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由四个段落组成,互相关联,彼此咬合。前三段发生在七十年代,最后一段发生在五十年代。第一段是“疯”。女人(周韵)寻找一双离奇丢失的鱼鞋,从树上掉下来摔成了“疯妈”。早年间,凯旋归来的“最可爱的人”到学校去做报告。疯妈当时并不疯,是个美丽的姑娘。“最可爱的人”面对台下的芸芸众生,只看见了她。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别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诗成了疯妈的宿命。最后的告别异常清醒,看着儿子的眼光无限温存,然后她就走向秋水长天,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段最飘,我无法跟上疯妈飞扬的思绪。这一段最乱,挖去了“最可爱的人”头像的合照,“白宫”里一件件碎裂的器皿,统统不明所以。这一段最含混,可以说是一个人生活在正常的频道之外,为所欲为,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大半辈子守着一段记忆过日子,品味着时代赐予的苦酒。反正,我不确定。
第二段是“恋”。开篇就气势不凡:厨房里,梁老师(黄秋生)深情地弹唱《美丽的梭罗河》,五位“面团西施”一边伴舞,一边揉面。医务室,风情万种的林大夫(陈冲)给梁老师打针,目光里春意荡漾。一切都清晰地指证:梁老师是个“万人迷”。夜晚,芭蕾**《红色娘子军》露天上演。一个女人被摸了屁股,引发了一场群起追逐。跑在前面的是梁老师,紧追不舍的是四十一柄手电筒。那是一幕非常壮观的景象。最后,梁老师摔断腿,被看护风化的热血群众扭获。唐老师(姜文)苦劝梁老师认罪争取主动,梁老师坚不屈服。在梁老师的病床前,林大夫进行了缠绵潮湿的爱情表白。林大夫走后,一个丑女夺门而入,发出了火辣直白、至贱至露的爱情宣言。面对这一切,梁老师的表情除了错愕还是错愕。最后,梁老师含笑自尽。这是全片中最肯迁就观众理解力的一段。这摆明了是控诉那个存口号、灭人欲的火红年代。那时候,革命洪流席卷一切,爱情的种子不能在阳光下得到伸展,只能在逼仄的心灵中扭曲生长,湿漉漉的林大夫、火辣辣的丑女、不要命地抓流氓的革命群众,莫不是变态社会中的可怜虫和牺牲品。
第三段是“枪”。唐老师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妻子(孔维)相伴。唐老师整天带着一帮童子军在山中打猎,弹无虚发,日月如梭。家中的妻子寂寞难奈,勾引了小队长(房祖名)。几经反复,唐老师击毙了小队长。这是个没有时代特色的偷情故事,而且在当代发生的恐怕更多:多金而忙碌的男人热衷于在风月场所出没,独守空房的妻子或者二奶红杏出墙。这段最有意思的是,唐老师的“导师”(崔健)讲解人生哲理:他在纸上左画一个圈,右画一个叉,三下两下就让唐疑云顿消,甚至放弃了杀机。姜文总能把平淡生活弄得平地生波。
第四短是“梦”。是前三个故事的开端,也是片中多数谜面的谜底。“阿廖沙”的来历,“天鹅绒”的缘起,“太阳照常升起”的出处,都有交代。看完了这段,豁然开朗了不少。
很显然,《太阳》不是为故事而故事,也不是为HIGH而HIGH,它是内心沸腾、多有指涉的。可是如果想把这些指涉落到实处,把疯妈、阿廖沙、梁老师、唐老师、小队长的悲剧归咎于时代,却又缺乏坚实的情节和逻辑依据。一到较劲的地方就虚晃一枪:阿廖沙究竟怎么死的?清醒的疯妈为何投水?嫌疑已经排除,梁老师为什么要上吊?唐老师已经放过他了,小队长为什么非得找死?不把这些关键点做实了,就只能停留在高来高走的语境中,就只能是亦真亦幻的影射。影射当然也会触动人心,也是一种表现苦难的尝试,但影射毕竟浮光掠影,肤皮潦草,不透彻,不过瘾。
跟《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姜文依然灵感泉涌,百变千幻,宽能走马的大路瞬间就能变成壁立千仞的悬崖,带劲的段子和镜头层出不穷,我仍然像刚刚进城的陈奂生、刘姥姥、马大帅一样目瞪口呆。可是,《阳光》里一条条灵感的小溪会聚成一条名叫“残酷青春”的大河,把我彻头彻尾地淹没了,而《太阳》里的灵感只是散兵游勇,各自精彩,缺乏整体上的所以然和冲击力。跟《阳光》比,《太阳》不再是自恋。跟《阳光》比,《太阳》有句无篇。《太阳照常升起》,阳光不再灿烂。
首先,时空上,大家要搞清楚本片的时空关系。《太阳照常升起》**不是按我们所熟悉的时空顺序来进行的,这部影片是用倒叙的时空交错的手法讲故事的,整部影片两个小时,用了四个大时空段落来讲一个故事,影片一开始,第一段,简称1,小队长在唐老师夫妇来村里前和自家妈妈的生活故事,第二段,简称2,唐老师下放前和梁老师林大夫的学校生活片段,第三段,简称3,唐老师夫妻下放后在小队长家乡时和小队长接触的生活,第四段,简称4,写妈妈和唐嫂她们年轻时,曾经一起追寻各自爱的路上的经历和小队长出生时的情景。
