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历史上宣华夫人为何要嫁给杨广父子?

隋朝历史上宣华夫人为何要嫁给杨广父子?,第1张

这个事情本身掺杂着一些特殊的个人情感以及政治上面的考虑,当然最多的就是这个亡国公主,实在是没有办法做有自己的命运!

隋朝曾经派兵去灭了陈朝,俘虏了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那就是其中还俘虏了一大票的陈朝的皇室公主!宣华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这个时候她还不是夫人,据隋朝的法律法定,俘虏的敌国的皇室的男子被拉出去,流放,然后给予田地进行安置,而这些女眷和女官则是被抓起来放到了掖庭宫!做了奴婢。

如果说故事这么一直发展下去,那么确实整个故事的情节与着宣华夫人没有任何关系,宣华夫人估计也就历史上面的一粒尘埃罢了,但是偏偏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影响了他的命运!

大家都知道,隋文帝这个人,他十分具,那他和独孤皇后之间有着微妙的政治平衡以及奇特的情感方面的联系,独孤皇后十分霸道,不允许后宫内存在其他女人,而这个隋文帝乃大都知道都是男人嘛,总归会管不住自己的手,结果有一次出事情被独孤皇后看到,独孤皇后当季把这女人打死,隋文帝十分愤怒,然后离宫出走!

也正是这一次事情结束之后,独孤皇后允许隋文帝身边出现一些女的,其中一个就是宣华夫人!

有人说宣华夫人是因为他本身十分乖巧,长得又十分聪明,所以才被独孤皇后拉过来做了。隋文帝身边的侍女和夫人!但是事实上大家仔细想想,一个敌国的亡国公主,能够在隋文帝身边获得多少地位?这个敌国的亡国公主,一旦地位提升,立刻都会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对于独孤皇后来讲,她下了一步妙棋,她把隋文帝的宿敌的女儿拉到了自己的身边,将其作为隋文帝的一个对象,宣泄了隋文帝的欲望,但与此同时,这个女人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正统的地位!也永远无法对独孤皇后形成威胁!

有人说宣华夫人是因为他本身十分乖巧,长得又十分聪明,所以才被独孤皇后拉过来做了。隋文帝身边的侍女和夫人!但是事实上大家仔细想想,一个敌国的亡国公主,能够在隋文帝身边获得多少地位?这个敌国的亡国公主,一旦地位提升,立刻都会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对于独孤皇后来讲,她下了一步妙棋,她把隋文帝的宿敌的女儿拉到了自己的身边,将其作为隋文帝的一个对象,宣泄了隋文帝的欲望,但与此同时,这个女人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正统的地位!也永远无法对独孤皇后形成威胁!

这恐怕是独孤皇后选这个宣华夫人作为隋文帝的妃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后来独孤皇后去世之后呢,这个宣华夫人也正式得到了夫人这个名号!成为隋文帝身边两个比较重要的女人之一,在这种情况之下,隋文帝病重,此时太子杨广尚未开始处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之下,天天跟自己的父亲打交道的太子杨广,自然而然就看见了这个宣华夫人!

也许是宣华夫人长得十分漂亮,也有可能是宣华夫人本身的气质使然,所以隋炀帝杨广一下子就看中了父亲身边这个妃子,也不顾身份上面的差距,结果有一天晚上就调戏了这个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直接把这件事情上报给了隋文帝,隋文帝听到之后大喊一句,独孤氏害我!然后紧急召见废太子杨勇过来敬献,打算对太子杨广动手!

当然太子杨广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反制,所以文帝然后把隋文帝给圈进了起来,之后隋文帝就直接驾崩!

宣华夫人对这件事情十分恐惧,首先第一点,隋炀帝调戏她,结果不从,而且还向隋文帝告了状,这件事情隋炀帝已经知道了,隋炀帝期待究竟该怎么处理他,这都是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宣华夫人就在这种惴惴不安的情况之下,接受了隋炀帝的召见,然后告诉他,他又可以成为隋炀帝的妃子!

