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是对生命的深刻讨论和震撼,它究竟讲述女主怎样复仇的故事?

电影《告白》是对生命的深刻讨论和震撼,它究竟讲述女主怎样复仇的故事?,第1张

《告白》这部**,并非如人们常规见到这个词的意思那样,而是每个人心声的告白,影片是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将故事拼凑完整的,我们不但能从中还原事情的真相,也可以看到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那些自私,残忍,阴毒,痛苦和失落因而都可以清晰呈现出来,不得不让人细思极恐。下面就来简单梳理一下剧情。

身为中学班主任的单身母亲森口悠子发现自己4岁的女儿森口爱美在学校游泳池忽然溺亡,尽管警方调查的结论是属于意外,但细心的悠子经过自己一番调查之后还是发现了女儿真正的死因,并查出来凶手就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囿于少年法的保护,悠子清楚的知道两个未成年的犯人即使被检举也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经过一番设计,悠子决定利用班上的同学展开自己的报复。

她在班会上以犯人A和犯人B的代称向学生们还原了当时的真相,又告诉学生们自己已经在两个人喝的牛奶里注入了自己身患艾滋病的丈夫樱宫正义带病毒的血,以此来惩戒二人。随后便辞去班主任一职,离开了学校。

悠子详细说明了两人的特征,利用班上同学对两个犯人的熟悉让他们迅速认出了犯人A是成绩优异性格冷漠的渡边修哉,犯人B则是性格懦弱一向不起眼的下村直树。出于对艾滋病的恐惧,以及对爱美的同情和对悠子身为教育学家的亡夫的崇敬,悠子也顺利让同学们把两个犯人孤立出集体并大肆排挤欺压。渡边修哉顶着同学们的欺凌继续上学,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直树却不堪压力躲在家中再也不敢出来。悠子离开后,继任的班主任寺田良辉是一名热血青年,在发现班上同学对两个人的欺凌之后,展开了各种促进同学关系的活动。因为寺田是樱宫的粉丝,又是悠子的继任者,悠子成功利用这层关系以远程操控的方式进一步从心理上围逼两个犯人,直到直树精神奔溃杀死自己的那个一味溺爱儿子的母亲以后自杀。而对于眼里只有早年抛弃自己的亲生母亲的修哉,悠子将他预备炸毁学校的自制炸药包放进了他母亲的办公室,并打电话让他亲耳听见了爆炸声,让犯人A也尝到了痛失至亲的痛苦,从而完成了她的复仇。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白居易生平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如此说来,与陶渊明的苦况,当然不同。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不算小。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进行劳逸结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中说;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问刘十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关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室。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诗。两年后张愔病逝,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了。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只见上书:

黄金不惜买娥眉,

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自私,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愔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一个出身风尘的女子,本来就无法以忠诚贞洁来要求她,就算良家妇女为亡夫守节,也只是个人选择,或取决于夫妻感情。

像关盼盼这样痴情重义的,只能说是张愔的福分,遇上一个知恩图报情深意切的女子。注意,关盼盼守了十年,而不是一年半载地摆摆姿势,沽名钓誉。

惨淡哀戚地活十年,不是更难于一死了之吗?但是,向来都很悲天悯人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境遇,还狠推一把,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男权主义给她指出一条绝路,译成口语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殉葬这种事有多么不人道,已不用再三论证,而殉情,完全要看个人意愿,你死了,我也无法独活,那我们就一起去。可白居易作为一个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呢?

吃人的礼教终于生吞了关盼盼,她临死前念了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你白居易稚若幼童,怎识得我冰清玉洁。

她以自己高贵的死,回敬了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其实这是白又犯下的第二个错误,两个小妾本就命苦,又已是“残花败柳”之身却被老白扫地出门,老白看来是没想过她们其实也是也自己一样的人),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颠峰人物。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等,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近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

1,梁祝传说。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2,七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称“七夕”,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农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还会趴在豆角架的下面,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3,孔雀东南飞。

