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的整个程序是怎样的?移植后器官会发生哪些变化?

器官移植的整个程序是怎样的?移植后器官会发生哪些变化?,第1张

器官移植到整个过程就是一台十分复杂的手术,移植后通常会发生,过敏和发热等症状。

器官移植的过程是什么?

移植器官一旦植入接受者体内,一定要立即与毛细静脉接通,以修复输送营养物质的血液,使体细胞存活下来,这就规定了一套普外技术,不同于一般的外科缝合机构,这种健全的动静脉的操作比较复杂。

割去的石蜡切片缺血器官,在常温状态下,短时间短则数分钟,多不超过1小时就会死亡,不能用作移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做移植手术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要想办法维持一个器官的生命,它就是器官储藏。方法为减温和的持续灌流,因其可降低体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从而延长石蜡切片存活时间,灌流可提供必需营养物质。

器官移植后会出现什么反应?

由于移植器官移植患者手术前即普遍存在器官功能不全,创伤较大的手术治疗,手术后一定要使用免疫抑制用药,手术后的初期,很容易出现传染性并发症和整容手术的技术相关并发症。近几年来,随着手术治疗技术和围术期治愈率的提高,术后初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死率早已明显下降。器官移植患者一定要终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排斥反应。在临床上,基本采用免疫抑制剂进行预防。

术后早期多为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来进行预防,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出现排斥的风险会逐渐降低,从而逐渐降低免疫抑制水平。由于移植后的免疫抑制药物使用情况不同,其治疗方案也普遍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肝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都较低,且程度较轻,所以使用后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最少。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难题迎刃而解,特别是在输血以及器官移植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如今无论是输血还是器官移植都要求配型,只有两个人的血型或者是器官方面配对成功之后,才能够进行移植或者输血,是因为如果不匹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的发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死亡。

我们都知道器官移植如今变得很火热,一些人大公无私,捐献了自己的身体器官来帮助那些身体缺陷或者残疾的人,帮助他们健康的生活,然而器官移植也有着很多的学问,不是你有钱就能够移植的,还要考虑血型,还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登记采血化验,寻求合适的配型 ,而进行器官移植也是非常的耗费金钱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贩子拐卖小孩去进行倒卖器官,而器官移植一定需要相匹配的器官才能够移植,如果不匹配就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和过敏反应,导致具体病症严重的话,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现象的发生。而器官移植不可避免的就是排斥反应,因为人体存在着很多的免疫器官和细胞会的外来物质进行识别与清除,当不匹配的器官移植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会排出异己成分,就算是相配的器官在移植以后也需要吃避免排斥的药物,所以在器官移植中一定要MHC相匹配才能够进行移植,否则不匹配的器官移植之后会导致过敏以及死亡。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生活中进行器官移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器官的稀有。所以在进行器官移植的时候要考虑血型,MHC匹配才能够进行移植,否则就会导致免疫排斥和过敏的发生,这些就是我所了解到的器官移植方面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去玩移植的知识,评论下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战胜病魔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奇迹。最近大火的韩剧《机智的医生生活》,讲述了5个年轻医生的从医之路,带给了我们很多温暖和感动,他们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抢夺生命。现实生活中的医生也是如此,他们会面临各种困难的手术,比如器官移植,这种手术不仅花费时间长,而且危险性很大。有时候甚至因为捐献器官不匹配而耽误生命。如今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人造器官,希望可以缓解器官捐献的压力。

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多个人造器官

由于人体有独有的免疫系统,因此很多患者在接受器官移植前都要进行血型匹配,即使是血型匹配上了,也难保后期不会出现排异反应,器官捐献的问题就在这,人类的免疫防御系统是可以识别出异体器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深了器官捐献的压力,科学家才有了这样大胆的想法,能否通过高科技来实现人造器官的正常运作呢?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科学家在人造器官方面有了一定成就。人工心脏一经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很多先天性心脏病人都苦于没有匹配的心脏而死去,这也意味着如果要创造出人工心脏所耗费的时间必然不会短。从开始试验到成功研制,科学家花了15年的时间。科学家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复刻了人工心脏,在这颗心脏的周围有两个电动小马达掌管心脏的起搏,成功进入患者体内后,这颗心脏可以通过皮肤上的感应器来实现跳动。

