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鸥献唱朱丹那一集

周晓鸥献唱朱丹那一集,第1张

第25集。在电视剧《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周晓鸥扮演的大学老师罗海斌表白朱丹扮演酒吧老板丁玲。罗海斌报名某个比赛,借着比赛用的舞台唱了一首《爱不爱我》,现场向丁玲告白。

剧中,周晓鸥演的罗海斌喜欢朱丹演的丁玲,丁玲也对罗海斌有好感。但是,两人在一起,总缺少那么一点契机。罗海斌报名某个比赛,丁玲收到消息,特意赶去给他打气。比赛结束,罗海斌得了冠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于是借着舞台唱歌表白,任何女孩子都喜欢浪漫,丁玲也不例外。感受到罗海斌的诚意,她非常感动。就这样,在罗海斌的努力下,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一起。

《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是由中国、韩国合作拍摄的校园浪漫清甜派偶像剧,由张林子执导,尼查坤·抔勒威查固、徐璐、蒋劲夫、于文文、朱丹、高珑珂、魏大勋、孟佳、周晓鸥和李昶等联袂出演。本剧讲述了几位90后的年轻人自由奔放的ABC张灏、肩负众望的李修齐、超级女汉子罗曼、搞笑达人马俊才等一群搞笑奇葩舍友们的校园生活。

张灯结彩

我千姿百态哟

展开了生活花海

你的龙飞凤舞哟

踏响了五色节拍

我的喜出望外哟

陶醉了江南塞北好戏连台

你张灯结彩哟

抒发了城市乡村情怀

我的火树银花哟

得到了星光喜爱

你的安居乐业哟

吸引了花喜鹊青睐

我的风调雨顺哟

铺满了春夏秋冬长城内外

你的张灯结彩哟

映红了千家万户门牌

噢!张灯结彩 噢!张灯结彩

你欢歌我笑语爱表白 爱表白

噢!张灯结彩 噢!张灯结彩

你宏图我美景伴随朝霞一起来

1 关于范仲淹的文言文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i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办酒,未举觞,见缞绖(cui die)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i 急迫的)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宴席,厚赒(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2 范仲淹文言文

原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

3 《范仲淹上疏》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

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

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

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

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

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

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4 范仲淹读书 文言文

原文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另一版本: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字义

字义: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适:出嫁。 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饘:zhān,稠的。 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孤:幼年丧父。 沃:浇。 士:读书人。 南都:临安(今杭州) 氏:姓 既:已;……以后 再 :两次 旨:要义 始:曾经

译文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启示:范仲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对父母的孝顺,感恩母亲的不容易,刻苦读书;勤奋的好学,不怕吃苦,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5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请合起来读,我找不到它的读音,麻烦大家找到后告诉我)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j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二岁就成了孤儿,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从他们的姓。既然长,知道他家世代,就含着眼泪告别母亲,他应天府,依照戚同文年学。昼夜不息,冬天非常疲惫,用水洗脸;吃饭不给,至于用粥继承的,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痛苦啊。考中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刚回姓。

晏殊应天府知府,听说范仲淹著名,请设置府学习。范仲淹泛通晓《六经》,擅长《周易》,学者多从询问,为执经讲解,无所累。曾经把他的俸禄用来吃四方游士,他的几个儿子到了换衣服而出,范仲淹平静的。

河中府通判,改道陈州。当时朝廷正在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木材在陕西市场。范仲淹规劝的话:“现在兴土木,破产业,不是顺民心、合天意啊。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市场上木材的数量,以免除这被拖欠。”

任参知政事。会司马伦⑶侵犯淮南,州县官有守不住的,朝廷想要杀了他。范仲淹说:“平时话不说军备,敌人来了而专门要求守臣,可以吗?郡守县令都可以不杀”。

7 文言文 范仲淹立志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契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8 致范仲淹先生 (用文言文写)300字左右

致席文君:

公!

近读子之佳作,《岳阳楼记》,而为中之壮怀及忧国之容情而惊叹。及读至“嗟夫,予尝求古仁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何以归。”。”时,最为感。感者,子不有在我之,又幸汝未生于我之。今之世明面上,风俗良,节次严,实恶风人已心知肚明。诚能忧民之忧,乐人之乐者又几何?唯公,赃已为官常。唯能无利诱者,乃为好官。无奈世间此等,少有。而能于恶之途中持直且为民之心思,何其难!!

君从小便好书,在艰难也,固勤于学。亦正以此,养其子执坚刃之性,再加上彩昂之志,学而不厌之苦心,使君日后得达,造福天下。君尝以行其道与之而为折,或因怒后,仁宗与宰相坐三谪。乃仍豁朗,乐于生地,又为民利。

君既抱异之文,在战指挥上依旧佳,尝于夏率兵大举,而使国家危之时,受了这重之累。及公至战场时,为时土之危、民之遇而深悲。言其之策,于攻败,固守陈,蓄锐,不断变身,竟破夏人。此亦正也,其实是一切之本。且君善夷,与其心腹之交通,取之必之要地也。不使夷狄之人于宋和,谓君亦爱有加,岂不失公待人之美才也品?

君意革,以天下为己任,亦尝作万言书。新纲答手诏条十事,对十项改议,要有“明黜陟,抑侥幸得,精贡举,择长吏,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是以今观之,仍有其事与大义也。但是当时,却被小大官僚所不容,加以旧使之反,卒以败,而革心矣,亦为之安石熙宁变法之前。从此一点之,汝当之不愧为中国革其一座丰碑式。

公至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正得之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尝居官,然生而极为俭,直至晚年,皆无一举之府,乃至无一件新衣,而好以私财遗人。虽为布衣,亦皆能呼其名。此等勤俭,令人叹服。

君其行而不改时素之宽大,严之于官而选。王愤万,一家人哭总于一路哭诺!

公少有大志,以济天下为己任,居官十载,在朝则为民请命。公之生也儒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博怀,行矣儒者“以仁为任,死而后已”之至务。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蔽君之一生,诚复当矣。

古今中外,千秋,君为儒之骄,尤为仕者万世之师。

于子敬!