话说汉献帝建安(公元196—219年)年间,小市地区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焦仲卿,女的叫刘兰芝。焦仲卿长的身材魁伟,清秀英俊,自幼由祖父口授《诗》、《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村里人都说这个焦郎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到了二十岁时,果然在庐江郡担任了“府吏”之职,也就是现在的文书或者办公室主任之类的差事,搞的是文字工作并负责保管庐江郡的大印。刘兰芝自幼聪明伶俐,喜欢学习,家中人请来塾师教她读书识字,《诗》、《书》、礼仪一教就会,吟诗作对,无所不能。她还在十几岁时就学会了织素、裁衣、弹箜篌等技艺,被人称为心灵手巧的“能小姑”;刘兰芝从小就长得眉清目秀,皮肤白净,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十六七岁时,更显秀丽丰满,端庄娴雅,人见人爱,被称为“小市一枝花”。一些青年人看到她,眼球就被吸引住了,想移也移不开。据说一个青年农民挑了一担稻谷上街出售,路上遇到兰芝,双眼在兰芝身上留驻,忘了扶箩绳,而让稻谷撒了一地。焦仲卿和刘兰芝两家离得很近,孩童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的心中早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年龄大了,焦家托人去刘家说媒,刘家人当然满口答应。而刘兰芝本人更是笑在眉头,喜在心头。 刘兰芝十七岁时与大她几岁的焦仲卿结婚,才子配佳人,两情相悦,如胶似漆,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焦仲卿和刘兰芝在路上并肩走着,人们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赞叹着他们是人间少有的一对恩爱夫妻。 刘兰芝通情达理,善待公婆,结婚后,婆媳关系一直很好。到了第三年的头上,焦母对刘兰芝的态度却慢慢地有了微妙的变化,婆婆渐渐地不喜欢兰芝了。这还得让我从头说起。小吏港地区一些人家,现在还强调结婚是为了“接后”,其实这种理念正是从《孔雀东南飞》沿袭下来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结婚已经三个年头了,兰芝的肚子还没有挺起来,这可急坏了婆婆,她想让儿子休掉兰芝,再讨个媳妇生个孩子接后,但是又找不到好的借口,如是便在生活上处处刁难兰芝。仲卿牙齿好,胃口好,一贯喜欢吃硬饭,他回家来了,兰芝做饭时便将饭里少放一点水,将饭煮硬一点,婆婆吃了,忽地破口大骂:“兰芝,我年纪大了,不能吃硬饭,你把饭煮得这样硬,岂不是想饿死我老娘?”下次仲卿回来了,她便将饭里多放一点水让饭软一点,婆婆看了又破口大骂:“你明知我儿仲卿喜欢吃硬饭,你煮饭放那么多的水,不让仲卿吃饱,你安的什么心?”有时还斥责兰芝道:“兰芝,你不听我的话,叫你上山你下河,叫你赶鸭你赶鹅,你能叫媳妇吗?”婆婆大事小事,处处刁难兰芝,真的叫兰芝进退两难,里外不好做人,她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 兰芝将情况告诉了仲卿。兰芝对仲卿说:“我既然不能得到母亲的欢心,母亲这样讨厌我,看来我早晚要被赶回娘家,与其被赶回娘家,不如自己回去。” 焦仲卿是当地有名的大孝子,对自己的母亲一贯言听计从,逆来顺受。尽管仲卿很爱兰芝,但在母亲的逼迫之下,也只得让兰芝回到娘家去。他对兰芝说:“兰芝啊!你暂时回家呆一阵子,让母亲消消气,过一段时间我去接你回来。我们是恩爱夫妻,要白头到老啊!” 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贤淑早就闻名乡里,回到娘家不到三天,县令和太守听说这么一个美人儿被遣回娘家,便派媒人来为儿子求婚。县令派来的媒人,被刘母以“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为由打发走了;次日太守又派来媒人为儿子求婚,刘兄为了高攀贵门,强迫兰芝改嫁。在刘兄的逼迫面前,兰芝既不哀求也不屈服,表现得异常沉着,从容应对。她对闻变赶来相会的仲卿说:“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决心以死来表示反抗,维护坚贞的爱情。就在太守家迎亲之夕,她“举身赴清池”,以示对夫君焦仲卿的忠贞不贰。仲卿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母亲的威逼与利诱,“自挂东南枝”,以身殉情,随了兰芝而去。一对本应白头到老的恩爱夫妇,就这样被封建宗法势力迫害致死,在小吏港一带引起了轰动,把小镇搞得沸沸扬扬。人们出于义愤,将刘兰芝的尸体抬到焦家要求合葬,周边村舍男女老少来观看“焦刘”遗体的人不少于数百人,有的人流着眼泪,有的人在哭泣着,咒骂着。人们都认为焦母太坏,焦刘夫妇是死在她的手里,也认为刘兰芝的哥哥不该逼妹妹改嫁。人们议论着,评说着,焦刘殉情故事像电波一样,向四方八面扩散,并很快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4,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5,天仙配。

