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女孩子内秀的诗句

形容女孩子内秀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内秀的诗句

关于内秀的诗句 1类似内秀于心,藏拙于外的句子

“内秀于心,藏拙于外。”寓意大智若愚。这里整理一二。

1、面带猪相,心头嘹亮。

—— 俚语

2、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诗经·周颂·酌》

3、韬光逐薮,含章未曜。

——《晋书·皇甫谧传》

4、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 吕得胜《小儿语》

5、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萧统《靖节先生集序》

6、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老子《老子第四十五章》

7、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8、虚怀若谷,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老子第八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 老子《老子第十五章》

9、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10、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 王肃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11、遵养时晦,多岐取进。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知时不可为,然犹多岐取进。

——《旧五代史唐书李琪传》

12、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孔子《论语· 为政第二》

13、潜龙在渊,待时而动。

——《周易》“ 上经初九:潜龙,勿用。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14、大智若愚,大圣必凡。

所以,开始我们已说过,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

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

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2表达一个人女人漂亮的诗句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

春风驰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著人倦梳洗。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形容古代男子俊美的诗句 例如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1、《诗经•卫风•淇奥》(无作者)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解释:

看那淇水的曲岸,绿色竹子多茂美。文采风流的君子,像切牛骨磋象牙, 像琢美玉磨宝石。庄严啊,嫺雅啊,光明啊,堂皇啊;文采风流的君子,永远不能遗忘啊。

看那淇水的曲岸,绿色竹子多茂盛。文采风流的君子,充耳玉瑱多晶莹,束发皮帽像明星。庄严啊,嫺雅啊,光明啊,堂皇啊; 文采风流的君子,永远不能遗忘啊。

看那淇水的曲岸,绿色竹子像垫席。文采风流的君子,像精金啊像钝锡,像玉圭啊像白璧。宽厚啊,大方啊,靠著车上横木啊;善於戏谑谈笑啊,不会刻薄粗暴啊。

《淇奥》赞美德才兼并备、宽和幽默的君子,充分展示了男子真正的美在于气质品格,才华修养,表达永远难以忘怀的情感。诗经淇水弯曲幽深之处的绿竹起兴,让人似乎看到的是“君子”挺秀清朗的风姿,而联想到“君子”内在的“虚心有节”,展示“君子”的品格,才化。

主要运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又表现了一种变化,一种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选择作比的事物,无论是“竹”、“玉”、“金”。都紧扣“有匪君子”的内秀之美,才华横溢,光彩耀人,这在简笔描写的选择上仍如此:“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2、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世说新语·嵇康有风仪》)

是形容嵇康的气质,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

3、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世说新语容止》)

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

4、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世说新语·容止》)

比喻风采出众。

5、张昌宗 (宋•徐钧)

乘鹤吹笙想俊游,丑闻宫掖擅风流。身膏斧踬终尘土,若比莲花花亦羞。

6、珠玉在侧 (《世说新语。容止 》)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珠玉是指卫玠

7、“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这是形容帅哥千古绝句。

8、貌若潘安,冠如宋玉

潘安和宋玉乃古代一美男子。《晋书潘岳传》里记载了他的一个故事:他十七八时,每次出游,当地的妇女就联手萦绕往他的车上扔果子以表达爱慕之情,每次他都满载而归。应该说,潘岳的相貌在当时是比较美的。这在正史上有反复记载,如《潘岳传》:“岳,美姿仪”;《文心雕龙》:“潘岳,少有容止”。就是相貌好的意思。

9、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意思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古代形容女子很美的诗句:

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2、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3、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4、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5、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6、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4表明诗人出众才华的句子

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

其他:

才华横溢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风流蕴藉 蕴藉:平和宽厚,含蓄内秀。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锋芒毕露 锋:刀锋;芒:枪头,矛尖。毕:都,完全,全部;露:暴露。形容人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也比喻人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骥伏盐车 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惊才风逸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骏骨牵盐 指才华遭到抑制

