅台酒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品:“天和号”“荣太和烧坊”“荣和烧坊”创立人
简介
王立夫—茅台酒创始人(字泽履,1858—1931),世居仁怀县茅台村(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历史上称为仁岸),祖父王振发(1793—1857)于清道光年间在茅台创办著名商号“天和盐号”经营盐业。茅台自古出好酒,王振发由于商业往来需要用酒宴请客商或送礼,在茅台村黑菁子(地名:茅台观音寺社区)创办了“天和号烧房”,酿造当地人称的“茅台烧”宴请官绅和行商坐贾。
个人经历
自王立夫的祖父王振发经营盐业发迹始,王家成为茅台巨富。到父亲王用兵时,王家的“王天和盐号”遍及仁怀各地,王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王立夫是独子,王用兵去世后,自然由他继承家业。他的田地大约包括茅台镇银滩坝子、仁溪沟、长榜、高榜、田榜上、黑庆子、河口、河沟、回龙湾、春树、安村坝等地。直到民国年间,衰落的王家土地仍延伸到毗邻的四川古蔺境内。解放初,王立夫的孙女王宗辉由于经济困难,曾步行到四川合江收地租。佃户爽快地交了地租,才说,已经好几年没人去收过租子了。
此外,茅台街上还有湾子头、下场、中街、新栈房等处商铺,另有油房、碾房、私渡等,也是王家的私产。因此,当时人们称茅台镇为“王半街”。
王立夫年轻时就开始学做生意,继承家业后,由于祖父王振发就与四川商家有生意来往,并以此立业,他也自然延续着祖辈的商路继续做着生意。到他手中时,盐巴生意已经不好做了,而茅台烧酒却因各路客商云集悄然出名,凡喝过的人都交口称赞,回程时还要买些带回去宴请、送礼。
当时茅台已经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家烧坊了。规模最大的要算贵阳华家的“成裕酒房”。王立夫的烧坊是祖辈传下来的,也是其中的一家,但规模较小,而且所酿酒主要是自饮或请客送礼,只有少量出售。
王立夫看准了酿酒的商机,清光绪五年(1879年),他与习水人孙全太、中枢人石荣霄商议,合伙在杨柳湾开设烧房。王立夫以自家的烧房作价入股、另外两家各出二百两银子,每家取一个“字”,成立了“荣太和”烧房,由王立夫管生产、销售,石荣霄管账。没过多久,孙全太在习水的生意顾不过来,便以石荣霄账目不清为由要退股。孙全太退股后,酒房遂改名为“荣和”烧房。
“荣和”烧房的酒当时在茅台被称为“王茅”,这是因“荣和”缘于“天和号”王家烧房的缘故。华家的“成裕”烧房的酒则被称为“华茅”。“王茅”主要销往四川方面,这是王立夫的祖父辈经商的渠道和人脉关系的原因。“华茅”主要销往贵阳等地。这两家也是茅台镇产量最大的两家酒房,酒的品质也是最好的。
品牌创建史
早期“茅台烧”的包装是用一种叫“支子”的容器盛酒。“支子”用竹片编成,再用土石灰加糯米、紫红窖泥、再加猪血合匀糊在竹篓上,后来才改成土陶大肚坛。民国四年(1915年),茅台镇的“荣和”、“成裕”两家烧房酿制的“茅台烧”被贵州省农商部选送,均以“茅台造酒公司”名义参加由美国倡导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赛会”。“王茅”的柱形土陶瓶简陋、土气,参展后没有引起参会人士的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使参会人士对“茅台酒”刮目相看。那酒的芳香彻底征服了评委,征服了所有参会人。“茅台酒”被评为世界名酒,并获得金质奖章,从此名扬天下。
获奖本来是件好事,但参展回来后,华、王两家为“茅台酒”的牌子打起了官司。两家都送了酒去参展,又都是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统一送展,于是互不相让。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刘显世亲自签发省长令,作出裁决:王、华两家烧房均可用“茅台酒”之荣誉出品、销售各家酿制的酒,奖牌、奖状陈列于县商会。
王立夫曾任茅台民团大团总,而且富甲一方,在茅台镇威望很高。为此有人暗中打他的主意。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烧子时香的时候,土匪搭梯子从围墙翻进去,抓走了王立夫。土匪将王立夫供在用两张八仙桌搭成的台子上供“财神”,每天给饭吃,还定时烧香、磕头,不打不骂,就是要王家拿银子来赎人。王家没有办法,只好送去8挑银子,并将银滩坝子的田地抵出去,王立夫才平安回家①。
王立夫执掌家业后,恪守祖父王振发在世时立下规矩:做老实生意,诚信为人,乐善好施,深得地邻乡党好评。
王立夫的夫人郭氏解放后才去世。她在世时念佛、吃斋,平是家里备有一个小药箱,周围邻居哪家的小孩有个小病什么的,她都要帮忙给些药,是出了名的善婆婆。王立夫的孙子回忆,有一次王承俊手下的人给他弄来了一麻袋青蛙,要杀来吃,说是补品。郭氏知道后很生气,叫人将青蛙全放了生。
1931年,王立夫病死,葬于茅台镇上②。建国后因为政府建学校,王立夫的墓便迁到河对面原酱园后的黄葛树旁与其父亲王用兵合葬。据当地老人讲:迁墓时,很多街坊邻居、王家过去的佃户都自发去帮忙。人们说,王立夫是穷人的好朋友,是我们大恩人。
