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回答别人问题

巧妙回答别人问题,第1张

巧妙回答别人问题

 巧妙回答别人问题,许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才是比较好的,不但要问得巧,回答也要讲究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好的效果,下面看看巧妙回答别人问题及相关资料。

巧妙回答别人问题1

  (1)直答

 直答就是根据对方的提问,直接从正面作出回答。例如:问:你们厂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产量的70%,人均创产值一万二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上缴利税3200万元,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这种答问,是友好、坦诚、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同事亲友之间,顾客与服务员之间,老师和学员之间使用最多。

  (2)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着回答。《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式,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答,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变妨害为有利的一种巧妙的应答方式。

 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作答。例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卡特的母亲。下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女记者:“您儿子向选民们说,

 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话?”卡特母亲:“你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母亲不友善、不礼貌、不厚道,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变答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即以问为答。例如:有一次,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中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有关情况。下面是他们的谈话记录——基辛格: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呀。

 记者: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多弹头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我不确切知道这些数字,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不是保密的。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有多少呢?记者:……基辛格显然知道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无可奉告”搪塞,而是变答为问,以问作答,结果反客为主,把问话者推到了难堪的境地。

 必须指出,变答只有当问话者含有敌意或咄咄逼人时,才能运用,非此情况不可滥用。因为它有伤和气,其结果会出现僵局、冷场和不快。

  (3)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显得无力,即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就可以用牵答的技巧。采用牵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一个涉及答者与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个侮辱性的问题:“齐国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无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说:“齐国派使臣有一个规定,不同的人朝见不同的国王:贤德的人朝见贤德的国王,

 不贤德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我最不贤德,就派来朝见您楚王。”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没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荣辱与楚王连在一起,使得楚王无法反驳,自找没趣。

 牵答的奥妙,就在于用话将自己与问话者牵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者地位。不过,牵答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份贬损,一般是答话中应有“两可”的意思(我这样,你也这样;我那样,你也那样)。

  (4)错答

 错答,也是一种机警的口才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也可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话,也不反唇相讥,而是用话岔开所问,作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间里。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低声问:“这儿还有人坐吗?”“到阿芙达旅馆去?”她大声说。“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你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道,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去。许多顾客愤慨而轻蔑地看着这位青年男子。这个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错答。错答,作为一种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5)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语、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回答,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例如:

 有人问一位家长:“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家长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也不错。”“近朱者赤”这一成语,引用在这里作答,非常准确、简练、生动。

  (6)拈答

 拈答是紧承问话中的词句,利用拈连手法,在原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作出准确、鲜明、生动回答的一种口才表达技巧。这种答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王蒙五十年代曾因写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出了大名,后来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复出后,读者好心地问王蒙:“你能不能继续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创作风格?”

 王蒙回答:“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这段话运用了拈连的手法:“被迫离开了‘组织部’”,说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轻人’”,表明生活、创作风格变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艺术,很巧妙。如果直接摆出几条理由,讲些生活与创作关系的大道理,反而显得生硬、老套。这样一拈连,作者和读者之间,巧接词意,收到了很有韵味的效果。

  (7)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种意思时,即作出错答的一种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的不同之点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的错位,即答非所问;而且,错答是在听完问话之后作的回答,

 断答是没有听完问话就抢着进行回答。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哲学书,我都看了两遍了。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哲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男青年:你有没有……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地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巧妙回答别人问题2

  1、可以不明确的回答。

 在遇到尴尬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不去立刻给别人具体答案,我们可以采取不明确回答的方式,就是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说了等于没说的话,来搪塞回答,例如,这个问题我需要时间考虑一下,晚点给你答复,这样可以给自己时间思考,还能让别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确实让我们有点为难了。

  2、可以答非所问的方式。

 在别人问到我们不想回答的问题时,可以用答非所问的方式去转移那些是与不是的具体问题,例如在一同进公司上班的同事问我们,是不是老板给你涨工资了?在这种私人问题不方便回答是的或者不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最近来的新人状态真棒,表现真不错等等类似这些的转移回答。

  3、巧妙的歪答方式。

 我们在遇到对方问的一些比较荒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进行歪答来偷换概念,把问题甩给对方也是很不错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求职应聘的时候,对方问我们,在这一天应聘下来人中有几个带了手表,什么颜色?我们可以回答那在我们这些应聘的人中有几个穿了白袜子等等类似这种偷换概念违反常规的回答提问。

  4、直接的回避方式。

 在遇到难以回答的的问题时我们也不要害怕拒绝,可以直接说出让别人觉得确实如此的避答理由,例如问我们某某人是不是私底下作风有问题,所以别人才远离他们?我们可以直接说,这是别人的私事,我不予置评,自然又有礼貌的回答,这样让自己跟别人都不会觉得难堪。

  5、诱导别人认可的方式。

 如果我们遇到朋友来向我们打听,我们不方便说出去的私事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反问她,我告诉你之后你能保密吗?那么对方肯定回回答我能保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刚好我也是,这样子可以诱导朋友自己说出我们不想回答的原因,但是我们表面上有回答了她。

  6、学会灵活运用。

 虽然回避回答让人看起来好像使人难堪,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学习,善于用自己的小智慧去巧妙的表达出回避的方法,也是一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门学问呢,如果遇到一时之间没办法恰当回避的方法,那么我们可以跟别人坦白显示出我们的难处,只要我们用心学习,灵活运用起来可以更好的把握。