2015524

人物生平 随父征战

赵葵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三日(9月4日),他刚出生时,有人梦见南岳神降临在赵葵家中。赵葵的曾祖为绰号“铁面御史”的北宋名臣赵\,赵\致仕后移家衡山城前(今衡山县岭坡乡)。赵葵祖父赵棠问学于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是“胡门七子”之一。其父赵方是南宋理学大师张虻牡茏樱后投笔从戎,成为抗金名将。

赵方在襄阳任京湖制置使时,赵葵随父置身军旅,负责襄阳饮食。与兄长赵范都有志于事业和功绩,赵方由此器重他,聘请郑清之、全子才作为他的老师。又派他跟随李燔学习有用的学问。赵葵每次听到军事警报,都与诸将一齐出阵,遇到敌人就深入敌军、死战到底,诸将惟恐制置使之子有闪失,全力冒死相救,因此多次获胜。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金国将领将术虎高琪、乌古论庆寿进犯襄阳,围困枣阳。当时已经许久未用兵,金兵突然来进犯,人们因此感到震慑恐惧。赵方率二子赵范、赵葵前往迎战,击破金兵。

嘉定十三年(1220年),赵方派赵葵和都统扈再兴进攻金人的必守之处高头,金兵派劲卒坚拒迎战,赵葵率领先锋部队奋勇出击,扈再兴随后进击,歼灭金兵。第二天,赵葵进驻邓州,金兵在a河沿岸设障拒敌。赵葵指挥宋兵前进攻击金兵,杨义等将领相继到来,金兵也倾巢出动迎战宋兵,被宋兵打得大败,被杀、俘虏与投降的差不多有二万人,俘获万户以下的官吏十多人,夺得马八百匹,追逐金兵向北直到城下才返回。

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兵进犯蕲州,赵葵与兄长赵范进攻唐州、邓州。赵方命令他们说:“不战胜敌人,不要来见我。”三月,抵达唐州,靠近城池时布阵。金国大将阿海率兵出城迎战,赵葵率精锐骑兵出击,扈再兴率兵跟随,大获全胜,斩首一万多级。金兵关闭城门不出来迎战。当时金兵攻陷蕲州后来到久长,派数十骑兵出击山椒,赵葵率杨大成仅用十四个骑兵就将其赶走。金人骑兵逐渐增至数百人,赵葵全力迎战接连获胜,而金人步、骑兵越集越多。适逢赵范、扈再兴率兵会合迎战,交战至晚上才得以解围。后来,宋军分成二阵,赵范任左将,扈再兴任右将,赵葵率一支精锐骑兵左右策应。金兵背依山势也分成二大阵营以抵御宋兵,而不先出击。赵范说:“金兵一定是又想在晚上出战以侥幸取胜。”便预先准备大鼓,命令军中听见击鼓声开始出击,如果敌方没有到五十步内就行动的人定斩不赦。不一会儿,金兵逐渐下山,扈再兴匆忙率兵出击,果然被敌人所追击,逐渐逼近赵范的军阵。赵范击鼓指挥军队突然出击,赵葵相继出兵,歼灭金兵数千人。金兵集中人马攻击扈再兴部,赵葵率地方豪强祝文蔚等以精锐骑兵横冲敌阵,金兵接连被杀。双方又相持到夜半时分,金兵虽有所收敛,但其阵势依然如故。赵范、赵葵急忙会集将帅商议,选取敢死队数千人,到天刚亮时四面奋勇出击,冲杀之声震撼山谷。金兵逃走,宋军乘胜追击逃兵,斩首数千级,金兵副统帅缴械投降,宋军救出金兵所掠夺的民众万余人,夺得辎重器械堆积如山。战后,朝廷补任赵葵为承务郎、知枣阳军。同年,其父赵方去世。

大败李全

嘉定十五年(1222年),赵葵升任直秘阁,任庐州通判(今安徽省合肥市),进升为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

嘉定十七年(1224年),保宁军节度使李全进攻青州,淮东制置使许国邀请赵葵议论兵事。赵葵到后说:“您想消灭贼寇,而已落入贼寇的陷阱中,后悔已来不及,唯有在前方重点设防,还可以制服贼寇。”许国说:“士兵不能集中,集中的兵不精练,怎么办?”赵葵答道:“我请求前往视察淮南两路的士兵,选拔其中的精锐,您留下三万精兵在军帐前听从调遣,贼寇就不敢贸然行动了。”许国说:“不如 淮兵来接受检阅,由您监督管理,这样既足以显示兵多,又可选择精锐。”赵葵道:“有兵的州府,一定是军事要地,守将难道能够不留一兵一卒来服从制置使的命令吗?一定要向朝廷力争,分留一部分军队自卫。一旦得到朝廷的允许,定是隐匿他们强壮的士兵,派遣年老体弱的士兵来充数。本来是想选择精锐之师,恰好得到愚钝之兵;本来是想显示其兵众力强,恰好给人以兵少力弱的感觉,反而示敌方以可乘之机。”许国不听,最后大败。

宝庆元年(1225年),赵范任扬州知州,上奏请求调赵葵以强勇、雄健的边军五千人屯驻宝应,以防备贼寇。赵葵在庐州时,多次用私财与诸将一同球射,因与制置使曾式中不合而离任。有人说他擅离职守,于是归家闲居。

宝庆三年(1227年),被起用担任将作监丞。

绍定元年(1228年),出任滁州知州。

绍定二年(1229年),李全打算到浙西筹集粮草,实际上是想窥测临安周围。最初,李全献俘时,朝廷授他节钺,赵葵预计他一定会叛乱,于是向丞相史弥远上书说:“此贼如果只是希望得到一些粮粟,尚且不适宜让他轻易地到内地来,况且他包藏祸心,不仅仅是为了筹集粮食。如果不狠狠地抑制他们刚刚萌生的邪念,那么他们从此就会肆无忌惮,好比引狼入室,恐怕京畿之内有不好说而又说不完的忧虑。”到滁州后,因为其辖地正是贼寇进入内地的要道,又与金人的边境相对峙,实为两淮地区的门户,于是,修筑城墙,疏浚护城壕,训练军队,从无空暇。命秦喜扼守青平,赵必胜驻守万山,以壮大形势。赵葵的母亲患病,赵葵请假探视未被批准,于是,割股肉杂入药中寄送给母亲。母亲去世后,赵葵请辞未被允许,不得已,办完丧事后又到职。

当时李全大肆造船,赵葵又写信给史弥远说:“李全已破盐城,反称是陈知县自己放弃城邑,大概是想欺骗朝廷来延缓讨伐其罪过的军队,他们得以一心一意修造船只,制造器械,窥测机会,攻占城邑,或者直接浮海而下,直捣腹心京都之地,这是他们的奸计,像观察燃火那样明了。我自从听说盐城失守,日夜延颈以等待将帅的军事措施,现在才听说派遣王节到盐城向贼寇祈求哀恤。我又听说派遣两个官吏到山阳,向贼妇 。堂堂制帅家人,这样的行为,岂不正中贼寇之计,贻笑于天下,贻笑于外族之夷狄吗?又听说张国明前次到山阳,已知道贼寇将动用盐城的兵力,现在如果听从张国明的话,以后对待贼兵更加宽恤,那么,从此以后就会人心涣散,万事解体,国家的忧虑就有不好说也说不完的了。我不是想慌慌张张妄生事端,挑起矛盾,而是李全决非忠臣、孝子。丞相假如听从我的话,翻然改进,重新图谋定计,发兵讨伐叛逆,那么,岂只可以增强国势,安定社稷,赵葵父子世代承受国家恩德,也差不多可算是报国家恩典之万一。假如丞相不听从我的话,不发兵讨伐贼寇,那么,不仅不可能增强国势,安定社稷,而且我也不知道将死于何地,不可能再回报皇上、丞相的恩德了。安全与危险,治世与乱世,全在于朝廷对贼寇讨伐不讨伐啊。淮东安宁,江南就安全了;江南安全,社稷就安全;国家社稷安全,丞相就安全;丞相安全,那么,凡是国家的朝臣、官吏、丞相的门人、学生就没有不安全的了。”