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虚台游玩,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碍于天宫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恳求,大姐不得已应允。临别赠七妹难香一枝,嘱其遇难时焚香招姐解救。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傅员外怕七仙女干不多活白吃饭,先不收留,后又刁难,他要七仙女一夜织十匹锦绢。并说织得成董永三年长工改百日,织不成则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难香,姐姐们闻讯借织女天梭前来相助,织成了锦绢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员外只得缩短董永工期。做工期满,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惊喜异常,赶忙去前村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现天将传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上,否则便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伤害董永,等董永回来便向他讲明自已来历,并在槐荫树上留下“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满腹悲痛返回天宫。

   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

6,白蛇传说。

相传在遥远的年代,深居峨眉仙山千余载的白蛇、青蛇因羡慕人间幸福自由的生活,双双化为美丽少女白素贞和小青,来到西子湖畔。桃红柳绿的春色,男男女女的游人,使她们赞叹不已,流连忘返。恰巧,断桥处走来一位扫墓而归的男子许仙,他的翩翩风度、忠厚神态吸引了白素贞,她和小青呼风唤雨,与许仙借伞为约,红楼相见。双方倾诉衷肠之后,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小青从中牵线为媒,当即完婚,结为夫妻。他们迁居镇江,开设保和堂药店行医治病,深受邻里八方尊敬爱戴。美满的姻缘却为恶僧法海不容。他妄想欺骗许仙,离间夫妻感情,许仙听之不信。时值端阳佳节,许仙好意劝妻畅饮雄黄酒一杯,白素贞把酒饮下,顿时现了真形,吓昏许仙。白素贞悲伤万分,星夜上昆仑山上**灵芝仙草,将许仙救活。哪知许仙上金山寺还愿,被法海囚禁。白素贞携小青赶来,谴责法海不义。法海拒不放人,白素贞无奈,水漫金山。领水族同法海及神将激战了一场,白素贞终因腹内已有七月胎儿,战败而归,6白素贞和小青来到断桥,故地重现,触景生情,感慨万分。许仙挣脱枷锁也逃至断桥。小青盛怒之下欲杀许仙。白素贞怨爱交织,诉说许仙负心背盟。许仙惭愧莫及,发誓爱深情坚,夫妻言归于好。回到红楼生一娇儿,生活无比恩爱幸福。法海并不就此罢休,去梵宫借取金钵一件,前来捉拿白素贞。白素贞被金钵吸走,与许仙父子生死离别,悲痛欲绝,最后被压在雷锋塔下。春秋更替,光阴流逝,小青为姐报仇,练就武艺。她用火葫芦烧死法海,击毁雷锋塔.救出白素贞。桃红柳绿春又艳,家人团聚喜笑颜。