**是按1---》2—》3----》4段落时空背景进行的,可在我们认知的现实中,影片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顺序,应该是按照4---》1----2----》3的时空发生的,其中1和2是在不同的空间,相同的时间并列发生的。我想,由于姜文刻意颠倒时间来讲故事,很多人对时空错位的叙事方式产生不适应,恐怕是很多人对影片故事产生不理解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性镜头,对于心理学中的意象和符号学还不是太了解的广大观众,自然就无法感受也谈不上去尽情享受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中所尝试运用的**语言了,运用意象进行对话,是近代心理学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流派,所谓意象,从一开始就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如画松竹梅,就代表了作者崇尚一种清廉高洁的品质,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姜文**中的意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如妈上树,石头砌成的房子,树,石头等这种事物,与其说带有姜文主观的情感,倒不如说,影片中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不是构成了姜文的意境;其实,是心理学的意象在姜文**中的呈现。对心理学中的投射法和意象多少了解一些的人,都会欣赏姜文对人物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超前觉悟和学习力,并感谢他为探求意象符号语言和**的结合对于人物心理刻画所做的积极努力。
下面,我就按影片进行的顺序,将我看到的意象性镜头语言符号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吧。
1 脚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双肥润的女人脚,它在洗脚盆中的水被阳光照射而折反出的绝美光影的衬托下被拍的很有灵性,从它踏上土地后,镜头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这双脚,很多人对脚是有偏爱的,不是有恋足癖一说吗,姜文用这种方式,从影片一开时他就告诉大家,我的这部影片和性有关系,和性情、性交、性压抑,性解放、性疏导等等,都有关系。
2.鞋
有了脚,一定会有鞋,农村小队长妈妈,那双肥润脚的主人,穷的却没有鞋穿。鞋在符号学里有时候是代表“性”的,这说明,小队长的妈妈在性上是有缺失的,是有需求的,是极端压抑的。当她捧着那双带有两只活灵活现的鱼眼睛的鞋时。姜文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只能有一种解释,妈的生命力也需要爱,需要她心灵深处情感的一种释放。因为,从我们挖掘出的夏商时期的陶器,我们的先人就把鱼作为一种性的图腾来崇拜,鱼代表多子多福。
3树
树是生命的象征,在艺术类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中,其中就有咨询师让来访者画树的情景,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画的树的形象和构图笔法的分析,以此可以进一步了解求助者内心世界的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状态。
影片中,当妈把她的鞋放到树上丢失后,就意味着她的生命里从没有性的滋润到甚至也失去了性爱的生命活力的幻想。但妈并没有自认倒霉,而是爬到她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灵魂的树上,用近乎疯狂的呐喊,来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生命的能量和对美好幸福的希望及幻想。树在影片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形象符号,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4石头
石头在心理学的绘画疗法中,一个人的画上如果有石头,就代表一个人曾经的创伤经历或现实遇到的困难,那是一个个的心结的投射。石头越多越大,代表的心中的阴影就越多越大。
影片中,妈在认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的树的四周挖出了很多石头,很多人感到那是一个疯子的行为,其实,对于有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就不难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姜文也借妈妈的口说出了她为什么要挖石头,因为,树根下有很多石头。所以,树长歪了,寓意生命之树的树长歪了,一定是她的内心受了伤,有了很多的心结,所以,妈妈就挖出了很多象征她自己心结的大圆石头。这也是很多观众非常不了解的一种**语言,很多人看不懂影片,不是姜文的影片难懂,而是因为,心理学刚刚在中国兴起,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知识还没有多少了解。
5石头房子
影片中,小队长在静谧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个石头堆砌的房间,在石头房里,他发现很多自己家里以前摔碎的东西,和铺着整洁被褥的床。这个房子显然是妈妈秘密建的。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意象,
石头房子的内部,上下连通,错落有致,就像人体的心脏结构一样。
这个石头房子就是象征着妈的“心灵小屋”。