人造器官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可以说人工心脏的成功研制是科学家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如果人造器官可以大规模使用,那么不仅代表着患者多了一份生的希望,也可以极大缓解器官库的压力,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福音。

除了人工心脏外,人造大脑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突破,大脑比心脏更为复杂,虽然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还无法创造出一个完整不排异的大脑,但是也有 一位患者接受了75%的大脑移植,手术还是非常成功的,这位患者也并未出现大的反应,可以说人造大脑已经可以让他重新开始生活了。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各种人造器官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人造器官移植,但人造器官移植还是一个漫长摸索的过程,入股要想人造器官真正代替原生器官工作,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索创造。关于人造器官,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器官移植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目的是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

广义的器官移植包括细胞移植和组织移植。若献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个人,则这种移植称自体移植;供者与受者虽非同一人,但供受者(即同卵双生子)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这种移植叫做同质移植。人与人之间的移植称为同种(异体)移植;不同种的动物间的移植(如将黑猩猩的心或狒狒的肝移植给人),属于异种移植。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肾、心、肝 、胰腺与胰岛、甲状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在发达国家,肾移植已成为良性终末期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首选常规疗法。

器官移植历史

器官移植是活性移植,要取得成功,技术上有3个难关需要突破。

一是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体内,必须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复输送养料的血供,使细胞赖以存活,这就要求有一套不同于缝合一般组织的外科技术,而这种完善的血管吻合操作方法,直到1903年才由A卡雷尔创制出来。

二是切取的离体缺血器官在常温下短期内(少则几分钟,多则不超过1小时)就会死亡,不能用于移植。而要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完成移植手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设法保持器官的活性,这就是器官保存。方法是降温和持续灌流,因为低温能减少细胞对养料的需求,从而延长离体器官的存活时间,灌流能供给必需的养料。直到1967年由FO贝尔泽、1969年由GM科林斯(均为美国人)分别创制出实用的降温灌洗技术,包括一种特制的灌洗溶液,可以安全地保存供移植用肾的活性达24小时。这样才赢得器官移植手术所需的足够时间。

三是医疗上用的器官来自另一个人。但是受者作为生物有着一种天赋的能力和机构(免疫机构),能对进入其体内的外来“非己”组织器官加以识别、控制、摧毁和消灭。这种生理免疫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破坏和移植失败。移植器官正象人的其他细胞一样,有二大类主要抗原:ABO血型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它们决定了同种移植的排斥反应。ABO血型只有4种(O、A、B、AB),寻找ABO血型相同的供受者并不难;但是HLA异常复杂,现已查明有7个位点,即HLA——A、B、C、D、DR、DQ、DP,共148个抗原,其组合可超过200万种。除非同卵双生子,事实上不可能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供受者。所以,同种移植后必然发生排斥反应,必须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措施予以逆转。到1960年代才陆续发现有临床实效的免疫抑制药物:硫唑嘌呤(1961)、泼尼松(1963)、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1966) 、环磷酰胺(1971),这以后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长期存活。1962年美国JE默里(199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第一次进行人体肾移植获得长期存活,器官移植作为医疗手段,才成为现实。

第一次器官移植

1989年12月3日,世界首例肝心肾移植成功。这一天,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位器官移植专家,经过21个半小时的努力,成功地为一名患者进行了世界首例心脏、肝脏和肾脏多器官移植手术。

这位名叫辛迪-马丁的妇女今年26岁,是第二次接受移植手术治疗。三年前她曾做过心脏移植手术,但她体内对移入的心脏产生了排斥作用,并患了肝炎和肾功能障碍。马丁手术后情况正常。

