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浪漫示爱时放的歌曲

适合浪漫示爱时放的歌曲,第1张

适合浪漫示爱时放的歌曲

<LOVE IS I >DAY DREAM 钢琴曲 用明快+舒缓的节奏表达自己的爱意

《晨雾湖光》 《waiting on the rainy street》DAY DREAM 钢琴曲 温暖的曲调 适合回味 体悟生活 支持后者 适合气氛

《明日の空》 松下奈绪 一首提琴+钢琴的交接曲 加上舒缓拍子 结合透过杯子的灯光 变成永恒的回忆

《close to you》 the carpenters演唱 爵士永远代表浪漫 安静 期待 小心翼翼地倾听 美好的定格

《KISS THE RAIN》 不解释了 表白经典

还有很多 不够可以再要

适合吉他弹的浪漫的歌曲

<爱你> <约定> <你最珍贵>

<水晶> <幸福的味道> <陷入爱里面>

<给你们> <至少还有你> <一爱到底>

<童话> <第一次> <制造浪漫>

<相爱多年> <今天我要嫁给你>

<月亮代表我的心> <幸福的理由>

<就是爱你> <北极雪>

<神话> <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

<小酒窝> <亲密爱人>

适合健身时放的歌曲?

班德瑞 舒缓柔和的 :musicsoso/musiccgisc=mus&ch=smnoresi&pid=mreskw2&gid=&cin=&w=%B0%E0%B5%C2%C8%F0&clz= 韩国的电子音乐 节奏比较快一点 :musicsoso/musiccgiw=+%BA%AB%B9%FA%CE%E8%C7%FA&clz=&ch=smreskw2&pid=mreskw2

有那些适合结婚时,播放的浪漫歌曲!

《婚礼进行曲》

《FOREVER LOVE》

《婚礼圆舞曲》

《奔放的旋律》

《The day you went away》

《How deep is your love 》

《Truly madly deeply 》

《The power of love》

《Loving you 》

《Promise don't e easy 》

《I will always love youI》

《Endless love》

《Say you love me》

《For your eyes only》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

爱的喜悦(钢琴曲)

爱的旋律(钢琴曲)

理查德(轻音乐)

I swear(westlife)

Forever

爱的协奏曲(钢琴曲)

You raise me up(westlife)

I do(Cherish you)

nothing can change my love

because i love you

Wedding March

婚礼进行曲(走红地毯)

La provence(背景乐)

paint my love(香槟塔)

王力宏-唯一(香槟塔备选)

爱的礼赞

仅供参考 O(∩_∩)O~~~

适合在搬家时放的歌曲

《Chiki chiki》很好听很欢快的女声;

《young for you》北京the gala乐队的成名作,前奏会让你不由自主的欢快起来,虽然主唱的英语咬舌头,但别有一番风味,呵呵;

久石让的《the summer》,纯音乐,**菊次郎的夏天的插曲,很有夏天的感觉;

来首中文的,《古灵精怪》,我喜欢。

LENKA的《trouble is friend》和《the show》,啧啧。。

求浪漫的适合在婚礼上用的歌曲

Westlife:I swear it again

Mariah Carey: Always be my baby

Could this be love

今天你要嫁给我

适合清晨播放的歌曲

星空(个人最喜欢的一首)

/D大调卡农

/秋日的私语

/寂静山林(班德瑞)

/巴格达的星星(班德瑞)

/童年的回忆(班德瑞的不是克莱德曼的那个,很好听但不算钢琴曲)

/镜中的安娜(有吉他曲)

/悲伤的西班牙(有吉他曲)

/梦中的婚礼

/爱的故事

/水边的阿狄丽娜

/多瑙河之波

/月光奏鸣曲(看柯南时偶然听到才发现很好听)

/天空之城

/幻想曲(记得好像是肖邦的)

/土耳其进行曲

/卡门序曲

建议听听理查德克莱德曼 ,很多都很好听 。

班德瑞也很好听,但不是纯粹的钢琴曲 。

雨的印记(Kiss the rain)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如爱的协奏曲、星空、秋日的私语、水边的阿狄丽娜、思乡曲、梦中的婚礼等等,都很抒情的!

