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鲁军一鼓作气,大败齐军。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我想你问的是西线无战事吧,《西线无战事》是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创作于1929年,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也是一战时期被毁灭的德国青年一代的控诉书,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无与伦比的轰动效应,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高达800万册,尤其受到当地青年的热烈欢迎。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德] 埃利希·玛利亚·雷马克
战争是什么?它的可怕之处不是那些数以万计的被炸毁的建物;不是曾经让参战的国家倒退几十甚至百年;甚至不是那些巨大的伤亡数字和如同遍野哀鸿的伤民和死尸。
而是,那个时代的人,从精神上完完全全地被毁掉了。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全部的青春献给了战争,他们的人生信念还没完全建立就被彻底摧毁,他们杀过的人,发出的子弹,不会随着战争的结束而覆灭,这些深深印刻在他们记忆里的东西,最终把他们毁掉了。
从前有关家庭的记忆不再能拯救他们,拥抱这些记忆只会激起更痛苦的怀念,因为他们曾经在战场上为了基本的生存毁掉了别人的家庭;痛苦的经历也不再会使他们怨愤,暴怒,疲惫和憔悴把他们的精力全部耗尽,他们再也找不到自己的道路了。
----------------------------------------------------------------------------------------------------------------------
战争给了人什么?我们变得冷酷,好猜疑,无同情心,一心想复仇,因为战场上的人恰好需要具备这些好品质;我们上了战场,我们不再是青年,我们躲开了自己,躲开了我们的生活,在刚刚开始热爱这个世界的时候,却不得不向它开炮;当第一颗流弹打来的时候,我们就与这个世界的希望,美,博爱割断了联系,我们不再阅读莎士比亚,不再阅读苏格拉底,不再争论古罗马斗兽场,我们不再相信他们了,我们相信战争。
在战场上,知道亚里士多德的悲喜剧,知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知道如何分辨各种口径的炮弹;我们知道有时候细小的榴弹比震耳欲聋的大炮更能埋葬一个人;我们知道被击中过一次的弹坑被再次击中的可能性会很小……只有这些道理才能使我们活下去。
我们说脏话,打牌,讲**笑话,因为俏皮话和幽默只是掩盖悲伤的一种手段,只是用来克服恐惧的工具,每个士兵的心里,都被深深地挖去了珍贵的东西;而一旦离开了战场,我们都变成了沉默寡言的人。
那些没上过战场却喜欢其中的细节指手画脚,高谈阔论的人,其实一点都不理解战争的本意,偏离10°,或是打高10厘米,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决定一个人是生还是死;同样,我被炸死或炸伤,也纯属偶然性,我们可能在壕沟被压得粉身碎骨,却可以在空旷的战地上经受几个小时的猛烈炮击而毫发无伤。
战地医院成了最能够见证惨烈的战争的地方,在这里,随处可见断掉了手脚的伤员;你可以看到一个被毒气侵入五脏的人从中毒开始到死去的全部过程,看着他的脸慢慢变黑,最终因为肺部灼伤,窒息而死;你会看到来来往往大汗淋漓的医生,数都数不清自己今天截去了多少腿;护士们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早已见怪不怪,甚至在病人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就拿走他的衣物,为下面的伤员腾床位。
我们的许多同伴死了,我们却不惜一切代价地活着,粗鄙地,悲伤地,邋遢地,肤浅地活着。我们曾经是各国不同的硬币,有人把它们熔化了,于是大家变成了相同的模式。我们变成了危险的野兽,变成了野蛮人,我们不是在战斗,而是为了避免消灭而保卫自己,我们扔出的手榴弹对准的不是敌人,而是将要带走我们的死神。战争使我们失去了同情心,让我们变得自私,变得如此强烈得害怕死去和仇视敌人。