赵葵又向朝廷上书说:“臣父子兄弟,世代蒙受国恩,每次见到外族夷狄、盗贼侵犯侮辱国家,没有不为忠诚、愤恨所激励。现在大逆不道、藐视朝廷,辜负皇上、丞相袒护的恩德,没有谁比得上李全。前次的叛逆行为不昭彰显著,还可说得过去,现在已经破坏城邑,肆无忌惮,假如朝廷进一步容忍、隐匿,那么,将怎样来治理国家呢?希望朝廷立即果断决定,指斥李全他们为贼,立刻任命将帅,派遣军队,水陆两路并进围剿,诛戮这些逆贼,以此安定国家,保护百姓。赵葵虽然没有才学,但愿意为朝廷献身;如果不这样,请求将赵葵早日处理责罚,以安定边防,以便于治理国家。”

史弥远还是不想兴师讨伐,参知政事郑清之同意讨伐。便升任赵葵任宝章阁、淮东提点刑狱兼滁州知州。赵范立刻约定赵葵,赵葵率领雄胜、宁淮、武定、强勇步、骑兵一万四千人,命令王鉴、扈斌、胡显等将官率领,以赵葵兼任参议官。

不久,李全攻打扬州东门,赵葵亲自出阵迎战。贼将张友向城门呼喊要求赵葵出见,到赵葵出来,李全在城壕对面站立互问劳苦。赵葵左右的人都想射杀李全,赵葵制止了他们,质问李全前来是为了什么?李全说:“朝廷动不动就猜疑我,现在又断绝了我们的粮饷供应,我并不是想背叛朝廷,只是索取钱财粮饷罢了。”赵葵说:“朝廷资助你钱财粮饷,宠幸你予以官职,也算不薄待你了。把你当作忠臣孝子款待,而你们反而反戈一击、攻陷城邑,朝廷哪里还能不断绝你们的钱粮。你们自己说不是叛乱,是欺骗人呢?还是欺骗天呢?”深切责备的话很多,李全无法回答,张弓抽剪射向赵葵。此后,赵葵多次击败李全。

绍定四年(1231年)正月,赵葵击杀李全,进升福州观察使、左骁卫上将军,赵葵坚决辞谢不接受。八月,诏命封他枢密院禀议,任宝章阁待制、枢密副都承旨,依照旧职仍起用,不久,进升兵部侍郎。

绍定六年(1233年)十一月,诏令赵葵担任淮东制置使兼扬州知州,他入朝应对时,理宗说:“你们父子兄弟,为国效力很多,你在军队阵营中又能身先士卒,有献身报效国家的愿望,这尤其是儒士臣僚们难以办到的,我特别地嘉奖勉励你。”赵葵叩头感谢说:“臣缺乏才智,对于忠孝的意义,曾经接受君子的教诲,世代承受国家的恩典,应当捐躯报效皇上。”

端平入洛

主词条: 端平入洛

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议论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赵葵上疏请求出战,于是命他权任兵部尚书,京西、河北路制置使,应天府知府、南京留守、兼任淮东制置使。当时正值酷暑行军,汴河堤坝溃决,洪水泛滥成灾,军粮运送跟不上,所恢复的州郡城邑,都是空城,没有军队和粮饷作为依靠。不久,北方的军队南下,渡过黄河,打开水闸,兵大多淹死,以致溃败而回。赵范因“入洛之师败绩”,上表弹劾赵葵,理宗将赵葵与全子才各降一级,任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移治所至泗州。九月,理宗命赵葵措置河南、京东的营田及边备。

撑拓淮江

嘉熙元年(1237年),赵葵以宝章阁学士衔任扬州知州,依旧为制置使。

嘉熙二年(1238年),因接应、援助安丰之捷,上奏拜命为刑部尚书,进升端明殿学士,特别给予他按执政的恩例,又兼任本路屯田使。赵葵前后留任扬州八年,开垦土地,整治军事,边备日益加强。

淳v二年(1242年),进升大学士,任潭州知州、湖南安抚使,改知福州。

淳v三年(1243年),赵葵安葬他的母亲,请求追服母丧之制,未被批准。赵葵多次上疏坚请,理宗于是任命他提举洞霄宫,没有接受。

淳v四年(1244年),赵葵获授同知枢密院事。他上奏道:“现在天下的事情,其大事有哪几件?天下有才能的人,其可用者有哪几个?我按照其大的方面来说明,分辨其可用的来任用他。让有勇有谋的人来治兵,派有心计的人来管理钱财,清心宽厚的人担任治民之职,命刚正严明的人来主持监察事务。为官职选择人选,不为人来设置官职。使用得当,使用的时间才能长久,然后就可以责令他取得成效。”又请求“皇上迅速与宰相大臣商量谋划,凡是有关国家安全与危险,治世的重要计策应一一列举上报,按照其先后分别急缓,以图筹谋策划,那么治国的功效可以完成,外部的忧患是不值得怕的”。又请求“创建游击军三万人用于长江防守”。理宗诏令按他的主意行事。十二月,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淳v七年(1247年),特授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察巡视江南、淮南、京西、湖北各路的军政事务,封为长沙郡公。不久,担任建康府知府、行宫留守、江东安抚使。

辞相出外

淳v九年(1249年)闰二月,特授光禄大夫、右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朝官以“宰相须用读书人”为由加以反对,赵葵也四次上表坚持辞职。次年三月,理宗以赵葵坚辞相位,允其所请,特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奉朝请。不久,担任潭州通判、荆湖南路安抚使,加特进。

宝v二年(1254年),任广西路宣抚使。

宝v三年(1255年),改任镇守荆湖北路,城治设于荆门及郢州。改授荆湖南路安抚使、潭州通判,再次辞职不就,仍然担任醴泉观使之职。

宝v五年(1257年),进升少保、宁远军节度使,进封魏国公,醴泉观使兼侍读。四次辞职不就,被免职。

卫国之志

开庆元年(1259年),任庆元府通判、沿海制置使,不久,授命江南西路、江南东路宣抚使,设置机构于建康府,负责隆兴府、饶州、江州、徽州两地界的防务调遣,当时暂且兼任建康府通判、行宫留守,不久授命担任江东、江西宣抚使,节制调遣饶州、信州、袁州、临江、抚州、吉州、隆兴的官军民兵。访问百姓的疾病痛苦,发布政令,升降官员,都允许他根据是否方便合适行事。