7,长恨歌。

唐明皇与李隆基的爱情故事。第一场 定情册封 唐玄宗李隆基,文治武功,精通音律。在位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且喜塞外风清万里,民间粟贱三钱,太平世界,胜于贞观之年。便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每日笙歌宴乐,快慰平生。在宫廷宴乐中,他发现跳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非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艺术禀赋极高,便将她纳为贵妃。 第二场 安杨交恶 杨玉环的义兄杨国忠也受到重用,逐步进爵至左相之位,他善于理财,可是也贪污受贿。野心家安禄山在右相李林甫去世后企图取而代之,遭到杨国忠的阻拦,二人交恶,互相攻奸。 第三场 华清池赐浴 李隆基从此不早朝,与杨玉环日日游宴。春暖花开,他们到骊山踏青。唐明皇在华清池赐浴,以此地特有的温泉水,洗尽杨玉环的民间凝脂,使之具有贵族气息。 第四场 安禄山认干娘 杨玉环与李隆基常在宫中探究音律,鸾凤和鸣。他俩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也就是演艺班子里去演习。梨园里长满梨树,梨花盛开。梨园弟子为皇帝和贵妃表演各种舞蹈和参军戏、角抵戏。说笑话的丑角演员常有讽谏之言。唐明皇杨贵妃不在乎礼仪。原来杨玉环出身教坊,也有梨园生涯,她为自己遇到唐明皇这样的知音深感幸运,也为唐明皇开创梨园、发展艺术的业绩所折服。她带头下拜,众梨园弟子随之下拜,在梨树之下,拜认李隆基为梨园祖师爷。 安禄山学过舞蹈,他趁唐明皇和杨贵妃玩得高兴时赶到梨园,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赢得皇帝和娘娘的青睐和赞叹。安禄山抓住贵妃口中的一个赞词,不失时机地认杨玉环为干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杨玉环被动地认了这个义子。 第五场 贵妃醉酒 唐明皇有三宫六院,偶尔也去别的妃子处。此日杨玉环与唐明皇约好在百花亭饮宴,谁知唐明皇中途驾转西宫梅妃处,杨玉环只得一人在百花亭独饮,酩酊大醉,趁醉发泄苦闷和不满。他在太监的启发下,割下一缕青丝,托高力士捎给唐明皇,以表心迹。 第六场 长生殿 唐明皇收到杨贵妃的青丝,特地去探望贵妃。时值七月初七,杨玉环到长生殿对月乞巧,以双手在金盆中捧月,并倾诉她对唐明皇的思念,对纯洁和永恒爱情的追求。唐明皇赶到长生殿,在杨玉环身后听闻,大为感动。于是二人重归于好,对天盟誓。适逢岭南新鲜荔枝送到,杨玉环更加笑逐颜开。唐明皇在荔枝宴上击羯鼓,为杨玉环表演自己的绝活。杨玉环也以自己新创的盘舞回报。谁知乐极生悲,探马来报,被封为渔阳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大兵正向长安进犯。荔枝宴大杀风景,慌乱不堪。 第七场 马嵬坡 唐明皇被迫在御林军的护卫下,携杨贵妃逃离长安,南下西蜀,途中驻扎马嵬驿。御林军统领陈元礼诛杀了杨国忠,于是发生了唐明皇、杨贵妃和陈元礼之间的争论。次日六军不发,狂呼要杀杨贵妃。唐明皇与陈元礼紧急磋商,就战乱的责任问题,坚决为杨贵妃辩护,并要以身抵挡欲闯贵妃营帐的军士,这一切,都让杨玉环看见了。在陈元礼实在控制不住局面、危及皇帝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杨玉环挺身而出,甘受白绫,做安史之乱的替罪羊。她与唐明皇诀别,唯一的要求是把她葬在梨树之下。她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御林军继续前进。 第八场 迎像哭像 数年之后,安史之乱平息,但唐朝从此由盛而衰,历史发生重大转折。 李隆基下野,立太子为皇。失去皇帝的权力后,人性在他身上复归,爱情变得更加贞洁起来。他日夜思念杨玉环,检讨荒*误国以及往日种种过失,浩叹人生不能两全。他以神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追寻杨玉环的幽灵而不可得,遂请来杨贵妃的画像作祭。他老泪纵横,昏然谁去------恍惚间,到了月宫,去叩杨玉环的门环。 第九场 仙境续缘 杨玉环宛如嫦娥,盛装来迎。二人在天上,永续人间之缘。

西厢记,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嫦娥奔月。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玉堂春。

明朝年间,北京有个名妓叫玉堂春,真名是苏三。她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官宦子弟王景隆偶遇苏三,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于是苏三以身相托。后来,王景隆离京归里,发愤读书,一举金榜题名。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老鸨将苏三卖给山西洪桐沈姓马贩子为妾。其妻皮氏,即刁又泼,水性杨花,暗中与邻里赵昂私通。皮氏因嫉恨苏三,设计将沈毒死,然后恶人先告状,嫁祸于苏三,并以重金买通洪桐县令,将苏三定为死罪。赃官不问青红皂白,就给苏三定了死罪,关在死囚牢里,只等择日开导问斩。正当苏三在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逢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抚。王景隆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微服私访,终于查清了真相。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犯罪伏法,贪官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唐伯虎点秋香。

江南才子唐伯虎天资聪慧,仪表堂堂,琴棋精通,诗画双绝。位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决定离家几天,邀江南其他三位才子一起出游。路上偶遇华夫人带她的婢女春、夏、秋、冬四香等到寺庙进香。唐伯虎对貌若天仙的秋香一见钟情。在船夫的帮助下,他施展计谋混进了华府。这样,他有了许多接近秋香的机会。经过一番曲折,唐伯虎终于与心爱的秋香拜堂成婚。