有时,我们只是因为太害怕了,所以才能造就战场上的奇迹:就算两只脚都被打掉了,我们也能用残肢来奔跑;就算胸腔被打穿了,背部被打裂了,我们依然能喊叫;对死的恐惧激发人的本能。
有时我们却显得那么不怕死,明明知道饱肚比空腹在战场上更危险,却仍然在临去的前一刻不停地填充食物。因为生命是短促的,谁知道我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我们已经对战争习惯了,习惯了炮声,尖叫和死亡。战争只是一种死亡的原因,和癌症肺结核一样,同流行感冒和痢疾没有区别,差的只是频率和残酷的程度。我们才20多岁,但是我从前的人生,青春,美丽,恋爱,都离我远去,并且此生都不会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出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人生,无非是绝望、死亡、恐惧以及苦难联系在一起的浅薄罢了。
可笑的是,在面对死掉的敌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深深的愧疚没有一点仇恨。他们和我们一样,是贫民,是有妻子儿女的木匠,是对土地有深深眷恋的农民,是被无辜牵扯进来的手工业者。我们没有感受到被侵犯,却被告知必须保卫自己的祖国。做决定的不过是一群自以为聪明的高智商的人,攻打我们的却是钳工或鞋匠。
如果我们没有被打死的话,可能有的人回去做排字工人,有的人去做农民,去做木匠,代替那个被自己杀死的人,赎罪般的,沉重地过完一生。现在,对我们而言,死去和活着差不多是同一件事,前者结束这件事,后者等待着结束这件事。
人们不会了解我们,在我们之前成长的那一代人,纵然在这儿度过了许多年,但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和职业,很快会把战争忘掉;我们之后的那一代人,就像从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完全陌生,将把我们推向一旁。
我们终究会被时代所遗弃,或是自己走向毁灭。
,谢谢
晚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当时的标签可以用落后、耻辱、腐朽、无知来形容,从清政府的统治阶层到普通老百姓都是这样一个状态。
这些弊病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因此那些思想先进人士密谋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战争,意图推翻腐朽的清朝帝制。
这些先进人士为了国家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黄花岗起义。
这场起义运动爆发于广州,由黄兴担任总指挥,数百名敢死队队员突袭当地总督署,革命士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不过这场起义运动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加快了全国各地的革命高潮。
当时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林觉民,与其他同盟会志士决意攻下广州。然而起义失败,林觉民被抓,林觉民决定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从而唤醒整个中华民族,临死前,林觉民写下了感人的《与妻书》。
这封书信,是林觉民在生命终结之前写给自己的妻子陈意映最后的爱情告白,被称之为数百年来最美情书。
18岁的林觉民娶了17岁的陈意映,一个是青年才俊,另一个是红袖佳人,两人情投意合。后来,林觉民留学日本,两人仍然保持着书信的往来,从林觉民的文章中可见两人浪漫的爱情。
然而殊不知,林觉民回国之后,不像往常那样每日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反而进出匆匆。陈意映怎知道,自己的丈夫身上背负着巨大的使命,稍有不慎,就会牺牲。
当时的陈意映已经怀孕,看着自己的丈夫再次匆匆离去,她意识到这次与往日不同,苦苦哀求丈夫,希望可以一同随行,然而林觉民怎么可能这么做。
就这样,林觉民牺牲的噩耗传来,只留下了《与妻书》,虽然纸短,但是情长,字里行间,读之,感人肺腑。
《士兵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59 黑白片 81分钟
苏联莫斯科**制片厂摄制