景定元年(1260年),授命担任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不久,回家休养。

咸淳元年(1265年),加少傅衔。

将星陨落

咸淳二年(1266年),赵葵请求致仕,朝廷允准,特授其为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十一月二十七日(12月24日),赵葵坐船停靠小孤山(今江西彭泽县北),于舟中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当晚,五洲星陨落如同箕状。度宗闻讯后,追赠其为太傅,谥号“忠靖”。

在明代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赵葵位列其中。

艺术造诣 文学

赵葵工诗文,著有《行营杂录》、《信庵诗稿》,其文言简而意赅,其诗发旷怀雅量于翰墨。诗集已佚,《全宋诗》卷3023据《后村千家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全宋词》亦辑录有其诗词;《全宋文》卷7472收有其文。

绘画

赵葵工书画,尤善画墨梅,其几务余暇,为梅 ,苍枝老干,杈芽突兀。繁葩疏荫,幽妍芳洁,华光(仲仁)、补之无复过。有墨梅石刻,在吴中虎丘寺。传世作品有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诗意图(即《杜甫诗意图》)。

赵葵绘画才分虽高,单就《竹溪消夏图》技艺水准而言,已不亚于专业画家。但因其艺术生涯起步较迟,大抵晚年或罢官或请辞间隙才得以寄情笔墨,旋即又因受制于时局、朝政而于再度起复。他的绘画也再度荒废,无法为后世留下大量像《竹溪消夏图》那样用心的精湛之作。而当他重拾画笔显然又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而难以为继了。故赵葵之于南宋画坛,正仿佛暮年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归心似箭,却逆水行舟,身先死于长江江心小孤山一样,始终未能融汇、鼎足于南宋画坛的滚滚主流而成为中流砥柱。

人物评价

赵昀:①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②赵葵视师于外,今已期年,忠力具宣,威声卓著,既成却敌之效,复宏预备之规。③卿出提督钺,久懋忠劳。④朕以卿宣力之勤,延登右揆。

俞德邻:丞相赵忠靖葵,少负经济之才,耻事科举,以战多致宰辅。

王奕:老臣将略服先零,撑拓淮江五十年。不把壑舟移半夜,未应杞国坠中天。父奢既不惭诸葛,子括胡为愧仲连。节义功名父兄在,摩挲丰碣重潸然。

脱脱:赵方豫计二子后当若何,而葵、范所立,皆如所言,所谓知子莫若父也。然宋自端平以来,捍御淮、蜀两边者,非葵材馆之士,即其偏裨之将。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及其筋力既老,而卫国之志不衰,亦曰壮哉!

黄道周:方子赵葵,大有将略。横冲金兵,夺还所掠。檄讨李全,驻扬城郭。隔河语全,圣恩不薄。资汝钱粮,宠汝官爵。汝何不忠?反戈为恶?欺人欺天,祸皆自作!全无以言,弯弓而却。既而谍知,平山强乐。因易败旗,鼓精前搏。全初轻之,既战方觉。急欲遁逃,四围难脱。陷入淖中,刀枪横槊。碎分其疲葵功谁若。帝喜儒臣,不负所学。

冯梦龙:赵葵,字南仲,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辄深入死战。诸将唯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

全祖望:先生有英武之才,累立大勋,朝廷倚之为重者二十年。

爱新觉罗·弘历:使非赵范、赵葵力主进攻,淮乱其何能已乎?

徐景熹:史称葵自端平以来,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及其筋力既老,卫国之志不衰。

蔡东藩:① 非郑清之之决讨于内,二赵之力制于外,几何不糜烂江淮也。②收复三京之议,廷臣多以为未可,言之固当。但吾以为三京非不可复,所误者将相之非人耳。赵范、赵葵,虽尚具将才,而恢复之责,不足以当之。

轶事典故 机警平乱

赵葵之父赵方在宋宁宗时任荆湖制置使,有一次朝廷犒赏军士,赏赐太少,引起军士不满,当时赵葵才十二、三岁,察觉军士不满的情绪,突然大声叫道:“这是朝廷的赏赐,本制置司(赵方)另有奖赏。”赵葵的一句话立刻稳定人心,化解了将士的不满,人们都佩服他的机警灵敏。

诗文趣事

赵葵曾在水亭避暑,作诗说:“水亭四面朱栏绕,簇簇游鱼戏萍藻。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水煎彻蓬莱岛。身眠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枝红玛瑙。”诗还没作成,赵葵就睡着了。他的侍女续写道:“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尚在红尘道。”

赵葵同知枢密院时,一次上朝结束后回到家中,却没见到众妾室。赵葵前往寻找,原来是群聚一起在摘青梅。其中一位妾擅长赋诗,赵葵让她作诗一首,其中说道:“柝声默报早朝回,满院春风绣户开。怪得无人理丝竹,绿阴深处摘青梅。”

圈豢四虎

赵葵在溧阳的私宅中,曾经做了一个圈,养了四只老虎。一天,家中火药库烘焙火药时着火,所有炮迅速爆炸,致使地面震动、房屋倒塌,四只老虎全都毙命。

难免众讥

赵葵年轻时便有经邦济国的才能,耻于通过科举入仕。他因战功卓著而被任命为右相时,给事中徐清臾驳还诏命,说宰相不是用来赏功的官职,并援引“宰相应当要用读书人”的话作为借口。赵葵因而极力请求辞官回乡。等到获准辞官后,在谢表中说:“虽然霍光不学无术,本来就难免被众人讥讽;但是皋陶所读的是什么书,敢用这来自我辩解。”“皋、夔、稷、契所读的是什么书”这句话,是赵葵的曾祖赵\在回答王安石时说的话。

赵葵辞官后,曾在墙壁上作《南乡子》道:“束发领西藩,百万雄兵掌握间。召到庙堂无一事,遭弹!昨日公卿今日闲,拂晓出长安。莫待西风割面寒。羞见钱塘江上柳,何颜。瘦仆牵驴过远山。”

赵葵回乡在地方任职时,以诚相待、爱护百姓。一天得闲时经过岳麓精舍,舍长刘某年纪比赵葵稍大一些,在准备落座时,揖礼道:“请相公(对宰相尊称)主持宴会!”赵葵摇手说道:“这里说什么相公?”最后回到宾位,取酒尽欢后离开。

民间传说

在南岳衡山的民间传说中,赵葵是南岳圣帝身边的护法神忠靖王转世,因此殁后配享南岳庙。

识人之明

南宋名将吕文德出身平民,但身材魁梧、勇猛强悍,他曾在安丰城中卖柴,赵葵时任淮东制置使,在路旁见到他丢下的鞋子“长尺有咫”,感到非常惊讶,便派人到他家寻访,正值吕文德出猎,到日暮后他背着打好的鹿回家,留下使者过夜,次日与使者一同去见赵葵,赵葵便将他留在麾下。此后数十年间,吕文德屡建边功,位至显宦。

余d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向赵葵献上长短句一首,投入其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便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后来,余d官至四川安抚制置使,成为南宋四川的抗蒙名将。