1 关于描写对亡夫思念的诗句

关于描写对亡夫思念的诗句 1思恋亡夫的诗词

1、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宋代: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2、悼亡·君自垂千古清代:商景兰

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

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

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

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

3、哭夫二首唐代:裴羽仙

风卷平沙日欲曛,狼烟遥认犬羊群。

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行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4、葛生先秦《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5、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宋代:孙道绚

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谩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

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彩凤远,玉箫寒,夜悄悄,恨无穷。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

2怀念亡夫的诗词

《孤雁儿》 李清照(宋)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知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道

《醉思仙 》孙道绚(宋)

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

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

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

谩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

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

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

彩凤远,玉箫寒,夜悄悄,恨无穷。

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

《悼亡》商景兰(清)

公自成千古,吾犹恋一生。

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

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

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

《过河诸回登幻影楼哭夫子》商景兰(清)

久厌尘嚣避世荣,一丘恬淡寄余生。

当时同调人何处,今夕伤怀泪独倾。

几负竹窗清月影,更惭花坞晓莺声。

岂知共结烟霞志,总付千秋别鹤情。”

《哭夫二首 》裴羽仙(唐)

风卷平沙日欲曛,狼烟遥认犬羊群。

李陵一战无归日,望答断胡天哭塞云。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行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悼亡诗》薄少君(明)

北邙幽恨结寒云,千载同悲岂独君。

焉得长江俱化酒,将来浇尽古今坟。

3情人节思念亡夫的诗句

别李郎中 薛涛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

《悼亡》商景兰

公自成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

独吟 韦庄

默默无言恻恻悲,闲吟独傍菊花篱。只今已作经年别,

此后知为几岁期。开箧每寻遗念物,倚楼空缀悼亡诗。

夜来孤枕空肠断,窗月斜辉梦觉时。

燕子楼三首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4七夕节怀念亡夫的诗句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5七夕节怀念亡夫的诗句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6写一首中元节怀念亡夫的诗词

《孤雁儿》

原词: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拓展:

1、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2、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7思念亡夫的文章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鹏亚 思念亡夫的说说篇一:思念亡夫的说说一、一直相信,这世界上,有一种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有一种感情,不是朝夕厮守,却是默默相伴。

一种语言,不必出声,却字字心声;一声思念,无关距离,却可以沧海桑田;一种相知,不必刻意,却可以醉梦千年。二、人这一辈子,我只能说,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有些事是不尽人意的,有些事是不合逻辑的,有些事是恍然大悟的,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忘了自己的本心、自己的良心、自己的性格,还有自己的原则。

三、人生总是在失落中思索、遥望。如果人生没有了忧悲苦恼,没有悲欢离合,那么人生就是一场空白,一场惨淡。

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随着年轮渐渐淡忘,沉淀于心的,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四、遇见微笑,学会分享;遇见坎坷,学会勇敢。

人生路艰难,但是如果你有笑对人生的能力,你就有享受人生的能力。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无边;心是甜的,人生处处都是曼妙风景。

我们之所以会沉浸在不幸、挫折和磨难的悲伤中,就在于不懂得感恩,不能谦虚地低下头,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五、一个人,先得受伤才能明了,先得跌倒才开始成长,先得丢失才会有收获。

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六、爱情有时像在等公交车,不想坐的公交车接二连三频频为你停留,而真正想坐的,却怎么也等不到,像是一场存心的恶作剧。

等到公交车终于姗姗来迟时,却像约好似地结伙成。

8思念亡夫的心情短语

原发布者:李鹏亚

思念亡夫的心情短语篇一:思念亡夫的心情短语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自古以来女性能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本就是少数,而能像撒切尔夫人一样,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并且在政坛中展现极高手腕的更是 历史 罕见。在马岛战役中,撒切尔夫人的铁血手腕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举让她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信仰。

但是撒切尔夫人的政治之路并非是一番风顺的,在其执政中期,就频频在邓小平主席手中吃瘪,这也让英国人对她产生了失望。最终,撒切尔在任满三届后,离开了英国最高政治舞台,然而她的离开并未让她获得安静幸福的晚年。