导演:格里高里·丘赫莱依 编剧:瓦连金·叶若夫 格里高里·丘赫莱依 摄影:弗拉吉米尔·尼柯拉耶夫 艾拉·萨维里耶娃主要演员:弗拉吉米尔·伊凡肖夫(饰阿辽沙) 让娜·普罗霍莲柯(饰舒拉) 安托尼娜·玛克西莫娃(饰阿辽沙的母亲) 尼柯拉依·克留契柯夫(饰将军) 叶甫盖尼·乌尔班斯基(饰残废军人)
本片获1960年戛纳国际**节最佳送选片奖、青年导演奖,旧金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全苏**节大奖;1961年编剧叶若夫和导演丘赫莱依获列宁奖金
剧情简介
一个神情郁悒的母亲站在村口凝望着远处,但她并不等待任何人。她曾经等待过的唯一的儿子阿辽沙没有从战场上回来,他已被埋葬在异国他乡。每年早春时节,外国人把鲜花献在他的坟前,他们称他为俄罗斯士兵、英雄。但对这位母亲来说,他就是她的小阿辽沙,她的儿子。从他出生到他离家前的一切,母亲全都知道。现在影片要表现的是他的一段连母亲也全然不知的经历:
这是卫国战争的严峻岁月。四辆德军坦克正在穷追因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未来得及撤退的通讯兵阿辽沙。阿辽沙拚命地奔跑着,在惊恐的心理状态中,他感到乾坤倒转了,坦克和田野仿佛在上空,而蓝天却在脚下。忽然,他急中生智,抄起战友们扔下的反坦克枪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将军召见了阿辽沙,要为他请奖。阿辽沙请求将军不必给他授奖。他只希望准许他回家乡去探望一次母亲,替母亲修补一下漏雨的房顶。将军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了他六天假期:路途往返四天,在家呆两天。
阿辽沙踏上了归途。一个不相识的士兵巴甫洛夫托阿辽沙在枢纽站转车的时候到他家去一下,向他妻子报个平安,并把全班战友捐献给他的两块肥皂带给他妻子。阿辽沙受到启发,在火车站附近的市场上也为母亲买了一件礼物: 一块黑纱头巾。
在站台上,阿辽沙遇见一位拄双拐的残废军人,便热情地帮助他提皮箱。残废军人要给妻子发电报,谎称因故不能去找她了,其实,他是不想成为妻子的累赘。女电报员斥责他不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来说,即使回来一个失去了双腿的丈夫,也比没有人回来强! 于是残废军人鼓起勇气回去见自己的妻子,他和阿辽沙一起上了火车。
火车到达保利索夫站,阿辽沙看到残废军人的妻子到车站把丈夫接走,心中十分欣慰。阿辽沙要在这里换车,客车已经没有了,他非常焦急,准备爬上一列运送军用草料的货车。守卫货车的哨兵加夫里金不准他上车。他不得已给了这个哨兵一个肉罐头,终于得到了允许。
不料,在阿辽沙爬上的这节堆放草料的货车厢里还躲着一个姑娘。姑娘见到阿辽沙,吓得拉开车门,把自己的小包裹扔了出去,自己也要往下跳。这时火车在迅速奔驰,阿辽沙拦住了她。起先,她怕阿辽沙,对他很不友好。后来两个人相互作了自我介绍。姑娘叫舒拉,自称是去找未婚夫,他是一位飞机驾驶员,正在养伤。
车停了,阿辽沙下去打水。返回车厢时,见哨兵加夫里金正在威胁舒拉,要把她拉出车厢去。阿辽沙为此与加夫里金争吵起来。加夫里金诬蔑阿辽沙和舒拉有见不得人的关系,阿辽沙打了哨兵一拳,把刚打来的一罐水也弄翻了。哨兵见阿辽沙的背包里还有肉罐头,馋涎欲滴。阿辽沙给了他两个罐头,想让他答应不撵舒拉下车。正在这时,货车的负责人——中尉来了。他见哨兵拿士兵的东西,处分了他。中尉得知阿辽沙是击溃敌人坦克的英雄后,同意让他和舒拉搭乘这趟火车。
阿辽沙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请舒拉吃,他们聊天时谈到姑娘与小伙子之间会不会有纯真的友谊,舒拉似乎有话要对阿辽沙说,但阿辽沙真诚地劝她不要为未婚夫担忧,让她相信未婚夫的伤会好起来的,舒拉只好打岔说:“口渴极了,”把本来想说的话咽了回去。再一次停车的时候,阿辽沙又下去打水,由于倾听战报广播忘了时间,回来时火车已开走了。他拦了一辆卡车追到下一站,哪知火车已离站,又没追上。阿辽沙垂头丧气地离开车站,忽听有人在喊阿辽沙,原来舒拉也下了火车,正在铁路天桥上等他。两人重逢,万分欣喜。
阿辽沙和舒拉一起去寻找托带肥皂的战士的家。可是那条街已被炸成瓦砾。他们在另一幢房子里找到了巴甫洛夫的妻子,发现她已背叛了在前线的丈夫与别人姘居。阿辽沙把肥皂给了住在小学校里的巴甫洛夫的父亲。为了安慰这位老人,阿辽沙向他编造了一段他路遇的陌生朋友的动人事迹。
告别了老人,阿辽沙又同舒拉一起登上一列军用列车。这是他们能呆在一起的最后一段旅程。舒拉到站了,两人话别时舒拉告诉阿辽沙她并没有未婚夫,也没有亲人,现在是到姑妈家去。她以这种含蓄的方式向小伙子表白了自己的爱情。