本来这事情是一件好事儿,但是无奈的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太过于的霸道!虽不及独孤皇后,但是也是一个不好惹的主,看见隋炀帝带着宣华夫人进宫,自然是不乐意在中。般,无奈之下,隋炀帝使得姜宣华夫人迁入一处偏宫。

在这种不安!以及恐惧的情绪之中,宣华夫人仅仅过了一年就直接离世了!

宣华夫人陈氏是南朝陈宣帝的女儿、陈后主同父异母的妹妹,隋朝灭陈后,她作为亡国公主被配入掖庭为宫女,后成为隋文帝杨坚的嫔妃,史载文帝独孤皇后去世后,陈氏获得专宠,负责掌管后宫。

宣华夫人在历史上出名是因为她是仁寿宫变的女主角,据说因为当时的太子杨广(后来的隋炀帝)调戏她,她向隋文帝杨坚哭诉太子无礼,导致杨坚大怒之下想要召回废太子杨勇换马,杨广面对危局下手害死了父亲。

然而,上述的记载不一定是历史的真相。也有迹象表明,身为太子的杨广曾经结交宣华夫人与容华夫人(蔡氏)让她们在父亲面前为自己斡旋吹枕头风,杨广宣华夫人两人早有政治上的默契(不是不正当关系)——而回看所谓杨广对宣华夫人无礼事件,每一个环节的可能性都不大,杨广既不会如此急色,宣华夫人也知道疏不间亲,不会去告状,杨坚更不会因为一个嫔妃哪怕是宠爱的嫔妃而在临终时分还要废立太子,总之,极大的可能就是没有这回事。

但是,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曾经将已经出居仙都宫的宣华夫人召入宫中,这时可以说宣华夫人又变成了杨广的女人,但是一年多之后,29岁的宣华夫人就去世了。蔡东藩在他的《南北史演义》说过这样的话:宣华之贪生怕死,贻丑中冓,固不得为无咎。即使蔡东藩的意思不是主要责任,但是怪到宣华夫人头上,实在也说不过去。

宣华夫人所谓获得专宠负责掌管后宫也不一定可靠,因为宣华夫人的生母与两个同母哥哥南朝陈灭亡后都被与陈朝宗室一起发遣到西北地区,在她当杨坚杨广嫔妃的时候并没有被召回,直到陈后主第六女陈婤也就是宣华夫人的侄女受到隋炀帝宠爱,陈朝宗室才被从发配地召回并且开始当官。宣华夫人就是一个亡国的弱女子,没什么理由负担与承载太多的东西。

隋朝“宣华夫人”本是多才多貌,为什么最后嫁给了杨广父子!

说起“宣华夫人”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想必都有涉猎,这位夫人的本命叫做陈宣华,是陈宣皇帝的女儿,从小就是聪明貌美,长大后就是美艳绝伦,这位公主在当时的诗书礼仪无一不是当时皇宫众公主中的佼佼者,当然也深得皇帝的喜爱,但是为什么这位公主最终嫁给了杨广这样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陈后主荒*误国,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陈朝的所有宗室都被大隋尽数抓去,虽说,陈朝的女性宗室大部分都是为奴为婢的,但是美人是不会被忽视的,尤其是对于杨广这样的人来说,但是,当时的皇帝是杨坚,他知道自己的独孤皇后十分善妒,隋文帝无奈之下只能“冷落”陈宣华。

然而,隋文帝的“冷落”之下,年轻的太子杨广则惦记上了这位美人,在当时,陈宣华可是不敢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不久后,独孤皇后病逝,宣华直接就成为隋文帝的枕边人,但无奈年纪太大了,有一次,皇帝重病,太子在旁陪伴,就在皇帝的寝宫之中,杨广欲对宣华施暴,最终不但没有得逞,反而被隋文帝知道了,皇帝一气之下便要废掉太子杨广!

最终因为这件事情,隋文帝驾崩了,然而,别人不知道,陈宣华却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只可惜在多说早已没有任何意义,后来,杨广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帝,宣华夫人先是出居在仙都宫,不久又召回宫中,虽然最终关系为何,犹未可知,但是一年的相处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一年后,29岁的陈宣华便过世了。

对于这个女人,朋友们,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吗?

