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特佐曾被称为“亚洲盖茨比”,然而后来人们发现他很可能是“马来西亚和珅”……
| 作者:阿晔
| 编审:苏苏
一桩世纪丑闻,最近又出“新番”了。
据悉,高盛银行已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将支付20亿美元(1美元约合7元人民币)以免除高盛在一马公司案件中的刑事定罪。仅仅3个多月前,同样因为一马公司案件,高盛已同意向马来西亚政府支付39亿美元和解金。
而让高盛深陷泥潭、赔个底儿掉的人,正是江湖上的一代“奇葩”——刘特佐。
他曾被称为“亚洲盖茨比”,在美国挥金如土,8个月狂砸8500万美元,开派对、买豪宅、追女星,米兰达·可儿、帕丽斯·希尔顿、萧亚轩都曾与他约会。
然而后来,人们发现他很可能是“马来西亚和珅”,名下只有无数空壳公司,却一步步买通金融圈和政治圈人士,卷走马来西亚国库数十亿美元,连前总理纳吉布也被拉下了水……
“亚洲盖茨比”疯狂烧钱
2010年前后,长着娃娃脸、身材略肥胖的刘特佐突然就在美国名利场冒头了。
他一掷千金搞派对,不惜代价也要吸引网红名媛帕里斯的注意。靠着疯狂砸钱,他最终赢得佳人芳心,上演了一段惊呆“吃瓜群众”的恋情。
· 派对上,刘特佐(身穿黑色衬衫)靠着帕里斯·希尔顿(身穿蓝色裙子)。
然而人们当时不知道的是,这不过是刘特佐“猎艳之旅”的第一枪。
他给金·卡戴珊送法拉利跑车
他还买下报纸头版向萧亚轩表白,在迪拜花费千万与她约会——亚特兰蒂斯海滩度假酒店、劳斯莱斯房车、私人飞机、专属乐队、定制珠宝、漫天烟花……啥烧钱就用啥。“恋爱小天才”萧亚轩都惊了,不过最终没答应和他谈恋爱
他甚至差点成为名模米兰达·可儿的未婚夫。两人在一起时,他前前后后给可儿送了800万美元的珠宝首饰,12克拉的心形大钻戒、11克拉的钻石耳环、9克拉的吊坠……因为可儿喜欢音乐,他就专门从荷兰水晶音乐公司买了一架透明钢琴
此外,刘特佐和小李子的私交不错,因此也动不动就给他来个大礼,比如投资他主演的《华尔街之狼》,送他价值320万美元的毕加索名画。
最绝的是,为了安慰小李子没拿到奥斯卡小金人,刘特佐斥巨资买下了马龙·白兰度的奥斯卡奖杯送给他……
· 刘特佐(右)和小李子
令外界咋舌的奢靡生活,对刘特佐来说似乎平平无奇。
2012年底,他办了个跨年派对,租下一架波音747,带着40个朋友和模特飞到澳大利亚狂欢和赌博。在午夜钟声敲响时,他们坐上飞机,15个小时后到达拉斯维加斯,相当于又跨了一次年。
据报道,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8个月的时间里,刘特佐和他的派对伙伴在酒精、赌博、租用私人飞机和超级游艇、支付模特和好莱坞明星的费用上挥霍了8500万美元。
那么,拥有如此“钞能力”的刘特佐,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social高手和权贵搭上线
198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刘特佐,的确是个富二代。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商人,家族经营着大马综合工业集团。但说实话,这些钱并不足以支撑他过上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
在刘特佐看来,自己多金的秘诀在于“在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间,与合适的人交际,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这一点的确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16岁那年,刘特佐被父亲送进了英国享有盛名的哈罗公学。在这里上学的,不是王室后代,就是贵族豪门,最不济也是个富二代。
· 学生时代的刘特佐
正是在英国,他结识了里扎·阿齐兹——马来西亚政治家纳吉布的继子。此时的刘特佐还不知道,里扎日后将是他改变命运的关键人物。
从哈罗公学毕业后,刘特佐选择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书,这也是特朗普的母校。在这里,他继续发挥自己的社交技能,认识了来自中东、东南亚的权贵同学们,使他们成为自己最重要的 社会 资本。
2006年,刘特佐第一次将这些 社会 关系变现了——他为一位朋友买下了一栋8700万美元的公寓楼,事后他拿到了不菲的抽成。自此,他开始当起了各种“中间商”。