阿辽沙继续乘火车奔向目的地。敌机炸断了铁桥,列车也起了火。阿辽沙帮着从车厢里救人。他的时间已很紧迫,修桥需两小时,他不能再等,只得找了一个木筏过河。阿辽沙随后又拦了一辆卡车驰往家里。到了家,不巧母亲又在地里。他急忙赶到地里,朝着母亲奔去,母亲也在往回飞跑。母子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阿辽沙匆匆地把头巾给了母亲,和母亲说了三两句话,就要返回前线——他在路上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他的休假期已到尽头。临走时,他答应母亲一定回来。
然而阿辽沙再也没有回来……
他本来可以成为工人、工程师、农艺家……,但他却永远只是一个士兵,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士兵。
鉴赏
《士兵之歌》是苏联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新浪潮**”的一部创新之作。它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士兵之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反映了战争使阿辽沙的母亲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也夺走了像阿辽沙这样年轻的19岁的生命,毁灭了阿辽沙与舒拉之间刚刚萌芽的美好爱情。影片作者通过这部具体的作品谴责了战争。《士兵之歌》是一个悲剧,主人公的牺牲是用暗场来表现的,但却比用明场来表现更具有震撼力,影片没有用虚假的乐观主义的调子来冲淡悲剧气氛,这在苏联**中是新的尝试。
从影片的结构来看,《士兵之歌》突破了叙事**的框框和戏剧结构,这是一部散文结构的**,它涉及的社会生活面远远要比叙事**宽广得多。影片中的某些事情不一定和阿辽沙本人的直接经历有什么关系,但影片通过阿辽沙在战争期间去休假这短暂的几天反映出了苏联前线和后方生活的横断面,展现出在战争的考验面前表现各不相同的各种人物。习惯于看故事情节的观众可能会嫌这部影片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可是,它给予人们的感受却远比一些故事和事件丰富得多,而且它能使观众从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
《士兵之歌》通过阿辽沙的眼睛,把他在休假的路途中所看到的战争的景象展现了出来。按照戏剧结构,影片中的残废军人可以不表现,因为他和阿辽沙的生活经历没有直接关系,他只是阿辽沙在路上遇到的一个人。但是影片表现了他,也就表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很多军人残废以后的遭遇和他们的命运。影片通过阿辽沙路遇的几个人物,多侧面地把战争期间苏联整个社会都表现出来了,影片的容量就大得多了,但影片并不散乱,构思还是很严整的。片头的画面中,阿辽沙的母亲伫立在村口,她不是在等待阿辽沙归来,她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了。她站在那里,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使她的心感到平静些。
阿辽沙在敌人的四辆坦克追赶下奔跑这场戏中,忽然,观众看到银幕上表现出来的天地倒转了,坦克在上空,天在脚下。这是阿辽沙的一个主观镜头,是用摄影机表现了阿辽沙的恐惧心理,当时,阿辽沙由于害怕,他所看到的天地已经颠倒了。用摄影机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在50年代末的苏联还是一个新的手法。
本片从人性的角度强调了阿辽沙与母亲的感情,这在过去的苏联影片中也是不允许存在的。《士兵之歌》的编导不想把阿辽沙表现为一个单纯的战斗工具,而要把他描绘成一个有着普通人的爱和憎,有丰富的感情,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阿辽沙在路途中照顾一个残废军人那场戏处理得很细腻。残废军人的目的地是保利索夫,阿辽沙也要在那里换车。在保利索夫车站上,残废军人和阿辽沙都用抽烟来掩饰自己的焦急心情。对残废军人来说,妻子来不来决定他今后的命运,阿辽沙则感到时间紧,担心赶不上车,但不把残废军人交给他的妻子,阿辽沙也不放心。阿辽沙和残废军人一起正要转身离开车站时,残废军人的妻子来了。她大声地喊了一声“瓦夏”,向丈夫奔跑过来,但跑了几步,看清楚他的形象后,停顿了一下,才又继续跑到他身边。这个“停顿了一下”,是有心理活动的,因为妻子出其不意地发现他已断了一条腿,感到惊讶,这是真实的感情,然后又跑到他身边,与他紧紧拥抱,她的心情是:终于回来了,即使断了一条腿,能回来也是好的。导演和演员都注意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当残废军人和妻子走出站台时,影片用中景表现了妻子挽着丈夫右胳膊的背影,忽然拐杖绊了一下,妻子只好把手抽出来,与他分开走了。这个细节的表现力很丰富,它说明这条拐杖在妨碍着他们今后的生活,连走路也不能像战前那样了。这个细节的容量很大,这是真正的**语言,给影片增添了光彩。
