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学家徐陵的<<玉台新咏>>里的<孔雀东南飞>作何解释?

南朝文学家徐陵的<<玉台新咏>>里的<孔雀东南飞>作何解释?,第1张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当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翁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主人翁的墓地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粮站前方,经后人的修缮,现已经成为一处免费供游人凭吊的风景地。为了拍摄相关电视,在小市镇建成了“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名扬海外。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千百年来,吸引了许多读者。其动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

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一定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二、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是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的第一次冲突;兰芝辞婆,是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的第二次冲突;兰芝拒婚,是兰芝的忠贞与其兄的虚荣的第三次冲突;仲卿别母,是焦母的顽固与仲卿守约的第四次冲突。这四次冲突,实际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且演绎得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铺展的。这条线索建立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第一次是仲卿求母失败后,与兰芝的临别,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第二次是兰芝辞婆后,与仲卿的话别,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第三次是兰芝拒婚后,与仲卿的诀别,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这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交代。另外,结构上呼应映衬。如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又如兰芝分别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在诗中也暗伏、照应,显示了结构的缜密。

三、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从兰芝和仲卿两人的角度看,这是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从焦母和刘兄两人的角度看,这是社会的悲剧。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它们不仅摧残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杀了善良纯朴的天性。从兰芝和仲卿死后双双化鸟的这一角度看,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它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

别毛永嘉 徐陵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

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

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诗题中的“毛永嘉”,指毛喜(516—587)。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陈宣帝时执掌军国机密,官至吏部尚书,封东昌县侯。他为人正直,言无回避(《陈书·毛喜传》),因得罪后主,于至德元年(583)被外放为永嘉内史。至德元年,也是徐陵去世的一年。可知此诗的作年即在至德元年。此前,徐陵在宣帝太建(共十四年)末,以年老曾多次上表请求致仕(退休),宣帝一再挽留,并下诏专为他盖起大斋,让在家中处理公务。此诗当是毛喜离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赴永嘉(今属浙江)前夕到徐陵家中辞行时,徐陵的送别之作。其时,徐陵已十分衰迈,他自知在世已时日无多,便对这位可以信赖的朝中同僚写下了这首犹如临终遗言式的送别诗。此诗反映了诗人希望重振朝纲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也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重与对人世的眷恋。

全诗八句,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二句勉励,后六句惜别。一别将成永诀,于是情见乎辞,谈人说己,婉曲备至,吐露衷曲,极尽缠绵。

一二句以“愿”字唤起,从对方想入。“厉”有振兴、发扬之意,“风规”指风气与规范;“羽仪”,羽饰,用羽毛修饰旌纛的饰物,此以“振羽仪”指振兴朝廷的法度纲纪。诗人鼓励毛喜在永嘉任上作出成绩,刷新吏治,推行政令法纪,改变当地的风气,并期待他有朝一日重返朝廷,为整顿纲纪、振奋人心做出新的贡献。从《陈书·毛喜传》的记载来看,毛喜确也没有辜负徐陵的信赖。他先后任永嘉内史与南安内史,由于“在郡有惠政”,于祯明元年(587)“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离郡入朝时,“道路追送者数百里”。不幸的是,在入朝途中染病去世。否则,以毛喜的正直秉性与杰出的政治才能,是可望在“振羽仪”上再有所作为的。

抒写离情别绪的后六句,从自身一面想入,以“嗟”字领起,长声唱叹,若不胜情。诗人为什么会动情至深呢?一曰“老”,二曰“病”,而且“今”已老而且病,等于在说大限在即,人生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从而自然转出“一别空长离”之意。“空”字一作“恐”,又作“畏”,度之词情与意象,似都不如“空”字。“空”字既有空间感,见出“长离”以后的渺不可接,又有时间感,流露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感伤情怀。以下四句即由此“空”字引发,通过两个典故,将“空长离”之意写深写透。前一典故见于《后汉书·范式传》。范式与张劭为至交,张劭去世,范式梦见张劭前来诀别,告知葬期。范式素车白马前往奔丧,未及抵达而已出殡。灵车到墓地忽然不能动,直到范式赶到,执绋引柩,灵车才被引动。诗人以张劭自比,而以范式比毛喜。这两句意谓:您即使如当年范式为张劭那样素车白马前来奔丧,而其时我已入土,在黄泉之下,我又怎能感觉到呢?后一典故见于刘向《新序·节士》。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季札,在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出使晋国,路过徐国,徐国国君见季札所佩宝剑,虽未明言但已在表情上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季札因有使命在身,来便将剑献出,但已在心中默许。当他出使归来经过徐国时,不料徐君已经去世,便将宝剑挂在徐君的墓树上而去。徐人称赞季札挂剑的行为,编了一首《徐人歌》来歌颂他:“延陵(今常州,为季札的封地)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在这末两句中,诗人又自比徐君,以季札比毛喜。他说,即使您重然诺,讲信义,言必信,行必果,有如古时季札之于徐君,对我说来,也是“死去元知万事空”,已是毫不相干的了。以上两个典故,在抒写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在高度评价彼此之间的友谊这一点上也是互相统一的。但前一典故只局限于别离引起的伤感,后一典故则还隐含有毛喜不致有负所望、终将胜利归来之意,暗中遥应篇首“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的祝愿。友人终将胜利归来,而到那时,自己墓木拱矣,这就不仅仅是感伤了,且见出无限沉痛。