洛阳才子 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满腹文章 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八斗之才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八斗 比喻人极有才华。

5形容内秀而不张扬的成语有哪些

风流蕴藉、被褐怀玉、秀外慧中、深藏若虚、不露锋芒、深藏不露、大智如愚、不矜不伐

风流蕴藉[ fēng liú yùn jiè ]

蕴藉:平和宽厚,含蓄内秀。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被褐怀玉[ pī hè huái zhū ]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秀外慧中[ xiù wài huì zhōng ]

秀:秀丽;慧:聪明。 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深藏若虚[ shēn cáng ruò xū ]

虚:无。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不露锋芒[ bù lù fēng máng ]

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 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深藏不露[ shēn cáng bù lù ]

比喻人有知识才能但性格内敛,不爱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

大智如愚[ dà zhì rú yú ]

指才智极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好像愚笨。

不矜不伐[ bù jīn bù fá ]

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6形容气质的诗句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

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

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7关于形容男生貌美的诗句

为人洁白兮,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陌上桑》

还有些成语

昂藏七尺——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

彪形大汉——彪:小老虎,比喻躯干壮大;汉:男子。身材高大、结实的男子。

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惨绿少年——惨绿:浅绿,指服色。原指穿浅绿衣服的少年。后指讲究装饰的青年男子。

断雁孤鸿——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傅粉何郎——傅粉:敷粉,抹粉;何郎:何晏,字平叔,曹操养子。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后泛指美男子。

佳人才子——年轻貌美的女子和才华横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当,有婚姻或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

君子好逑——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狂蜂浪蝶——比喻轻薄放荡的男子。

浪蝶狂蜂——轻狂的蜂蝶。比喻轻狂的男子。

浪蝶游蜂——比喻态度轻佻好挑逗女子的男子。

怜香惜玉——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

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美如冠玉——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后形容男子长相漂亮。

面如冠玉——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翩翩年少——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风流。

翩翩少年——指举止洒脱的青年男子。

噙齿戴发——形容男子汉的豪迈气概。

沈腰潘鬓——形容姿态、容貌美好(特指男子)。

惜玉怜香——惜、怜:爱怜;玉、香:比喻女子。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

闲花野草——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闲花野草——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同“闲花野草”。

须眉男子——须眉: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须、眉长得稠密为美。指堂堂的男子汉。

血性男儿——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野草闲花——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掷果潘安——旧时比喻为女子所爱慕的美男子。

掷果潘郎——比喻美男子。同“掷果潘安”。

坐怀不乱——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一朵梨花压海棠

玉树临风胜潘安

我知道的只有这些

希望能满意

1 “犹”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

“犹”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如下: 1、兽名。

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示例:犹,愑属。

——《说文》。 释义:犹,玃属动物。

2、如同;好比。 示例:此犹文轩之与敝舆。

——《墨子·公输》 译文: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与破车子相比。 3、踌躇疑惧。

示例: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译文:犹豫小心,就如同冬天河一样,不敢贸然下水似的,他谨戒惧,就好象怕四邻窥伺一般。

4、谋画。 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诗·小雅·采芑》 译文:尊贵的方叔元老英雄人物,老当益壮操劳国事善筹谋。 5、还;仍然 。

多用于书面语。 示例: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我几年来想要买船南下,都没能够达成。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犹,玃属动物。

字形采用“犬”作边旁,“酋”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陇西地带称幼犬为“猷”。

相关词语: 1、犹如[yóu rú] 好像;如同:灯火辉煌,犹如白昼。 2、犹豫[yóu yù] 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定。

