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方言的特点

庆阳方言的特点,第1张

庆阳方言的特点是古汉语词汇使用较多。

庆阳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在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比较缓慢,保留的地域、历史痕迹比较明显。例如,庆阳人常把昨天叫夜来,把什么时候叫几时,将蚂蚁叫蚍蜉蚂,都是古汉语中的词汇。

庆阳方言一方面深受周边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历史时期中原及一度统治这一带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从而打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史上,从夏商时代的鬼方、羌方,周时代的戎族,南北朝时的鲜卑,宋代的女真、元代的蒙古,直到清代的满族,都曾经直接统治过这一地区。

庆阳人常说的方言称谓:

1、称姑姑为娘娘。

2、称岳父为姨父,岳母为姨娘。

3、称妻兄为室兄哥,妻弟为小舅子。

4、称妯娌为先后。

5、称外公为外爷,称外婆为外奶。

6、称伯母为大妈。

7、称叔父为大大。

8、称最小的叔父、叔母为岁大、岁妈。

9、称祖父之父母为太爷、太太。

10、称祖先为先人。

11、称丈夫的哥哥为阿伯子。

12、称祖父母的娘家为老外家。

13、称母亲的娘家为小外家。

14、称干爹为干大。

15、称最后生的儿为老生儿。

16、称母亲和孩子们为娘母子。

17、称连襟为挑担。

因为庆阳地域文化与陕西更为相似,清代以前庆阳均属于陕西管辖,清代中期,统治者为平衡西北各民族势力,设庆阳府遏制西北民族内乱,划归甘肃管辖。所以在版图上看,庆阳就像从陕西挖出来的一块地。

庆阳方言和陕西极为相似,庆阳宁县方言更属于学术上的关中片区,一走到陕西,听到陕西方言较为亲切,西安是国家建设的中心城市,庆阳很多一部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都倾向于在西安咸阳等地就业,而我身边没有没有同学朋友在外地人前装陕西人,但是客观上庆阳人的饮食方言民俗习惯确与陕西一致。

庆阳人自来。在外地读大学,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一般会说甘肃庆阳,文化偏陕西。庆阳行政区划属于甘肃没错,饮食、方言、景观面貌和陕西更相近也没错。在异乡的我既思念牛肉面,也思念油泼面。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去纠结要不要装陕西人。喜欢装陕西人的也只是极少数人,没有必要以偏概全。

提问问题的人多半也是甘肃人。其实每个地区的人如果都能留根,不瞧不起自己的家乡就很好了。庆阳新一代年轻的力量去建设庆阳,也会为甘肃整体的经济作出贡献,扩大到陕甘宁地区、西北地区,也是同理。

建设家乡引起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片区域的经济增长本身就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目前有些庆阳同学读了大学后连家乡认同感也没有了,觉得庆阳落后怎么怎么,甚至连方言也不屑于说,这才是最可怕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762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8
下一篇2024-02-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