巧妙回答别人问题3

 第一种,答非所问。答非所问是论辩当中的一种回避战术,在有些状况之下,当对方提出某些问题自己基于某些原因不能不回答,但是又不便作出直接了当的回答时,就可以采用答非所问的战术,避实就虚,以非实质性的话把对方的锋芒引开,这样表面上好像已经做了概括回答,其实呢,已经悄悄地避开了原本棘手的问题。

 有一次,作曲家勃拉姆斯参加一位年轻钢琴家举办的演奏会,年轻钢琴家为席勒的诗—终之歌谱了曲之后特地举办了这场演奏会,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聚精会神的倾听,显出一副极为陶醉的样子,钢琴家万分高兴。演奏会一结束,他就问勃拉姆斯:

 “阁下是不是很喜欢这首曲子?”勃拉姆斯答非所问的笑着说:“这首终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诗。”他很巧妙的避开这个问题,委婉而有礼貌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就是说,他很欣赏这首不朽的诗,但是并没有认为钢琴家的曲子水准有多高。

 第二种,无效回答。用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话,去做非实质性的回答,叫做无效回答,它包含有效性,无效性回答和纯无效回答两种。表面上看,前者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内涵,需要对方去领悟;后者呢,也就是从回答者的答话中找不出任何答案,多半是回答的人不愿意回答或者是不好回答。

 有一所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到一家学校去招收考生,有一次考生就问:“听说我的名字已经登记了贵校的招生名册,请问我能被贵校录取吗?”工作人员笑了笑说:“我们学校是要来招收一些新生,我的名册上已经登记了不少考生的名字,你的名字也记在上面,而能不能够录取,

 请你去看报纸上我校录取新生的名单吧!”工作人员虽然也回答了那个考生提出的问题,但是从答话当中其实找不出能录取或者是不能录取的答案。想要得的答案就只有到报纸上刊登的录取新生名单当中去找了。

 第三种方法是间接回答,间接回答就是回答的人针对提问人,对某一些尖锐问题的诘问,用巧妙的语言进行类比回答。有一次丘吉尔去美国访问,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就对他说:

 “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就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丘吉尔微微一笑回答说:“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会喝了那杯咖啡。”丘吉尔就是用这种不同的口吻坚决回击了女议员,比直接回答更有力度,让这个女议员十分的难看。

 第四种就是以退为进。以退为进,就是在对答当中,回答人承认问话人的话,然后予以适当的回敬,比如说:“你长的这么漂亮,怎么还没有找到对象呀?”回答说:“是啊,因为我挑的比你仔细。”那么就这么一段对话,因为问话的人咄咄逼人,语气尖酸而又无所顾忌,所以答话的人呢就采取了先认可,后回敬的方式。这就叫做以退为进。

Aaron Carter - One Better 我会更好

Give me half the chance 给我一半机会

I’ll make you understand 我就会让你明白

That what I got to give 我给你的一切

Is so much more than this 远不止此这些

Than you'll ever know 你永远不会知道

I don’t say what’s on my mind 我不懂如何表达自己

But you’ll find this out in time 但是你迟早会发现

Don’t always open up 我不是开放型的

I’m not quick to trust 不会马上相信

And let someone inside 让某人走入我的内心

I’ve got a lot to learn 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Never felt this way before 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But I gotta say what’s right for me但是我想说对于我什么是对的

You should know that I can 你应该知道我可以

Be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need 给你比以往的更多

I’ll show you something new to see, yeah 我会让你大开眼界

I’ll be the one you can believe 我会是值得你相信的人

I’ll be one better, Yeah 我会是一个更好的人

I’ll be one better我会是一个更好的人

You’ve seen some falling stars 星星从夜空坠落

You felt a broken heart 就像你破碎的心

Time is all it takes 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Learn from my mistakes 从我的错误中学会

Know exactly what you are 我是真的懂你

But I can’t hang on the side 但我不能袖手旁观

I’ve had enough of all these fights 厌倦了内心的挣扎

Gotta give to you就是要让你知道

Gotta get this through 必须向你表白

Till you realize 直到你明白

I’ve got a lot to learn 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Never felt this way before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But I gotta say what’s right for me我想说对于我什么是对的

You should know that I can你应该知道我可以

Be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need给你比以往的更多

I’ll show you something new to see (yeah)我会让你大开眼界

I’ll be the one you can believe我会是值得你相信的人

I’ll be one better, Yeah我会是一个更好的人

I wont back down (No never, No never)我不会退缩(绝不,绝不会)

You don’t have to be alone 你不会感到孤单

Girl, Alone (Oooh, Ooh) No (Oh)女孩

大鱼 Big Fish (2003)

导演: 蒂姆·波顿

编剧: Daniel Wallace / 约翰·奥古斯特

主演: 伊万·麦克格雷格 / 阿尔伯特·芬尼 / 比利·克鲁德普 / 杰西卡·兰格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法语 / 俄语 / 粤语 / 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3-12-25

  洋兰花朵颜色绚丽,花型硕大美丽,令人非常喜欢。那么大家知道白色洋兰的花语是什么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白色洋兰的花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色洋兰的花语

倾慕、自然的爱,威严,雍容华贵,高雅尊贵

热带兰一般生长缓慢,从幼苗到成品花一般需要生长2至4年,所以家庭养花一般都是到花卉市场上购买成品花。热带兰属于气生根系,因此栽培介质要排水良好、保溼性强、透气效能好。