但野心勃勃的他并不满足于此。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好友里扎的继父纳吉布当选了马来西亚总理。
同年,纳吉布成立一马公司——该公司由马来西亚财政部出全资,当时宣称的目的是通过各类全球合作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发展马来西亚经济。
或许是凭借和里扎的关系,刘特佐顺利当上了该公司的非正式顾问。
随后,高盛银行登场。彼时,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重创美国和欧洲市场,高盛将目光对准了马来西亚。自然而然,背靠国家的一马公司就走入了高盛的视野。
2012年和2013年,高盛帮助一马公司向投资者发行债券,筹集了65亿美元,而高盛从中收取了6亿美元手续费。这个收费水准远高于常规收费,外界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果不其然,随后一马公司被爆出贪污洗钱的丑闻。有人怀疑一马公司的钱款都流向了总理纳吉布一家的私人账户,还有人怀疑和总理一家关系匪浅的刘特佐,在美国疯狂撒钱其实就是为了洗钱。
但随着2013年纳吉布以微弱优势获得连任,丑闻不了了之。刘特佐继续快活,可怀疑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马来西亚民众心中。
惊天大案波及甚广
纸终究包不住火。
2018年,纳吉布败选,成为了前总理,针对他的调查正式开启。他和妻子被禁止出境,警方搜查了他的几处住所,结果令人震惊——
567个名牌包(其中272个是爱马仕)、423块名表、25袋黄金、几千双名牌鞋、12000件珠宝……这些东西总价值约合18亿元人民币,光是理清数目,就花了150个工作人员36天时间。
· 马来西亚警方搜查纳吉布的住所
瞠目结舌的人们回过神来找刘特佐时,才发现他早已不知所踪。
随着调查的深入,马来西亚检方认为,一马公司案件背后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大骗局。截至2016年1月,一马公司的负债已高达130亿美元。
为啥会欠这么多钱?
据美国司法部调查称,2009年至2014年间,一马公司的高管及其同伙从中挪用了大约45亿美元。仅2012年、2013年通过高盛发债募集到的65亿美元,其中就有27亿美元被刘特佐等人挪用。
这些钱流向了不同的私人账户,流向了拉斯维加斯的豪华派对,流向了好莱坞的**制作工业,流向了那些女人手上的珠宝、名牌包……
总之,和发展马来西亚经济、改善国民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时间,一马公司成为诸多国家的腐败和洗钱调查对象。除了幕后的刘特佐、台前的纳吉布陷入漩涡,高盛、《华尔街之狼》的制片公司、来自中东的基金和石油公司纷纷被波及。
以前收刘特佐礼物收到手软的明星们,也不得不把那些价值不菲的东西上交给司法机构。
站在风暴中心,纳吉布和刘特佐还在互相甩锅。
去年4月,纳吉布受审时拒不承认自己贪污的罪名,并通过代理律师表示,自己对所有一马公司被窃取国家财产的事情毫不知情,是被刘特佐和他的同伙欺骗,自己也是受害者,是无辜的。
不过今年7月底,马来西亚吉隆坡高等法院判决认定,纳吉布受指控的滥权等7项罪名全部成立,数罪并罚,判12年监禁,并处以罚金21亿林吉特(约合35亿元人民币)。纳吉布表示自己会尽快提出上诉。
另一边,不敢露面的刘特佐则在接受采访时辩称,自己只是一马公司案的“中间人”, 负有更大责任者另有其人。他还表示,自己是最容易被“推下水”的目标,因为他不是政治人物。
可即便用这么多东西换取和解,刘特佐依然一口咬定自己无辜,表示:“这并不代表任何一种形式的认罪。”
时至今日,刘特佐的行踪依旧是谜。此前,新加坡《海峡时报》对刘特佐进行了电邮采访,他自称已于去年8月获得欧洲某国的庇护,但他拒绝透露自己目前身在哪个国家。
风光过后徒留一地鸡毛,也不知这个惊天大案何时能迎来完结篇……