种类

要移植的器官若为成对的器官(如肾),可取自尸体,也可取自自愿献出器官的父母或同胞;而整体移植的单一器官(如心、肝),只能取自尸体。移植于原来解剖部位,叫做原位移植,如原位肝移植,必需先切除原来有病的器官;而移植于其他位置则称为异位移植或辅助移植,原来的器官可以切除也可以保留。若移植的器官丧失功能,还可以切除,并施行再次、三次甚至多次移植。一次移植两个器官的手术叫做联合移植,如心肺联合移植。同时移植3个以上器官的手术叫多器官移植。移植多个腹部脏器(如肝、胃、胰、十二指肠、上段空肠)时,这些器官仅有一个总的血管蒂,移植时只需吻合动、静脉主干,这种手术又名“一串性器官群移植”。现在还不能用动物器官作移植,因为术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极为猛烈,目前的药物不能控制,移植的器官无法长期存活。

应用

进入80年代后,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保存方法的改进、高速交通的发达、移植中心的建立,特别是新的副作用少、效力强大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A和单克隆抗体OKT3的应用,器官移植的疗效大为提高,最新问世的免疫抑制剂为 FK506。现在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肾、心、肝、胰腺与胰岛、甲状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处于临床初用或实验阶段的有心肺、肺、小肠、肾上腺、胸腺、睾丸以及肝细胞、胎肝细胞、脾细胞输注等。在先进国家中,肾移植已成为良性终末期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首选常规疗法,到1990年底全球已施行234559例次(中国5000余次),存活10年以上者成批出现,许多人恢复工作,结婚、生育一如常人。心、肝移植到1990年共分别施行16136和14168例次(在中国分别为3和58例),1年存活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最长存活均已20年,工作、生活均甚满意。胰腺移植到1990年底已达2836例次(中国8例次),已出现8年以上有功能存活者,适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一串性器官群移植到1990年已有21例,其中治疗上腹部肝、胰等恶性肿瘤伴有腹腔淋巴转移的15例中,有9例长期存活。中国在带血管胚胎甲状旁腺移植、胚胎胰岛移植以及带血管异体脾移植、肾上腺移植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成绩较好,而国外对这些移植极少报道。 有些部位,如角膜的移植较为特殊。可能由于该部位没有血管生长,血流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不能接触角膜,这儿成为免疫特惠部位。因此,角膜原位移植很少发生排斥反应,效果甚好,成功率达95%以上;即使发生排斥,也仅表现为角膜混浊,应用泼尼松龙有效。角膜移植已成为常规手术,在眼科中广泛应用。

组织移植

指各类组织包括皮肤、脂肪、筋膜、肌腱、硬膜、血管、淋巴管、软骨和骨的移植。其中除同种皮肤移植属活性移植,其表现与上述器官移植特点相同外,其他各类组织移植则属于另一种类型,叫做非活性移植或结构移植。移植后组织的功能并不决定于移植组织内的细胞,而仅仅依靠移植物组织所提供的机械结构:支持性基质和解剖网络,使来自受者的同类细胞得以在此定居。因此,结构移植时移植组织内细胞的活性并非必要,事实上这些细胞已失去活力。新鲜组织可用作移植,有活细胞,移植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因此,毋须应用免疫抑制药物。

器官移植中的伦理学问题

器官移植中主要的伦理学问题是提供器官的供者在什么情况下提供的器官:是否自愿或事先有无同意捐献器官的意愿?是否供者可以不需要这个器官而保持其生活质量?抑或供者已经不再需要所提供的器官?答复如果都是肯定的,器官移植就可视为符合伦理学。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立下遗嘱,死后愿将器官无偿地捐献给需要它的人。西方国家车祸较多,因车祸而死亡者身体一般均较健康,器官可供移植。也有亲属自愿献出一个肾脏以挽救亲属生命者。法国则规定,凡生前未表示拒绝捐献脏器者,经治医院有权在其死后将脏器取出以供移植。国外许多国家已开始应用脑死亡概念,若昏迷病人脑电图多次呈一直线,而又不属服用麻醉药、深低温、婴幼儿等情况,即使靠人工呼吸机、升压药物尚能维持心跳血压者,也可确认为死亡,其脏器可提供移植。

美国曾有有申请成立营利性的企业,经营供移植的人类脏器,但被国会否决。因为一旦提供器官有利可图,便可能诱使一些人以此谋利,出售不合格的器官,甚至把急需用钱的人解剖开来拍卖给有钱的人。