阿辽沙与舒拉之间刚刚萌发的朦朦胧胧的爱情表现得像清澈的泉水那样的纯洁。阿辽沙因下车打水误了火车,后来又搭乘卡车到枢纽站去赶火车,谁知又没赶上,他以为再也见不到舒拉了,没想到舒拉知道他要在枢纽站换车,就下了火车,站在铁路天桥上等他,她目不转睛地在过往行人中寻找他,连喝水都没敢去,唯恐错过了他。这两个年轻人的简单的对话只是,阿辽沙:“舒拉,你真聪明啊!我真傻,我以为再也见不着你了。”而舒拉却说:“渴得很啊!”阿辽沙:“你还没喝水吗”舒拉:“我怕错过了你啊!”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说半句关于爱情的话,但听起来很平静、很一般的话中却充满了感情。
舒拉和阿辽沙去给路遇的战士的妻子送肥皂那场戏中,当阿辽沙发现那个妻子已背叛了在前线的丈夫时,他觉得这个不忠的妻子不配得到肥皂,他又去把肥皂取回,送去给战士的父亲,甚至连包肥皂的纸也不给她留下,这充分展现了阿辽沙水晶般纯洁的心灵。这个妻子住的那幢房子的楼梯上,孩子们在吹肥皂泡,舒拉伸手去接,孩子们不让她毁掉美丽的肥皂泡。对于孩子们吹肥皂泡这个细节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战士的妻子的忠贞像肥皂泡那样破灭了;还有一种解释是:阿辽沙与舒拉之间的这种朦胧的爱情也像肥皂泡那样的虚幻和不可捉摸。
临别时,舒拉告诉阿辽沙:她根本没有未婚夫,她这是到姑姑家里去,她一无亲,二无故。她以独特的方式向阿辽沙表白了爱情。
影片的结构是很严谨的,看起来似乎比较散,但实际上经过了作者的精心设计。看完这部影片,使人有很多东西可以回味。《士兵之歌》使观众对整个卫国战争能有一个概括的理解,对战争的残酷性也会有一些感受。看完《士兵之歌》会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感,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因为阿辽沙对观众来说很亲切,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失去他,就像失去一个老朋友那样,给观众带来哀伤。所以,这部影片能够打动人的心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称得上是创新的佳作。它对以后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片导演丘赫莱依情况请见本书《第四十一》条。
《仁武将军》第五章将孰有能攻略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仁武将军》第五章将孰有能攻略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
《仁武将军》第五章将孰有能攻略
自动剧情前期战功,军衔+2目前的职位是百人将
调查,不容姑息赶出军营,以正风气(魅力-2)/打军仗严厉警告(魅力-1)/没收财物奖励的花查(魅力-1)/上交
不管,小赌怡情(魅力-2)
自动剧情
小红渠出场啦
立马答应(感性+1)/考虑一下(理性+1)
养成一
东风岗(士兵八卦林天颖)
河边
触发剧情
沈学枫线
遇见林天颖
承认
反驳(林天颖好感+1)
中军大帐(士兵八卦战争局势)
虎威营(士兵八卦北伐)
正气营
研习兵法(智慧+1)
训练部下(魅力+1)
练习射箭(骑射+1)
天风营(士兵八卦婧昌公主联姻南楚,是方姐姐)
小树林触发剧情(战钧心线)
不敢当(战钧心好感+1)
是的(战钧心好感+1)
辕门(士兵八卦颖海谢郎hhh)
自动剧情救风尘小红渠得救啦
如果此刻谢的好感最大,会有谢兄的隐藏剧情的
养成二
东风岗(士兵八卦谢兄)
河边
士兵吐槽谢兄
争论(谢承央好感+1)
默默走开
中军大帐(讲解局势)
虎威营(士兵八卦目前武洲局势)
正气营
研习兵法(智慧+1)
训练部下(魅力+1)
练习射箭(骑射+1)
天风营(士兵关心淮安侯)
小树林(和士兵一起看小h书?)