回音哥:性别:男 又名:门神 家乡: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87年10月22日 星座:天枰座 血型:O型 身高:一百七 发型:小平头(跟樱木花道一样)、纯黑色 样貌:大概是单眼皮(据回音哥的微博回答) 性向:直男 特长:川普、唱歌 爱好:唱歌、游戏(←他自己都说是死宅一个) 偶像:Pink (锅说他是男人中的极品 女人中的男人。唯一一个让他疯狂的女冷)Michel Jackson 方大同 必杀技:有两个喉结唱歌的时候自动切换 戴眼镜否:否(但出门会戴眼睛) 怎么唱歌的:小时候五音不全,但是有一次吃花鲢,有一根非常大的鱼刺卡在喉管, 至今没有拿出来。后来慢慢发现鱼刺跟喉管融合在了一起,后来慢慢发现五音全了 (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 最讨厌的两种人:当着他说他坏话,背着他说他坏话 最喜欢的人:萝莉(就是单纯的人,没有被污染过的人) 最喜欢的零食:巧克力味的巧克力 刚(交的朋)友:保健寺毕加索 神秘粉丝:HEY JUDE(又名黑猪),曾在回音哥微博以及YY多次表白,疑似毕加索COS,但声音不像。 保健寺毕加索爱称:刚强的门神——刚门、宝贝儿 土豆 老大 门神(在对话里出现过) 粉丝爱称:回音、肥音儿、肥音锅、回音蝈蝈、宝贝儿 最爱的水果:橘子(应该是鸭梨,他说唱首歌要浪费很多维生素C) 喜欢玩的游戏:TERA
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中文名: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外文名: Pablo Picasso
国籍: 西班牙
出生日期: 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 1973年4月8日
职业: 画家 剧作家 诗人
《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美] 阿瑟·米勒)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RGnzPj3sMTCSbaHZ3eErw
提取码:560a书名: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
作者:[美] 阿瑟·米勒
译者:方在庆,伍梅红
出版年份:2016-6
页数:360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爱因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毕加索,几乎同时在颇为相似的氛围下,经历了他们最伟大的创造时期。
这本让人着迷的关于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平行传记,其重点集中在他们还是年轻人时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毕加索那幅将艺术带入20世纪的作品——《亚威农少女》。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突破时,还不是后来那么家喻户晓的名人。他们那时才二十出头,默默无闻但精力充沛,一无所有却注定麻烦不断。有段时间,毕加索甚至带着剧作家雅里那装满空包弹的手枪,用它来射击那些他视为迟钝不堪或者认真过度的人。
在《爱因斯坦•毕加索》中,这两个青年天才如何生活和工作的真相跃然纸上。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发现,在坚实地扎根艺术传统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和巴黎在世纪之交的智识氛围。照相术、**、当时的前沿学科以及哲学家兼科学家亨利•庞加莱思想的影响在《亚威农少女》中都有所显示。爱因斯坦跟大学老师格格不入,没有人推荐他去谋取一个大学的职位,因此不得不去瑞士联邦专利局供职。在那里他发现自己沉浸于技术问题之中。其中与发电机设计和火车时刻表的协调有关的两个问题,对相对论的发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作者简介:
阿瑟•米勒(Arthur I Miller),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信院士。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博士,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史分会主任,并在《新星》、《深度秀》、《在我们的时代里》等诸多电视节目和电台节目中担任科学主持。米勒教授在科学哲学、现代科学史、认知科学、科学创造以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方面造诣很深,著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不确定性的62年》、《物理学前沿》、《天才的洞见——科学与艺术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恒星帝国——黑洞探索中的友谊、困扰与背叛》等。
