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姓氏起源是怎样的?

李姓的姓氏起源是怎样的?,第1张

历史上关于李姓的姓氏来源有很多版本,最早一个版本可以追溯到嬴姓。

嬴姓的血缘先祖是东夷部族首领皋陶,皋陶在瞬帝时期被任命为掌管执法或刑法的官员,当时叫做大理,这个“理”字在古代与李是一样的,所以因此而得姓。

当然除了这个版本以外,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1、李树图腾

传说李氏的祖先在受难期间因缺少食物而苦恼,当时身边有一棵树上结出果子,祖先就以这棵树上的果子冲击,从而保全了性命,整个李氏宗族也得到了延续,因此李氏宗族对于这棵树怀着感恩的心,并把这棵树尊敬为李氏的图腾,因此很多姓李的人如果有条件栽种树木的话,通常都会在家里的院子里栽种一棵李子树。

2、源于巴子国

传说周武王在剿灭商朝之后,封当时重庆巴南地区的人叫做巴子国,在公元306年的时候,巴人在四川区域建立大成国,历史上称这个国叫成汉,这个国家是李氏建立的第1个王国,也是在古中国建立的第1个王朝。

3、源于赏赐

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平哀牢夷后,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以姓氏当时这些姓氏当中包含张、赵、李、杨等等,李姓从这个时候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的四大姓氏之一,姓李的人分布的非常广,并且现在对于李氏的源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通常都是一些古代的流传或者传说,甚至不具备一定的史料参考,不过有些传说很有可能当时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才会形成,所以说这些传说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有参考价值的,或者这些传说或多或少都是真的,只不过最初的源头,现在没有资料可以考证。

李姓作为现今中华第一大姓,其来源纷乱,诸说并存,综合以往的各种说法,可得以下七种:

其一,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颛顼后裔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文字中“理”与“李”相通)。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又感激李树活命之恩,便改姓李氏。

其二,根据民国十年臧励和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词典》附录《姓氏考略》: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认为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其三,古代巴人分布于今重庆、湘西、鄂东一带,尊奉廪君为先祖,廪君死后魂魄化为虎,巴人因此以虎为图腾,巴语古方言读虎为“李”,廪也是“李”的音转,所以到西晋末年,廪君之后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出了李特、李雄几位成汉皇帝。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晋书·李特载记》)

其四,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白僰古通记浅述》)

其五,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见《魏书·官氏书》。

其六,出自他姓改李氏。唐朝常常对功勋卓著的大臣们恩赐李姓。唐功臣武将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共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

其七,有人认为李姓起源于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把李树奉为氏族图腾,因以图腾为姓。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之多。

李氏来源的七种说法中,前二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颛顼、皋陶、利贞、老子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这一系统作为李唐王朝认可的渊源,成为李姓起源的主流观点,颛顼可视为李姓的远祖,皋陶为李姓的血缘始祖,利贞或老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

其余五种虽然得姓原因各异,但均为后起李姓,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上李姓起源,只能算是李姓在后世的繁衍和扩展。比如第四种南方的巴人在西晋末年定自己的姓氏为李,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廪君之“廪”与其部落图腾“虎”在巴人方言中读音均与李接近,依音用李姓,此时作为姓氏的李姓早已存在,巴人姓李,只是加入到李姓的大家族中而已。后来经过大唐数百年的统治,异姓尚且以改姓国姓李氏为荣耀,巴人之李更乐得依附当朝显贵,而祖述颛顼、皋陶、老子,所以巴人李姓逐渐融入唐朝国姓的李氏系统之中,在后世已很难区分了。得姓于三国时期的哀牢夷中的李姓和北魏复姓所改的洛阳李姓,也存在这种情况。

唐代因功赐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16氏为李姓,更是毫无疑问地应该纳入李唐王朝的国姓系统之中。

至于第七种李姓起源于对李树的图腾崇拜之说,应该是出自近现代传入中国的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新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文献中没有记载,难以信从。

总而言之,前二种说法可以合而为一,几位始祖同为一个系统,颛顼、皋陶、利贞、老子前后一脉相承,为历代主流的正统观点,得到广泛信从,然而是利贞还是老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还存在争议。

第三到六种说法,均可归于后起李姓,并非李姓渊源,只能视为李姓的繁衍和发展。

第七种说法文献无徵,可置而不论。由于唐朝大规模赐姓等原因,可以说在中华姓氏中当今李姓的血脉是相当庞杂的,但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讲究的是一种文化上认同,李姓虽然血脉庞杂,但从文化认同上却相当一致,因为唐代经过官方确定的李姓祖系,千百年来得到天下李姓的普遍认可。

由此可见,纷乱的李姓起源可归纳为一脉,即:远祖颛顼,血祖皋陶,得姓始祖利贞或者老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起源于陈地的中华第一大姓

——扑朔迷离的得姓传说

李姓是当今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自古以来都属于陈地辖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关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序传》和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中讲了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李姓源于嬴姓,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是皋陶的后代。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他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后代有一个叫理徵的,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陈国人,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回陈国,走到伊侯墟时,母子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激木子,躲避纣王追缉,利贞隐去原姓,因为“理”与“李”同音,改理氏为李氏,李利贞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母子回到陈国,在离陈不远的苦县定居。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之女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说老子李耳是李利贞的第11代孙,而有的姓氏书说李利贞是老子的六世祖。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索隐》说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以上关于李姓起源的故事过于生动而富于传奇色彩,难免引起后人的疑义。史家认为这些传说起于唐代,有为李唐宗室抬高门第,强为攀附,主观臆测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贞不见于先秦古籍,是否确有其人值得怀疑。

那么,李姓的真实渊源是什么呢?

