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女交往中大脑会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哪些?

在男女交往中大脑会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哪些?,第1张

这种化学物质是多巴胺

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也包括同性)情感的产生。

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并促使我们进行交配,以此繁衍后代。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三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

科学家揭示出了爱情在大脑中的位置,以及组成爱情的独特化学成分——多巴胺。研究同时表明,爱情带来的迷狂,在化学组成上,与人发疯的时候几乎完全一样。所以,那些表白“亲爱的,我爱你爱得发疯”的男女们,其实并没有夸张,他们在无意中,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预言。

科学家还告诉我们: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大脑疲倦了以后,要不减少多巴胺的分泌(也就是俗称的“情到浓时情转薄”),要不就干脆自动停止分泌。由此引发的后果就是,或者爱情变淡,或者干脆分手。同时,科学家也警告所有正在发誓天长地久的疯子们:爱情最长的保质期是四年。

问题一:爱情多巴胺分泌多久 三个月是最旺盛了~通常有效期是两年。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会分泌所谓的性荷尔蒙的睾丸素和雌激素,当这个渴望持续进而坠入情网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和羟色胺,羟色胺是男女相爱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它会让一个人暂时失去理智。如果到了下一个阶段,男女因为关系持续而渴望更加亲密,进而发展 或结婚。这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催产素和垂体后叶荷尔蒙,催产素不只是在男女发生情爱关系,甚至在母亲喂乳时也会分泌出来。而且研究发现对女性而言,母爱和爱情是一样的。更有趣的就是羟色胺,羟色胺,会让一个人看不清楚对方的缺点,因此让爱情变得很盲目。

刚才说的那些荷尔蒙维持高浓度的时间是两年左右,最长也是三四年。

问题二:每段爱情都会分泌多巴胺吗 爱情其实就是因为相关的人和事物促使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导致的结果。 下丘脑分泌的多种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就像丘比特之箭,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时,这些恋爱兴奋剂就会源源不断的分泌出来,于是我们有了爱的感觉,享受爱的幸福,甜蜜甚至眩晕,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多巴胺们”在发挥作用。 爱情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多巴胺带来的“ ”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所以大脑只好让那些化学成分自然新陈代谢,这样的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续到三四年的时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 也由此不再,后果或者爱情归于平淡,或者干脆分道扬镳。如此说来,爱情的保质期只有三四年而已,所谓的“七年之痒”大概应该改为“四年之痒”吧。不过爱情本身就是 而又短暂的,这不是杯具,并不是所有人都因为多巴胺的减少而选择分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还有责任、亲情、誓言、承诺,坚守着爱情和婚姻的更多是这些因素,不是电光火石一样的 。在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营,共同的进步,爱情还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才是更广义的爱。借用一句严谨的表达,“当多巴胺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狂热地爱与被爱着,尽情享受爱的甜蜜;当多巴胺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坦然处之,仍然为爱奉献与努力,不离不弃

问题三:多巴胺的多巴胺与爱情 热恋是美妙的,分手是痛苦的,热恋之后的单身男女似乎总难再找到那曾有的 和心仪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田鼠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田鼠是实行终身一夫一妻制的“性情动物”。据英国《卫报》12月5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专门对这种动物进行了跟踪,研究它们的大脑和行为,分析它们的爱情产生与消亡过程,结果学者们结合二者后发现,当雄田鼠和雌田鼠交配以后,雄田鼠就会一生一世忠于雌田鼠,每当这个时候,雄田鼠的大脑就会释放出大量多巴胺―――一种名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研究带头人布兰登・阿拉戈纳将这种多巴胺戏称为“爱情的毒药”。当他们把这种化学物质注射到从来没有交配过的雄田鼠的大脑里时,发现这些小家伙马上放弃了对其他雌田鼠的追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多巴胺会改变田鼠大脑某一区域上的“沟渠”,这个区域为许多动物所拥有,包括人类。当已经有伴侣或曾有过伴侣的雄田鼠再次结识一个新异性时,它大脑里的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尽管这个时候雄田鼠大脑也会产生“爱情的毒药”这种化学物质,但是此时,该化学物质就会被已经改变的“沟渠”导向另一个神经元,导致雄田鼠无法对新异性燃起曾有的 ,遂变得冷淡起来。阿拉戈纳认为,虽然田鼠的爱情生活和人类的不一样,但是作用原理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人类总是旧情难忘,实际上是多巴胺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这就像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配偶专有资本,咨询师用经营、技巧这些冰冷的专业词汇来击碎我们对爱的顶礼膜拜一样,让人感觉失望。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多巴胺带来的“ ”,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 也由此变为淡漠。现实生活中男女往往维持很长时间的关系的确令人惊讶。那么是哪种力量使差异极大的两性结合在一起抚养后代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激素的力量。 研究人员向这两组实验对象展示他或她爱人的照片,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他们的脑部。扫描图像显示,共度20年伴侣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看到爱人照片后,脑部迅速分泌大量化学物质多巴胺。 作为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传递喜悦兴奋感,堪称“快乐激素”。上述多巴胺暴发的化学反应在新情侣脑部出现得更为普遍。 研究人员用象征爱情天长地久的“天鹅伴侣”指代出现这种化学反应的多年伴侣。研究团队负责人、心理学者阿瑟・阿伦说:“这项发现反驳了传统爱情观点,”这种观点得到先前一些研究佐证。这些研究指出,感情关系存在几个“破裂点”,即在情侣相处12个月至15个月之间、3年以及著名的“七年之痒”。>>