回音哥歌曲大全在线听免费,百度网盘下载资源:
luqd
回音哥热门歌曲曲目: 《对不起,我还爱你》、《逃》、《一个月的雨》、《海绵宝宝》、《芊芊》、《爱与不爱之间》等。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海岸的伊比利亚半岛。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马拉加位于西班牙南部海岸的伊比利亚半岛,是西班牙第二大地中海港口。该城市被群山和两条注入地中海的河流所环抱,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和旅游观光业。
它拥有2800多年的历史,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重要的文化基础建设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遗产使得马拉加成为2016年欧洲文化之都的候选城市之一。由于历史悠久,马拉加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马拉加的博物馆众多,如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马拉加博物馆等。
相关内容
毕加索的父亲曾担任马拉加美术馆的馆长,毕加索从会走路时起就经常被父亲带到美术馆。10岁时由于家庭经济窘迫,毕加索随父亲去了西班牙西北部的拉科鲁尼亚,在那里全家人度过了4年灰暗的日子。
14岁时毕加索又跟随父亲搬到巴塞罗那,父亲在巴塞罗那美术学院任教,毕加索在美术学院学习传统绘画,16岁时毕加索创作了《科学与博爱》一画引起关注,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少年毕加索出色的传统绘画功力和创作意识。
八集BBC年度巨献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将为您详细讲述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雅克、透纳、梵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八位艺术家的生平,重现这八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八位艺术大师拥有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本片将全面剖析艺术大师们孕育和诞生艺术品时扣人心弦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篇1
片子是从对毕加索早年作品的回顾开始,在那些时候,毕加索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用自己无语伦比的天赋以及技巧来颠覆他所继承的传统。比如美,比如历史。裸体女人的魅惑在传统中多少带着神秘与魅惑,而在《亚维农的少女》中,它却变成了站成一排展示裸体的妓女。单手牵马的将军的手曾是标准的权力描绘,在毕加索的旷野男孩儿中,同样的单手与随意却被抽取了历史与空间。他多么熟悉他先前的伟大画家们对各种元素反复和熟练运用,可是毕加索却坚决说:不!现在,形式大于内容。
这个时候的毕加索可不是画得出Guernica的毕加索,他才懒得管政治。他的朋友说:“毕加索,那可是我认识的跟政治最不沾边的人了。”
但生活的节奏还是要快过艺术,毕加索再次回到西班牙,跟他的新情人一起,见证着30年代西班牙残留的斗牛场的血腥。死亡的人或牛,血腥的气味。这景象对他而言实在难以忘怀。1937年的格尔尼卡,轰炸机从穿着布衫或带着礼帽的人们头上飞过,几乎是“不经意地”(”almost casually”)扔下几颗炸弹。这是一个黑色玩笑吗母鸡在错误的地方下了蛋这里可不是战场。可生活才没空去琢磨这些玩笑,格尔尼卡只知道自己一下子从白天进入了黑夜,烟雾弥漫,房子着了火。黑白的世界印刷在黑白的报纸上四处传送,是想留下这一刻,还是仅仅想复制这黑与白我们不知道毕加索是否也在看到这照片的时候考虑过这问题,我们只知道:他决意创作他的《格尔尼卡》,那老早答应了世博会的约稿,却久久久久没有任何头绪的与当下的政治世界直接相关的杰作。奥,他知道,这会是个杰作,只要他能够完成的话。