一般用苔藓、木炭、碎树皮即可,也可到花市上购买配制好的介质材料。平时管护热带兰要保持盆土潮溼,表面干燥时就应当浇水,并要求浇透。一般夏季每天浇1次,冬季每周浇2至3次。夏季高温时可在花盆周围洒少量的水或者在叶面上喷水。

  在生长季节可每隔10天向植株施一次无机肥料配制的稀薄液肥或兰花专用肥。热带兰生长季节的适宜温度为18至25℃,要有充足的室内散射光,避免阳光直接暴晒,以免影响生长和花期。在开花期,要把植株放在弱光照的地方,以便让花得更加绚丽长久。越冬温度要保持在10℃以上。

热带兰花期后即可换盆,换盆时要剪去枯残老根和残花,晾干后用浸泡透水的苔藓包住根部即可上盆,填实新的栽培介质材料。在阴凉处摆放一周左右可按平时的管理方法养护。

热带兰的繁殖方法常用分株法繁殖。方法是:在春季萌生新芽前或开花后将老丛株分开,分株的数量可视老株的大小而定,分株后的操作方法与换盆时操作方法相同。栽培热带兰的花盆以土、陶、砂盆为宜,家庭栽培热带兰为追求美观,可在花盆外套上一个稍大的漂亮花盆。

洋兰的传说

在认识洋兰过程中,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1818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威廉卡特利亚的园艺家,收到巴西朋友寄来一箱礼物,里面用一些干枯的植物来填塞空间。他发现有几株植物长得异常奇特,便把它放在水中浸透,然后好奇地用水苔、沙砾作植料种在盆里,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护理,竟然长出非常艳丽的花朵。这个奇迹公布后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为了纪念威廉•卡特利亚的发现,就把此花命名为“卡特利亚兰”,成为后来风行全球的卡特兰的始祖。

洋兰的花语

洋兰花语:自然的爱、威严、雍容华贵、高雅尊贵。

卡特兰的花语:高贵、敬爱、倾慕外、还有魅力之意。卡特兰花朵大而且颜色鲜艳,花的形状奇特而漂亮迷人,花香浓郁,给人一种十分富丽堂皇、高贵典雅的感觉。送一盆红色、粉红、橙红、紫红的卡特利亚兰给女友,将表示你的真情和爱慕。

蝴蝶兰花语:我爱你、幸福向你飞来。蝴蝶兰艳丽多姿,花型优美,微风吹拂,如群蝶飞舞,素有“洋兰皇后”的美誉。蝴蝶兰对应星座:水瓶座&射手座,代表忠诚、智慧、理性、美德。

各种花色的蝴蝶兰的含义

白蝴蝶兰:爱情纯洁、友谊珍贵。

红心蝴蝶兰:鸿运当头、永结同心。

红色蝴蝶兰:仕途顺畅、幸福美满。

条点蝴蝶兰:事事顺心、心想事成。

黄蝴蝶兰: 事业发达、生意兴隆。

迷你蝴蝶兰:快乐天使、风华正茂。

文心兰、 兰、跳舞兰: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是快乐无忧、忘却烦优;隐藏的爱,只有默默的等待,默默的思念。快乐无忧,寓意忘却烦优 ,也有隐藏的爱之意,适合暗恋者表白。

石斛兰花语:慈爱、祝福、喜悦,石斛兰是父亲之花,象征坚毅、勇敢。**的石斛兰是在父亲节或父亲的生日时赠送父亲的花,寓意父亲的刚毅、亲切而威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己爱戴的尊长。

兜兰又名拖鞋兰,花型像倒置的拖鞋,象征意义是美人、勤俭节约。

万代兰: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是"有个性"。是新加坡的国花,叫卓锦,象征卓越锦绣、万代不朽。

春石斛:欢迎、祝福、纯洁、吉祥、幸福。春石斛是洋兰家族中的“大家闺秀”,不仅花色艳丽多彩,而且雍容华贵具有高雅尊贵的气质,因此被称为“成功之花”。

在帝王谷众多陵墓中,以1925年发现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陵墓最为完整有名。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者和发掘者是霍华德·卡特。开始时,卡特经过十年的艰苦发掘工作之后,陵墓始终没有被找到,在卡特规划的发掘地中,只有一处没有响起过考古人员鹤嘴锄的丁当声,那就是古代修建陵墓的工人留下的一座简易工棚。简易工棚拆除后露出了岩石凿成的台阶,当台阶清理干净之后,盖着封戳的墓门出现了。那个封戳证明这就是图坦卡蒙的墓穴。卡特把墓口封好,然后给他的考古行动支持人卡那冯勋爵发了电报。接到电报的勋爵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他和卡特一起站在第二扇墓门前。墓门被打开一点点,走在前面的卡特首先看到了这样惊人的景象:几张金色的躺椅、一张包金宝座、两尊巨大的黑色雕像、几座形态奇异的神龛,其中的一座神龛的门开着,一条金蛇从里面探出头……接着第三道墓室门和一侧室被找到了,卡特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具有很高科研价值的封戳,一座金光闪闪的壁龛几乎占满了整个墓室,其他的地方则塞满了各种物品。“龛上的金光闪闪的罩布使我确信这是一块3000年来没人打扰的冥地,我们已经来到了死去的古代君主面前”,卡特在事后回忆说。