问题四:爱情和多巴胺 科学家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这就像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配偶专有资本,咨询师用经营、技巧这些冰冷的专业词汇来击碎我们对爱的顶礼膜拜一样,让人感觉失望。

多巴胺是什么?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

多巴胺带来的“ ”,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 也由此变为平静。

也许,科学家从理论上给爱无法长久找到了理由。可人毕竟是一种情感复杂的动物――他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化过程,遵守规则、法律,承担责任、义务,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尽可能地去掉动物原有的本性。

这些,都决定了在多巴胺消失之后,爱情存在的理由

问题五:女生在谈恋爱中多巴胺会分泌多久呢? 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性荷尔蒙会分泌出睾酮和雌激素,这种渴望持续下去,到了陷入爱情阶段,就会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

,多巴胺是在爱情中最重要的物质,能让人一时处于疯狂的状态,会让你无法意识到对方的缺点,会挡住你的视线。到了下一阶段,男女会持续双方的关系,并希望得到更密切的结合,就会发展到sex或者是结婚,这时就会分泌催产素或者加压素。而这些激素大概就能维持两年时间,最多也就三四年。一般来说,如果男人和女人认识超过两年,内心就再也不分泌能感受爱情的荷尔蒙,爱情就会冷却。所以别太恨那个人,那个人只是忠心地按照自身的化学反应而采取行动而已

问题六:爱情和多巴胺有什么联系 ? 人之所以心中有爱,拥有创造力,感受快乐和幸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快乐的荷尔蒙激素-多巴胺。多巴胺能给人以快乐的感受,唤醒爱的力量,激发能动的创造力。多巴胺是一种具有强效活力和生命力的荷尔蒙,是人类生命的核能,她常常给人带来一种唯美想象的空间,丰富的创造思维,澎湃的生命力量及勃发的 。因此,多巴胺在医学界被形象得比喻成“快乐的荷尔蒙,爱与创造力的荷尔蒙,生命的核能”。

问题七:有多少女人肯相信[爱情=多巴胺]理论 [转贴]多巴胺爱情=多巴胺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并促使我们进行交配,以此繁衍后代。多巴胺带来的“ ”,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三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 也由此变为平静。关于多巴安的化学作用我想不知道也罢不过大家还是相信爱情至少她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再看一个科学家揭示出了爱情在大脑中的位置,以及组成爱情的独特化学成分――多巴胺。研究同时表明,爱情带来的迷狂,在化学组成上,与人发疯的时候几乎完全一样。所以,那些表白“亲爱的,我爱你爱得发疯”的男女们,其实并没有夸张,他们在无意中,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预言。科学家还告诉我们: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大脑疲倦了以后,要不减少多巴胺的分泌(也就是俗称的“情到浓时情转薄”),要不就干脆自动停止分泌。由此引发的后果就是,或者爱情变淡,或者干脆分手。同时,科学家也警告所有正在发誓天长地久的疯子们:爱情最长的保质期是四年。我想到了一个“七年之痒”的传统说法,看来这是人们的一个认识误区,爱情或者婚姻并不是从七年以后才开始痒的,而是四年,四年哪!我们每个人保卫爱情,维护爱情的担子是不是又重了一点儿!以前我曾经关注过一位名人的爱情,那时候他正在热恋,找了位绝色女友,时不时的看见他带着女友出席各种场合,也时不常地听到他热烈的爱情表白,有一次,在一个情感访谈节目里,他公开向传统的“七年之痒”的说法挑战,他说他不信这个,他觉得自己的爱一定会超越世俗。为此,我更加执着地关注着他的爱情动向,谁曾想,在他口出狂言的两年后,也就是在他与那女子相识相爱的四年后,他的多巴胺物质果然迅速减少甚至停止分泌,两人出现了感情危机,直至离了婚。看来,科学就是科学,不由你不信。当然,我们也不必为狂热爱情的短暂而感到悲观,不是所有的人因为多巴胺的减少就会选择分手,大多数的人因为责任、诺言、情谊等等因素选择了坚守爱情与婚姻,还有为数不少的人,还在源源不断地为爱情注入着新的活力、新的内容,为爱情的天长地久做着不懈的努力,这是尤为可敬的,这种超越了生理期限以及科学定义的更广阔意义上的爱,或许就是我们人类身上最可贵最可爱的地方。好在,爱情还有四年的时间让人们为之疯狂,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里,都有一个四年,可以忘我地付出、热烈地恋爱,像一个疯子一样做着一切稀奇的爱的举动,却没有人会嘲笑你,看不起你,这已足够了,对待爱情,且让我们借用科学家的理论,严谨一点地来说,就是:当多巴胺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狂热地爱与被爱着,尽情享受爱的甜蜜;当多巴胺风平浪静>>