不能说的秘密JAY的《Secret》

贝多芬《月光曲》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Wind Crest

天蓝的旋律

Tears 眼泪钢琴曲

古典的:

巴达洁芙丝卡 少女的祈祷

拉赫玛尼诺夫 华丽大圆舞曲

帕赫贝尔 D大调卡农变奏曲(一定要原版的钢琴变奏曲)

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第一、二乐章

舒曼 梦幻曲

李斯特 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贝多芬 第五号(命运)交响曲

德沃夏克 幽默曲

贝多芬 致爱丽丝

莫扎特 土耳其进行曲

李斯特 小星星变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肖邦 降E大调夜曲

莫扎特 双钢琴奏鸣曲

李斯特 钟

肖邦 英雄波兰舞曲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肖邦 c小调(革命)练习曲

格里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百度里只有摇滚版)

舒伯特 降E大调即兴曲

柴科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 帕格尼尼狂想曲

求5月1日适合放的歌曲

《爱的奉献》

浪漫的歌曲

Jo De La Rosa-Letting Go ( 这是我有史以来听到的最清新的歌曲,就像是在草地上一样)

moa - on the night like this(网上听这个是最好, 并且是在夏天)

小野猫-hush hush (非常好听 你听听看)

第五元素 - the diva dance(女海豚音,很经典)

sarah connor - love is color blind(应该听过了, 我不解释了)

m2m-pretty boy(极力推荐)

冯曦妤-A little love(好听的不用说了,原版是容祖儿的)

atomic kitten - nothing in the world(公认的好听, 不用我解释了)

Lady Antebellum-Need You Now(男女对唱 ,够浪漫)

Enya-May It Be(非常空灵的歌曲)

这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在楼主唱完歌曲后,再拿出实名制定制的乐维斯戒指,深情的对她说:宝贝,这一生,我是不能和你分开的,所以,在今天,我向你求婚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像现在这样的爱你。我以我之名,冠你指间;一生相伴,一世相随。嫁给我吧!至于,唱什么歌曲,可以是楼主喜欢的,也可以是她喜欢的,更重要的是,楼主要会唱,唱得好,唱得有感情,这样才能搞定她哦!

肖邦代表作品

1、降E大调大圆舞曲(Valse Brilliante, op18)是肖邦献给罗拉·波斯沃德**(Laura Horsford)的一首圆舞曲,是肖邦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

2、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

3、升f大调《夜曲》作品15之2),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美的一首。 乐曲的构成为:甚缓板,2/4拍,三段式。

4、C小调革命练习曲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

5、降A大调 圆舞曲("离别") (作品69之1) 肖邦的作品69号共有两首圆舞曲,第一首为降A大调,以《离别圆舞曲》而著名。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段:第一段为歌唱似的旋律,离别的惆怅尽显其中(片段1)。第二段为降E大调的玛祖卡舞曲风格。第三段重复第一段的旋律。第四段有两个新旋律。

  肖邦创作的夜曲极其富有歌唱性,低声部以和声形式组成伴奏织体,高声部奏出优美抒情的主旋律。他的夜曲与向情人表示爱慕的小夜曲不同,多为作曲家在夜深人静时以音乐表达的内心独白。格调高雅,感情真挚,气氛宁静、安逸,一扫那种矫揉造作的贵族沙龙气息而富含浓郁的诗情画意。那月影花丛中的情侣幽会,夏夜里情人温存的怀抱,星星眨眼的妩媚,以及夜间的狂风暴雨拍打着门窗,夜幕中的冥想等等都折射出肖邦人生经历中的浪漫情怀。在他那优美的乐曲旋律中还会插入充满激情的、愤怒的爆发和悲剧性的片段。这种激越的爆发与宁静优雅的基调之间形成了令人惊怵的冲突性对比,将肖邦的浪漫、内向、孤高、优雅、恬淡、平和的天性和他那因国难家恨、世事纷扰、被迫离乡背井、亡命天涯的经历而产生的内心忧愤尽现无遗。他的创作在感情的充实、思想的丰富、织体形式的多样化、结构的扩展、音乐的多样性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在内容上,肖邦夜曲中的那种沉思、思念和忧伤的情绪逐步脱离了早期夜曲中感伤主义多愁善感情调的阴影,一方面融入了柔情似水的表白和对大自然中谜一般夜幕景色的描绘,借助优美动人的旋律呈现作曲家内心丰富而汹涌的感情,如诗一样得到了流露与倾泻;另一方面,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肖邦创作个性的进一步成熟,一种新的情感因素逐渐渗透和反映到他的夜曲创作中来,即一种戏剧性力量的悲愤和反抗的音调的出现,在他的音乐内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使夜曲获得了更新的性质上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一点上,肖邦的夜曲充分表现出气势磅礴和滴滴入微的戏剧性、悲剧性矛盾;中突的叙述,艺术形象既有火一样的激情,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在内心深处还含有复杂的惶恐不安和如歌如泣的表达,所有这些,都使得他的夜曲更加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前所未有的细腻情感刻画和雄伟壮阔的史诗性描写,无疑把夜曲推向了顶峰。