金龛共有四层,人们用了80多天的时间才把它移出来。法老的棺椁在金龛的第一层,一尊女神像张开双臂和双翅托着棺脚。棺盖上仰卧着年轻法老的金像,他的双手交叉在胸前,紧紧握着象征王权的蛇钩和鞭,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严峻。棺盖上的一件东西引起了人们许多感慨,那是一个小小的花环,也许是年轻的王后献给死去丈夫的最后的爱情表白。而根据这些花,专家们推断图坦卡蒙安葬的时间应当是4月底到5月中旬之间。三层棺椁中的最里边的一层是纯金制作的,它反射着墓穴壁画的影子,它的里面就是帝王谷唯一没有被触动过的、3000年前的法老木乃伊。木乃伊的裹布被一层层剪开,一块块宝石被从中拿出来。法老的尸体在油脂的浸泡下已经变黑,肩部和头部是一副黄金面罩。这副面罩是根据死者的面容打造的,年轻而尊严的面庞上,似乎有淡淡的说不出的惆怅。在木乃伊头部下面的垫枕中,发现了一块纯铁。铁在古埃及极为罕见,是十分贵重的装饰品。而且,这块铁是在埃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一块。

《破浪》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5 彩色片 158分钟

丹麦/瑞典/法国/荷兰/挪威联合摄制

导演:拉尔斯·冯·特里恩 编剧:皮特·阿斯木森 拉尔斯·冯·特里恩 摄影:罗比·穆雷 主要演员:爱米莉·沃特森(饰贝丝·麦克奈伊) 施泰朗·斯卡斯加德(饰简) 卡特琳娜·卡尔特丽吉(饰陶陶) 亚德里安·罗林斯(饰医生) 桑德拉·沃(饰母亲)

本片获1996年戛纳国际**节评委会大奖;1996年费里克斯欧洲**节最佳女演员奖;1997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苏格兰艾布里群岛一个偏僻而封闭的小村镇,村民们都自视为上帝的选民,以及自身道德尤其是邻居们的道德的卫道士。该村镇的最高宗教权力机构是长老会,它对世俗社会生活的影响无所不在。虽然时光已经进入20世纪70年代,但依照当地的教规,教堂上没有钟,教民们自然也就听不到教堂的钟声。妇女们在教堂里不能说话,被禁止参加葬礼,甚至连家庭成员的葬礼也不能参加。如果她们犯了通奸罪,将会被驱逐出教堂,实际上也等于被驱逐出这个山村,她们死后还会被长老会判处下地狱。

女主角贝丝·麦克奈伊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年轻漂亮,纯真善良中透着几分幼稚,热情活泼中又略有些神经质,在这个充满严格的清规戒律、宗教气氛令人窒息的小社团中,她的存在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与海上石油工人简的相遇打破了她宁静的生活,简是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的石油工人,他们一见钟情,倾心相爱,很快结为夫妻。但是,此事引起了长老会及绝大多数村民们的反感,因为简对他们来说是外乡人,是入侵者,是对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的挑战和威胁。当时,北海石油钻探业刚刚开始,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宗教气氛浓厚的村庄被不同国家的小伙子组成的国际钻探队“入侵”,他们喝着啤酒,收听令当地人反感的音乐。

影片是从热闹的婚礼场面开始的。贝丝和嫂子陶陶以及一些亲朋好友在村边的广场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官居然在婚礼之际姗姗来迟,贝丝不免有些着急和气愤。突然,一架直升机出现在村边海面的上空,继而徐徐降落在村头的海边广场,看到自己的心上人从天而降,贝丝欣喜若狂,飞机的舱门刚刚打开,她就扑到简的怀里。陪伴简到来的是他的一些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的朋友,一行人直奔教堂。婚礼是由教堂的一位牧师主持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能够倾听贝丝吐诉心声的人。教堂里的结婚仪式结束,人们纷纷走出教堂,简的朋友泰里看到教堂上没有钟,感到奇怪,觉得好笑,就问长老会的人这是为什么,没有人给他以满意的答复。就在这时,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人们急忙跑向村中的婚礼宴会厅参加婚宴。

这对新婚夫妇生活十分幸福,简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见识颇多,阅历丰富,自然也包括爱情方面的经历。贝丝痴情地爱着简,对长期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宗教禁欲环境中的贝丝来说,这爱是使她获得身体和心灵解放的根源;简也深深地爱着贝丝,对于常年漂泊在外的简来说,这爱是他疲惫的身心得以歇息的港湾。新婚燕尔,初尝爱情甘露的贝丝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尽情体味着心灵交融的快乐和男女情爱之欢。

由于简是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短暂的蜜月刚过,他就要出海作业了,新婚离别,贝丝自然非常伤心。简不在身边的日子里,贝丝感到度日如年。简曾经约定日期给贝丝打电话,贝丝如约来到村边的电话亭等候,由于简加班加点,一时不得脱身,没能及时给她打电话,可是贝丝相信简一定会打电话来,依然在电话亭等候,后来竟不知不觉地在电话亭里睡着了,最终她还是等到了简的电话,俩人通过电话互诉思念之情。等待的日子是难熬的,离简回来的日子越近,贝丝越感到焦躁不安,母亲和陶陶看到她茶饭不思的样子,也为她感到着急。母亲劝她说,这个村子里的女人就是这么过的,由于男人大多都在出海作业,女人家应该习惯在家独守的日子。陶陶是贝丝的嫂子,也是她最要好的朋友,自从贝丝的哥哥死后,陶陶没有改嫁,而是一直生活在他们家里,看到贝丝的焦虑,她也只能劝慰她。与心爱的人不得相见,贝丝只能祈祷上帝保佑丈夫平安归来,有时她甚至半夜里到教堂为简祈祷。

