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的解释

桑柘的解释,第1张

桑柘的解释

(1)桑木与柘木。 《礼记·月令》 :“﹝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 戴胜 降於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於东南,迄今尤盛。” 元 张养浩 《寨儿令·绰然亭独坐》 曲:“ 杨柳 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 清 周亮工 《樵川城中》 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 (2)指农桑之事。 唐 韩愈 《县斋有怀》 诗:“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清 黄宗羲 《郑兰生八十寿序》 :“ 先生 沉名於桑柘,弋者何慕。”

词语分解

桑的解释 桑 ā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 中国 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桑葚。桑农。桑梓(喻乡里,故乡)。 沧海 桑田 ( 形容 世事变迁很大)。 桑榆 暮景。 姓。 柘的解释 柘 è 落叶灌木或 乔木 ,树皮有长刺,叶卵形,可以喂蚕,皮可以染 ** ,木材质坚而致密,是 贵重 的木料:柘黄。柘蚕。柘丝。 古同“蔗”,甘蔗。 部首 :木。

  柘枝舞,石国亦名柘枝,亦名柘羯。薛能《柘枝词》之二云:

  悬军征柘羯,内地隔萧关。

  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

  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此首所咏,指天宝九载高仙芝征石国一役而言。盖以柘枝舞出于石国,故云尔也。兹略考柘枝舞舞人服饰、舞容之属如次。《乐苑》云: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御览》五七四引帽上尚有鲜衣帽三字)施金铃,抃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御览》引无舞相占实四字)舞中雅妙者也。

  陈旸《乐书》云: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案唐杂说,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角调有《五天柘枝》。用二童舞,衣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始为二莲花,童藏其中,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之雅妙者也。然与今制不同,岂亦因时损益耶?唐明皇时那胡柘枝,众人莫及也。

  柘枝舞舞人衣五色罗衫,胡帽银带,唐人诗中亦多言之:张祜《观杭州柘枝》诗“红罨画衫缠腕出”,《周员外席上观柘枝诗》“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又《观杨瑗柘枝》诗:“促叠蛮鼍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白居易《柘枝词》:“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又《柘枝妓》诗:“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窄袖缠腕与胡腾舞同;用长带,着红锦靴;“卷檐虚帽”,亦即刘言史诗中之“织成蕃帽虚顶尖”:此俱胡服也。就唐人诗考之,柘枝舞大约以鼓声为节,起舞鼓声三击为变,故白居易《柘枝妓》诗云: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张祜《观杭州柘枝》诗: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娥暂起来。又刘禹锡《和乐天柘枝诗》亦云: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皆可见柘枝舞以鼓声为节奏之概。柘枝舞至曲终,例须半袒其衣,故沈亚之《柘枝舞赋》云:差重锦之华衣,俟终歌而薄袒。薛能《柘枝词》之“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即指此也。柘枝舞又重目部表情,此与胡腾不同。刘禹锡《观舞柘枝》云: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沈亚之《柘枝舞赋》云:鹜游思之情香兮,注光波于睇。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云:善睐睢盱,偃师之招周妓;詟齐公。既多妙以多能,亦再羞而再顾,鼓绝而曲既终,倏云朝而雨暮。

  唐宋两代柘枝舞之不同,陈旸《乐书》已言之。唐代柘枝舞大约有一人单舞与二人对舞之别;二人对舞则曰双柘枝。是双人对舞应名双柘枝舞,其流传之盛当有过于单舞。宋代柘枝舞为乐府十小儿队之一,属于队舞。据史浩《真隐漫录》,大曲中之柘枝舞凡用五人,舞人有竹竿子有花心;其口号致词,入队起舞吹唱遣队,与其他大曲无异,疑唐代之柘枝舞尚无如是之繁复与整齐也。

  史浩《柘枝舞》 :

  五人对厅一直立竹竿子勾念:伏以瑞日重光,清风应候。金石丝竹,闲六律以皆调;佅兜离,贺四夷之率伏。请翻妙舞,采奉多欢。鼓吹连催,柘枝入队。

  念了复行吹引子半段入场连吹柘枝令分作五方舞舞了竹竿子又念:适见金铃错落,锦帽蹁跹。芳年玉貌之英童,翠袂红绡之丽服;雅擅西戎之舞,似非中国之人。宜到阶前,分明祗对。

  念了花心出念:但儿等名参乐府,幼习舞容。当芳宴以宏开,属雅音而合奏。敢呈末技,用赞清歌,未敢自专,伏候处分。

  念了竹竿子问念:既有清歌妙舞,何不献呈?