全诗出语平浅,感情深挚,似话家长,却又入人至深。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诗为:“似达而悲,孝穆(徐陵的字)集中不易多得。”余冠英在《汉魏六朝诗选》中说:“这诗四十字像是一笔写下,貌似俳偶实则单行。”所论都能深中肯綮。此诗的用典也自有特色。诗人并不满足于袭用成典,并不只是借以歌颂友朋间的情谊,而是根据抒情的需要驱遣典故,为我所用,将自己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毛喜的信赖之意,连同离情别绪一起织入典故之中,使“空长离”之情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流泄不止,显出无比的感伤、凄楚以至沉痛。诗人用典的成功还得力于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讵”、“徒”、“空”三个虚字婉转于字句之间,使旧典摇曳多姿,平添情韵。

1、乘驴上东平

李白

《赠闾丘宿松》

2、东平与南平

李白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二》

3、哀靡东平树

张说

《五君咏五首·郭代公元振》

4、东平刘公干

李白

《赠刘都使》

5、平生游宦爱东平

苏轼

《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

6、东平茅土

晁端礼

《喜迁莺·清和时序》

7、应忘了、东平好

晁端礼

《一落索·正向溪堂欢笑》

8、尽彻东平屏障

毛滂

《水调歌头·谢安涵雅量》

9、迤逦问、东平归路

王奕

《贺新郎·醉醒琼花露》

10、似东平为善

翁溪园

《沁园春·记得花筵》

11、去秋诏下诛东平

刘禹锡

《平齐行二首》

12、看看打破东平苑

汪遵

《破陈》

13、虏寇避东平

皎然

《岘山送裴秀才赴举》

14、东平为善

李瀚

《蒙求》

15、时东平取前妻

李俊明

《满江红 李孝先寿日四月八日》

16、东平茅土

元好问

《喜迁莺·清和时序》

17、逍遥坦荡过东平

马钰

《踏云行·马钰平生》

18、论文忽有东平武

王冕

《结交行送武之文》

19、少小长东平

南北朝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刘桢》

20、尽除屏障学东平

陆游

《初夏》

21、始谁筑此东平公

陆游

《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

22、不如东平公

陆游

《乙巳秋暮独酌》

23、定识阮东平

黄庭坚

《次韵子真会灵源庙池亭》

24、 东平小女最承恩

近代

王国维

《颐和园词》

25、神驾饯东平

南北朝

徐陵

《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诗》

26、申以东平三尺雪

龚自珍

《已亥杂诗 296》

27、勋爵浪受东平王

杨维桢

《三使相》

28、东平步嵌嵌

戴表元

《送袁季源之婺州因简范经历》

29、宁有东平恋

方回

《次韵鲜于伯几秋怀古体》

30、东平贵公子

李复

《送吕思道》

31、东平月窟西酒泉

李流谦

《失题》

32、补作东平传

李石

《何司法惠示乐善新编赋诗为谢》

33、东平礼义间

李曾伯

《挽赵无垢二首》

34、独画来东平

梅尧臣

《咏王右丞所画阮步兵醉图》

35、不知东平打破镜

释法薰

《偈倾一百三十三首》

36、东平子产

宋高宗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37、东平骠骑合侍中

孙应时

《和楼尚赋赵大资大资重楼柏梁体》

38、偶爱东平境

滕岑

《和陶渊明饮酒诗》

39、德声不减汉东平