犹犹豫豫。 3、犹自[yóu zì] 尚且;仍然:现在提起那起车祸,犹自叫人心惊肉跳。

4、犹然[yóu rán] 仍然;照旧:虽然时隔多年,那事他犹然记得很清楚。 5、犹存[yóu cún] 犹:仍然,还。

仍然保留着。

2 犹在古文中的意思

名〉1(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2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犹,愑属——《说文》字亦作猷犹如麂,善登木——《尔雅》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3犬子 [son of dog]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动〉1如同好比 [like]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梁肉之与糠糟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2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3踌躇疑惧[shilly-shally]心犹嶑而狐疑——《离骚》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4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5通“猷”谋画 [grand plan]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王犹充塞——《荀子·议兵》〈副〉1还;仍然 [still;yet]多用于书面语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3太 [too]如:犹薄;犹厚常用词组犹且 yóuqiě[even] 尚且,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唐· 韩愈《师说》3犹如 yóurú[just as;like as if] 好像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4犹若 yóuruò[still] 还仍然是。

3 在文言文中《犹》作何解释啊

很多意思

◎ 犹

犹 yóu

〈名〉

(1)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

犹,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3) 犬子 [son of dog]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词性变化

◎ 犹

犹 yóu

〈动〉

(1) 如同。好比 [like]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

梁肉之与糠糟。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

(3)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

心犹嶑而狐疑。——《离骚》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

(5) 通“猷”。谋画 [grand plan]

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

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

王犹充塞。——《荀子·议兵》

◎ 犹

犹 yóu

〈副〉

(1) 还;仍然 [still;yet]。多用于书面语

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

(3) 太 [too]。如:犹薄;犹厚

4 犹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名〉

1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

犹,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3 犬子 [son of dog]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动〉

1 如同。好比 [like]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

梁肉之与糠糟。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

3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

心犹嶑而狐疑。——《离骚》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

5 通“猷”。谋画 [grand plan]

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

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

王犹充塞。——《荀子·议兵》

〈副〉

1 还;仍然 [still;yet]。多用于书面语

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

3 太 [too]。如:犹薄;犹厚

常用词组

1 犹大 Yóudà

[traiter;Judas]耶稣的门徒之一。据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曾接受三十块银币出卖自己老师耶稣,后泛指叛徒

2 犹且 yóuqiě

[even] 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唐· 韩愈《师说》

3 犹如 yóurú

[just as;like as if] 好像

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4 犹若 yóuruò

[still] 还仍然是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5 犹尚 yóushàng

(1) [still;yet]∶副词。表示情况不变,可译为“仍然”、“还是”。

(2) [even]∶连词。常有“况”、“安”与之呼应,表示陪衬,以引起下文,可译为“尚且”,“还”

6 犹太教 Yóutàijiào

[Judai ] 犹太人的宗教,特点是信仰上帝,并信仰信天父在希伯来经文中明确教导的使命

7 犹太人 Yóutàirén

[Jew] 由古犹太人世代相传或历年皈依而延绵至今;尤指信奉犹太教的人

8 犹疑 yóuyi

[hesitate] 见“犹豫”

9 犹豫 yóuyù

[hesitate] 犹移。迟疑不决

10 犹之 yóuzhī

[just as] 等于说“犹如”,如同;如像

见崖山犹之见分宜也。——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11 犹自 yóuzì

[even] 尚,尚自

现在提起那件事,犹自叫人心惊肉跳

12 犹子 yóuzi

[nephew] 侄子,又称“侄女”;晚辈自称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

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

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

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

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

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59)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

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6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64)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

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

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

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

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

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

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九章(7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

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76)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

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79)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

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

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

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

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

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

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

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

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换‘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

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24)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

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

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2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

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

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

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3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

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

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

哀者胜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

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

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

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

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老子道德经终◇

===================================

一九九四年,祥子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

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校订。

电子版底本:

①一九九二年,李晓渝等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

年版),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及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道德经》(一九九零

年版)输入之《老子》电子版

②一九九三年,常人《道德经解》电子版

《道德经》

——老子

(参考书籍:王蒙《老子的帮助》)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知美即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虚心实腹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玄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无私成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如婴儿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无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夷希微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我独昏昏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惟恍惟惚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飘风骤雨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故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必有凶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名有知止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自强者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淡乎无味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欲取固予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失道而后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天得一以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负。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 道德经 全文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305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1
下一篇2024-02-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