简终于回来了,但不幸的是他在一次事故中严重受伤,脑部受到严重震荡,医生诊断后认为,简的生命危在旦夕,即使能活下来,也有可能终生瘫痪不起,贝丝极度悲伤,神情抑郁。简被安置在镇医院住院治疗,陶陶在这家医院当护士,对简倍加照顾,简的病情渐渐好转,并离开医院回到家里养伤,但他依然无法行走,只能终日卧在床上打发时日。简的病情也使得贝丝焦躁不安,本来就有些神经质的贝丝现在变得更加忧郁,陶陶建议贝丝去看镇医院的理查德森大夫,但此举对贝丝无济于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到年轻漂亮的妻子像守活寡一样地陪伴着自己这样一个瘫痪不起的残废,简觉得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病情而影响妻子的幸福,就劝妻子去找情人,可是,本性善良忠诚的贝丝怎么能肯这样做呢不久,简的病情有所加重,又被迫住进医院治疗。一天,他对贝丝说,她应该去找情人,去 ,在与其他男人 的时候,只要想着是在跟他 就行了,之后,再向他讲述 的经历,这样就像是他们俩在 。简还告诉贝丝,他需要爱,一旦失去对爱的感觉,他的生命就会停止。贝丝起初并不愿意,但出于对简忠诚的爱,后来还是勉强投入了其他男人的怀抱。贝丝的行为遭到了教堂和家庭的蔑视,可是,想到自己这样做对简恢复健康有利,她就义无返顾地这样做下去了。

理查德森大夫其实是爱贝丝的,看到贝丝在外边跟其他男人交往,他心里也不是滋味。在一次公开向贝丝表白自己的爱遭到拒绝之后,他以贝丝和病中的简在一起生活对贝丝的精神健康不利为由行使自己当医生的权力,向陶陶建议将贝丝送到格拉斯哥的一家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简从内心里不同意理查德森的建议,可是后来还是被迫在诊断书上签字“同意”。但是,贝丝还没有被送到那家精神病医院,就设法偷偷跑了回来。

简的病情时轻时重,反复无常,由理查德森大夫主持的对简施行的治疗方案也显得无能为力。可是,贝丝相信爱的力量能够拯救简的生命,就越来越忠诚地按照简的请求去跟其他男人 。一天,她来到镇子附近的港口,上了一条大船,遇到一个 待狂的虐待,身上都被刀子划破了,由于她的机智才得以逃脱。当她回到村子里,遭到一群少年的欺负,那位牧师看到她遭受欺辱,至多也只是将那些孩子赶走,看着昏倒在地的贝丝一走了之。后来,筋疲力尽的贝丝回到家里,苦苦哀求母亲为她开门,竟遭到母亲的拒绝。

尽管贝丝百般努力,简的病情还是越来越加重,医院方面渐渐感到对简的治疗无能为力,陶陶也劝贝丝不要再为简做徒劳之事。但是,贝丝认为简的疾病没有好转是因为自己对他的忠诚还不够。一天,她请求陶陶到医院为简祈祷,自己又去了港口。医院里,陶陶对着奄奄一息的简祈祷,遭到理查德森大夫的一通嘲笑。贝丝又来到那天来过的大船上,任凭那个虐待狂对自己施虐。结果,贝丝被搞得遍体鳞伤,身上鲜血直流,被送到镇医院。在进行手术之前,她请求看看简,看到简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她感到有些被骗的感觉。进入手术室不久,贝丝的母亲闻讯赶来看女儿,没过多大一会儿,贝丝就离开了人世。

然而,上帝没有欺骗贝丝,由于她的忠诚,简终于恢复了健康,从死神那里挣脱了回来。当地法院对理查德森医生进行了审判,他被控告对贝丝的死负有医疗责任。最终的结果是理查德森被判无罪。长老会不仅可以决定当地教堂可不可以有钟,还可以判定死者是升天堂还是下地狱。村子里有两块墓地,一个是长老会判处升天堂者的墓地,另一个是被他们判入地狱者的墓地。贝丝自然属于后者。可是,在贝丝的棺材被埋入墓穴的前一天,简带领几个好友来到海边,往一只口袋里装沙子,理查德森大夫也来帮忙。夜里,他们来到停放贝丝的棺材的地方,将贝丝的尸体从棺材里抬了出来,在棺材里装进了沙子。

长老会的成员及教堂的神职人员在为贝丝举行葬礼,葬礼冷冷清清,除了那些神职人员,只有陶陶和理查德森大夫在离墓穴较远的地方来向贝丝做最后的告别。牧师宣读对贝丝的判决:“贝丝·麦克奈伊,你是一个犯有罪孽的人,由于你的罪孽,你被判处下地狱。”在墓地附近的陶陶终于忍不住看到这一幕,跑到墓穴旁,愤怒地斥责这帮人:“你们当中谁也无权判处贝丝下地狱!”