周晓宇:重庆人,南方军医大学学生,热爱足球,在足球场结识了贾庆国,逐渐的从青涩到成熟,最后因为贾庆国事件退学创业,最后拥有自己的公司。

秋萍:气质,秀丽,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原是记者站的优秀记者,但是因为某些原因退出,后因为差点儿被胡耀君强奸,在学校被指指点点,内心封闭,后主角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走到一起。

萧雨桐:开朗大方,阳光淳朴,漂亮,喜欢主角,和主角精力了一系列的爱恨缠绵,主角的挚爱之一。

妮妮:G市人,少将孙女,贾建国的女儿,拥有很高的音乐和舞蹈天赋,漂亮但爱耍小性子,但是对主角极其依恋。

队长:原名邬倩,生性严厉,具有很强的事业心,最后因为学生的毕业分配感到愧疚,辞职,去到一个农药 公司做经理。

林明雄:严肃,典型的军人,不管对自己还是他人都要求极高,主角刚到军校时的总教官。

郭建高:四川人,具有典型的四川人性格,生性和气,随遇而安,主角刚到军校时的教官。

胡俊杰:南京人,最好的朋友,英俊帅气,直率义气,总能在主角失意的时候给予友情。

刘刚志:湖南人,五班副班长,拥有很强的责任心。

余航泽:山西人,略带羞涩。

赵景涛:福建人,大大咧咧,乐观懒惰。

胡飞:五班班长,很义气,能调动大家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能力和责任心,一直喜欢六班班长翁亚男。

杨丽:秋萍最好的朋友,大大咧咧,乐观开朗。

阮红晴:阮校长的女儿,脾气暴躁,对爱情专一,为了爱情不惜放弃事业,最后因为和主角的一夜情以及父亲的去世,随母亲出国,后因受不了思念回国。

陶莹莹:孤僻,难以近人,心中有一块别人难以了解的压抑,拥有惊人的舞蹈天赋。

许杰: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家庭贫寒,父母全部下岗,周晓宇在高中时代的女友,最后嫁给伍子豪。

曹月梅:家境贫寒,内心怯懦,不敢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毕业后去到X市工作,后主角将其调回G市。

高欣:内心一直暗恋周晓宇,但是却因为最好的朋友而一直没有表白,后考入G市外国语学校,毕业后进入主角的公司。

翁亚男:6班班长,厌恶主角拥有两个女朋友,多次和主角发生矛盾,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许如霜:高傲,厌恶主角拥有两个女朋友,对胡俊杰要求严格。

贾老:南方军区原总司令,对主角多有照顾之情。

贾建国:与夫人离异,主角的大哥,把主角当做自己的兄弟,最后自杀。 郭建高,一个普通的四川人,具有四川人典型性格,生性和气,随遇而安,但经历一场失恋之后,他变得放荡不羁,对事业没有更高要求,不象林明雄.  他只想得过且过的混到退伍,并没有很尽心的管理五班.他时不时的制造笑话,让大家快乐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愈合自己心灵的创口,然而他却不知,他的无心之失,却制造出了一个团结的五班,一个没有被束缚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五班。  尤其对主人公的影响更大,在他军人生涯的第一页白纸上,铬上郭建高太多的痕迹。对荣誉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还有那么一点点花心,都潜移默化的溶入年轻的血液中。也许没有郭建高,就没有主人公以后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  郭建高是我第一个塑造得比较可以的人物,尽管他的篇幅不多,但这个另类的大兵活在了主人公的心中,他退伍后的故事不在本书的叙述范围内,祝他一路走好!

月光下,寒梅独放,,几分冷寂,几分孤傲。  曹月梅这个人物原本不在我的小说大纲这中。只是有一天,一位曾受过打击的同事向我抱怨:军校的女生比较世利。灵感涌动之下,于是创造了这个另类的女性人物。最初的想法是将她写成一个有诚府、有手段的人,随着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我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军队里,弱性的女生为了生存,有时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曹月梅就是其中的典型。  家境的贫寒,使她从小遭人白眼,遍尝世间冷暖。在夹缝中生存,她学会了看人脸色,学会了世故和奉迎,但内心尚有一份傲气。她刻苦的学习,企图摆脱这一困境,然而到军校之后,她的希望再次破灭。没有背景的她即使成绩再好,毕业分配也会很差,现实的残酷使她绝望。唯有夜里倚坐窗前,痴望家乡的方向,回忆童年时无忧无虑的时光,才能感到一丝温暖。  一方面她长期养成的自卑,使她不自觉的去接近和讨好那些有身份的人,这在与阮红晴的接触中表现明显;另一方面,她又很讨厌这样的自己,想从中摆脱出来。所以她一直备受煎熬。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样持续下去,容易导致人格分裂或精神崩溃,所幸的是她遇到了周晓宇。在得知周晓宇有很大的背景后,怀着一定要回家照顾长期卧病在床的母亲的信念,她终于做出了决定。  当裸露身体,站在周晓宇床前时,她一定是非常痛苦的。而当周晓宇答应她的要求时,她又是万分的感激。长期的心病突然得到解决,人往往是最疲惫的时候。她靠在周晓宇胸前,喃喃叙说一直压抑心中的烦恼时,命运从此发生改变。有一句老话:当女孩向男孩倾诉心事时,那就表明她喜欢上了他。两人间的纠葛从这里开始了,只是她浑然不知……  此后,她开始接近他,最初只是想让周晓宇见到她时,别忘了曾经许下的承诺。然而在不断的接触和交流中,周晓宇乐观的生活态度,执着的拼争精神……渐渐打动了她。但即使这样,也不同于雨桐的热情、秋萍的体贴,她压抑着自己,伪装平静,远远凝望他的身影,只有二人独处时,才在眼中流露出那一丝关切。  可是感情的发展并不能由她控制,所以有两次她终于忍不住想要向周晓宇吐露心声,但最终还是抑制住了。一方面她自卑和愧疚,阻止她向周晓宇靠近;另一方面,她又很理智,不想搅入这复杂的感情漩涡,所以她始终没向周晓宇说出那三个字,将这份感情埋藏在心里,只在深夜里,独自口味。离别的时候,也许她默默的离去才最符合她的性格,但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最后让她留下了那一页的告白,也算是告慰读者。  挥别母校,踏上新的旅程,走出心理牢笼的她凭自己的才能应该可以开创一番新天地,只是夜深人静时,心中是否还有浓浓的思念……  读者中喜欢曹月梅这个人物的少,因为她是一个很现实的女孩,有些虚伪,世故,自卑中还残存着一丝高傲,理智且有自制力……但我很同情她,每次描写她时,饱含深情的笔尖总是沉甸甸的,我觉得在我所塑造的女性人物中,至今为止,她是最传神的一个。多层次,复杂化的性格设定,细致矛盾的心理描写,使这个形象栩栩如生。  梅花香自苦寒来。曹月梅和周晓宇是否还有重逢的机会?如果相缝,历经波折的他俩又将会怎样表现?那将是下一个故事……