Simon Schama对《格尔尼卡》评语是:毕加索再一次颠覆了艺术——不久前由他重新定义的现代派艺术。这一次,毕加索不再刻意拒绝历史,相反还伸出他强壮的手臂,要用他手中的画笔重新承托起那沉甸甸的传统。他可没办法忘记普拉多美术馆里那些旷世的珍藏,那在战火中遭受着灭世的命运的珍藏。他也没办法忘记自己的祖国最伟大的画家——他自己的先驱者和珍视者戈雅。他们都在说:看,这是战争。不是吗毕加索仍然是立体主义的大师,可是这一次,在《格尔尼卡》中,他挽救了立体主义潜在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他为它们重新注入生命的整体性,注入自己的爱与恨,憎恶与自责,坚持、绝望以及救赎之歌。
就如同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一边巧妙地隐藏着他自己,一边无畏地探索着他自己。情人、情妇、孩子、母亲、格尔尼卡、自然、鲜血、受伤的马、疯狂的牛、拿蜡烛的人……所有的形象以及他们一起牵扯起来在他心里头奔涌的感情,毕加索都不放过。他睁大双眼朝自己最痛的地方的地方走过去,把他们画下来,一笔一笔,一点一塑形。他如此深刻地体验到了战争,只因他如此深刻地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到了人性,完整的、无暇的、永恒的——也是无比脆弱的——人性。Schama对毕加索创作过程的一点评论我印象极其深刻,他称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初期的微小
希望,随着创作的进行和深入便坍塌成了巨大的绝望和悲哀。那可是深深地怀疑那可是沉痛的发觉人自身的脆弱与不堪一击那可是悔恨或者无能为力之感这可部真是鸿篇巨制。BBC对《格尔尼卡》的描绘以倒地的士兵结束,他的伤口里开出小花,镜头又移动他摊开的手掌中,里面写着画着救赎的纹记。(这纹记也曾在戈雅的《五月三日的枪杀》中出现,微小,但清晰。)而整个画面最为夺目的,是《格尔尼卡》的上空,那冷酷的、人造的灯泡眼睛,以及在它右侧,像拳击一样从无中伸出来的持蜡烛的壮手臂。谁会胜利呢对毕加索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一个开放式的答案。善良对邪恶,其中一方必胜,然而我们却无法忽视任何一方。
“在战争面前,艺术家唤醒我们的良知与不安。别忘了这时代的冷酷病:那些人假装什么也没看见,整理衣冠,安详地踱过这二十尺,移动到另外的艺术花园。毕加索撕开疮疤组织让我们流血,让我们辗转难眠。他如颁下命令,一字一顿在你耳边念出人性的律令,如果你仍愿遵守。这毕加索已经不是原来的毕加索了。(Pablo Picasso is now an artist transformed)”
只愿这影片别又成为新的催眠曲。人们关掉电视,就像他们闭眼不去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样。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篇2
终于把这套BBC的《艺术的力量》看完了,最后一集讲纽约的Rothko,至此把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艺术的过程走过一遍,非常想集中记下一点感触。首先真觉得,每个艺术家的人生都或多或少有偏执倾向,不是沉溺于某种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太独到。罗斯科是执着地揭露资本主义之下人性的苍白,Turner后来去揭英国历史上的伤口,伦勃朗也是,晚期去谩骂荷兰人奢华忘祖。而他们对艺术史的贡献,又恰恰是这些先锋的流派;另外一点就是什么是“天生的大师”;最后就是,支持这些人创作的激情到底是什么有时候;还有一小点,罗斯科那集讲到最后说艺术的力量之强大;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吃饭时,她说我是个“进得去出得;总之我想,这套DVD教会了平凡人什么;SimonSchama(西蒙·沙玛)是个奇怪的人;好还了重新借出来──因为我已经不由自主迷上了这个;今天看完了MarkRot
些先锋的流派。这真是太矛盾太怪异了,这必然招致公众的冷漠和不解,他们肯定想得到,但是自信心或者说坚持力超群,为后人作出的榜样也就是表达、表达、再表达,让其声音走在打击和孤独中……所以想想这些人成为大师是物有所值,说不定还不足以回报他们的付出。我最近起码已经看到2个人就同一个观点进行抒发了,而且得出的结论惊人地相似:大师的成就有必然也有偶然,不过一个人专注做好分内的事就已经是成功了。表达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自然的使命,是最日常的东西。不过大部分人的共同点还是有的,比如说要扭转时代的趋势,这样才容易凸现出来。