就在那些神职人员为贝丝举行葬礼的同时,简和他的几个朋友正在乘一艘货轮前往海上工地。贝丝的尸体被包裹在一只简易的口袋里,放在货船的甲板上,简拄着双拐,吃力地来到甲板上,看着贝丝的尸体,不禁潸然泪下。夜里,简将几位好朋友叫起来,准备将贝丝的尸体投入海中,简打开装有贝丝尸体的口袋,最后吻别妻子,悲痛欲绝。货船依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穿过黑夜,迎来了黎明。简还沉浸在悲哀之中,他的好朋友泰里高兴地来到船舱里将他叫起来,扶着他走上甲板,甲板上早已站满了人,他们在聆听清脆悦耳的钟声,起初人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这钟声来自无线电收音机,不,这钟声分明来自天堂。影片以这样一个镜头结束:在遥远的天堂,两只硕大的钟来回摆动,发出悠扬的钟声,透过五彩云霞,依稀可见海面上的船,海边的村庄,田野山峦……

鉴赏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洛曾经断言: 20世纪要么是宗教的世纪,要么就是毁灭的世纪。此话乍听起来颇为骇人听闻,但至少表明宗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尽管上个世纪末尼采煞有介事地宣称“上帝死了”,可是,自由遨游在浩瀚宇宙中的上帝的死活,岂是生活在犹如宇宙中一粒尘埃的地球上的区区哲人能够判定的。

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深刻影响,有关上帝存在与否的争论几乎跟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中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则伴随着第七艺术的始终。从卡尔·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受难》到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戒》到彼亚拉的《撒旦的阳光下》,从让·雅克·阿诺的《玫瑰的名字》到马丁·斯科西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几乎每一位西方**大师都触及过宗教问题,而且这类题材的影片创作自80年代以来呈现出越来越繁盛的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在欧美影坛引起广泛关注的丹麦、法国、瑞典、荷兰与挪威等欧洲五国联合出品、由丹麦**导演拉尔斯·冯·特里恩执导的新作《破浪》又是一部宗教题材影片。该片在1996年的戛纳**节上引起极大轰动,虽未摘取金棕榈桂冠,却得到评委会和影评家们的青睐,被授予评委会大奖。此后,它在欧美乃至国际影坛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1996年,被菲利克斯**节授予欧洲最佳影片奖和评委会大奖; 1997年度的法国恺撒**奖授予它最佳外语片奖,并在该年度美国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角逐中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法国拉鲁斯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世界**关键影片辞典》所收1996年度世界范围内的关键影片只有一部,那就是《破浪》; 著名的《制片场》杂志发动法国影评人和观众评选十年来的十部世界**佳作,此片亦是名列前茅。美国著名影评家里克·马尔克姆说: “1996年,在我所看过的所有影片中没有一部比《破浪》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欧美影评界普遍认为:如果不去影院观看此片,你就错过了1996年**界的一件大事。

《破浪》是特里恩的第五部影片,是一部充分运用数码技术手段对画面进行改造以营造浪漫和神秘气氛、在**语言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验的影片。特里恩这位喜欢批评与责难的导演曾以充满神奇色彩的侦探片 《犯罪因素》(1984),尤其是隐喻德国政治事件的《欧罗巴》(1991)等作品引人注目,他是继卡尔·德莱叶之后丹麦影坛最重要的导演,其作品深受斯堪的纳维亚学派大师德莱叶、伯格曼的影响,在诸多方面都继承和发展该学派的传统,尤其是德莱叶对“欧陆**” 风格的探索。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充满 、具有强烈感染力、弥漫着神秘色彩的关于宗教、爱情与性的故事,表现了上帝对苏格兰的一个社团的观察和评判。这是一出感情强烈的情节剧:在独断专行、令人窒息的宗教氛围中燃起强烈的爱欲之火,充满活力和具有治疗作用的 之欢与教会的清规戒律形成鲜明对照。影片仿佛将人带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带到了勃朗蒂姐妹笔下超感觉的、令人震撼的、晦涩的故事里。促使特里恩创作此片的两个决定性灵感来源,一个是丹麦籍美国人道格拉斯·斯克在50年代创作的一出表现死灰复燃的情节剧,另一个是德莱叶的影片《奥尔戴》,此片也触及在一个拒绝接受不可解释的事物的宗教团体里发生的奇迹。《破浪》宣扬了牺牲生命以获得拯救的天主教教义,但是,特里恩将罪孽、惩罚和感恩汇聚在一个仪式般的爱情咒语中,似乎在告诉人们, 之欢就等于修行,他的这一做法也招致不少非议。

特里恩喜欢拍摄创意成熟的影片,《破浪》从开始酝酿到完成总共花费5年时间,但此片的最初创意可以追溯到作者的童年时期。特里恩谈到此片的创作过程时说:“我希望拍摄一部表现善良的影片。我记得小时候曾经读过一本名为《金心》的画册,它给我留下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这本画册讲述了一个小姑娘独自穿越大森林的故事,她衣袋里仅装着几块面包。在穿越森林之后,她发现自己赤身裸体一无所有。那本画册的最后一句话是: ‘可是我还能应付’。这句话表达了任何一位殉道者都可能经历的严峻考验。那本画册我读了好多遍,尽管我父亲将它看做一本最没有价值的画册。《破浪》的故事肯定是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最初的创意,《金心》中的主人公就是影片《破浪》中的贝丝。我还想将它拍摄成一部宗教题材的影片,一部关于奇迹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完全自然主义的影片。”