秋萍  无论是刚成为晓宇的女朋友,还是已经和他共度了一年时光的现在,秋萍始终存在一颗忧郁的心。她是很爱晓宇,爱得无以复加,但是她的态度总是有所保留,不能像雨桐那样毫无顾忌。这样的一个女孩子,总是那么吸引人,所有的人物里,最喜欢她,她总感觉有种古典美,安静,有时会耍小女生的小心思,很不错!  雨桐  一各敢爱敢恨的北方姑娘,对谁似乎都是那么热情,用自己的真心和宽容去对待每一个人,有时傻傻的可爱,让人很难对她产生恨意,大方而又开朗的雨桐,希望你今后还能这样下去!  陶莹莹  一个不幸的姑娘,有着美丽的面容,魔鬼的身材,但是却没有个完整的家,就连她的远照大哥都离开她了,她确实就像一个黑暗中的舞者,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对命运的不满,希望她以后和小宇能有个好结果,今后能幸福!  红晴  一个自主,努力去追求自己人生的坚强女生,有着很鲜明个性的她外表开朗却内心孤独迷茫,当父亲里离去,最后要去美国前,她来夜里回到学校找小宇,一个人在树下是那么的孤独,让人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感动,月光照射的树下,一个孤独的倩影 许杰  小宇的初恋,一个外表柔弱却内心刚强的女孩,为了一句我在军校里等你默默地努力,当知道小宇已经有女朋友时,虽然失落,但却依旧坚强,感觉有时很像红晴,莹莹,也有月梅的影子 妮妮  对于妮妮,我个人并不喜欢,感觉有些太爱无理取闹了,而且还很小,我没有罗立控,所以对小宇对于她的感情感到很不理解,已经都有了雨桐和秋萍了,还要在去找一个小妹妹做女朋友,对爱情很不负责  妮妮这个任务的个性也很鲜明,有这很强的占有欲,而且人很直,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什么顾忌,这可能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如过没有与主角的暧昧关系,如果只是个普通的妹妹,我还会喜欢,可是现在,觉得她很反感,而且他俩的爱情也太假了,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呀

刘辰翁寿词初论

 宋遗民词人刘辰翁作有大量寿词,反映了寿词在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中占有重要地位。刘辰翁的寿词有其自身特点,其与友朋的寿词唱和在吟咏共同志趣的同时,抒发了亡国之悲,孤寂、伤感成为此刻抒情的主格调;其自寿词愈加冷静、直观,反映了个人情绪及思想的微妙变化。

 关键词: 刘辰翁;须溪词;寿词

 词有应歌向应社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南宋,文人结社以词酬唱之风盛行,与之对应的是写词祝寿之风愈炽,许昂霄说:“南渡以后,最多介寿之词”[1]些理学家和辛派词人纷纷介入,张孝祥存寿词20余首,辛弃疾40余首,刘克庄70余首。理学家魏了翁,存词189 首,寿词101首,堪称寿词专业作家。尚清空骚雅的词人姜夔、吴文英等也皆有所作。透过寿词这一特殊文学视角,可拓展对当时丰富世态和文人心理的了解,因此不可忽视对寿词的研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词人和学者,字孟会,号须溪,庐陵(江西吉安)人。刘辰翁诗、词、文、论皆知名于当时,就词而言,传世有《须溪词》三卷,存词353首,在两宋词人中,居辛、苏之后列第三位。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卷二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2]将须溪词与苏辛词进行联系,是较早将其归入苏辛词派的评述。厉鹗《论词绝句三十首》中用“送春苦调刘须溪”来概括须溪词的特点。缪钺先生在《灵溪词说》中将刘辰翁与其他宋末词人作了比较,认为其词的特点是“用中锋重笔,通首情意贯彻”[3]近几年来,《须溪词》的研究大多在节令、送春的范围内沿袭旧说,其实,刘辰翁的寿词也应加以关注,其寿词风格独特,记录了许多值得研究的时代风貌与个人思想的信息。

 刘辰翁所存寿词数量较多,《须溪词》中,直接标明为寿词的有62首;另有与祝寿相关的唱和词30首,如《水调歌头·谢和溪园来寿》、《江城子·和默轩初渡韵》等等;另外,至少还有2首,题序中没有说明是祝寿的词,但内容与祝寿有关,一首《临江仙·贺默轩》中写道“长生第一是风僧,额前书八十,能说又能行”,另一首《水调歌头·陈平章即席赋》中写道“举杯奉公寿,天意厚苍生”,可推知为寿词。由此,可视作寿词的有94首,已超过刘辰翁存词量的四分之一。

 一

 寿词有如节令词,本在特定时间、特殊场合所作,也有自己特别的用途。由此寿词形成了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多描述性的语言,多功名、富贵、长生等颂辞,用以增添贺寿的喜庆气氛。刘辰翁也有这样的词作,如《临江仙·代贺丞相两国夫人生日并序》:

 (甲子之秋,九月吉日,大丞相国公寿母两国太夫人初度,谨上小词,用献为王母三千年之曲。)

 丞相衮衣朝戏彩,年年庆事如新。尊前一笑共儿孙。人间传寿酒,天上送麒麟。缥缈祥烟连北阙,天颜有喜生春。蓬莱清浅海光平。今年初甲子,重试碧桃根。

 这属于不得不作的寿词,其中句句都是老者爱听的吉祥话,这样的词作显然不能从文学角度去评定它的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社会功用上,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审视它的存在。甲子年即景定五年(1264),丞相即贾似道,两国夫人即贾似道母秦齐两国夫人。刘辰翁景定三年(1262)参加进士试,曾于廷对时以“济邸无后可恸,忠良戕害可伤,风节不竟可怜”[4]忤贾似道。两年后,刘辰翁又作词为贾似道母贺寿,让人不可思议。其实景定五年,刘辰翁正应江万里之邀入福建转运司幕,人在官场,题书“代贺”即此词乃代江万里贺寿,本是官场应酬,非有意奉谀贾似道,但可现写词贺寿已成当时官场的礼仪。

 官场如此,民间以词祝寿之风亦盛。刘辰翁有一首《青玉案·寿老登八十岁,戊午六月十七日》

 里中上大人谁大。人上大、仁难作。八十六翁闲处坐。小生懒惰。近来高卧。忘却今朝贺。甲申还是连珠么。剩有老人星一个。白发朱颜堪婆娑。灵光殿火。昆明劫过。角绮园黄我。

 戊午即宝祐六年(1258),刘辰翁二十七岁,是年秋刘辰翁参加乡试居魁,此词是参加乡试之前所作,“老登”,由“里中上大人”可知乃同乡高寿者,刘辰翁作寿词以贺,并对自己的怠慢特意致歉,说明尊老已成社会共识,而写词贺寿在民间也是非常普遍。