撒切尔夫人曾经站在英国权利的顶峰,她的政治之路到底是怎样的?又是为何她的晚年会如此凄凉,只能看着亡夫的画像吃饭,儿女要么离开,要么被通缉呢?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最著名的一句话是:“ 当我们把一切放在大炮面前时,他(前苏联)却把大炮放在黄油面前 。”这句话狠狠的抨击了当时苏联政府以计划经济为中心的国家经济体系,点名了前苏联穷兵黩武不顾民生的做派。

在当时,前苏联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世界各国看到眼里,但没有人敢说出来的,这位刚刚步入政坛的女性,却大胆发言,这也让前苏联媒体为她冠上了铁娘子的称号。 从这一点上来看,撒切尔夫人的执政态度是强硬派,手腕铁血。

然而让撒切尔夫人真正获得英国民众大力支持,展现铁娘子铁血手腕的,当属1982年时期马岛战役了。马岛战役是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领土纠纷问题,一直以来,阿根廷与英国之间就马岛地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至今为止,英国和阿根廷依旧在马岛问题上始终调和不开,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外售军备,只要是关乎于出售给阿根廷战机,英国都要横加阻拦,根本原因就在马岛问题上。但是在1982年,马岛战役英方取得了绝对胜利。

当时, 阿根廷进攻马岛,英国对此十分愤怒,英国认为,马岛是英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阿根廷政府大举进攻马岛,实际上已经是对英国宣战。撒切尔夫人得知此事后,立刻组织英国皇家海军发起反击。

随后,英国皇家海军在马岛地区与阿根廷交战,最终这一事件以阿根廷惨败,英国“收复”夺回群岛而告终。此时,撒切尔夫人成为了英国英雄,这时英国自二战以来,受到敌人外侵后立即回击,并且最终以胜利告终的战役。

这也让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得到民众大力支持。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撒切尔夫人就在中国吃了憋。清政府时期,清朝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英国在香港地区行使了近百年权益,而香港也在百年时间里,始终未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随着中国逐渐强大,我国希望以外交手段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于是,撒切尔夫人携带代表团来到中国,与邓小平主席进行友好协商。撒切尔始终对中国正当提议(香港回归)是十分不愿的,因为自二战结束后,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现如今只剩下香港一块殖民地了,如果将香港还给中国,英国长久以来的自尊心将受到极大打击。

再加上今时不同往日,英国刚刚打赢马岛战役,彰显本国武力,撒切尔夫人想通过马岛战役带来的影响给中国施压,同时保证英国在香港地区的利益。

邓小平主席也不是吓大的,面对英国的威胁,中国丝毫不惧怕来犯之敌。邓小平主席严厉的说到:“ 香港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谈不拢,中国就单方面宣布香港回归。 ”此言一出,实际上也是对撒切尔夫人的一种警告,警告她不要妄想通过武力让中国屈服,中国不畏惧与英国发生正面交锋。

最终,英国代表团在撒切尔夫人的带领下,根本撼动不了中国想要香港回归的心,这也出现了让 中国人民熟知的名场面:撒切尔夫人离开会场后,在人民大会堂会场台阶上突然踩空跪倒在会场门口。

在香港问题洽谈上,是撒切尔夫人最后站在权力舞台顶峰的时刻。但是结果对于撒切尔来说是不如意的。撒切尔这位铁娘子在邓小平主席这座炼钢厂中被彻底击碎,这也让撒切尔夫人断送掉了政治历程。

1990年,撒切尔夫人离开了英国最高政治舞台,始终也没能以首相的身份回来 。撒切尔离开后,事实上本可以悠然享受退休后的安逸生活,但她的执拗却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无比黑暗。

丈夫离世,以泪洗面

撒切尔能坐上英国最高政治舞台,离不开她丈夫的帮助。1950年-1951年,撒切尔夫人两次竞争选举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失败了,但是撒切尔夫人却得到了英国媒体极高的赞誉。

1951年,撒切尔夫人结婚,她的丈夫是 英国的顶级富商丹尼斯,在丈夫的资助下,撒切尔不断研习法律、经济,充实自己的头脑。 虽然在近20年的时间里,撒切尔始终无法走到权力的顶峰,但是丹尼斯始终陪伴在撒切尔左右,给予了撒切尔很大的鼓舞。

1979年,撒切尔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英国第一任女首相,而她的丈夫似乎就犹如透明了一般,一直在她的背后做她的后盾。 撒切尔担任首相后,开始来回奔走于各种政治会议,家庭也都是由丹尼斯来照料,这让撒切尔对丹尼斯非常的依赖。

