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个时期被称作蓝色时期。时间是从1900年至1903年。
2、第二个时期被称作粉红时期。时间是从1904年至1906年。
3、第三个时期被称作非洲时期,也被称作黑人时期。时间是从1906年至1910年。
4、第四个时期被称作分析主体主义时期。时间是从1910年至1914年。而1914年又被称作综合主体主义时期。
5、第五个时期被称作新古典时期。时间是从1917年至20年代。
毕加索啊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女孩与小船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非常的多,也非常的出名,是第一个看见自己的作品被收进卢浮宫的画家,所以我认为他十分的有才华,而且他对于中国文化非常的敬佩,非常喜欢齐白石老人的画作。
同样是画家,毕加索是一个渣男,而莫奈却是一个深情的好男人。艺术家各个领域的,他们被我们每一个人推崇着,但是当我们关注他们的私生活时,总会有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显露出来,很少会有人能够幸免。只要有人干了这种事儿,就会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人们对艺术是包容的,在艺术的庇护下这种感觉就是成为了寻找灵感。
毕加索就是谁给我灵感我爱谁,毕加索是西方现代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一生有3万多幅绘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它其中的质量也是非常有保证的。他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的第一,但即便如此,还会有人在提起他时,给他贴上一个渣男标签,大家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不近女色的人,是一个讨厌女人的人吗?答案是:不是的。
毕加索是一个花花公子一样的人,经常会有他跟情人的新闻报道,毕加索虽然只有两次婚姻,但情人很多,公开的有五个,秘密的这个就不知道有多少了,不到20岁的时候他就经常流落在风月场所。再来看莫奈,莫奈是法国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画也是非常出名的,而且跟自己的夫人感情相关,被传为一段佳话。
莫奈在25岁的时候遇见了18岁的你卡米尔,就这样一见钟情,卡米尔爱上了这个穷小子,当时的莫奈还不是什么名人,只不过是一个穷小子,父亲反对他结婚,切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夫妻两人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最终父亲同意他们结婚。莫奈也通过爱情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灵感。
2003年2月5日,纽约,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室外,美国时任国务卿林·鲍威尔在闪光灯下,声称萨达姆政权可能生产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美国以此为借口宣布进攻伊拉克。
在鲍威尔身后,有一块印着联合国徽章的蓝布,这块巨大的蓝布遮挡的就是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的复制品挂毯。
在这样一副反战名作前面宣布发起战争,无疑充满了讽刺,此地无银三百两地遮挡《格尔尼卡》反而增加了它的力量,大量抗议者在街头高举《格尔尼卡》图像来反对鲍威尔的行为。
作为一幅画,《格尔尼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能让那些挑起战争的人感到忌惮?它是怎么从一件艺术品成为一个反战标签。英国学者詹姆斯·艾德礼《格尔尼卡:毕加索的愤怒与人类战争的反思》为你讲述这幅旷世名作背后的故事。
1《格尔尼卡》缘何而起?
1937年的一天,西班牙政府的代表团敲开了毕加索在巴黎第23街的公寓大门,说服他为5月开幕的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贡献一幅重要作品。
就在前一年的夏天,西班牙驻摩洛哥军队在佛朗哥和莫拉将军率领之下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就此爆发。
与《格尔尼卡》作为和平象征的意味相反,政府希望借此结束英、法、德对西班牙的武器禁运,装备一支军队去对抗反叛者。
原本讨厌委托创作,不关心政治的毕加索被这半年来发生的事件冲垮了内心屏障。他在听说独裁者弗朗哥和他的追随者们疯狂的语言和残暴的行动后,写道:“西班牙战争是一种反动——反人民、反自由”。
在自己的出生地马拉加被空袭后,毕加索创作了蚀刻版画《佛朗哥的梦幻和谎言》。这幅描绘*秽可笑、一只独眼、两个大鼻孔,为虚荣和凶残本能所陶醉的佛朗哥将军的形象,明确表达了他对内战和引起内战的人的感受。
正当毕加索寻找主题时,一个悲剧事件发生了:1937年4月德国空军对一个不设防的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轰炸。分崩离析、末日、熊熊大火。恐惧从格尔尼卡向外蔓延,带着各种消息像压抑的浓雾一般从门缝渗进毕加索在巴黎的画室。
在花神咖啡馆的谈话中,刊印的废墟照片里,各类报道的字里行间,毕加索获知了格尔尼卡的惨状,开始了这幅旷世名画的创作。
2《格尔尼卡》是如何诞生的?
《格尔尼卡》是以公开方式创作的。具有影响力的与艺术家、作家和其他文化界人物应邀到画室观看它的创作过程。毕加索的情人多拉·马尔用照片详细记录了作画的全部进展。
有趣的是,在这些黑白照片记录的变化中,却如画家本人所说“尽管外表改变了,但最初的‘视觉’几乎保持不变。”
冷漠无情的公牛和痛苦嘶鸣的马都出现在最初的两幅素描中,在之后的几天被翻来覆去地摆弄。“哭泣的女人”在草稿中反复出现,那张神情错乱,张口悲泣的脸不断被调整,直至在画面中定格。
毕加索曾试图让受伤的士兵举起一只肌肉发达的手臂,拳头紧握一捆谷物。而这些最后都被一个介于眼睛和聚光灯之间的某种东西取代,最后演变为成稿中的电灯泡。
这个电灯泡发出暗淡的光亮,与女人手握的灯,形成画中的两个光源。毕加索这种选择性聚光,借鉴了他的视觉导师弗朗西斯科·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马德里》。戈雅画中的光源来自置于地面的方形灯笼,毕加索称“那盏灯笼是死亡” 。
这些摄影作品不仅是记录,而且对画作产生了影响。马尔认为象形元素和主题组成的《格尔尼卡》“就像一张照片”,反映格尔尼卡被摧毁的一个瞬间。
5月1日创作第一幅画开始,整个创作持续了一个多月。毕加索讨厌完成一件作品。他的助理罗伯特·马塔的日常工作就是试图阻止他继续画下去,把《格尔尼卡》从画室弄出来。
3从艺术名作到反战标签
从《格尔尼卡》创作至今,已经过去了80多年,《格尔尼卡》已经超越了艺术作品本身,成为反战标签,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20世界60年代,《格尔尼卡》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而此时这个却正置身于战争之中。这幅画的细部经常出现在反战抗议横幅上和标语牌上,它所展出的房间成了抗议越南战争集会守夜活动的现场。
1967年,400名艺术家和作家向毕加索请愿,要求他将《格尔尼卡》从美国弄走。他们写道:“请在战争期间从美国撤回你的画,以此使你这幅画的精神发扬光大,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它要传递的信息。”《格尔尼卡》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格尔尼卡》也给了后世许多艺术家灵感,美国艺术家林戈德曾创作《美国人民系列第20号:死》和毕加索一样,她画的是一场灾难,但主题不是空中轰炸,而是60年代美国街头爆发的种族冲突。
这幅画对《格尔尼卡》构图的借鉴十分明显,延续了毕加索立体主义扭曲的风格,画中人物那些狰狞的绝望的面孔,表达了画家对于种族冲突与极端暴力的强烈反对。
时至今日,局部的战争与暴力冲突仍旧在世界各地上演,但人们对于和平的追求从未间断,《格尔尼卡》的存在时刻提醒着后人是战争因何而起,为了和平,人类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