 寿词在语言、用调上受到一定限制,又属不得不作,因此难有新意。张炎《词源·杂说》:“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5]况周颐论寿词也说:“寿词难得佳句,尤易入俗。”[6]寿词难以免俗,张炎转而在“雅”上做功夫,其词如《南楼令·寿同溪》:

 天净雨初晴,秋清人更清。满吟窗,柳丝周情。一片香来松挂下,长听得,读书声。闲处卷黄庭,年年两鬓青。佩芳兰,不系尘缨。傍取溪边端正月,对玉兔,话长生。

 语言清丽,意境闲雅,深得其所谓雅正、清空之妙。但语言的新、雅仍掩盖不了长生富贵、功名利禄之意的俗。

 刘辰翁寿词的雅主要体现在意的转变。特别是宋亡之后所作寿词,亲历山河破碎使刘辰翁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变化,其词风亦转变为清冷凄苦,并影响到寿词,此后所作寿词在情感上也往往喜中转忧,甚至是满怀伤感。如这首同样是为长者寿的《金缕曲·寿朱氏老人七十三岁》:

 七十三年矣。记小人、四百四十五番甲子。看到蓬莱水清浅,休说树犹如此。但梦梦、昨非今是。一曲尊前离鸾操,抚铜仙、清泪如铅水。歌未断,我先醉。新来画得耆英似。似灞桥、风雪吟肩,水仙梅弟。里巷依稀灵光在,飞过劫灰如洗。笑少伴、乌衣馀几。老子平生何曾默,(号默轩)暮年诗、句句皆成史。个亥字,甲申起。

 此词作于甲申年,即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此时距元兵破临安已八年,距宋亡(宋帝昺崖山蹈海)也已五年,是年春,刘辰翁携子刘将孙往临安凭吊故都。留连杭州时,写了不少诗词,“驿使不来春又老,南共北,断人肠”(《江城子·西湖感怀》)“ 天涯流落哀声在,听乌乌、不似内娇。漫身似、商人妇,泣孤舟、长夜寂寥。”(《恋绣衾·宫中吹箫》)抚今伤古,悲叹往事,这一趟临安之行说是凭吊故都,不如说是刘辰翁对故宋作心理上的诀别,因为恢复故国的希望已告彻底覆灭,所以在寿词中他亦唱出“一曲尊前离鸾操,抚铜仙、清泪如铅水。歌未断,我先醉”的亡国悲曲。

 同年,刘辰翁还作寿词有《霜天晓角·寿康臞山》:“问春来未?也似辛壬癸?”两个问句沉重地压在词的开头,也压在词人的心头,完全不顾寿词必须的喜庆气氛。辛、壬、癸分指过去的辛巳、壬午、癸未三年,刘辰翁词中的春是亡宋故国的象征,恢复故国的希望已在一年一年虚度中趋于渺茫。同时,宋亡这些年,应该说不是没有春天,而是刘辰翁心中再也没有了春天应有的轻松欢愉的心情,为朋友寿时,所表达的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哀叹。但刘辰翁如此祝寿并非不合时宜,他道出的正是亡国文人的共同心思,也是寿者知己之言。这样的寿词已是自我情意的自由抒发,在宋人的寿词中,可谓独树一帜。

 二

 须溪寿词绝大多数是寿友朋之作,约70余首,以寿词唱和在须溪词中可称为一大景观。宋亡之初,刘辰翁避难归来显然是以遗民自居,其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是著书,一是交游唱和。刘辰翁交游甚广,其词中涉及有名姓者80余人,寿词所及应为往来较亲近者。须溪所作寿词中屡见与槐城、巽吾、默轩等人的唱和,所交游之人,王槐城、彭元逊、朱灏等皆庐陵隐居不仕的文人,他们一起优游山水,赏花品月,敏锐地感受着宇宙、生命的变化,但这已不同于过去词人的风流雅集,他们以词吟咏共同志趣的同时,抒发亡国之悲,即使祝寿也不再互标风雅、互颂溢美之辞,孤寂、伤感成为此刻抒情的主格调。

 如与抗元名士邓光荐的寿词唱和,看这首《洞仙歌·寿中甫》:

 也曾海上,啖如瓜大枣。海上归来相公老。画堂深、满引明月清风,家山好、一笑尘生蓬岛。六年春易过,赢得清阴,到处持杯藉芳草。看明年此日,人在黄金台上,早整顿、乾坤事了。但细数齐年几人存,更宰相高年,几人能到。

 邓光荐(1232——1303),又名剡,字中甫,号中斋。邓光荐曾随驾厓山,宋亡(1279),投海而未得死,被虏。与文天祥一同北上,二人曾唱和于金陵,有《东海集》。之后邓光荐得以放归,隐居庐陵,“六年春易过,赢得清阴,到处持杯藉芳草”,叙述邓光荐返乡幽居已六年,是年邓、刘五十三岁。邓和刘辰翁是同乡,又与刘辰翁是景定三年(1262)同科进士,即所谓“齐年”,邓与刘辰翁早有交往,邓剡作《祭须溪文》有“天地间奇诡超迈之气于是乎绝,四十五年如手如足之情于是乎诀”[7]之语,可见二人情深谊长。《须溪词》中存与邓光荐唱酬之词有17首之多,可考时间者,早自宋咸淳九年(1273), 晚至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前后二十一年,多反映二人晚年的隐居交游,二人或相约山寺饮茶,或唱和缅怀故人,或醉和前朝词曲,或节令互诉衷肠。当然,这些词中也少不了要抒发“黄金台上,早整顿、乾坤事了”的豪情,和品味亡国后“细数齐年几人存”的孤独与凄苦。

 刘辰翁和周天骥的交往也很不一般。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周天骥,号耐轩,南宋末年登神童科,名显一时。后任吉州知府。德祐二年(1276),元军兵临城下,他不战而降,被元朝任为吉州路总管。周天骥是降元而位高权重的地方行政官,以遗民自居的刘辰翁却有寿耐轩词四首,让人颇费思量。

 刘辰翁与周天骥的父亲周应合交谊深厚。周应合,号溪园,宋时官至朝奉郎,知瑞州军事,元军至,以与帅议不合,劾去。宋亡,随子周天骥至吉州。刘辰翁与周应合有寿词唱酬三首,均调寄《水调歌头》。其一题为“谢和溪园来寿”,词首曰:“夫子惠收我,谓我古心徒”,二人师徒相称,此师乃“教我天根骑月,规我扶摇去意,餐我白芝符”之师,因此词末有云“从此须溪里,更著赤松湖”,刘辰翁自注云:“仆故居须山之阳,曰须溪山,即公行窝,故云。《东阳记》有赤松湖,云赤松子、安期生共传道于湖间也。”说明周应合常至庐陵修道,(历史论文 )二人以神仙自居。在另一首题为“寿周溪园有序”的序中,刘辰翁提到周应合曾对其曰:“是类吾子”, “于是某得自号为小耐矣”。周天骥与刘辰翁生于同年,周天骥号耐轩当为大耐,刘自称小耐。可见二人的交往因周应合关系而有兄弟情谊。