隋炀帝杨广的后宫,可谓美女云集,后宫中有名分的嫔妃就有120人,还有无数侍奉左右的宫女。他比较喜欢的至少有五个:萧后、崔氏女、陈婤、宣华夫人、容华夫人。

萧后是正妻,对于她,杨广主要是因尊敬不得不宠爱,因为他的母亲独孤伽罗是有名的妒妇,不准自己的男人染指别的女人,更不允许和别的女人生孩子,所以杨广为了讨好母亲,以身作则,表面功夫做到十足,只宠爱当时的正妻萧妃一个人,只跟萧妃生孩子,他这一招也成功骗过了母亲,是他最后成为太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等母亲死了,自己的太子位稳当了,杨广的本性就渐渐流露出来了,崔氏地位不如萧后,是崔君绰的女儿,得到了杨广的宠爱之后,她的家人也跟着鸡犬升天,整个飞黄腾达。

陈婤和宣华夫人是陈朝公主,在陈朝灭亡后作为战利品送入后宫,据说两人容姿艳丽,温柔可人,特别是宣华夫人,曾经还倾倒了杨广的父亲杨坚,父亲死后,杨广就迫不及待地把她纳入后宫,百般宠爱,可惜美人不到一年就病死了,杨广伤心至极给她写了篇《神伤赋》。对于陈婤也是极为宠爱,因为要讨她欢心,不惜把当年陈朝的宗室子弟都召回来,给他们官职,能引狼入室,说明杨广当时脑子都不太清醒了。

荣华夫人曾经也是他父亲隋文帝的宠妃,文帝死后又被重新招入宫中,关于此,我们可以来看看杨广亲自说的:“女人之于本王,生我者不可,我生者不可,其余无不可!”,就可知:这个男人,他不挑。

在看有关隋唐的电视剧的时候,对于一个女子还是很好奇的,这个女子就是宣华夫人,这个女人无疑是很特殊的,当然她在隋朝时期是很特殊的,因为这个女人直接导致了隋炀帝的提前登基,她也成了隋文帝杨坚先死的一个契机,并且这个女人最后分别成了父子两个人的妃子。

宣华夫人原是陈宣帝的女儿,也就是她本来是前朝的公主,在577年左右,出生于陈朝建康城,但是宣华夫人从出生起就没有享受太多来自这个地位带给她的殊荣。陈宣帝最后在582年去世,而六岁的宣华夫人也没有了父亲。

之后前朝被灭,陈后主和其他的皇室子弟就被迁到了大兴城,男的成为农夫,女的有的被送给了达官贵族,有的到掖庭为奴,后来宣华夫人成了奴。后来又成为了杨广的妃子,不过她的品级不高,可是她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貌美温柔,让当时晋王的杨广发现了,后来杨广每次都会给她送一些东西,她当作是杨广的贿赂没有拒绝。

后来杨广做了太子,宣华夫人进位为贵人,宣华夫人成为后宫实际的掌权人。原皇后一死,很快隋文帝就病倒了,皇太子杨广开始监国。后来宣华夫人时间的侍疾,杨广也经常进宫,而因为多次的接触,杨广就喜欢上了宣华夫人,后来等杨广真正继位之后,并没有按照惯例让她出居仙都宫,而是将她接回了宫,然后宣华夫人就做了杨广后宫的一名妃子,这其实是很耻辱的,但是当时的她根本没有办法选择,就像她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国家灭亡一样,后了不过一年的时间,宣华夫人就死了。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究竟有多少个,不过从各处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杨广唯一明确有封号的女儿是长女南阳公主,而在杨广被弑后跟随嫡母萧皇后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个女儿,杨广下江都前留在长安的又有数女,其中一位由于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得以在史书中留下6个字的记载。

首先来看南阳公主。南阳公主,不仅是隋炀帝唯一记载有封号的女儿,同样也是隋炀帝诸女中唯一在史书中成传的女儿。南阳公主出生于开皇六年,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南阳的生母为谁,但是从其出生的时间来看,南阳当为萧皇后嫡出的女儿。