《破浪》的内容明显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这当然与特里恩本人是宗教信徒有关。特里恩的父母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特里恩本人年轻时也对宗教持玩世不恭态度。后来,他感到有必要归属一个信仰忠诚的社团,就皈依了天主教,此后他一直想拍一部对宗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的影片。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也是特里恩对宗教进行思考的过程,并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融入了影片中。

说到宗教,就不能不谈到上帝,谈到上帝,数千年来令人类困惑不已的问题便是“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问题几乎在各种宗教创立不久就被提出来,而且困惑着一代又一代人。有关这个问题,每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回答,无非两个:上帝存在或上帝不存在。或言还有第三个,那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从这个角度来出发,可将人划分成两大类: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和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人(还应包括怀疑上帝存在的人)。拍摄宗教题材影片的导演也可划分成与此相对应的两大类,有些导演否认或怀疑上帝的存在,有些则对上帝的存在坚信不疑,特里恩显然属于后者。

有意思的是,特里恩说“我是天主教徒,但不欣赏天主教教义本身”,他对待宗教的这种态度与丹麦早期**大师德莱叶颇为相似。德莱叶在拍摄的所有影片中都攻击宗教,但从来不攻击上帝,特里恩创作《破浪》时情况也是这样,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受难》和《日特鲁德》肯定对他创作《破浪》产生了影响。在《破浪》中,特里恩思考的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探索了究竟由谁来敲响天堂钟声的问题。那些形形 的各级教会是否能够代表上帝的旨意他们是否就是上帝的化身他们有没有权利对自己的教民进行道德审判

影片中有关教堂钟声的隐喻是深刻的。美国影评人肖恩·罗森汉姆在评论关于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的传记片 《时间简史》 时谈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曾经将上帝比作造钟者,而悬挂在耸立的教堂尖顶上的钟声自然也就被隐喻为来自天国、来自上帝的声音。可是,在那个偏僻的苏格兰小山村,那些自以为是的长老会神甫们居然阻断了这声音。宗教的教义往往在各级教会和神职人员的阐释中走了样,他们或者是由于能力有限而解释不清,或者是因为个人利益关系而有意作歪曲的阐释。

特里恩在许多影片中都表现了权力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破浪》中,他同样将宗教机构描写成了一个权力机制,比如那个苏格兰小社团。特里恩没有批评这样一个诚实的社团,取而代之的是对它的同情与怜悯。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真诚的,包括贝丝的母亲和爷爷,长老会成员,那位忠于职守的牧师,他们都对自己的信仰无比忠诚,可悲的是他们从来不去思考自己的信仰是否合理。特里恩认为人们常常为宗教问题困惑,往往以过分的方式理解和对待宗教问题。但是,如果想创作一出情节剧,就必须设置某种障碍,对创作《破浪》来说,宗教问题便是一个合适的障碍。

特里恩以往拍摄的大部分影片都具有讽刺的特点,但在《破浪》中人们看不到这种特点。他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当我在**学院学习的时候,人们常说所有好的影片都具有某种形式的幽默,所有的影片,除了德莱叶的影片。在德莱叶的大部分影片中,我们都看不到幽默的痕迹。我们可以说,当幽默被引入一部作品之后,人们就会对作品产生某种距离感。在《破浪》中,我不想远离叙事和人物的强烈情感。”他认为,这种强烈的情感介入对拍摄这部影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特里恩在自己的生长环境中强烈的 是被禁止的,他或许只有在艺术创作中才能体验和表达强烈的情感。他的家人在看过这部感情强烈的影片后都批评他,他的一位做纪录**导演的叔叔认为这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完全的失败,同样在**圈工作的哥哥则认为这部影片枯燥乏味,没有什么意思,但这不妨碍他们对此片的拍摄给予大力支持。

影片中表现贝丝与上帝对话的场面单纯而充满张力,给这部宗教题材的影片增添了人道主义的共鸣。在这一点上,特里恩也保持着对德莱叶的继承关系,因为德莱叶对宗教的态度归根结底也是人道主义的。同时,特里恩这样做也是由于**表现手法的需要,否则贝丝与上帝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心理活动无法得到更好表现。贝丝这个人物是她信仰的宗教的产物,她处在几种不同权力机制的冲突中,其中包括由医院和医生行使的权力。她本性善良,只能以对上帝的忠诚坚守阵地,以坚强的意志和纯洁的心灵抵御来自尘世的所有打击,承受难以承受的爱情之痛。

尽管特里恩与德莱叶所处的时代不同,尽管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异,但他们在探索“欧陆**”(Continent Cinema)风格方面都倾注了相同的热情。与人们过分强调**艺术的“形象化”的观点相反,德莱叶认为,**为革新艺术表现带来了一种重要的可能性,这就是“抽象化”。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定义“抽象化”的含义:“艺术家为彰显影片的精神内涵而远离现实的意愿”。