  花心答念:旧乐何在?

  竹竿问念:一部俨然。

  花心答念:再韵前来。

  念了后行吹三台一遍五人舞拜起舞后行再吹射雕遍连歌头舞了众唱歌头:

  □人奉圣□□朝□□□□主□□□□□留伊得荷云戏幸遇文明尧阶上太平时□□□□何不罢岁□征舞柘枝。

  唱了后行吹朵肩遍吹了又吹扑胡蝶遍又吹画眉遍舞转谢酒了众唱柘枝令:

  我是柘枝娇女□,□多风措□。□□□,住深□□,妙学得柘枝舞。□□□头戴凤冠,□□纤腰束素。□□遍体锦衣装,来献呈歌舞。

  又唱:回头却望尘寰去,喧画堂箫鼓。整云鬟,摇曳青绡,爱一曲柘枝舞。好趁华封盛祝笑,共指南山烟雾。蟠桃仙酒醉升平,望凤楼归路。

  唱了后行吹柘枝令众舞了竹竿子念遣队。

  雅音震作,既呈仪凤之吟;妙舞回翔,巧着飞鸾之态。已洽欢娱绮席,暂归缥缈仙都。再拜阶前,相将好出。

  念了后行吹柘枝令出队。

  此种柘枝舞用五人。据日本今村鞆氏《日鲜支那古代打球考》,则高丽打球乐中实有一人手持竹竿,得筹与否,由竹竿以为指挥。大约竹竿子即因其持竹竿而得名也。至于花心不知果作何解释?《真隐漫录》除柘枝舞而外,尚有采莲舞、太清舞、花舞、剑舞及渔夫舞,体制与柘枝舞约略相同。竹竿子在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剑舞中俱有之。花心则见于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为由五人组成之舞队。花心大约即舞队本身之领袖;而起舞遣队之责,则由竹竿子任之,如今日乐队之指挥然也。起舞之前或念诗一首,或骈语数联,继由竹竿子与花心设为问答之词,然后正式起舞,"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是为入破。入破以后,由竹竿子念七言诗一首或骈语数联遣队,于是乐止舞停。日本所传唐代舞乐,分为序、破、急三段(参看源光圀《大日本史·礼乐志》)疑宋代大曲中之柘枝诸舞,其节奏仍如是也。

  柘枝舞在唐代本属教坊,柘枝词因舞而起;至宋犹存于乐府之中,其佚当在元宋之际;自是以后,唯于词曲中存柘枝令之牌名而已。词兴而大曲亡,诸宫调院本兴而词亦衰。较近于民间艺术之剧曲一盛,则烦重之乐舞归于消沉,终至灭绝亦固其所也。

  

  柘枝舞小考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当时教坊乐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之别。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教坊记》作阿辽)、柘枝、剑器、胡旋、胡腾;疑俱属胡舞。日本石田干之助《胡旋舞小考》(见《史林》十五卷三号)谓胡旋舞来自康国;又以胡腾为石国舞;其说甚确,无烦辞费。唯健舞中之柘枝舞亦屡见于唐人书,或谓为胡舞,而未能确指所出。余意以为柘枝舞与胡腾同出石国。因举所知,敷陈如次,以为言唐代与西域文明关系者之谈助。

柘冈的成语有:东拉西扯,岛瘦郊寒,_冈复岭。

柘冈的成语有:担惊受怕,促膝谈心,独步当时。2:注音是、ㄓㄜ_ㄍㄤ。3:拼音是、zhègāng。4:结构是、柘(左右结构)冈(半包围结构)。

柘冈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山名。在今江西省金溪县西,与临川县灵谷山相接,旧有宋王安石读书堂。

二、引证解释

⒈山名。在今江西省金溪县西,与临川县灵谷山相接,旧有宋王安石读书堂。引宋王安石《柘冈》诗:“柘冈西路花如雪,_首春风最可怜。”

三、网络解释

柘冈zhèɡānɡ山名。在今江西省金溪县西,与临川县灵谷山相接,旧有宋王安石读书堂。

关于柘冈的诗词

《归金溪·柘冈西路白云深》

关于柘冈的诗句

春风满柘冈杖藜随过柘冈西柘冈西路白云深

关于柘冈的词语

大公无私堤溃蚁孔担惊受怕岛瘦郊寒独步当时电光朝露东拉西扯斗粟尺布大含细入惮赫千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柘冈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180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4
下一篇2024-02-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