杨广对自己的这个长女是宠爱非常,这一点从南阳公主能够时时跟随父亲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来。

根据《马夫人墓志铭并序》上的介绍,这位马夫人是南阳公主的女师,与公主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所以大业十年四月杨广为了征高丽驾幸北平郡时,马夫人也“扈从銮驾往北平郡”,跟随南阳公主的銮驾一同上了前线。等到义宁二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时,南阳公主也与萧皇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带到了聊城。由此可见杨广无论是东征还是南巡,都将自己的爱女带在了身边,否则南阳也不会在杨广死后被宇文化及带走。

同时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杨广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可见南阳公主能够与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长安,的确是深得父亲的宠爱的。这于南阳而言是一件幸事,正因为如此,后来李渊在长安称帝,南阳公主才没有同其他那些被父亲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孙子般,沦为战利品被李唐王朝随意打发。然而和父亲一起出游,同样也是南阳半生凄凉的肇始。

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为禅师。只可惜世事难料,亲手将南阳挚爱的父亲缢杀的不是别人,正是驸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许是因为有着如此沉痛的国仇家恨,也或许是在南阳心中最为念及的始终是父女情深,所以当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窦建德要将宇文家的人斩草除根,只不过考虑到禅师是南阳公主之子,于是窦建章表示“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然而南阳却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任由窦建章将其杀害。

既然有正面,就会有反面,与南阳公主烈女般的节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那群犹如荡妇一般的荒*女儿。这些公主虽然具体封号不详,也无更详细的生平事迹,却完美继承了老爹杨广荒*无度的特质,更显得她们那节烈的姐妹南阳公主如同基因突变一般与众不同。而这群荒唐的公主们之所以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桩荒唐的*乱后宫事件所赐。

话说这场*乱后宫事件中的男主角宇文皛也是极品一个,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宇文皛,毕竟要是皇帝作风正派洁身自好的话,当臣子的也绝对不敢这么放肆胡来。杨广当上皇帝后沉湎于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乐,不管是下了朝还是在外巡游,经常在林苑山亭间举行大型的宴饮,身边不仅要有后宫嫔妃相伴,甚至还将父亲隋文帝死后那群本该出家清修的嫔妃一起带出来吃喝玩乐。

正所谓是上行下效,当皇帝的都这么以身作则了,这些臭味相投的宠臣们自然晓得紧跟杨广的步伐,宇文皛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备受杨广的宠爱,出入宫廷完全没有限制,于是宇文皛经常到后宫中与杨广的嫔妃*乱,甚至还借机勾引了不少公主,如此嚣张的行为传到萧后的耳里,萧后忍无可忍之下就告诉了杨广,结果杨广完全不当回事,根本没有怪罪宇文皛。

也正因为杨广的默许,这些与宇文皛大胆通奸的公主们一时间相安无事,而且这样一来也有好处,日后跟着萧后去了突厥,这些公主面对突厥最流行的兄终弟及的风俗也能适应得很快。

随着杨广的身死国灭,这群曾经肆意张扬的公主们一夕之间彻底沦为了亡国女,只能跟着嫡母萧后在宇文化及、窦建章等人手中辗转,最后又被掳到了突厥。大唐贞观4年,李靖大破突厥,萧后带着嫡孙杨政道回到长安。去突厥的时候萧后是带着孙子和一群女儿一起去的,结果回来的时候只见孙子不见女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灭亡时,一群嫔妃公主被掳到金朝惨遭众多宗室、将领的蹂躏后,绝大部分也是就此杳无音讯。