其实,李姓起源并不复杂,不过与“李树”无关,也与“食木子”的传说无关。李氏出于理姓,先祖为大理之官,后代“以官为氏”,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战国时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和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中,就考证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只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见东汉的时候还没有那些神化的传说。

李姓起源在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很普遍。春秋时有里氏,见于记载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晋献公的重臣,里革是鲁国太史,里析是郑国大夫。战国时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离、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踪迹遍及列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离、李悝、李斯都曾是执法大臣,与“李(理)”氏的含义相同。李离在晋文公时任大理。李悝战国初年在魏国主持变法,李悝开战国变法运动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经》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对后世法律有重要影响。李斯则在秦国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划者。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论和实践,继承了李(理)氏家族的历史传统。

——李姓远祖皋陶与嬴姓的分支

东汉以来的姓氏著作大都将李(理)氏的渊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视为李氏的远祖。那么皋陶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写作咎繇,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和许多传说时代的人物一样,既是一个真实的部族首领,也代表了一个部族名号。皋陶生活在尧、舜、禹时代。《尚书》中有一篇《皋陶谟》,记述了皋陶与舜、禹议政的许多言论。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还差一点成为继舜禹之后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禅位于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罢。这些传说,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声名显赫的地位和影响。

帝舜时,皋陶的官职是“大理”。相传“皋陶作刑”,他是中国刑法的创立者。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儿子伯益被舜帝赐姓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赵、徐、黄、江、秦等都是当今中华大姓。

赵氏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穆王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以赵为氏。周幽王时,造父的裔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为秦国所灭,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为氏,称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传至十几代,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一带。

此外,出自嬴姓的还有马氏。马氏形成于战国后期,出自赵氏,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赵国人,为赵国将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伟大的始祖老子李耳

说到李姓,当然不可不说李氏的这位伟大的先祖——老子李耳。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天下李姓子孙共认老子李耳是他们的一世先祖,而鹿邑是则李姓的千年祖地。

最早为老子作传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子传四百多字,开头的第一句话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老子故里的老子祠建于何时已不可考知。东汉时,由于道教的兴起,老子祠香火就已经很盛,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对老子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老子庙宇分前后两宫,前宫祭祀老子,后宫供奉李母。

老子被奉为李姓始祖自唐时始。三国魏晋时中原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士族制度,任用官吏特别重门第家世,高门大姓享有特殊的荣誉。北魏时确定范阳卢氏、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汉族四姓为最高门。唐高祖李渊源于陇西,入主中原后,自己李姓的门第不高,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采取的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与汉族李姓最著名的历史人物攀亲,于是他找上了老子李耳。李渊登基的第三年,就封李耳为始祖,在李耳生地鹿邑按照帝王居住的规格建筑宫阙殿宇,并以老子的生日(2月25日)为降圣节。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曾亲自到鹿邑拜谒先祖李耳。唐玄宗还亲注《道德经》颁布天下,并刻石于太清宫,名为《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此碑今存太清宫。除这两位李唐皇帝外,到鹿邑祭老子的还有武则天和宋代的真宗赵恒。

李姓在陈地鹿邑起源,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望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李唐王朝的建立与陇西李氏的兴盛

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对联:一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两幅对联除了颂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联提到了涌现出飞将军李广和建立盛唐的陇西李氏,下一联提到了也是出自陇西李氏的诗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史记·老子传》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但对老子后代家世的记载却十分详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李假汉文帝时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为胶西王昂太傅,于是居住在齐地。这说明西汉时李姓已有一支迁往山东。又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时,战国时迁居赵国和秦国,这一派后来分为两支。一支为长子李崇,任陇西太守、南郑公,居陇西,后来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一支为四子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这两支人丁兴旺,都成为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后来涌现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学家李阳冰。陇西李氏从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肃陇西,世代为官,其孙李信任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儿子李椒、李敢,孙子李陵都是西汉将军。到了十六国时,李广的16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国。李暠的16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是最尊贵的姓氏,在唐朝蓬勃发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朝李氏贵为“国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剧扩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孙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儿子自然也众多。这些皇子们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当地的贵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数十人,各成一支,子孙繁衍,又为李姓扩充了许多人口。李姓人口扩充的第二个原因是赐姓。李唐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以褒赏、恩惠、笼络的手段,赐给外姓人以“国姓”,使他们更忠于李唐王朝,这也为李姓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由于“国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被赐姓者来说,也是一种无尚的荣耀。据史书记载,唐朝被赐李姓的有汉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诸姓,也有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经唐代大发展后,子孙开始向全国播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 500余万,为全国第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时到当今,李姓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陈地除是李、陈、胡、田、孙、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还是阳夏(今太康)谢氏、陈郡袁氏、阳夏何氏、长平(今西华)殷氏、南顿(今项城西南)应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加起来,数字将是十分惊人。从陈楚地区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的主要源头,汇入中华民族的浩翰大河,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炎黄子孙根脉相连。陈地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来陈寻根祭祖,认祖归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029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