辕门(士兵八卦塘主他们家镇东军2333)
自动剧情
男人的情趣?我笑了
破损的长弓
直接扔了(魅力-1)
调查直接扔了(魅力-1)/上报
自动剧情谢兄隐藏剧情+老战线剧情
养成三
东风岗(大家一起吃烤肉)
河边
(士兵八卦燕灵帝)
中军大帐(士兵八卦小战带的酒)
虎威营(士兵玩闹)
正气营
研习兵法(智慧+1)
训练部下(魅力+1)
练习射箭(骑射+1)
天风营
认为可能会传位给太子(守序+1)
认为会传位给七皇子(叛逆+1)
不发表看法(理性+1)
小树林(针对苏错开展争执)
辕门触发剧情
沈学枫线剧情
遇见林天颖
嗯,那我就是正人君子/那我还是由着自己性子怎么可能(林天颖好感+1)/不可能(林天颖好感+2)
自动剧情
粽子节小红渠好可爱!再次有谢承央隐藏剧情(好感最大触发)
好吧
但是我们是兄弟啊(谢承央好感+2)
养成四
东风岗(士兵日常)
河边
(士兵八卦军事换防)
中军大帐触发剧情战钧心线
那我军一定会大胜瓦解汗国,不得犯边(战钧心+1)/赶尽杀绝
那我军一定给鞑子痛击那我们起码有喘口气的时间(战钧心+1)/但我们也不能放下戒备(战钧心+2)
虎威营(士兵送家书)
正气营
研习兵法(智慧+1)
训练部下(魅力+1)
练习射箭(骑射+1)
天风营触发剧情
苏错线
宽慰(苏错好感+1)/不认同北伐有其他将军呢/确实可惜(苏错好感+2)
小树林(士兵因为淮安侯吵架)
辕门(百姓送蔬菜给军队)
自动剧情北伐要开始了,和小红渠告别
小红渠知道了你是女孩子
北伐开始
1主动搜索敌军
11先立威需要魅力大于8或者骑射大于12
/迅速整兵
带兵攻击和待机接应达成be
选择虚张声势,原地纵马则跑路成功
选择分批声东击西,也可顺利逃脱,选择添乱,则额外诛杀娄然副将
自动剧情遭遇沙尘暴
选择第一个和反应不及时,达成be
回马援救则
如果谢兄好感最大,则进入谢兄隐藏剧情
我恐怕还是需要你(谢承央好感+3)/
我当然能独当一面
鼓舞士气全军出击,达成be/另寻他法小股军队夜袭,达成be/诱敌深入
/不出头,达成be
诱敌深入同意,达成be/不同意集中兵力猛攻,达成be/分兵出击(此时智慧要求大于等于9)
2留守中军
我们应该出兵去找他们(感性+1)/战统领有什么指示?()
自动剧情庆功宴,若之前北伐立功(额外诛杀娄然副将等选择选对)则军衔+1,此刻最大军衔为军司马
你一定可以的
你是昭武将军你难道也会从仕?(十哥好感+1)/都是忠诚良将,可人不同(十哥好感+2)
养成五
东风岗(士兵八卦战后局势)
河边(士兵八卦武林人士在北伐中帮忙)
中军大帐(士兵八卦将军们的封号)
虎威营(士兵八卦穆)
正气营
研习兵法(智慧+1)
训练部下(魅力+1)
练习射箭(骑射+1)
天风营(士兵八卦老姜的长枪)
小树林
触发剧情沈学枫线
遇见林天颖
谢谢林将军(林天颖好感+1)/军人这样很正常的
辕门(士兵八卦苏错)
谢承央线(谢承央高好感)自动触发剧情
自动剧情乙妹初潮来了,十哥送温暖
好的多多益善(魅力-2)/调查亲自归还(守序+1)/让手下还
不必亲自去了(魅力-1)
(好感15)触发谢承央线剧情:好/其实也没什么大事
选好则正式进入谢承央线
那我们走吧/就知道你喝不过我(乙妹把谢兄给睡了)
(好感20)触发十哥好感剧情
养成六
东风岗
河边
大声指责(守序+1)
不管闲事(叛逆+1)
中军大帐
穆阿十军帐(十哥表白卡系统)
虎威营(士兵八卦穆拼酒)
正气营
研习兵法(智慧+1)
训练部下(魅力+1)
练习射箭(骑射+1)
天风营
小树林
(士兵八卦荆襄这个地方)
辕门
自动剧情去青龙寨遇见大扛把子
捞他起来沉默/发誓不说出去(守序+1)
远离是非之地(理性+1)
触发谢承央线剧情
谢的剧情和公共剧情是夹杂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攻略,你们就是同事的关系
养成七
东风岗
河边
中军大帐
触发剧情战钧心线
那你呢/放心吧统领(战钧心+1)
穆阿十军帐(十哥表白卡系统)
虎威营(士兵八卦受降城)
正气营
研习兵法(智慧+1)
训练部下(魅力+1)
练习射箭(骑射+1)
天风营触发剧情苏错线
黑旗军(苏错好感+1)
淮安侯这是什么意思(苏错+1)/那是当然的(苏错+2)
小树林
(士兵八卦荆襄这个地方)
辕门
三份军令来临,玩家即将进入大分线,之后的主要剧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选择一:支援定西,进入此线则进入西秦篇(攻略穆阿十必走此线)
选择二:驻军漠南,进入此线则是受降城篇,此路线对应主线路线,攻略项婴和达达等选这条路线(也是正史线)(前期建议走了老战和双沈导师线的也选这个)公共路线
选择三
平定东胡,进入东胡篇,攻略谢承央则走这个路线(你没有其他选择),如果前期选择了方槐苏错导师线的,也是选这个
目前粽子会先更新东胡篇,攻略也会同步出东胡篇的攻略。
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的士兵为何会越打越多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生灵涂炭的一场战争,而苏德战争又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整个二战过程,苏德战场上的战斗毫无疑问是非常惨烈,实力碰撞也是最为强悍的。整场战争打下来,光苏联一方就损失了800多万正规军,可见,苏德战争的强度和烈度是非常大的。