另外一点就是什么是“天生的大师”。不说每个人都有天赋,我只是觉得原来一个人的童年和人生坎坷真是无法摆脱、非要在作品里显现的东西。最典型的是梵高,已经被人爱到烂了的一个画家。其实我倒觉得他后来多么不幸是合理的结果。从小家教严,又敏感,什么作品“有种孩子气”,不光是他,有同样成长经历的安徒生真是无独有偶,而且他们两人晚年都悲惨得很,很绝望,像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结果。梦幻完全破灭后无法填充空洞的失落,但他们还是在表达。罗斯科是小时候对哥萨克人很害怕,去了美国还是觉得作为犹太人被人排挤,所以才会转头去思考人的本质和原始感情。
最后就是,支持这些人创作的激情到底是什么有时候甚至走了一种不正常的形式。开始两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都是暴力倾向,毕加索严重不顾伦理。再说,先人貌似也就是为了一两个赞助人打打架,争争宠,到后来画家的斗争好像都越来越内心化和个人化,然后就出现了自戮之类的事。这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卡夫卡等等的观点趋势也顺应了。再不就是有人上演性格悲剧,卷入政治狂热中,那个画马拉之死的David,和民众把对和错纠缠不休。
还有一小点,罗斯科那集讲到最后说艺术的力量之强大在于它也讨论人从生到死的过程,讨论永恒。这样来说,艺术难道不是有点信仰的意思了尽管它不是宗教,但也与宗教有紧密联系。今年上的那门文学欣赏与批评,老师说我们都缺乏信仰,不知道做艺术的人是不是不同的但不管如何坚持都是要吃苦的。
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吃饭时,她说我是个“进得去出得来”的人,又说到一些共同认识的人,跟我不同。这话一直萦绕我好久。好在什么,至少我不会去经历那些鲜血淋漓的人生。不好的是,或许“表达的激情”这个东西还是认为不要太青睐我,让我安安心心过正常人的生活好了。话说坚持己见总要冒一点走火入魔的风险吧用我们的话说是风险和收益正比,说不定还是个凹函数比例。不说别的,像认识中大的V君,就是个典型,总是让我惊讶不已,而且好像总生活在风暴之中,感情非常激烈、也真挚。要在我身上,首先我就会想这对健康很不好,我是说一下子high一下子deep depression。但他从来不在乎,也多少应证了当时那个文院老师的话,作家不需要理性,不然他们哪来的灵感呢说到老师自己,他说我喜欢哲学,真拿的是哲学博士。后来我终于鼓起勇气跟他聊天,聊得太high,回去发现他是文艺理论的博导,但是一点都显而不露,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老师也是个平凡人、理性人。
总之我想,这套DVD教会了平凡人什么。要坚持,而且要平衡,这样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一课。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篇3
即使在BBC的一众艺术类纪录片中,这套8集的艺术的力量也绝对出类拔萃。跟很多同类片子四平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视听语言和Simon Schama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每一集都超级震撼,实在是讲述杰作的精彩纪录片,不容错过。每集的开头,讲述人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为强悍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式,难为制作者了。
内容上,如其名所示,“艺术的力量”,更准确的说,是艺术的冲击和震撼力,所以这其中没有优雅和谐的文艺复兴大师,没有恬静安适的传统风景画家,8集8位,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在世时,或者已享有盛名,或者尚不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来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而是为了震惊世人,SHOCK!