家族历史
随着王氏家族的逐步兴旺,其家族产业已遍布仁怀县各地,由经营盐业扩展到了兴办冶炼厂(当时叫做铁厂)、酿酒、经营木材、商铺、客栈、烟馆、碾房、出租土地等。“天和号烧房”所酿的“茅台烧”也顺着赤水河盐道销往合川、重庆等地,国民初期在重庆道门口开设了专营店(有道门口美味村独家专营的商标,据查道门口为重庆解放碑一带),所到地区已有一定的影响。
王振发育有五个儿子,王立夫就是王振发的小儿子王用兵的独子。王立夫年轻时就随父亲学做生意,善管理懂经营。在他继承茅台“天和号”家业时,正是王氏家族鼎盛期,当时食盐业竞争已日趋激烈,而茅台所产“茅台烧”酒却因各路商贾云集茅台而悄然出名。王立夫看准商机,于光绪五年(1879年)与石荣霄(中枢人)、孙权太(习水人)合股创办了“荣太和”烧房,之所以烧房的名称为“荣太和”烧房,是基于取用各股东的一个字组合而成。王立夫以自家烧房入股,且有家传制曲配方和酿酒手艺,又有销售渠道,因此负责烧房的生产、销售事宜,所以酿出的烧酒很受市场欢迎。不久孙姓股东退股,取消“太”字,烧房改称“荣和烧房”。但在当时的茅台村(解放初才叫茅台镇)人们为了区别于各家烧房出产的酒,故习惯称“荣和”烧房产的酒叫“王茅”酒,因老板姓王;“成义”(当地也有人称“成裕”)烧房酿酒为“华茅”,因老板姓华;“恒兴”烧房酿酒为“赖茅”,因老板姓赖。(2008年“遵义政协”第二期文史长廊)
1915年王立夫时值盛年,正全面执掌“荣和烧房”之际,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将在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即第十四届世界博览会)。当时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决定遴选贵州仁怀茅台镇所产的“茅台烧”酒参展(因为当时贵州茅台镇的酒已经是一种有名的土特产了),“荣和烧房”生产的“回沙茅酒”酒在社会上已有很大的影响和很好的口碑而被选中(见知识产权报2005年1月21日07版面,商标收藏家左旭初著:“茅台商标史话”一文),据说是与“成义烧房”生产的“华茅”一起,政府以“茅台造酒公司”名义送展巴拿马博览会。经过博览会评委的严格评比,一举夺得金奖,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并称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为中国悠久的酿酒业赢得巨大声誉。“茅台酒”的酒名也始于此(见仁怀县县志384页)。
“茅台酒”获奖的消息传到了茅台。但是,奖牌停留在贵阳,迟迟未能达到仁怀。王立夫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送展的“王茅”酒竟会得奖,并且成为“世界名酒之一”。当时“荣和烧房”只是被政府摊派到了就只好服从送了二百斤“王茅”酒,根本就没有考虑能不能得奖的事,过后可能都忘了送展一事,这在当时茅台这个小地方与外界缺少沟通、信息闭塞,不可能有那么长远的商业竞争意识的社会现实是相吻合的。
这里不得不说说当时的“成义烧房”创始人的背景:华联辉,字柽坞,原籍江西临川人。始祖于康熙年间来贵州经商,定居遵义团溪。先辈以贩盐致富。华联辉先经商,后读书应试,咸丰乙亥科举人。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改革盐政,华联辉任盐法道总文案,协助唐炯推行“官运商销”新盐法,始开办酒业。其弟国英,字健庵,中举后历署四川新都、合江、叙永等县,继后任四川盐局总办。华联辉之子华之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仁怀厅儒学训道。因母亲病故,于光绪二十八年回贵阳经理盐业。光绪末年,出资办学,办报,出任贵州省商会会长及宪政咨议局议绅。宣统元年,,参加组织“贵州省宪法规定政预备会”。贵州光复,先后任大汉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兼官钱局总办,贵州银行总理、都督府参赞等职。(摘至:陈博深编著《中国茅台酒的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392页)
历史有时是顽皮的、捉弄人的,历史永远要保留它的一份暧昧和含混。它就把一个有趣的问题留给了世人:获奖的奖牌究竟是属于“王茅”的还是“华茅”的?送展的是“荣和”的产品还是“成义”的产品?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据说送展的产品是“荣和烧房”的酒(见知识产权报2005年1月21日07版面,商标收藏家左旭初著:“茅台商标史话”一文),“成义烧房”没有送酒,因为就在征集展品前几年“成义烧房”失火,酒房暂停生产;也有一种说法是获奖以后“成义烧房”的人说他们也送了酒,送展的产品中既有“荣和”和产品又有“成义”的产品(总之“荣和烧房”是肯定送了酒参展的)。可能是当时经办其事的仁怀县官员考虑到两种酒同出一地,而且包装基本相同,虽然各自标有“荣和烧房出品”、“成义烧房出品”字样,毕竟“烧房”一词不合“国际惯例”,索性将两家产品合为一个产品,生产厂家就定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外国人能够理解的“茅台造酒公司”。