王炎

《贺吴兴郡王生日四绝》

40、挑包到东平

王奕

《和徐中丞容斋旧泰山一百四韵贽见》

41、东平春溜通

李峤

《菱》

42、遗剑泣东平

卢僎

《让帝挽歌词二首》

43、东平不足先

储光羲

《贻从军行》

44、其东平子

《道者遗记》

45、上将出东平

南北朝

庾信

《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

46、不到东平夏又秋

陈宓

《风雨涨檐溜忆东平以疾不往》

47、东平曹叔子

陈深

《送曹叔时归淮东》

48、秀出东平礼乐关

陈著

《送东平赵孟益赴徽政院译史》

49、珍重东平入凤城

李士美

《游百岩》

50、太守东平来

梅尧臣

《和刘原父舍人乐郊诗》

51、东平希阮籍

梅尧臣

《送雷太简知虢州》

52、竟遂东平乐

宋祁

《哭中山公三十韵》

53、东平江夏今如何

王洋

《赠大猷》

54、河间以后便东平

徐钧

《东平宪王苍》

55、东平礼乐正修明

徐钧

《明帝》

56、东平叔子信予友

张载

《宿兴庆池通轩示同志》

应是“时光如逝 “”岁月如流“。

时光荏苒,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不知不觉中便稍纵即逝,犹如白驹过隙。岁月匆匆,仿佛昨日还是积雪层层的酷冬,今天已是烈日炙烤的炎夏。时光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勤值历。

时光如逝: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岁月如流:时光如流水般迅速逝去,形容时光的消逝如流水之快。

出处:南朝·陈·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岁月如流,人生几何!”

岁月如流,人生何几! 南朝·陈·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

捻指间,岁月如流,不觉雪晴,过了十数日。 《水浒传》第二四回

 那时,你我都还年轻,岁月如流,人老多了。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徐陵 生平

徐陵幼小的时候,就被高人赞誉为“天上石麒麟”、“当世颜回”,他家族成员都非常刚正严肃、又诚恳谦逊。当时朝廷文书制度,多由徐陵写成,徐陵在朝廷上弹劾陈文帝(世祖)陈蒨的弟弟安成王陈顼(后来的陈宣帝)手下的权臣鲍僧叡以及侍中、中书监等人,慷慨陈词,正气凛然,连陈世祖自己都整理衣冠、严肃正座,安成王大汗淋漓、惊慌失色,徐陵让人扶著安成王回去。他以一身浩气扳倒了国蠹,从此以后朝廷为之肃然。

公元569年,他参与罢黜了废帝陈伯宗,扶立了陈宣帝(高宗),被封为建昌县侯,皇帝让他担任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等,他多次进行推辞,皇帝为之动容。后来朝廷决定北伐军统帅人选,也是他一言九鼎,否定了许多人推举的淳于量,独力推荐更合适的名将吴明彻担纲,事实证明他的正确。皇帝曾多次赞扬他独具慧眼、知人善任。他的诗歌、文集当时被大家争先收藏。

徐陵的太祖父徐凭道、祖父徐超之、父亲徐摛都很有名。他的弟弟徐孝克,以及四个儿子都是优秀的文武全才,尤其是诗文水准很高,他的家族纵横政坛文坛百年,门第显赫。徐陵去世后,他的长子徐俭继承了父亲侯爵。当时徐俭正在鄱阳王手下做官,还兼任了浔阳内史等职位,从这以后就做了建昌侯,直到5年后的祯明二年(公元588年)他去世为止。

趣闻逸事

梁太清二年,42岁的徐陵以常侍官的身份奉命出使北朝东魏。魏国特地设宴为他洗尘接风。魏国的礼仪官魏收对他颇为轻视,刚巧那天天气很热,便有意对他说:“今天的热,是徐常侍带来的。”

徐陵知道魏收有意取笑自己,便回答道:“从前王肃到了这里,为贵国制定礼仪;现在我来,再使你们知道寒热。”