  肖邦夜曲的创新音乐语言

  在形式上,肖邦的夜曲在表现情感的音乐语言处理上更具特色。在他的大部分夜曲中,他选择了慢板的速度来表现情与景的交融。因为这样十分有利于表现舒展、悠长的旋律线条,能够充分展示音乐语言的回转起伏,使人听起来不禁产生出流连忘返的艺术效果,而在情感升华的乐段里,他不惜用急风暴雨般的快板和华彩乐段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让听者随他一起去感觉灵魂上的震颤。

  在音乐的结构组织和技法上,肖邦舍弃了以往纯器乐表演中的难度技巧,为使作品情绪的需要来逐渐发展和推进结构和技巧。在旋律的创作方面,常用的手法是“加花变奏”,即在主旋律重复时常用装饰性经过句或华彩,有时用双音或和弦,也有时加进第二声部,这使得旋律线更加优美,也大大增强了流动感和歌唱性。他的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而是对主要乐思的补充,并以快速灵活、激动奔放的音流,一直冲到钢琴的尽头,有些又重返起点,它们以大量极为丰富多彩的经过音群的形式出现,使得钢琴这件并不善于歌唱的乐器发出了迷人的歌声。在织体的形式上,肖邦很重视复调音乐,他敬仰巴赫,可在他的创作中,尤其在夜曲中并没有巴赫式的复调,只有主旋律和伴奏织体。在夜曲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远距离的伴奏织体,并巧妙地运用延音踏板使低音部相距甚远的和弦持续,使旋律和伴奏统一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片音云,

  肖邦1830年创作的《降巨大调夜曲》(Op.9No.2)是他夜曲中最优秀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写这首乐曲时,肖邦年仅20岁,生活在波兰,《降E大调夜曲》以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景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主要的特点。另一特点是节奏上比较宽松、带有船歌似的荡漾感,加之独特的Rubato用法,使作品张弛适度,又不散乱。本曲音乐形象较为单一,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是一首优美、明朗、乐观、充满诗意和春天气息的作品。在织体结构上,右手始终保持优美的带有装饰性的歌唱旋律,左手是船歌似的和声性的伴奏,像是一首寓意高雅、表情丰富的无词歌。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前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肖邦的每一首夜曲都是一首抒情诗,但请别忘了这些夜曲并非只是一味抒情而已,肖邦的音乐中也是有英雄气概的,舒曼曾经称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就是此意。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肖邦的夜曲是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最重要的原因。肖邦的夜曲之所以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肖邦用其毕生的精力去创作和歌颂人类所普遍追求的爱和美感,他超越了自我这个小我,而达到一个大我的境界,肖邦用他那一颗纯洁的心灵为我们留下了艺术圣地,这个圣地是一个净化情感、升华灵魂的圣地。在这个圣地里,只有爱和对美感的追求。

  练习曲

  肖邦的27首练习曲,几乎全都有特定的技术性,除七八首为中速或慢速外,其它都是快速度,它们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但是肖邦的练习曲不同于前人所写的练习曲,没有那种常常流于单纯的 、机械的技巧练习和枯燥、平庸的缺点。它们不仅有针对性、较难的技巧练习,有些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就象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诗。因此,人们常常把肖邦的练习曲,说成是纲琴音乐史上 的一种“革命”。