显然,首集绝不会是同时代的卡拉奇,而铁定是脾气暴烈、不可一世的杀人犯卡拉瓦乔,一位首次让底层人物形象出现在经典题材画作上的恶魔,讲述集中在卡拉瓦乔内心飘荡的魔鬼和天使,一场持久的争斗,罪人和救赎不是教堂里富丽堂皇的大师画作,而满布着现实的惊惧和血腥。
接着是伦勃朗,17世纪荷兰俗世荣光的记录者,但让他真正伟大的,不是对虚矫美好的记录,而是真实的丑恶。和商业时代对应,这一集的节奏相对要轻快一些,但底下的阴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尔尼尼,大理石罗马的主要设计师。巴洛克时代,竞相邀宠,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罗米尼),争风吃醋,大肆铺张。柏尔尼尼的雕像饱满、热烈、情欲旺盛,本集一开头,讲述人说到一位法国的参观者,“如果这就是神圣的爱,那我再熟悉不过了。”
特纳的第四集,也显然不会是着重那个享有盛誉的传统风景画家,那个特纳师承自克劳德·洛兰,描绘着静谧优美的英国田园风光。通篇讲述的,是另一个特纳,出身底层,困扰,不安,画笔恣肆,惊世骇俗,但保有着艺术家的激情和良知。
达维德(这个DAVID是法语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卫,不准确)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强悍的,因为背景是铁血峥嵘的法兰西革命岁月,法国佬以再生的罗马人自居,腥风血雨,风云激荡。这一切都反映在达维德的画作上,从罗马题材到现实革命,再到飞扬的拿破仑。这里会有一点意识形态上的小分歧,国内的教材当然都把他说成是进步革命的桂冠诗人,而事实上他免不了有红顶画家见风使舵的一面,还有对革命的褒贬,片中有句台词,“(马拉之死)后面可以是斑驳的墙壁,也可以是无尽的虚无。”
梵高集因为有他的家信打底,主要分两个场景,一个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内自言自语,不见天日,另一个是广角拍摄的金色原野、炫目阳光,一如梵高转瞬即逝的悲惨生活和激励后世的不朽之作。片中说,在梵高这里,“艺术取代了宗教。”
毕加索集没人来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轰炸场面的黑白纪录片。本集的主线是,一个宣称要砸毁一切传统标准的现代主义大师,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艺术震人心魄的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在毕加索这里,
至少曾经克服过形式玩闹和孤芳自赏的毛病。
最后一集讲的是罗斯科,一个在消费年代试图给日趋麻木的日常生活找回震惊体验和神话意味的反抗者。他的画我看着有点像是彪悍版的蒙德里安,但片子告诉我错了,他根本就不是蒙德里安那样的神秘主义者。这位俄裔美国画家经历过哥萨克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紧接着面对的是永无节制的文化工业、消费快感、安迪·沃霍尔,还有摇滚乐,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又一场屠杀。他说,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岁月,艺术没钱,但人们反而可以无所顾忌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如今,一切都成了约定俗成的商品,还有所谓艺术的力量吗所以他断然拒绝了相当于今天250万美元的报酬,不想为纽约四季餐厅作画。很难跟人介绍罗斯科那些浓烈的色块,我们更熟悉更习惯的是早就熟视无睹的波普和招贴艺术。这一集开头提出的疑问是,艺术到底具有怎样的力量,能改变我们,改变世界吗最后的回答是,不可能!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篇4
寒假来了,给自己准备了一些纪录片,打算每天看一点,本来也只是看看,长长见识,然而考虑到之前看过《寿司之神》《艺术家在场》等优秀的纪录片都没有做笔记,而观看一个东西感受最深刻的往往是在看完的一两小时内,所以决定还是不偷懒,乖乖写一下感受。
梵高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和大多数人一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的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激情、情感和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而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显而易见的内容又为人所接受和认可,所以大家都喜爱梵高而不奇怪。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梵高了,是从《向日葵》开始的,实际上,他的《星空》和《麦田鸦群》以及《咖啡馆》我更加喜欢一些,并且《星空》也应该是他最出名、被印制在各种产品中最多的一幅画,但是似乎很多人对于梵高的初步理解,还是在《向日葵》,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估计也是教科书的功劳。