徐陵的诗文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南北朝·徐陵《关山月》

关山月

南北朝 : 徐陵

古诗三百首 , 边塞思念夫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玉树以珊瑚为枝,珠帘以玳瑁为匣。其中有丽人焉。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永巷。亦有颖川新市、河间观津,本号娇娥,曾名巧笑。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卫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婉约风流,异西施之被教。弟兄协律,生国小歌;少长河阳,由来能舞。琵琶新曲,无待石崇;箜篌杂引,非关曹植。传鼓瑟于杨家,得吹箫于秦女。至若宠闻长乐,陈后知而不平;画出天仙,阏氏览而遥妒。至若东邻巧笑,来侍寝于更衣;西子微颦,得横陈于甲帐。陪游馺娑,骋纤腰于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反插金钿,横抽宝树。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脂,偏开两靥。亦有岭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宝风,授历轩辕。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竞爽。惊鸾冶袖,时飘韩掾之香;飞燕长裾,宜结陈王之佩。虽非图画,入甘泉而不分;言异神仙,戏阳台而无别。真可谓倾国倾城,无对无双者也。加以天时开朗,逸思雕华,妙解文章,尤工诗赋。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九日登高,时有缘情之作;万年公主,非无累德之辞。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既而椒宫宛转,柘馆阴岑,绛鹤晨严,铜蠡昼静。三星未夕,不事怀衾;五日尤赊,谁能理曲。优游少托,寂寞多闲。厌长乐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纤腰无力,怯南阳之捣衣;生长深宫,笑扶风之织锦。虽复投壶玉女,为观尽于百骁;争博齐姬,心赏穷于六箸。无怡神于暇景,惟属意于新诗。庶得代彼皋苏,微蠲愁疾。但往世名篇,当今巧制,分诸麟阁,散在鸿都。不藉篇章,无由披览。于是燃指瞑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曾无忝于雅颂,亦靡滥于风人,泾渭之间,如斯而已。于是丽以金箱,装之宝轴。三台妙迹,龙伸蠼屈之书;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高楼红粉,仍定鱼鲁之文;辟恶生香,聊防羽陵之蠹。灵飞太甲,高擅玉函;鸿烈仙方,长推丹枕。至如青牛帐里,余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竟。放当开兹缥帙,散此绦绳,永对玩于书帷,长循环于纤手。岂如邓学春秋,儒者之功难习;窦专黄老,金丹之术不成。因胜西蜀豪家,托情穷于鲁殿;东储甲观,流咏止于洞箫。娈彼诸嫉,聊同弃日,猗欤彤管,无或讥焉。——南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

玉台新咏序

南北朝徐陵

夫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玉树以珊瑚为枝,珠帘以玳瑁为匣。其中有丽人焉。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永巷。亦有颖川新市、河间观津,本号娇娥,曾名巧笑。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卫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婉

夫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玉树以珊瑚为枝,珠帘以玳瑁为匣。其中有丽人焉。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永巷。亦有颖川新市、河间观津,本号娇娥,曾名巧笑。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卫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婉约风流,异西施之被教。弟兄协律,生国小歌;少长河阳,由来能舞。琵琶新曲,无待石崇;箜篌杂引,非关曹植。传鼓瑟于杨家,得吹箫于秦女。

至若宠闻长乐,陈后知而不平;画出天仙,阏氏览而遥妒。至若东邻巧笑,来侍寝于更衣;西子微颦,得横陈于甲帐。陪游馺娑,骋纤腰于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反插金钿,横抽宝树。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脂,偏开两靥。亦有岭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宝风,授历轩辕。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竞爽。惊鸾冶袖,时飘韩掾之香;飞燕长裾,宜结陈王之佩。虽非图画,入甘泉而不分;言异神仙,戏阳台而无别。真可谓倾国倾城,无对无双者也。加以天时开朗,逸思雕华,妙解文章,尤工诗赋。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九日登高,时有缘情之作;万年公主,非无累德之辞。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

既而椒宫宛转,柘馆阴岑,绛鹤晨严,铜蠡昼静。三星未夕,不事怀衾;五日尤赊,谁能理曲。优游少托,寂寞多闲。厌长乐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纤腰无力,怯南阳之捣衣;生长深宫,笑扶风之织锦。虽复投壶玉女,为观尽于百骁;争博齐姬,心赏穷于六箸。无怡神于暇景,惟属意于新诗。庶得代彼皋苏,微蠲愁疾。但往世名篇,当今巧制,分诸麟阁,散在鸿都。不藉篇章,无由披览。

于是燃指瞑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曾无忝于雅颂,亦靡滥于风人,泾渭之间,如斯而已。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南北朝·徐陵《别毛永嘉》

别毛永嘉

南北朝 : 徐陵

送别 , 友人勉励查看更多徐陵的诗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573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2
下一篇2024-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