不过尽管被杨广带在身边的这些女儿身为公主品行不够端正,行为举止也放荡得很,但话又说回来,比起被杨广丢在长安不闻不问的那些女儿,这些公主至少也算是曾经幸福过的。

岑仲勉先生曾统计过,杨广登基14年,待在在长安的时间仅有186天,就连册封嫡长子杨昭为太子时,杨广都没回长安,只派了个使者带了封诏书回去。不过好在杨昭是太子,父亲不想见他他可以主动前往洛阳求见父亲,而那些被丢在长安的公主就凄凉了,生母不得宠,自己也没本事跟在父亲身边,嫡母萧后在杨广面前一是说不上话,二也是根本管不了丈夫的事,想要玩得乐不思蜀的杨广自己记起还有这么群女儿,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李渊在长安称帝后,这些被丢在长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归为战利品一类,对照一下隋灭陈时隋文帝将一大群陈朝公主进行了欢乐大派送:留下最绝色的侍奉自己,赏几个去伺候太子和亲王,再赏几个给大臣做妾,李渊也有样学样,处理了这些前朝公主。其中就有一位因为有幸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的杨妃,只不过虽然同样号称为隋炀帝女,但史书中对这位杨妃的记载却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政绩,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次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13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开皇九年,隋文帝派五十多万大军碾压了最多只有十万兵力的南陈后,陈朝这个国号就此成为历史。陈朝后主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连同他的姐妹和女儿们一起被送到隋朝皇宫。而在这群亡国公主中,最有名的当属宣华夫人。

这位大名鼎鼎的隋文帝宠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的生平事迹也耳熟能详,比如在独孤皇后的高压政策下居然奇迹般地得到了隋文帝的宠爱,开皇年间还与容华夫人一起在金城坊修建了开善尼寺,甚至就连晋王杨广也要来讨好这位庶母,送上各种奇珍异宝就为了请她帮自己在父亲面前多吹吹枕边风。不过宣华夫人红颜薄命,虽然先后得到了隋文帝与隋炀帝两位君王的无比宠爱,但年仅二十九岁便抑郁而终,一代风流帝王隋炀帝杨广黯然神伤之下,还专门为这位好不容易才得手的爱妃写了一篇《神伤赋》名垂后世。

宣华夫人虽然是以没入掖庭的亡国女身份进入隋宫的,但她的生母施姬和两个兄弟却因为她的得宠在隋朝都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待遇。

根据施姬的墓志铭记载,施姬入隋后“移居戚里”,住在颁政坊,又根据《长安志》,颁政坊位于朱雀门西边第三街西从北第三坊,虽然在皇城之外,但也属于皇亲国戚的居住地,如果不是宣华夫人得宠,作为嫔妃家属的施姬也不会被安置在这里。

墓志中说施姬得到了隋朝很优厚的赏赐,“优赏既隆,汤沐之资,咸从檀舍,式营寺宇,事穷轮焕”,因为施姬平时爱好礼佛,所以捐了不少钱给这些寺庙,且颁政坊里正好有惠云、澄觉、建法尼、证空尼等佛寺,《长安志》也记载建法尼寺就是由施姬母子赞助修复的,这与墓志所言正好相吻合。

宣华夫人的同胞兄弟临贺王陈叔敖在大业初年被杨广封为从一品的仪同三司,沅陵王陈叔兴则被杨广封为给事郎,不过陈叔兴的墓志记载他此时疾病缠身,所以并未能上任。如果宣华没有那么早就香消玉殒的话,想必陈家的风光还能更上一层楼,不过没有关系,没了宣华,还有陈婤嘛。

话说陈婤也是相当的了不起,作为陈后主的第六女,陈婤同样是在陈朝灭亡后随之没入掖庭的,然后因为得到了杨广的宠爱,史书记载为“绝爱幸”,大业二年被封为贵人,她的族人也因此被杨广爱屋及乌。原本隋文帝在灭陈后将这些陈朝宗室都发配到了陇右及河西诸州,给点田业自给自足,但随着陈婤的“绝爱幸”,杨广将这一百多位陈氏子弟全部召回京城,封他们为各地长官,于是几乎一夜之间,陈氏子弟遍及天下。

除了宣华夫人、陈婤这些得到大幸的陈朝公主,隋文帝的后宫中还有陈宣帝的第二十四女临川长公主,封为弘政夫人;而杨广的后宫除了陈婤外,还有一位陈后主的第四女广德公主。不过临川长公主与广德公主都是后宫中的籍籍无名者,因为不得宠,所以除了封号和生母,什么也没在史书中留下。