2003年,撒切尔夫人最爱的人(丹尼斯)永远离开了人世 ,此时撒切尔的内心是无比悲痛的。这位陪伴她走过50多个春秋的丈夫,总是在她最绝望、伤心的时候默默陪伴着她,但是她却好像一直挣扎在政治的漩涡之中,没能好好的陪伴他。

现在,丹尼斯永远离开了他,撒切尔内心中最脆弱的角落彻底爆发。 丹尼斯离世后,撒切尔将夫君的遗像摆在了餐厅,每天吃饭的时候都会深情的望着自己的丈夫。撒切尔总是对自己的女儿说:“我是种感觉你的父亲并没有真正的离开我们”。

丈夫的离世的悲痛再加上本身年事已高,撒切尔的身体也出现了不可逆的病灶。随着中风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撒切尔夫人即使在公共场合展现自己高贵的风度,实际上他现如今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持她继续参政。

然而此时,撒切尔夫人还并没有来到最悲惨的时刻,她的子女,成为了压死她悲惨命运最后一根稻草。

悲惨晚年,孤独离世

撒切尔夫人与夫君丹尼斯共育有一儿一女。儿女双全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撒切尔却完全不一样。撒切尔作为政坛女强人,她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英国政局当中,根本没有多余的事件去陪伴老公孩子。

女儿到长大后,直接选择了远离,而她最溺爱的儿子成为了她最不省心的人。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从小就缺少母亲的陪伴,母亲为了弥补,过分的溺爱马克,这也就导致马克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欺负同学、不好好读书,这些对于马克来说都是小事,学校根本也管不住他。更令人气愤的是,由于母亲的缘故,马克被一帮劫匪绑票,撒切尔夫人动用了许多关系,最终才将马克解救出来。

然而在 马克被解救出来后,他对冒险解救自己的士兵没有一丁点感谢的态度,直接跑出去找地方花天酒地去了。在胡吃海喝一顿后,直接逃单拒不付账,最终还是撒切尔跑过来给他擦干净了屁股。

如果说在马克在英国本地当个纨绔子弟也就算了,毕竟马克的母亲是首相,父亲还是有名的富商,家里足够支撑得起他这么败。 但是这个纨绔子弟在2004年非得跑到非洲,参与到赤道几内亚的政变当中,在政变失败后,马克立刻成为了赤道几内亚的全球通缉犯,最终在南非被捕入狱。

法庭审判马克入狱15年,但是可以获得缓期,前提是必须要缴纳30多万英镑的罚金。此时,撒切尔既要忍受夫君逝世的悲痛,还要出国为儿子缴纳了30多万英镑的罚金。随后马克被判缓刑,走出了监狱,被母亲带回了国内。

天伦之乐,似乎在撒切尔这是不存在的,儿子如此颓废,女儿由于婚嫁等等原因远离自己让撒切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更重要的是,在英国执政的这些年来,撒切尔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她高冷的个性,让她在位时期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随着自己失去了手中的权力,她也很难改变世人眼中的形象,也没人愿意跟她做朋友了。

根据英国一家报道中说出, 在撒切尔夫人77岁生日时,仅仅只收到了四张生日贺卡 。由此可见,撒切尔夫人的晚年几乎是在寂寞中度过,没有爱人、没有子女、没有朋友的陪伴,孤独到老。

2013年,叱咤英国政坛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一次中风后再也没能醒过来 。而最悲哀的是,她在死前,她的子女都没能赶来看到她最后一面。她的身边没有朋友,只有冰冷的仪器,随着心电图化为一条直线,这位撒切尔夫人孤独的离开了人世。

结语

铁娘子是英国 历史 上首位女首相,她的铁血手腕让许多政客都为之折服。然而她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马岛是她的成名之战,香港成为她跌落政坛的主要因素。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对英国政局影响都是巨大的。

但是可惜的是,这位铁血女政客却始终没能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她虽然有一位爱她的夫君,却没能在夫君在世前好好陪伴在他的身边,最后却只能远远望着相片独自悲伤。而她的子女却与她有着隔阂,没有朋友,没有陪伴,凄凄惨惨度过自己的晚年。

这一切都源于撒切尔对权力的执着,也许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撒切尔也曾回顾自己的一生,那时的她是否能感悟到,家庭才是一切快乐的源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840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