  作品10号包括12首不同调性练习曲始写于1829年,那时肖邦刚19岁,肖邦在写《f小调钢琴协奏曲》练习自己新作品中技巧性较难的一些乐段时,他觉得与其反复练熟这些难弹的地方,还不如 写一些解决同样技术问题的练习曲,于是,他写下了这一组练习曲。

  第1首:《C大调练习曲》,它明显地受到巴赫的影响,表现在音型上都是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它的音调明朗、和声严谨、情绪庄重,接近“圣咏”。所以有人玩笑地他称它为“逃跑的众赞歌” 。

  第2首:《a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快速的半音练习曲,其目的是使右手3、4、5指在力度、灵活性及独立性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俄国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曾称之为“忧郁的小情绪画”。

  第3首:《E大调练习曲》它的曲调优美速度徐缓,但又是一种触键练习,乐曲具有深刻的含义。有一次,肖邦听他学生古特曼弹奏这首练习曲后,竟感慨地喊道:“呵,我的祖国!”这句话使后人对 他的这首练习曲有了开锁的钥匙,作曲家是怀着思念祖国之情而写出这支曲子的。肖邦本人认为:比E大调练习曲更美的主题他是再也写不出来了。这是一首发自心灵深处的哀歌。朴素的和声 、“风笛式”不断重复的低音,都显示出它的民间色彩。中段情绪起伏,带有戏剧性,使抒情的主题显得更为突出。

  第4首:《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4这是一首以练习重音为目的的练习曲。

  第5首:《降G大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5,人们称之为“黑键练习曲”。在这支曲子里,肖邦是第一次尝试性的、用有明确练习目的的手法,把旋律和主题交给左手,而让右手持续地弹奏特定的练习音型(Etude-figure)好象是对主题进行注解。它给以后一些练习曲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第6首:《降e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浪漫气息的哀歌。包含有深沉的忧郁、抒情的沉思和明朗的幻想。它的旋律如歌,但半音进行以及复杂的和声转换,使它又染上了不安的气氛。

  第7首:《C大调练习曲》它的重点是练习右手的技巧。高音声部用连音(Legeto)来弹奏,而低音声部要求用断奏(Stccato)旋律隐伏在连奏声部高音之中。作品10号

  第8首:《F大调练习曲》这支曲子左手是主题的主要演释者。而右手用“练习”音型来修饰它。全曲具有活泼的性格,四个结束和弦,从左手低音用琶音手法一直传送到右手最高音,这是肖邦惯 用的演奏手法,因为古典的琶音多是两只手同时进行的。

  第9首:《f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难度极大的触键练习曲,强烈的悲愤之情以及尖锐的对比性,和李斯特的某些作品有相似之处,肖邦写这首练习曲时,还不认识李斯特。这说明浪漫主义 使他们内心是相通的。

  第10首:《降A大调练习曲》。它的目的主要是训练节奏。乐曲情调是明朗的,开始它比较平稳,随着节奏的变化,就象波浪一般向前冲击,中间也出现几个和弦,就象是几片云彩,暂时挡住了灿烂的阳光。

  第11首:《降E大调练习曲》。大距离地伸张手指,是这首练习曲首要的技术目的。同时,它也是一种“触键练习”。因为,它的旋律不仅出现在高音声部也有时出现在其它声部。另外, 在这首练习曲里,从头到尾都要采用从左手低音传递到右手高音的琶音演奏手法。

  第12首:《c小调练习曲》这是肖邦所作27首练习曲中,流行最广、最著名的一首,又称“革命练习曲”以下是它的产生背景。

  1830年11月。肖邦离开祖国以后,自然非常关心祖国波兰革命事态的发展。他怀念祖国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怀念和关心祖国命运的作品。当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途径德国斯图加 特时,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使他感到震惊。并激起他极大的悲愤。在这种感情的支使下,他创作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从这支曲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悲愤的情感:严正的 抗议、有力的号召、波兰人民前仆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终将会成功的必胜信念。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肖邦作品25号练习曲集也是由12首曲子组成,除第12首写于1831年冬天外,其余都写于1836—1837年间。