隋文帝的第三子秦王杨俊府中也有个陈朝公主,即陈后主的第五女临成公主。不过杨俊的身边本来就姬妾众多,再加上王妃崔氏极为悍妒,就连杨俊本人最后也是被醋意大发的崔妃给毒死的,所以陈氏的不得宠完全在预料之中。

除此之外,由于陈朝公主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杨坚干脆来了个欢乐大派送,将14个女妓和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一起赏给了杨素,又将两部女乐和陈叔宝的另一个妹妹一并赏给了贺若弼——正所谓是落架凤凰不如鸡,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公主一旦亡了国,也就只能沦为和女妓、女乐这些卑微的贱籍一样的存在,任人当做物品随意打发。

不过比起那些同样亡国却自诩为大一统王朝的公主们,只能算是割据政权的陈朝公主已经是风光太多了。

陈朝就算灭亡后也有好几个公主在隋朝混出了名堂,不仅坐上了顶级宠妃的宝座,还握有掌管后宫的生杀大权。而想想西晋还没亡国,广平公主、武安公主就在八王之乱时失了身,西晋灭亡后就连皇后贾南风的嫡女临海公主也被人当做奴婢买卖;再想想隋炀帝的爱女南阳公主在隋朝灭亡后不得不出家了此残生,其他得宠公主们和嫡母萧皇后一起沦落突厥人之手,被留在长安的无宠公主则成了唐朝的战利品,幸运一点的因为给皇帝生育了皇子这才得以留下6个字的记载。

所以别看陈朝不过是南朝一个割据的小朝廷,但亡国后公主们还能在新王朝成功立足,相比之下,某些自诩为大一统王朝的亡国公主们就只有自愧不如的份了。

关于陈朝公主的史料:

《隋书·杨素列传》:

赐物万段,粟万石,加以金宝,又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隋书·贺若弼列传》:

加以宝剑、宝带、金甕、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妹为妾。

《长安志》:

(金城坊)东南隅,开善尼寺。隋开皇中宫人陈宣华、蔡容华二人所立。

《长安县志》:

开善尼寺 在金城坊。开皇中宫人陈宣华、蔡容华二人立。

《隋书·后妃列传》:

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及文献皇后崩,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

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炀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寻召入,岁余而终,时年二十九。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陈临贺王国太妃墓志铭》:

太妃姓施氏,京兆郡长安县人也,吴将绩之后也。父绩,陈始兴王左常侍。太妃婉懿在怀,淑慎后质,宣皇帝聘入后宫,宠冠嫔嫱,恩隆椒掖。既而芳兰在梦,熊罴之兆斯彰,瑞气休符,苹藻之勤惟洁。载诞临贺王叔敖、沅陵王叔兴、宁远公主,并桂馥兰芬,金锵玉闰。公主以开皇九年金陵平弥,大隋高祖文皇帝纳公主,拜为宣华夫人。踵此二桥,非关缜发,光斯二帐,无待更衣。以大业五年岁次己已八月十一日薨于颁政里,春秋五十有九。其月十四日茔于高杨原洪固乡。太妃以移居戚里,优赏既隆,汤沐之资,咸从檀舍,式营寺宇,事穷轮焕。聊刊玄石,以述清徽。其词云尔: 爰自弱龄,作嫔帝阃。贞孝表质,温恭为本。逝川不留,过隙难驻。兰蕙俱摧,徽猷同树。

《南史·陈宗室列传》:

长子君范,未袭爵而隋师至。时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馀人,后主恐其为变,乃并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总督之,又阴为之备。六军败绩,相率出降,因从后主入长安。隋文帝并配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大业二年,隋炀帝以后主第六女婤为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为守宰,遍于天下。君范位温县令。

《吴兴志》卷十六:

隋炀帝妃陈氏,统记云陈后主第四女,母高昭仪,封广德公主。

隋秦王嫔陈氏,统记云陈后主第五女,长兴人谢昭仪生,封临成公主。

隋文帝夫人陈氏,统记云长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施氏太妃,后主封宁远长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陈氏,统记云长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后主之妹,封临川长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不言第几女,未知孰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2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