器官移植的技术要求较高,费用也很惊人,以最常见的肾移植为例,每例的费用约为3~4万元,还不算手术成功后终身服用的抗排异的免疫抑制剂。肝移植费用更数倍于此。当卫生资源有限时,器官移植病人的费用,往往会挤掉其他人可享用的卫生资源。这是从宏观上不能不考虑的一个伦理学问题,也是一个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问题。国外在60年代一度广泛开展器官移植,以后逐年减少,收缩到几个中心深入研究。当然,像角膜移植、皮肤移植等费用不大、贮存要求不高而疗效肯定的器官移植是值得推广的。

器官移植是将某个健康的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个患有严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体上,让这个器官继续发挥功能,从而使接受捐赠者获得新生。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纪以前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在二十世纪初期,医学界对治疗那些身体某个器官功能严重衰竭的病人依旧束手无策。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当时只是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医生开始进行人体试验,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的效果不尽人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诺华公司发明了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新山地明)。环孢素的发明使移植后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是二十世纪尖端医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脏器包括:

心脏:由各种病因导致的心脏衰竭的病人,心脏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肺脏:终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经过传统内科治疗无法治愈,但估计尚有1-3年存活希望,可考虑进行肺移植手术来改善身体状况。

肝脏:处于良性肝病末期,无法用传统内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肝脏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肾脏:当一些疾病对肾脏产生损害,肾脏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时,就会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其终末期就是尿毒症。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肾脏移植。

胰脏:胰脏移植多数是与肾脏移植同时进行的,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糖尿病、I型糖尿病、和胰切除后糖尿病。

除了上述器官,尚有患有脾脏、小肠等可以通过接受移植手术获得治愈。

移植医学的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移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坎坷,达到了今天的临床应用阶段,使得成千上万的终末期患者重获新生。移植医学不愧是本世纪医学奇迹之一,并且不断向其它医学领域扩展和挑战。半个世纪的移植医学对人类的贡献如下:

1 发现人类及各种常用实验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并明确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为移植治疗的基本障碍。

2 各类器官移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各种显微外科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3 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使器官移植得以成为稳定的常规治疗手段。

4 从细胞水平到亚细胞水平,直到DNA水平的不断深入的基础研究,为揭示排斥机理、寻求用药对策打下了基础,使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5 对新型疾病的认识和挑战,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本次会议提出的xenosis、微嵌合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等。

6 基因治疗在移植学中的应用有可能预示用克隆技术开发无抗原性生物器官替代物的兴起。曾有人提出移植学的最终出路在于免疫耐受和异种移植,而现在则有倾向认为生物工程器官更有可能一箭双雕。

CAVacanti关于组织学工程的演讲使人们进入了对未来的遐想。应用polymer纤维作为基底质,多种细胞得以生长,从而构成具有复性结构的组织。该技术拟用于耳或鼻的再造。英国剑桥大学和FBath的研究中心现已初步掌握控制青蛙发育的基因技术,并能重复无头蛙、无肢体蛙或无尾蝌蚪的生长实验。无疑,该技术与克隆羊技术一样,一方面会给移植学带来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亦可激发医学伦理学争辩的波澜。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根据移植物与宿主的组织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状态,移植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超急排斥

超急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反应一般在移植后24小时发生。目前认为,此种排斥主要由于ABO血型抗体或抗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抗体引起的。受者反复多次接受输血,妊娠或既往曾做过某种同种移植,其体内就有可能存在这类抗体。在肾移植中,这种抗体可结合到移植肾的血管内皮细胞上,通过激活补体有直接破坏靶细胞,或通过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补体裂解片段,导致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使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严重的局部缺血及移植物坏死。超急排斥一旦发生,无有效方法治疗,终将导致移植失败。因此,通过移植前ABO及HLa 配型可筛除不合适的器官供体,以预防超急排斥的发生。

(二)急性排斥

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是排斥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于移植后数天到几个月内发生,进行迅速。肾移植发生急性排斥时,可表现为体温度升高、局部胀痛、肾功能降低、少尿甚至无尿、尿中白细胞增多或出现淋巴细胞尿等临床症状。细胞免疫应答是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CD4+T(TH1)细胞和CD8+TC细胞是主要的效应细胞。即使进行移植前HLA配型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仍有30%~50%的移植受者会发生急性排斥。大多数急性排斥可通过增加免疫抑制剂的用量而得到缓解。