他的作品,颜色鲜明,富有生命力,富有活力和张力,跳动着或喜悦或悲伤的色彩,一切都是如此浓厚鲜明。当我第一眼看到《咖啡馆》(原谅我不知道全名)的时候,我的整个人就被整幅画所带来的极端压抑难受的气氛给吸进去了,久久不能出来,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梵高作为一个画家,他的表现力有多强,他的感染力有多强。
强是有原因的,毋宁说,强是有代价的。
他的代价就是,别人把艺术当成另外一个慰藉心灵的世界,难过了、喜悦了,就到那个世界去净化洗涤心灵,但日子还是继续,但他,却完完全全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这个艺术世界里——他精神病最严重的时候,是他的艺术成就达到巅峰状态的时候,而当他在期待着自己可以痊愈的同时,也在烦恼着:自己可能再也达不到自己在病痛时所带来的艺术成就。
也许他的精神病就是他没有认清现实和艺术而带来的痛苦,那种无法抑制痛苦而来的癫痫,他只有弟弟可以依靠,他甚至无法靠自己维持生计,他没有结婚,说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这种几乎理想化的艺术境界(我自己认为的),在现实世界里,是病态的,是不被理解的,而实际上,他也的确超越了一个艺术家本该有的精神状态,而有些走火入魔了。
曾经我最惋惜的就是,他有那么棒那么棒的作品,可是不被人理解,卖不出去,等他死了,曾经的作品成为了世界的宝贝,如果他能早点被世界理解,那么也许他的命运就会完全改写——这个童真的想法很快被现在的我打碎:
第一:我们也许能理解他的作品,可是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在宣称如此开放的年代,我们依然无法理解梵高,梵高就不应该作为凡人而存在——他就是为艺术而生的,他的生命,就是来表达艺术的——这样的人,在这个年代,依然会被送进病院,的确,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动作错乱、异于常人的:”疯子“们,我们都知道他们很聪明,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原谅他们——我们要安稳,我们要平静。
第二:梵高不需要被惋惜。在他最病重的时期,艺术作品能否被理解和售卖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在这个时候,画画是他最大的良药,是他唯一的出口,是他的天堂。如果一种艺术,能够成为拯救一个人的秘方,世界上的其他金银财宝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梵高也许是病态的,而他的病态,也恰恰让他不需要用金钱来约束。尽管他是那么渴望被理解,但他并不为不被理解而困惑和自卑,他觉得,在他死后,一定可以证明他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只能理解他的画。我也害怕我的周围有他那样一个有些疯疯癫癫的人。然而我却愈发能感受到他的想法和我在某一点上的雷同和给我的帮助。
我热爱美术和写作。而在我生命中最最痛苦的时期,恰恰是我写东西和画画最有激情、动力,也自认为最优秀的时期,而在快乐的、安逸的时期里,我提笔,往往觉得自己很无趣,不知该说什么,也觉得没必要,或者写着写着,觉得已经生涩不堪了。这有一点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像梵高这一生的精神状态。
或许艺术世界本该和现实世界分割开来,艺术的快乐和凡尘的快乐只能相互借鉴、辅佐、取材,却永远无法兼而得之,至少在完成艺术作品的时候、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兼而得之。
零零散散说些有的没的,只希望自己能坚持美术这条路,也过好这一生。
然而到最后是为了生活放弃美术还是为了艺术而把生活搞得一团糟,或者是想我所期待的那样,把生活过成艺术,让艺术成为职业和生活,时间会给我答案。
1 梵高传有感作文
2 美丽心灵观后感500字-美丽心灵观后感
3 2016开学第一课关于先辈的旗帜观后感
4 斯托克影评
5 关于描写欣赏的议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