  第1首是《降A大调练习曲》这是一首很特殊的练习曲,因为肖邦把右手每组16分音符的第一个音和左手的根音,在乐谱上都让用大号铅字印出。这的确是把次要的东西,提升到主要位置上。由于 它的旋律非常动听,象首竖琴曲,所以很多人称它为“竖琴练习曲”。

  作品25号第2首:《f小调练习曲》是一首带有幻梦意境的小曲,德国作曲家舒曼曾经评论它说:“它是那样美妙动人,充满幻想和静谧,宛如孩子梦中的歌声”。这支曲子是二部曲式,“无穷动” 式的快速、平均的三连音贯穿全曲。优美、典雅的旋律,把人们带进温柔的、诗一般的意境。

  作品25号第3首:《F大调练习曲》它的情绪乐观、明朗,与上面《f小调第二首练习曲》形成了性格上的强烈对比。它要求做到演奏均匀而流畅,力度等握得体。

  作品25号第4首:《a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通过移动重音位置的节奏练习曲。

  作品25号第5首:《e小调练习曲》。肖邦在这首乐曲的曲首,标明“轻快的小谐谑曲”(Scherzondoeleg giero)这就说明了乐曲的性质。这是肖邦听到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1782—1840)的演奏之后,被他那魔鬼般技术所感召,写下的一首技术性很强的练习曲。这的A段由右手呈现焦急不安 、悠长的旋律,而左手用不谐和和弦,有如提琴嘲弄性轻快的拨奏。中段是从容流畅的旋律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A段再现,整首曲子带有幽默和谐谑情趣。

  作品25号第6首:《升g小调练习曲》它又是一首优雅的、带有伤心的“触键练习”。西方音乐评论家说是:“透过眼泪而微笑。”关于这首练习曲,有这样一个传闻。说肖邦在写作它的时候,心 里想象着一个波兰流亡者在雪撬银铃声中,沿着茫茫无尽头的冰雪小道,流放到远方去的情景,这个传闻不一定可靠,但乐曲中那连续不断的、3535的三度和弦,确实有些象雪撬前进时送来的铃声 。作品25号第7首:《升c小调练习曲》。这是一首著名的三度练习曲。它带有忧郁的情绪,很象是一首“悲歌”。

  作品25号第8首:《降D大调练习曲》。它是“触键练习”曲中,比较复杂而技巧较难的一首。两个外声部形成“二重唱”象是长笛与大提琴在对话,结尾时,它转成了降E大调,增加了乐曲的色彩 。

  作品25号第9首:《降G大调前奏曲》,它的旋律优美、秀丽而轻盈,右手部分是六度练习。左手伴奏也有很大的难度

  作品25号第10首:《b小调练习曲》它的目的是练习八度音的演奏技巧,一连串的八度在不换变手指的情况下连起来演奏,加上巧妙地运用踏板,产生出绚丽的色彩。中段仍然保留着八度音进行, 但是它的性质改变了,象是一首温柔的情歌。然后又是前面快速八度音的再现。

  作品25号第11首:《a小调练习曲》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冬天的旋风”。它是肖邦用特定的练习音型,来更深一步描绘一幅革命失败的悲剧画面,开始4小节引子,就象是召换人们的号角声,接着是 一段带“圣咏”性质的庄严乐段。“旋风”式的“华彩”之后,突然出现了一段刚毅威严的进行曲。它的主题给人们以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首《a小调练习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贝多芬《热情 奏鸣曲》末乐章,它们表达了作曲家的革命意识和反抗压迫的心愿

  作品25号第12首:《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1831年11月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写成的。它和作品10号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差不多时间创作,而且调性还相同,都是c小调,有人称之为“海洋练习曲”,因为它的乐思汹涌有如波涛。其实,这并不确切。这首练习曲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音诗,这里肖邦叙述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在川流不息的分解和弦和短小、坚毅、果断的 插句里,都使人感到一股不可抗衡的巨大力量。

  夜曲

  夜曲(op9)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夜曲。“夜曲”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了传统夜曲的表现风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趋向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了,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完美。