1941年6月,疯狂的德国对苏联以及东欧地区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也就是说,德国在1941年的时候公然的违背了此前与苏联签订的协约,悍然对苏联发动了攻击。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当时是以闪击战的方式突然袭击了苏联,至此,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确实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想到德国会突然对自己发动攻击,导致苏军在战争初期伤亡惨重,很快就丢掉了欧洲大部分领土,不过,等到苏联从这场战争当中缓过来之后,德军就开始力不从心了,打到中后期的时候,德军基上就只能处于防守作战了。
在苏联人挺过了德军的闷头重击之后,他们的军队人数不仅没有丝毫的减少,反而呈现出越打越多的态势,究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苏联的人口基数比较庞大,在二战爆发的时候,苏联全国的总人口就达到了17亿人,反观德国,当时的总人口只有6000万左右,可见,当时苏联的人口几乎是德国的3倍,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来讲本身就是一场消耗战,而在战争当中出现伤亡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德两国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就决定了德国的动员兵力数量上是根本无法与苏联相比的,而在这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争当中,谁的动员能力强,自然就更加有机会取得战争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显然就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毕竟当时的德国面对的并不止是一个苏联,还有法国、英国、比利时、波兰等等的国家。当然,希特勒当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德国当时要想扩大势力,并且减少损失的话,就只能采取闪电战的策略了。
德国使用闪电战在早期确实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果,因为,他们在39天之内就征服了法国,27天之内占领了波兰,5天之内就打败荷兰,最夸张的是,德国竟然一个小时之内就彻底占领了丹麦,可见当时德国采取的闪电战策略非常成功,当然,德国对这些小国家采取闪电战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但苏联可不是一个小国家,想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占领苏联的话,也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毕竟苏联的战略纵深非常大,这就使得苏联能够在其国土范围之内做出较大的战略调整,这一点可以从苏德战争前期就能够看出。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并不是一味的与德军拼命,而是选择了战略后撤,看起来德军似乎没有花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大部分苏联的欧洲领土,但是,德国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原因很简单,苏军当时战略撤退就进一步拉长了德军的战线,因为,德军每占领一个地方都需要派兵去驻守,占领的地方越多,德军的兵力就会越分散,这样一来,真正能够投入大规模作战的士兵数量就越来越少。
就这样,德国往前推进的过程当中能打的士兵人数越来越少,而苏联的人口技术本来就多,只要苏联高层发布全国动员令之后,苏联境内的年轻人迅速投入战场,这使得苏联一下子就增添了大量的士兵,这也就是为什么,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士兵看起来越打越多,而德军士兵越打越少的主要原因了。1943年以后,苏联开始发起了大规模反攻作战,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相继被苏军重新夺回,每夺回一个地方苏军就在当地征募本地人当兵,因此,苏德战争进入后期之后,苏军的兵力自然是越打越充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