影片中,儿子好奇的打量着妈妈的心房秘密,因为,每个人心灵都是承载一生心结秘密的地方,他仿佛看见了妈妈,但每个人的心灵是不能随便进出的,更不能轻易被外人打扰。
小队长在石头房子里打起了喷嚏,随着他的一声声喷嚏声,油灯一个个塌了,他想拿起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残破的。儿子只好逃跑似的离开了石头屋。这寓意。我们每一个人从前的心结都是不要轻易碰触的。
除了以上这些,影片中带有典型意象的实物还有很多,比如,枪—代表了男性生殖器也可以说成是展示男性成熟能力的象征和他们快乐的源泉:三根女性长辫子,即代表了很多的女人也可以说明代表了东西方的差异和民族。这样的寓意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是有很多的。
影片中,还有些连贯的意向性镜头拍的也是非常出色的,比如说小队长身上经常背着的算盘,有一天,就被妈抛到了天空,算盘在蔚蓝色的天空缓慢翻腾,在落地的时候被摔得支离破碎,其中有一粒算盘珠子掉到了一碗稀稀的白米粥里。我认为,姜文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人们每天都在精打细算扒拉算盘珠子过日子,可你算来算去你算不过天,算盘在天上转一圈,落到地上,只有一粒是为我们服务的,归根到底我们都是在为自己那一碗饭而忙碌,姜文的深刻不仅在于此。又比如,当唐老师发现了妈的石屋后,他在门口扔了一个树杈,这个树杈是禁止的意思,告诉孩子们此处不能进,因为,人做事是要有良知的,人的内心世界,外人是不能轻易涉足更不能践踏的。在影片中,梁老师就用这个树杈告诉孩子们,树上的小鸟窝是不能掏的。这种人文情怀使得影片深刻而浪漫。
影片中妈妈的形象很有特色,很多人都认为妈是个疯子。其实,妈根本就没疯,她只是出现了一些人格障碍。首先,妈有自知力,他问自己的儿子:“我疯了吗?”儿子说:“有时候,但没疯。”妈坚定地说:“疯。”心理医生都知道,正常人和心理疾病人的最大区别是,正常人有自知力,病了就去看医生,很正常。心理病人是看谁都像病人,就自己没病,他们是拒绝就医,不承认自己有病的。其次,妈妈和儿子有一段互相摔碗的镜头,儿子大声的对妈妈说;“我不愿意上学,是我不愿意听同学说我有一个疯妈”。儿子对妈妈大声的咆哮,但妈妈一点都不生气,因为她知道,人在很压抑的时候,是需要有宣泄的,是要有个出点的。她用火柴烧孩子的手,告诉他疼是正常人的感知,也说明她的认知系统没有问题。就连妈最后的自杀,也是,妈再也不想给自己的儿子增添麻烦,为了不拖累孩子而自觉的行为。这一切都说明,。妈不疯,疯的,是那个年代的疯狂。
看完这部影片后,很多人对梁老师的死都有自己的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思路,梁老师、唐老师都是从海外归国的华侨,梁老师是单身,弹得一手好琴,还会唱动听的歌,很多女人都喜欢他,当他抱着吉他唱歌时,厨房里的五个女人一边揉面一边摆腿,是那样的春心荡漾,梁老师也知道,林大夫也很喜欢他,可是,当他摔断腿被别人误当成流氓遭到痛打住院时,他很诧异会有女人那么疯狂地对他表达爱意,其中还有林大夫,这让他不能理解。因为,他在被众人追赶时无意中发现了唐老师和林大夫的奸情,林老师应该爱唐老师啊,他为什么还说爱自己呢?他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唐老师要自己承认摸了女人,当他说请唐老师和林大夫吃饭时真相揭开了,姜文在这个时候又用了一个的镜头,那**的门帘在唐老师兴致勃勃的出去时,被风轻轻掀动着,**,在古代是皇帝的专用色,皇宫深似海,皇帝的心是最难猜的,门帘掀动了,秘密也就快被揭晓了,果然唐老师的吹号声,就是他呼唤林大夫偷情时的信号,他也理解了,当他帮林大夫拧干衣服时,当听到唐老师铜号响起时,林大夫为什么说了一句话,“讨厌,才中午啊”,是什么意思,原来,林大夫一再表白自己也看**了,还被人摸了,只不过是在变相证明自己,她那时没有在唐老师房间,她对梁老师爱的表白,实质上是在拯救自己。
梁老师不愿意看到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虚伪的世界里,他走了,面对着用形形色色方式骚扰他的人,他的离去,坦荡而从容。
对于影片中苏联老大妈的出现,有些人也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五十年代苏联就像老大哥一样,支援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苏关系在上个世纪初破裂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大辫子,即说明“阿辽沙”有很多知心女人,他不再想跟你这个黑辫子的小妹妹玩了,他不喜欢你了,他只给我们这个中国小妹妹留下了很多陈旧过时的光荣和梦想的精神食粮,一本苏联批判家写的书《怎么办?》,你自己看着办。小队长的妈,背走了代表自己所有梦想的阿辽沙的遗物。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妈重复说了很多遍“我知道”,就像她丢了鞋时,鸟儿不断说的“我知道,我知道”,他们知道的就是自己在需要依赖和被保护时的心灵梦想的破灭。知道了这个时代背景,就很容易了解苏联老太太出场的用意了。因为姜文就是在六十年代初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生的人。小队长就是那个时代人无知压抑而又渴望美好人生的一代人的缩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