  最初『夜曲』Nucturne的创作者,是一位爱尔兰籍钢琴家约翰 菲尔德 (John Field)在肖邦童年时代所写的,无疑的,肖邦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受其影响,左手波浪型的琶音伴奏 (与现代的理察克莱德门钢琴曲颇为类似)是最大的佐证。但是,从1843年之后的作品55至作品72号等五首,则完全脱离了菲尔德的夜曲型式,反而有诙谐曲Scherzo及叙事曲Ballade的味道,同样是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作品,却更能显现出肖邦钢琴作品中特有『诗』的气质,不会再拘束于原夜曲中A-B-A的即定格式。一般说来,肖邦的夜曲是属于纤弱、神经质、浪漫而细致的,听不见巨浪拍岸的击涛声,却可以感受到远方海面的汹涌起伏,这在作品27号的两首升c小调及降d大调的夜曲里特别明显,聆赏者可以深刻地沉浸在肖邦诗的意象波涛之中,抒情是其音乐的主轴,丰润生命本质如同夜空里绽放的烟火,非齐发式的,是一点点一点点依序宁静地升空,再任其自由地绽放开来,有艳丽玫瑰,有静谧雏菊,有的垂下珠圆玉润的葡萄,有的则捻出一朵朵飞舞的蒲公英,然后沿著各自发展的主题消逝在夜空中,绚烂的景象只留在聆赏者的心中回荡。---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55号的第一首降e大调夜曲里,实可谓抒情的极致表现,此曲完全摒除A-B-A型式的拘束,却又没有如叙事曲般的长篇大论,短短的六十七小节里犹如以平缓的语气诉说一则动人的爱情故事,委婉与小小的涟漪交错对话,最后仍是还给一池如止水轻颤的哀愁,这是肖邦的天才表现,在此曲里不复见如意大利歌剧花腔似的装饰音,即使有装饰音的乐型出现,也完全融入肖邦式的钢琴语汇之中了。

船歌》篇幅不大,结构简单,是三段曲式,虽然这种体裁在浪漫派作品中很普遍,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但是肖邦的船歌与门德尔松的小型《无词歌》比起来,却大大地超出了这种体裁的范围,肖邦这首《船歌》的艺术特点是随想式的、任意的,即使是最小的细节也是非常迷人而富于特性的,动人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和声织成了肖邦自己幻想般的形式。肖邦改变了以往船歌的6/8 节拍,而用了12/8节拍的节奏框架,在第一和第七拍上有较强的重音,并在第四和第十拍上有一个次强的重音令人意外的是其开始的三小节引子,肖邦用了一连串不协和的三度、四度、五度、七度交替和音作为色彩效果的手法,呈现了水中荧荧光亮的景象,而这却给听者模糊的印象主义作品的错觉,相同的印象在作品的第32、92 小节中还出现 肖邦的这种和声即使非常丰富、复杂,甚至带有些尖锐,但它的进行从来不失古典主义的清晰和逻辑性。我们进一步确信,作曲家渴望创造出一种“图画式”的音乐印象,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将听者带入诗人