问题八:爱情只是多巴胺的作用吗?多巴胺的分泌能持续多久?如果没了多巴胺那么爱情又能持续多久呢? 10分 爱情的本质是一时冲动,冲动的本质来源于荷尔蒙!

问题九:多巴胺是干什么的?多巴胺爱情,? 10分 神经递质的一种

可以使后膜神经元兴奋即出现神经冲动

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t,原子序数85,属周期系ⅦA族,为卤素的成员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是砹210。1940年美国DR科森等用60英寸回旋加速器加速的能量为28兆电子伏的a粒子轰击铋靶,发生核反应209Bi(a,2n)211At,合成了砹,它的英文名称来源于希腊文astatos,含义是“不稳定”。砹在地壳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4×10-23,已发现的砹同位素的质量数为196~219,自然界存在的砹都是天然放射性衰变系的衰变产物,量极少。

由于砹的各种同位素半衰期短,而且制得的数量极少,所以对它的性质和用途难以详细研究,其性质大多数是由它的同族元素(氟、氯、溴、碘)用外推法估计而来。砹的熔点为302℃,沸点337℃,电子构型(Xe)4f145d106s26p5,氧化态有-1、0、+1、+3、+5、+7。

元素序号:85

元素符号:At

元素名称:砹

元素原子量:[210]

氧化态:

Main

At-1,

At+1,

At+3

Other

电离能

(kJ

/mol)

M

-

M+

930

M+

-

M2+

1600

M2+

-

M3+

2900

M3+

-

M4+

4000

M4+

-

M5+

4900

M5+

-

M6+

7500

M6+

-

M7+

8800

M7+

-

M8+

13300

M8+

-

M9+

15400

M9+

-

M10+

17700

元素类型:非金属

发现人:考尔森(DRCorson)、麦肯齐(KRMackenzie)和西格雷(EGSegre)

发现年代:1940年

发现过程:

1940年,由美国人考尔森(DRCorson)、麦肯齐(KRMackenzie)和西格雷(EGSegr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用α粒子轰击铋获得砹。

元素描述:

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元素,约有25个同位素,其中要数210At半衰期最长,只有83小时。金属性质较本族其他元素强。易挥发,能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与银化合生成难溶解的AgAt。性质似碘,但比碘较难还原、易氧化。

元素来源:

在地壳中砹的总量少于一英两。它多是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蜕变产物。可用氦原子核撞击铋原子获得。

元素用途:

元素辅助资料:

砹、钫是门捷列夫曾经指出的类碘和类铯,是莫斯莱所确定的原子序数为85、87的元素。它们的发现经历了弯曲的道路。

刚开始,化学家们根据门捷列夫的推断——类碘是一个卤素,类铯是一个碱金属元素,都是成盐的元素,就尝试从各种盐类里去寻找它们,但是一无所获。

1925年7月英国化学家费里恩德特地选定了炎热的夏天去死海,寻找它们。但是,经过辛劳的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后,却丝毫没有发现这两个元素。

后来又有不少化学家尝试利用光谱技术以及利用原子量作为突破口去找这个元素,但都没有成功。

1930年,美国亚拉巴马州工艺学院物理学教授阿立生宣布,在稀有的碱金属矿铯镏石和鳞云母中用磁光分析法,发现了87号元素。元素符号定为Vi。一年后,他用同样的方法在王水和独居石作用的萃取液中,发现了85号元素。元素符号定为Ab。可是不久,磁光分析法本身被否定了,利用它发现的元素也就不可能成立。

1940年,由美国的考尔森、麦肯齐和西格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用α粒子轰击铋获得85号元素。85号元素被命名为astatine,拉丁文名称是astatium,元素符号为At。

砹(At)是地壳中最稀少的元素,大约只有25克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砹是卤素族元素之一,卤素族元素还有氯、氟、碘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61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2
下一篇2024-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