奖牌属谁,不得不争,王立夫一想到自己送展的产品获奖后却要被别人拿走,心里很是不平,虽然自己在省城没有关系,还是决定要讨回公道。于是“荣和”与“成义”两家当地署名的大型烧房为争夺奖牌打起了官司。官司打到了县政府,仁怀县知事覃光銮无法断案(因为一来是“王茅”确实送了酒参展,另一方是在县里省里都有人脉关系),案子一时难以判决,仁怀商会调解无效。则一纸呈文送到了贵州省公署。获奖原本是喜事,喜事就应该办得和美。一九一八年六月十四日,贵州省省长刘显世对这桩迁延三年的官司做出裁决并签发省长公署令如下:
令仁怀县知事覃光銮:
呈一件。呈巴拿马赛会茅酒系荣和、成裕两户选呈获奖一份,难以分给,请核示由。呈悉。
查此案出品该县当日征集呈署时原系一造酒公司名义,故奖凭、奖牌谨有一份。据呈各节,虽属实情,但当日既未分别两户,且此项奖品亦无从再领,应由该知事发交县商会事务所领收陈列,勿庸发给造酒之户,以免争执而留纪念。至荣和、成裕两户均系曾经得奖之人,嗣后该两户售货仿单商标均可模印奖品,以增荣誉,不必专以收执为贵也,仰即转饬遵照,此令。省长刘显世
中华民国七年六月十四日
至此,这场打了几年的被称为中国酒业发展史上第一桩“知识产权官司”,才算得以了结。(袁仁国著,《醉美茅台》,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37页)
直至1953年8月,茅台镇三家最大的烧房收归国有,成为今天茅台酒厂的前身。
由于历史的原因,王立夫家族的后人文革时期在集体酒厂(公社酒厂)为集体酿酒。
改革开放后,王立夫家族的嫡孙、外孙立志发扬先辈的创业精神,为续传家族的传统酿酒手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过程,创办了“茅台镇王立夫酒业有限公司”。位于茅台镇观音寺社区的“茅台镇王立夫酒业”厂址,即是清末民初王立夫的祖父创办“天和烧房”的黑菁子酒房旧址。王立夫的子孙酿造的酱香型白酒由嫡传子孙亲自操作,完全按照“王茅”酒的祖传曲药配方制曲(祖辈留下的秘方中采用几十味中草药),端午采曲用中药配方、母曲加优质小麦让其天然发酵,接收空气中的多种微生物制成自然之曲;主要原料高粱与本地农户预定种植,不施农药,用绿色有机肥。制作工具采用竹木,酒甑、酒窖用当地沙石打造、酒坛和酒罐用陶土烧制,一切顺应自然,为的是尽可能恢复老的传统作坊烤酒方式,操作工艺完整保留传统手工制作。用不同轮次、不同酒精度、不同酒龄的酱香、醇甜、窖底香等几种典型体酒,即酒勾酒,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精心勾兑,存放五年以上才能出厂。酿造出的“王立夫烧房”、“王立夫宝窖”、“王立夫老窖”等高档“王立夫”酒系列产品,还原“王茅”酒的原始风味。
王立夫家族自道光年间创立“天和烧房”酿酒至今,技艺历经六代传承,长达一百八十余年,是茅台镇历史上有据可考、流传有序、历时最为悠久的酿酒家族之一。“王立夫是茅台酒有据可考的开办人之一”(陈博深编著《中国茅台酒的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392页)。
穿越历史烟云,曾经创造过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传奇的“王茅”酿酒家族,在历史进程中虽几经沉浮,“茅台镇王立夫酒业”必将在一代有理想、懂管理、善经营的王立夫子孙手中蓬勃发展,酿造出高品质的限量级纯手工酱香型白酒。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高境界的精神享受,再现王立夫时代的“王茅”经典老味道,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不变的血脉传承,不变的工艺口味,不变的价值取向。
文献资料来源:
1、知识产权报2005年1月21日07版面,商标收藏家左旭初著:“茅台商标史话”。
2、2006年11月17日、18日,贵州卫视“发现贵州”栏目,分两期播出“王茅传奇”;片中王立夫酒业主要负责人邱福强介绍王立夫家族及“王茅”渊源。
3、2008年“遵义政协”第二期文史长廊:“王茅传奇”。
4、2008年遵义电视台所播放酒博会电视片“走进自然”,片中明确提及王立夫酒业及其“王茅”产品,并将“王立夫”酒作为活动礼品。
5、2009年王立夫酒业于中国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王天和王立夫”、“王立夫烧坊”、“王茆世家”(王茅的麦穗老商标)、并在中国香港成功注册“王茅”商标,在台湾地区成功注册“王茅”商标。
6、袁仁国著,《醉美茅台》,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37页
7、陈博深编著《中国茅台酒的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392页
(以上所及内容均可提供相关附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