无名的幻想国度。除此之外,第113、114小节中出现的五音音阶也着实令听者耳目一新:肖邦在和声、调性上的大胆运用为整部作品添加了

奇光异彩。《船歌》中最吸引听者的恐怕就是那宛如粼粼波光荡漾起伏的旋律了。呈示部第一主题(第4 —1 6小节)在升F 大调上娓娓道来,旋律纯朴温和,右手的双音进行又仿佛声乐二重唱一般优美动人。第二主题的第一线索(第39 —51 小节)则出现在A 大调上,由于呈现了复调化的织体,所以主导的高音织体形成了肖邦特有的歌唱性旋律,而其他两个声部无论在力度上或是在音色上都是从属于它的。而低音部节奏的顿音都被附在各小节的第一、四、七、十拍上面第二主题第二线索(第62 —70 小节)则又回到了主调音乐织体上来。旋律与第一主题相比除了一贯的充满温情以外,更显现出了活跃的特点,整个主题简练而浓缩,左手的伴奏旋律则微微波动,令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现了《船歌》的“绘画性”。第一主题再现部的出现是全曲高潮的所在,肖邦音乐风格的最大特点在此时呈现了出来,那便是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融。凡是以从容不迫的流畅级进为主,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或是旋律的片段听起来都是歌曲性及声乐性的,凡是难唱的比较复杂的音程、有大的跳进、有急速的华彩或半音进行的旋律,我们听起来都像器乐性的。而肖邦的音乐中,最常见到的则是器乐的音调好像是从旋律的纯歌曲性的因素中引申出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肖邦的乐曲中,歌唱性的旋律在变奏时常常带有器乐的色彩。因此第一主题再现时一改呈示部中的委婉,取而代之的是凯旋式的“交响曲的全奏”,而紧接其后的第二主题第二线索在第一主题相同调性上的再一次出现,也毫不示弱地展现了其英雄性,与在呈示部的第一次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船歌》中出现的装饰性因素是肖邦这部作品艺术特点中的又一个闪光点。肖邦很喜爱在多次回到主题时,每次都用其新的变体来丰富自己,虽然肖邦的装饰音带有器乐色彩,但与它的歌曲源泉仍保持密切的联系。用李斯特的话说,肖邦的音乐“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马捷尔也指出,肖邦的装饰变奏“大大加深了旋律的音调表现力,同时还促进了旋律的川流不息的性质”。在呈示部第一主题的变奏重复段落(第24 —35 小节)里,加入了很多颤音,使旋律线条格外柔顺平滑、美妙精致,富于更强的表现力;在第二主题第一线索(第39—51 小节)乐句结尾处(第43、47 小节)出现了带装饰音的经过句,伴随着是“印象主义”声音的逐渐消失。而在第一线索的重复段落(第52 —61小节)里,虽然也出现了带装饰的经过句,但是这里却强调了力度的爆发,体现了生命中不可轻视的力量。除了声乐性与器乐性以外,宣叙调性、朗诵调性也是肖邦的创作特点。肖邦的旋律常常是在说话,如同歌唱一样富于表现力。《船歌》最深刻动人的地方则要数插部中出现的柔和、轻盈、流畅的段落了(dolce sfogato)。 插部(第70 —83 小节)一开始在高音声部歌唱性旋律平静地掩藏下,简洁、富有节奏的其余声部则显示了一种不安的情绪,内心斗争的挣扎在这里展露无遗,最后一直将这种不安带入了升C 大调,于是第78 小节开始的乐句是情感释放和渲泄的最真诚的内心表白:《船歌》最富有表现力的作品中心出现了,同时这也是列夫·马泽尔曾提到过的音乐作品中的奇观之一,当时他提请注意其“形象的、音乐的发展内涵,这内涵可以‘加进’具体的文学—标题内容。”这六小节时而轻快流动,时而又如绵绵细语的瞬间历经了两次由弱到强的渐强,以及之后颤音的渐慢,为再现部主题辉煌的进入做了充分而又完美的准备。最后,我们在《船歌》的尾声部分(第103—116小节)看到了肖邦精心构制的固定低音的创作特点,它使听者坚定不移地在升 F 大调主音上进行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在全曲结尾的最后一句经过句:由弱到强,大有瀑布飞流、一泻千里之势,最终落音

在升F 上,让人在有着归属感的同时又思绪万千,着实令我们惊叹。

肖邦的音乐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他晚期的作品中,更是增添了戏剧性、英雄性的形象,且往往流露出沉思、刻画心理的特点。肖邦成熟期的钢琴织体与和声很丰富且非常精致,正如这首《船歌》一样,展示了肖邦在和声、旋律、织体、装饰等音乐创作手法上的天才,大大发挥了钢琴乐器的表现潜能。它的美是如此引人入胜,拉威尔对《船歌》的评价足以涵盖了它美的全部意义:“肖邦不满足于仅仅彻底改革钢琴技巧。他的音型充满灵感。透过他光彩的经过段,可以感受到深沉、迷人的和声。往往有着一种隐藏着的含义,它转化为深刻绝望的诗

句——船歌是这位伟大的斯拉夫人富有表情和豪华的艺术合成。”

谱例无法给你。你看到里面的小节数,自己贴上谱例,把你自己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删掉就好了、、、

简介

[编辑本段]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生平

[编辑本段]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创作时期

[编辑本段]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分类作品

[编辑本段]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肖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肖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5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No5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祖卡舞曲(Mazurkas)

马祖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祖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祖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肖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幻想曲(非即兴幻想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039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7
下一篇2024-0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