 刘辰翁是宋遗民,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入元后一直洁身自持,但他对宋士大夫入元为官的态度较宽容。还是那首《水调歌头·寿周溪园有序》,序中自称“小耐”后,词有一句“大笑北宫称弟”,刘辰翁自注:“北宫子谓西门子:吾年兄弟也,貌,兄弟也。而贵贱,父子也,毁誉父子也,爱憎,亦父子也已”,典出《列子·力命》第六,道出了虽称兄弟但自己安身立命,固守德行的坚决。除了和周天骥有唱和外,其词《水调歌头·和马观复中秋》中马观复,名煦,字得昌,号观复道人。“入元任庐州路同知,后累迁至户部尚书”[8]其词《金缕曲·送五峰归九江》中五峰,据吴企明先生《须溪词补遗》注:“五峰,燕公楠字国材,号芝庭,又号五峰。历仕赣州同知、吉州路总管、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河南行省右丞”[9] 邓剡也有《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摸鱼儿·寿周耐轩府尹,是岁起义仓》,可见,元初遗民与入元为官者并非视若水火,双方都尊重着对方的选择与心中的操持。

 当然这种尊重也是有前提的。诗词唱和是对入元为官者文化的认同,是认可他们将理学道统在新政权中延续,因此,遗民往往以“民”的视角去审视入元为官者。刘辰翁在《金缕曲·寄番总管周耐轩生日》中称周天骥:“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喻之以范仲淹、包拯,又称其治绩:“新治足,旧民苦。”遗民的这种文化认同甚至可以扩展到对元人统治者本身,如刘辰翁对莽哈岱的态度。元丞相莽哈岱至元二十七年(1292)秋九月来治庐陵,十月死,凡四十日。二十九年,庐陵人植碑纪念莽哈岱,请刘辰翁作碑文,刘辰翁时六十一岁。《须溪集》卷七有《丞相莽哈岱美棠碑文》:“阖城士大夫,……无不相向而吊。”可见在遗民心中,对元人的民族仇恨已被对民瘼的关心取代。

 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刘辰翁的自寿词。刘辰翁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壬辰腊月二十四日。其词《百字令》中有“少微星小”一句,其自注云:“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 《鹊桥仙·自寿二首》中亦有:“轻风淡月,年年去路,谁识小年初渡”语,“小年”即腊月二十四,“初渡”语出《离骚》,生日之意。刘辰翁的自寿词不多,严格意义上说只有3首。另有15首寿日与友朋唱和之词,两类词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前一类是写给自己的,情感上处于“自我”反省的状态,思绪往往更加冷静、直观,如这首《摸鱼儿·辛巳自寿年五十》

 是耶非、吾年如此,更痴更悔今昨。狂吟近日疏于酒,转似秋山瘦削。浑未觉。恁儿子门生,前度登高弱。情怀又恶。叹亲友中年,不堪离别,况复久零落。长生药。有分神仙难学。人生聊复行乐。百年半梦随流水,半在南枝北萼。妾命薄。但寂寞黄昏,时听城楼角。愁无可著。且取醉尊前,明朝休问,昨日已忘却。

 五十岁,算是人生步入老年的界线,此时人的心态会起一些变化,何况刘辰翁的五十岁又有特殊境遇。宋亡(宋帝昺崖山蹈海)之年,刘四十八岁,是年,刘辰翁赴都昌安葬恩师江万里,第二年又寻找到江的义子江镐,后又赴都昌为江万里石山庵更名归来庵,并作《归来庵记》:“归来者,古心先生石山庵也。、……作歌者谁?先生之门人宋玉也。……记成于庚辰十二月”寄托哀思。安葬了恩师江万里,可以说完成了刘辰翁最后的心愿。离开都昌已是至元十八年,即辛巳年初,刘辰翁顺道在外访友,直至八月初游归庐陵,其《水调歌头·山水无宿约》序云:“辛巳前八月九日夜,自黄州步归。”归来时心情似较为轻松。自此归后,刘辰翁便隐居故里,与佛道中人相往来,正如《宋史翼》之《刘辰翁传》所云:“托迹方外以归”[10]

 时值隆冬寿日,刘辰翁写下“是耶非、吾年如此”,仿佛在作五十年人生的总结,“更痴更悔今昨”,一句饱含了多少哀怨幽叹。如今已是“秋山瘦”,如今已是“登高弱”,更何况亲友在山河破碎中“离别”、“零落”。“梦随流水”,“愁无可著”,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呀!面对无法把握的个人命运,他又能做什么呢? “且取醉尊前,明朝休问,昨日已忘却”, 忘掉过去,不想未来,也就没有了痛苦。此词作后几天又逢除夕,刘辰翁作词《促拍丑奴儿·辛巳除夕》,其中犹有:“不记去年今夕梦,江东怀抱”④302,还要忘掉那魂牵梦系的复国幻想。其实,他要告别的正是那个沉浸在凄苦之中的“刘辰翁”,所以,词中还有一句“百年苦乐乘除看”,似乎他已摆脱了前日“是耶非”的纠缠,开始新的“方外”人生了。

 五十岁寿日,邓光荐亦作《好事近·寿刘辰翁》词来贺寿(中有“百年方半日来多”句,可知是写于刘五十岁寿日),邓在寿词的末一句说道:“须信剑南万首,胜侯封千户”,将刘辰翁与陆游并论。刘辰翁用原调作《好事近·中斋惠念,赐词俾寿,不胜岁寒兄弟之意》表白心意:“更参末后句如何,此事未能付。”因为陆游在剑南,乃应王炎之请入幕襄理军务,正置身前线,金戈铁马面对萧萧边关,自然能写下许多激昂慷慨的诗词。此时刘辰翁已是“浑未觉。恁儿子门生,前度登高弱”,面对故国覆亡无力回天,只得送春、招魂,所以他说“前遇小桥风雪,是君诗成处”,表明自己已无写诗言志的慷慨激昂。在那首 《促拍丑奴儿·辛巳除夕》中他也说:“送岁可无诗”,可见刘辰翁已然客观冷静地面对现实,恢复故宋决无可能,但对刘辰翁这样一位儒士来说,哀亦莫大于心死。

 参考文献:

 [1]沈义父:《乐府指迷》, 蔡嵩云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78页。

 [2]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 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61页。

 [3]缪钺:《论刘辰翁词》,《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三期,第66页。

 [4]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张炎:《词源》,唐圭璋编:《词话丛编》, 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沈义父: 《乐府指迷》,蔡嵩云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78页。

 [7]周南瑞:《天下同文前甲集》 卷三十六。

 [8]虞集:《户部尚书马公墓碑》 ,《道园学古录》卷十五。

 [9]刘辰翁:《须溪集》卷七,吴企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 陆心源:《刘辰翁传》,《宋史翼》卷三十五 列传三十五,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5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046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5
下一篇2024-0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