谈及影片造型方面的特色,《破浪》的画面构图简洁明了,色调清新统一,尤其是连接故事各个章节之间的风景画面,就像是一幅幅古典油画,将人们带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破浪》的外景是在苏格兰西北部的斯卡恩岛上进行的,这里风景别致,既有大面积的荒原,又有陡峭的岩石,壮丽优美,冷峻古朴,透着几分原始气息。特里恩说:“起初我是想在丹麦居特兰的西海岸拍摄这部影片的,后来又想到去挪威,爱尔兰,再后来又是比利时的奥斯坦德,最后才决定去苏格兰拍摄。大部分戏选在斯卡恩岛上拍摄绝对不是一种巧合,在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这个岛是很多画家和作家居住的地方。”在拍摄外景时,摄制组已经对景物进行了加工改造,但这仍显不够,特里恩及其创作班底在后期制作时又动用了计算机手段对画面进行了加工处理,以使景物最大限度地符合导演心目中的艺术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处理手法十分高明,令人很难看出人为加工的痕迹。从完成的影片来看,几乎看不出数码处理的痕迹。

说到运用计算机参与影片的创作,特里恩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段趣事:在为影片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笔写作剧本的资助,是从一个好像叫什么‘欧洲剧本基金会’的组织那里得到的。那些审阅和选择剧本的人的工作受到了严肃的批评。为了改进他们的工作,负责人借助计算机对寄来的十几个剧本进行分析。他们声称计算机能够判断一个影片制作计划的艺术品位和商业利益。《破浪》的剧本得分很高。它的配方可能很不错:一个水手和一个处女的故事,浪漫的风景,这些因素应该是计算机十分赏识的。”

在摄影艺术方面,影片的绝大多数场面都是由摄影师肩扛摄影机拍摄的,全凭摄影师当场捕捉事件的进程,犹如对一桩突发事件的如实报道,《破浪》的纪录片风格十分明显。其实,特里恩在拍摄《欧罗巴》时就已经对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实验,在拍摄《破浪》时,他在探索**语言方面对自己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肩扛摄影机的方法拍摄宽银幕影片。这一做法产生的效果是,便于将镜头始终聚焦在演员身上,同时,每一个镜头都与上一个镜头不同。这要求摄影师最大限度地发挥灵活性抓拍演员稍纵即逝的即兴表演,而演员在不断变换的摄影角度和情景中也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在表演过程中,即使演员的台词与剧本有出入也没有关系,在拍摄过程中,哪怕摄影机跳轴也没有关系。摄影机运动与演员之间的相互激发、融为一体的拍摄方法对摄影师和演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特里恩十分懂得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敢于大胆起用并指导演员,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颇具挑战性的艺术探索。摄影师罗比·穆雷曾经是德国著名导演威姆·文德斯的老搭档,起初他并不适应这种拍法,但是最终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摄影方面的探索。

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在制作景物方面。“拍摄方面的技巧来自我创作《王国》的经历”,特里恩说,“我几乎是采取了跟那部影片相同的拍摄方法,由于这样做显得有些落入俗套,因此,我才觉得应该尽可能地赋予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形式,一种更加富有纪录片风格的形式。假如我们用某种程式化的技巧拍摄《破浪》,我认为是无法支撑这个故事的。通常,人们是为了强调叙事才选择影片的风格的,而我们的做法恰恰相反,我们选择了与一般的叙事相反的风格,消除了强调叙事的一切可能性。我们所做的是采用一种风格,将风格像滤色镜一样放在叙事前面。这会让人想到加密电视,必须解密才能收看电视上播放的影片。这里是我们在给影片加密码,然后再由观众去解码。我将影片赋予强烈的纪录片风格,实际上又是对纪录片风格的解除和背道而驰,这说明我们接受的还是故事本身”。

影片的剪辑非常豪放,不墨守任何既定成规。“因为我们拍摄的场面镜头一般都很长,每一个场面都跟另一个场面不同。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由,非常随意,没有必要按照精确的指导表演。”

演员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演员们以忠诚和纯真的情感在引导着剧情和人物命运的发展。人们一看到这部影片,就会立即进入它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为它的极大限度的张力所吸引。扮演贝丝的嫂子也是她的好朋友的女演员卡特琳·卡尔蒂吉在谈及跟特里恩的合作时说:“拉尔斯身上有一种家长式的作风,但他是一个想让他的‘孩子们’得到解放、而不是让他们对他产生附属关系的好家长。对拉尔斯来说,拍摄《破浪》的过程好像就是一个获得解放、获得自由的过程。拍摄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可是拉尔斯的信任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兴奋剂,他最根本的愿望就是为所有人创造一种安全的气氛。然后,他就不再多管什么,而是让大家顺其自然地拍摄影片。对我来说,这是惟一表演经历”。

爱米莉·沃特森扮演贝丝这个角色,对于一个从未有过**表演经历的演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为了选择饰演贝丝的演员,特里恩作过很多尝试,后来他在观看了试镜头的录像后,认为应该将这个角色交给爱米莉·沃特森,他被爱米莉感情非常投入的表演深深感动,爱米莉在表演中非常纯真,非常本色。

在拍摄现场,特里恩是个经常不在场的参与者。助理导演莫顿·安尔弗莱德担负着现场管理和执行导演指令的任务。他们的合作几乎没有任何冲突,配合非常默契。莫顿本人也导演过不少当代丹麦影片,当特里恩呆在监控室里的时候,他能够非常自如地担负起指挥现场拍摄的任务。严肃的宗教主题,心地善良的主人公,历经磨难、不该忠诚之心终于创造出奇迹的故事,自然主义的叙事方式,构成了《破浪》的基本特征。特里恩既继承又超越了德莱叶对“欧陆**”的探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68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3
下一篇2024-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