(三)慢性排斥

慢性排斥(chronic rejection)一般在器官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内皮细胞增生,使动脉腔狭窄,并逐渐纤维化。慢性免疫性炎症是导致上述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对慢性排斥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如果免疫攻击方向是由移植物针对宿主,即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宿主的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并引起组织损伤,则称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GVHR的发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①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组织相容性不合;②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③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状态。GVHR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后。此外,脾、胸腺移植时,以及免疫缺陷的新生儿接受输血时,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GVHR。

急性GVHR一般发生于骨髓移植后10—70天内。如果去除骨髓中的T细胞,则可避免GVHR的发生,说明骨髓中T细胞是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但临床观察发现,去除骨髓中的T细胞后,骨髓植入的成功率也下降,白血病的复发率,病毒、真菌的感染率也都升高。这说明,骨髓中的T细胞有移植物抗白血病的作用,可以压倒残留的宿主免疫细胞,避免宿主对移植物的排斥作用;也可以在宿主免疫重建不全时,发挥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因此,选择性地去针对宿主移植抗原的T细胞,而保留其余的T细胞,不但可以避免GVHR,而且可以保存其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功能。

器官移植发展史

回眸二十世纪医学发展史,器官移植无疑是人类攻克疾病的征程中一座屹立的丰碑。在这其中,肝移植又是难度最大的项目,这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外科队伍,同时要有相关学科的大力丰富知识,才能为晚期肝病的患者提供再生的机会。

1977年10月,开展了国内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

2001年7月,国内第一个施行劈离式肝移植

2004年11月,上海第一个开展小肠和肝脏的联合移植

2004年12月,国内第一例7个脏器的联合移植

2005年7月,国内第一例运用肝移植成功救治一名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患者

2005年9月,上海第一个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肝移植结合

器官移植后,是可能会出现排异的现象。

人体器官移植,就是把一个个体的具有功能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个体身上去,并且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理论上人身体的器官坏掉了,都可以做移植手术。但是目前确实存在着一些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本身外科手术技术的问题,还有一些就是像排斥反应这样的问题。目前比较成熟的移植,主要是有这么几个大器官,一个是肾脏移植,第二个是肝脏移植,还有心脏移植,肺移植,胰腺移植等等,但目前来说,这个移植的长期存活率都不是很高。我们就拿目前非常成熟的肾脏移植来举例把,它也存在排斥反应。

肾移植术后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排异反应呢?

肾移植术后排斥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急性排斥,一种慢性排斥。急性排斥就是在移植后的早期,移植肾出现了排斥,排斥的表现是肌酐升高了,尿少了,发烧了,还有血压高了。诊断是通过超声、化验、触诊,移植肾是放下髂窝,最大的好处就是查着方便,隔着皮我就能摸到肾脏,排斥肾脏就大了、硬了。

所以说这个是急性排斥,急性排斥比较好治,因为我们用了这个特殊的抗排斥药,就能大部分都能控制住。 而慢性排斥是抗体介导性排斥,慢性排斥现在来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治愈的成功率很低,因此一旦出现了慢性排斥,这个肾基本上保不住了。但是慢性排斥,它的进展是慢的。

它可能持续3年、5年,也可能5年以上,慢性排斥,它的表现是肌酐越来越高,缓慢上升。还有就是使贫血加重。

还有就是肝脏移植。肝脏移植是到目前为止是最复杂的移植手术,也是最大的手术,比心脏移植要复杂,心脏的功能相对简单,只是个泵收缩的功能,一收一张,肝脏功能就比较复杂,它是生化加工厂的功能,所以肝病的病人手术前的状况就比较差,加上手术比较大,全身的血管都要阻断,手术后的恢复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肝脏移植是目前手术成功以后,排异反应最小的。

所以,无论什么器官移植,都可能会出现排斥反应。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医嘱用药,准时复查,积极治疗。

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上医医未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805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5
下一篇2024-0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